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大全 > 小學課故宮教學實錄

小學課故宮教學實錄

發布時間:2021-01-26 17:03:57

『壹』 故宮設計理念拜託各位大神

中國古代社會,統治者為了保證理想的社會道德秩序和完善的建築體系,往往制定出一套典章制度或法律條款,要求按照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差別,來確定其可以使用的建築形式和規模,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建築等級制度。在中國古代建築漫長的發展歷程中,等級制度也留下了其特有的印記。無論是中國城市、聚落和住居空間的組織原則,還是古建築形式的發展演變,或是在建築材料和裝飾及建築某些特徵的形成過程中,都可以找到建築等級制度參與作用的痕跡。 1建築等級制度的發展——從宗教到世俗 根據考古發掘,在中國奴隸社會早期,服務對象不同的建築就有了不同,不僅在規模上有差別,還有諸如使用夯土起台,石灰抹面裝飾等區別。這種差別昭示了日後建築等級制度的發生。到了周代,等級制度已經成為國家的根本制度之一,並且以「禮」的形態表現出來。建築則大致在類型、尺寸、數量和色彩等方面做出規定。這些規定,是按照最高統治者的要求確定的,不遵守這些規定,就是挑戰天子的權威。周代建築等級制度的規定基本是以宗教活動的要求為本位的。比如明堂,是帝王特有的藉助天的力量的場所,它的一些標志性構件,如「四阿」,就是為了向世人表明其特別的「能力」。又如用色方面,紅色因其與火、血的關系,自古就是具有特別巫術力量的顏色,因此有了「楹,天子丹」的規定。 戰國是一個「禮法墮地」、「天下無道」的時代,但卻並沒有廢棄周的建築等級制度。從文獻記載中可以得知,這時,建築等級制度由禮制形態向亦禮亦法形態轉變,並得到了相應的執行。但是它的內容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規定條款沒有變,而具體建築變化了。比如宗廟,在周需要多幢獨立建築組成,到戰國時代只需一幢主體建築就可以了。二是由於新情況的出現而做出了新的規定。比如,在周代,「闕」只用於天子和諸侯,到漢代一般官員也可以用了,不過形式上不同,一般官員用一出闕,而天子用三出的。 唐代的建築等級制度的文獻典章保存的比較完整,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統治階級的重視。與周代不同的是,唐代要求宮室之制自天子至庶人各有等差,與周的「禮不下庶人」有很大不同。唐代的建築等級制度中,宗教意味減弱,開始了向世俗的轉變,更加關注建築體量及其相關方面,更多地注意了對建築群組的控制,顯示出對建築之間的形態和鄰里關系的重視。 宋元基本沿襲唐制,而明代朱姓皇帝,以漢族正統自居,強調儒家禮制,因此甫立國便指定出一套更詳細嚴密的建築等級制度,並不斷修訂、補充。明代的建築等級制度有意加大了皇族與一般人之間的區別,明代建築更傾向於世俗化,盡管明初也曾規定不準在一般建築上使用龍鳳、日月等圖案,但若是仔細研究這些圖案會發現,即使是這些圖案,也逐漸由神妙驚奇轉為平易近人,由粗放轉為秀氣,由偉岸轉為婉約,失去了叱吒風雲的氣概。可以認為,這時人們更多地關注於這些圖案的美術價值而非其原本具有的神秘的宗教含義。 清代的建築等級制度可以認為是對明代制度的補充。它對建築群體各部分之間的比例關系更加關心和確定,建築群體形象更為定形。北京故宮就在這方面達到了藝術的頂峰,體量、空間關系推敲十分深入。總體說來,中國古代建築等級制度的發展,經歷了從較粗疏到縝密,從重宗教到偏世俗,從多象徵到更注重美術效果的諸多轉變,其間極大地影響了古建築的形態、空間的發展變化。而另一方面,這種嚴密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匠的創造力,扼殺了他們靈活創作的積極性,從而使建築總體發展停滯,走入因循守舊之途。這也是中國古典建築形式僵化,缺乏創新的原因之一。 2建築等級制度的文化內核——追求善與美的統一 無論是文獻的記載,還是對實物的考證都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各種建築的內容、形制和標准,都是由「禮」這個基本規范衍生出來的。清代《朝廟宮室考》中說:「學禮而不知古人宮室之制,則其位次與夫升降出入,皆不可得而明,故宮室不可不考。」可見二者之間的聯系。那麼,何謂「禮」呢?《禮記·坊記》說:「夫禮者,所以章疑別微以為民仿者也。故貴賤有等,衣服有別,朝廷有位,則民有所讓。」宗法禮制左右著人們在住居中的行為和住居空間的營造,是等級居住的核心。 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儒家倫理思想是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它一直是中國文化總體取向的依據,其仁義禮制思想為歷代統治者所倚重和利用,成為指導國家社會生活和行為的准則。這一點在建築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明顯的表現在建築的禮制化上。