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幼兒園上課的教案怎麼寫
活動目標 1.欣賞故事,理解故事情節,豐富詞彙「自豪」、「茉莉花」。 2.通過欣賞歌曲、講述圖片理解故事的內容和詞彙。 3.懂得朋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 活動准備 1.茉莉花的實物或圖片。 2.《好一朵茉莉花》歌曲磁帶。 3.配樂故事磁帶,錄音機。 活動過程 1.欣賞歌曲《好一...朵茉莉花》,引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播放歌曲《好一朵茉莉花》,教師和幼兒可以輕輕哼唱。 ★教師:你聽到歌里唱了些什麼?你見過茉莉花嗎? ★教師出示實物或圖片介紹茉莉花,引起幼兒聽故事的興趣。 教師:這種小白花叫茉莉花,有股淡淡的清香。有一位老奶奶就特別喜歡這種花,我們一起來聽一個故事《熊奶奶的茉莉花》。 2.教師講述故事.幫助幼兒初步熟悉故事內容。 ★教師有表情地講述一遍故事。 ★教師:故事的名字叫什麼?是誰最喜歡茉莉花? ★教師:後來為什麼熊奶奶的茉莉花都沒有了呢?熊奶奶為什麼要把茉莉花送給別人?我們再來聽一遍故事。 3.欣賞配樂故事,進一步理解故事情節。 ★引導幼兒圍繞主題展開討論:為什麼熊奶奶開始時不覺得茉莉花香呢? ★教師:熊奶奶為什麼要把茉莉花送給小動物們? ★教師:熊奶奶看到只剩下綠葉的茉莉花時,心裡怎樣想? ★教師:後來她為什麼自豪地笑了?什麼叫「自豪」? 活動建議 ★教學變式:教師在活動的第3環節中,可以讓幼兒試著復述故事。 ★活動延伸:引導幼兒開展「你快樂,我快樂」的活動,讓幼兒在園、在家開展給別人送快樂的活動,為別人做一件事,從而真正地體會讓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的道理。 ★環境創設:教師和幼兒一起收集布置茉莉花及其他花卉的圖片,讓幼兒觀察欣賞。 ★領域滲透:在科學活動中,可以讓幼兒觀察認識茉莉花以及其他夏天開放的花卉,豐富幼兒關於花卉的知識和經驗。 教學材料 [童話] 熊奶奶的茉莉花 夏天的時候,熊奶奶種的茉莉花開出了香香的小白花。「真香啊!」小動物們說。他們每天都跑到熊奶奶家去聞花香。 「我並不覺得花香啊,」熊奶奶問熊爺爺,「是不是我老了,聞不出花香了?」 「不,只是因為你生活在花香里。」熊爺爺說,熊奶奶笑了。 第二天,當小動物們又來聞茉莉花香時,熊奶奶便採下好些花,讓他們帶回家去。小動物們驚慌地縮回手說:「熊奶奶,我們不要,我們只是來聞花香的。」 「帶回家去吧。」熊奶奶說,「讓更多的朋友聞到花香,那有多好。」沒幾天,熊奶奶家的茉莉花就被採光了。 夜裡,熊奶奶和熊爺爺坐在院子里喝茶,熊奶奶望著只剩下綠葉的茉莉花,有點傷心。熊爺爺拍拍熊奶奶,說:「你聞聞,有什麼味?」 熊奶奶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哦,整個天空中,似乎都有一股淡淡的茉莉花香呢! 「真香啊。」熊奶奶說完,自豪地笑了。因為她知道,這份清香,是她親手傳播的呀。
B.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舞蹈的觀後感
開學第一天,我們觀看了張以慶導演的紀錄片《幼兒園》,該片以「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為統領,講述了一所全托幼兒園里孩子的生活故事。影片很客觀,沒有加入過多地個人情感。正因為這樣的客觀,我看到了孩子們的可愛童真,卻也感受到了淡淡地憂郁。
首先,在這部片子里,我看到了很多幼兒園的縮影。孩子們總是在老師的要求下做這做那,孩子們本應該是不同的,但是慢慢地孩子們成了標准產品,一旦不符合老師的標准,就被認定為「不合格」,需要「整風」,需要「反省」。幼兒園里孩子多,老師少。老師們很難真正關注到每個孩子,所以,我們看到不管是洗澡、吃飯還是穿衣,甚至是擺放小凳子,孩子們缺失了大人的關愛。而在全托的幼兒園里,這樣的情況更為嚴重。當電影中響起《茉莉花》的背景音樂時候,淡淡地憂傷爬上我的心頭。孩子們真的適合在這么小的時候長時間的離開自己的父母嗎?大班的一個孩子在被問起「你的爸爸媽媽都在忙些什麼?」時說:「我媽媽忙著做美容,我的爸爸忙著和別人吃飯。」我想,工作是很重要,但是,錢真的比陪伴自己的孩子更重要嗎?難道,大人們真的不能抽出一丁點兒時間來給孩子多一點的關愛嗎?
