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弄丟了孔融讓梨和六尺巷的禮讓精神
我們崇尚禮讓的文化似乎正在消失,「誰讓誰吃虧」成了越來越多人的生活信條。「孔融讓梨」和「六尺巷」的故事現代社會很多年輕人難以理解。於是,哪怕是馬路行車、地鐵讓座之類的小事,人們總是習慣去搶、去爭,懂得禮讓的人少之又少,禮讓精神日益匱乏。
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復雜,一是在一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我們已經習慣了從小就向孩子灌輸競爭意識,進行競爭性教育,結果就在客觀上擠壓了禮讓精神的生存空間;二是當代人的規則意識普遍缺乏,當社會連基本的規則都沒有,那麼比規則要求更高的禮讓,自然更加無從談起。
說起競爭性教育,一位從事幼兒教育多年的人士不無擔憂的表示,「只會爭不會讓」的現象如今在孩子中特別普遍,所以有一次她給一群五六歲的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多孩子都表示難以理解,甚至有孩子覺得這種做法已經過時了。孩子就是一張白紙,出現這樣的結果責任顯然不在他們自己,而在於他們的父母以及身邊的成年人。正是大人不遺餘力,瞅准一切時機地告訴孩子,遇事不能讓,讓了就吃虧,結果「寧搶不讓」的意識在孩子心裡根深蒂固,禮讓精神則被棄之如敝履,等他們長大了,自然也不會有禮讓精神。
等孩子長大成人,進入社會,本就對禮讓精神「先天性不足」的他們,面對的又是一個缺乏規則意識的社會環境。一個問題值得深思,為什麼大家在機場的時候能排隊登機,上地鐵,坐公交的時候,卻排不了隊呢?原因就在於機場的要求更嚴格,制度更完善,這就從一個側面揭示了當今社會規則意識缺乏的一個重要原因:社會規范不夠,制度建設不足。公眾規則意識的建立,除了需要每個人的道德自律以外,同樣離不開嚴格、科學的社會管理,離不開在全社會建立對規則的權威和遵從。只有讓那些無視規則,違反規則的人付出應有的成本,規則意識才能深入其心,約束其行。
禮讓文化的式微,禮讓精神的缺失,讓我們的社會運轉變得磕磕碰碰,讓社會成員之間屢生罅隙,你今天通過搶佔了先機和便宜,但明天就可能會被別人搶走本屬於自己的利益和權益。要改變這一點,一方面需要從小就對孩子多些禮讓精神教育,多些規則意識教育,另一方面,就是通過宣傳教育喚醒公眾內心道德法則的同時,也要推動制度建設,以法律和制度來保障規則的實現。
一. 六尺巷 讓人三尺又何妨
「六尺巷」位於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是一條鵝卵石鋪就的全長180米、寬2米的巷道。這條看似尋常的巷子,走完全程也不過四五分鍾,卻有著一段不平常的來歷。
據史料記載:張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與吳氏鄰,吳氏越用之。家人馳書於都,公批詩於後寄歸,雲:「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吳氏感其義,亦退讓三尺,故六尺巷遂以為名焉。這里的張文端公即是清代大學士桐城人張英(清代名臣張廷玉的父親)。清代康熙年間,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因兩家宅地都是祖上基業,時間又久遠,對於宅界誰也不肯相讓。雙方將官司打到縣衙,又因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縣官也不敢輕易了斷。於是張家人千里傳書到京城求救。張英收書後批詩一首寄回老家,便是這首膾炙人口的打油詩。張家人豁然開朗,退讓了三尺。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張英的寬容曠達讓六尺巷的故事被廣泛傳誦,至今依然帶給人不盡的思索與啟示。
修身為先,大度做人。讓人三尺又何妨,失三尺之地,換萬世流芳。張英的謙遜禮讓,不僅成為鄰里之間和睦相處的典範,更是中華民族裡仁為美、和諧理念的充分體現。六尺巷雖不足200米,但是文化內涵卻遠非四五分鍾距離所能承載的。幾百年後的今天,當一些人爭長論短、追名逐利、爭權奪勢,在虛假的寒暄中,掩藏勾心鬥角和爾虞我詐的時候,六尺巷帶來的是觸及靈魂、發人深省的人生思索,是在世事紛爭中歸於寧靜與平和的精神凈化。讓一點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張英的其言其行蘊含著中華傳統包容萬物、兼收並蓄的博大精神,更體現出為官者德治禮序、崇德重禮的文化精華。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這便是一代儒臣風范的體現。
