Ⅰ 幼兒園踩高蹺課題研究報告範文
你好,既然題目不限你就寫你最拿手的,也就是生活中你感興趣的什麼東西為題目,然後寫出對這東西的介紹以及一些疑惑解答,知識不夠就到網路搜索,很用容易的。還是搞不明白的話可以給你發些參考。
Ⅱ 幼兒園小班自製踩高蹺一對怎麼做
1.高蹺鐵罐 設計思路:從我國傳統節日游戲「踩高蹺」得到的靈感,製作小朋友可以安全游戲的玩教具。既能發揚我國傳統節日文化,還能鍛煉小朋友的平衡能力和冒險精神。 製作方法:選取一定的材料可以代替傳統的高蹺,並有一定的安全保障,所以是用繩索固定在「高蹺」上,讓小朋友能夠安穩的站在高蹺上,並且能夠自己控制自己腳下的高蹺往前移動。 材料選擇:罐頭鐵罐。因為鐵罐比較堅硬,足夠支撐小朋友的體重 製作過程: (1)選取兩個同樣大的鐵罐, 在每個鐵罐的兩側用大鐵釘扎兩個對稱的孔; (2)選取一段稍粗的尼龍繩,根據小朋友的身高,結成同樣長的兩段,每段繩相當於小朋友腿長的兩倍。 (3)把尼龍繩的兩端分別穿進鐵罐兩側的孔中,在罐體內打結,完成。 玩教方法:讓小朋友們踩著鐵罐,拉著鐵罐上的尼龍繩,控制自己的腳步,看誰走得遠 2.打滾的貓咪 同樣的鐵罐,利用它圓柱體的形狀,還可以製作別的玩教具。例如《打滾的貓咪》,先截取一張和鐵罐外壁同大的長方形圖畫紙,畫一個往前奔跑的貓咪,把尾巴剪出來,包裹鐵罐外壁粘貼,尾巴不粘貼。罐內一側貼上一塊橡皮泥做墜子。把鐵罐放在地上,小貓咪就調皮的翹著尾巴打滾了。適合托班小班的幼兒玩耍。 3.大嘴獅子 把兩個奶盒頂端一面剪掉,用即時貼連接起來,裝飾上獅子的鬃毛、耳朵和眼睛,就成了可以 用手操縱嘴巴張合的獅子了。 這款玩教具適合用於表演性游戲, 有利於培養和發展幼兒的想像力、 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綜合藝術能力。 也適於教師教授智力課程時靈活 搭配使用。 4.《糖果魚》 把方便袋剪成正方形,用皮筋套在紙杯上,翻過來再用皮筋扎緊,就是金魚的尾巴。紙杯上畫上眼睛,紙杯底部固定上翻折好的曲別針,就可以玩釣魚游戲了。紙杯中可以放置小型的獎品。
Ⅲ 幼兒園踩高蹺解說詞
在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 每年春節都要舉辦一次地會活動, 規模 大,展演的內容豐富,主要是給春節增加喜悅的氣氛。每到大年初一 這一天, 通海的老百姓及外地的遊客都紛紛前來觀看, 場景十分的熱 鬧。其中,高蹺舞獅的表演最能吸引人們的關注,成為這長長表演隊 伍中的一個亮點。 據《通海縣文史資料》記載,雲南省通海縣大營石景村的高蹺舞 獅已經有 600 多年的歷史。 明朝洪武初年, 沐英奉命征雲南,帶來了大量的江南軍戶,落籍 於杞麓湖畔屯墾。 石景村的先祖們均來自江南沿海, 祖上就有踩高蹺 的技能,來到通海落籍後, 在每年的廟會文藝活動中,先祖們就將踩 高蹺這門技藝融入廟會節目的表演。 明末清初, 石景村的高蹺技藝得 到了發展,後來, 又在踩高蹺的表演上添加了舞獅子的技藝。到清朝 乾隆年間, 高蹺舞獅的表演形式已經形成, 並被邀請到各個村鎮進行 表演。當時,以四街鎮為首的大村落每年都要舉辦一次廟會活動,活 動期間, 各村都用神轎抬著本村的神靈, 並組織村裡特色的民間藝術 參加表演。各村都有獨門的看家本領,在這其中,石景村的高蹺舞獅 成為了獨門藝術。到了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光緒中期、民國初年以 及新中國建立之初等,這項藝術隨著社會的發展又出現了幾興幾衰, 直到「改革開放」之後,黨和政府對民間藝術的傳承保護政策,才使 石景村的高蹺舞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原來的高蹺舞獅表演內容為「大頭和尚戲柳翠」 ,後來因沒人扮 演柳翠的女性角色,改為和尚馴服雙獅,及一人扮演和尚,踩最高的 高蹺,每獅各由二人表演; 1 人舞獅頭、 1 人執獅尾,另外,還有一 人執綉球引獅,總共為六人組合的表演形式。 故事情節為雙獅爭搶綉球, 和尚執文刷馴獅。 這項表演雖然故事 情節單調,但觀眾會被表演者高超的技藝以及驚險的空中表演所折 服,因此,深受觀眾們的喜愛。 高蹺舞獅的主要特徵是高、險、奇。高:即在 2.4 米至 4.3 米的 高蹺上表演, 這一技藝在全國不得多見, 更增加了高難度, 獨具一格。 險:踩著這樣高的高蹺舞動獅頭、獅皮、獅尾和綉球,特別是舞 獅尾的扮演者, 一手抓住舞獅頭的腰帶, 一手執獅子尾巴在兩跨中間 搖擺,看不見前方,只能順著獅頭行走,相互配合默契,才能做到動 作協調統一。 扮演和尚所踩高蹺略高於扮獅者, 還要在獅身上做跨騎 動作,風趣、驚險,難度極大。 奇: 踩在 2 至 4 米多的高蹺上表演舞獅, 這更增添了這一節目的 驚奇性。 一場好的高蹺舞獅表演, 除了表演者高超的技藝表演外, 還需要 製作好相關的表演用具, 這些都離不開一位帶頭人 -- 沈儒昌。 沈儒昌 不但能表演高蹺舞獅,而且還設計製作高蹺舞獅的道具。 