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幼兒社會教案題目樂於分享
【設計意圖】 在主題活動開展過程中,我們發現孩子們已經出現了交往意願,但卻不善於交往的。「請求加入一起游戲」,是小班幼兒需要學會的一項基本的交往技能。我選擇這個活動,目的就是想讓幼兒能運用簡單的交往語言學習與同伴和諧地交往,發展幼兒的交往能力。 【活動目標】 1、初步掌握請求加入一起玩的技能。 2、感受與同伴一起游戲的快樂。 【活動准備】 1、邀請中班兩位幼兒,事先排練好情景表演。 2、布娃娃一個,各種玩具等。 【活動過程】 一、交代任務,引起興趣。 師:小朋友快看,今天老師請誰來我們班做客?今天阿巧姐姐和亦星哥哥要給小朋友表演一個節目,我們一起來看看阿巧和亦星他們做了什麼事? 二、情景表演「一起玩」 師:阿巧姐姐和亦星哥哥他們做了什麼?他們說了什麼話?(有許多幼兒舉手,作答者不多) 幼:玩娃娃。 幼:我們一起玩吧。 師:亦星哥哥你剛才說了什麼?再說一遍,好嗎?(幼兒活動前沒有觀看情境的經驗,因此對老師的提問未能理解。為了讓孩子能較好地理解表演內容,我利用小客人來示範並講評幼兒回答情況來引導幼兒理解。) 亦星:阿巧,我和你一起玩好嗎? 師:哦,亦星哥哥說了什麼? 幼:我和你一去玩,好嗎? 師:姐姐說了什麼? 幼:姐姐說,好的,我們一起玩。 師:我們一起來學哥哥說的話,好嗎? 幼(全體):阿巧,我和你一起玩好嗎? 師:我們一起來學姐姐說的話,好嗎? 幼:(全體)好的,我們一起玩。 三、小結情境講述結果,利用榜樣來教育孩子。 師:在玩玩具中,看到別人有好玩的玩具時,不能用搶的,應該用有禮貌的話說:我和你一起玩,好嗎?當自己有好玩的玩具時,應懂得和小夥伴一起玩。 四、以游戲形式,引導個別幼兒練習說話。 師:下面我們做個游戲,誰說得對,聲音響亮,我就把娃娃給誰玩。 幼:我想玩布娃娃,給我玩一下好嗎? 師:你在跟誰說話? 幼:老師,給我玩一下,好嗎? 師:給你玩,我就沒玩具可以玩了,怎麼辦?(啟發幼兒分享) 幼:我們一起玩。 師:好的,我們一起玩。 五、幼兒實踐活動,活動結束。 師:今天,林老師還准備一些玩具,可是老師准備的這些玩具不夠,怎麼辦? 幼:一起玩。 幼:我玩一下,他玩一下。 幼:大家一起玩。 老師分發玩具(每組4—6人,玩具2—3個),幼兒玩玩具,教師來回巡視引導。部分幼兒能與同伴一起玩玩具,如佳莉和希垣,至淳和飛洋等;也出現了搶玩具現象如澤專、偉銘等;也有幾個幼兒向老師尋求幫助;還有像小涵還能利用今天所學知識跟同伴一起玩玩具,也出現了一些打抱不平的小朋友,會說「他沒有一起玩玩具;要一起玩」;甚至出現剛才在小朋友面前說玩具要一起玩的幼兒在搶玩具(這說明孩子們雖然已有了分享與謙讓的意識,但只停留在口頭上。) 【活動反思】 「小客人」的到來,吸引並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採用「榜樣」教育,改變了社會性教育的單調說教形式,更利於幼兒的接受。在幼兒不理解時,教師能及時引導、幫助幼兒重新理解情境表演內容。在因引導理解表演內容和學說對話句型時,如果能運用新玩具激發幼兒情緒,讓更多的幼兒參與進來,那麼課堂的氣氛會更好。在玩玩具中出現的說與做不一致的情況,更說明了社會性教學不能急於求成,需持之以恆,幼兒雖然已有了分享與謙讓的意識,但只停留在口頭上,沒有落實到實際行動中,要將其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就需要我們成人運用各種方法進行反復加強。(幼兒教育)
『貳』 孩子在幼兒園不會與同伴分享玩具,作為家長應該怎麼樣教育孩子學會分享
家長平時 就要以身作則 並且跟孩子交流時要時刻和他分享
『叄』 樂樂在幼兒園和小朋友游戲時學會了分享玩具,但回到家後 處在一個獨生子女為中心的環境中,他又輕易地
