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班科學比較觀察教案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動物怎樣過冬》
教師:屈老師
【活動目標】
1、能清楚地講述幾種小動物過冬的方式,懂得關心愛護小動物。
2、掌握動物常見的過冬的方式。
【活動准備】
1、教師製作「動物過冬」的課件、各種小動物的圖片。
2、請家長協助幼兒搜集有關小動物過冬的資料。
【活動建議】
1、幼兒根據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向同伴介紹小動物的過冬方式。
採用自由談話的形式,幼兒可以利用搜集的圖片、圖書、磁帶等資料向大家來展示,活動過程中盡量讓孩子多說。
2、欣賞故事,了解故事內容。
(1)教師生動地講述《動物過冬》的故事。
(2)聽完故事,請小朋友們說一說故事中的幾種小動物是怎樣度過寒冷的冬天的。提問:青蛙怎樣過冬?還有誰也採用這種冬眠的方法過冬?小燕子怎樣過冬?兔子呢?松鼠呢?螳螂呢?蚊子蒼蠅呢?還有哪些動物的過冬方式和它們一樣?
3、了解多種動物的過冬方式,萌發關愛動物的美好情感。
教師演示不同動物過冬方式的課件:
(1)冬眠:蛇、青蛙、烏龜等。
(2)遷移住的地方:大雁、燕子等。
(3)加厚自己身上的皮毛或羽毛:兔子、鹿、狐狸、麻雀、烏鴉等。
(4)儲存食物:松鼠、蜜蜂、螞蟻等。
(5)讓卵過冬:螳螂、蝗蟲等。
(6)躲在安全的地方過冬:蚊子和蒼蠅等。
4、講述自己喜歡的動物過冬的方式。
幼兒兩人一組分別選擇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圖片,互相說一說它是怎樣過冬的。教師巡迴聆聽幼兒的講述,並適當給與鼓勵。
5、開闊視野,豐富幼兒有關動物過冬的趣聞。
教師講述,拓展幼兒的知識面,如:海豹冰上鑽孔、蛇凍成冰棍、兔子撞肚皮等。
【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將自己喜歡的1-2種動物過冬的方式畫下來,教師將全班幼兒的作品幫助製作成連環畫,放在區域角中供幼兒欣賞講述,繼續豐富有關知識經驗。(更多教案:屈老師教案網)
『貳』 幼兒園科教教案沉與浮
設計意圖:
本次活動是幼兒非常感興趣的較為感性的活動.一是以小動物蓋房子,引出課題.引導幼兒學習一一對應,對於幼兒而言,通過對比的方法更容易發現兩個物品之間的對應關系,所以在活動中讓幼兒做對應的操作.二是感知一一對應的關系,教師提供給幼兒誘發對應性的材料,如狗和骨頭(即兩種材料之間有內在聯系).容易使幼兒進行一一對應操作活動,使幼兒初步形成了一一對應的意識.
教材分析:
本課是幼兒園小班一節數學領域的課,幼兒對動物本身很感興趣.所以本活動的主要是為幼兒提供觀察、探索、動手操作的機會,使幼兒的興趣轉移到對活動中出現的一一對應的興趣上,從而引發進一步探索的願望.
設計思路:
一、情境導入引出主題
二、出示圖卡師幼互動
三、趣味游戲鞏固知識
四、動手操作活動延伸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物體之間一一對應的關系.
2、在操作及游戲活動中,感受對應的關系.
3、樂於參與集體游戲活動
活動准備:
大象、牛、兔子、刺蝟、貓、木頭、小狗、骨頭、點圖卡、
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引出主題
1、出示"小狗"導入.
師:今天小狗家要造房子,可是蓋新房子要用很多的木頭,(在黑板上出示木頭隨意排列),小狗自己搬不動怎麼辦呢?