治國輔政,清廉為官。自古至今,人們最注重的就是為官者德才兼備。清朝馬其昶所著的《桐城耆舊傳》中這樣描繪張英:三藩叛亂時,「一時典誥之文,皆出公手」。張英歷任禮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文華殿大學士等職,治國輔政,才學出眾,被世人稱譽。作為封建官吏能將權力用於社稷而不肥一家之私,確實難能可貴。張英身為一朝宰輔,卻不恃權壓鄰,律己從嚴、舍利求義,權不為己所用,身以德服天下,而現今社會一些官員公然違規違法、以權謀私,置社會的道德法律於不顧,可謂相形見絀。我們黨員領導幹部是人民的公僕,既要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於律己,又應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要始終心存敬畏、慎獨慎微,才能無愧於心,不辱使命。
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在張英寫給家人的《聰訓齋語》中的《立品篇》中專門有一節說「能容讓」,其中寫道:「欲行忍讓之道,先須從小事做起。」張英的謙遜寬容也在教化後人秉禮處世,清廉為官。據《桐城縣志》記載,張英次子張廷玉為康熙朝進士,居官五十多年,歷康、雍、乾三朝,官至保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軍機大臣,乾隆朝晉三等伯、加太保。張廷玉長子和次子亦官至內閣學士,四子官拜兵部尚書、贈太子太保。家學淵源,善益子孫。父子宰相為官清正,心繫百姓,堪稱典範,應說是得益於張英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得益於淡泊致遠、克己清廉的家風,得益於「六尺巷」。
二. 孔融讓梨的故事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大家都誇他是奇童。孔融很懂禮貌,父母非常喜愛他。一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最小的小弟挑,小弟挑走了一個最大的。父親讓孔融挑,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 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中國。小孔融也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2. 品德與社會鄰居之間怎樣相處教案
未來版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鄰居之間怎樣相處教學設計教案 2、鄰居之間怎樣相處 教學目標: 認知:懂得鄰里之間要和睦相處,和睦相處不僅大家都愉快,還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團結。 情感 :1、 願意與鄰居和睦相處。 2、樹立維護和增進鄰里之間和睦的責任感。 行為 :1、 說話、做事考慮左鄰右舍的利益。 2、對鄰居講謙讓,能諒解人。 3、 鄰居有困難,熱情幫助。 教法建議: 1、本課主要使學生充分認識鄰里和睦相處的重要性,即它不僅關繫到左鄰右舍各家的生活,還關繫到社會的安定團結,是社會主 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 2、要注意聯系學生實際,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體會本課的主要觀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懂得鄰居之間和睦相處關繫到左鄰右舍各家的生活,還關繫到社會的安定團結,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 重要方面。 教學難點:根據學生實際,具體指導學生如何做到鄰居之間和睦相處。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認知:懂得鄰里之間要和睦相處,和睦相處不僅大家都愉快,還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團結。 情感 1、 願意與鄰居和睦相處。 2、樹立維護和增進鄰里之間和睦的責任感。 行為 1、 說話、做事考慮左鄰右舍的利益。 2、對鄰居講謙讓,能諒解人。 3、鄰居有困難,熱情幫助。 教學重點:使學生懂得鄰居之間和睦相處關繫到左鄰右舍各家的生活,還關繫到社會的安定團結,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 重要方面。 教學難點:根據學生實際,具體指導學生如何做到鄰居之間和睦相處。 教學過程: 一、導入談話引出觀點 1.你們聽說過"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嗎?誰能談談你是怎樣理解的? 2、小結:"遠親不如近鄰"就是說:親戚雖然親,但住得遠,不如住在近旁的鄰居來往多,遇到事情也不如鄰居能夠給預及時的幫 助。我給大家講一件自己親身遇到的事:1998年我的小孩剛兩歲,一天夜裡,他突然高燒40度,當時渾身抽搐。我突然想起鄰居建 華家可能有退燒葯,剛要打電話,又猶豫了,因為當時已經是夜裡一點鍾了。屋外狂風吼叫著,我顧不了許多了,撥通了他家的電 話。