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利用鄉土資源開展幼兒游戲論文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教師要根據幼兒的興趣、愛好、需要和發展水平,將周圍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文環境作為幼兒發展的重要資源。我園是一所農村中心幼兒園,根據周邊環境,發揮農村地域優勢,實現低成本、高質量的幼兒教育,是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推進農村幼教課程改革、優化幼教質量、提高農村幼兒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關鍵。因此我們根據區域活動的新理念、結合本園的環境,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鄉土資源,開展了豐富多彩而又具有本土特色的區域活動,讓每個幼兒在活動中獲得自主愉悅的發展,真正體現出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環境」教育思想。一、區域活動中鄉土材料的收集在開展的區域活動中我們非常注重鄉土材料的收集,我們的材料主要是通過以下途徑進行收集的。途徑一:通過幼兒收集。幼兒收集的區域活動材料主要是通過採集、參觀等活動收集的,在幼兒收集的材料中主要是自然材料。如:我們在春天來臨的時候帶幼兒上竹山採集山上竹殼、竹葉。夏天帶幼兒到小溪撿石頭。秋天時在散步、認識秋天、秋遊中引導幼兒將落葉、樹枝、野稻草帶回來進行活動。同時引導幼兒收集果實、種子等還有稻穗、麥秸、玉米皮、各類豆子、花生殼、瓜子殼、開心果殼、蘆葦等豐富活動區的材料。途徑二:通過家長收集。通過家長收集的區域活動材料主要是在活動區開展中需要家長參與製作或提供的。如「好玩的稻草玩具」區域的開展中我們發動家長製作稻草玩具,家長通過自己的製作,製作了許多稻草玩具有草墊、草繩、草榔頭等。我們還發動家長收集了布條、竹製品、毛線、勞動工具等等一系列材料。途徑三:通過教師收集。通過教師收集區域活動材料主要是通過教師自身及教師潛在的引導作用實現的。如教師利用空餘時間採集、製作活動區材料。如在「果寶寶」區角中教師收集了松果等一些野果,在編織區中採集棕櫚葉等編織材料。同時也通過教師作用引導幼兒與家長共同收集與活動區相適應的材料。途徑四:通過社會收集。通過社會收集民間故事、民謠等素材,把廣泛流傳於本地的傳說故事、民謠、民間游戲等運用到活動區當中,同時我們利用民間手工藝師傅的工藝水平讓幼兒了解傳統的手工藝製作。二、區域活動中鄉土材料的利用(一)植物資源的利用我們在幼兒園里專門開辟了種植區,種一些簡單易長的蔬菜與農作物,讓幼兒了解蔬菜、農作物的生長特性,了解其生長環境及生長過程,並引導幼兒做好觀察記錄。教師還組織幼兒采、摘、挖,並且帶領幼兒燒菜、品菜,這樣不僅能讓幼兒體會到勞動的收獲,更能知道怎樣珍惜勞動的成果。我們還把采來的勞動成果陳列在自然角,讓幼兒觀察、比較、識別、分類,並對教師和幼兒共同收集的各種種子、野果、樹葉、竹子、稻草、松果等進行了巧妙的利用:美工區給種子貼上「五官」製成種子娃娃,或進行種子、果核、果殼貼畫;進行蔬菜瓜果創意製作,塑造一些活潑可愛的娃娃、小動物、小玩具等;用稻草製作稻草人、草帽、鳥窩等;表演區利用葉子、野草、野花編成頭飾、服裝;操作區讓幼兒學大人用竹篾編竹籃、席子等竹編工藝品;體育區利用竹製玩具開展豐富的體育鍛煉活動,如跳竹竿、跳草繩、竹棒接力等。(二)動物資源的利用對幼兒來講自然界中「神秘」的小動物特別具有探究性。春天我們把小蝌蚪帶進了自然角,教師與幼兒探索了蝌蚪生長變化過程。孩子們一來幼兒園便去自然角看小蝌蚪,他們會在每天的觀察中發現小蝌蚪先長出後腿,再長出前腿,再蛻去尾巴。對每個發現,孩子都會奔走相告,並在自然角的記錄紙上記下這一變化。還讓幼兒對知了、蚯蚓、蛐蛐、蝸牛、螞蟻,以及家禽、家畜等進行探索,觀察這些動物的特點,並產生好奇、提出問題,學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探索結果和與同伴分享。