中國素稱「禮儀之邦」,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歷代統治者都以建立的禮制為規矩准繩,當然建築也不例外。等級森嚴,一絲不苟,這樣以禮制等級為依據,就不難明白紫禁城井然有序、主次分明的布局是如何產生的了。建築本身的結構和形象被人們與政治和人倫規范聯系起來,並認為這是本於天道的,因此,建築等級制度就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而是建築的「內在」要求,不可違背。 中國古代建築布局,是以儒家上下之禮和男女之禮為基本構思,所謂「前朝後寢」,「前堂後室」等。歷代對禮制的規定不斷引經據典,充實祥化,從而在諸多方面體現了對「禮」、對善與美的統一追求。具體分析,影響在以下幾個方面。 2.1城市、聚落的等級和城市內各居住區的等級。《春秋典》中對城市的等級就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城)天子九里,公七里,侯五里,子男三里」。其它典籍中也有類似記載。城市之中,不同的居住區也有不同的等級規定。皇城位於最重要的位置,旁邊是貴族區,色彩鮮明,建築精美。然後圍著的是灰暗、低矮的平民區,充分烘托出帝王的尊貴地位。這也體現了《吳越春秋》中「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居民」的都城建設思想。 2.2住居空間的等級和秩序化。中國古建築中單體建築之間的關系,不僅有功能上、視覺上的要求,而且是依禮儀來設計。《禮記》中對此有多處記載。如堂階制度,「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諸如此類。在住宅建築中,建築因其服務對象的不同,按三綱五常的人際關系展開,相應大小、位置、裝飾均不同,使建築群體得以理想地體現政治秩序和倫理規范。從而在整個組合中,主從區別明確,單一方向的秩序感得到強調。由於這樣使各等級的住居有了共同准則和依據,它們要表達相同禮制的等級居住的內容,因此,它們之間是「同構」的,如四合院的空間結構與北京城同構。這種同構現象在不同地區的相同等級的住居之間也有體現。 2.3各等級住居空間結構和裝飾標準的區別。在這方面等級制度的劃分最為細致,對屋架、藻井、斗拱、門、裝飾等都有明確詳細的規定。如《唐六典》規定,「王公以下屋捨不得重拱藻井,三品以上堂捨不得過五間九架,廳廈兩頭,門屋不得過五間五架;五品以上堂捨不得過三間五架,廳廈兩頭,門屋不得過三間五架,仍通作烏頭大門……」這種標准化的實行,使各等級的住居總體上看來,只要規模和空間體量的差別,其內部空間的關系是一樣或相似的,從而使建築空間的通用性加強。所以有人認為,中國古代單體建築空間和形體的針對性不強,同一個空間,放上床和卧具是卧室,放上供案、屏風又是廳堂,以至於「中國各類建築並不是完全依靠房屋本身的布局或者外形來達到性格的表現,而主要靠各種裝修、裝飾和擺設而構成本身應有的格調。」 古代中國是一個禮制的社會,建築的倫理化、秩序化成了建築設計追求的目標,反過來,其效應又因建築的禮制化而加強,二者互為因果,互相促進,使等級化和禮制化了的建築成為了中國古代建築的鮮明特色之一。 3等級制度對建築形式演變的影響 由於有著深厚的文化基礎,又為儒家所推崇,建築等級制度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影響著建築形式的發展進步。一方面嚴厲的規定限制了建築形式的改變,另一方面,人們出於對自身目的的滿足和顯示,在認同它的基礎上又不斷突破限制,其中的某些改變被新的等級制度的規定所承認,使建築等級制度本身也發生變化。這樣,統治階級為了保存建築系統內的差別,不得不不斷改變自己的建築樣式來達到獨尊的目的,從而使建築變得更復雜、更華麗、更細致,特別是與人的感知密切相關的部分,如斗拱、藻井等。這些變化促使人們對建築的認識逐步加深。綜觀古代建築史,建築總體形象和結構方式的變化幅度有限,但闕、斗拱、藻井等具有等級意義的部分的變化則相對明顯,甚至過量。這些特殊部分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中國古典建築的鮮明特色,反過來成為建築形象乃至結構演變的主導因素之一。從建築等級制度的具體規定來看,它對各種人等佔有的建築體量作了規定,而其中大部分人無力或不能改變建築體量(人們一般是在特殊構件或裝飾手法上表現自我,而較難在規模上變化),因此不受等級限制的帝王宮室不必在體量上做出突破來顯示自身的獨特性,從而減弱了對擴大單體體量的追求。這也是這方面技術革新少的原因之一。而且自唐以後,帝王宮殿的單體建築規模越來越小,而局部的雕鏤刻劃日益繁密、華美,從一個側面促進了唐代舒展明朗的建築風格向清代繁復華麗的建築風格的轉變。 今日,曾經主宰人們生活各個方面的封建等級制度已經消失,建築開始以前所未有的熱情關注於人本身的需求,而不是條條框框的規定。中國建築要發展,要進步,不能離開與中國文化思想的交互作用。我們相信,隨著認識的深入,對於建築的傳統理解將會日益表現出它對現實生活的重要意義。