其次,我看到了孩子們眼中的世界。孩子們在這個時候已經開始認識世界,但是又並不完全懂得這個世界。在他們眼裡,欺負我們的人就是壞人;在他們眼裡,警察是抓人的,把壞小孩帶走;在他們眼裡交警的罰款變成了收錢,自己收的錢要給領導,因為領導不能沒有錢;最重要的,在他們眼裡,沒有什麼比快樂更重要,因為快樂是他們的世界裡最重要的東西。但是在這個快樂的世界裡,我依然慢慢地感到淡淡的無奈與哀傷。
大班的孩子在戶外活動前很開心地聚在一起:「不是天天有戶外活動。飯要吃,就是會來得晚些。戶外活動可以去外面緊玩緊玩。戶外活動太好玩了,想玩什麼就玩什麼。」每個孩子在這個時候都笑得非常開心,對他們來說,上了幼兒園不是總能有這么自由玩耍的時間,這些時間對他們來說變得少而珍貴。9.11事件,孩子覺得那些大樓里的人們太痛苦了,因為他們「逃也逃不脫。」也許他們說得不僅僅是9.11的那些人,對於在幼兒園的他們,在不自由地時候,他們也許也會感到自己「逃也逃不脫」,沒有了快樂而又不能自由尋找快樂的時候,他們也會感到痛苦。
在看世界盃比賽的時候,孩子們為中國隊加油,但是有的孩子並不喜歡中國隊,因為他們實在太差。而老師這個時候強加自己的情感於孩子,要孩子為中國隊加油,不能在中國隊輸球的時候瘋玩。在影片中,還有很多時候我們都能看到這樣的教育縮影。孩子們要愛國,但他們不一定非要愛一個不會踢球的中國隊。老師們的集體教育,過多地統一化標准,讓孩子們越來越早地失去了童真,失去自己的個性。一個小朋友被問為什麼能長這么高時說:「我是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有老師的幫助下長這么高的。」聽到這個答案,我的心很沉重。什麼時候起,我們的孩子就會講如此公式化的話語?原來在幼兒園里,他就已經被教育要講這樣的話了嗎?
影片以大班畢業,袁老師生了孩子為結束。最後的字幕里寫著「三年後,她的孩子也將上幼兒園」,而最開始的字幕是「也許是我們的孩子,也許就是我們自己。」難道,我們的教育真的只能是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嗎?
