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有效評價一節小學科學公開課
「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情感化」已經成為科學一個基本教學特點。新教材不再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惟一依據,而是越來越成為一種教學資源,為學生的學習提供範例。教師也不再是單純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教師正成為教材的開發者和創造者。教師對教學目標的關注將更加全面,把兒童的主體發展作為出發點和歸宿,更重要的是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之中來因此,科學課的教學必需真正貼近自然、貼近經驗、貼近生活、充滿生命的活力,那麼,如何上好小學科學課?以下談談在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一、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和最大的動力。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小學生最喜愛的學習方式。為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體驗科學課程學習的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引領孩子步入科學學習殿堂。
教師要准確把握實驗教材所體現的幾點基本思想,注意學生的學習過程,將教學建立在學生的興趣,教師要努力建立新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現實的實例,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師生共同創設一個生動的、有趣的、形象的,而又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情境。創設的情境必須具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情境中要充滿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自然科學問題。教學《動物與環境》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們自己扮演小浣熊和爸爸,媽媽無家可歸、到處流浪躲藏的情景;緊接著,通過放錄像,讓孩子們看到亂捕亂獵、亂砍濫伐,野生動物紛紛倒下,學生們開始還議論紛紛,到最後全部默默無聲。見此情景,我對學生們說:「這一切是由於人類不善待我們的『朋友』造成的,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地球不能只有人類,我們、動物還有植物都生活在一個共同的大家園里。」在不知不覺中,既提高了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又知道了要愛護環境,保護動物,關愛他人。如有段時間,三年級的學生對玩紙飛機成風,可多數人的紙飛機卻飛不高,飛不遠,熱情與日俱減,這時就需要幫助學生找到其中的原因,此時,我們恰好學習《紙飛翼》這一課,我給學生介紹了紙飛翼的常識,讓學生親自去體驗如何讓紙飛機飛得又高又遠。學生們參與積極性非常高。通過實踐,每人手中的紙飛機試飛時,多數人眉飛色舞,熱情高漲,因為他們既能玩得痛快,又能得到一些科學知識,一舉兩得。
二、師生互動、合作 使課堂更精彩
新課程和新教材對教師角色的專業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並且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參與者和引導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中,教師應該成為學生的親密合作者,還應作到由「指導者」向「促進者」轉變, 要變「給學生壓力」為「給學生動力」,由「權威」向「非權威」轉變。在教學中,個別學習、同桌交流、小組合作、組織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課程中經常採用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這些組織形式就是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時間,教師要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將課堂變成展示、交流的舞台,讓學生把課下研究的成果在課上充分的展示、交流,使課堂更精彩.可以說這樣是一種最優方法。
三、注重和加強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新的科學課程標准強調「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無疑,實驗是學科學的最有效的手段。動手實驗可以激發學生愛科學的興趣,有效地幫助學生發展智力,提高學生科學素質。但是任何一個實驗不是讓學生隨便動手做一做,看一看,說一說就行了,還需從中培養學生嚴謹科學的態度。實驗時要做到:
(1)明確目的。每次實驗前都要讓學生明確實驗目的。說的白一點,就是讓他們明白為了研究什麼做這個實驗。