『貳』 故宮博物院建築設計元素飛檐的起源,作用

起源:
飛檐,是中國古代建築在檐部上的一種特殊處理和創造,常用在亭、台、樓、閣、宮殿、廟宇的屋頂轉角處。飛檐是其屋檐上翹,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是中國建築上民族風格的重要表現之一,我國傳統建築檐部形式 ---- 屋檐特別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翹起。

飛檐設計構圖巧妙,造型優美的屋頂給人們以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飛翹的屋檐上往往雕刻避邪祈福靈獸,似麒麟,像飛鶴,有人喜歡靈獸,有人喜歡祥雲,或是一條活蹦亂跳的鯉魚,代表著臨水而居的親水文化。
屋檐上翹,若飛舉之勢。常用於亭、台、樓、閣、廟宇、宮殿等建築上。 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上》:「香亭三間五座,三面飛檐,上鋪各色琉璃竹瓦,龍溝鳳滴。」 秦牧 《社稷壇抒情》:「這壇後的宮殿是華麗的,飛檐、斗拱、琉璃瓦、白石階……真是金碧輝煌!」

作用:
飛檐是漢族傳統建築檐部形式,多指屋檐特別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翹起,若飛舉之勢,常用在亭、台、樓、閣、宮殿、廟宇等建築的屋頂轉角處,四角翹伸,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所以也常被稱為飛檐翹角。飛檐為漢族建築民族風格的重要表現之一,通過檐部上的這種特殊處理和創造,不但擴大了採光面、有利於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築物向上的動感,彷彿是一種氣將屋檐向上托舉,建築群中層層疊疊的飛檐更是營造出壯觀的氣勢和中國古建築特有的飛動輕快的韻味。

『叄』 故宮博物院板書設計

故宮博物院板書設計如下:


希望幫助到你,若有疑問,可以追問~~~

祝你學習進步,更上一層樓!(*^__^*)


『肆』 假如你們班要參觀故宮博物院,老師讓你做導游。你將怎樣設計游覽路線

這個問題很簡單,手機安裝故宮app,到了故宮自然會給你推薦導游路線。
其二,安裝高德地圖,到了故宮也會有語音導游,並推薦旅遊路線
三,都沒有的話,按照旅遊圖了,

『伍』 設計故宮一日游路線圖和導游泀

藍色表示的是旅遊景點,一共6個;

綠色表示的是返回的路線;

紅色和紫色是進去的路線。

此建議只是個人建議。

『陸』 故宮的神奇故事(不帶鬼故事

紫禁城(Forbidden City)是中國明、清兩代24個皇帝的皇宮。

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稱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紫禁城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

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現稱為故宮,意為過去的皇宮。它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當今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最雄偉、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和古建築群。其中太和殿最為高大、輝煌,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在此舉行盛大儀式。內廷中最著名的是養心殿。

在深入研究帝王文化的過程中,諸葛長青發現,紫禁城的確蘊含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紫禁城其名稱系借喻紫微星壇而來。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曾把天上的恆星分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

三垣包括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

紫微垣在三垣中央。中國古代天文學說,根據對太空天體的長期觀察,認為紫微星垣居於中天,位置永恆不變,因此成了代表天帝的星座。是天帝所居。

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宮謂之紫宮,有「紫微正中」之說。而【禁】,則更為人理解,意指皇宮乃是皇家重地,閑雜人等不得來此。

封建皇帝自稱是天帝的兒子,自認為是真龍天子;而他們所居住的皇宮,被比喻為天上的紫宮。他們更希望自己身居紫宮,可以施政以德,四方歸化,八面來朝,達到江山永固,以維護長期統治的目的。

明清兩代的皇帝,出於維護他們自己的權威和尊嚴以及考慮自身的安全,所修建的皇宮,既富麗堂皇,又森嚴壁壘。這座城池,不僅宮殿重重,樓閣櫛比,並圍以 10米多高的城牆和52米寬的護城河,而且哨崗林立,戒備森嚴。平民百姓不用說觀賞一下樓台殿閣,就是靠近一些,也是絕對不允許的。

