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應用信息技術怎樣進行課堂創新教學活動
任何科學理論都必須建立在幾條基本假設的基礎上,社會科學領域中的理論更是如此。教學設計理論是一種研究如何經系統設計來引發和維持學生學習的理論。
我們可以假設學習發生和維護的充分條件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即教學設計理論中的第二條假設);
(一)學習者自身的學習准備(知識經驗和生理能力)。
(二)有效的學習動力維持系統,包括興趣、情感、態度、動機、意志、性格等因素。
(三)有效的學習外部活動系統,指學習的具體活動,比如:記預習筆記、做練習、討論、互助、制定表格、畫概念圖等。學習行為和活動的設計依據是認知策略和協作學習策略。
(四)有效的學習環境,指學習資源(包括信息資源和活動空間設施)和學習工具的有效整合。
(五)有效的信息傳遞,它不是指信息的閱讀和呈現工具。而是指信息的組織,即學習信息資源的組織結構,信息的呈現形式和傳遞順序。
在以上的五方面充分條件中,學習者自身的學習准備是不能設計的,而其它四個方面是可以設計的。學習動力系統不是一個可以直接設計的物化系統,它的設計基於其它三個系統設計。
教學設計的設計對象有三(教學設計理論中的第三條假設):
1、學習活動的設計。按照建構主義思想,學習者學習和發展的動力來源與學習者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學習者認知技能的發展、情感態度的變化都應歸因於這種相互作用。站在學習者的角度看,這種相互作用便是學習活動。因此,學習活動的設計必須作為教學設計的核心內容來看待。學習活動的設計最終表現為學習任務的設計,通過規定學習者所要完成的任務目標、成果形式、活動內容、活動策略和方法來引發學習者學習內部的認識加工和思維,從而達到發展學習者心理機能的目的。
2、學習環境的設計。從設計者的角度看,學習環境是學習資源(特指媒體資源)和學習工具的組合,這種組合實際上是旨在實現某種目標的有機整合。在學習活動發生時,學習環境又被稱為學習情景,其中必然包含人際關系要素。學習環境的設計主要表現為學習資源和學習工具的整合活動。在設計時也應考慮人際支持的實施方案,但人際支持通常表現為一種觀念而不是具有嚴格操作步驟的實施法則。
3、媒體傳遞的設計。媒體傳遞設計的任務是決定通過何種媒體形式,按照何種呈現順序,以什麼樣的組織形式向學習者傳遞信息。課堂講授的設計及教學媒體材料的設計和開發就屬於這個層面的活動。媒體傳遞是最邊緣層次的設計活動。
以上將教學設計活動劃分為三個層面,旨在提醒教學設計者學習環境和媒體的設計並不是教學設計的全部。在很長一段時間,教學設計領域主要是集中在媒體傳遞層面上的活動。隨著網路的普及,網路環境的開放性,資源的豐富性,資源的易獲取性等特徵使教學設計者將設計重點從媒體傳遞的設計逐漸轉向學習環境的設計並繼而將設計重點放在學習活動上成為可能。
B. 如何創新四會教學設計和組訓方法
營造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才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敢於質疑、敢於創新,這樣的課堂才能達到開發創新的目的。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定向。
教師要創設有價值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從新舊知識的契合點和現有的發展水平出發,創設最近的發展區,激起學生認知沖突,使之形成憤悱心態。這時,老師要及時提出問題,引導定向,並揭示課題。
例如:教學沿海版小學數學六年制教材第七冊《怎樣求近似數》導入新知時,我用屏幕先出示復習題:
1、把下面各數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
2、想一想,你是怎樣把一個整萬數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 由於學生對舊知識掌握比較熟練,因此,快而准確地完成了改寫數,還正確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接著,我又用屏幕出示了准備題:請說出畫橫線上的數是一個什麼數?
