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幼兒園大班教案蚯蚓是怎樣生活的
活動來源: 體育活動時,我帶領幼兒到軟質地面上玩「爬爬樂」的游戲。游戲休息時,有幾位幼兒發現了旁邊花圃里有蚯蚓。平時『幼兒很喜歡小動物,但對蚯蚓卻不太了解。孩子們有的能用土語說出蚯蚓的名稱,但觀察不細致,不能准確地用口語表達其外形特徵,更不了解蚯蚓的「再生能力」,但有的不認識誤認為是怪物、大壞蛋。大班孩子,思維活躍,想像力豐富,對事物充滿好奇,,小小的蚯蚓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探究熱情。他們在議論著,有幾個膽大的孩子還用小棒子將蚯蚓挑起來觀察。 《綱要》中提出:孩子們的探究活動應從身邊的事物開始。生活中有許多不起眼的東西,其中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價值。為此,我設計生成了科學活動《有趣的蚯蚓》,引導幼兒展開了一系列的觀察、研究活動。 活動目標: 1.感知了解蚯蚓的部分生理特徵和生活習性。 2.學慣用簡單的方法探究蚯蚓,並能將結果記錄與交流。 3.產生對蚯蚓的進一步探索慾望,知道要保護蚯蚓,形成初步的環保意識。 活動准備: 多媒體課件《聊天的兩盆花》,蚯蚓若干條,實驗用品(尺、放大鏡、玻璃板、盆子、泥土等)活動過程: 一、由多媒體課件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教師:「昨天晚上,我聽到窗檯上兩盆花在聊天。」(播放多媒體課件)一盆說:「我盆里的泥土太硬了;緊緊的裹著我的根部,我吸收營養都困難。你看,我都快枯萎了。」 另一盆說:「我盆里的泥土鬆鬆,軟軟的,我可以盡情的吸收養分。你看,我長得多茂盛。」 教師:「為什麼兩盆泥土會不一樣呢?這裡面有什麼秘密?」 (倒出來看看)原來是小蚯蚓在幫花兒鬆土,花兒才長得茂盛,碧綠。那我們幫花兒謝謝小蚯蚓。 (孩子們在情境中發現活動的主角「蚯蚓」,引入課題。) 二、幼兒自主探究,實驗並記錄。 1.小蚯蚓長是得什麼樣子的?請你仔細的看一看、摸一摸,觀察一下。每人用盒子拿一條蚯蚓去研究研究。(為幼兒提供放大鏡和透明的小盒)交流結果: 蚯蚓是環節動物,細細長長的,沒有眼睛、鼻子和耳朵。身上有許多水分,摸上去濕濕的。頭部有環帶。 (引導幼兒細致觀察,了解了蚯蚓的外部特徵。) 2.小蚯蚓是怎麼運動的呢?用動作學學。摸摸它的腹部。 一伸一縮 蠕動 腹部有剛毛。蚯蚓藉助剛毛爬行。 3.小蚯蚓還有什麼秘密呢?它到底有多長?蚯蚓在地上會爬,它在玻璃、紙上上會爬嗎?哪裡爬得快?它喜歡什麼環境是乾乾的還是潮濕的?它為什麼總是躲在泥土裡?他喜歡光嗎?我們來做幾個實驗研究研究。(出示表格)講解操作方法與要求。 實驗一:提供尺量。 實驗二:提供玻璃和馬糞紙。 實驗三:提供手電筒和紙盒實驗四:提供軟硬不同的泥土另外: 提供筆記錄交流探索的結果: 蚯蚓有不同的長度;蚯蚓在玻璃上、紙上也會爬,蚯蚓沒有眼睛和耳朵,看不見,也聽不見,但是他可以感受到有光,也能感覺到震動。他喜歡生活在潮濕的泥土中。 (利用多種材料和方法對蚯蚓進行實驗研究和記錄分析,感知了蚯蚓的特點和生活習性。) 三、以趣引路,拓展研究。 我們發現了蚯蚓的這么多秘密,你還知道蚯蚓的什麼秘密? 