紫禁城裡面,包含著中國文化的精華。北京網、《中國古都的故事》登載了一些關於紫禁城的故事。

一、故宮里的宮殿為什麼是九百九十九間半

傳說,當初劉伯溫修建北京城皇宮的時候,明成祖朱棣打算把宮殿修蓋得盡量多點、大點,總覺得皇上住的地方應當特別華貴,不然就顯不出天子的威嚴。

這天,朱棣做了一個怪夢,正要傳旨宣劉伯溫來解夢,就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劉伯溫來了。劉伯溫一見皇上就說:「啟奏萬歲,臣昨天夜裡做了一個夢,夢見玉皇大帝把臣召到凌霄殿上對臣說:『你朝皇帝要修蓋皇宮,你告訴他!天宮寶殿是一千間,凡間宮殿萬不可超過天宮。你還要告訴他,要請三十六金剛、七十二地煞去保護凡間皇城,才能夠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你要牢牢記住』。玉皇大帝說完這些話,就撲過來一陣白茫茫的香霧,一下就把臣嚇醒啦!」

朱棣聽了覺著很怪,就告訴劉伯溫他昨夜也同樣做了這個夢,於是就下旨叫劉伯溫去監造一座不到一千間,可還得跟天宮差不多的皇宮,並去請金剛、地煞來保護皇宮。劉伯溫領旨就下去辦了,而這事兒一下子就也在北京城傳開了,老百姓都等著要看劉伯溫怎樣修蓋皇宮,怎樣去請三十六金剛、七十二地煞這些神仙來保護皇宮。

過了些日子,劉伯溫就把事兒全都辦好了。皇上一看那宮殿蓋得甭提有多華貴了,間量還真是不到一千間也差不多,再看宮院里金光閃閃,好像有神仙鎮守。皇上愈看愈高興,當時傳旨,給劉伯溫加封進爵,還賞賜了很多珠寶。外邦聽說劉伯溫請了天神三十六金剛、七十二地煞保護皇城,也就不敢興兵作亂了。

後來人們才知道,原來故宮里的宮殿是九百九十九間半;天神三十六金剛就是宮殿門口擺著的三十六口包金大缸;七十二地煞就是故宮里的七十二條地溝。

諸葛長青:為避免有緣者誤解,單獨解釋一下。

朱棣規劃北京的時候,一代天才軍師劉伯溫早已經去世。

那麼,為什麼人們把故事聯繫到一起呢?諸葛長青單獨解釋如下:

一是劉伯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一代精通道法道術的國師,對京城規劃,自有妙計。在古今歷史上,劉伯溫和姜太公等高人軍師有一樣的傳說故事。

二是朱元璋定都南京,就是讓劉伯溫規劃的。

三是朱元璋稱帝後,對明朝未來進行了預測,劉伯溫即興演繹了神秘莫測但有神奇准確的《燒餅歌》,朱元璋聽了之後,就立刻讓劉伯溫拿出了北京的規劃設計方案。

三是朱棣稱帝後,立刻把劉伯溫的南京、北京規劃方案拿出來,作為重要參考意見。

四是把劉伯溫和朱棣聯繫到一起,體現了對北京的歷史人文重視。

五是人們的心裡認為,北京這么好當然出自高手,而高手自然是劉伯溫了。

所以,對於北京的規劃,人們寧願相信這個美麗的傳說。

北京紫禁城籌建於明成祖永樂(公元1404年~公元1424年)五年,興建於永樂十五年至十八年。

整個營造工程由侯爵陳圭督造,具體負責是規劃師吳中。

二、三大殿院內為何不種樹

紫禁城作為明清兩代的宮城,也分為外朝、內廷兩個部分。外朝是皇帝辦公的地方。舉凡國家的重大活動和各種禮儀,都在外朝舉行。

外朝由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組成的中軸線和中軸線兩旁的殿閣廊廡組成。內廷是皇帝後妃生活的地方,包括中軸線上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和兩旁的東西六宮等宮殿群組成。

三大殿院內不植樹,有人說是怕隱蔽於樹叢中的敵人威脅皇帝的安全。

這種說明乍聽似乎有理,實不盡然--故宮養心殿、御花園中古松蒼柏高大茂密,怎麼解釋?有人撰文提出三大殿院內不種樹,主要是出自烘托意境的需要。

太和殿、中和殿、保殿並稱外朝三大殿,是皇帝舉行盛典的地方,從位置上說居整個外宮建築的中心,也是整個北京城的中心。為了突出這組宮殿的威嚴氣勢,建築上採取了許多手法,其一便是院內不植樹,從皇城正門天安門起,經端門、午門、太和門,這之間的一系列庭院內都無樹木(現在端門前後的樹是辛亥革命以後種植的)。

當時人們去朝見天子,進入天安門,經過漫長御道,在層層起伏變化的建築空間中行進,會感到一種無形的,不斷增長的精神壓力,最後進入太和門,看到寬闊的廣場與高聳在三重台基上的巍峨大殿,這種精神壓力達到頂點。而這正是至高無上的天子對自己臣民所要求的。如果在這些庭院內都種上樹,綠蔭宜人,小鳥鳴叫,那將會破壞朝廷的威嚴氛圍。
的確,寬闊的廣場、藍藍的天空,把三大殿映襯得更加威嚴壯觀,讓人肅然起敬。三大殿院內不種樹是否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呢?在游覽中,我們不妨再探索、再思考,徹底解開這一名勝之謎。諸葛長青:這是為了總體設計的需要。

三、紫禁城是誰設計的?