一、營造親密、信賴、和諧的氛圍。 要形成分享行為,首先應該讓幼兒信任對方,關愛對方,必須在幼兒之間、師生之間建立信賴和親密的感情,這是基礎。於是,砸死幼兒園我們要有意識地注重培養這一氛圍,無微不至地關愛孩子們的生活與活動。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故事《孔融讓梨》也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事例。通過學習故事,讓他們...懂得分享和謙讓是一種優良的品質,並同時鼓勵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孔融學習,從而體會到學會謙讓也是一總快樂。在游戲中,我也無時無刻地訓練幼兒的分享行為,當孩子們在活動時,我常以「夥伴」的身份加入到他們的活動中去,和他們一起游戲,一起「出謀劃策」讓他們充分體驗到分享帶來的樂趣,從而自覺地產生分享的動機。幼兒們的心靈是純凈的,在老師們的引導之下,他們相互親近,相互友愛,彼此信賴,開始逐漸形成關心他人、同情他人和幫助他人的意識。 二、在幼兒中樹立榜樣,進行教育。 常言道:孩子是成人的影子,他們對大千世界的最初認識源於成人,為人處事的言語舉止都是成人的「翻版」,因此,老師、父母都能成為孩子的榜樣。所以在幼兒園的日常生活中,我們老師就要為幼兒做好榜樣。如:有時我會帶些小零食來園請小朋友吃,或在家帶來一些小玩具,圖書給小朋友們玩。然後告訴孩子們說:傅老師拿東西來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了,我覺得很開心。漸漸這行為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孩子也會在這種環境中學會了分享。 三、以正面教育為主,激勵幼兒分享行為的形成。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傑姆斯曾說過:「人性最深處的需要是渴望別人的贊賞,這是人類之所以有別於動物的地方。」孩子也一樣,因此,不管孩子是物質分享還是精神分享,當它一旦有了分享行為,就應當及時給予他們適當的肯定,及時用鼓勵、贊賞、獎勵向幼兒點頭、微笑、豎起大拇指等方式的方法來強化孩子的分享行為,加強幼兒與別人分享就得到老師的肯定而帶來快樂和滿足,讓他們的分享行為得到及時強化。 如每周規定一天讓小朋友帶一件最喜歡的玩具來園與小朋友交換玩,在玩自帶玩具的過程中,要多給他們一些鼓勵,他們就會感到分享對他們不是一種剝奪,而是一種增添更新、更多樂趣的機會。如:引導幼兒好玩兒的玩具大家一起玩兒。當幼兒出現玩自己的玩具沒勁,產生想玩同伴的玩具時,可適時的引導幼兒想玩別人玩具時該怎麼說,該怎麼做?讓幼兒學會交換玩、輪流玩。同時也要學說一些簡單的交往語言,「你的玩具借給我玩玩好嗎?」「我們一起玩吧!」還要和幼兒一起制訂出一些規則,如;未經同伴同意,不能擅自拿同伴的玩具;借玩具時要先商量;要輕輕拿輕輕放玩具。在日常生活中既讓幼兒之間也有了平等的交流,這樣幼兒也贏得更多的朋友和合作夥伴了。也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學會分享,體驗分享的快樂。 四、幫助幼兒了解分享快樂的作用。 在活動中,讓幼兒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有些孩子之所以不願分享,是因為他覺得分享就沒有了,這時要讓幼兒明白、理解分享其實不是沒有了,分享是一種互利。自己與別人分享了,別人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回報自己。如:把玩具分享給同伴玩,同伴也會把玩具給自己玩,這樣就可以玩兩個玩具。過生日時,請小朋友吃蛋糕了,同伴也會回報的快樂、祝福。在主題活動「快樂的聖誕節」時,讓幼兒從家裡帶水果、糖果,幼兒們互相分享吃,給幼兒創造自由交往的機會,鼓勵幼兒把自己的食物拿出來與同伴一起吃。在吃的過程中,適當培養幼兒的分享的行為體驗分享的快樂,讓幼兒感受到交往的樂趣。 