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幼兒園中班大人做事不打擾教案及反思
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變化、引申而來的,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所版教知識權的內容,找出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看一看哪些知識學生已經把握了,哪些知識還沒有完全把握,確定需要跟學生補哪些知識漏洞,課始安排什麼溫習內容,新授選擇什麼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等,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備學生的知識水平,只有這樣,我們在備課、上課時才能有的放矢。
『貳』 有沒有活動反思
如何寫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是一種通過提高教師的自我察覺水平來推動教師專業成長,改善教師教學行為,促進教師能力發展,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徑。教師的成長等於經驗加反思。對於什麼是反思,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西方哲學通常把反思看作精神的自我活動與內省的方法。洛克認為經驗按其來源可分為感覺與反思(又譯反省),前者即外部經驗,後者即內部經驗;反思是心靈以自己的活動作為對象而反觀自照,是人們的思維活動和心理活動。也有人把反思定義為行為主體立足於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為和情境的能力。筆者認為反思是個體在分析自我經驗、監控和評價自我行為的基礎上,依據某種標准對自己的經驗和行為所進行的批判性思考。為激發教師的研究意識,培養教師的反思能力,在教研活動中,我們倡導幼兒教師寫教學反思,要求課後小反思--每周大反思--主題總反思。針對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有效組織形成一條反思鏈,由淺入深,螺旋上升,在反思過程中加強課程研究,提高教學技藝。在實踐中,有的教師得益非淺,而有的教師無所適從。翻開教師的反思筆記,存在著空、浮、雜等現象,有些教師把教學反思看成是任務型、應付性的工作,反思浮於表面,有點八股味道。教師的教學反思需要適當的引導。教學反思說到底是教師的一種自我意識、思維習慣與批評精神。有時,經驗反思是教師個人的一種緘默知識,慣於理性思考的人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內省和剖析,從而進行自我調控。那麼幼兒教師應該從哪些角度去反思,如何寫好教學反思呢?筆者就此談幾點不成熟的想法.一、及時反饋--寫師與生教學過程是師生對話、互動的過程。教師的情緒,教師的舉手投足,教師對幼兒、對教材的理解以及對教法、學法、教具的運用直接作用於幼兒,影響課堂氣氛和活動質量。相反,幼兒的注意情況、參與程度、疲勞狀態、個性特徵和經驗差異等也反作用於教師。此二者同時存在,相互作用,彼此牽連,影響著教學的效果。因此,組織活動結束後教師應及時反饋,對師生雙向的表現與活動的質量作辨證的分析,以幫助教師在日後備課、上課時能對"師"與"生"的情況作更全面的把握。如公開課效果不好,教師往往會說"這些孩子沒配合好",其實這裡面還需要教師反思自己:是否了解孩子以及他對於相關學習內容的經驗和最近發展區;活動中是一相情願還是能顧及幼兒獨特的想法與感受;教師的提問語言是否能夠讓幼兒明了教師的要求和意思,等等。教師要學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求對策。反思案例:主題活動--春天在哪裡在開展主題活動"春天在哪裡"的初次談話中,我發現孩子們對春天已有一定的了解,經驗較豐富,涉及了天氣、植物、動物、人們的活動等幾個方面。有幾個孩子能用優美的語言去描述春天的美景,但是當問到什麼是芽?什麼是冬眠?孩子們則難以回答。因此,如何根據幼兒當前的水平幫助幼兒豐富經驗,如何才能發揮幼兒尋找春天的最大能動性與創造性呢?"