故宮這樣宏偉的建築,如此浩大的工程,由誰負責設計?又是誰主持施工的?這的確是個歷史謎團,難倒不少老北京人。因為故宮的建築上沒有如現代建築那樣明確地刻上此建築物建於何年,由何人設計等字樣。目前大多數人都認為故宮是明代一位傑出的匠師,姓蒯名祥,人稱蒯魯班的人設計的。

但是,近年來故宮博物院古建部高級工程師、年近古稀的於倬雲先生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曾經參加建造南京宮殿的蒯祥是故宮的設計者這個說法不確切,其實,蒯祥只是故宮的施工主持人,故宮真正的設計人應該是名不見經傳的蔡信。

永樂15年紫禁城宮殿開始進入大規模施工高潮時,蒯祥才隨朱棣從南京來到北京,開始主持宮殿的施工,而在此之前,蔡信已主持故宮和北京城的規劃、設計和建造了。

整個營造工程由侯爵陳圭督造,具體負責是規劃師吳中。

諸葛長青查證歷史資料,尤其是根據故宮博物院於倬雲先生《紫禁城宮殿記載》,將明朝紫禁城的只要設計者名單公開如下:

工程總指揮:

工程材料總調度:陳珪

工程總指揮:吳中

工程總設計師:蔡信

1、石材設計加工項目總設計師:陸祥,祖傳石工,技藝精湛,安裝時不差分毫。

2、瓦工項目總設計師:楊青,善於估算,對宮殿的材料總量、施工進度等了如指掌。

3、木工項目總設計師:蒯祥父親曾經設計過南京紫禁城,祖傳技藝。

此外,還有諸多默默奉獻的能工巧匠。做出了突出貢獻。

四、紫禁城命名之謎

中國古代將天空中央分為太微、紫微、天市三垣。三垣中,太微為上垣,紫微為中垣,天市為下垣。紫微垣為中天的中心,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名為紫宮,共有以北極星為中樞的十五顆星。

中國傳統文化崇尚「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與天文相對應,皇帝是天帝之子,天子居住的皇宮便是紫微宮了。

稱皇宮為「紫宮」在秦漢時期就已開始。同時又因為皇宮四周都有高高的城牆,鱗次櫛比的宮殿,戒備森嚴,尊嚴無比,嚴禁侵擾,為常人不得出入的禁地。

故有時又稱「禁城」、「禁中」。唐代時開始將紫微垣的「紫」字與禁城、禁中的「禁」字連用,稱為「紫禁」。

初唐著名詩人駱賓王有詩雲:「紫禁終難叫,朱門不易排。」晚唐大詩人白居易詩中有:「朝從紫禁歸,暮出青門去。」紫禁成了當時人們對皇宮的稱謂。

歷代皇帝居住的紫宮禁地也因此稱為紫禁城。

也有人認為直接稱宮城為紫禁城大約是從明代中晚期才開始,明初時還只稱皇城。有明一代,記載宮殿建築的官修書特別少,現存官書中最早使用紫禁城名稱的是萬曆《會典》,其中寫道:「皇城起大明門,長安左、右門,歷東安、西安、北安三門,周圍三千二百二十五丈九尺四寸。內紫禁城起午門,歷東華、西華、玄武三門,南北各二百三十六丈二尺,東西各三百二丈九尺五寸。」萬曆《會典》是目前所見最早記載紫禁城尺度的官修書,也是唯一正式使用紫禁城名稱的官修書。

如今,人們所說的紫禁城是指明清皇宮,也稱故宮。歷史上,每當一個朝代滅亡,另一個朝代建立之後,人們就把前朝的皇宮稱為故宮。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棣稱帝後,准備遷都北平。1403年,朱棣改北平為北京,從此,北京這個響亮而崇麗的名字,就以其撼人心魄的偉力而載入史冊。從永樂四年(1406年)改建營造北京城池、宮殿、宮城開始,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基本竣工,歷時十五年,一座超過前代的帝國首都巍然屹立在東方。