(2)設計實驗。此環節是重中之重,因為做實驗每個學生都喜歡,但他們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盲目亂動,做了這一步不知下一步該做什麼,顛倒操作過程,少做漏做,導致實驗失敗,所以在實驗前就要設計好實驗。設計實驗的過程,要靠學生的猜想,學生會有很多創造性的想法和做法,這正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良好契機。
(3)明確任務。在做實驗時,教師要提醒學生動用一切感覺器官去全面觀察。一是用眼,科學地看,時刻提醒學生注意用眼觀察每一個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細小的變化。另外還可以直接給學生出示實驗記錄表,讓學生邊做邊認真填寫。這就是科學地聽,科學地做,它能幫助學生更全面地感知事物。
(4)明確結果。從現象到分析比較、得出實驗結論。
(5)應用結論。學科學,關鍵是要用科學,如在教完"磁鐵的力量"這一課後,我設計了生活中的一個小例子「巧取縫衣針」,讓學生把自己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這樣,不僅聯系了生活實際,還培養了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這時,再讓學生把課堂延伸到課外,找出生活中利用磁鐵的例子,也為後面學習「磁的應用」作了鋪墊。
所
② 小學四年級科學熱的傳遞教學評價怎樣寫
《熱的傳遞》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本節課通過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分析熱傳遞過程的共同點,形成粗淺的關於熱是怎樣傳遞的認識。針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以及對科學課的理解我有這樣一些思考:
首先,我覺得要給學生自主設計實驗的平台。我希望以後我的科學課堂上學生能在開放的、沒有教師「束縛」的環境中,展開思維、發散思維,設計出很好的實驗來進行驗證。但是就這節課來講由於我對學生的不了解同時又擔心時間的問題,我並沒有給學生提供這樣一個理想的空間,而是在出示了相關材料後讓學生自己根據這些固定的材料設計實驗。雖然學生設計出了實驗並且也驗證了自己的猜測,但我總是覺得在某種成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思維。
其次,我們要正確處理好教師指導和學生主體的關系。在科學教學中,處理好學生的自主和教師的指導關系非常重要。教師只有在充分認識學生學情的基礎上,進行適時的、必要的、謹慎的、有效的指導,才能讓學生真正從探究中有所收獲,能使學生的探究實踐得到不斷提高和完善。
第三,我覺得設計好的問題是引導的關鍵。一個好的問題能引起學生的思維火花,激發探究的慾望,指明方向,使學生更好地進入探究學習的領域。比如:在本節課的導入部分,可以直接提出「鋁棒的這端並沒有浸入熱水中,它怎麼也變熱了?」「你為什麼這樣猜測?」等等這些問題的設計,都能夠很好地暴露了學生的原有想法,自然地引出下一個教學環節。
篇二:熱的傳遞教學反思
《熱的傳遞》一課,熱傳遞的三種方式的,從實驗到概念的教學,我是引導學生通過實驗來得到結論的。
我一開始問學生:「你們吃飯用的不銹鋼勺的勺部浸在熱水中,過一會兒,用手摸一摸勺柄,感覺怎樣?」學生分組做實驗。他們在實驗中發現勺柄也熱,有的組覺得勺柄慢慢得熱起來。有的學生用手摸了摸不銹鋼勺的每一部位,發現勺口最熱,勺柄的上端不是很熱,知道了熱是從勺口慢慢傳到勺柄的。通過這個實驗學生弄明白了熱在固體中的傳遞方式,熱是從溫度高的一端傳到溫度低的一端,這種傳熱方式就是熱的傳導。
接著,學生經過一番的討論,准備在燒杯里的水面上放一些木屑,加熱燒杯,發現水被加熱後,木屑運動起來了,有的木屑下降,有的木屑上升,形成了一個環流。知道了水加熱了會上升,冷的水下降來補充,不久整杯水都熱了,熱在液體中傳遞的方向是從下往上循環流動的。當學生做好了這個實驗後,我問:「古代,我國有一位軍事家,他發明了一種利用熱空氣上升的原理製成的指揮工具,你知道是什麼嗎?」「孔明燈」大家異口同聲地說。學生也慢慢明白了熱在液體、氣體中的傳遞方式就是熱的對流。
最後,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討論:冬天,曬太陽能使我們的身體暖和起來,我們在火爐旁也能使我們的身體暖和起來的原因。有的小組通過課前上網查資料了解:物體因自身的溫度而以電磁波形式向外發射能量的過程,是熱傳遞的方式之一。物體所輻射的電磁波波長隨溫度而變。溫度較低時,主要是不可見的紅外輻射;在500℃以上,則逐漸發射較強的可見光,直至紫外輻射。此外,物體溫度越高輻射越強。這樣,學生對冬天,曬太陽、在火爐旁取暖……方式來獲得熱也了解了,這就是熱的輻射。
篇三:熱的傳遞教學反思
《熱的傳遞》一課,需要在教師的帶領和指導下,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能夠做固體、液體熱傳遞的實驗。分析熱傳遞過程的共同點,形成粗淺的關於熱是怎樣傳遞的認識。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感到基本完成了以上教學的內容。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存在的優點是:
1、注重學生學科能力的培養。本課是按照「猜想——驗證——分析——結論」的流程進行教學的。讓學生初步掌握了科學探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 有了猜想以後,必須通過科學的實驗來證明。而自己設計實驗也是本學期學生剛接觸到的內容,各小組都能按實驗方案進行探究。整堂課都能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把實驗的自主權和提問題的權利還給學生。如:教學中,鼓勵學自由猜想.引導學生自已設計實驗,鼓勵探究創新.讓學生自已去想去說去表達,鼓勵他們像科學家那樣去做科學.如教學中,老師給你提供火柴桿、凡士林。你准備藉助這些材料怎樣來研究?火柴桿有幾種粘法?凡士林還可以怎樣塗?你能設計出更好更簡單的方法嗎?……引導學生想出更多的、與眾不同的方法,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新火花。
2、發揮利用課件直觀、形象等優勢,強化實驗過程。學生通過實驗、觀察、比較對熱的傳遞有了深刻的認識,這樣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始終以積極的情緒去主動探究,通過動手、動口、動腦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不足:1、生活導入語言不夠簡練。2、時間安排不當。有的課件播放與實驗過程相同,浪費了課堂寶貴的時間,因時間倉促,鞏固延伸環節沒有全部呈現。
措施:本科是我教學科學實驗課第一次嘗試,收獲還是很多的。盡管暴露出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我有自信、有能力,一定能上好科學實驗課。決心今後在教學中,不斷提高駕馭教材和課堂教學能力。我深知能力的提高貴在平時課堂的演練和對教材反復的揣摩。
篇四:熱的傳遞教學反思
科學學習是以探究為主的學習過程。本節課,需要在教師的帶領和指導下,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分析熱傳遞過程的共同點,形成粗淺的關於熱是怎樣傳遞的認識。針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我有如下思考:
1、把握教材,給學生自主設計實驗的平台。
本課內容是圍繞「熱傳遞的方向」這一問題進行研究的,並讓學生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原有想法是否正確。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熱傳遞的方向他們已經具有很多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用實驗驗證並不是一件難事。所以,我提供一組有結構的實驗材料,學生根據這些材料進行實驗設計。從本節課的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們設計出了兩種不同的實驗方案,不僅節約了時間,而且提高了教學效率。
③ 怎樣評價小學科學課堂教學
在新的課程理念指引抄下,《標准》中對評價環節作出了明確的規定,科學課的評價要從過去只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轉變到現在的關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在評價形式上,也要從單一的評價主體發展到多元化的評價主體;評價內容將更趨全面、合理;評價方法將更加靈活、多樣。但是在教學實踐中,由於受傳統的應試觀念影響,我們發現: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還是注重對最終的結果加以評判,以得失成敗論英雄,總是盡攬對結論有效的信息,而迴避一些對結論雖然看似無效,實則恰恰能體現學生全面發展的信息,如學生學習科學的過程、學習態度、方法等等,結果造成了評價問題中理論與實踐的嚴重脫節。
④ 小學科學課活動教學效果評語怎麼寫
問題引導,設置情境,小組討論,互動交流,及時評價,自主探究,觀察現象,得出結論,聯系生活,教師小結;有特色的地方另外評價,指出不足。
⑤ 小學科學實驗課堂教學怎樣評價
在科學課的教學中,教師應大膽嘗試,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互動,鼓勵學生質疑探究,讓學生自覺領悟科學探究的思想,體驗獲取科學知識過程的快樂,產生學習科學知識的濃厚興趣,初步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第二階段的培訓,我認為上好小學科學課,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充分利用科學課實驗教學的開放性,激發學生興趣。科學課的實驗教學許多內容涉及探究性活動,而學生探索活動的空間除了教室外,更多的應是大自然。因為大自然中蘊含著無限的秘密。因此,要大力提倡科學課回歸大自然,做到室內外結合、校內外結合、課內外結合,要讓學生到大自然中自己去「摘」取科學。 二、強調學生之間的互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科學探究活動,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提出問題、提出假設、作出計劃、進行調查、進行研討、進行評價等。通過學生親自參與,親自經歷,親自體驗,才會有更深刻的感受,才能真正感悟科學的真諦。如《聲音的產生》一文,在教學過程中,當讓學生說出一些能發聲的樂器後,就讓學生討論:「它們是靠什麼發聲的?在發聲時這些物體會產生什麼現象?」於是,學生盡情「玩」手中的樂器,觀察它們的發聲部位、觀察發聲時的變化現象等,互相交流、爭論,最後總結出:聲音是靠物體振動產生的,物體在發聲時都會產生振動現象。為了鞏固本節課的內容,還可以讓學生感受身邊的科學,要求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使周圍的物體發出聲音,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於是有的撕、搓手中的紙片,有的敲擊塑料瓶,有的彈皮筋……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使他們了解和掌握了更多的有關聲音的知識,同時也訓練了獲取知識能力和方法,得到了獲取知識的成就感。 