不到十分鍾,建華和他的妻子拿著葯趕來了。我們一同給孩子吃完葯,建華又開來車連夜帶我們去了兒童醫院…… 我的小孩 今年已經六歲了,在這六年中,他燙傷過,是樓下的袁叔叔送來的燙傷葯;我們不會做棉衣,每年都是鄰居李奶奶幫助做的;因為 工作忙,好幾次忘了接小孩,是鄰居的大媽幫助接回來的;我深深的體會到真是"遠親不如近鄰"。 3、請你列舉事例說明"遠親不如近鄰" 小結:誰家的周圍都會有一些鄰居,與鄰居之間的接觸機會很多,因此,搞好鄰居關系十分 重要。 二、學習課文理解觀點 1.分析課文的前半部分,體會鄰居之間關系的重要性。 ①(出示圖片)這是周晨家住的小院子.這位就是大家都尊敬的呂爺爺。呂 爺爺退休後自覺地承擔了全院的清潔工作,處處為鄰居們著想。特別是有一次,小晨光突發闌尾炎,他的父母又不在家。這時,呂 爺爺和鄰居們是怎麼做的?(貼圖)你願意生活在這樣的鄰里之間嗎?為什麼?小結:鄰居之間互相關心,說話、做事都要考慮左 鄰或舍的利益,大家心情愉快,生活安定,有益於各家的生活。板書:考慮左鄰右舍的利益 ②相反,鄰居之間互不相讓,結果又 會怎樣呢?(放課文自製錄音)小結:鄰居之間是否和睦相處,關繫到各家的生活,也關繫到社會的安定團結。我們每個人都應與 鄰居和睦相處。板書:關繫到各家生活和社會安定團結 ③我國自古以來就以鄰居之間和睦相處為傳統美德,下面請大家一起閱讀 課文後面"閱讀"欄目中故事《六尺巷》。提問: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體會?小結:為了建立友好的睦鄰關系,大家都要互相謙讓 ,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考慮鄰居利益。 2.學習課文後半部分,學習怎樣為鄰居和睦相處盡一份力量。 ①(出示圖片)院子里新搬來的一戶鄰居正在裝修房子,噪音很大 ,影響了章敏看電視,對此,章敏是怎樣想、怎樣做的?(投影:課文中格言:生活中,諒解可以產生奇跡。)教師小結:這樣做 有利於鄰居之間的團結。板書:講謙讓能諒解人 ②磊磊學習上有困難,楊穎是怎樣幫助他的?徐偉看到隔壁的單身老人生活不便 ,他是怎樣做的?對鄰居之間的關系有什麼好處?小結:體現了鄰居之間有了困難,大家熱情幫助,可以增進鄰居之間的友誼。板 書:鄰居有困難熱情幫助 3.小結課文:(出示全院圖)大家都誇小晨家住的小院鄰居之間相處得特別好,他們說話、做事都要先考慮左鄰右舍的利益,彼 此之間都能互相謙讓,都能體諒對方,不管哪個鄰居有困難,大家都能熱情幫助。因此,人們都稱贊他們院是與鄰居和睦相處的文 明院, 4.這就是今天我們學習的第十三課《與鄰居和睦相處》。
3. 六尺巷作文600字
父親節又快到了。想起父親,一直以來都沒弄明白我與他之間的感情。有時候,別人會問我,是跟爸爸親還是跟媽媽親,我總是笑笑著說,爸爸親!
小時候,幼兒園放學,印象中,爸爸因為工作所以來接我的次數很少,而每次來也不怎麼和我說話,不陪我玩兒。有一次,我從幼兒園出來得晚了,他皺著眉頭對我只有一句埋怨:「怎麼這么半天才出來!」一路上,他一言不發,緊鎖眉頭。那時候,我有點兒怕他。不像媽媽來接我的時候,一路上歡歌笑語,好像說不完的話。
爸爸年輕的時候脾氣不好,他不大聲的和人吵架,喜歡一個人生悶氣,那種時刻,屋子裡的空氣都會跟著發悶,讓人不能透氣。
小時候的影響一直延續到後來,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工作,我遇到了什麼問題,只和媽媽一個人說,有時候,媽媽會告訴爸爸,然後再把爸爸的想法轉達給我。 獻祝福
20xx年,一個冬天的夜裡,爸爸胃穿孔,被救護車送到醫院緊急動了手術。從手術室出來的爸爸,還沉睡在麻醉之中,身上插著很多管子,顯得脆弱無比。
從那以後,爸爸就不再出去工作了,本來就怎麼吃也不長胖的他,需要休息和調理。在家的時光,他變得溫和了許多,不再像從前,工作打拚的時候總愛皺著眉。我們之間的對話也多了。
可以說,我身上99%的血液來自爸爸,我們太像了,唯一落下的,就是爸爸吃東西沒有變胖的顧慮,我卻沒有遺傳到。可惜了。
我們經常圍繞各類社會話題互相溝通,很明顯,我們的想法一致,總能達成共識,我們甚至可以你一言我一語的去共同說服別人。
可是,我們從不談論我們自己。
長大以後,我總會想,我們之間的溝通從不涉及我們自己,就是因為,我們太像了。彼此間太熟悉對方。於是,迴避對方的話題等於迴避自己的;留給對方空間就是留給自己;不讓對方尷尬形同不讓自己尷尬。我們小心地保護對方,也保護著自己。
有時候,在游樂園或是什麼公共場所,很羨慕那些爸爸帶著小女兒一起玩兒的場景,還有電視里父親和女兒談心的畫面。人們常說,父愛是默默無聞的,那麼,我的父愛就是默默的平方,因為它更悄無聲息,卻在我心裡潛得更深。
爸爸喜歡在我的胳膊上輕輕的咬一口,然後我假裝不願意把他的口水蹭回到他身上,他便抿著嘴樂;如果我親他的臉,他會做陶醉狀,嘴裡直喊:「暈了,暈了。」;即便我已過第二個本命年,他仍然叫我「寶貝兒」;洗我有時候懶得洗的襪子;我哭的時候,會裝作看不見不讓我難堪……
如今,我已經長大了。雖然與爸爸的溝通漸漸少了,但是我知道我們彼此是牽掛著對方。在這即將到來的父親節,我想對爸爸說,爸爸,我愛你!
篇二:父親節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