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班《衛生進餐》課後反思
活動設計背景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必須切實做好幼兒生理及心理衛生保健工作。」我發現小班幼兒在吃飯前沒有洗手的習慣,即使在老師的及時提醒下,也不會使用正確的洗手方法。為了培養幼兒就餐前洗手的習慣,我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了本次活動。
活動目標
1、知道餐前洗手可能減少肚子疼,養成餐前洗手的好習慣。
2、學會洗手的正確方法,能在餐前自覺洗手。
3、培養幼兒在觀察活動中探索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吃飯前洗手的重要性
2、正確的洗手方法
活動准備
1、兒歌《洗手歌》
2、小香皂、小毛巾、小臉盆每人一份
活動過程
1、教師有感情的講訴故事《小明生病了》,導入活動
師:小明這樣做好不好,為什麼?
幼:這樣不好。他不講衛生,才會肚子疼的。
小結:如果我們吃東西前不洗手,細菌就可能由我們的小手隨著食物帶入口中,肚子就可能因受到細菌感染而痛的。所以,我們小朋友一定不要學小明那樣,大家要做個講衛生的好孩子。
2、及時提問,讓孩子們想辦法解決問題。
師:吃東西時,怎樣才能避免肚子痛呢?
幼:小手洗干凈。
小結:小朋友講得很對,如果我們把手洗干凈了,就可以殺死手上的細菌,還有就是把食物也洗干凈,這樣細菌就不能在我們的肚子里安家了。
3、教師示範洗手的正確方法。
教師一邊念兒歌《洗手歌 》「排好隊,向前走,做什麼?去洗手。小肥皂,搓搓手;自來水,沖沖手;小毛巾,擦擦手。乾乾凈凈一雙手,我們大家拍拍手」,一邊為幼兒演示正確的洗手方法。
4、幼兒跟著教師邊念兒歌邊做洗手的動作。
5、幼兒手端小臉盆,帶上小毛巾和小香皂練習洗手,學會洗手的正確方法。
小結:小朋友,只要我們學會正確的洗手方法,吃東西前洗干凈自己的小手,細菌就會遠離我們,這樣就不會像小明肚子痛了。
6、加餐前,教師引導孩子按正確的方法洗手。讓孩子們想一想,生活中除了吃東西前要洗手外,還有什麼時候也要洗手呢?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我主要運用了故事啟迪法、親身體驗法等教學活動,幼兒不僅知道了就餐前洗手的重要性,而且學會了洗手的正確方法,並初步有了吃東西前要洗手的意識。小班孩子年齡小,記得快忘得也快,我交待家長加強對幼兒習慣的強化和監督。我想要是能用上孩子們喜歡的動畫人物講訴吃東西前不洗手會有啥壞處,並用視頻動畫演示正確的洗手方法,孩子們可能會記得更牢固。
② 幼兒進餐禮儀習慣
怎樣的進餐常規才能讓孩子保持應有的吃相和禮儀呢?
◎愉快地進餐,逐步掌握回獨立進餐的技能。答
◎知道餐前要洗干凈雙手,並且自己能洗干凈雙手。
◎進餐時不大聲講話,不隨便嬉笑打鬧。
◎餐具輕拿輕放,正確使用餐具。(一手拿勺,一手扶碗,喝湯時兩手端著碗)
◎進餐時細嚼慢咽,不慌不忙。
◎不挑食,不用手抓食物,不用湯泡飯,不暴飲暴食,不弄臟桌面、地面。
◎食物殘渣和骨頭放在指定的地方,不將自己的飯菜挑到別人碗里。
◎咽下最後一口飯再站起來,輕放椅子,離開飯桌,送回餐具。
◎飯後漱口、擦嘴、洗手。
《禮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飲食之禮是文明、禮儀的基礎,如果連飲食的基本文明都做不好,更不用談遵守社會文明、適應社會規則。
現在公共場合經常出現讓人頭疼的「熊孩子」,隨地大小便、搶別人的玩具、在電影院里大哭大鬧……這些不文明行為都是他們獨有的標簽,其普遍性就是不守規矩、不尊重他人、不講文明。幼兒教育任重而道遠,我們要繼續前行。
③ 大班社會餐廳禮儀知多少的教案及反思
案例不僅要說明教學的思路,描述教學的過程,還要交待教學的結果--某種版教學措施的即時效果,權包括學生的反應和教師的感受,解決了哪些問題,未解決哪些問題,有何遺憾、打算、設想等。以「問題」為主線,有矛盾、沖突甚至「懸念」,能引起讀者興趣和深入思考。