春天在哪裡"這個主題內容復雜、頭堵繁多,如果按一個線索發展可能大偏又不利於幼兒整體經驗的獲得和積累,而且容易掉入傳統教育的模式。基於對本班幼兒的分析和思考,我想是否大膽一些,用分組的形式來滿足不同幼兒需要,幾個線索同時展開,不僅能加快探究進程,而且能相互補充,讓幼兒與同伴共同分享自己獲得的經驗。二、實話實說--寫得與失一節課下來,對教學的狀況教師在不同程度上是心知肚明的:教學效果抑或超乎所想,抑或不盡人意。組織教學活動可因教師一個有趣的開頭而使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可因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而令故事情趣大增;可因一種新的教法而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因為講得多坐得多而使幼兒索然無味;也會因為一個環節的疏忽而開了小叉走了彎路。再者,"因"與"果"是相互作用的,不管得失成敗,教師皆應實話實說,將其記錄在案,以期在往後的工作中考慮更周到,操作更自如,不走彎路或少走彎路。如幼兒提出的問題,教師一時難以回答,課後就應記錄下來,日後查找資料,再補充解答。反思案例:科學活動--拆裝圓珠筆在本次活動中,我沒有注意幼兒已有的經驗差異,所以,一些幼兒很容易就能完成整個過程,顯得無所事事。我應該事先准備一些更復雜的筆,一旦出現以上情況,就可以給這些幼兒創設進一步探索的空間。另外,請個別幼兒為大家演示的時候,雖然使用了實物投影儀,但是效果還是不理想,幼兒依然看不清楚一些細小的、關鍵的步驟。可以改用小組學習的方式,讓每組會裝的幼兒在組內演示,這樣不僅解決了問題,加強了幼兒之間的相互學習,同時,也能夠給這些幼兒帶來自信。還有,在把筆拆開後,要引導幼兒加深對各個零件的認識,特別了解圓珠筆里彈簧的作用。
『叄』 少了什麼教案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數學知識是抽象的,由於我選擇的是人民幣,人人都喜歡,回更何況是叫答小朋友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整個教學活動清晰簡單,環節一個緊扣一個,整個活動幼兒表現不錯,很有積極性,注意力很集中,都能靈活的運用錢去買適當的東西,同時我們有時太低估了孩子,不敢或不知怎樣給孩子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與任務,孩子們是樂於參加有一難度活動。這讓他們找到自我的價值,有更多成功的感覺,在其中也會得到多方面的發展,而是我們教師或家長想像不到的。在以後的一些活動中,我們要改變自己的一些觀念與思維定勢,多創造一些機會,讓孩子們能得到更自由的發揮空間。
『肆』 小班沒有不方便教案
活動目標:
、 能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分段閱讀圖畫書,仔細觀察人物的表情和行為。
2、 能通過觀察畫面細節推測判斷人物的心理狀態。
3、 能尊重殘疾人並激發幫助他們的願望。
活動准備:
教學大書《沒有不方便》;幼兒用書《沒有不方便》;PPT課件。
活動過程:
1. PPT1出示圖畫書扉頁。
今天老師請來了一位新朋友,他的名字叫王阿明,我們一起和他打個招呼。
幼:王阿明好。
2. 引導幼兒觀察PPT2,猜測王阿明為什麼不和小朋友一起玩.
師:瞧,下課了,小朋友們都在外面玩什麼?
引導幼兒說:房子裡面的是王阿明,有的小朋友們在玩皮球,有的在跳繩,有的在捉蝴蝶。
師:看,還有誰沒出來?猜猜他為什麼不出來?
幼兒進行猜測。
3. 播放PPT3,老師邊做動作邊說,哦,因為他的腳不好。當小朋友們看到王阿明是什麼樣的表情和動作?你從哪裡看出來,引導幼兒看小朋友的眼睛睜的大大的,手捂著嘴巴。學學看!(教師與幼兒進行互動)
4. PPT4 阿明因為腳不太方便,不能跟我們一起玩,其他小朋友看到這樣都很難過,看他們的表情.遠足的時候,阿明走的很慢,還背著重重的書包,看阿明的表情。
5. PPT5這個小朋友的名字叫小猴子,他在干什麼呢?其他小朋友和阿明看到他這樣做是什麼表情?他這樣做對嗎?我們也不能這樣做,這樣做是不禮貌的.
6. PPT6 看,他們又去遠足了,小朋友和阿明的心情怎麼樣?猜猜他們怎麼會成為好朋友的?
7. 幼兒自主閱讀圖畫書,了解後半截故事情節,找到阿明與小猴子成為好朋友的原因。教師說明自主閱讀的要求(輕輕地,一頁一頁地翻看)。
--小猴子後來發生了什麼事情?
