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談談新媒體技術的引入對教育教學產生了哪些影響
新媒體對教育傳播模式構成要素的影響
按照香農—韋弗傳播模式,典型的傳統教育傳播過程包括信源(教師)、編碼(教授)、信道(通道)、解碼(學習)、信宿(學生)、干擾和反饋七個組成要素。新媒體通過對傳播模式構成的各個要素產生影響,進而影響教育傳播過程。1.新媒體對信源(教師)的影響傳統上,教師的工作就是用大量所謂「真實的」知識去「填充」學生的頭腦①。根據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爾特•盧因的觀點,在群體傳播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信息的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渠道②。在教育傳播領域,教師即教育傳播過程中的「把關人」,他們將符合特定價值觀的經驗、知識和情感等通過教與學過程傳遞給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被動參與接受教師「把關」知識的過程,因此對教師依賴比較強(見圖2)。新媒體所具有的數字化、網路化特徵改變了學生獲取知識時對教師的依賴。學生和教師具有同等的機會面對知識。有時候學生所接觸的知識教師都不一定熟悉。因此,新媒體時代的教師不再扮演「把關人」的角色,轉而成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新媒體促使教師角色發生了轉變(見圖3)。新媒體對教師的影響是巨大的。在過去的十年中誕生了許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以適應這種變化,如21世紀技能標准,21世紀的學習、教育技術能力標准(學生、教師),知識建構,基於項目的學習,研究性學習等。21世紀的教師需要在教學實踐中應用這些理念和模式。2.新媒體對信宿(學生)的影響傳統教育中學生被視為等待填充的「容器」,他們會無條件地接受教師認為重要的東西。因此,學生學習通常是被動的和機械的。新媒體技術為個體參與傳播過程提供了一個雙向通道,學生在該過程中既是教學信息的接受者,同時也是信息的發布者。學習者個體因此可以主動參與到教育傳播活動中。情境認知理論認為,學習是通過個體參與實現的,是一個與學習夥伴共同創設(co-constitutive)的過程。該過程的參與者會通過相互之間的合作與溝通而發生改變或轉化①。因為新媒體,使學生與他人一起形成、發展和創造關於某一事物的共同知識和符合情境的個體知識,學生也從一個從被動的知識消費者轉變成為主動的知識創造者。新媒體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與學活動中。學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時,能夠及時、自由地進行自我表達,與他人(包括教師、專家、同學等)分享觀點,接受他人的判斷、評價,保持與他人的持續對話。在對話與交流過程中,學生可以實現對知識的深層理解。此外,由於新媒體的數字化和互動性特徵,學生可以不受時空限制地獲取各種信息,實現按需學習,及時得到教師指導或學習支架的支持。通過直接嵌入學習資源的互動提示、實時或虛擬的幫助策略模型的引導,學習者可以實現不間斷學習。新媒體對學生的影響可以概括為:支持和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需求、想像力和求知慾;學生在參與式學習過程中將承擔更多學習責任;傳統教學中學生的角色、學習方式等將發生改變。3.新媒體對教育信息的影響教育信息一般指教育內容,包括知識、技能、思想、觀念等。通常情況下,教育信息以多種呈現方式蘊藏在載體中,如教科書、模型、掛圖等。傳統教育中的教學信息具有穩定性、結構化、組織化、專門性等特點,被知識精英所壟斷。獲取知識的途徑需要通過教師教、學生學的單向模式。傳統教育基本上是圍繞教科書上的教育信息進行。而當今社會,知識更新周期變短,對許多學科而言,知識的關聯性和時代性的預期值,已經從幾年和幾十年的周期降低到現在的幾個月和幾年②(P67),剛印到書本上的知識很可能就已經過時。教科書的知識內容一般很難保證及時更新,但是新媒體的應用能夠有效緩解傳統的紙質教材面對知識迅速貶值帶來的挑戰,因為相對於教科書從編撰到出版所需的時間跨度,終端用戶有時只需花費幾分鍾就能製作和傳播信息。新媒體拓展了信息傳播通道,提供了多樣化的信息來源,如數字圖書館、可分析的真實世界數據以及連接其他能夠提供信息、反饋和經驗的人等③(P7),讓人們置身於信息海洋中,可供選擇和獲取信息的范圍變得越來越寬泛。新媒體為信息傳播帶來的這種變化,為信息聯通、重組和再造創造了條件。在新媒體的支持下,學生除了接受課堂上教師講授的知識外,還可以獲取博客、開放式課程、網路資源庫等方面的知識,為學生實現對知識的加工提供了便利,促使信息呈現出活躍的、快速發展的和生成性的等新型特徵。新媒體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改變了教育信息的創造、傳播、分享和利用空間,促使參與者之間實現共同創造,並發展和形成了信息的雙向溝通模式。4.新媒體對教育傳播模式的影響基於講授主義的傳統教學模式是20世紀學校教育的主要模式。而在信息社會里,這種由教師將知識傳遞給學生的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個人職業終身發展所需要的知識。