1、 我們四(4)班有55人。
2、 在2000年人口普查結果表明,四會市有38萬人。這時,學生看到問題後,思維十分活躍,紛紛舉手發言。一位學生站起來說:「55人是一個准確數。」我趁機追問:「在我們教室里,哪些是准確數?」這位學生指著教室天花板上的4支光管、5台風扇……這些都是准確數。另一位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還有補充,教室里的7行桌椅、兩只門、兩塊黑板……這些都是一個准確數。」這時,課室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同學們把贊揚的目光投向這位同學。這樣,通過具體的事例,使學生明白了「准確數」的含義。於是,我再請另一位學生回答,他說:「38萬人是一個近似數。」我繼續發問:「不多不少,剛好是38萬人嗎?」這樣一問,引起了全體學生的注意。經過討論,大家達成了共識,一致認為「38萬人」是一個大概數,它可能會超過38萬人,也可能不足38萬人,從而使學生悟出了象這樣的數就是近似數。在這個時候,我對學生說:「在日常生活中,對一些較大的數目,一般不必說出它的准確數,只需要說出它的近似數就可以了。」這樣,我巧妙地引出了新知,揭示了課題——《怎樣求近似數》。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不知不覺地從舊知走向新知,從而達到定向的目的。
二、創設條件,激勵自主探究交流。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智慧自動作發端,活動是連接主客體的橋梁。」他認為把活動原則實施教學過程,就應大膽放手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動眼,多種感官參與探索發現。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創設有利條件,多給學生提供一些獨立探究和創造機會,精心設計一些能誘發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問題,讓學生從單純的模仿學習發展到靈活創新。
例如在教學沿海版小學數學六年制教材第七冊《季度和旬的認識》時,我就放手讓學生獨立去自學相關的內容,並要求學生把課文內容重點的語句用筆畫一畫、點一點、圈一圈、記一記。並進行小組討論:「通過看書,你知道了什麼?」同學們圍繞這一問題紛紛發表自己看書的感受,有的說:「通過看書,我知道了一年有四個季度,其中第一、二季度是上半年,第三、四季度是下半年,即一年可以分為上半年和下半年。」有的說:「通過看書,我知道了一個月分為上、中、下三旬。其中,1日至10日是上旬;11日至20日是中旬;21日至月底是下旬。」有的說:「通過看書,我發現了每個季度都有三個月,上、下半年都有6個月。」還有的說:「通過看書,我還發現了上旬、中旬的天數是固定不變的,都是10天,而下旬天數卻不固定的」……。短短幾分鍾的時間,不用老師作任何的提示,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積極探究交流,獲得了一系列的重點知識和重要發現。採取這樣的教學手段,學生既掌握了新知識,又很好地發展了他們的智慧和自學能力,還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慾望。
三、開發創新潛能,培養創新精神。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先天就具有好奇性,具有未知領域的探究性。若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主動獲取知識,並領悟其中所蘊含的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逐步形成創新意識。對知識要加以概括,對學生主動創新精神加以激勵。
例如在教學《季度和旬的認識》,進行了「知識大比拼」這個環節練習時,我要求學生圍繞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讓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等一系列知識活動。一位學生站起來問:「今天是幾月幾日?屬於哪一個旬?」並指名一位同學站起來回答。接著,又有一位學生站起來提問Х同學:「你是幾月幾日生日的?屬於哪一個旬?」還有一位學生站起來提問Н同學:「你知道『六一兒童節』在哪一個旬?……」通過這樣有意義的,並貼近生活的趣味問題,不但能吸引學生的好奇心,發揮學生的個人智慧,而且還充分調動學生創新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後在課結中,我要求學生充當「小老師」,以老師的身份進行小結:「今節課你學會了……,從而使你明白了……。」學生看到這樣有趣而民主的話題——自己能充當「小老師」的身份非同一般。個個毫不客氣地搶著歸納、匯報。他們不但能准確地說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要點,還顯示出來的是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創新精神。這樣充滿情趣的課堂,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創新意識,他們在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學生初步創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養。
C. 寫一份創新教學設計
http://..com/question/61661523.html?si=9
創新金點子
http://..com/question/61600695.html
急征~關於迎奧運電信行業服務創新的文章!
