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兒園小班 科學《小蝌蚪變成什麼了》
小蝌蚪的變化 活動領域 : 大班科學 設計意圖 : 在孩子們的天地里,小動物是他們最喜歡的夥伴。幼兒的印象中,動物的成長都是由小變大的生長過程,而青蛙的生長過程比較特殊,它是由小蝌蚪慢慢長出後腿——又長出前腿——尾巴退化成青蛙的,孩子們渴望了解其中的秘密。為此我設計了《小蝌蚪的變化》這一以科學活動,通過多種方式,使幼兒了解小蝌蚪變為青蛙的成長過程。並採用游戲活動的形式讓孩子體驗小蝌蚪變青蛙的樂趣,從而達到科學素質的提高與個性發展的統一。 活動目標: 1 、讓幼兒了解小蝌蚪變為青蛙的成長過程。 2 、使幼兒喜愛青蛙,並初步具有保護青蛙的意識。 活動重難點: 讓幼兒了解小蝌蚪變為青蛙的成長過程。 活動准備 1 .《小蝌蚪的變化》課件。 2. 蝌蚪和青蛙的圖片。 3 、小青蛙頭飾一個。 活動過程 一、猜謎揭題 小朋友們,老師先說一個謎語給你們猜:圓圓腦袋黑黝黝,長長尾巴水中游,長大是莊稼的好朋友。(蝌蚪)你們看見過小蝌蚪嗎?誰知道小蝌蚪長大後變成什麼樣了? 二、觀察課件 1. 利用課件演示,引導幼兒觀察、了解小蝌蚪的成長變化過程。 ①仔細看圖上這是什麼?(青蛙卵)慢慢地,他變成了什麼呀?(小蝌蚪)小蝌蚪長的是什麼樣子的? ②過了一段時間,小蝌蚪哪裡變了? ③小蝌蚪又長出什麼來了,小蝌蚪的什麼沒有了?它變成什麼了? 2 .師幼共同回顧小蝌蚪的成長歷程,並用語言描述及肢體動作感受。 ①小蛙卵慢慢變成小蝌蚪,過了一段時間它發生了什麼變化? ②教師和幼兒一起回顧:它先長出了兩條後腿,又長出了兩條前腿,最後變成了一隻小青蛙。 ③引導幼兒模仿小蛙卵、小蝌蚪、長出兩條後腿的小蝌蚪、又長出兩條前腿的小蝌蚪、小青蛙的樣子。 三、排序 教師分發准備好的卡片,讓幼兒動手為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排序。 四、 游戲 :蝌蚪寶寶變青蛙 放背景音樂,教師說:「春天來了,青蛙媽媽在池塘里產下了一個又一個蛙卵。」(教師輕輕碰一下幼兒的頭,示意碰到頭的幼兒蹲下變成蛙卵)。 師說:「天氣緩和了,蛙卵動起來了,變成了小蝌蚪。小蝌蚪游地好開心啊!」(幼兒在教師的帶領下,雙手環胸學小蝌蚪游泳的樣子)。 師說:「小蝌蚪長出了後腿。(教師和幼兒兩腿向後踢)長出後腿的小蝌蚪游地更開心了。」(教師帶領幼兒學長出後腿的小蝌蚪游) 師說:「小蝌蚪長出了前腿。」(教師和幼兒伸雙臂)四個腿都長齊了的小蝌蚪常常到陸地上去找食物吃。」(學小青蛙抓蟲子吃) 師說:「尾巴慢慢變短了(用手假裝尾巴越來越短)終於長成了一隻小青蛙,呱呱呱,呱呱呱。」(教師帶領幼兒學蛙跳) 五 . 排序完畢師說:「小青蛙,來,跟著青蛙媽媽念著兒歌到田野里去捉害蟲吃。」(教師帶領幼兒蛙跳著離開教室自然結束活動)。 小青蛙,頂呱呱, 保護莊稼本領大, 捉害蟲,忙又忙, 人人見了人人誇!