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接受新知識和新觀點,而且是一個持續性的、探索性的和支持性的過程②(P40)。教學的重心從勤奮操練和練習轉向關注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上③(P1)。社會發展需要能夠反映新型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教育傳播模式。新媒體為新型教育傳播模式的構建提供了理想的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新媒體可以促進學生參與教學信息的傳播和反饋過程,傳統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被民主式的平等對話關系所替代,單向、線性的教學過程轉變為互動、非線性教學。在新媒體創設的環境中,教師和學生通過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交流、討論、協商或探究活動,彼此了解和熟悉對方的思想和觀點,共同完成知識的創造和分享。這一過程與現代社會的知識觀一致。由於現代社會中新知識不斷衍生,人們已經難以完全擁有知識產品、並且完好無損地存儲在個體頭腦中,而應該「把它存儲在朋友那裡或技術中」①(P45),當需要的時候才去搜尋和獲取它。通過保持持續的對話關系,在解決問題或者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能夠知道「誰會提供幫助」①(P13)。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只有保持對話關系,才能保證教學真正順利、有效地進行。由新媒體所帶來的海量信息通過不同的表徵形式(如文本、視頻、圖片或錄像等),擴充、表現和闡述知識的內部多樣性,實現傳遞思想、觀念、情感、信息和知識的目的,以滿足具有不同學習能力和學習風格的學生個性發展要求。新媒體支持的教育傳播模式可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如喜歡多感官通道的學生可以選擇多媒體組合方式呈現教學信息而學習;視覺型學習者可以利用圖片、圖表、錄像、試驗演示的觀察而學習。學生可以在物理的、虛擬的或者混合的多樣化學習環境中進行各種新型學習方式的學習,如基於資源的、基於探究的或者基於項目的學習等。新媒體支持學生提供學習反饋、獲得適應性幫助和支持,有利於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提供及時診斷和指導。因此,基於新媒體的學習能夠有效改善傳統教育中反饋缺乏或者滯後的現象。教師不是簡單地把知識傳遞給學習者,而是針對不同的學習者,設計、管理和維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多維度的學習環境。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幫助者,以保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及時得到必要的學習支架或學習補救②。因此,新媒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成為學習的主人。教育傳播模式本質上是動態的、有機的和發展的。作為一個開放系統,教育傳播模式會根據不同的文化、技術和社會環境而發生相應變化。新媒體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改變了教育傳播過程中基本要素內涵及其彼此之間的關系,促使教育的傳播模式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逐漸向以學生為中心的傳播模式轉變(見表1)。
技術通常會伴隨社會的進步而發展。新的技術層出不窮,會對教育造成持續性或者革命性的影響。新媒體的出現讓人們參與到一個更具互動性、以共同體為基礎的世界中,為我們共享經驗和探索知識創造了新的可能性,為變革和創新教育傳播模式注入了新的生機。隨著新媒體的應用,教育傳播模式呈現出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逐漸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轉變,並且呈現出互動性、非線性和數字化的特徵。同時,新媒體也讓教育面臨新一輪的挑戰。選擇的多樣性可能會造成學生選擇的無所適從感,並面臨諸多新的問題,包括如何在海量信息中選擇和組織有價值的信息,如何通過新媒體與他人建立、維持各種關系和身份以滿足個體的需要等。教師需要思考在新媒體參與構建的新型教學環境中如何重新定位、如何調整教學策略以便有效地應用新媒體技術。新媒體給教育傳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必將促進教育傳播模式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❷ 新媒體會對未來的教育教學帶來怎樣的變化
一:教育範式正在向包括在線學習、混合學習和協作學習的模式轉型。
二:社交媒內體正在日益改變人們容溝通、發表觀點及信息、人際交往的方式。
三:開放性——開放內容、開放數據、開放資源等概念,以及數據和信息的透明度與易獲取的理念——正在成為一種新的價值觀。
四:隨著技術成本的降低和基層學區採取更為開放的就學政策,如今學生攜帶自己的移動設備上學的現象日益普遍。