(三)自然物質的利用自然資源的利用已突破了以往的觀賞價值,教師們的是將教育目標融入其中。農村最缺不了的是沙土石木。於是我們把泥巴搬進了「玩泥區」,讓幼兒用泥巴捏成各種生動有趣的動物、水果。在「操作區」放置不同大小的木塊和竹片、竹筒,讓幼兒用這些材料搭橋、搭桌子、構建房子等,很好地促進孩子進行多種探索活動。我們還將本地的民俗風情帶入區域活動中,發動家長一起收集人們以前用的勞動工具和生活用品陳列在區域中,創設「勤勞農家」認知區,讓幼兒了解農具的名稱、作用以及農家生活,還讓他們了解傳統的手工藝製作,學習了民間的歌謠和游戲,讓孩子們在各種區域活動中懂得了協商謙讓,樂意與人交往,學會了互助、合作和分享。三、區域活動中鄉土材料的投放(一)材料投放的目的性將教育目標隱性地體現在材料之中,是區域活動的一大特點。也就是說,在開展區域活動時投放的材料應有目的性。比如在中班的美工區我們投放了許多鄉土特色的材料如:種子、石頭、竹塊、球拍開展了種子粘貼、石頭畫、竹印畫、裝飾球拍等活動。通過幼兒對材料的操作使用體現本土材料帶給自己的樂趣並達到了教學的目標。(二)材料投放的層次性我們在區域活動材料投放中注重了材料投放的層次性。如小班開展的「操作區」喂小動物活動時,教師准備的材料是經過精心考慮並細化分解的。在幼兒操作初期,教師提供的是小動物紙盒,幼兒通過自己的手將各種果子喂給小動物吃。接著提供小勺,讓幼兒通過小勺盛給小動物吃。最後提供筷子,讓幼兒嘗試用筷子夾物。這樣的材料投放能夠適應孩子不斷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戰,具有可發展性,可以幫助幼兒通不斷的摸索和嘗試,不斷積累各種經驗,提高各種能力。(三)材料投放的豐富性材料提供的豐富性可以體現在兩方面:教師為幼兒提供的可選擇的材料具有多樣性和材料數量要比較充足,能夠滿足幼兒自由選擇的需要。如大班開展的「趣味編織角」中我們就提供了多種的編織材料有棕櫚葉、稻草、竹殼、綵帶、皺紙、毛線、紙板等,在活動中根據幼兒的意願添加和滿足,體現了活動區活動自主性特徵。環境是幼兒成長的搖籃,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豐富多彩的大自然和鄉土材料為農村幼兒提供了寶貴的教育資源。在以後的活動開展中我們將本著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思想,充分利用本地、本園獨特的自然、地理、人文等鄉土資源,為農村幼兒提供更為廣闊的創造空間。
⑵ 如何利用鄉土資源在幼兒教學中開展游戲活動研究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教師要根據幼兒的興趣、愛好、需要和發展水平,回將周圍的答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文環境作為幼兒發展的重要資源。我園是一所農村中心幼兒園,根據周邊環境,發揮農村地域優勢,實現低成本、高質量的幼兒教育,是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推進農村幼教課程改革、優化幼教質量、提高農村幼兒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關鍵。因此我們根據區域活動的新理念、結合本園的環境,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鄉土資源,開展了豐富多彩而又具有本土特色的區域活動,讓每個幼兒在活動中獲得自主愉悅的發展,真正體現出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環境」教育思想。一、區域活動中鄉土材料的收集在開展的區域活動中我們非常注重鄉土材料的收集,我們的材料主要是通過以下途徑進行收集的。
⑶ 如何充分利用本地鄉土教育資源更好地開展教學