師:小狗請來了好多小夥伴來幫忙,讓我們看看都有誰吧?(刺蝟、小花貓、小兔子、牛、大象)
小結:小狗請來了好多小夥伴來幫忙
二、出示圖卡師幼互動
1、師:小狗請來了力氣最小的小刺蝟來幫忙,一個刺蝟一根木頭,木頭太多了,小刺蝟太慢了
2、師:小狗請來了二隻小花貓來幫忙,二隻小花貓二根木頭,木頭太多了,小花貓太慢了
3、師:小狗又請來了三隻小兔子來幫忙,三隻小兔子三根木頭,木頭太多了,小兔子累壞了
4、師:小狗又請來了四隻牛來幫忙,四隻牛四根木頭,木頭太多了,牛也累壞了
5、師:小狗又請來了力氣最大的大象來幫忙,五頭大象五根木頭,終於所有的木頭都搬運完了,小狗的房子蓋好了
小結:好多小動物來幫忙,小狗的房子終於蓋好了
三、趣味游戲鞏固知識
1、小狗家族邀請小夥伴吃骨頭了,但是每一隻小狗只能吃一個骨頭
2、教師出示一隻小狗,請幼兒對應的拿一個狗骨頭,出示二隻小狗,請幼兒對應的拿二個狗骨頭,出示三隻小狗,請幼兒對應的拿三個狗骨頭
小結:小朋友真棒
四、動手操作活動延伸
1、出示操作用具,講解操作要求
2、師:依次給小狗找到對應的骨頭
小結:小朋友真棒,每一隻小狗都有自己的狗骨頭了.
『叄』 園本教研活動科學《快樂沉與浮》教案,觀摩反思,中心發言,小結。
9月日,觀摩了本園李微玉老師的科學活動《沉與浮》,感覺收獲很多,作為一名對科學活動感興趣的老師,在這節活動中的學習讓我受益匪淺。本來以為科學比較簡單,但是看完這節活動的第一感覺就是科學活動很繁瑣,細節地方太多了。比如,請幼兒用毛巾擦手,提醒幼兒如何記錄,在活動中應注意的事情等,這些很小的細節如果有一點做不到,很可能就是整個活動的敗筆。這節活動環節緊緊相扣,如果有一點地方出現差錯都很難彌補,在李老師的教學過程中顯得有條不紊。
第一次知道,開展科學活動時盡量要分組活動,這樣可以讓每個幼兒都有操作探索的機會,同時,教師可以對每個幼兒進行個別化的指導,讓猜測、探索、驗證每一個環節。在座位的安排上,四張桌子各坐4名幼兒,提高了幼兒的注意力和活動效果。操作水缸與幼兒座位隔離,能很好的降低活動前期操作材料對幼兒的干擾,讓幼兒先與教師一同探索,而後幼兒各自到自己的水缸旁邊探索物體的沉浮,既滿足了幼兒探索的慾望,又能幫助幼兒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的活動上面。
這節活動探究性很強,因此在目標的第一條寫出了活動的核心——探索,讓幼兒在探索中,發現不同物體的沉浮現象。然後學會用一定的符號表示沉與浮並記錄,即第二條目標。同時,在輕松的探索環境下,讓幼兒親近科學,願意參與科學小實驗。
這節活動的過程很嚴謹,主要分為猜測、探索、驗證幾個環節,這也是科學探索的基本過程及形式。從引發幼兒興趣開始,幼兒的注意力一直跟隨老師,但是環節的設計又是以幼兒為主,根據幼兒的興趣一步步往前走。其中,在幼兒操作前,設計了猜測的環節,讓幼兒對不同的沉浮現象有預先的判斷,同時記錄下來,在記錄之前,教師與幼兒一起討論了記錄的符號及記錄方式,幫助幼兒建立初步的科學記錄習慣,因為記錄是科學探索重要輔助手段。猜測環節既激起了幼兒探索的興趣,又為幼兒比較猜測與結果埋下了伏筆。當幼兒通過操作發現了沉浮的結果後,教師又拋出問題:你猜猜看為什麼有的會浮,有的會沉?再一次激發了幼兒猜測的興趣。
活動中,教師能與幼兒保持很親近的距離,教師不是一個指導者,而是與幼兒一起活動的引導者與支持者。教師不斷巡迴觀察,記錄並解答幼兒的問題及發現。這讓我明白了教師與幼兒之間一定要有互動。因為幼兒的個性化,在互動過程中,能幫助不同的幼兒解決問題。實驗完成會,教師沒有立即回收材料,而是繼續放在水缸里,給幼兒重復觀察的機會,鞏固了幼兒的經驗。
在科學活動中,需要學習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我也在想,如果這節活動是我在組織,很可能出現的狀況就是混亂不堪,李老師的活動讓我明白設計活動時盡量環節緊扣,讓整個活動高結構化,這樣才能達到低控制。讓活動在輕松的環境下完成。科學活動的瑣碎細節也激勵了我在設計,組織活動時要注意細節,力求活動的完美,讓活動的價值發揮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