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月亮為什麼會變
月亮的本身形狀並不會變。我們看到天上月相的變化,只是因為晚上,我們內從月亮的側面看容到太陽照射到月亮上反射過來的光。太陽、月亮、地球每天的相對位置有規律地不斷變化,我們看到月亮上有光的一面的角度就也會有規律地變化,從而看到月亮(實際上是月相)有規律地變化嘍!
Ⅱ 月亮為什麼會變
我們看到剛剛升起來的月亮,其實是還沒有真正到達地平線以上的,那個時回候是因為光的折射作用讓答我們看到了月亮的光線,而這個時候不是每一個波長的光線都能過來的,因為光的散射作用把部分光給散射開了,所以會是黃色。而成白色時是這個時候所有的可見光都進入了我們的視野。
通常情況下,月亮發出珍珠白的顏色,有時可見淡黃色。月亮顏色與其反射太陽光的原理有關。有時大氣層中懸浮有大量的灰塵顆粒,並且大氣中還夾雜著小水珠,月亮看上還會去會是藍色的月食時,月亮進入地球的影子范圍,因此,月面不能被太陽光照亮,所以月亮變暗;但是由於地球外層大氣層的存在,部分太陽光線會被大氣層折射而到達月面,而折射穿過大氣層的陽光中,波長較短的紫、藍光容易被大氣層吸收,只有波長較長的紅光能穿透大氣層並折射到達被影子遮掩的月亮表面,使此時應該黑暗的月亮表面呈紅色,成為「紅月亮」。
Ⅲ 為什麼月亮會變彎
浩瀚星空中,最引人注目的天體要數月亮了,它那變化萬千的外貌,它所承載的從古至今那麼多的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為人間平添了多少詩情畫意!廣寒宮里瓊樓玉宇,有嫦娥仙子舞翩翩。不僅如此,月亮周期性的陰晴圓缺還是人們自古以來制定歷法的根據之一。
月亮圍繞地球公轉,同時也自轉,兩者周期相同,方向也相同,因此月亮總以相同的一面對著地球,在人造衛星上天之前的漫長歲月里,人們從來沒見過月亮的後腦勺。
月亮為什麼會有陰晴圓缺的變化呢?大家知道,月亮本身不發光,只是把照射在它上面的太陽光的一部分反射出來,這樣,對於地球上的觀測者來說,隨著太陽、月亮、地球相對位置的變化,在不同日期里月亮呈現出不同的形狀,這就是月相的周期變化。進一步說,雖然月亮被太陽照射時,總有半個球面是亮的,但由於月亮在不停地繞地球公轉,時時改變著自己的位置,所以它正對著地球的半個球面與被太陽照亮的半個球面有時完全重合,有時完全不重合,有時一小部分重合,有時一大部分重合,這樣月亮就表現出了陰晴圓缺的變化。
當月亮處於太陽和地球之間時,它的黑暗半球對著我們,我們根本無法看到月亮的任何一點形象,這就是「朔」,朔在天文上是指月亮黃經和太陽黃經相同的時刻。逢朔日,月亮和太陽同時從東方升起,即使地球把太陽光反射到月亮,然後再由月亮反射回來的那部分光,也完全淹沒在強烈的太陽光輝中。
而當地球處於月亮與太陽之間時,雖然三個星球也是處於一條線上,但這時,月亮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朝向地球,柔和的月光整夜灑在大地上,這就是滿月,也就是「望」。這時月亮黃經和太陽黃經相差180度。
因為月亮與地球的距離相對於日地距離來說太短了,在天球上,月亮東移的速度比太陽大很多,每天月亮由西往東前進13度多點,而太陽卻只前進1度。
因此,朔之後,月亮很快地跑到了太陽的東邊,一兩天後,太陽一落下去,西邊的天空就可見到一彎新月,兩個尖角指向東方。此後,月亮升起的時間越來越遲,月亮也逐漸豐滿起來。約在朔後七天,月亮的黃經剛好超過太陽90度,我們看到的月亮是圓弧朝西的半圓,這就是上弦月。以後月亮繼續向東,更加豐滿,升起的也更遲了,直到望。從朔到望,月亮離開太陽的距離越來越大。