五、6∶11、9∶5、九龍壁神秘數字

如同古埃及神秘的金字塔,紫禁城建築中也暗藏著許多數字,學者們力圖從數字中解讀紫禁城營建者設置的密碼,探討隱藏在這些數字背後的神秘法則。

後寢二宮乾清宮和坤寧宮組成的院落,南北長度為218米,東西寬度為118米,兩者之比為6∶11;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組成的院落,南北長度為437米,東西寬度為234米,二者之比也是6∶11。同時前朝院落的長、寬幾乎是後寢院落的兩倍,前朝的院落面積就是後寢的四倍。後宮部分的東西六宮和東西五所,長寬尺度與後寢院落基本吻合。

中國古代皇帝有「化家為國」的觀念,所以建造皇宮時以皇帝的家,也就是後寢為模數,按比例規劃前朝與其他建築群落。

明代奉天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二者之比為9∶5;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共處的土字形大台基,其南北長度為232米,東西寬度為130米,二者之比也剛好為9∶5;天安門東西面闊九楹,南北進深五間,二者之比仍為9∶5。古代數字有陰陽之分,奇數為陽,偶數為陰。紫禁城中前朝部分宮殿數量皆為陽數,而後寢部分宮殿數量則皆為陰數。陽數中九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古代常以九和五象徵帝王的權威,稱之為「九五之尊」。

在中軸線上的皇帝用房,都是闊九間,深五間,含九五之數。九龍壁、九龍椅、八十一個門釘(縱九,橫九)、大屋頂五條脊、檐角獸飾九個。九龍壁面由270塊組成(含九),故宮角樓結構九梁十八柱。故宮內總共房間數為9999.5間,亦隱喻「九五」之意。

清代的太和殿(即明奉天殿),面寬並不是九間,而是十一間,無法印證以上說法。實際上,這是因為奉天殿在李自成進京後被毀,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建時,老技師梁九親手製作了模型,卻因找不到上好的金絲楠木,只好把面闊改為十一間,以縮短桁條的跨度。也有人認為,宮殿建築包括殿宇開間體現等級區別,明代以九間為最尊貴,清代以十一間為最尊貴。

太和門庭院的深度為130米,寬度為200米,其長寬比為0.65,與黃金分割率0.618十分接近。紫禁城最重要的宮殿——太和殿位於中軸線上,在中軸線上,從大明門到景山的距離是2.5公里,而從大明門到太和殿的庭院中心是1.5045公里,兩者的比值為0.618,正好與黃金分割率等同。

紫禁城宮殿門的門釘通常都是每扇九路,每路九顆。數字在這里成為衡量等級地位的尺度。作為最高的陽數,「九」在紫禁城的建築中頻繁出現。「九」的諧音為「久」,意為「永久」,所以又寓意為江山天長地久,永不變色。

六、屋頂的神獸之謎

此外,還有一些無法解釋的「意外」。太和殿脊獸的排列順序是:龍、鳳、獅子、海馬、天馬、押魚、狻、豸、鬥牛、行什(猴)。

多了一個行什。古代建築上的脊獸,行什僅出現過一次,就是在太和殿上。

一般宮殿檐脊上的走獸數量通常是陽數,最多為九。而太和殿檐脊上的走獸,卻有十個。午門的左右掖門以及東華門的中門和左右側門,也不像其他宮門每扇九路門釘,而只有八路。

在中國古建築的岔脊上,都裝飾有一些小獸, 這些小獸排列有著嚴格的規定,按照建築等級的高低而有數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宮太和殿上的裝飾(共有10個),這在中國宮殿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顯示了至高無上的重要地位。

在其他古建築上一般最多使用九個走獸。這裏有嚴格的等級界限,只有"金鑾寶殿"(太和殿)才能十樣齊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個。其他殿上的小獸按級遞減。天安門上也是九個小獸。