④ 小班進餐禮儀教案評價與總結怎麼寫
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文明禮儀我最棒」爭星評比活動方案
一、評專比目的:為屬了培養幼兒良好的文明習慣,特開展此比賽活動。
二、評比內容:
1、幼兒在園的日常文明禮儀和生活禮儀習慣。
2、集體表演《文明禮儀姿態操》。
3、幼兒文明禮儀用語的使用。
每天不定時進行檢查評比,每一期結束時到班上進行測查。
⑤ 幼兒小班進餐活動教案2017
1.教師要寫自己認為有重要意義的教學經歷或教學故事,即要有選擇性回,典型性,不要事無答巨細都羅列進去,要圍繞中心問題進行選擇。並不是說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要善於捕捉教學過程中的「亮點」。
2.應根據以往的經歷撰寫案例,盡量保持案例中資料的真實性,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到案例的主體即學生那是去詢問、調查他們的真實感受。
3.教學案例與其它的教學作品有區別性。
與教學論文相比,教學案例在文體和表達方式上以記錄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說明;在思維方式上,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通過對生動的教學「故事」的描述,通過對具體的學生、老師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總結教學的利弊得失。
⑥ 幼兒園小班禮儀進餐教案
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文明禮儀我最棒」爭星評比活動方案 一、評比目的:為了培養幼兒良好的文明習慣,特開展此比賽活動。 二、評比內容: 1、幼兒在園的日常文明禮儀和生活禮儀習慣。 2、集體表演《文明禮儀姿態操》。 3、幼兒文明禮儀用語的使用。 每天不定時進行檢查評比,每一期結束時到班上進行測查。 三、評比細則 (第一階段五周至第十四周)幼兒尊師、尊長禮儀、語言禮儀和日常文明禮儀習慣評比細則: 尊師、尊長禮儀(40分):見到老師(園長)及其他工作人員、客人會主動問好;進老師(園長)辦公室時,會先敲門或詢問後,得到允許後才進入;老師(園長)或其他人問話時有禮貌應答。 語言禮儀(60分):堅持使用普通話,語態自然、流暢、清楚、柔和,音量適中,陳述簡潔明了,能輕聲說話;會使用文明語言。 幼兒要掌握以下文明禮儀用語: (1)問候語:您好;(老師、園長、叔叔、阿姨、爺爺、奶奶、小朋友……)好。 (2)告別語:(老師、園長、小朋友、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小朋友……)再見;請慢走!請走好!歡迎再來。 (3)致謝語:謝謝;非常感謝! 回敬語:不用謝!別客氣! (4)致謙語:對不起;請原諒;對不起,請等一下! 回敬語:不要緊;沒關系。 (5)稱呼語:老師;園長;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小朋友…… (6)詢問(求助)語:我能為您做些什麼嗎?我能進來嗎?請您讓一讓好嗎?請問;請幫忙;請幫助我一下;請您排隊好嗎?請給我玩一下好嗎?。 (7)應答語:行,請您等一下;好,馬上就來;你找(叫)我有什麼事?請您說吧。 (8)接待語:請進;請坐;請喝茶;歡迎您。 (9)提醒語:請您小心;請您注意;請您別急。 (10)慰問語:您辛苦了。 (1 1)贊美語:您做得很好;太棒了;您真了不起;你真能幹;你真漂亮;這太美了。 (第二階段十五周至二十周)幼兒日常生活禮儀、儀容儀表評比細則: 儀容儀表(30分):得體;整潔;大方。 