我,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我想說的是:
其一:作為幼兒園教師,其中的辛苦並不能在影片中反應出來,片中的教師在言語和教育方式上確實欠妥當,這也不能代表現在的幼兒教師形象。回想近幾年的幼兒園教師培訓工作,我們每位教師都有著良好的師德,我們尊重和關愛每個孩子。
其二:片子當中出現一個孩子獨處的場景,教室外面陽光明媚,但是在那綠色油牆的教室裡面卻有一種冰冷的孤獨。很多孩子都是以一種個人的方式存在著,感覺老師與孩子的距離好遠,孩子與孩子的距離好遠。這能反應真實的幼兒園教育現狀嗎?不能,我們是一個教育民主的時代,我們注重孩子的素質教育,若有打鬧現象發生,我們教師都會第一時間介入,問清原委,說理教育,讓孩子懂得對人處事的方法,團結友愛的重要性。
其三:片子拍攝於2001年到約2003年,與現在以相距數年。學前教育也發生了天翻復地的變化,《綱要》、《規程》、《日常工作規范》鞭策著幼兒教育走向正軌,「游戲教學」、「藝術教育」等等更展示著幼兒教師的整體素質,「巧妙接過孩子拋過來的球」已經成為當前學前教育工作者的追求目標。我希望有更多的記錄片能真正表現出幼兒園教育的現狀,讓更多的人關注幼兒教育,重視幼兒教育,體諒幼兒教師的辛勞。
一個單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長中的生活碎片,總會承載點什麼,那便是當我們彎下腰審視孩子的同時,我們也審視了自己和這個世界。幼兒園的生活是流動的,孩子們的成長是緩慢的。每天都發生的是小事卻也都是大事,因為兒時的一切對人的影響是久遠的。幼兒園是孩子成長的里程碑,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快樂、健康的成長是我們所追求的。所以,我們在不斷進修學習,不斷汲取新的教育理念,轉變自己的思維。努力做好孩子的支持者、引導者,慢慢解讀孩子,洞察孩子的想法,用他們的思維來理解他們。我們或許不能很快地改變我們的現狀,但是,我們會多蹲下來看孩子們的世界,我們能改變得更多。
C. 幼兒園六一《茉莉花》開場舞台詞怎麼寫
在這百花盛開的季節里,千萬朵鮮花開遍了原野,其中就有我們幼兒園的小朋友獻上的茉莉花:它們是多麼地美麗芬芳、優雅動人啊!你想在百花叢中欣賞這獨一無二的茉莉花嗎?那麼就請看我們的開場舞——茉莉花吧!
D. 哪位朋友能給我發個幼兒園舞蹈《親親茉莉花》的音樂
你直接在網站上搜《親親茉莉花》,就能出來~~~~
E. 編導:幼兒園紀錄片中音樂茉莉花的作用
紀錄片《幼兒園》是湖北電視台紀錄片編導、獨立製作人張以慶的作品。影片沒有解說詞,但是多次運用了同一首歌《茉莉花》作為背景音樂。並且畫面的配合等方面,在此張以慶做到了至善至美,做到了他的極至。 童聲無伴奏合唱的《茉莉花》,像一聲嘆息,它烘托出了一種淡淡的憂傷。對於用《茉莉花》作為此片的背景音樂。張以慶曾在采訪中說道「《茉莉花》這個音樂很符合片子的情緒,有一點淡淡的憂傷,是我重新錄制的。但是非常遺憾,唱得不是很好,沒有那種天籟般的聲音,當然我還是非常感謝青少年宮合唱團的。一開始我就老在哼這個歌,已經哼了兩年了,雖然有幾種選擇,但是還是覺得《茉莉花》特別吻合。歐洲不是說《茉莉花》是中國的第二國歌嗎,我也找不到第二首童聲的東西能夠擱在這裡面了。我可以一年、半年不聽音樂,到快剪片子的時候才去聽,去找到吻合的東西。其實我不太懂音樂,但是我能把握住怎麼把情緒傳達給觀眾。只有這樣你才可以讓別人和你是共通的,節奏感也是一樣的,才能引起共鳴。當然這種情緒的傳達,也會有局限,因為人們的感受類型不同,而且感受力跟文化也沒有關系。」雖然張以慶說自己不懂音樂,但是《茉莉花》的應用與配合確實做到了天衣無縫不僅增強了影片的感染力,而且還進一步的表達了影片所要表達的思想意圖。 《茉莉花》這首極具特色的音樂在片中反復出現。整部影片總共出現了5次《茉莉花》的背景音樂。平均差不多每十分鍾出現一次,可見導演的安排意圖。第一次出現是在幼兒園開學那天,小朋友的爸爸媽媽送他們到幼兒園離開後。