諸葛長青: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紫禁城,包含了中國文化的精華。

『柒』 急!山東美術出版社美術鑒賞北京故宮和巴黎凡爾賽宮課件,說課稿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美術》選修 美術鑒賞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教材分析]本課選自人教版美術鑒賞第三課之《皇權的象徵——故宮建築群與天壇》。教材重點部分是鑒賞中國古代建築代表作品故宮,通過故宮建築的整體規劃、屋頂樣式、木結構構造以及建築裝飾彩畫雕刻等方面的介紹,主要反映對皇權至上的體現,使學生從中了解中國古代建築的審美特徵。課本上第二個內容天壇,放到課後拓展,要求學生通過課上學到的鑒賞古代建築藝術的方法,進而鑒賞天壇。整個課堂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鑒賞的活動中來,形成很好的課堂氛圍,也使學生得到了鑒賞古代建築的方法。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北京故宮的整體布局,重點了解建築對封建皇權大一統思想的具體體現,進而認識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的特點。
2.能力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自主、探究、合作、體驗的學習能力,通過引導鑒賞,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課後用學到的鑒賞方法分析天壇祈年殿等建築的禮制意義及其藝術成就。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賞析、評價故宮建築,激發學生熱愛本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情感,進一步體會勞動創造藝術,藝術是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
[教學重點] 故宮的整體規劃、屋頂樣式、木結構構造以及建築裝飾彩畫雕刻等方面的介紹。
[教學難點] 古代建築的較多的專業術語,需結合具體圖象,深入淺出講清楚。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導入:
音樂導入:《故宮的記憶》。
問題設計:同學們聽過音樂後有什麼感覺?故宮房間有多少間?為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引出本課重點內容中國古代建築代表作——故宮(板書)。
[設計意圖]:音樂的導入,氣氛的調動,引起學生興趣。古代帝王居住的皇宮,是威嚴而充滿神秘感的地方,學生對此內容充滿期待。
三.講授新課
中國建築、歐洲建築和伊斯蘭建築被稱為世界三大建築體系。其中尤以中國建築和歐洲建築延續時間最長,流傳最廣,成就更為輝煌。故宮是中國建築的代表作品,最能體現中國古代建築風格。
1.故宮的布局
(圖示:故宮全景圖)學生結合全景圖,看書本部分文字內容。
問題設計:故宮的總體布局有什麼特徵?這樣布局體現了什麼樣的思想?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故宮布局的特徵:中軸線布局,主要建築在中軸線上,「宮門深似海」,群組布局。故宮由於是皇宮,所以一切都以皇帝為中心,體現嚴格的等級制度,除了整體 ,局以外,其他的裝飾也是這樣。
[設計意圖]:設計學生看書自學的環節,可以充分利用書本,使學生對全景圖上主要建築的分布起到一個清楚的認識,引導學生將建築物對號入座,通過對整個全景圖的分析討論,使學生很快探究出皇權的大一統思想。通過整體布局,以點帶面,擴展到其故宮建築其他方面對皇權的體現。
2.故宮的屋頂樣式
(圖示:介紹屋頂各部門專業術語)
(圖示:三大殿的屋頂)學生觀察三大殿建築的屋頂樣式,分組討論三種屋頂樣式的不同和等級的體現。
教師總結:屋頂名稱和等級區別。最高屋頂形式重檐廡殿頂,重檐歇山頂、攢尖頂等屋頂樣式,以及其他民居屋頂樣式。
[設計意圖]:屋頂各部分名稱比較專業,需要通過圖示給學生講清楚,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自己分析討論三大殿的屋頂樣式的等級,然後教師總結介紹屋頂的名稱,總結屋頂等級區別,深入人心。
3.故宮的結構
由「牆倒屋不塌」引出古建築木結構體系:中國建築體系與其他建築體系相比,具有獨樹一幟的木結構體系。這種木結構體系,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門窗等的配置,不受牆壁承重能力的限制。汶川大地震房屋倒塌無數,但是部分旅遊景點古建築牆體稍有破損,重要原因就是建築的木質框架結構。
視頻:三維動畫斗拱結構的介紹。
引導學生分析木結構的優缺點。學生分析得出木結構缺點:容易著火和容易腐爛。
A.由容易著火引出故宮金缸
B.由容易腐爛引出建築彩畫
[設計意圖]:古代木結構建築有很多比較專業術語,對此知識學生比較陌生,在這里通過木結構斗拱的視頻,讓學生對斗拱的構成一目瞭然,從而產生對古代木結構建築贊嘆佩服之情,更清楚的理解木結構堅固的原因。中間插進汶川大地震中古建築沒有倒塌的現實,使學生能深入理解古代木結構建築。
4.彩畫和雕塑
(圖示:故宮內建築外貌顏色和室內裝飾色彩):引導學生總結故宮主要色彩,分析顏色體現出來的等級差別,引導學生分析彩畫所體現的等級體現。
教師分析總結:中國古代建築外觀上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色彩的運用,色彩是古代建築的主要裝飾手段。這是由木結構體系的特點所決定的。從木材表面施加油漆作為防腐措施,發展到建築彩畫,形成俗話所說的「雕梁畫棟」。所以宮殿建築的用色十分嚴格,這在建築彩畫中表現尤其明顯。
(分別圖示三種彩畫)引導學生分析三種建築彩畫特點,教師總結。
建築彩畫分類:和璽彩畫、旋子彩畫、蘇式彩畫。
(圖示:故宮內御路和漢白玉石的雕刻):結合書本御路的文字介紹,引導學生分析雕刻所體現出來的精神內涵。
教師分析總結:御路的石料來之不易,凝結了古代廣大勞動人民的血汗,也體現了古代勞工人民的智慧。御路和一系列漢白玉石的龍紋雕刻顯示了皇權的威嚴,再次體現了封建社會一切以皇帝為中心的思想。
[設計意圖]:這部分內容學生比較容易理解,結合圖示,學生講述看到的色彩,分析色彩的等級體現,了解三種建築彩畫極其使用等級。