--當阿明看到小猴子腿摔壞了,心裡是怎麼想的?
--阿明是怎樣幫助小猴子的?
--你們覺得阿明棒不棒?
教師小結:是啊,阿明一點沒有給大家帶來不方便,不但能照顧自己,還能幫助別人呢。
8. PPT7 展示故事大書的封面,介紹書名----沒有不方便。
9. 完整欣賞故事。
--教師和幼兒一起閱讀故事小書,重點提示幼兒跟著教師逐頁翻書閱讀。
10. PPT8出示一些殘疾人照片。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經常會看到一些,眼睛,手腳不方便的人,他們都是殘疾人。他們會遇到哪些不方便的事情呢?我們可以怎麼幫助他們,讓他們感覺沒有不方便呢?
11. 活動延伸:
PPT9 展示一些社會為殘疾人提供的無障礙設施,讓殘疾人感覺沒有不方便。
12. 結束: 播放歌曲<愛的奉獻>.讓我們人人獻出一點愛,讓世界充滿愛。
『伍』 幼兒園中班沒有什麼不方便繪本教案
目標正確就是指制定的教學目標既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又要符版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目標權是設計教學過程的依據,是課堂教學的總的指導思想,是上課的出發點,也是進行課堂教學的終極回宿。如何制定出一個具體明確又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呢?首先要認真鑽研教材,結合數學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制定出本節課的教學計劃:要使學生把握哪些知識、形成什麼樣的技能技巧、達到什麼樣的熟練程度、會用哪些方法解題等,這就是雙基目標。其次是考慮通過這些知識的教學,應該培養學生哪些思維能力,這是思維能力的目標。再次是想一想通過這些知識的教學,對學生進行哪些思想教育,培養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質,這是滲透思想教育的要求。最後是考慮哪些地方可以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這是創新教育的要求,這也是課堂教學最重要的目標。
『陸』 中班教案早期閱讀:沒有不方便:《你幫我,我幫你》
活動目標:
1、鼓勵幼兒爭做居住樓里的好孩子,感受與鄰居和睦相處,和小夥伴一起游戲的樂趣。
2、懂得別人的事情幫著做,體驗互相關心的快樂。
活動准備:
活動過程:
1、請家長幫助孩子記住家裡的地址,電話號碼;請幼兒了解同住大樓里的人的姓名、職業等等
2、、教師引導幼兒介紹自己住的大樓或小區,引起活動的興趣
(1) 教師:小朋友知道自己住在哪裡嗎?地址是哪裡呢?大樓里住了哪些鄰居呢?他們是干什麼的呢?你們喜歡他們嗎?為什麼?
(2) 教師請幼兒分組討論互相講講自己的鄰居。
2、教師為幼兒講《你幫我,我幫你》的故事,引導幼兒懂的一些交往的禮儀
(1) 教師有表情地講故事,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思考:小草為什麼會長得高、長得大,它得到了誰的幫助?小草它是怎麼想的?我們應該學習它什麼?
(2) 教師引導幼兒講講鄰居互相幫助的事情:你得到別人的幫助嗎?別人是怎樣幫助你的?當別人幫助自己時你心裡感覺怎樣?
(3) 教師引導幼兒討論:我們應該怎樣做大樓里的好孩子呢?我們還可以怎樣來幫助自己的鄰居?