三、強調教師要大膽放手、只掌控教學的方向。 學生對周圍繽紛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科學教學應該是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教師要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比單純講解更有效。我們不要把學生束縛在教室里,教室外才是學科學的廣闊天地;我們不要把鈴聲當做探究科學的起點和終點,課後也有探索和發現的無限良機和靈感。探究科學的活動不是一節課能完成的,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簡單之舉。所以要上好科學課,教師要樹立開放的觀念,盡量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靈活安排學生的學習時間,合理利用、積極開發課程資源,不再是一味地「教教材」。要根據學生在探究研討活動中的進程,掌控好教學的大方向,隨時注意調整自己的角色和位置,當好問題情景的創造者、探究活動的促進者、學習矛盾的挑起者、課堂方向的調控者。 四、強調學生的質疑探究、培養創新精神 一切創造都來源於實踐,一切真知都來源於疑問。因此,在科學課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親自操作實驗,用各種器官去感知實驗現象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而且要鼓勵他們大膽的創設情景、設計實驗方案、解決實際問題。從設計到解決的過程,就是他們多種思維綜合發展的過程,也是創新精神的萌芽誕生的過程。只有讓學生從頭到尾去體驗全過程,他們的創造潛能才得到開發、創造能力才能以培養。 總之,教師要想上好科學課,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真正理解什麼是科學,並且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之,以科學的方法教學之,以科學的精神探索之,這樣,教師才能教得有效,學生才能學得有趣。
⑥ 小學科學說課稿反思與評價怎麼寫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簡析 我說課的內容是自選課題口語交際《可愛的小動物》。本課有三幅圖,圖上分別畫著小男孩喂小兔子、小女孩喂雞、小男孩觀看金魚。圖下有兩個討論題,第一題要求學生回答有沒有養過小動物,最喜歡哪種小動物;第二題要求學生回答喜歡這種小動物的原因。2.學習目標 根據新課程目標和學生實際,本課學習目標如下: (1)能力目標: A.學習觀察畫面內容,培養觀察能力。 B.能用幾句話說出自己喜歡哪幾種小動物,為什麼喜歡,並通過問答、評議、補充等,培養口語交際能力。 (2)情感目標: A.培養喜愛小動物的感情。 B.與別人交談時注意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建立表達的自信心。 (3)知識目標: A.了解一些有關小動物的知識。 二、說教學方法、教具准備 1、教法、學法 針對學生和本課的特點,我認為應以形象思維為主,談話教學法貫穿始終,並輔以情境教學法、愉快教學法。引導學生主要採用提問法、小組交流法,鼓勵學生加強口語交際的雙向互動。 2.教學准備 根據兒童心理學的提示,低年級學生的無意注意佔優勢,為了刺激學生的無意注意,我在課前准備了CAI課件。 三、說教程 如果說鑽研教材、研究教法和學法是教學成功的前提和基礎,那麼合理地安排教學過程則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一環。我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 (一)動畫導入,激發興趣 教師:小朋友,你們養過小動物嗎?喜歡它們嗎?你瞧,小哥哥、小姐姐和它們多親密啊! (播放由課本中三幅插圖製作的動畫片) 教師:這節課,你們就把自己喜歡的可愛的小動物介紹給其他小朋友聽,好嗎? 板書課題:可愛的小動物 (二)依據課件,指導說話 1.請小朋友看圖畫,畫面中的小動物你最喜歡哪一個?你為什麼喜歡? (學生說話時可播放相關的動畫) 2.指導學生說話 (學生可發散思維,從不同角度表達自己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如小動物可愛的外形、動作、叫聲、生活習性、與人的關系、為人類所作的貢獻等) (教師利用教學條件,再現學生喜歡的小動物形象) (三)小組交流,練習說話 小動物是多麼可愛呀!每個小朋友都想把自己喜歡的小動物說給別人聽,是嗎?請同學們按共同的愛好自願結合成小組,互相說一說。 (自由組合,靈活的練說形式加強了學生口語交際的雙向互動,每個小組的同學可以利用課件進行口語交際的訓練。) (四)集體交際,反饋說話 1.在黑板上貼「小動物展覽會」的字樣,請學生根據自己課前搜集的資料(圖片、照片、錄音、錄像)或者把沒有危險的小動物帶來,進行展示,自己擔當講解員。提醒學生注意說出介紹的是哪種小動物,為什麼喜歡它? 2.小朋友根據展出的小動物互相質疑(如:對小動物不了解的方面),展示的同學要做出回答。同學之間也可以針對討論互相質疑答疑。 (五)動物欣賞,擴展說話 1.「小動物展覽會」多熱鬧呀!你要評選誰做最佳講解員?為什麼? 2.說一說你又了解了哪些小動物呢? (六)趣味練習,鞏固說話 播放「動物世界」的生動錄像,學生以搶答競猜形式指出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形象,並說明理由,教師獎勵表達優秀者小動物頭飾。 (七)擴展活動 請爸爸媽媽在節假日里帶你到動物園去參觀,並在參觀過程中向爸爸媽媽介紹一種你喜歡的小動物。