http://..com/question/57997361.html
怎樣用科學發展觀迎接奧運
http://..com/question/57539013.html
應用電子技術
http://..com/question/57159296.html
設計電路一個電壓轉換電路!
http://..com/question/57022359.html
求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的案例
http://..com/question/55477724.html
求08年北京樂器展的報告
http://..com/question/56701662.html
怎麼寫助人為樂的材料
http://..com/question/56631053.html
企業家如何選擇創新基礎,創新對象,創新水平以及創新方式,從而有效地組織企業技術創新?
http://..com/question/55929680.html
選擇發明課題要考慮哪些原則或注意事項
D. 談新教師如何實現教學設計的創新
如何在教學立意指導下進行教學設計的創新
教學立意是當前在歷史說課、備課和評課等環專節中常被提屬及的概念,現今對這一概念的表述各有不同,如周明認為,立意本指一篇文章所確立的文意。教學立意是一節課的「靈魂」和中心,是統攝教學內容思路的體現^。方穎認為,「立」就是確立r意」則指教學內容的思想立題;「立意」就是提煉和確立教學內容的立題[21。支玉良認為,教學立意是教學內容蘊含的教學價值和教學主題。歷史教師不能僅限於對知識點的落實,應該注重挖掘歷史教學內容的價值,以多元的歷史視角,開闊學生的歷史視野,培養學生的歷史智慧。從這個層面上立意,圍繞這個立意組織、整合相關教學內容。教學立意的有無或高低,直接影響歷史教學有效性。[3]但就其表述的主要內容看,教學立意是教學者在把握歷史階段特徵和本質內容的基礎上,對教材知識內容進行提煉並確立的教學主題,它是一堂課的中心和靈魂,是貫穿一堂課的主線。教學設計應該圍繞立意並通過對教材知識點間的整合,設計課堂邏輯貫穿和呈現教學立意。那麼,如何在教學立意..
E.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的教學設計方案
21世紀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的時代,其實質是教育的競爭。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計算機網路的迅猛發展,人類將步入信息時代 ,因而導致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教育方式將隨之而改變。特別是在教育領域,網路、多媒體與教育的結合,將會徹底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觀念、內容、方法,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我們職業教育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以教育技術為突破口,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教育改革的深入進行。
一、教育信息化是職教改革的必然趨勢
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水平仍然偏低,傳統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教育內容、教育技術、和教育手段都已不能適應教育改革和發展以及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水平,顯得陳舊落後;許多優秀的教學資源得不到廣泛推廣,學生的學習主要依賴於教師課堂授課,依賴於教科書,知識來源單調,與現代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匹配。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各職業院校的現代教育設施得到了逐步完善,但學生不能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利用日益普及的計算機及網路來學習知識,而容易沉迷於電腦游戲及網上聊天,不僅沒有提高學習興趣與主動性,還耽誤了學習時間,不利於學生素質提高。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教學設計創新,避免現代信息爆炸對學生及教學的不利影響,是我們面對21世紀發展教育急需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現代教育是建立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科技發展需要的以培養創造性人才為目的的新型現代化教育體系。現代教育技術不僅僅是一種手段,它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職業教育要想辦出特色,就必須走職業教育信息化之路。職業教育信息化不是計算機 、網路、職業教育的簡單相加,而是職業教育、教學、管理、學習與現代信息網路技術的有機融合,從而形成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組織、教育模式、技術手段、教育評價的動態系統。要實現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師掌握信息技術運用成為他們所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讓教師如何具備信息技術素質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將來的教師隨著學校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裝備的改善,如果不具備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將無法勝任。而現代信息技術環境為信息教育的開展提供了重要保證。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對學與教的過程和學與教的資源進行設計、開發、使用、評價和管理,是一個有待於開發和探討的課題。
二、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任何科學理論都必須建立在幾條基本假設的基礎上,社會科學領域中的理論更是如此。教學設計理論是一種研究如何經系統設計來引發和維持學生學習的理論。