陳鶴琴先生提到「當地民情民俗以及自然景物的學習,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幼兒園應該充分利用周圍的鄉土資源,開展本土化的主題教育活動,將周圍的自然資源、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人文資源搬進課堂,融進鄉情主題教育活動中,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幼兒潛能,使他們在快樂中學習,又為優化幼兒園鄉情主題教育、推進園本課程建設作出積極的貢獻。如何依託鄉土資源,有效地對幼兒開展愛家鄉教育呢?我根據幼兒的身心特點,確立了「家鄉物產」、「家鄉風俗」、「傳統游戲」、「家鄉文脈」等主題,開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動。
一、收集鄉土自然資源,貼近鄉情主題活動實境
家鄉的山水草木、物產等自然資源是極好的教育媒介。我組織幼兒到園內外收集各種鄉土自然素材,並利用它們創設活動環境,以主題牆的形式展示孩子們收集的圖片、照片、畫、門票、景點宣傳冊、地圖等資料,滿足幼兒的需要,充分體現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幼兒與鄉土資源對話,並開展相關的主題教育。比如:
(一)家鄉風光。圍繞幼兒收集的有關圖片、VCR等,開展「濱海——玉蒼山」等主題活動,讓幼兒知道蒼南「濱海——玉蒼山」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分為濱海、玉蒼山兩大部分,由漁寮、炎亭、玉龍湖、玉蒼山、莒溪5個景區和矴步頭組成,另有石聚堂市級風景名勝區和燕窠硐、鯨頭兩個縣級風景名勝區。通過語言活動「講講玉蒼山」,我配合放一段相關的VCR給幼兒欣賞,讓幼兒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玉蒼山美麗的風光。這些特有的景色激發了幼兒內心深處美的感受,幼兒講述的語言非常生動、豐富。我還利用美術活動畫「美麗的漁寮沙灘」,讓幼兒在充分感受的基礎上用手中的畫筆描繪出灘平、沙軟、海闊、浪緩、水清的漁寮沙灘風情以及在沙灘快樂嬉戲的情景。大自然不僅使幼兒開闊了眼界,也開闊了幼兒的思維和心靈,他們在認識和適應自然的同時也陶冶了情操,培養了美感,豐富了想像象,使其萌生出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二)家鄉物產。蒼南地理環境非常獨特,既依山又傍海,所以物產極其豐富,山珍海味數不勝數,蔬菜水果品種繁多。我根據孩子們收集的有關材料,在動物角飼養各種海生動物供幼兒觀察,並精心設計各種科學探索活動,如「認識家鄉的魚」、「認識海螺」、「寄居蟹和招潮蟹」等;認識海帶、紫菜、羊棲菜等藻類海洋植物,讓幼兒在飼養和探索的途徑中主動獲得各種海產品的相關知識。開展「美食節活動」,認識家鄉特色小吃,幼兒在看看、聞聞、嘗嘗中領略鄉村食品的無窮魅力,品嘗著濃濃的「鄉味」。通過「採摘一日游」活動,讓幼兒在看看、摘摘、吃吃、講講中認識家鄉的各種水果,更讓孩子們體會家鄉物產的豐富。
孩子們在收集資料和參與活動過程中完成對家鄉的初步了解,並在環境創設和主題活動的過程中得到互動、交流和展示,增強了自信心,滿足了好奇心,激發了參與意識,還極大地激發了探索慾望。總之,收集鄉土自然資源,對提高鄉情主題活動的實效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二、挖掘鄉土文化資源,豐富鄉情主題教育內涵
鄉情教育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人文風貌在幼兒的成長中,特別是精神成長中有著特殊意義。充分利用家鄉環境中富有文化底蘊、具有教育意義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開展活動,會使教育內容更加豐富和深化。經過反復研究,我並把鄉情教育內容劃分為三大主題,有計劃逐步的加以實施。
(一)家鄉風俗。充分利用有關的資料,向幼兒介紹蒼南的地方習俗、蒼南的各地廟會活動,讓幼兒了解濱海之城的風俗習慣。例如,向幼兒介紹蒲城正月十五的拔五更、畲族風俗對歌會、正月十五舞獅表演等,使幼兒了解在風俗習慣活動中所蘊含的精神:勤勞、善良、勇敢、智慧、團結向上及對生活的美好祝願等。