⑦ 小學如何建立科學高效的生態課堂」的教學評價百度
小學數學的教學實踐告訴人們:只有當我們的小學生在課堂學習的境界版上感到無拘權無束了,小學生的學習情趣才真正意義上被激發出來,小學生的學習課堂也才真正意義上藉助了生態形態。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力求做到課堂中的每一個細節,都讓我們的小學生去感到無拘無束。首先是導入新授要力求做到巧妙,巧妙地新授導入能使我們的小學生一下子就能進入無拘無束的學習狀態;巧妙地導入可讓我們的小學生似「初生牛犢」不畏虎矣!雖然數學學習的知識與體能數學思想數學問題的解決,乃至於情感態度的建立對於小學而言都是陌生的,但當我們的小學生進入了一定的理想的無拘無束的學習狀態時,我們的學生總能很快地從陌生到熟悉的。再次,數學課程流程的推進更應當是無拘無束的。數學課堂的推進對於小學生而言應當是學生自然生命體驗的旅程。作為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習思路、學習規律;應當尊重教學過程的自主性,動態性;積極去謀求充滿生動的課堂情景。如果失去了對學生的尊重,則無從談及生態課堂的構建,尊重學生是我們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最起碼的師德規范,做到了對每個生命體的尊重,學生則能在無窮的知識海洋里暢游。
⑧ 如何評小學科學課的課堂教學過程進行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更好地落實科學課程標准要求,我們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進行了單元前置探究課、探究發現課、單元生活探究課三段式課堂教學流程的構建。
單元前置探究課——授之以漁
單元前置探究課是進行一個新的單元學習之前的一種課型。這個課型產生的原因首先是實驗材料不足,「做中學」是學習科學最顯著的特徵,但由於實驗材料不足,經常無法進行實驗。材料不足不是常規儀器不足,更多的是生活材料不足,比如學習溶解時,常規的材料高錳酸鉀、燒杯實驗室都有,而像食鹽、白糖、麵粉、奶粉、洗衣粉、葯的沖劑等如果准備不足,就會影響實驗。考慮到節約成本,不少分組實驗變成了教師演示實驗,回到了以前的學生聽科學、看科學的老路。其次是實驗活動效率不高,學生沒有掌握相關的實驗技能與方法,即使做實驗,表面看去很熱鬧,吵吵嚷嚷,只是為活動而活動,活動成了一種形式,學生沒有真正做到三動——動手、動腦、動口。針對以上問題,我們開發了單元前置探究課這一課型。
單元前置探究課的內容包括:一是探究點的培養,根據本單元各課內容的特點或學生的能力水平、年齡特點,確定要培養的點,可以是方法、能力或知識技能方面的,也可以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還可以是習慣養成方面的。單元前置探究課相當於自編教材上課,探究點是培養目標之一,依託點即是達成目標的載體。二是預習本單元的內容,提出想研究的問題。分小組讓學生簡單預習本單元的內容,提出想研究的問題。如果是與本單元的內容有關且很簡單的問題,可現場解決;如果是與本單元內容無關,但有一定研究價值且適合學生研究的,可給予學生恰當引導;如果是本單元將要學習的內容,則不予解答,留作懸念,到學習新課時再研究,並引導學生對相關問題作好材料、資料、行動上的准備。如果學生的問題過多,來不及交流,可把問題課後交給老師,以便於老師備課。三是分組准備每課的活動材料。教師以表格的形式列清本單元每課所需學生准備的活動材料的名稱、數量、帶來的時間及何人准備等,小組長負責督促落實。老師在課前要了解學生帶來的材料,注意材料的典型性。以保證實驗課及所有的探究活動優質高效正常開展。
單元前置探究課的目的首先是讓學生做到會學習。具備學習的能力,掌握學習的方法,具備學習科學的品質,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是讓學生主動學習,通過讓學生預習本單元的內容,從心理上和行動上對相關問題作準備,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再其次就是讓學生做到能學習,具備學習科學的物質基礎,使學生能有條件學習,不再是紙上談兵。
探究發現課——收之以魚
探究發現課是學習教科書的內容。由於在學習新單元之前已經進行了單元前置探究課的學習,所以學習教科書就顯得比較輕松。雖然我們增加了單元前置探究課和單元生活探究課,但總課時數不會因為增加這兩類課型而完成不了教科書內容,因為我們對教科書進行了改編和重組,可以節省課時。比如像「動物王國」單元包括《螞蟻》、《它們都是鳥》、《貓和兔》、《多樣的動物》,「生活中的材料」單元包括《木材》、《紙》、《陶瓷》、《金屬》、《玻璃與塑料》,每個單元經過整合只需3個課時就可以完成。單元前置探究課掌握了研究某一動物或材料的方法,在第二課時,每個小組自主選擇一個專題進行研究,通過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再加上單元生活探究課就可以了。還有像春夏秋冬四季星座,教科書用了4課,我們只需兩課時就能完成。單元前置探究課掌握方法,課下觀察完四季星空後進行一個匯報交流就可以了。