我們可以假設學習發生和維護的充分條件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即教學設計理論中的第二條假設);
(一)學習者自身的學習准備(知識經驗和生理能力)。
(二)有效的學習動力維持系統,包括興趣、情感、態度、動機、意志、性格等因素。
(三)有效的學習外部活動系統,指學習的具體活動,比如:記預習筆記、做練習、討論、互助、制定表格、畫概念圖等。學習行為和活動的設計依據是認知策略和協作學習策略。
(四)有效的學習環境,指學習資源(包括信息資源和活動空間設施)和學習工具的有效整合。
(五)有效的信息傳遞,它不是指信息的閱讀和呈現工具。而是指信息的組織,即學習信息資源的組織結構,信息的呈現形式和傳遞順序。
在以上的五方面充分條件中,學習者自身的學習准備是不能設計的,而其它四個方面是可以設計的。學習動力系統不是一個可以直接設計的物化系統,它的設計基於其它三個系統設計。
教學設計的設計對象有三(教學設計理論中的第三條假設):
1、學習活動的設計。按照建構主義思想,學習者學習和發展的動力來源與學習者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學習者認知技能的發展、情感態度的變化都應歸因於這種相互作用。站在學習者的角度看,這種相互作用便是學習活動。因此,學習活動的設計必須作為教學設計的核心內容來看待。學習活動的設計最終表現為學習任務的設計,通過規定學習者所要完成的任務目標、成果形式、活動內容、活動策略和方法來引發學習者學習內部的認識加工和思維,從而達到發展學習者心理機能的目的。
2、學習環境的設計。從設計者的角度看,學習環境是學習資源(特指媒體資源)和學習工具的組合,這種組合實際上是旨在實現某種目標的有機整合。在學習活動發生時,學習環境又被稱為學習情景,其中必然包含人際關系要素。學習環境的設計主要表現為學習資源和學習工具的整合活動。在設計時也應考慮人際支持的實施方案,但人際支持通常表現為一種觀念而不是具有嚴格操作步驟的實施法則。
3、媒體傳遞的設計。媒體傳遞設計的任務是決定通過何種媒體形式,按照何種呈現順序,以什麼樣的組織形式向學習者傳遞信息。課堂講授的設計及教學媒體材料的設計和開發就屬於這個層面的活動。媒體傳遞是最邊緣層次的設計活動。
以上將教學設計活動劃分為三個層面,旨在提醒教學設計者學習環境和媒體的設計並不是教學設計的全部。在很長一段時間,教學設計領域主要是集中在媒體傳遞層面上的活動。隨著網路的普及,網路環境的開放性,資源的豐富性,資源的易獲取性等特徵使教學設計者將設計重點從媒體傳遞的設計逐漸轉向學習環境的設計並繼而將設計重點放在學習活動上成為可能。
三、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模式設計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思想、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的變革越來越依仗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持。當前,在許多職業院校已經建立了校園網並與互聯網連通,建設了教學資源庫,還建設了不少形式多樣的多媒體教室,這已為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搭建平台。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建新型的教學結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一個理想的教學環境,將是教學改革成功的關鍵。
根據教育傳播理論,教學過程可以看作為一個信息的傳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包含教師、媒體、學生三大要素。這三大要素不同的組合方式,將形成不同的教學模式,適應不同的教學環境,在不同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有著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模式目前應用的有三種: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基於網路環境的個別教學模式;校園網支持的合作學習模式。
(一)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傳統的課堂教學環境中引入多媒體技術的教學模式。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選定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製作CAI教學課件,通過媒體將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這里指的媒體包括教師自身的言傳、身教、也包括多媒體計算機和各種現代化視聽媒體。這種教學模式極大地增大了教學的信息量,也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的單一性,學生接受來自教師、計算機和各種媒體傳遞的教學信息,經過大腦的加工處理,轉換為知識。盡管教學內容的呈現圖文並茂、聲形結合、生動活潑,而在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創新方面存在有明顯的不足,人機交互的過程與作用極為有限。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興趣不僅僅在於教學內容的圖文並茂、生動多彩,更重要的是靠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科學性來激發。這是一種典型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仍處於一種被動地接受信息的地位。
(二)基於網路環境的個別教學模式:網路環境是一個開放的環境,是一個鼓勵自主學習的環境,是一個培養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學生可以在任何有上網條件的地方,利用聯網的計算機在校園網或網際網路上獲取各種信息進行學習,學生在學習中存在問題,也可以通過網路向教師咨詢,教師不直接向學生傳授教學內容,只是間接地輔導學生。這是一種完全以學生為中心的個別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必須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它是以「自我向導、自我激勵、自我控制」為特徵的學習,也就是學生能夠自覺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才可能取得學習效果。否則,只是盲目的瀏覽學習,其效果甚微。