五:學生通過互聯網獲得海量信息資源和廣泛的人際交流機會這一發展趨勢,促使我們重新思考教育者自身的角色。
❸ 現代信息技術對學前教育的影響主要有哪些
一、現代教育媒體有利於激發幼兒美術活動的興趣,培養創造力
在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中,適時、適量、適度的運用現代教育媒體輔助教學,能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幫助突破教學難度,大大提高教學的靈活性,有利於教師發揮課堂應變能力,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有助於加深幼兒對美術的感受和理解,從而激發了孩子創造的火花。
現代教育媒體輔助美術教學有著很廣闊的前景,只有教師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根據美術教學的要求,精心設計課件,適當運用,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現代教育媒體有利於語言活動的生動再現,加深幼兒的理解
一、有利於創設環境,調動思維的積極性
語言活動中根據幼兒思維發展的特點及其規律,藉助現代化教學手段來設計教育過程,教師運用雙向提問的方法,讓幼兒在看看想想、看看講講、問問講講中由淺入深的理解教學內容及其蘊含的意義,提高了幼兒思維的深刻性,調動了幼兒語言思維的積極性,提高了幼兒主動參與語言活動的能力。如在進行大班仿編詩歌《家》的教學中,如何才能讓幼兒直觀的了解,透徹的理解呢?將原內容製作成多媒體課件,以直觀新穎的畫面配以悅耳動聽的音樂,精心設計將仿編內容配以鮮艷的色彩,可愛的形象進行動畫顯示。小朋友帶上可愛的頭飾進入到活動場地,多媒體動畫吸引著他們,大家不禁一同朗誦「藍藍的大海是珊瑚的家,深深的地下是石油的家……」當他們看到屏幕上出現自己編的詩歌畫面時,興奮的小手都拍紅了。
二、形象生動的再現,加深幼兒的理解
由於幼兒受其自身發展特點的影響,對新奇、富有動感、色彩艷麗的環境十分喜愛,這種環境易於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好奇,促進他們主動探索環境,以獲取豐富的信息知識。如語言活動《大象和小兔》中,三隻小兔在什麼時間干什麼?三隻小兔如何逃跑等,依次設計課件,先整體聽一遍故事,然後利用無聲和暫停技術,分別聽各個部分,讓幼兒在動畫故事中充分獲得語言信息,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最後再聽一遍故事。在此基礎上,伴隨著悅耳的音樂出現優美的動畫故事,使幼兒情不自禁的想說想表演。利用圖像的定格將動物的面部表情細部擴大,進行生詞的學習等。運用多媒體技術,將視、聽學有機的結合,使幼兒根據事物的具體形象和表象進行思維,教師輔以多層次、多方位的提問,幫助幼兒解決疑問,理解不能經驗到的事物。
三、現代教育媒體促進幼兒音樂活動中整體發展
幼兒園的音樂教育活動中,始終貫穿著發展了什麼能力?鍛煉了什麼技能?獲得了什麼情感?使孩子形成什麼態度?這四個問題是衡量一節音樂教育活動的關鍵。而適時的現代教育媒體的介入,對幼兒素質、能力、個性的培養有獨到之處,使幼兒成為具有一定水平的音樂欣賞者及參與者。
四、現代教育媒體有助於培養幼兒的數學興趣,符合全面發展的需要
數學活動是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的重要一環,由於該方面的知識比較抽象,並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幼兒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學習時難免有枯燥感。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現代教育媒體的介入使這一問題迎刃而解。利用游戲的方法,主動與材料發生相互作用,激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促進思維能力、德育、反應的靈敏性等方面的發展。
五、現代教育媒體打破常識教學中地域、時空的限制,提高學習效率
在常識教育活動中,現代教育媒體在演示和實驗方面的模擬模擬功能是傳統教學手段所不能比擬的,現代教育媒體教學軟體利用圖形演示可以使許多抽象的和難以理解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把復雜的事物簡單化,把時間的過程縮短,把空間的距離變近,把微觀的事物放大,把宏觀的事物縮小,使那些原來需要教師費盡口舌花費許多時間仍然講不清楚的知識變得一目瞭然。
現代教育媒體輔助教學,可給幼兒極其豐富的各類刺激,展現給幼兒生動形象的畫面,帶來悅耳動聽的音響效果。這既符合幼兒喜歡鮮艷動態畫面的特點,又符合幼兒具體形象的思維水平,便於幼兒理解和掌握演示內容。更為重要的是它給與幼兒動手操作、主動參與的機會,使幼兒在與外界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符合幼兒認知發展的基本規律,把幼兒帶入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氛圍中,使幼兒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因此,我認為它必將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大展宏圖!