每個小朋友都眼含淚水的坐在凳子上,或站著,或透過門縫看看離去的爸媽。音樂《茉莉花》此時響起,它讓孩子們第一次離開自己的父母時的無助和不舍的情感展現得一覽無余,極大額的增強了影片的感染力。《茉莉花》的再次響起是在孩子們入園第一次睡覺的時候。時的孩子們是睡得如此的香,沒有了白天撕心的哭聲,吵鬧和打架也在此刻消失。音樂給人以安靜與感動的心理,似乎在孩子的誰=睡夢中伴隨著無憂無慮的童年也飄起了淡淡的茉莉花香。音樂的第三次響起是在孩子們在幼兒園度過一周他們的爸媽來接他們回家的時候,每個孩子都被接走了,只有陳志鵬的媽媽還沒來接他,這使得他非常的著急,來回的在前後兩個門之間走動,哭著盼望媽媽找點到來。《茉莉花》的音樂的響起既表達了陳志鵬回家的喜悅,同時也表現了他內心的焦慮、孤單、無助。音樂第四次響起是在孩子們戶外活動的時候,聽說戶外活動,孩子們個個都很高興,一周難得有戶外活動。孩子們在戶外歡聲笑語的做著游戲,你追我敢。音樂也伴隨著孩子們的笑聲響起,好像是為孩子們助興一樣。原本有點憂傷的音樂在此時也是歡快的。音樂的最後響起是在孩子們畢業照畢業照時。此時的畫面跟音樂第一次響起時的畫面遙相呼應,都是展現每個孩子的表情。不過這次孩子們的眼中不再是淚水,而是孩子們在幼兒園的歡聲笑語。眼中充滿了希望,讓觀眾真切地體會到幼兒園的生活,孩子們的成長點滴。 《茉莉花》作為該片的一個音樂符號在片中反復出現,它舒緩、輕柔的樂調將景象隔絕在幼兒園嘈雜的吵鬧之外,並且每次音樂的響起都配以緩慢的畫面。特別是最後一次運用一組經處理泛黃的畫面來配背景音樂,可見導演的別有用心。畫面和音樂的完美配合,進一步渲染和烘託了片中的氛圍和環境氣氛。這首唱響在維也納的中國名曲,透過孩子的喜怒哀樂,揉進了人們的心裡,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結合,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風格,卻完美的演繹在這部紀錄片中似乎只有這首曲調最合適別無他曲。 通過對《幼兒園》中背景音樂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紀錄片里,不管以何種形式出現,音樂都是作品整體的一部分,是一種藝術,不能自成體系,不能過強過滿。音樂茉莉花在片中出現了五次,雖然影片總長才一個小時。不能說恰到好處,但也不能說過多。而是很合理的表達了影片所要展現的內容。此外,紀錄片音樂只有置於適當的位置,融入作品整體的內容和形式,使人不知不覺地感受到它的感染,甚至於感覺不到它存在。音樂茉莉花的出現並不是毫無目地的,它都是經過導演的精心安排才插入的。我們可以很明確的看出,每次音樂的出現就是一個分割點。孩子們的入學,孩子們入學的第一天,孩子們入學的第一個星期,孩子們幼兒園畢業。每一次都安排得如此的合理,我們可以按照音樂的運用把整部影片分成五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有其獨特的地方,也有其相關聯之處。並且每次音樂都是一個過度,無論是孩子們的情感還是年級。總之,茉莉花在《幼兒園》片中五次響起,每一次都是一種感動,又是一種升華。
F. 幼兒園引導語有哪些
第一式:開門見山
上來直接導入新課內容。如故事表演《狐狸下蛋》的導入語,「上節課我們已經講了『狐狸下蛋』的故事,今天,老師和小朋友一起來表演這個故事,你們願意嗎?」
第二式:交心交談
幼師在交談中不知不覺地滲透新課內容,進而自然而然地引入課題。如兒歌《傘》的導入語:「小朋友,你們喜歡下雨嗎?喜歡雨傘嗎?為什麼?」讓幼兒自由發言,教師小結:「小朋友都喜歡雨傘,因為雨傘可以為我們擋雨,也非常漂亮,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兒歌《傘》。」
第三式:快樂猜謎