(二)家鄉名人。通過看錄像專題片《抗倭故事》,了解明代抗倭遺址、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蒲壯所城、明代抗倭重鎮——金鄉衛城,認識護城(瓮城),城垛,敵台,窩鋪,南堡烽火墩等建築,掌握相關的名人傳說。通過組織幼兒看望烈軍屬、英雄人物、邊防軍人及掃烈士陵園活動,了解蒼南是如何解放的,知道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跡,激發幼兒對他們的濃厚情感,讓幼兒懂得現在的幸福生活是用先輩的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教育幼兒懂得珍惜現在的一切。
(三)家鄉文脈。開展「家鄉文脈」主題活動,提高幼兒融入鄉土文化歸屬本地文化的能力,如組織幼兒欣賞提線木偶戲、布袋戲、漁鼓演出等優秀的民間藝術;帶領幼兒參觀蒼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片展、碗窯瓷文化展、點色剪紙展銷、夾纈印染技藝展示等等,了解悠久的傳統文化……通過「家鄉文脈」主題活動,好比從小給孩子注入了必備的民間傳統文化血液,這樣在他們長大後才可能擔當起繼承、弘揚鄉土文化的重任。
總之,充分利用豐富的本土資源開展主題性傳統文化教育,不但培養幼兒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而且還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園本課程」,讓優秀的傳統文化浸潤孩子幼小的心靈。
三、鏈接家長資源,拓寬鄉情主題教育渠道
(一)身懷絕技——嘉賓老師進園執教。幼兒園的家長來自各行各業,家長的職業、閱歷與專長等是幼兒園寶貴的教育資源。我們經常有計劃、有組織地邀請有特長的家長來參加我們的活動,請他們進班級當「老師」,展示其各自的特長和風采,使幼兒獲得更直接的經驗。
(二)快樂之旅——把幼兒帶出幼兒園。要培養幼兒愛家鄉的情懷,家園配合是必不可少的,而鄉土文化教育更是與家庭、社會密切聯系的,有了家長的配合,教育才會事半功倍。在家長陪伴下參觀五洞橋、白灣寶、打鐵宮等也是我園一項有效的資源利用措施。在參觀的過程中我們請文物保護單位的家長為孩子們做向導,向幼兒講述五洞橋的建築特點、建造年代、建造的時代背景,讓孩子們在參觀中獲得初步的鄉土歷史知識,培養幼兒對傳統文化的情感和對勞動的熱愛。
四、借力鄉土傳統游戲,滋潤鄉情主題教育童趣
民間游戲是經過千百年的生活實踐、廣大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勤勞朴實的蒼南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勞動與生活實踐中創作了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以口頭相承的形式,在民間經久流傳。首先,整理鄉土益智游戲,豐富園本課程。我們收集適合3—6歲幼兒玩的鄉土益智游戲,就地取材、合理利用,嘗試著將古樸有趣的民間益智游戲有機地滲透到幼兒園日常活動中,通過傳統益智游戲的規范化整理,豐富幼兒園的園本建設,拓寬幼兒教育形式的空間。其次,開展「民間體育游戲」活動,滋生鄉情。為了加深幼兒對家鄉的風土民情的認識和了解,使他們由鄉土游戲滋生鄉情,我開展了「民間體育游戲」專題活動。孩子們玩著父輩曾經樂此不疲的民間體育游戲,被這些「新鮮」有趣的游戲深深地吸引住了。老師們在參與活動中重拾童趣,與孩子共同享受了傳承民間游戲的快樂。在游戲活動中,讓孩子們從小就埋下愛家鄉的種子,潛移默化地加深對家鄉的了解和熱愛。
總之,鄉情教育需要幼兒教師運用智慧,不斷地去發現、挖掘、拓展本地特有的教育資源,形成以鄉土資源為依託,集趣味性、活動性、游戲性為一體的主題式教育活動,使孩子們獲得更系統、更直接、更形象的教育,讓他們在體驗鄉情中得到了良好的發展。豐富、互動、有效的活動也把大自然和社會融合到鄉情主題教育中去,使孩子們有所悟、有所獲,提高了他們對家鄉的認識,激發了幼兒愛家鄉的情感,優化了幼兒園的教育模式。
⑷ 如何利用鄉土資源開展幼兒園區域活動