五、通過家園配合,幫助幼兒學會分享。 1.思想的重視:孩子在家是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從小養成成任性,執拗、自我為中心、獨霸一方、唯我獨尊的性格。因此,我利用《家長園地》向家長宣傳關於團結、合作、分享的生要性,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念。 2.方法的引導:如通過家校路路通、開家長會、離園時了解家長的難題,幫助家長解決難題,如:向家長介紹方法,讓父母在家裡實施,同時在幼兒園也進行教育。 3.行動立榜樣:家長也要以身作則,為幼兒樹立榜樣,如;平時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在生活中要相互尊重,相互謙讓、和睦相處,尊老愛幼,多關心別人,幫助別人,讓孩子處處感受愛、和諧的重要,如;做了好吃了東西分給鄰居嘗嘗,借給加人需要的東西……為幼兒做出榜樣,幼兒在這樣的環境中也就學會了與人分享。 4.實踐的分享:實踐出真知,只有不斷地實踐,才能體驗分享帶來的快樂,才能真正懂得與他人分享的重要性。如:邀請一些同齡的幼兒來家裡玩,讓幼兒拿出自己的玩具招待小夥伴與小夥伴一起玩;有時間多帶幼兒去小朋友聚集的地方,為孩子提供交新朋友的機會,讓幼兒學會與小夥伴玩時要按順序輪玩耍。 分享是幼兒與他人共同享用某種資源的行為,是幼兒親社會行為的一種表現。
『肆』 如何幫助幼兒學會分享玩具
說到分享,父母最常說的是「和弟弟一塊玩」或者「讓給弟弟/妹妹玩」孩子聽到這類言語,第一感覺就是自己的玩具怎麼可以分給別人!讓心智和思維都不成熟的孩子很難理解和接受。就算是父母好說好商量的行為,常常引起孩子的反感,覺得父母不在乎自己。這就是一種無形的強迫行為了。首先,父母要有分享意識,在孩子游戲中的平等。
當孩子們因為某物品發生爭執時,較好的解決方式之一是輪著玩。從公平的角度出發,讓孩子輪流進行游戲,這可以充分讓孩子在分享的過程中感覺到真正的公平和快樂。在實行輪流游戲前,需要准備兩樣玩具,不可以讓孩子有「分享等於失去」這種想法,就算不玩這個玩具,也可以另一種玩具。
當們孩子在交涉時,父母可以做個「吃瓜群眾」,但是要隨時防止發生意外。父母置之度外的行為,會讓孩子充分感受到尊重和平等,同時也讓孩子嘗試自己解決問題,進而發現分享的好處和樂趣。
都說「父母是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生活中,父母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孩子。在家庭中,可以有意識地帶孩子一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感受到合作的樂趣。孩子對於自己喜歡的玩具,會不由自主的去拿,哪怕那是別人的玩具,這時,父母要發揮作用,要引導孩子去徵求玩具主人的意見。用行動告訴孩子,要分享別人的東西,必須通過正確的途徑達成,這樣才不會造成孩子間的矛盾、影響孩子未來品行。
『伍』 不願意分享玩具是孩子自私的表現嗎,家長該怎麼做
上周末去公園散步,遇到一群小孩子在玩耍,其中一個小孩A乖乖在角落用小鏟子玩沙子,旁邊過來了一個小孩B也想玩,但沒有小鏟子,便在旁邊看著。過了一會,小孩B直接搶過了小孩A的小鏟子,玩了起來。小孩A看著旁邊的媽媽直接哭了。媽媽安慰孩子:「你倆一起玩好不好呀?」沒想到孩子哭得更凶了,媽媽表情顯得很無奈。
3歲以前,孩子還不懂,不要強迫他去「分享」,這樣會對他造成很大的傷害。
如果孩子不願分享,我們可以嘗試引導,例如,如果你願意分享給別的小朋友玩,也許他也會跟你分享一個他的玩具,可能是你沒見過、沒玩過的哦。
如果他還是堅持不願意,那就算了,要讓他感受到,自己的玩具是屬於自己的,可以自己做主。
作為家長,我們要堅決捍衛他的所有權,當別人要求他分享的時候,站出來保護他,該拒絕就拒絕,不要因為覺得「尷尬」或「不好意思」而當「幫凶」。