通過猜謎語能夠概括事物的主要特徵,幫助幼兒理解新課內容,啟發學習興趣。如常識課《認識青蛙》導入語:「今天,老師要請你們猜一樣東西,『大眼睛,寬嘴巴,白肚皮,綠衣裳,地上跳,水裡劃,唱起歌來呱呱叫,專吃害蟲保莊稼。』請小朋友動腦筋想一想,這是什麼東西?對了,今天我們就要一起來認識青蛙!」
第四式:故事吸引
以故事的形式導入新課,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調動學習積極性。如音樂活動中《粗心的小畫家》的導入語:「今天,老師給小朋友講一個故事,有一個小朋友叫『丁丁』,他很喜歡畫畫,他畫鴨子尖嘴巴,畫只兔子圓耳朵,畫匹大馬沒尾巴,你們說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畫家呢?對,今後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細心,千萬不能馬馬虎虎。今天,我們來學習歌曲《粗心的小畫家》。」
第五式:製造懸念
採用懸念式導入新課,可引起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追根問底的熱情,培養幼兒主動探索的精神。如主題活動中故事《茉莉花請醫生》的導入語:「今天老師要給小朋友講個故事,題目叫《茉莉花》。茉莉花為什麼要請醫生?請了幾個醫生?他們是怎樣為茉莉花治病的?請小朋友認真聽老師講完故事就知道了。」
第六式:藝術表演
通過情境、小品、舞蹈、木偶等表演形式導入新課,能很好地幫助幼兒理解掌握內容。如音樂活動課中的《王老先生》的導入形式:出示戴眼鏡的老公公木偶說:「你們看,誰來了?我們就叫他王老先生,王老先生很喜歡養動物,你們猜一猜他養了些什麼?我們今天就用歌聲來表達剛才的內容。這首歌的名字叫《王老先生》。」
G. 幼兒園教學導入方法有哪些
一、直入式 開門見山直接導入新課內容,用語簡短。如故事表演《狐狸下蛋》教學導入語,「上節課我們已經講過『狐狸下蛋』的故事,今天,老師和小朋友一起來表演這個故事,你們願意嗎? 二、談話式 師幼在交談中不知不覺地滲透新課內容,進而又自然而然地引入課題。如兒歌《傘》的導入語:「小朋友,你們喜歡下雨嗎?喜歡雨傘嗎?為什麼?」讓幼兒自由發言,教師小結:「小朋友都喜歡雨傘,因為雨傘可以為我們擋雨,也非常漂亮,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兒歌《傘》。」 三、謎語式 通過猜謎語能夠概括事物的主要特徵,幫助幼兒理解新課內容,啟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如常識課《認識青蛙》教學導入語:「今天,老師要請你們猜一樣東西,『大眼睛,寬嘴巴,白肚皮,綠衣裳,地上跳,水裡劃,唱起歌來呱呱叫,專吃害蟲保莊稼。』請小朋友動腦筋想一想,這是什麼東西?對了,今天我們就要一起來認識青蛙!」 四、故事式 以故事的形式導入新課,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如音樂活動中的《粗心的小畫家》的導入語:「今天,老師給小朋友講一個故事,有一個小朋友叫『丁丁』,他很喜歡畫畫,他畫螃蟹四條腿,他畫鴨子尖嘴巴,畫只兔子圓耳朵,畫匹大馬沒尾巴,你們說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畫家呢?對今後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細心,仔細觀察,千萬不能馬馬虎虎。今天,我們來學習歌曲《粗心的小畫家》。」 五、激發式 利用激發式導入新課內容,可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如科學領域中的《觀察鯽魚》的導入語:「今天老師釣了許多魚,小朋友高興嗎?你們看(把魚盆放到小朋友面前,讓小朋友都仔細看),魚在干什麼?魚看到小朋友非常高興,它們在水裡游來游去,還要和小朋友說哩!(打開錄音)魚:『我的名字叫鯽魚,你們看,我身上有什麼?』(關掉錄音機)師:『小朋友,鯽魚要請你們看它身上有什麼?