發揮農村地域優勢,實現低成本、高質量的幼兒教育,是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推進農村幼教課程改革、優化幼教質量、提高農村幼兒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關鍵。不少農村幼兒園存在教育經費緊缺、教玩具和操作材料缺乏的問題,為此農村幼兒園應根據區域活動的新理念、結合本園的環境,從實際出發,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鄉土資源,開展豐富多彩而又具有本土特色的區域活動。 一、鄉土材料的收集 "兒童的智慧源於操作",材料對活動區開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村的各種農作物、野花、野草、野果,根據季節變換各不相同,它們均是農村孩子的天然玩具。它們既是引發幼兒探索活動的刺激物,也是幼兒主動建構、認識周圍世界的中介。如何收集具有教育價值的鄉土資源,我們組織教師共同研究,從以下兩方面開展了收集活動: 一是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活動,大膽展現自己的收集品,並通過相互交流、研討,擴展活動思路,明確收集范圍與收集的多種途徑。既要求教師有針對性地收集本土材料,又要求對收集的材料進行分類。我們根據當地農村特色,把鄉土材料分成:植物類、沙石類、民間勞動工具類、昆蟲動物類和其他廢舊日用品類,為開展農村幼兒園特色區域活動奠定物質基礎。 二是拓展收集途徑,發動家長和幼兒共同參與收集活動。利用家長會向家長宣傳收集各種材料對孩子進行區域活動的重要價值,讓他們真正了解各種物品的再造性功能與作用。同時,讓家長欣賞一些利用收集的材料製成的成品、半成品教玩具,以激發家長的積極性。在親子活動中,讓家長利用自己和孩子一起收集的物品,開展各類創作活動,也能大大激發家長共同參與幼兒園活動的興趣。 二、鄉土材料的利用 區域活動中的材料是不會說話的老師,它為孩子和知識之間搭起了橋梁,是孩子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工具,是幼兒在區域中進行各類學習活動的有效載體。適宜的材料能引發幼兒活動的興趣,開發幼兒的智力,幼兒在操作、擺弄材料的過程中會不斷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向自己挑戰。因此,教師應非常重視材料的提供與利用。 一是植物資源的利用。我們在幼兒園里專門開辟了種植區,種一些簡單易長的蔬菜與農作物,讓幼兒了解蔬菜、農作物的生長特性,了解其生長環境及生長過程,並引導幼兒做好觀察記錄。教師還組織幼兒采、摘、挖,並且帶領幼兒燒菜、品菜,這樣不僅能讓幼兒體會到勞動的收獲,更能知道怎樣珍惜勞動的成果。我們還把采來的勞動成果陳列在自然角,讓幼兒觀察、比較、識別、分類,並對教師和幼兒共同收集的各種種子、野果、樹葉、竹子、稻草、松果等進行了巧妙的利用:美工區給種子貼上"五官"製成種子娃娃,或進行種子、果核、果殼貼畫;進行蔬菜瓜果創意製作,塑造一些活潑可愛的娃娃、小動物、小玩具等;用稻草製作稻草人、草帽、鳥窩等;表演區利用葉子、野草、野花編成頭飾、服裝,玩一玩"我的時裝秀":操作區讓幼兒學大人用竹篾編斗笠、竹籃、竹筐等竹編工藝品;體育區利用竹製玩具開展豐富的體育鍛煉活動,如跳竹竿、爬竹梯、抬轎子、竹棒接力等。 二是動物資源的利用。對幼兒來講自然界中"神秘"的小動物特別具有探究性。春天我們把小蝌蚪帶進了自然角,教師與幼兒探索了蝌蚪生長變化過程。孩子們一來幼兒園便去自然角看小蝌蚪,他們會在每天的觀察中發現小蝌蚪先長出後腿,再長出前腿,再蛻去尾巴。對每個發現,孩子都會奔走相告,並在自然角的記錄紙上記下這一變化。幼兒對知了、蚯蚓、蛐蛐、蝸牛、螞蟻,以及家禽、家畜等進行探索,觀察這些動物的特點,並產生好奇、提出問題,學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探索結果和與同伴分享。
⑸ 如何利用鄉土資源活化幼兒園的課程
一、發現鄉土資源的美,積累班級課程資源