❹ 如何看待互聯網與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
多媒體 互聯網乃至物聯網將改變傳統授課模式
1教師必須知道如何使用 在課程中有效的使用
2教師可以從傳統的授課者 成為提供素材 組織教學的傳播者
3教師信息收集 和即興教學都將成為必備技能。
❺ 淺談多媒體技術在幼兒園教學中的運用有何目的與意義
在幼兒園教學中,多媒體起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有反作用。我一直都極力反對在幼兒園教學中過多地使用多媒體課件。 學前教育與其他階段的教育不同,孩子需要學習的,越貼近生活越好,不但需要視覺刺激,還需要觸覺、嗅覺等其他方面的刺激。中國傑出的教育學家陳鶴琴說過,大自然大社會是活教材。孩子們應該走到自然中、社會中去學習,而不是在多媒體的幫助下去學習些虛無縹緲的東西。 國內幼兒園普遍喜歡多媒體課件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傳統分科教學模式造成的,多媒體更適合這樣的教學模式,但分科教學已經被公認最不適合孩子成長。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師資水平,點開投影儀,電腦自己發出聲音,自己演示動畫,孩子們點點戳戳,老師既不用提前花太多精力准備課程,更不須要自己設計課程,多輕松。但這樣每個教室每個班級都教授同樣的內容,如何能夠在幼兒園階段培養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如何做到以孩子為中心。 多媒體不是完全不用,而是多媒體本身應該作為讓孩子探究的目標之一,比如瑞吉歐對於光影的重視一樣,而不是把多媒體作為一個工具。
❻ 多媒體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有什麼作用
隨著現代科技向社會迅速而廣泛的滲透,多媒體已經悄然走入了幼兒園的課堂中,它不僅對幼兒園的教學活動起到了很大的輔助作用,而且對現代幼兒教育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烏申斯基曾說:「孩子是用形式、聲音、色彩和感受來感知周圍事物的。」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多媒體課件在幼兒園教學中的發展已迫在眉睫,多媒體信息技術使靜止的圖文視聽化,復雜的內容簡明化,抽象的思維過程形象化,知識的發生過程動態化,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對未知領域知識的探索慾望。信息技術活動課程以獨特的生動性、直觀性、趣味性、實踐性等特點促進了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增強了幼兒主動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在幼兒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方面也表現出獨特的功能和價值,它給幼兒園教育活動帶來了新的生命力。
void function(e,t){for(var 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a=+new Date,i=[],o=function(){this.removeEventListener&&this.removeEventListener("load",o,!1),i.push({img:this,time:+new Date})},s=0;s< n.length;s++)!function(){var e=n[s];e.addEventListener?!e.complete&&e.addEventListener("load",o,!1):e.attachEvent&&e.attachEvent("onreadystatechange",function(){"complete"==e.readyState&&o.call(e,o)})}();alog("speed.set",{fsItems:i,fs:a})}(window,document);
幼兒的思維處於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對比較抽象的事物還很難大量接受,多媒體聲、形、色並茂的特點,不僅增強了直觀性,而且拓寬了幼兒的視野。幼兒的記憶帶有很大的隨意性,他們的注意力很不穩定,對事物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多媒體能提供形象、鮮明的表象,有利於集中幼兒的注意力,極大的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一、多媒體技術對教師專業成長的作用。 (一)開拓教師視野,提升教學理念。
現在的幼兒教育發展很快,新《綱要》的實施給教師提出了嚴峻的考驗。這必須要求教師不斷學習,提高專業素質。我們幼兒園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網路,讓教師進行學習。教師們能夠快捷的搜索、收集所需要的各種信息資料和參考資料,認真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快速獲取信息。這些信息,使老師的眼界更寬、思路更廣、觀念更新。在先進的理念指導下,教師組織活動的形式更新,方法更科學,幼兒獲益也就更多。
(二)減輕教學負擔,提高教師工作質量。