大家仔細看,看清楚了就說給魚聽。」 六、懸念式 採用懸念式導入新課,可撩起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追根問底的熱情,培養幼兒主動探索的精神。如主題活動中的故事《茉莉花請醫生》的教學導入語:「今天老師要給小朋友講個故事,題目叫《茉莉花》。茉莉花為什麼要請醫生?請了幾個醫生?它們是怎樣為茉莉花治病的?請小朋友認真聽老師講完故事就知道了。」 七、表演式 通過情境、小品、舞蹈、木偶等表演形式導入新課。如音樂活動課中的《王老先生》的導入形式:出示戴眼鏡的老公公木偶說:「你們看,誰來了?我們就叫他王老先生,王老先生很喜歡養動物,你們猜一猜他養了些什麼?我們今天就用歌聲來表達剛才的內容。這首歌的名字叫《王老先生》。」這種情境表演將歌詞內容體現出來的導入新課的形式,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幫助幼兒理解,掌握歌詞內容。 八、演示式 藉助實物,玩具,圖片,貼絨等道具演示的形式導入新課,直觀形象,幼兒既感興趣,又容易理解。如音樂活動中的歌曲《丟手絹》導入時可以說:「今天,老師帶來一些東西,你們看是什麼東西?」(出示手絹)師示範游戲,並總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歌曲,叫《丟手絹》。」 九、實驗式 通過直觀形象的實驗操作形式導入新課內容,變抽象為具體,變深奧為淺顯,既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又對幼兒理解,掌握新授內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常識課《認識水》就可以實驗操作形式導入新課。教師提起水壺,往玻璃杯里倒水,然後提問:「你們看老師把什麼倒在杯里?(水)水有顏色嗎?(估計有的幼兒會說水是白色的,有的幼兒會說沒有顏色)到底誰講的對呢?我們來做個小實驗,你們看完了就知道哦了。」 十、游戲式 以游戲的形式導入新課,能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的氣氛,如科學領域中的《小手的秘密》,導入新課可這樣安排:教師領導幼兒做游戲「請你照我這樣做」,最後讓幼兒把雙手放在身體的背後,啟發誘導:「咦!你們把什麼藏在背後去啦?哦!原來你們把手藏在身體後面去了。伸出來看看,每個人都有幾只手?兩只手還可以怎麼說?(一雙手)。」 十 一、觀察式 讓幼兒帶著任物去觀察,幼兒會留心注意事物。如科學領域中的《認識小蝌蚪》,導入時可以這說:「小朋友,老是在桌上准備了許多盆,盆里裝了許多小蝌蚪,他們長得是什麼樣子的呢?老師要請小朋友去看看,看的時候要認真,仔細,還要記住。」通過觀察的形式導入新課,能使幼兒對所學只是理解快,掌握牢。 十 二、聯想式由舊知識導入,溫故而知新。 1、利用「接近律」回憶,抓住聯系點導入新課。事物之間接近的特徵,容易形成接近聯想,達到推陳出新的目的。如科學領域活動課《認識貓頭鷹》的教學導語:「以前,我們認識了『樹醫生』——啄木鳥,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農作物醫生』——貓頭鷹。」突出聯系點——益鳥。 2、利用「相近律」回憶,抓住聯系點導入新課。事物之間相似的特徵,容易形成相似的聯想,達到回憶新知識的目地。如語言活動中的《金雞冠的公雞》教學導語:「以前,老師給小朋友講過『驕傲的公雞』的故事,這個故事主要講公雞驕傲失敗的事。今天,老師要給小朋友講個公雞貪吃,愛聽恭維它的話,後來受騙上當的故事。」這種以公雞的缺點為聯系點的導入,能激發幼兒的求知慾。 3、利用「對比律」回憶,抓住聯系點導入新課。事物之間相反的特性容易形成對比聯想,達到鮮明對比的目地。如社會領域中的《學做小雷鋒》導入時,可先讓幼兒說說生活在新社會的幸福生活,然後對比、設疑。「雷鋒手上為什麼會有三條疤?」