過瞭望後,月亮逐漸向太陽移近,月面逐漸消瘦下去。
當月亮黃經超過太陽黃經270度時,它又變成了半圓形,但圓弧朝東,這就是下弦月。這時候,當太陽從東方升起時,月亮正高懸在正南的天空上,自然,我們的肉眼這時是看不見月亮的。下弦以後,月亮要到後半夜才從東方出來,它的半個圓面逐漸消蝕下去,變成狹窄的鐮刀形,尖角向西。從望到朔,月亮與太陽靠得越來越近,以至再次與太陽黃經相同,消失在晨曦中。
月相變化的周期,也就是從朔到望或從望到朔的時間,叫做朔望月。觀測結果表明,朔望月的長度並不是固定的,有時長達29天19小時多,有時僅為29天6小時多,
它的平均長度為29天12小時44分3秒。
月亮與某一恆星兩次同時中天的時間間隔叫做「恆星月」,恆星月是月亮繞地球運動的真正周期。朔望月比恆星月長,道理與太陽日比恆星日長是一樣的。恆星月與日常生活關系不大,而朔望月卻因為是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與地球上漲潮落潮有關,與航海、捕魚有密切的關系,對人們夜間的活動有較大的影響,同時在宗教上月相也佔有重要位置,所以人們自然地以朔望月作為比日更長的記時單位。
Ⅳ 為什麽月亮的形狀會不斷變化
例如,如果月亮正好是處在地球和太陽中間,那麼太陽光就會照在月回亮背對著我們的答一面。因此,我們也就從月亮上什麼也看不見。當月亮以12 倍於太陽的速度從西向東運動時,下一夜,它就會出現在太陽東邊一點兒的位置上,於是我們就正好能看到月亮被照亮的西邊緣處的一彎細細的月牙兒,它是以「新月」的形式出現的。隨著月亮繼續向東轉,我們所能看到的部分就會越來越大,於是「新月」就逐漸變「胖」起來。當月亮在天空中轉過1/4 路程的時候,與太陽相比較,它的西邊被照亮了,於是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明亮的半月。接下來,它繼續變化,直到月亮轉到天空中與太陽相對的一面,這時,太陽光穿過地球的兩側,將月亮正對著我們的整個一面照亮了,因此我們所看到的就是一輪「滿月」。
以後,月亮又逐漸追上太陽,我們所看到的被照亮的部分開始漸漸縮小。一個星期後,只剩下東半部分還仍然是亮的,再以後又逐漸變成了月牙兒。這時月亮又超過了太陽,接下來又重復上述變化過程。任何一個人,如果仔細考慮一下上述變化過程,就會最終得到一個結論:月亮和地球一樣,自己是不能發光的,只能靠反射太陽光來使自身發光。
Ⅳ 為什麼月亮會變化
我們每天所看到的月亮,它的明暗、位置都不一樣,這種現象稱為
月相的變化,又版稱為盈虧。權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因為在陰歷初一時
,月球正好運行到地球與太陽的中間,月球暗的一面正對著地球,因此
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這時稱為「朔」或「新月」;在初七、初八時可
以看見月球東邊暗,西邊亮,這時稱為「上弦月」;十五到十七,月球
運轉到地球的背面,因此可以看到圓圓的月亮高掛在天上,這時稱為「
滿月」或「望」;二十三日左右,月球的西半部暗,東半部亮,這時稱
為「下弦月」。
月亮以由朔月經上弦月、滿月到下弦月為一周期,這之間的時間剛好是
一個月,因此,月亮的圓缺變化,可以說是由太陽、地球、月球三者之
間的位置來決定的。
Ⅵ 月亮為什麼會變化
我們看到的月亮,形狀幾乎天天不同:它有時圓得像個盤;有時卻缺得像半個燒餅;而有時彎彎的,像浮在大海上的一艘小船。這時圓時缺,究竟是什麼原因?