生活禮儀(70分): 洗手——飯前便後有秩序洗手,洗手方法正確,能節約用水。 飲水——感到口渴前及時喝水,有秩序飲水,取自已的水杯,不接過熱或過多的水,慢慢飲用,能節約用水。 進餐——會排隊禮讓,不擁擠,不大聲喧嘩,能愛惜糧食,飯後能進行餐後整理。 入廁——會排隊禮讓,不擁擠,便後沖廁,整理好衣褲。 午睡——睡前衣物和鞋子擺放整齊,安靜入睡,姿勢正確。 (第三階段二十一周至二十四周)活動禮儀評比細則: 教學活動(40分)——活動開始,迅速回位置做好活動准備,活動中認真聽講,注意力集中,積極參與,回答問題先舉手,不隨便離位走動,不吃、不玩東西,坐姿正確。 戶外活動(40分)——不打鬧,不說臟話,不打架,不爭搶玩具,活動結束時把玩具放加原處,不做危險游戲。 排隊(20分)——排隊整齊,慢步、輕聲,不大聲喧嘩,不追逐打鬧,會靠右行禮讓,不搶道。 四、評比時間 2011年4月~8月開展「文明禮儀我最棒」爭星評比活動,文明禮儀星級班比賽活動。5月、7月、8月各評比一次, 7月月末舉行文明禮儀姿態操比賽;5月月末評比文明禮儀小明星。 五、獎勵 1、集體獎勵。將三次評比和測評結果和集體《文明禮儀姿態操》比賽結果綜合起來,評出集體特等獎一名、一等獎二名、其餘為二等獎。特等獎獎勵獎金200元、一等獎獎勵獎金100元。 2、個人獎勵。根據幼兒使用文明禮儀用語的情況,評出「文明禮儀小明星」 。
⑦ 幼兒園小班進餐儀禮教案
有點多,耐心看。培養幼兒餐桌禮儀的教案:到雞婆婆家做客
目的:
1、 在游戲情
⑧ 如何培養小班幼兒自主進餐的良好習慣
首先,養成幼兒餐前洗手的良好習慣
幼兒進餐前,首先要洗干凈小手。洗手主要是讓小朋友們掌握洗手的順序和洗手後要保持手部的干凈。在我們的德育畫冊中有這樣一個活動《寶寶小手真干凈》,活動中通過明明和樂樂行為的對比:明明玩後洗干凈手再拿東西吃,吃得很香,樂樂玩後沒洗手就拿東西吃,結果肚子痛。從而讓孩子們知道洗手的重要性,願意洗手。為了讓孩子們掌握洗手的方法,還配備了琅琅上口的兒歌:挽、挽,挽袖子,沖、沖,沖濕手,抹、抹,抹肥皂,搓、搓,搓泡泡,洗、洗,洗干凈。幫助幼兒記住洗手五步驟:挽袖子、沖濕手、抹肥皂、搓泡泡、洗干凈。在實際的操作中,我們還增加了一步:甩、甩、甩干凈。讓幼兒將水甩在水池裡。剛開始的時候,手洗得干凈,衣服、袖子沒有弄濕的幼兒還會得到老師的小紅花。為了讓幼兒保持手部的干凈,我們准備了大量的手指游戲:小不點睡了、開開門、大拇哥、手指找手指、小花狗和大石頭、指五官……讓孩子們在餐前的這一段時間內,保持手的干凈,同時鍛煉手的靈活性。俗話說:十指連心。心靈手巧,這也是對智力的開發,對反應能力的訓練。經過了這樣的幾個環節,孩子們不但掌握了方法,而且改掉了洗手就是玩玩水的壞習慣,為衛生進餐做好了准備工作。
其次,加強幼兒就餐習慣的培養
就餐,不像洗手那麼簡單,存在的問題各種各樣。我們得根據不同的情況、不同的幼兒,有目的的、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持之以恆,這樣才會取得較好的效果。
一、循循善誘,教會幼兒正確使用小勺
小班不會拿勺吃飯的幼兒佔70%,這樣的問題在幼兒進餐的所有問題中是最好解決的。因為他們是在成人過度的疼愛中沒有得到學習、鍛煉的機會,他們的動作協調性發展的不太好。像我們班一位叫田維浩的幼兒,因為年齡偏小一點,家人又照顧得比較全面,所以第一次吃飯,他就沒法拿勺,又想吃,就低頭用嘴咬食碗里的飯。這樣的幼兒,他並不抗拒進餐,你只要給他詳細的語言和動作的示範指導,提供機會,讓他們進行操作鍛煉,他們很快就能掌握這一技能。