四:討論總結中國古代建築的特徵。
(1)中國古代建築是群體組合的藝術
(2)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優美的屋頂
(3)精巧而科學的框架式結構
(4)靈活多變的室內空間
(5)鮮明、絢麗的色彩

[設計意圖]:對本課內容作一個總結,也檢驗學生學習的效果。
五.拓展練習:課後利用課上學到的方法鑒賞天壇的藝術特色。
[設計意圖]:向課外延伸,學以致用,不僅能在課堂上鑒賞作品,更重要的是通過學到的鑒賞方法,能對平時生活中接觸到的建築作品進行鑒賞。
六.小結
故宮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清單」,吸引了很多中外遊客,也因次導致了一些負面的影響。作為我們年輕一代,在引以為傲的文物面前,應該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遺產。
板書設計:
皇權的象徵——故宮建築群與天壇
一. 代表作品——故宮

1. 故宮的布局
2. 故宮的屋頂樣式
3. 故宮的結構
4. 彩畫和雕塑

二. 天壇(課後鑒賞)
教學反思
學生大部分沒有去過故宮,但是在生活中通過書本、影視、網路等還是能了解一點故宮的信息,因此對於本課,在學生興趣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學習中國古代建築方面的知識。從故宮的布局、屋頂樣式等方面的介紹,讓學生體會皇權的威嚴,進而理解中國古代建築的藝術特色。這些知識通過課上的圖文並茂的講解,學生都能掌握,在最後的討論總結中,學生能系統的講解。課後拓展部分,是用本課學到的知識去鑒賞另一個古代建築作品天壇,但是最終的目的是希望通過本課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捌』 六年故宮課堂教學實錄

北京故宮

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宮。又稱紫禁城,現為故宮博物院。位於北京城中心。始建於明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後經多次重修和改建,仍保持原來的布局和規模,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木構架宮殿建築群。最初的設計者是蔡信、阮安等,主持施工者蒯祥、陸祥等。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佔地72萬平方米。現存房屋8700餘間,總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城設四門,南面正中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四門各建有重檐廡殿頂門樓。城四角各有一結構精巧、外觀秀麗的角樓。外牆高10米,護城河寬52米,長3800米。整個建築群按南北中軸線對稱布局,層次分明,主次有序。故宮的主體建築按使用性質分為外朝和內廷兩大部分。外朝布局疏朗,宏偉壯觀;內廷嚴謹華麗。外朝在前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武英兩殿為兩翼,是皇帝舉行大典,召見群臣,行使權力的行政區。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由梁九主持重建,面寬十一間(63.96米),進深五間(37.17米),是重檐廡殿頂的大殿,建築面積約2380平方米,由地面到殿脊通高30.05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古建築物。中和殿在工字形台基的中部,為面闊五間的單檐攢尖頂方殿,供在太和殿行禮時皇帝休息之用。保和殿面闊九間,重檐歇山頂,是舉行殿試和宴請王公貴族、文武大臣及外賓之處。中和殿和保和殿於明萬曆四十二年(1615)由於馮巧主持重建。太和殿前兩側有體仁、弘義二閣,均為面闊九間加腰檐的二層廡殿頂樓閣。文華、武英兩殿則是面闊五間的單檐歇山頂建築。文華殿是皇帝聽大臣講書的地方,武英殿是皇帝齋居和召見大臣的地方。內廷是皇帝及其家庭的居住區,包括後三宮,東西六宮和乾東西五所等。後三宮在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為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通至御花園。乾清宮和坤寧宮是內廷的正殿、正寢,是帝、後的正式起居場所,均面寬九間,為重檐廡殿頂;交泰殿則是面闊三間的單檐攢尖頂方殿。乾清宮東西各有六組自成體系的院落,即東六宮和西六宮,是妃嬪的住所。東六宮南面有奉先殿、齋宮和毓慶宮,西六宮前面是養心殿。東西六宮之北各建五所院落,每院內各建前後三重殿堂,是皇子住所。故宮主要建築前三殿、後三宮均布置在中軸線上。其餘東西六宮,乾東西五所,則分別對稱地布置在其左右,拱衛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並通過各院落、殿宇的大小、廣狹來區分主次。前三殿是全宮最大的建築群,佔地面積達8.5萬平方米,是宮城的12%,後三宮則為前三殿的25%,其餘宮殿依次遞減,以突出前三殿、後三宮的主要地位。1961年定為中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玖』 請你參照「材料四」的平面示意圖,為家人設計一條故宮一日游的路線

細讀書本上「材料四」的故宮平面圖. 六、精讀領悟 (一)整體感知,明確任務 1.問題... 任務一:為家人計劃故宮一日游,畫一張故宮參觀路線圖. 任務二:選擇一兩個景點,游...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課故宮教學實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