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幼兒園集體科學教育活動評價的功能有哪些
1、前兒童科學教育內容選編的原則 在內容選編時我們要遵循科學性,啟蒙性,系統性,時代性,地方性,季節性等原則. 科學性原則:是指選擇的內容必須符合科學原理,應從自然界的整體出發,根據客觀規律,正確解釋學前兒童周圍生活中的有關的自然現象和自然物. 啟蒙性原則: 是指選編的內容必須符合學前兒童的知識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 使學前兒 童在教師的幫助下,通過一定的努力能夠達到教育目標. 系統性原則:是指選編的科學教育內容是按照由近及遠,由簡到繁,由具體到抽象,由 已知到未知的認知規律編排. 時代性原則:是指要根據時代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來選編科學教育內容,使選編的 內容跟上時代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面向現代化. 地方性原則:是指應聯系當地的自然環境和文化背景,來選編科學教育的內容. 季節性原則: 是指應聯系季節變化來選編科學教育的內容. 遵循季節性的原則來選編科 學教育的內容,既能豐富,加深學前兒童對季節的整體理解,又能幫助學前兒童理解事物變 化與季節之間的關系.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內容特點 ①在引導學前兒童了解周圍環境的同時,了解人體自身; ②讓學前兒童感受技術,崇尚科學; ③在認識周圍環境的同時,進行環境保護教育; ④把認識個別物體的屬性和認識物體的多樣性結合起來; ⑤從學前兒童的身邊取材. 2、一本書名《學前兒童科學教育》 該書力求全面、系統地反映《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精神,吸收當前國內外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內容包括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概述、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途徑、資源及評價等。與一些教材不同的是,針對當前人們對集體教學活動關注較多的現狀,本書專章討論了集體教學活動中的科學教育活動。為了提高學習者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本書呈現了較為豐富的案例,希望幫助學習者在掌握學科基本知識的同時,獲得獨立學習新知識的策略和技能以及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⑵ 幼兒園大班科學奇妙的植物教學反思
(參考範文)
活動反思
喜歡花草樹木是幼兒的天性,幼兒願意親近大自然,探索植物的奧內秘。生態各異的植容物在我們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在保護生態環境和美化社會環境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設立這一主題,有利於萌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增進幼兒環境保護的意識;有利於幼兒觀察生活,在實際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有利於激發幼兒對研究探索植物及其生長的興趣,從而獲得有關植物的知識經驗。
由於幼兒園的花草樹木是幼兒最熟悉的,也是最貼近幼兒實際生活的,孩子們非常的感興趣,再帶幼兒一起觀察、討論,幼兒的學習興趣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於是在開展討論時,幼兒就會有好多的東西想說,在說的過程中,幼兒思維的火花得到了碰撞,幼兒從中積累了許多的知識經驗,所以,主題的開展,離不開幼兒實際的生活經驗;主題的內容,必須是幼兒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脫離幼兒實際生活經驗,或者太過深奧的東西,都是幼兒不喜歡的,主題也是比較難開展的。
⑶ 結合幼兒園實例分析幼兒園科學教育內容存在的問題
可以找一些好的書籍來讀,可以來我的空間看看,裡面關於教育類的書籍品種比較多,內容最新最好
⑷ 幼兒園大班科學鹽得來歷的教學反思