在德育中就有這樣的活動內容:寶寶自己吃。活動中還用兒歌形象地講述了吃飯的方法:左手扶小碗,右手拿小勺。小勺盛米飯,小嘴悄悄嘗。寶寶自己吃,越吃越香甜。為了能讓他們愉快地進行練習,除了在吃飯時加強關注外,還可以用故事、游戲等形式來進行。比如中班有一個故事《小胖豬喝粥》,我們引導小班小朋友進行欣賞,在欣賞故事的過程中,我就一邊講,一邊做小胖豬喝粥的動作:舀一勺,喝一口。我還做出很陶醉的樣子。孩子們愛模仿的天性立刻被這個動作吸引,於是,大家都一起來:舀一勺,喝一口。這個技能就這樣在故事中被小朋友愉快地重復練習。我們還在區域活動里設立了一個生活區,讓幼兒來喂小動物、小寶寶吃飯。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在喂的過程中,小朋友就了解到要想從碗里舀東西還不會掉在碗外面,就得一手把碗進行固定,一手拿勺來舀。在游戲的氛圍中,幼兒沉浸在扮演的角色中,享受著作為「成人」的快樂,從而技能也得到了鞏固,還培養了他們的自我服務意識。
二、耐心引導,打消幼兒依賴的心理
班上常常有這樣的幼兒,會吃但不願自己動手吃,要等人喂,這樣的幼兒要佔班上50%。午餐時經常會有這樣的鏡頭:一個小朋友,手臂掛在椅子兩邊,手不拿勺也不扶碗,依賴心理和習慣性讓他們在這里等待著老師來喂。你喂他,嘴張得老大,一吃一大口,不喂就坐那裡看。老師說一句,才吃一口,吃的時候也不扶著碗,吃一口就會把手拿開歇一歇,一句話:吃飯真累。應該說這類孩子很聰明,他們很能掌握成人的心理;我不吃你會看不下去,你會擔心我挨餓,你最終會來喂我。
對於這樣的現象,我們首先做到老師之間教育的一致性:堅決動嘴不動手。我可以多提醒你,可以坐在旁邊看著你,可以幫你把飯熱一熱,但是,堅決不會喂你。有一次,在我們的多次提醒聲中,季冬東還是吃到了最後,我坐到他身邊,拿起勺,他立刻很順理成章的面對我張大了嘴巴,而我,只是將碗里四散的米粒歸歸攏,又將勺子放下說:只剩下這么一點了,今天你吃得真快。他看到我放下勺子,很失望的合上嘴,眼神也有點打蔫兒,又聽到我表揚他,來了精神,大口大口的三兩下,就吃完了。可能因為突然發現原來自己還不能完全掌握成人的心理,或者發現原來大人不都是自己想像的那樣,所以,接下來每天的進餐就容易多了。
陳鶴琴曾說:「人類的動作十分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所以幼年時代,應當特別注意習慣的養成。」可見,好的方面習慣了也就是一個好的習慣,不好的方面如果也是一句「習慣了」那就等於默認了一個壞習慣的養成,所以,有時候打破了幼兒的習慣性思維,他們的心理也會從依賴中跳開,這是加以適當的正面引導,對好習慣的養成又有很大的幫助。
三、持之以恆,幫助幼兒改掉挑食的不良習慣
挑食的現象在班上是比較普遍的,尤其是小班幼兒比較多,占班上人數的65%。而且,我還發現一個怪現象:有的家長會特意來對老師說我家的孩子有什麼不吃,最喜歡吃什麼等,他們已經成了孩子挑食吃飯的支持者了。這個時候老師一方面要做好家長工作,讓家長明白,孩子挑食是非常不好的習慣,不利於孩子健康,請家長與老師共同配合,來改變孩子不良的飲食習慣,另一方面,老師也要因人而異,針對不同孩子的個性特點,實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1.故事講解,情感遷移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要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蘊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故事中會有許多的小動物,這是小朋友非常感興趣,非常喜歡的。所以我就利用了「愛屋及烏」的心理,讓小朋友來嘗試了解各種小動物愛吃的食物吃。比如故事《小兔乖乖》中,兔媽媽去采蘿卜和蘑菇,回來小兔們都愛吃。我就介紹蘿卜、蘑菇,並且還介紹幾個相關的菜餚,讓小朋友也來假裝的吃蘿卜和蘑菇,吃了變得很聰明,戰勝了大灰狼。從而激發小朋友想嘗一嘗的慾望。等到幼兒園吃相關的菜了,我們再出示相關的動物形象,調動幼兒的食慾,改變進餐習慣。
2.餐前引誘,調動情緒
小班幼兒還處在直覺思維的階段,他們易受具體事物的直接影響,同時孩子們都非常喜歡模仿老師。針對幼兒的這一心理特點,我非常重視每天飯菜到班後的誘導工作。