2007 年 6 月,沈儒昌被雲南省文化廳命名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第二部份: 傑出價值 ( 2-3 分鍾) 石景村高蹺舞獅表演經過了上百年的傳承, 它把江南一帶的舞獅 和北方踩蹺的技藝融合在一起,創造了具有當地鮮明特色的表演藝 術,並世代相傳而聞名省內外。高蹺舞獅有著濃郁的地域特色,是雲 南和外地文化交融的產物,對研究通海歷史有著重要的價值。 高蹺舞獅以「高、險、奇」著稱,其表演技藝獨特,具有較強的 觀賞性、藝術性和表演性,有著傳播傳統漢文化的重大作用,具有豐 富的文化價值和內涵。 高蹺舞獅是石景村人的獨門絕活, 由該村歷代藝人創造, 它的稀 有性、獨特性具有一定的保護和傳承價值。 高蹺舞獅, 作為雲南特有的民間傳統文化, 不僅活躍和豐富了當 地的民間群眾文化,還起到凝聚、鼓舞當地老百姓的作用,具有較好 的社會感召力, 有利於增強促進社會和諧進步, 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 第三部分:瀕危狀況 ( 1-2 分鍾) 說明項目的瀕危狀況及其原因。 一是通海縣內能夠踩高蹺舞獅的只有石景村, 踩高蹺舞獅有一定 的危險性,存在難找接班人的困難。 二是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少, 且年齡偏大, 使踩高蹺舞獅的傳承 工作受到制約, 受市場經濟的影響, 村裡原來學會踩蹺的青年大多外 出務工、經商,有的出嫁,參與人數較少,雖有幾個小孩跟著學,但 還不能參與表演,使踩高蹺舞獅出現了青黃不接的情況。 三是石景村高蹺舞獅屬於當地民間組織,沒有穩固的經費作保 障,傳承工作難以開展,要能有序地傳承好這一民間文化藝術,還需 要上級政府給予經費上的保障。
Ⅳ 幼兒園踩高蹺鍛煉孩子什麼
協調性
協調在我的理解就是控制自己身體的能力,協調度越高的人越能專注(對他以後上學有好處);協調度越高的人力氣越大(神經系統能指揮更多的肌肉參與發力),同一個重量級別的舉重運動員,身高差不多的話力氣基本也差不多,那為什麼成績差異如此明顯呢?就是因為協調度不一樣,協調高的人更專注,神經系統能指揮的肌肉就更多,所以成績就好。大班幼兒喜歡參與具有挑戰性的活動,也具有了與同伴合作的能力。如果教師可以在游戲中制定適宜的目標並進行具體的指導,幼兒就可以循序漸進地掌握踩高蹺的動作要領,從而達到教師預期的目標。
玩中學,學中樂
既然是晨間鍛煉,而非集體教學活動,教師就要允許幼兒自由選擇器材、玩伴、玩法。教師與其制止幼兒,不如先允許幼兒自由玩,在「一物多玩」的基礎上鼓勵幼兒學習「踩高蹺」。
教師要根據幼兒在活動中的實際表現適時調整目標。踩高蹺對於大部分幼兒而言頗具挑戰性,有的幼兒會樂此不疲地反復練習,直到學會為止,但也有部分幼兒會有畏難情緒,「知難而退」。此時,教師就要考慮是否適當降低要求、分解目標。
第一,教師可為幼兒提供不同高度的或用不同方法製作的難易程度不同的高蹺,以便幼兒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選擇材料。指導時,幫助幼兒分解動作、降低難度,給幼兒適宜的挑戰。如,可以先嘗試在高蹺上站穩,再學走直線,最後學習繞過或跨過障礙。如此幼兒就能循序漸進地學習,輕松應對。隨著幼兒運動水平的提升,教師還可以利用梯子、墊子、輪胎、紙箱等輔助材料設置障礙,逐漸增加難度。這樣,幼兒就不會覺得乏味了。
第二,教師可以「玩伴」的身份參與其中,營造師幼共同學習的氛圍,潛移默化地給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以指導和幫助。也可以鼓勵幼兒與同伴互助,以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
第三,教師可通過創設情景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如,選擇合適的背景音樂,組織幼兒玩「跟著節奏踩高蹺」的游戲。又如,創設「我是小小偵察兵」的游戲情景,設計「鑽山洞」「躍雷區」「渡河」「爬坡」等環節,把枯燥單調的動作練習轉化為有趣的游戲。也可以用故事或兒歌幫助幼兒掌握動作要領,如「小馬、小馬真愛玩,馬蹄、馬蹄抬一抬;小馬、小馬真有勁,馬蹄、馬蹄走一走;小馬、小馬真勇敢,馬蹄、馬蹄跨一跨」。
Ⅳ 如何在幼兒園中開展民間游戲及其價值
游戲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社會形象,是幼兒的一項基本活動,是幼兒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孩子童年的歡樂,自由和權利的象徵。豐富多彩的游戲不僅可以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而且能增長幼兒的知識,發展智力。而傳統的民間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