幼兒園大班科學鹽得來歷的教學反思 大班科學活動《神奇的鹽》老師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從幼兒常見、熟悉的現象沉浮入手,引導幼兒主動地參與學習,親歷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使每一個幼兒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一、材料選擇合理有效 科學活動中的材料投放與幼兒的興趣有著相互的密切作用。材料投放得好、投放得巧,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探索慾望,滿足幼兒興趣的材料能促進幼兒的思考。此活動我們嘗試了多種材料,如小番茄、山芋、萵苣這些材料在鹽水中很容易浮起來,對鹽越多浮力越大,很難讓孩子感知,而土豆塊雖實驗現象也是比較明顯的,但由於是切開的很容易吸收鹽份,浮起來的土豆塊吸收鹽後又會沉下去,這裡面的知識很多,對孩子來說不易理解,反而會讓孩子混餚。最後我們選擇了葡萄,葡萄的色、形對幼兒更具誘惑力,更重要的是實驗操作結果明顯。能幫助幼兒發現實驗現象,了解科學知識。其次提供水的多少、勺子的大小都不能隨意,這樣才能體現科學活動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因此材料的准備不容忽視,幼兒的興趣主要來自於材料,幼兒的發展更依賴於對材料的操作。材料的投放是一門藝術,如果能巧妙的投放安全、適量和能激發幼兒探索的材料,那麼科學活動一定會讓幼兒感到更精彩。 二、活動過程自主開放 老師創設了寬松的環境氛圍,積極為幼兒提供貼近幼兒生活的操作材料,多途徑的引發幼兒投入到活動中與材料積極互動,體驗發現的樂趣,激發探究的慾望。首先讓幼兒知道葡萄在水中是沉的,然後讓幼兒根據已有經驗說說讓葡萄浮起來的方法,讓幼兒大膽想像之後,老師又故弄玄虛的施以魔法讓葡萄在另一隻杯子中浮起來,將幼兒的注意力拉到杯中的水上,這不僅為下一環節埋下伏筆,而且大大激發了孩子探索的慾望。接著進行了兩次實驗,讓幼兒在自己的探索、嘗試中發現現象,然後再揭示其隱含的科學知識。一次次的實驗讓孩子獲得了一次次的驚喜,他們在活動中充分感受到了探索的樂趣,這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科學探究精神。不僅提高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激發了幼兒對科學知識探究的慾望。 活動中幼兒思維活躍,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兩次實驗都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的,孩子們自主組合、合作默契。對於重點和難點的把握,老師運用了一些啟發性、開放式和遞進式的提問。所有的實驗結果及其隱含的科學知識都是和幼兒一起歸納得出的。在活動中孩子們學會了主動探索、獨立思考,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初步的科學探究精神。 三、經驗遷移激發興趣 幼兒主動探索獲取相應的科學經驗後,將話題延伸到自然界的現象中(死海之謎),讓幼兒了解更多與此活動相關的科學知識,拓寬幼兒的知識面,滿足幼兒對知識的渴求。活動結束時,教師又將幼兒的探究活動引向深入。一是材料的遷移(葡萄—土豆),其次是大、小土豆塊在同一鹽水中的不同現象進一步激發幼兒探究興趣,使活動終而不止。整個活動讓幼兒親歷探究過程,培養孩子們在科學活動中的愛好、情感和態度,重在激發幼兒的發現興趣和探究慾望。
⑸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主要教學方法有哪些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學設計及反思:有趣的光斑 邱雪珠 設計意圖: 一次,我拿著鏡子從外面走進活動室,鏡子的反光照在室內牆壁上,產生了光斑。孩子們不停地去追捉光斑,我一晃動鏡子,光斑就跳躍移動,孩子們很好奇。於是,我抓住孩子們的這一興趣點,設計組織了這個活動。 目標: 1.積極主動地探索光斑的形成、變化,產生探索的興趣,體驗探索的樂趣。 2.樂於用語言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與結果。 3.發展觀察力、想像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准備: 1.本活動應在晴朗的天氣條件下進行,室內有從戶外射進來的陽光。 2.鏡子、剪刀、固體膠、鉛筆、橡皮泥、紙等若干,分別裝在塑料筐中。 