在探究發現課上,老師要注意好「三動」。一是自動,即提出問題、猜想假設環節,體現學生的自主發現問題,調動他們已有經驗進行有根據的猜想。二是互動,即設計方案、動手操作、匯報交流、獲得結論環節,體現自主基礎上的合作探究原則。做之前要做到先動腦,即明確做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項、分工、時間等,做之後要學會根據實驗現象推導出結論。三是助動,老師的「助動」要貫穿在教學的始終,並在適當時候進行。做到巧妙地引導,恰當評價,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單元生活探究課——用之以魚
單元生活探究課是學習完一個單元後所進行的一種課型。受學生的年齡特徵和遺忘規律的影響,在探究發現課上,「科學與生活」這一環節處理不夠、不到位,沒有充分展現科學課的獨特魅力,沒有很好地發揮科學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獨特優勢。
單元生活探究課的內容包括:一是梳理歸納,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整理歸納本單元的收獲。通過這個環節讓學生掌握總結的一些方法,比如三維式、表格式、示意圖、知識樹、韋恩圖等。首先是自主整理,可以是課前也可以是課上,可以是分小組、分課題,也可以就整個單元進行梳理,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形成書面的、系統的、完整的體系。其次是交流評議,不僅要關注內容的完整,還要關注形式的靈活,做到簡明扼要、條理清楚,教師的指導是由扶到放。最後是自我補充完善,在評議的基礎上自我修改,不斷提高歸納概括的能力。二是學以致用,運用自己的收獲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或解釋生活現象。問題要做到生活化,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解釋生活中的自然現象。三是心中疑惑,提出自己想繼續研究的問題。
單元生活探究課的目的首先是達到使學生樂學的目的。因為整理本單元的收獲時,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體驗到收獲的樂趣。其次是達到使學生好學的目的,通過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可以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科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體驗到學習的實用性。再其次是達到使學生善學的目的,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一個單元的學習並不代表著學生所有問題的解決,給學生一個提出自己問題的機會,能讓學生的研究向縱深發展。
經過幾年的研究與實踐,我區廣大科學教師在課程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真正做到了通過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進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都得到了較大提升。同時,也使教師克服課堂教學中容易存在的定式,不再拘泥於自己過去習慣採用的某種教學方式,因而有利於不斷改進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精益求精,教學活動以及教學過程更加豐富充實。
⑨ 如何對小學科學課進行評價
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作為一名農村的小學科學教師,在學校里要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並非易事,小學科學教學是科學的基礎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擔負著兒童科技創新的重任。科學教學的基本過程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參與認識自然事物及應用所學獲得知識,大膽自主探求和應用知識。教師怎樣有意識地與學生同玩同樂,學中玩、玩中學,既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又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探究科學的方法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鼓勵學生學生自主選擇探究主題,激發學生的興趣。當我們學完了教材的一些課程之後,要做好學生新的科學探究工作,每一學期要給每一個學生一個探究主題,這個主題要適合及選擇的范圍。對小學生而言,題目若與日常生活有密切關系,必定會提高其參與的興趣,如洗發水的試驗及調查、食物的脂肪含量、冷藏食物知多少、頭發的承重力、不同洗衣粉的清潔能力、。其實以上例子包括不少有趣的題目,大部分的內容既和日常生活有關,亦可進行科學探究,而過程和所需器材也不復雜。另外還提出大量有關適合這方面的探究主題。例如:學校周邊環境、校園植物的調查、學校綠化率、廢舊電池的回收等等,這一些都是很好的活動主題,而且也很適合學生的思維。二、引導學生去探索,鼓勵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尋找答案。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頭腦去想、用自己的雙手去做、用自己的嘴巴去說……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周圍事物,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問題提出來後,教師不是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設計好實驗和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操作和相互交流討論。