3、教師總結,結束活動
教師:在居住樓里,遇到大人,我們要有禮貌的稱呼他們,當他們需要我們幫助時,我們要盡自己的力量幫助他們,和小夥伴要友好相處,互相關心。
『柒』 科學活動《垃圾哪兒去了》課後反思
科學活動《垃圾哪兒去了》主要是讓孩子了解垃圾可以被人們通過許多方法處理或者再利用,懂得垃圾分類擺放的益處。從而使得幼兒能用自己的行動積極對待日常生活中的垃圾。
在活動的開始部分,我先出示了一張堆滿垃圾的課件圖片,請幼兒看一看,說說這些是什麼?討論垃圾的含義。使幼兒知道沒有用的,准備扔掉的東西,我們叫做垃圾。再請幼兒觀察圖片,說說圖片上除了垃圾還有什麼?圖片上的人在做什麼動作,為什麼他要這樣做?從而使幼兒知道垃圾會引來蒼蠅等蟲子,會散發臭味,產生細菌和病菌,污染環境,對人的身體健康不利。
第二環節中,我請幼兒想一想,說說垃圾是從哪裡來的?在這個過程中,由於一個孩子的經驗能夠引起其他孩子對相關經驗的回憶、聯想甚至推論,所以當第一個孩子說了在幼兒園發現的某樣垃圾後,幼兒的思維便總是停留在幼兒園的生活:我們做手工剪下來有垃圾;吃完蘋果後有垃圾;喝完牛奶的袋子也是垃圾、擦過鼻涕的餐巾紙也是垃圾等。後來經過老師的引導,幼兒的思維有所發散:媽媽切菜有垃圾;吃完東西的袋子、皮是垃圾;家裡用破的東西是垃圾;爸爸吸煙的煙蒂是垃圾等,回答問題的氣氛越來越踴躍。討論結束後,我也展示了一些圖片,如工廠里的垃圾、飯店裡的垃圾、菜場里的垃圾、超市裡的垃圾等等,又拓展了幼兒的經驗,使他們知道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會產生很多的垃圾。
活動的第三環節中,為垃圾分類是本活動的重點。我先出示了一張漫畫《垃圾山》,請孩子們觀看說說自己的感受,並提問:每天都會有很多的垃圾,如果不處理的話,就會象圖片上的一樣,破壞壞境,有害我們身體健康。你知道我們人類有什麼好辦法來處理這些垃圾嗎?大部分的孩子都說用火燒掉。我告訴幼兒:有的垃圾是可以焚燒的,但有的垃圾焚燒後會發出有害的氣體。因此科學家們根據垃圾的不同,採取了不同的方法,除了焚燒之外,還有填埋和再回收利用。同時,我出示了三種垃圾分類的標志: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標志、有害垃圾的標志。在確定選擇標志的時候,我上網查詢了相關的資料,發現到垃圾回收的標志其實有很多種,而且有的還分得比較細,比如不可回收的垃圾還可以分為廚房垃圾和生活垃圾或其它垃圾等;還有固體垃圾、液體垃圾、有害垃圾等等。而作為幼兒園的孩子,需要掌握的是一些粗淺的知識,樹立他們初步的環保意識,如果分得太多太細,反而不利於他們掌握,所以我選擇了這三種標志。另外,科學活動枯燥乏味,幼兒常常保持不了多長的興趣。因此,在幼兒認識理解後,我為幼兒提供了各種垃圾的圖片,請他們想一想,給這些垃圾分類。讓活動從觀看課件圖片過渡到實際操作,由靜至動,既進一步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也滿足了孩子們愛動手操作的特徵。在第一次分類投放垃圾時,有的幼兒對垃圾的材質還不是很清楚,如塑料、鐵質的垃圾,可以分辨簡單的紙類垃圾;有的幼兒結合生活經驗能較好的分類。所以當幼兒分好後,我邀請個別孩子介紹了自己的方法,再大家討論是否正確,對有爭議的問題,老師給與正確的解釋,然後再讓他們把垃圾重新分類。幼兒經過了兩次的垃圾分類,不但獲得了垃圾分類的方法,同時發展了他們的思維能力、想像能力,體現了在探索中學習,教、學、做的統一的教育觀念。
『捌』 我們不擁擠教案反思
通過組織本次的社會活動課《我們不擁擠》,對這節課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和反思,現將我個人的一些不成熟的見解和大家一起分享。