3.幼兒具備有關鏡子的感性經驗,並會用多種方法製作圖案。 過程: 1.自由探索――光斑從哪裡來? ①游戲:鏡子和光。教師和幼兒一起拿著鏡子在有陽光的地方玩耍,把光反射到天花板或牆壁上。 ②提問與交流:你是怎樣玩的?這些亮亮的、晃動的是什麼?(光斑)光斑是從哪裡來的?它為什麼會動? ③小結:鏡子將光反射在牆壁上就會產生光斑,光斑隨鏡子的晃動而晃動。 2.引導探索――光斑的形狀為什麼會變化? ①牆上的光斑一樣嗎?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操作、討論,明白光斑的形狀與鏡子的形狀及其照射角度有關) ②光斑照在牆上像什麼? 3.深入探索――怎樣使光斑的形狀發生變化? ①引導幼兒自由討論。 ②幼兒操作、實驗。引導幼兒將自製的各種圖案或圖形粘貼在鏡子上,再玩「鏡子和光」的游戲。 ③幼兒相互交流發現了什麼。 延伸活動: 1.針對幼兒在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帶他們到室外作進一步的探索。 2.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除改變光源的位置和在鏡子上貼物外,還有哪些方法能改變光斑的形狀。 3.請家長和幼兒共同實驗:把月光、燈光作為光源,探索鏡子能否製造晃動的光斑。 活動反思: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本次活動的內容就是源於幼兒對光斑的興趣,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科學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材料是激發和維持幼兒探索興趣的最好誘因。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並以活動材料為載體,使活動步驟緊扣目標層層深入,有利於幼兒不斷探索、驗證。 本次活動採用了集體、小組和個別活動相結合的形式。幼兒帶著問題觀察、猜想、實驗,相互討論、交流、解決問題,不僅提高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還拓寬了幼兒的思維,發展了幼兒多方面的能力。如:當我請幼兒想辦法使自己的鏡子反射出不同的光斑時,孩子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探究慾望,他們主動探索、大膽嘗試、樂於交流,表現出較強的想像力、創造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他們在實踐中體驗到了成功,獲得了滿足,把整個活動推向了高潮。當然,本次活動也存在著一些不足。 首先,活動若在室外進行,並給予幼兒更多自主探索的時間,幼兒可能會發現更多有趣的現象。如在活動過程中,我發現能力強的幼兒不僅能用改變光源位置、在鏡上貼物等方法來改變光斑的形狀,而且還發現了多個光斑重疊,其光斑的亮點會發生變化的現象,但由於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幼兒未能就此問題進行深入探索。能力弱的幼兒只能按部就班地按教師的方法操作,這說明能力弱的幼兒對光斑的產生和變化還是不太了解。 其次,可及時滲透安全教育。在探索過程中,有個別幼兒故意將光反射到同伴臉上,強烈的光線刺激了孩子的眼睛,這是很危險的事。當時,我應該抓住這一事件,引導幼兒思考為什麼電焊工要戴護眼罩、滑雪運動員要戴雪地鏡,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向幼兒進行安全教育,懂得強光對視力的影響,從而學會自我保護。
⑹ 幼兒園大班科學(垃圾分類我最行)教學反思
活動目標 1.知道垃圾與生活的關系及回收垃圾的作用。 2.嘗試給垃圾分類。 3.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分類投放垃圾,提高分析、分類、比較的能力,萌發初步的環保意識,知道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能。 活動准備1.經驗准備:已做過垃圾填埋和廢電池養花實驗2.物質准備:做紙漿工具、實物垃圾和三個垃圾...桶、錄像機、紙和水彩筆活動過程實錄一、引出課題提問:什麼是垃圾?環衛工人為什麼要每天清掃垃圾呢?今天我們撿來的垃圾該怎樣處理呢?為什麼? 二、了解不同垃圾的腐化及再利用1.認識有機垃圾 ①提問:菜葉等垃圾腐爛後會有什麼用? (學習詞:有機垃圾)還有哪些也是有機垃圾?