在老師引導和建議下,孩子們自己動手做實驗、搜索證據、觀察、提問、設想和驗證。孩子們要用自己的語言記錄下實驗過程中的想法、活動情況,與正確答案相比較。通過三年的小學科學教學,我在教學中都能感受到學生喜歡提問題的天性:「天為什麼是藍色的?」、「恐龍是怎麼滅絕的?」……,除此,還能感受到兒童回答問題的邏輯:「打雷是因為雲彩沒長眼睛!」、「太陽把地上的水吸走了!」……這些可貴的「天性」應變為更為成熟的科學思維習慣和能力。假設是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對問題所做的可能性回答。例如,對「物體遇冷會收縮嗎」這個問題,學生可根據自己生活經驗提出各種假設:「物體遇冷會收縮—人冷了就會縮起來」,「物體遇冷不會收縮—教室里的桌凳就沒有因為冬天而變小」,再如:「把紙和球同時從高處放手,猜哪個先落地」的假設活動,是想讓學生分析自己的假設,並在假設的過程中發現:根據經驗提出的假設有時是錯誤的,經驗也可能造成假象。我們再用兩張同樣重的紙(其中一張揉成團)重復上面的實驗」是一個拓展活動,同樣說明根據經驗提出的假設不一定可靠。而搜索證據是通過觀察、實驗、測量或從可靠信息源那裡獲取用以回答問題或驗證假設的數據及資料的活動。許多重要的科學結論都是建立在假設與搜集證據的基礎上的,如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達爾文的進化論等。因此作為一名科學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時需要注意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提出問題,而不是直接建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就為學生提供了科學探究的機會。2、提供一個適用於學生的計劃方案,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去動腦筋思考。3、經常比較計劃和實際的探究過程,認識到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預見的。4、在教學中或活動結束時要經常交流討論,提議學生去思考如何改進探究方法。三、培養學生科學探究中的合作能力。在傳統的實驗課教學中,比較普遍採用的是教師講實驗內容學生聽,教師演示實驗方法學生觀看,教師提問實驗結論學生答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和創造,不利於主體精神的培養。針對這一現象,我在小學科學實驗課教學中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讓學生通過閱讀、研討自己設計實驗。具體做法是:把實驗的目的、名稱、器材、步驟、現象、結論等要素設計成空白實驗報告提供給學生。學生在自己的小組中閱讀、思考、研討,共同填寫實驗報告,等於是自己設計實驗,自己進行操作、觀察、分析,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認真閱讀了教材,然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他們互相補充,互相幫助共同填寫有關內容。教師巡堂只做啟發和點撥。在確定了實驗步驟後,各小組按照自己確定的方法獨立地操作、記錄和分析。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和計算機的普及為共享資源和合作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但也容易使人進入一個自我封閉的學習環境,這就需要以合作學習進行引導。四、注重探究方法和過程的評價,鼓勵探究結論的原創。一提到評價,老師們往往會聯想到考試。其實對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評價涉及到許多方面,考試只是一個很小的方面。在科學課的標准中,對學生的評價問題作了詳細的敘述。《標准》中強調「科學課程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因此,科學探究能力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探究結果,更重要的是關注他們的探究過程。學生在進行科學探究活動中,他們對自然事物的觀察、發現以及提出問題的能力;在探究實驗中的設計實驗、動手操作能力;對觀察、實驗中各種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歸納、總結、質疑、交流、評議等能力的提高;在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等過程中都體現了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這些方面都是評價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這是單純以一紙試卷所不能體現的。只有注重了探究過程的評價,才能有一個好的結果。另外,評價的方法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不只是考試這一種形式。例如:在平時為學生建立一個探究過程的記錄本,及時記錄學生的各種變化,從發展變化的程度上反映學生的探究能力。