2. 幼兒園大班語言領域小蝌蚪找媽媽微課教案範文
天學習的是一篇傳統老課文《小蝌蚪找媽媽》,在初步接觸課文後,一個孩子忽然把手舉得高高的。「出了什麼問題嗎?」我邊想邊示意他站起來說。那孩子一臉疑惑地說:「老師,有個問題我不明白。鯉魚阿姨、烏龜阿姨為什麼不把青蛙媽媽的樣子說清楚,害得小蝌蚪不停地尋找媽媽呢?」 他的話音剛落,教室里就熱鬧開了。「是啊,怎麼不說清楚啊!」「他們真不負責任!」「他們是在考驗小蝌蚪吧?」……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著,教室里遲遲不能安靜下來。這一問的確出乎我的意料,怎麼辦?暫時不理他,繼續講課,完成預設的教學任務?可是他的問題已經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孩子問得確實沒錯啊!理他,那我該怎麼引導呢?而且這樣的節外生枝,教學走向確實難以預測。看孩子們對剛才這個問題這樣有興致,一個讓孩子們就這個問題進行說話訓練的念頭產生了,於是我順水推舟地說:「你覺得他們什麼地方沒有說清楚呢?咱們先把他們說的話用橫線畫出來吧。」 孩子們一聽,開始低下頭讀書、畫線了,畢竟這是他們自己提出來的問題,所以學得特別認真。過了一會,開始有孩子發言了:「鯉魚阿姨說,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結果小蝌蚪把烏龜當成了媽媽。」「烏龜阿姨只是說,你們的媽媽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裳,還是沒說完整。」我笑著說:「如果要把青蛙媽媽的樣子說清楚,你們有什麼好辦法呢?」這一問正中孩子們下懷,紛紛舉高了小手,有孩子說:「把鯉魚阿姨和烏龜阿姨的話合起來說。」還有孩子說:「編個青蛙的謎語讓小蝌蚪猜一猜。」更有一個孩子說:「把青蛙媽媽的相片直接拿給小蝌蚪看。」「哈哈哈……」聽著這樣有趣的辦法,孩子們也不由地大笑起來。我看時機成熟,就拋出這樣的問題:「你們的辦法真不錯。假設你的同桌就是正在尋找媽媽的小蝌蚪,把你的想法跟他說一說吧。」此時,孩子們就像一束被點燃的火把,一聽老師布置這樣的任務,馬上迫不及待地交流起來。 接下來的個別交流更是精彩紛呈。 「告訴你,小蝌蚪。你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頭頂上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裳。」 「你們的媽媽不是鯉魚,也不是烏龜,是可愛的大青蛙。她鼓著大肚皮,張著大嘴巴,頭頂上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色的外衣。她是莊稼的好朋友,名字叫青蛙。 「小蝌蚪,荷葉是你媽媽的歌台,她最喜歡蹲在荷葉上呱呱地放聲歌唱。你到荷花池邊去找吧!」 教室里響起一片掌聲。我也不禁贊嘆道:「你們真了不起,靈活運用學過的句子,說得多棒呀!小蝌蚪遇到你們這樣既熱心又聰明的孩子,不愁找不到媽媽了。」沒想到孩子們還有更精彩的想法,一個孩子說:「其實不能怪鯉魚阿姨和烏龜阿姨,是小蝌蚪找媽媽找得很心急,等不及聽明白就遊走了。」另一個孩子又說:「我認為鯉魚阿姨和烏龜阿姨是故意不對小蝌蚪說完整的。」還有這樣的見解,我和孩子們聽了都感到很驚訝。我忙問:「為什麼?」「鯉魚、烏龜和青蛙都住在一個池塘里,他們已經很熟悉了,不可能說不清楚青蛙媽媽的樣子,他們是想讓小蝌蚪自己去找媽媽。」 聽著孩子們這些閃爍著創新火花乃至於哲理意味的精彩發言,這一刻,我覺得自己是幸福的,為孩子對課文語言的運用,也為這堂課順水推出的別樣精彩。 就是這樣一個看似與課文主題毫無關系的話題,在給了孩子們與文本直接面對面時間的同時,他們的智慧正在催放,情感正在撞擊,這是比任何設定的所謂知識的目標更為可貴的資源。它讓我那麼真實地享受到了順水推舟的精彩,感受到了動態生成的無窮魅力。反思這個小插曲,我自認為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得比較成功。 一.尊重學生,別樣精彩的基石 課堂不是一個簡單進行知識傳授的場所,而是學生生命成長最重要的陣地,我們應該關注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的真實生活與真切的成長,尊重他們的想法、看法。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雖然看似與課文毫無關系,卻充分體現了那位學生大膽質疑的精神。我們的學生真的不是無知無能的被動體,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他們是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與興致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的,學生在提出自己的觀點或傾聽不同的意見時,他們的智力在接受挑戰,他們的思維在接受挑戰。當這種挑戰來自同學或老師的時候,碰撞會更加激烈和深入,只要老師懂得以愛心與智慧去引領生命,在預設目標的實施中寬容地、開放地納入始料未及的體驗和彈性靈活的成分,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那麼他們奉獻給你的將是無盡的潛力和生命的亮麗,我們的教學才會成為一種藝術,才會充滿生命的氣息,才會有令人叫絕的「柳暗花明」,才會呈現出不曾預期的精彩。