現代信息技術在幼兒園的運用,為教師尋找教學用具提供了極大的方便,讓教師從繁重的、費時的教具製作之中解脫出來。教師們可以將大部分的時間騰出來觀察幼兒、了解幼兒,並根據他們的需要及時調整活動計劃,使預設課程與生成課程有機結合。
1、文字處理:教師可以藉助電腦,電子備課、打一些藝術字用於牆面布置,使環境創設等就變得輕而易舉。
var cpro_psid ="u2572954"; var cpro_pswidth =966; var cpro_psheight =120;
2、表格處理:幼兒園各種表格特別多。我們可以藉助電腦,隨意製作各種規格、各種樣式的表格等。
3、教學管理:幼兒園行政管理人員可以藉助電腦,對幼兒園的行政後勤實施了全面管理。如:幼兒園概況、幼兒園組織機構、幼兒園規章制度、幼兒園目標管理、檔案資料管理、幼兒園工作評價等。
4、衛生保健:藉助電腦,對定期體檢記錄、身高體重測評、營養計算、檢查矯治事項、登記事項等實施全面管理,十分方便有益。
二、多媒體技術對教育管理的作用。
(一)利用多媒體吸引幼兒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
幼兒園孩子年齡小,無意注意佔主導地位,鮮明、新穎、具體形象的刺激是引起幼兒無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1、多媒體技術以其鮮艷的色彩、多變的動態畫面、聲音的配合能有效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從而提高他們的興趣。例如,中班數學《分類統計》活動中,將抽象枯燥的教學內容,變為生動有趣的教學軟體,整個活動以小動物變魔術和與小朋友們做游戲的形式,貫穿始終。
2、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聲音和圖象來實現某些知識性較強的內容,就更易於幼兒掌握知識,同時也符合低幼年齡的認知特點。每當電腦顯示小動物一邊唱著動聽的歌,一邊拍打翅膀,帶出各種色彩鮮艷的幾何圖形,拼成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時,這色彩豐富、富於變化的視覺畫面,大大激發了幼兒學習的慾望,讓幼兒能長時間把注意力停留在課件上。
❼ 如何看待媒介對兒童的影響
英盛觀察為您解答:電子媒介以不可抵擋之勢入侵童年,影響兒童成長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從兒童認知、道德、審美與童年進程四方面探討電子媒介的影響,使用得當,電子媒介會成為兒童知識淵博的朋友;使用不當,電子媒介會摧毀美好的童年。
電子媒介充斥在現代人生活與工作的每一個角落,以至於人類已經無法想像在沒有電的世界裡該怎樣生存。電腦、手機讓成人著迷的同時,也讓兒童深陷其中難以自拔。看看周圍,在餐廳的某個角落,成人吃飯聊天,兒童就沉浸在手機或者平板電腦的世界裡。在家中,孩子哭鬧無計可施時,家長會掏出手機,播放有趣的視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個人無法阻止歷史的進程,在這個信息化時代,個人很難避免兒童不接觸任何電子媒介。電子媒介既是天使,也是魔鬼,它們「隨風潛入夜」,逐漸滲透到兒童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對兒童的成長造成利弊交加的影響。
一、對兒童認知的影響
皮亞傑認為:「認識上的適應,也像生物學上的對應物一樣,是由同化和順應之間的一種平衡所組成。」兒童通過同化和順應掌握外界信息,從而適應環境,學會生存。
電子媒介出現之前,人類通過紙質媒介來獲取信息。兒童通過學習才能尋覓到打開成人世界大門的鑰匙,這一過程是漫長的,伴隨著兒童的成長。電子媒介的出現,大量信息以圖片、視頻的形式呈現,使得現在兒童可以獲得從前兒童難以接觸的秘密。這一方面可以擴大兒童的視野,知道人的身體組成是什麼,世界的另一端有什麼,科技的前沿創造出了什麼……另一方面卻可能意外地讓兒童了解到暴力、性等從前對兒童封鎖的信息。是否因為電子媒介會造成惡的後果就阻止其進入兒童世界?當然不可能,同樣對兒童也不公平。如今,兒童如果從未看過某個動畫片,玩過電子游戲,那麼在同伴中間他會被排斥,因為他和他們沒有共同話題。從幼兒園小朋友集體被平板電腦誘拐的實驗,可以看到科技產品對小朋友有著無可抵擋的魅力。兒童具有敏銳的觀察力,他們看見成人時不時看看手機或電腦,他們會好奇其中的奧秘,他們會探索如何使用成人的「玩具」。黑格爾認為文明的進程會使曾在歷史上顯得神秘的知識都成為兒童的玩具,「在知識領域里,我們就看見許多在從前曾為精神成熟的人們所努力追求的知識現在已經降低為兒童的知識,兒童的練習,甚至兒童的游戲。」曾經的計算機只有國家實驗室才擁有,如今兒童都會使用計算機聽音樂、看視頻。長時間沉迷在電子媒介營造的世界裡會對兒童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認識世界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電子媒介絕不是也不應該成為唯一的途徑。兒童處於大自然中,可以用眼睛去看,用耳朵聽,還可以用手去觸摸,用鼻子聞,用嘴巴嘗,他們感受的世界是五彩繽紛、生動靈活的。兒童的每一天都是新鮮的,他們充滿好奇地觀察這個世界,世界呈現給他們的每一天也是充滿變化的。昨天天晴,今天下雨;昨夜漫天星星,今夜月朗星稀;昨天有雁飛過,今天小蝌蚪在找媽媽……兒童在大自然度過的每一天都是充滿生命力的。何必浪費大自然的恩賜?在大自然的庇護下,每一個兒童都能快快樂樂地成長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現在電子媒介無處不在。成人對電子媒介的態度是否應該如臨大敵,還是應該聽之任之?或者應該淡然處之,既不放任也不完全拒絕,就像周作人在其《兒童的文學》中所闡述的,成人可以「放膽供給」兒童所需要的、能夠滿足兒童的本能和興趣的一切精神食糧。成人「不必愁他有什麼壞的影響,但因此我們又更須細心斟酌,不要使他停滯,脫了正當的軌道……」電子媒介寓教於樂,合理的使用可以對於兒童的認知起到積極的作用。電子媒介的魔力讓很多成人都不可自拔的沉溺其中,但是成為父母後,成人必須承擔控制兒童使用電子媒介的時間與質量的責任,就像守護一朵帶著露水的玫瑰一樣,成人該有怎樣的小心翼翼,才能保護世間最純真最脆弱同時也是代表未來和希望的花朵。