(三)校園網支持的合作學習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建立在校園網路及資源庫支持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安排教學計劃,實施網上教學,批改學生作業,進行網上或面對面的指導,評價學生學習成績。學生可以個別學習,也可以分組合作學習,或者自願結合合作學習,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和方式的權利。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要倡導「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物,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然而,許多學校都建設了校園網,但由於資金與技術等問題,校園網信息資源貧乏,多媒體系統的超文本特性的技術開發及其與網路特性的結合明顯不足,使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沒有得到充分地應用和有機的結合。
通過對以上三種教學模式的分析,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每種教學模式相對傳統的教學模式發生轉變,但仍各存其缺失。如何將三種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有機的結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為學生提供一個理想的教學環境,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有待於我們不斷的探討和研究。
四、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方法設計創新
(一).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觀念的更新
在教育領域中,信息技術並沒有生成劃時代的新觀念,確切地說,信息技術使原先的一些先進的、前衛的教學觀念的實現成為可能,使先進的教學設計理論的接受和應用成為可能。因而,我們在進行教學方法設計時應該樹立三個全新的觀念:
一是樹立全新的學生觀。學生在學習中的地位由原來處於被動地位轉變為主動參與,成為知識的探究者和意義構建的主體。
二是樹立全新的媒體觀。教學媒體由原來作為教師講解的輔助工具轉變為學生的認知工具。
三是樹立全新的教學觀。教學方法由原來單純的基於歸納或演繹的「教師一言堂」的講解轉變為基於「情景創設」、「主動探索」、「協作學習」、「會話商討」和「意義建構」等多種新型教學方法及學習方法的綜合運用。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機整合
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是導致教育領域徹底變革的決定性因素,它必將導致教學內容、手段、方法、模式乃至教學思想、觀念、理論的根本轉變。教育信息化最根本的特徵是教育信息資源的利用和信息技術,特別是多媒體網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是需要不斷探討的課題,據調查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 形成一個比較成熟的模式。現在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基本上還停留在使用多媒體課件的CAI階段,這與我們真正意義上要達到的整合還有很大的差距。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必須開發基於網路的教學支持平台,特別是基於Web的協作平台,才能完成整合的質的習躍。
在基於網路的教學支持平台上進行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將會對教學過程、教學形式及教學效果產生巨大的變化:
1、教學形式的變化。由於信息技術的應用,打破了原有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取而代之的是課堂學習、分組討論、協作學習並存教學模式,學生也可以通過校園網路的學生論壇。
2、學習方式的變化。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學習知識,通過校園網路,進行自主探索學習、互動協作學習,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去主動建構知識。培養學生有獨立學習的能力、創新能力和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
3、教學內容的擴展。信息技術的應用,將過去傳統的、靜態的書本教材形式轉變為有圖文並茂、聲像俱佳構成的多媒體教學內容,同時可將音像教材、基於網路特性的CAI課件置於校園 網上,供學生自學。這樣,極大地豐富和擴展了書本知識,學生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掌握更多知識。
4、教師作用的變化。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領航者、指導者和組織者。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不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知識源,教師不能把傳授知識作為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應自己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設計教學方案上,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包括:信息獲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創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協作意識和信息交流能力等),培養學生使用信息技術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興趣,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