通過實驗競賽等形式來評價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完成一定的自然環境或自然現象等的考察研究,撰寫考察報告來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等等。在對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評價時,應讓教師、學生、家長甚至社會成員參與。總之,應重視學生的評價,應有一個公正、積極的評價,以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在科學教學中,要想使學生對認識的自然事物,探究科學奧秘充滿興趣,踴躍地提出探究的問題;對探究的問題積極的動腦筋、想法。通過觀察、實驗,查閱資料等方法進行研究;在匯報實驗結果時,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發現;在研討時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敢於與不同的意見進行爭論。教師就要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精神,使學生主動、自主的參與各項探究活動,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我相信每個教師都能堅持不懈地把學生科學探究活動開展下去,上好每一節科學課,努力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讓學生從中領悟到探究科學的方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解決面向全體學生,特別是面向學困生的問題,從而使每名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和進步,讓所有的學生掌握探究的思維方法、感受探究的樂趣,從而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
⑩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評價ppt課件
淺談新課標下的小學科學課評價方法
摘要:新的教學形式給科學課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給科學課的評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教育形勢下,科學課的評價必須注重解決評價主體的問題,並且要端正對評價功能、評價目的的正確認識,同時注重在評價方法的多樣性方面做好工作。 關鍵詞:小學科學 評價 方法
正文
一節科學課的教學效果評價是本學科教學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鼓舞學生不斷提高學習質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師及時接收反饋信息,改進教學工作的重要途徑。隨著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的正式啟動,在基礎教育的價值取向上,重心發生了轉移。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日漸上升為最重要的教育目標。新教學模式需要發展學生許多新能力,因此傳統的評價標准對於新能力有相當的局限性,學生的能力已經不適合用過去的評價方法去評價。面對新的目標要求,科學課如何以一種新的理念,新的尺度去衡量學生?怎樣才能通過科學的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和教育質量的提高?這是擺在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突出的,值得探索和研究的新課題。
一、 新課程背景下的科學課評價理念
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課程評價要「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
1. 評價的目的: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以利於改進教學、促進學習 ,最終實現課程宗旨,即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 2.評價的內容:全面化。評價要涵蓋科學素養各個方面的內容,既要考察學生對科學概念與事實的理解,又要評價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科學探究的方法能力、科學的行為與習慣等方面的變化與進步。
3. 評價的手段:注重多樣性和靈活性。強調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對學生進行評價。凡是有利於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評價方法都應得到肯定與贊賞。 4.評價的主體:多元化。評價不只是教師權利,更應是學校、社區、家長、同伴、自我主動參與的過程。教師不再是裁判員的角色,而是學生科學學習的夥伴和激勵者。 5.評價的時機:全程化。評價要伴隨在教學過程之中,而且學生在科學課程的學習中形成科學素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二、新課標下的小學科學課評價方法的實施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