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幼兒園兒歌如何教學
幼兒園兒歌論文教學,我覺得如果沒有他們的兒歌,怎麼學會的話?我真的應該需要他們的自信力,自己去學
② 兒歌如何在幼兒園語言教學中的進行應用
幼兒園語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幼兒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在版以往的幼兒園語權言活動中,教師一般只能在理解作品內涵的基礎上,採用有聲有色的朗讀,把語言信息傳遞給幼兒,或藉助圖片、錄音進行教學,而這些方法不能表現作品的全部內容,影響了幼兒對作品的理解和體驗。因此,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主幹的傳統教學模式受到質疑,而代之以幼兒為中心,主動學習為中心的開放式現代教學模式
③ 幼兒園常用的八種教學方法
一、直觀法:幼兒園教學的主要方法。包括:觀察(物體和現象)、演示、示範、使用直觀教具、採用電化教育手段等。
1、觀察法:幼兒園直觀教學方法之一,運用觀察進行教育的方法。科學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方法,指有預期目的的感知活動。觀察方法:指觀察事物的具體方法。依據觀察的目的要求,選擇科學的觀察方法會提高觀察的效率。
(1)幼兒自發觀察:幼兒在沒有教師的指導下,主動、自發地觀察周圍新奇的事物。如:天空中的飛機、樹下的螞蟻等。
(2)個別物體觀察:在一定的時間內,組織幼兒觀察某一物體或現象,使幼兒掌握這一物體或現象的名稱、外部特徵、功能、與人們及社會的關系,從而獲得有關的粗淺知識。如一般的認識食物、動植物都用這種方法。
(3)比較性觀察:指組織幼兒觀察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體、現象,比較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通過分析、比較、判斷、思考,能更精確、細致、完整的認識事物,形成概念。如認識圖形(正方形和長方形)、認識常綠樹和落葉樹等。還可以分為整體比較和分解比較。整體比較是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物進行整體比較,找出它們的相似性、相反性和相近點。分解比較是對兩種物體分別從局部逐一地進行比較。
(4)長期系統性觀察:也稱「追蹤觀察」。在較長的時間內,組織幼兒連續的對某一物體或現象的發展變化進行間斷性的、系統的觀察。如觀察種植角里的植物、月亮的變化等。
(5)順序觀察法:即對觀察對象按照先後順序,從不同的角度細致的觀察。一般觀察動物時是按照從頭到腳、從上到下的順序觀察。
(6)特徵觀察法:是對觀察對象的最主要或某一方面特徵進行相對靜止的觀察。
(7)分解觀察法:是對觀察對象各部分進行仔細分解觀察,然後再綜合起來,達到清晰地了解全貌的目的。
(8)探索性觀察:即觀察事物之間的聯系、轉化、原因和結果進行探索。
2、示範法:指教師通過自己的語言、動作所做的教學表演,為幼兒提供具體的模仿範例。一般語言、藝術、健康領域用得較多。
(1)完整示範:對新的教學內容,從頭到尾的示範,給幼兒完整的印象,便於理解和掌握,形成整體的概念。如:新授歌曲、詩歌、早操時經常用到。
(2)部分示範:在幼兒學習過程中出現難點、錯誤時,教師進行部分示範以幫助解決局部問題,對已經會的內容不再示範。
(3)分解示範:把學習材料分成幾部分,分部、分段地示範,使幼兒掌握每一處要領和學習的重點。
(4)不同方向示範:從正面、背面或側面進行示範,使幼兒從不同角度得到完整的印象。一般舞蹈、律動時用得較多。
二、提問法:是教育教學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是指導幼兒觀察、學習的主要方法。
1、描述性提問:即提示幼兒細致地觀察並描述事物,一般這樣提問「你看到的啄木鳥是什麼樣的?」
2、比較性提問:即啟發幼兒比較事物的異同。如「正方形和長方形哪裡一樣,哪裡不一樣?」
3、分類性提問:即啟發幼兒運用概念進行思維的提問。如「你認為桔子是屬於哪一類呢?(干過還是水果)
4、解釋性提問:即提示幼兒了解事物及變化的原因並清楚的加以說明。如「雨是怎樣形成的?」
5、選擇性提問:即對幾種結論進行取捨的提問。如「你們說,葡萄乾是屬於水果還是乾果呢?」
6、反詰性提問:指對幼兒在觀察、感知過程中得出的判斷進行反問。如「小海馬是媽媽生的嗎?」
三、談話法:又稱「問答法」,古老的教學法之一。通過教師提問和幼兒回答進行教學。即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回答提出的問題,藉以獲得新知識,或檢查知識、鞏固知識。
④ 對於幼兒園小班教育來講!兒歌的作用是什麼
兒歌的幾種教法在兒歌教學中,如果兒歌的教授形式或內容比較單一,那麼兒歌對幼兒的吸引力並不大,也很難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兒歌教學中我在教學形式上做了一些嘗試,認為以下幾種形式,幼兒比較喜歡,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故事法。 有些兒歌內容比較適合編成有趣的故事,這類兒歌往往有一定的情節內容、趣味性較強。在教學中可以讓幼兒在傾聽故事的同時了解兒歌的內容,這樣學起來就容易多了。如兒歌《老鼠鑽洞》內容是"花貓追、老鼠逃,鑽進小洞哈哈笑,小洞原是象鼻孔,大象癢得受不了,一個噴嚏打出去,送給花貓吃個飽。"教師就可以把它編成有趣的小故事,講給幼兒聽,讓幼兒在熟悉兒歌大致內容的基礎上學習兒歌,這大大增強了這首兒的趣味性。另外教師還可以採用"接著說"的方式進行教學,也就是老師說上半句,幼兒接著說下半句,然後互換,如老師說"花貓追",幼兒接著說"老鼠逃",老師說"鑽進小洞"幼兒接著說:"哈哈笑"這樣一來,不但突出了這首兒歌的趣味性和韻律性,而且幼兒比較喜歡這種互動式、互換式的教學,因此孩子們既感興趣又能輕松掌握。 (二)動作法孩子喜歡活動,喜歡模仿,這是幼兒階段年齡所具有的特點。為此,在進行兒歌教學時,如果能根據兒歌的內容輔之以有助簡單形象的動作,會引起孩子很高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比如:《我們都是好朋友》"小鳥兒,成群飛;小魚兒,成群游,小朋友,手拉手,排成隊伍向前走;唱著歌,拍著手,我們都是好朋友。"在運用此法時,不一定要求每個孩子的動作、表情都一致,要允許孩子有不同,讓孩子充分展現活力、自我。 (三)節奏法很多兒歌對仗比較工整,有一定韻律,可以採用打節奏的方法。這種方法雖然簡單,但有時效果還不錯。但打節奏不一定就只是拍手,可以多種姿勢並用,如:拍腿、拍肩、點頭、跺腳等。也可以藉助打擊樂器或自製樂器來敲出節奏,鮮明的節奏可以讓孩子們情緒激昂,興趣盎然的學習兒歌幼兒園小班的生活可以說是孩子們離開家庭邁出社會化的第一步,剛剛離開父母,他們哭泣、恐慌、焦慮不安雖然很正常,但作為老師,我希望可以讓孩子們盡快緩解他們的分離情緒,盡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使幼兒園的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兒歌作為一種較好的方式,我認為雖然還有很多值得推敲研究的地方,只要將兒歌教育用的恰如其分,符合幼兒的天性和需要,讓幼兒從中感受到趣味,就可以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