通過新舊社會兩代人的生活對比,激發幼兒憎恨舊社會、熱愛新社會的情感。 十 三、掛圖、提問式 利用掛圖,通過富有情趣的問題創設導入新課,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如音樂活動中的《摘星星》的導入語:「圖中月兒是什麼樣的?月兒彎彎好像什麼?誰想在這船上坐?坐在這船上想干什麼呢?」 十 四、錄音、幻燈式 採用錄音、幻燈等多媒體電化教學導入新課,可吸引幼兒的好奇心。如音樂活動中的《小烏鴉愛媽媽》聽完歌曲錄音後問:「小朋友,你們喜歡這首歌嗎?歌名叫什麼?(小烏鴉愛媽媽)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歌。」 幼兒園教學導入語的設計形式多樣,舉不勝舉,運用適應根據具體學科、內容而定。總的要講究引導性、啟發性、激發性、自然性、新穎性等導入技巧的授課藝術,千萬不要牽強附會、生搬硬套,讓人感到造作、不自然。
H. 紀錄片幼兒園大量運用茉莉花有什麼寓意
紀錄片《幼兒園》是湖北電視台紀錄片編導、獨立製作人張以慶的作品。影片沒有解說詞,但是多次運用了同一首歌《茉莉花》作為背景音樂。並且畫面的配合等方面,在此張以慶做到了至善至美,做到了他的極至。 童聲無伴奏合唱的《茉莉花》,像一聲嘆息,它烘托出了一種淡淡的憂傷。對於用《茉莉花》作為此片的背景音樂。張以慶曾在采訪中說道「《茉莉花》這個音樂很符合片子的情緒,有一點淡淡的憂傷,是我重新錄制的。但是非常遺憾,唱得不是很好,沒有那種天籟般的聲音,當然我還是非常感謝青少年宮合唱團的。一開始我就老在哼這個歌,已經哼了兩年了,雖然有幾種選擇,但是還是覺得《茉莉花》特別吻合。歐洲不是說《茉莉花》是中國的第二國歌嗎,我也找不到第二首童聲的東西能夠擱在這裡面了。我可以一年、半年不聽音樂,到快剪片子的時候才去聽,去找到吻合的東西。其實我不太懂音樂,但是我能把握住怎麼把情緒傳達給觀眾。只有這樣你才可以讓別人和你是共通的,節奏感也是一樣的,才能引起共鳴。當然這種情緒的傳達,也會有局限,因為人們的感受類型不同,而且感受力跟文化也沒有關系。」雖然張以慶說自己不懂音樂,但是《茉莉花》的應用與配合確實做到了天衣無縫不僅增強了影片的感染力,而且還進一步的表達了影片所要表達的思想意圖。 《茉莉花》這首極具特色的音樂在片中反復出現。整部影片總共出現了5次《茉莉花》的背景音樂。平均差不多每十分鍾出現一次,可見導演的安排意圖。第一次出現是在幼兒園開學那天,小朋友的爸爸媽媽送他們到幼兒園離開後。每個小朋友都眼含淚水的坐在凳子上,或站著,或透過門縫看看離去的爸媽。音樂《茉莉花》此時響起,它讓孩子們第一次離開自己的父母時的無助和不舍的情感展現得一覽無余,極大額的增強了影片的感染力。《茉莉花》的再次響起是在孩子們入園第一次睡覺的時候。時的孩子們是睡得如此的香,沒有了白天撕心的哭聲,吵鬧和打架也在此刻消失。音樂給人以安靜與感動的心理,似乎在孩子的誰=睡夢中伴隨著無憂無慮的童年也飄起了淡淡的茉莉花香。音樂的第三次響起是在孩子們在幼兒園度過一周他們的爸媽來接他們回家的時候,每個孩子都被接走了,只有陳志鵬的媽媽還沒來接他,這使得他非常的著急,來回的在前後兩個門之間走動,哭著盼望媽媽找點到來。《茉莉花》的音樂的響起既表達了陳志鵬回家的喜悅,同時也表現了他內心的焦慮、孤單、無助。音樂第四次響起是在孩子們戶外活動的時候,聽說戶外活動,孩子們個個都很高興,一周難得有戶外活動。孩子們在戶外歡聲笑語的做著游戲,你追我敢。音樂也伴隨著孩子們的笑聲響起,好像是為孩子們助興一樣。原本有點憂傷的音樂在此時也是歡快的。音樂的最後響起是在孩子們畢業照畢業照時。此時的畫面跟音樂第一次響起時的畫面遙相呼應,都是展現每個孩子的表情。不過這次孩子們的眼中不再是淚水,而是孩子們在幼兒園的歡聲笑語。眼中充滿了希望,讓觀眾真切地體會到幼兒園的生活,孩子們的成長點滴。 《茉莉花》作為該片的一個音樂符號在片中反復出現,它舒緩、輕柔的樂調將景象隔絕在幼兒園嘈雜的吵鬧之外,並且每次音樂的響起都配以緩慢的畫面。