二、對兒童道德的影響
電子媒介雖然會向兒童宣傳道德規范,但同時暴力、爭斗、爾虞我詐也會出現在電子媒介上,造成兒童道德認知的迷茫。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中不無憂慮地指出:「很顯然,媒介已經削弱了家庭在塑造年輕人的價值觀和情感發展上的作用。」電子媒介給兒童創造了一個虛擬的世界,兒童會認同虛擬世界的規則。例如家長說打其他小朋友會痛,欺負別人的小朋友將沒有人和他玩。但是兒童看見貓和老鼠成天打架,看見喜羊羊和灰太狼總在爭斗。兒童會發現這個過程充滿樂趣,在和其他小朋友交往時也會產生同樣的邏輯。怎樣知道欺負別的小朋友是不對的呢?當兒童看到別的小朋友受傷哭泣,當自己被其他小朋友欺負感到痛苦時,兒童這才會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和理解問題,才會對別人產生同情心。休謨認為「廣泛的同情是我們的道德感所依靠的根據。」在虛擬空間中,兒童身體的存在被抽離,於是應該形成的常識和同情心也被抽離。正常兒童會了解人被火烤的後果,並同情被烤者的痛苦。而連雲港9歲男童竟然模仿灰太狼用火烤羊的情節,將兩名同伴綁在樹上點火,造成了嚴重的燒傷。這樣極端的事例說明該男童沉溺虛擬世界中,在動畫片中,小羊並不會受到真正實質性的傷害;現實中,他認為他的行為只是游戲並不會造成嚴重後果。兒童的道德觀正在形成中,電子媒介的矛盾讓兒童困惑。一方面,兒童會得益於電子媒介宣傳的真善美;另一方面,兒童會受困於電子媒介透露的假丑惡。家長所要做的是控制和解釋電子媒介所傳播的信息,讓兒童在與人交往中形成被社會認可的道德觀。
三、對兒童審美的影響
審美是兒童的天性。經驗告訴人們,兒童喜歡漂亮的夥伴、漂亮的衣服、玩具,喜歡動聽的音樂、優美的環境。畢加索認為每一個兒童都是藝術家。兒童的藝術不受功力目的支配,他們憑著純粹的心表達稚嫩的情感。美是秩序的感性表達,兒童天生有一種對規律性的強烈需要,兒童通過審美表達自己對於世界的觀感和對於規律的把握。正如莊子所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老子指出聖人的精神狀態 「復歸於嬰孩」。聖人通達天地之美,兒童也在通過自己天真無邪的雙眼觀察世界,試圖尋找世界的規律。自然是美的,處於大自然中的兒童是快樂的,他們有著無窮的問題需要探索,他們也有著無數的藝術作品亟待完成。電子媒介同樣也會試圖向兒童傳播美,通過電子媒介,兒童可以看見平時很難看到的海底世界、非洲大草原、熱帶雨林……滿足兒童的好奇心。兒童通過電子媒介認識的世界是不全面的,潔凈的城市生活會讓兒童詫異「臟」為什麼存在。有的兒童看見自己的排泄物會惡心,當污泥濺到皮膚上時甚至會嘔吐;任何人想到污泥由動物排泄物構成,都有點不舒服。而鄉村的兒童或許此時正開心地玩泥巴,單調的生活和傳媒讓人無法想像另一種生活方式。真正的美是一種和諧,自然中不僅有高大雄偉、光鮮亮麗,自然也包括各種奇形怪狀,經常接觸大自然的兒童,會明白可愛的貓咪是美,同樣老鼠的存在也是和諧的;會明白蝴蝶是美的,明白雖然毛毛蟲不起眼,可正是它變成了美麗的蝴蝶;自然的一切存在都是合理而且美好的。如果兒童接受相似的傳媒,那麼他們長大後會怎樣?是否會依照相似的審美過著與他人無差異的生活?他們未來的生活是否會豐富多彩,充滿創造力? 四、對童年進程的影響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電子媒介不應該讓童年走向逐漸消逝的道路。達爾文、愛因斯坦等人皆因為童年的好奇心而激發了他們成年後的探索。電子媒介是人類科技的成果,使用得當可以增光添彩。現在,每天,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地和各個領域的信息通過電視或互聯網傳播,兒童可以快捷地從中獲得所求。這些信息可以是有益的、寓教於樂的,有的兒童探索了科技的力量,學習的捷徑,努力的結果使得他們成為神童或者少年大學生,在這之後,他們依然會對童年的玩具念念不舍,在學識方面,他們超出了正常的兒童,在生活和心理需求方面,他們仍是孩子。電子媒介也會為兒童打開一扇窗,讓兒童窺見成人世界的秘密。有的兒童過早了解了性知識,甚至早早有了性行為,世界上最年輕的媽媽是一位五歲女孩,這個兒童或許會在哺育方面多一些知識,可是並不會一下子擁有成人的思想和經驗。電子媒介是否會加速童年的進程?木桶效應告訴我們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某塊木板下面有破洞,這只桶就無法盛滿水。神童在某一方面可以卓爾不群,可是在其他方面的表現可能平常甚至失常。英國來德爾克斯大學36年間跟蹤調查210名神童,結果3%的人最終功成名就。極端的個案可見塞達斯的事例,哈佛大學一名心理學教授,在自己兒子塞達斯身上進行「培養試驗」,塞達斯6個月時能讀出26個英文字母,2歲看懂中學課本,4歲發表4篇文章,6歲完成解剖學論文,12歲被哈佛大學錄取,14歲住進精神病院。精神的物質基礎是神經生理組織。兒童心理發展從一個階段到下一個階段過渡的最佳速率是由大腦等神經生理系統發育中相應階段過渡的速率決定的。只有符合自然的正常速率才能讓兒童健康地成長。盧梭認為:「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長時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兒童有自己的大綱,尊重兒童的成長速率,滿足兒童對電子媒介的好奇,有選擇地讓兒童接受電子媒介傳播的信息,讓電子媒介成為生動有趣、知識淵博的朋友,讓童年更加美好。