菜到了教室後,特別是遇到小朋友不太喜歡的菜,我都會用誇張的動作和語言來表現出自己對這個菜的喜歡。像我們這個班的小朋友不太喜歡吃青椒土豆絲,所以當我一看見這個菜,就會很誇張的大聲說:「哇,青椒土豆絲,我最喜歡吃了,留給我吃吧。」並用力的聞聞菜的香味,做出很陶醉,很想吃的樣子。同班的老師立刻給予配合說:「不行啊,這是給小朋友吃的,噍,黃的土豆絲、綠的青椒絲,都好看啊,小朋友都喜歡吃,是嗎?」小朋友們的情緒一下子就被調起來了,一個個都爭搶著吃,吃完了還要再加一點,好香啊!老師的誘導還真管用。
3.樹立榜樣,循循善誘
小班幼兒的模仿意識較強,所以同伴的影響力非常大。而且這階段的兒童移情能力有了很大的發展,他們對別人的意見、別人感情的反應敏感性明顯增強,所以這個時候樹立一個榜樣,對一部分孩子會有很大的作用。
有一道菜是「冬瓜燒扇貝」。扇貝是一種海產品,比較鮮,有許多孩子不願意吃,在碗里攪來攪去。這個時候只要有一個人在吃,就立刻會變成老師樹立的榜樣:你吃得真好。這是大海里的動物,可有營養了,你今天吃了這么多,一定會越長越高,越來越聰明。孩子都想長大、想聰明、想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很快就會有「老師你看我也吃的」或者「老師我也聰明」的話語,扇貝也會一個一個跑到小嘴裡、肚子里了。
4.淺嘗即止,逐漸加量
不願意吃的東西擺在面前,是一種壓力,非常影響進餐的情緒。這時對量的有效控制,有助於給幼兒減輕心理壓力,更容易接受本不願接受的食物。
「淺嘗即止」是第一步,嘗一小口,試試味道。反正就是一口,吃下去不會有太強烈的反應。因為少,所以只是淺嘗,壓力相應的就會比較容易排除。這一步需要的時間比較長,得讓他的身心慢慢的適應食物、接受食物。
「逐漸加量」是一個慢慢的過程,由少到多,老師要有足夠的耐心進行等待。說話得再三思量,不能因為一句話而前功盡棄。表揚得適時給予,讓他的行為及時得到老師的肯定,給他信心,感受到來自老師的關心。
5.鞏固保持,獎勵肯定
點滴的進步來之不易,一定要保持住。這時抓住孩子「愛表揚」、「好表現」的心理,給予孩子一些言語上、物質上和行動上的獎勵,不但會讓他的好習慣養成,還會讓他更自信。小紅花是他們的最愛,是最好的物質獎勵。在一日的活動中,因為他的進餐表現,多給一些在活動中的表現機會或者優先權,調動他的積極性,這會更加增強他克服挑食的信心。
最後,注重幼兒進餐後的衛生教育
在陳鶴琴教育家提出的十七條教學原則中,第一條就說到「凡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他還提到:家庭教育中「嬌生慣養」是對孩子無原則的愛,它有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那收拾餐具、擦嘴、擦手這些幼兒自己能做的事就應該自己做,這也是培養自我服務的機會。「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孩子們從聽老師講方法,到自己實踐,也許第一次、第二次還需要老師的提醒協助,但慢慢的,從「不覺到自覺」、「被動到自動」,他就能獨立去完成,漸漸地就會變成習慣。衛生也從老師口中的一個深奧的詞語變成了他的一種自覺行動了。
通過各種形式對幼兒實施教育,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將會使孩子受益終生。但要做到這些,僅僅依靠幼兒園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老師和家長的密切配合。因為,養成孩子良好的進餐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可一旦養成了好的習慣,就要使幼兒堅持下去,持之以恆。教師要多與家長溝通,爭取到他們的理和配合,及時的交流幼兒在園、在家的情況,使幼兒在園和在家裡的表現一樣,家園共育,這樣才會避免教育的脫節現象,孩子的習慣才會在不斷的鞏固中得以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