1.蚯蚓的糞是寶貝,可以養雞、鴨、魚等。 2.蚯蚓是中葯,叫地龍。 3.蚯蚓還是一種菜,營養很好。 4.蚯蚓會處理垃圾。 小小蚯蚓真能幹,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 (這一環節,幼兒知道了蚯蚓更多的相關知識,知道了我們要保護蚯蚓,愛護大自然。) 四、延伸活動: 1.有一條蚯蚓受傷了,我們把它養在教室里,看看它會好嗎?會有什麼變化。 2.把蚯蚓送回家。 (在延伸活動中,幼兒了解到蚯蚓受傷分成兩段後,它有個小本領,有腦袋的那部分會長出尾巴來,有尾巴的那部分也會長出腦袋來,它就能變成兩條蚯蚓啦!)活動反思: 1.選材生活化《綱要》中提出:「」孩子們的探索活動應從身邊的事物開始。本活動的內容主體來源於生活,結合活動引導孩子們關注周圍生活,關愛人類的朋友——蚯蚓。孩子們興趣盎然的參與活動,發現了蚯蚓的有趣和奇妙。 2.環境寬松化整個活動注重每個孩子的參與、探索、研究。幼兒帶著問題去探索、研究、尋找、發現。幼兒在活動中能很好合作。教師在活動中是材料的提供者,問題的觀察者和探索活動的引導者、啟發者,為幼兒提供了寬松、自由的探索氛圍。幼兒充分體驗了自主活動的樂趣,體現了幼兒的主體意識。 3.材料豐富化本次活動的材料,看似簡單,其實蘊含了豐富的內容我們提供了若干條蚯蚓和相關的探索輔助材料避免了幼兒操作時的爭搶,有提供了自主選擇、探索的機會
『貳』 幼兒園科學鬆土能手蚯蚓的教案怎麼寫
活動目標: 1、在參加活動中通過觀察和討論,了解在家庭環境中活動時的安全注意事項。。 2、根據已有經驗,在木偶表演中,發現他人活動的危險,並積極為他們提出安全建議。 活動准備: 1、事先與住在幼兒園附近的幼兒家長聯系 2、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木偶。 3、教學掛圖和幼兒...用書。
『叄』 幼兒園大班教案蚯蚓是怎樣生活的
活動來源: 體育活動時,我帶領幼兒到軟質地面上玩「爬爬樂」的游戲。游戲休息時,有幾位幼兒發現了旁邊花圃里有蚯蚓。平時『幼兒很喜歡小動物,但對蚯蚓卻不太了解。孩子們有的能用土語說出蚯蚓的名稱,但觀察不細致,不能准確地用口語表達其外形特徵,更不了解蚯蚓的「再生能力」,但有的不認識誤認為是怪物、大壞蛋。大班孩子,思維活躍,想像力豐富,對事物充滿好奇,,小小的蚯蚓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探究熱情。他們在議論著,有幾個膽大的孩子還用小棒子將蚯蚓挑起來觀察。 《綱要》中提出:孩子們的探究活動應從身邊的事物開始。生活中有許多不起眼的東西,其中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價值。為此,我設計生成了科學活動《有趣的蚯蚓》,引導幼兒展開了一系列的觀察、研究活動。 活動目標: 1.感知了解蚯蚓的部分生理特徵和生活習性。 2.學慣用簡單的方法探究蚯蚓,並能將結果記錄與交流。 3.產生對蚯蚓的進一步探索慾望,知道要保護蚯蚓,形成初步的環保意識。 活動准備: 多媒體課件《聊天的兩盆花》,蚯蚓若干條,實驗用品(尺、放大鏡、玻璃板、盆子、泥土等)活動過程: 一、由多媒體課件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教師:「昨天晚上,我聽到窗檯上兩盆花在聊天。」