月亮在繞地球旋轉的時候,它和太陽、地球的相對位置會時常發生變化。當月亮轉到地球和太陽中間的時候,也就是當月亮把黑暗的半球向著我們地球的時候,我們就看不見它,這就是新月,叫做朔。
新月以後兩三天,月亮沿著軌道慢慢地轉過來,太陽光逐漸照亮它向著地球的邊緣部分,於是我們在天空中就看到一勾彎彎的月牙了。這時的月亮,在習慣上叫做新月。
這以後,月亮繼續轉,它向著地球的這半球,一天比一天多的照到太陽光,於是彎彎的月牙也就一天比一天的「胖」起來。等到七八天後,月亮向著地球的這半球,有一半照到了太陽光,於是我們在晚上就看到了半個燒餅似的月亮,這就是上弦月。
上弦月以後,月亮轉到和太陽相對的一面去,這時它向著地球的這半球,可以照到愈來愈多的太陽光,因此我們看到的月亮,也就一天比一天圓起來。等到月亮完全走到和太陽相對的一面時,也就是月亮把照到太陽的這半球全部朝向地球的時候,我們便看到一個滾圓的月亮,這就是滿月,我們稱之為望月,它照耀的時間只有一兩天。以後,月亮向著太陽的相對位置又發生了變化,它向著地球這半球,又有一部分慢慢地照不到太陽光,於是我們看到月亮又開始慢慢地「瘦」起來。滿月以後七八天,我們在天空中又只能看到半個月亮了,這就是下弦月。
下弦月以後,月亮繼續「瘦」下去。過了四五天,月亮又剩下彎彎的一勾了,這就是殘月。之後,月亮便完全看不見了——新時期又開始了。
月亮圓缺的變化,是月球不發光的結果。你可以拿皮球和台燈來實驗一下。把皮球拿在手裡,轉動身子,你就會在皮球上看到新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殘月等各種不同的相來。
Ⅶ 幼兒園大班科學會變得月亮教案怎麼寫
一、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初步了解月亮盈虧變化的規律。 2.願意傾聽並進行講述,能簡單地記錄月亮外形的變化。 3.萌發幼兒對月亮變化的好奇心和觀察興趣。 二、活動准備: PPT 三、活動過程: 1.猜謎語導入活動 謎語:缺時一道小彎彎,圓時一個大玉盤,白天躲藏夜晚...現,灑下光輝照人間。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它是誰嗎?你們喜歡月亮嗎?關於月亮你想告訴我什麼呢? 你們看過月亮嗎?在那裡見過呢?(你見到的月亮待在哪裡?) 你看見的月亮是什麼樣子的? 2.聽故事並進行討論 (1)聽故事 師:我發現你們看見的月亮都不一樣的呢。有的像……有的像…… 我們如果送一件衣裳給月亮,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呢? 讓我們一起來聽聽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吧。 (2)討論。 ①月亮姑娘有沒有穿上漂亮的新衣服?為什麼沒有穿上呢? ② 過了5天,裁縫師傅給月亮送衣服,月亮變成什麼樣子了?(像彎彎的鐮刀) ③ 裁縫師傅又去重做衣服,5天後,月亮變成了什麼樣子?(像彎彎的小船) ④又過了5天,月亮又長胖了,變成了什麼樣子?(像圓圓的大銀盤子) 3.記錄變化。 月亮姑娘是怎樣變化的呢?引導幼兒回答出順序(如果幼兒很快能回答出來則強調語言規范,先……然後……最後) 小結:難怪裁縫做的衣服總是不合身,原來是因為月亮姑娘每天都在不停的變化。 教師:我們把月亮變化的樣子畫下來吧。 幼兒用記錄紙畫月亮盈虧變化,注意變化的順序。 4.展示幼兒作品 5. 討論月亮圓缺變化的原因。 教師引導幼兒討論月亮為什麼會有圓缺的變化,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自己的理解。 教師小結:月亮本身不會發光,他發出的光來自於對太陽光的反射。月亮有變化是因為地球擋住了太陽反射到月亮上的光線。 3.結束活動 師:小朋友們,你們現在認識月亮姑娘了嗎?喜歡月亮姑娘嗎? 想和她做朋友嗎?那就先從觀察月亮開始吧。 討論遇到陰天,看不到月亮的時候,如何記錄?