結語
信息化時代,如何讓兒童快樂地成長是每個家長必須思考的問題。現在中國的年輕父母很多都曾經是獨生子女,可能他們兒時就與電視為伴,長大後又沉浸在網路世界裡。80後母親在家沉迷網路,讓8歲孩子洗衣做飯的新聞,說明80後父母曾經的生活重心就是電子世界,如果他們無法控制自己,那他們如何教育孩子?兒童是這個世界最美的花朵,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美的時光,看看兒童天真無邪的笑臉,怎麼忍心兒童迷失在電子世界裡?兒童也是成人之父,當年輕父母無法控制自己時,請看看自己的孩子,想想自己的責任。如果年輕的父母童年的玩伴是冰冷的電視機,問問自己快樂嗎?問問自己是否想讓自己的孩子重復那樣的道路?電子媒介讓現在人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成人無法阻止兒童接觸電子媒介,成人所需做的是控制兒童接受電子媒介影響的內容和時間。盡量多陪陪孩子,讓孩子接觸大自然,讓孩子多交朋友,讓孩子融入真實而美好的生活。
❽ 如何看待信息技術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
信息技術教學能把聲音、圖文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它能為幼兒創設情境,有效 的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他們的各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形成良好的人機 互動,開拓幼兒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因此,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信息 技術教學對幼兒園教學大有裨益。 1.信息技術在語言活動中的應用——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幼兒園語言活動中,多媒體課件鮮艷生動的圖像、動靜結合的畫面、悠揚悅 耳的音樂,喚起了幼兒高漲的學習興趣。幼兒的感覺、知覺、表象、記憶、思維、 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都能保持良好的狀態,有利於促進幼兒的認知發展。愉快輕 松的情感體驗更有利於幼兒形成積極、健康、愉快的情感。《雲彩和風》是大班學 習活動中的一個素材點。活動的主要意圖是通過詩歌讓幼兒體會風吹雲動的變化過 程。在運用傳統圖片形式教學效果不佳的情況下,我們選擇了製作 FLASH軟體。結果我們發現,多媒體形式可以清晰地演示出雲彩的變化過程,再加上美妙的背景音樂,配上教師朗朗唱頌詩歌的聲音,一下子把詩歌中特有的優美意境表現出來了。而雲彩的變化讓幼兒不再覺得陌生,變成了可以「觸摸」到的變化。在活動當中,幼兒感興趣極了,還基於自己的已有經驗,創編出許多新的詩歌,教學效果明顯優於傳統教學中的圖片講解。多媒體課件不僅讓幼兒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也喚起了他們的求知慾望和學習熱情。可見,為幼兒創設最佳學習情境,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主動性,使幼兒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愉快地學習是信息技術的一大優勢。 2.信息技術在常識活動中的應用——直觀演示,難點不難 在常識活動的教學中,有些自然現象往往平時不易看到,無法令幼兒體會、理 解,課程中的重點、難點往往不易突破。因此,可採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以期達 到知識的遷移。我們進行過的常識活動有《京劇臉譜》、《小螃蟹的奇遇》等。 通過這個案例不難看出,教師先讓孩子自己了解動物再生能力,再利用多媒體 技術突破時空限制的特點,真實地展示了動物們的再生本領,突破了教學的重點、 難點,豐富了幼兒的常識知識,使幼兒在活動中倍感樂趣無窮,從而促進了幼兒主 動學習、探究世界願望的達成。 3.信息技術在數活動中的應用——積極思維,樂於嘗試 在幼兒階段,孩子們對數概念的理解有很大差異,幼兒園的計算活動十分注重 在幼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開展。因此,個別活動和分組活動成為了幼兒園數活動的 主要形式。如何在分散的活動中對幼兒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呢?這就需要藉助許多 條件,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多角度、多方向、多層次、多方式、多順序、多途徑 地提示認知對象,進行思維訓練。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恰好能夠提供這種條件,它具 有多變換的優勢,不僅可以擴展認知領域,還可以通過幼兒與媒體之間的互動,達 到解放教師的目的。