以問題情境萌發幼兒對規則的內在需求。一個人真正地力量不是來源於外在,而是來源於內在,內在如果沒有了需求,那麼這個孩子的成長就沒有了動力。同樣的,要讓幼兒理解基本的行為規則,就要讓他們從內心對規則、秩序充滿強烈的渴望。活動開始,我採用了「瓶中取球」的游戲方法,成功地營造了這樣一個真實的問題情境:瓶口小,每次只能取一個球,而孩子求勝心切,都想在15秒內本組能拉出最多的球。所以怎樣才能取勝已經成為孩子迫切想解決的問題,這個規則是孩子自己主動想要建立的。
以有效提問完善幼兒對規則的自主構建。研究表明:幼兒階段是合作行為迅速發展的時期,經過小、中班的訓練,大班幼兒已經基本具備了合作意識,但由於社會認知能力、交往技能水平的限制, 大班幼兒的合作行為水平仍然不穩定,面對復雜的合作任務,往往顯得束手無策。活動中所呈現的問題情境就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合作任務,所以必須將問題逐個分解,逐步解決。活動中通過提問,層層遞進,引發幼兒在操作後不斷反思:球為什麼都堵在瓶口了?怎樣讓球不擠在瓶口?為什麼一個一個拉球之後,15秒內取得球還這樣少?怎樣才能拉得快又多呢?在這種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師生逐步完善了瓶中取球的游戲規則,並總結成兒歌,用於指導幼兒操作實踐。在第三次比賽中,幼兒能即時體驗規則所帶來的成效,享受合作帶來的樂趣。這種自由構建的規則,帶來體驗,帶著反思,強化了幼兒對規則的積極情感,消化了他們原本對規則的逆反心理。
以案例比較引發幼兒對行為的體悟反思。社會性教育來源於生活,也將運用於生活、指導生活。在問題情境中幼兒對「不擁擠、有秩序」的社會基本規則有了比較深切的體驗後,就必須於「生活的細節處緊用力。」活動中安排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兩組視頻案例:小朋友擠成一團滑滑梯,人們擁擠著上車;小朋友排隊滑滑梯,人們有序乘車,讓孩子在場景比較中將自主構建的規則意識進一步強化,同時能聯系自己的日常行為進行反思,以此指導後面的演習行為,這也是社會性教育生活化的必然途徑。
『玖』 大班保持安靜教案的反思
每個班上都有幾名幼兒非常安靜,他們總是自己默默地游戲,從來不會給老師製造「麻煩」,黃賀、王菊、就是這樣的孩子,也總是一個人玩,甚至不會主動地與教師交談,一次戶外游戲:兩人運西瓜,孩子們很快找到了自己的朋友,只有黃賀、王菊站在一邊,我讓張聖誠叫他倆一起游戲,可他倆躲到了滑梯後面不出來。
原因分析:
由於王菊自身性格就很內向,加之家長很少帶他外出,他與其他幼兒的交往機會就很少,沒有積累多少與人交往的經驗,因此王菊在班上就表現的很「安靜」,很少與幼兒一起游戲。
教育措施:
1、 多抽時間與他一起游戲。
2 、休息時多帶他到親戚、朋友家,讓他多接觸一些親友家的小朋友。
3、 經常帶他到公園玩,讓他能夠經常接觸到同齡的小朋友,並鼓勵他與小朋友一同游戲。
4、 讓他獨自睡覺,培養他的獨立能力。
5、在集體中鼓勵他,樹立他與人交往的自信心。
6、 教師以身作則,主動與他建立良好的交往關系。
教育反思:
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需要教師持之以恆的堅持下去,經常給幼兒創造有利於發展其交往的機會及環境,並採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在家園配合方面也是如此,教師不能只局限於給家長出主意,還要經常和家長保持密切聯系,隨時掌握幼兒在家的表現,使家園教育達成一致,這樣才能讓內向的孩子活潑、快樂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