特別是最後一次運用一組經處理泛黃的畫面來配背景音樂,可見導演的別有用心。畫面和音樂的完美配合,進一步渲染和烘託了片中的氛圍和環境氣氛。這首唱響在維也納的中國名曲,透過孩子的喜怒哀樂,揉進了人們的心裡,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結合,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風格,卻完美的演繹在這部紀錄片中似乎只有這首曲調最合適別無他曲。 通過對《幼兒園》中背景音樂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紀錄片里,不管以何種形式出現,音樂都是作品整體的一部分,是一種藝術,不能自成體系,不能過強過滿。音樂茉莉花在片中出現了五次,雖然影片總長才一個小時。不能說恰到好處,但也不能說過多。而是很合理的表達了影片所要展現的內容。此外,紀錄片音樂只有置於適當的位置,融入作品整體的內容和形式,使人不知不覺地感受到它的感染,甚至於感覺不到它存在。音樂茉莉花的出現並不是毫無目地的,它都是經過導演的精心安排才插入的。我們可以很明確的看出,每次音樂的出現就是一個分割點。孩子們的入學,孩子們入學的第一天,孩子們入學的第一個星期,孩子們幼兒園畢業。每一次都安排得如此的合理,我們可以按照音樂的運用把整部影片分成五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有其獨特的地方,也有其相關聯之處。並且每次音樂都是一個過度,無論是孩子們的情感還是年級。總之,茉莉花在《幼兒園》片中五次響起,每一次都是一種感動,又是一種升華。
I. 故事《奶奶上幼兒園》的導入語
一、直入式 開門見山直接導入新課內容。如故事表演《狐狸下蛋》教學導入語,「上節課我們已經講過『狐狸下蛋』的故事,今天,老師和小朋友一起來表演這個故事,你們願意嗎?」 二、談話式 師幼在交談中不知不覺地滲透新課內容,進而又自然而然地引入課題。如兒歌《傘》的導入語:「小朋友,你們喜歡下雨嗎?喜歡雨傘嗎?為什麼?讓幼兒自由發言,教師小結:「小朋友都喜歡雨傘,因為雨傘可以為我們擋雨,也非常漂亮,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兒歌《傘》。」 三、謎語式 通過猜謎語能夠概括事物的主要特徵,幫助幼兒理解新課內容,啟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如常識課《認識青蛙》教學導入語:「今天,老師要請你們猜一樣東西,『大眼睛,寬嘴巴,白肚皮,綠衣裳,地上跳,水裡劃,唱起歌來呱呱叫,專吃害蟲保莊稼。』請小朋友動腦筋想一想,這是什麼東西?對了,今天我們就要一起來認識青蛙!」 四、故事式 以故事的形式導入新課,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如音樂活動中《粗心的小畫家》的導入語:「今天,老師給小朋友講一個故事,有一個小朋友叫『丁丁』,他很喜歡畫畫,他畫鴨子尖嘴巴,畫只兔子圓耳朵,畫匹大馬沒尾巴,你們說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畫家呢?對,今後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細心,仔細觀察,千萬不能馬馬虎虎。今天,我們來學習歌曲《粗心的小畫家》。」 五、懸念式 採用懸念式導入新課,可引起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追根問底的熱情,培養幼兒主動探索的精神。如主題活動中的故事《茉莉花請醫生》的教學導入語:「今天老師要給小朋友講個故事,題目叫《茉莉花》。茉莉花為什麼要請醫生?請了幾個醫生?他們是怎樣為茉莉花治病的?請小朋友認真聽老師講完故事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