我們依據這個假設,進行了《大熊山》、《春天的花》、《小 樹葉》、《連線游戲》等活動。 在課件製作的過程中,製作方法以簡單的點擊式操作為主,演示為輔;有動態 的物體,也有不動的物體供幼兒尋找、觀察。這樣,既可以在計算活動中培養幼兒 的觀察能力,又能進行多維度的游戲活動。 4.信息技術在音樂活動中的應用——引起共鳴,發揮想像 我國古代著名音樂論著《樂記》中有句名言:「樂者,音之所由聲也。其本在 人心之感於物也。」它明確地告訴我們:音樂是一種聲音的藝術,同時又是一種表 達思想感情的藝術。信息技術教學能憑借它的聲頻效果和視頻效果,在音樂活動中 充分地展現音樂這雙重藝術的魅力,激起幼兒感情上的共鳴。不僅能使幼兒學到音 樂知識,提高音樂素養,而且能培養幼兒高尚的情操和品格。如引導孩子欣賞我國 的國粹──京劇時,由於孩子年齡和知識水平的限制,他們對京劇基本上不會很感 興趣地學習和欣賞,更不能體會京劇那不同於歌曲的獨特的唱腔,那深奧而復雜的 板式、結構、獨特的演唱風格,對於京劇所蘊含的豐富多彩、深層次的美根本無法 體會。於是我利用網路舉行了一次「京劇知識知多少」的探究活動,讓孩子們和家 長分組在網上搜尋下載相關信息,有的幼兒了解京劇的起源,知道京劇由崑曲發展 演變的過程;有的找到了京劇的臉譜,知道京劇中的行當分為生、旦、靜、末、丑 幾類,通過臉譜了解各自代表的角色;有的通過查找京劇中的道具了解相關動作程 式代表的意義;還有的幼兒上網下載了有關的唱段,並通過練習能哼唱幾句;就這 樣將本來十分枯燥乏味的欣賞課變得生動有趣。這種教學模式充分提供了讓幼兒自 由表達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幼兒的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探究性,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從而增強了幼兒完成任務的 信心,不僅有利於幼兒保持學習的興趣,而且對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起到了積極 的作用,有利於創造型人才的培養。 幼兒時期的可塑性很強,他們對整個世界充滿了好奇,遇到問題總愛問個為什 么,在這個時期如果加以正確的引導,就會使他們的創新精神得到培養,創造力得 到發揮。而信息技術的採用對培養孩子們的創新精神有著積極的作用。信息技術具 有集圖像、聲音、動畫、文字於一體的多種信息功能,向幼兒提供多種刺激,以生 動直觀、形象逼真的方式向幼兒呈現知識,能引起幼兒的注意力,引發幼兒的好奇 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幼兒處於驚奇、探索的學習氛圍中,既可激活幼兒的思維,又有利於發揮幼兒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總之,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具有諸多優勢。它能使抽象的問題形象化,使枯燥的問題趣味化,使靜止的問題動態化,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從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幼兒自覺學習的積極性,增強求知慾望,發展幼兒的探索精神和動手能力,既提高幼兒的智力因素,又提高幼兒的非智力因素,培養和發揮了幼兒的思維想像能力。同時,它也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充分掌握這一現代教育手段,合理發揮其作用,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落實素質教育,同時也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
❾ 學習多媒體技術對幼兒園教學帶來什麼好處
多媒體技術在幼兒教學中具有的優勢: 1、優化教學內容。多媒體教學可以將教學內容形象、生動、鮮明地表現出來,豐富教學形式,使教學內容變得可視、可聽、易感知、易體會,並能擴大教學信息量,拓寬幼兒知識面,有利於幼兒感知、理解新知識,在探索中了解事物發展的規律和變化。如在小班科學活動「磁鐵的作用」中,用多媒體技術將磁鐵可以吸住的物體一一展現,通過課件形象地展現在幼兒面前,使原本枯燥的內容變得直觀易懂。 2、優化教學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運用輕松、活潑、流暢、自由的情境能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多媒體教學還能使講授與演示融為一體。在豐富多彩富於變幻的信息雙向傳遞中,幼兒愉快、自然、主動地學習。因此,多媒體技術為幼兒園教學活動創設了良好的情景,營造了輕松自然的學習氛圍。如在中班數學「分類計數」活動中,將抽象枯燥的教學內容,變為生動有趣的教學軟體,整個活動以小企鵝變魔術和與小朋友們做游戲的形式,貫穿始終。每當電腦顯示小企鵝一邊唱著動聽的歌,一邊拍打翅膀,帶出各種色彩鮮艷的幾何圖形,拼成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時,這色彩豐富、富於變化的視覺畫面,大大激發了幼兒學習的慾望,同時電腦又以小企鵝唱歌或生氣的形式來判斷幼兒回答的正確與錯誤,有聲有色,情景交融,優化了教學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