Ⅷ 為什麼月亮會變化
1.約在農歷初一,月球位於太陽和地球之間。地球上的人們正好看到月球背離太陽的暗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見月亮,稱為新月或朔,其視形狀見圖中1位置。此月相與太陽同升同落,即清晨月出,黃昏月落,只有在日食時才可覺察它的存在。
2.新月過後,月球向東繞地球公轉,從而使月球離開地球和太陽中間而向旁邊偏了一些,即月球位於太陽的東邊。月球被太陽照亮的半個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有一部分呈鐮刀形,凸面對著西邊的太陽,稱為蛾眉月,其視形狀見圖中2~5位置。蛾眉月日出後月出,日落後月落,與太陽同在天空,在明亮的天空中,故看不到月相。只有當太陽落山後的一段時間才能在西方天空看到蛾眉月。
3.約在農歷每月初七、初八,由於月球繞地球繼續向東運行,日、地、月三者的相對位置成為直角,即月地連線與日地連線成90°。地球上的觀察者正好看到月球是西半邊亮,亮面朝西,呈半圓形叫上弦月,其視形狀見圖中6~8位置。上弦月約正午月出,黃昏時,它出現在正南天空,假設觀察者位於北半球中緯度,(
下同)
子夜從西方落入地平線之下,上半晚可見。
4.約在農歷每月十一、十二,在地球上的觀察者看到月球西邊被太陽照亮部分大於一半,月相變成凸月,其視形狀見圖中9~12位置。凸月正午後月出,黃昏時在東南部天空,月面朝西,然後繼續西行,黎明前從西方地平線落下,大半晚可見。
5.農歷每月十五、十六,月球運行到地球的外側,即太陽、月球位於地球的兩側。由於白道面與黃道面有一夾角θ(θ平均值為5°09′)通常情況下,地球不能遮擋住日光,月球亮面全部對著地球,人們能看到一輪明月,稱為滿月或望,其視形狀見圖中13~14位置。滿月在傍晚太陽落山時的東方地平線上升起,子夜時位於正南天空,清晨時從西方地平線落下,整夜都可以看到月亮。
6.再過幾天,農歷每月十八、十九,月相又變成凸月,月面朝東,其視形狀見圖中15~18位置。此時為黃昏後月出,正午前月落,大半晚可見。
7.農歷每月二十二、二十三,太陽、地球和月球之間的相對位置再次變成直角,月球在日地連線的西邊90°。這時我們看到月球東半邊亮呈半圓形,月面朝東,稱為下弦月,其視形狀見圖中19~21位置。它在子夜時升起在東方地平線上,黎明,日出,時高懸,於南方天空,正午時從西方地平線落下,下半晚可見。
8.再過幾天,農歷每月二十五、二十六,月相變成殘月,亮面朝東,其視形狀見圖中22~25位置。此時子夜後月出,黃昏前月落,黎明前可見。
月球隨後繼續向東運行,又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即圖中1位置,月相變為朔。
可見,月相的變化依次為新月(初一)→峨眉月→上弦月(初七、初八)→凸月→滿月(十五,十六)→凸月→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峨眉月→新月。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周,月相由朔到下一次朔所經歷的時間間隔,即月相變化的周期,叫做朔望月。
由於我國農歷日期是根據月相排定的,所以我國古代人民有時靠它來判斷農歷日期及夜間的大致時間。
月亮從新月位置到再次回到新月位置所需時間平均為29.53天,也就是說,月相的更替變化周期平均為29.53天,稱為一個「朔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