『陸』 幼兒園分享課的教育意義
未來社會在強調個性張揚自我表現的同時,更注重團隊合作及與人相處的能力。而我們的幼兒缺乏分享意識和交往能力,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獨占精神成為了形成良好社會性發展的很大障礙。 正是這些因素,讓很多孩子存在著自私、孤僻、任性,獨占心強、以自我為中心、不合群、合作意識差等性格問題,影響了其心智的成長,導致個性不成熟難以適應社會。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社會領域中明確指出:教育孩子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等。「快樂分享」,利用幼兒園的集體活動幫助幼兒學會「與人分享」,消退自我中心的心態,促進每個孩子健康和諧發展。 由於孩子年齡小,缺乏社會交往經驗,在分享活動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互相爭搶、攻擊的現象,這時就需要我們教師進行正確的引導和幫助,引導幼兒萌生與同伴分享玩具的意識,並能樂意分享。教會孩子友好的交往技能和一些禮貌用語,如:「我們兩個一起玩好嗎」、「咱們交換可以嗎」等交往方式,並鼓勵孩子自己解決遇到的困難,處理和同伴之間的矛盾,學會輪流、交換與合作,引導幼兒從被動交往逐漸過渡到主動交往,提高交往能力。以及學習各種與同伴合作分享的方法,在嘗試中體驗一起玩的快樂。
『柒』 孩子在幼兒園不會與同伴分享玩具,作為家長應該怎麼樣教育孩子學會分享
《了凡四訓》,種德立命、修身治世類書籍。作者為明代袁了凡,作於六十九歲,原本為教訓自己的兒子,故取名《訓子文》;其後為啟迪世人,遂改今名,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改變命運的過程。命中本無功名長壽卻得功名長壽,命中無子,卻得兩子,書電影版和電視劇版都有,網上皆可搜到,,只有善惡可以突破命運,做每件事時的善惡,善增加,惡減少,善即使暫時吃虧,整個命運的福氣是增加的,而且增加的多很多,惡正好相反。能控制住每件事做到善就不是凡人,就可以驚天地泣鬼神了,當然這是需要慢慢練的。所謂修心改命就是修這個,人越善運氣會越好,極善之人命運束縛不住 也可以看看陳大惠老師的講座,網上都可以搜到
『捌』 幼兒園玩具圖書分享會目的是什麼
前幾天同事是參加一個愛心媽媽活動,為孩子幼兒園申領洗手液了,具體是什麼來的?
『玖』 怎樣讓孩子學會和別人分享玩具
1.分享要從小開始教
孩子5歲前還無法理解「分享」的概念。然而一些基本規則可以從小時候教起,比如:「玩具大家輪流玩」,「她先玩,然後輪到你」,「玩具你不玩了,就讓別的小朋友玩吧」。
2.不強迫孩子分享
與大人一樣,小傢伙也會有自己特別珍愛的玩具或圖書,不要強迫孩子與他人分享。告訴孩子,與小夥伴一起玩的時候,不要把自己珍愛的東西拿出來炫耀。
3.角色互換
如果孩子經常對分享說「不」,那麼不妨考慮與孩子互換角色。與孩子一起玩耍,當孩子想要你手中玩具的時候,你就說「不」。當小傢伙感覺心煩時,你不妨曉之以理,讓他明白「只有學會與小朋友分享玩具,大家才能開心地一起玩」。
4.家長以身作則
身教重於言教,父母的行為對孩子影響最大。因此,為孩子做出「分享示範」。比如,吃三明治的時候,問問孩子「你要吃一塊嗎?」父母做其他事情時候,也應注意讓孩子觀察到父母在「分享」。
5.選擇一個主題玩
當孩子們在一起玩的時候,可以選擇一個主題,比如,沙灘、農場、廚房等。如果玩具類似,顏色差不多,那麼孩子就不太會掙搶,更容易學會分享。
6.限制時間
可以採取限制時間的方法,他先玩10分鍾,然後讓別的孩子玩10分鍾。讓孩子明白,與別人分享玩具不等於永遠失去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