(播放多媒體課件)一盆說:「我盆里的泥土太硬了;緊緊的裹著我的根部,我吸收營養都困難。你看,我都快枯萎了。」 另一盆說:「我盆里的泥土鬆鬆,軟軟的,我可以盡情的吸收養分。你看,我長得多茂盛。」 教師:「為什麼兩盆泥土會不一樣呢?這裡面有什麼秘密?」 (倒出來看看)原來是小蚯蚓在幫花兒鬆土,花兒才長得茂盛,碧綠。那我們幫花兒謝謝小蚯蚓。 (孩子們在情境中發現活動的主角「蚯蚓」,引入課題。) 二、幼兒自主探究,實驗並記錄。 1.小蚯蚓長是得什麼樣子的?請你仔細的看一看、摸一摸,觀察一下。每人用盒子拿一條蚯蚓去研究研究。(為幼兒提供放大鏡和透明的小盒)交流結果: 蚯蚓是環節動物,細細長長的,沒有眼睛、鼻子和耳朵。身上有許多水分,摸上去濕濕的。頭部有環帶。 (引導幼兒細致觀察,了解了蚯蚓的外部特徵。) 2.小蚯蚓是怎麼運動的呢?用動作學學。摸摸它的腹部。 一伸一縮 蠕動 腹部有剛毛。蚯蚓藉助剛毛爬行。 3.小蚯蚓還有什麼秘密呢?它到底有多長?蚯蚓在地上會爬,它在玻璃、紙上上會爬嗎?哪裡爬得快?它喜歡什麼環境是乾乾的還是潮濕的?它為什麼總是躲在泥土裡?他喜歡光嗎?我們來做幾個實驗研究研究。(出示表格)講解操作方法與要求。 實驗一:提供尺量。 實驗二:提供玻璃和馬糞紙。 實驗三:提供手電筒和紙盒實驗四:提供軟硬不同的泥土另外: 提供筆記錄交流探索的結果: 蚯蚓有不同的長度;蚯蚓在玻璃上、紙上也會爬,蚯蚓沒有眼睛和耳朵,看不見,也聽不見,但是他可以感受到有光,也能感覺到震動。他喜歡生活在潮濕的泥土中。 (利用多種材料和方法對蚯蚓進行實驗研究和記錄分析,感知了蚯蚓的特點和生活習性。) 三、以趣引路,拓展研究。 我們發現了蚯蚓的這么多秘密,你還知道蚯蚓的什麼秘密? 1.蚯蚓的糞是寶貝,可以養雞、鴨、魚等。 2.蚯蚓是中葯,叫地龍。 3.蚯蚓還是一種菜,營養很好。 4.蚯蚓會處理垃圾。 小小蚯蚓真能幹,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 (這一環節,幼兒知道了蚯蚓更多的相關知識,知道了我們要保護蚯蚓,愛護大自然。) 四、延伸活動: 1.有一條蚯蚓受傷了,我們把它養在教室里,看看它會好嗎?會有什麼變化。 2.把蚯蚓送回家。 (在延伸活動中,幼兒了解到蚯蚓受傷分成兩段後,它有個小本領,有腦袋的那部分會長出尾巴來,有尾巴的那部分也會長出腦袋來,它就能變成兩條蚯蚓啦!)活動反思: 1.選材生活化《綱要》中提出:「」孩子們的探索活動應從身邊的事物開始。本活動的內容主體來源於生活,結合活動引導孩子們關注周圍生活,關愛人類的朋友——蚯蚓。孩子們興趣盎然的參與活動,發現了蚯蚓的有趣和奇妙。 2.環境寬松化整個活動注重每個孩子的參與、探索、研究。幼兒帶著問題去探索、研究、尋找、發現。幼兒在活動中能很好合作。教師在活動中是材料的提供者,問題的觀察者和探索活動的引導者、啟發者,為幼兒提供了寬松、自由的探索氛圍。幼兒充分體驗了自主活動的樂趣,體現了幼兒的主體意識。 3.材料豐富化本次活動的材料,看似簡單,其實蘊含了豐富的內容我們提供了若干條蚯蚓和相關的探索輔助材料避免了幼兒操作時的爭搶,有提供了自主選擇、探索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