假如我抑制了那個孩子的質疑,這堂課一定是「波瀾不驚」的。而那位男孩提出自己的疑問,課堂雖然變曲折了,但孩子們的思維被激活了,整個課堂仿如注入了一股神奇的活水,充滿活力。孩子們是如此的機智、敏慧,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在課堂上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他們的獨立思考、敢於表達自己見解的精神得到了培養。 二.激活文本,別樣精彩的陣地 古希臘神話中力大無窮的安泰離開了大地就軟弱無力,不堪一擊。可以說,文本就是閱讀的陣地。只有將文本內容與學生生活進行比較,學生對生活、對生命才有自己的體驗,才能獲得與文本、與生活深層的對話,語文的三原色才會幻化出五彩繽紛的圖畫,我們的課堂才會活力四射。以上案例的成功就在於我沒有急於給學生確定的答案,而是利用這個契機,引導學生通過自學課文、討論、角色表演等形式自覺主動地探究學習,從不同角度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引領學生走進文本人物。老師捕捉到了文本中寶貴的教學資源,真正用活了文本,在學生深層的體驗與感悟中提升了文本的價值。試想如果當時我急於讓學生討論,結果學生會完全拋開文本語境和意義天馬行空,各說各的,將使文本自身的生命、情態、氣韻消失殆盡。這樣的生成猶如教學垃圾,只會成為教學沉重的「包袱」,成為教學無形的「傷疤」。 三.巧妙引領,別樣精彩的「助產士」 課堂是個富於變化的時空,主體、客體的關系處於不斷轉換之中,如果教師為了「圓滿」完成「預設」教程而一味搶時間、趕教案、生硬施教而少有「花絮」,則學生必然只能跟著教師亦步亦趨,談何主體地位和愉快發展?談何別樣的精彩呢? 面對生成,教師要成為課堂智慧的引領者,幫助學生進行課堂智慧的抉擇,像蘇格拉底那樣,做學生思想的「助產士」,為別樣精彩「接生」。以上案例中,我先讓孩子畫出「他們是怎麼說的?」,再引導孩子想想,有什麼方法能把青蛙媽媽的樣子說清楚,最後用「假設你的同桌就是正在尋找媽媽的小蝌蚪,你把你的想法跟他說一說」這幾步巧妙引導,架設起師生、生生、生本互動的平台。形成人人參與、自由對話、真誠溝通的學習氛圍,開創學生思維任意馳騁、不斷創新的境界。學生通過討論、爭辯,互相促進,共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見解、感受彼此的情感,達到心靈的感應、思維的共振、理解的共鳴,對文本產生深刻的不同的感悟,實現個體的超越、文本的超越,走向生成性課堂教學的新境界。
3. 幼兒園中班示範課《小蝌蚪的變化》
設計思路: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在這個季節里,總能看到很多小動物,小昆蟲,孩子們對這些充滿了興趣。剛好,班裡正在進行童話劇的排練,選材就是《小蝌蚪找媽媽》,孩子們對這個故事充滿了興趣,總能積極的投入表演。我想,為什麼不更深入的讓孩子們去了解小蝌蚪的生長變化過程呢?不僅可以培養幼兒熱愛科學的興趣,還可以激發他們關心小動物生長的情感。另外,考慮到目前西南大旱,乾裂的土地引人深思,因此結合這節課的內容,在最後加入了一定的節約用水知識,希望從小培養幼兒愛護大自然的情感。
4. 幼兒園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怎麼寫
三、完整欣賞故事
1、提要求:請小朋友邊看邊聽老師把故事講一遍,會講的小朋友也可以學著故事中小動物的語氣、表情和老師一起講。
2、教師和幼兒互動講故事。
四、討論遷移作品主題1、小蝌蚪在找媽媽的時候,
5. 幼兒園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怎麼寫
課題:《小蝌蚪找媽媽》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了解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 2、能夠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 3、感受動畫的意境美。 活動重、難點: 用完整連貫的語言表達自己對故事情節的理解 活動准備: 故事錄音帶、課件、圖片 活動過程: 一.猜謎語,引出課題。 「大大的腦袋,黑黝黝,細細的尾巴水中游!」 提問:「小蝌蚪從沒見過自己的媽媽,你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嗎?」 提問:為什麼小蝌蚪和自己的媽媽長得不一樣? 幼兒討論:並發表自己的觀點, 二.播放故事錄音,感知故事內容。 教師提問: 1、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媽媽了嗎?它的媽媽是誰? 2、小蝌蚪的媽媽長得是什麼樣的? 3、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它們碰到了誰?互相說了什麼? 4、它們把誰當成了媽媽? 三、整體欣賞故事情節。 四、分段欣賞故事內容。 1、小蝌蚪為什麼去找媽媽?