⑺ 請結合南海區「雲教研」的案例展示與專家點評,談談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原則有哪
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原則就是遵循小朋友的特點來教育。
⑻ 幼兒園科學課有趣的滾動怎麼講教學案例
活動目標: 1、了解帶圓的物體會滾動的特性。 2、探索不同形狀的物體有不同的滾動路線,並嘗試記錄。 3、體驗合作游戲的快樂,願意進一步探索物體的滾動路線。 活動准備: 1、收集各種物品:罐頭、杯子、球、紙盒、方便麵筒、積木等。 2、幼兒座位前面地上貼點,標有「√」「×」的兩個筐,趕「豬」棒2根。 3、大記錄紙一張,小記錄紙人手一張活動過程: 一、探索哪些物體會滾動在活動室里散放著紙杯、茶葉筒、球、塑料盒、積木等各種物品。 1、玩一玩,分一分(操作 一)T:小朋友看,地上有什麼?請你玩一玩,看看哪些東西會滾動,把它找出來,放到打「√」的筐里,不會滾動的放到打「×」的筐里(過會收掉)。 2、幼兒操作,集體檢驗結果(請兩名幼兒來檢驗)。 3、認一認,各形體(圓柱體,球體,豐富「圓錐台」)T:會滾動的東西裡面可以分成幾類?它們是什麼形體? 小結:上下一樣粗,上下兩個面是一樣大的圓形的物體叫圓柱體。 不管從哪邊看都是圓的,不管往什麼方向推都能滾動的物體叫球體。 一頭大一頭小的叫圓錐台。 4、T:為什麼這些東西會滾動?你發現了什麼秘密? 小結:它們的身上都有一個地方是圓的,圓的東西沒有角,所以會滾動。 二、游戲「滾進球門」,探索不同物體的不同滾動路線,並記錄。 1、T:你知道這些圓柱體、球體和圓錐台它們的滾動路線是怎樣的?(自由討論)我們通過游戲「滾進球門」來驗證一下你們的想法。 2、玩法介紹:兩人面對面,一人分開雙腳做球門,一人滾動物體進球門。集體聽老師口令「123,滾」,注意提醒幼兒觀察物體滾動路線。第二遍交換。 3、幼兒游戲「滾進球門」(操作 二) 4、集體交流游戲結果T:你在玩這些東西時,有沒有都滾進球門?(沒有)你遇到了什麼困難? T:為什麼圓錐台滾不進球門?(圓錐台一頭大一頭小,滾動的時候會轉圈。)結論:原來圓錐台滾動時會轉彎,不能滾進球門,而圓柱體和球體都能滾進球門。 三、游戲「趕小豬」,探索圓柱體和球體滾動時哪個更靈活? 1、師一手拿圓筒,一手拿皮球T:我們知道了圓柱體和球體都能滾進球門,那你知道它們滾動時誰更靈活嗎? 讓我們通過游戲「趕小豬」來找到答案吧! 2、出示「趕豬棒」,介紹游戲玩法T:這個游戲需要三個人合作,兩人做小樹,一人分別趕「皮球小豬」和「圓筒小豬」,繞過「兩棵小樹」。看看誰先到達,誰就靈活。 3、請兩組幼兒游戲,其餘幼兒觀看結果。(操作 三) 4、集體交流,得出結論。 T:你覺得「皮球小豬」和「圓筒小豬」,誰更聽話,更容易趕?(皮球)為什麼「皮球小豬」好趕,「圓筒小豬」難趕呢? 小結:我們趕圓柱體時,它只會往一個方向直直地滾去,轉彎時不靈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滾動,很靈活,很聽話。 T:你們說球體的滾動路線是什麼樣的?圓柱體呢?(四面八方、直直的) 5、出示大記錄紙,帶領幼兒完成記錄表T:玩了這么久,我們趕緊把它們的滾動路線記錄下來吧!老師這里有一張物體的滾動路線記錄表,我們來看看。 T:你能看懂這些標記嗎?誰來記錄? 總結:原來圓柱體的滾動路線直直的,圓錐台會轉彎,球體可以向四面八方滾動。 四,延伸活動 1、T:今天,我們玩了這么多會滾動的玩具,還發現了一個秘密,就是他們滾動的路線不同。平時在家,你們還在哪兒看到過會滾動的東西?它們滾動的路線又是怎樣的呢?請你們回去玩一玩、試一試,把它們滾動的路線記錄下來,明天帶到幼兒園給小朋友看好不好? 2、每人發一張記錄紙,回家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