6. 大班故事《小蝌蚪找媽媽》的公開課教案
課題:《小蝌蚪找媽媽》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了解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
2、能夠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
3、感受動畫的意境美。
活動重、難點:
用完整連貫的語言表達自己對故事情節的理解
活動准備:
故事錄音帶、課件、圖片
活動過程:
一.猜謎語,引出課題。
「大大的腦袋,黑黝黝,細細的尾巴水中游!」
提問:「小蝌蚪從沒見過自己的媽媽,你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嗎?」
提問:為什麼小蝌蚪和自己的媽媽長得不一樣?
幼兒討論:並發表自己的觀點,
二.播放故事錄音,感知故事內容。
教師提問:
1、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媽媽了嗎?它的媽媽是誰?
2、小蝌蚪的媽媽長得是什麼樣的?
3、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它們碰到了誰?互相說了什麼?
4、它們把誰當成了媽媽?
三、整體欣賞故事情節。
四、分段欣賞故事內容。
1、小蝌蚪為什麼去找媽媽?
2、看圖片1,遇到鴨媽媽時,他們說了些什麼?鴨媽媽說了些什麼?用圖表示。
3、看圖片2、3、4,遇到魚媽媽、螃蟹媽媽、烏龜媽媽時,他們說了些什麼?小蝌蚪又說了些什麼?
4、用連貫的語言說一說故事情節。
五、熟悉掌握故事
幼兒跟錄音邊看圖邊講述故事《小蝌蚪找媽媽》。
六、活動延伸:
欣賞小蝌蚪變成青蛙的課件。
1、小蝌蚪和青蛙媽媽長得像嗎?她是長得怎麼樣的?蝌蚪是如何變成青蛙的?
2、再次完整看圖片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
3、教師小結:原來小蝌蚪過幾天先會長出兩條後腿來,接著又會長出兩條前腿來,等四條腿長齊了,脫掉尾巴,換上綠衣裳,就變成了青蛙。
7. 幼兒園教案 喂青蛙 怎麼寫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保護青蛙的情感,知道它是對人類有益的動物。 2、讓幼兒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徵和小蝌蚪變成青蛙的成長過程。 3、使幼兒知道青蛙是捉害蟲的能手。 活動准備:多媒體課件。 活動重點:了解青蛙的成長過程。 活動過程: 一、導入 找朋友。"小朋友,你們聽是誰在和你們打招呼呀?"播放青蛙的叫聲讓幼兒聽辯,導入新課。 二、認識青蛙 "小朋友你見到的青蛙是什麼樣子的?小時候,它的名字叫什麼?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小結:小蝌蚪究竟是怎樣一步步變成青蛙的,我們看段視頻就明白了! 三、觀看課件,幼兒總結出青蛙的生長過程。 1、播放課件一遍,提問: "小蝌蚪經過哪些變化,最後才成了青蛙呢?(師根據幼兒回答,張貼圖片。師不做評價) 2、再次播放課件一遍,提問:"小蝌蚪是這樣變成青蛙的嗎?(請個別幼兒參與評價。) 師小結:原來呀,青蛙是經過了:卵→小蝌蚪→長出前腿→長出後退→小青蛙→大青蛙的生長過程。 四、分發作業單,鞏固認識青蛙的生長過程。 五、總結:青蛙生活在小河、水溝及水田中,以蛾、蚊、蠅類等農業害蟲為主要食物。據統,一隻青蛙一年至少要吃掉1500隻害蟲。每隻青蛙吃掉這么多害蟲,成千上萬只青蛙吃掉的害蟲就很多了。因此,人們把青蛙稱為"捉害蟲高手",並把青蛙當做人類的好朋友。 相信小朋友們,從今天起,我們一定能做到保護青蛙,愛護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