我們緊密結合實際,決定以鄉土資源為切入點,開發並活化我們自己的班級課程,使我園的課程更鄉土化、個性化、多樣化。因為幼兒的生活和學習大部分時間都在幼兒園內,為了使班級課程進一步貼近社會現實、貼近生活、貼近大自然,作為課程的一部分,或者說是課程的延伸,我們試圖與幼兒共同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營造出帶有本土文化氣息的班級環境,具體體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1.注重環境教育中的鄉土氣息
我們將班級環境創設作為工作的重點之一。在帶有鄉土氣息的特色環境中,我們把布條、麻繩等纏到水管上,從不同角度營造不一樣的視覺效果,讓幼兒在環境中真正欣賞到美、體驗到美。布置班級主題牆和家園欄時,我們變廢為寶,利用聰明才智,將一些帶有鄉土氣息的材料用在幼兒園環境布置中,呈現出特有的鄉土風味。
2.推廣鄉土器材的廣泛使用
很多鄉土器材都能成為很好的班級課程資源。趣味積竹是幼兒非常喜愛的建構材料,他們經常搭建出不同的造型;鄉土音樂器具在音樂活動中使用廣泛,其實在區域活動中也能成為幼兒的好夥伴;在家長的協助下,用廢舊物品製作出來的作品也能成為環境裝飾的重要部分;此外,很多生活中的材料還能成為很好的鍛煉器材,比如短繩、長繩和繩圈等。
二、將鄉土資源與班級課程有機融合,並滲透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之中
幼兒園活動可以劃分為語言、科學、健康、社會與藝術五大領域,各領域可以相對獨立,又可以相互融合。在課程實施中,我們圍繞同一內容,探索一些利用鄉土資源活化活動設計的策略,並為主題活動的生成奠定基礎。比如,圍繞「葡萄」這一內容,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可以在美術活動中設計小班的瓶蓋印畫《葡萄》、中班的添畫《葡萄》、大班的意願畫《葡萄豐收啦》。
三、班級課程的開發與實踐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通過班級課程的開發與實踐,幼兒更加關注身邊的事物並形成了善於觀察、樂於提問、主動探究的好習慣,同時提供了更多讓孩子與生活、社會、自然接觸的機會和環境,激發了他們的探索熱情,發揮了他們的主動性。
1.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與主動探索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基礎和動力。各種五金小工具、螺絲、螺帽、滑板車、保溫杯等,這方面資源是我們特有的,於是老師們充分利用家長送來的各種操作材料與工具,開展各種探索活動,發揮幼兒的主動性,使活動更豐富,並長期深入下去。在《裝配滑板車》的活動中,孩子們想把車架和踏板固定好,試了幾次都沒能成功,這時,只聽得幼兒甲說:「要先把踏板和車架上的螺絲孔對齊,否則螺絲就轉不進去了。」接著,他就認真擺弄車架和踏板,直到每個螺絲孔對齊,幼兒乙拿起一個螺絲插在踏板與車架的螺絲孔上,「不行,這個螺絲太細了,要粗一點的。」於是,孩子們便在工具盒裡找螺絲釘,幼兒乙說:「我們先用細一點的螺絲釘插進去擰緊,看看行不行。」幾個孩子同意了,幼兒乙就插上一個螺絲釘,擰緊,結果發現車架與踏板不能堅實地固定在一起。孩子們就說:「這樣不安全吧?會不會摔跟頭啊?」於是,孩子就又開始尋找合適的螺絲釘……
⑹ 幼兒園教師如何利用鄉土資源創設特色區域活動
摘要:自主性游戲活動是當前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推進幼教改革的一種重要教育活動形式,他使幼兒教育過程真正建立在多方面的主體性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從而促進幼兒全面素質的形成、發展和提高。活動區(區域活動)活動作為自主游戲的主要活動形式,經過多年的教育實踐已成為我園的一項常規的教育活動。我園是一所農村中心幼兒園,在前些年開展的活動區活動中,存在盲目追求「城市化」的誤區,如:給幼兒一味提供美觀、現成的活動材料,環境的創設也盡量向城市氛圍靠攏。這樣的結果是,不僅浪費了大量的資金,而且永遠比城市的優秀幼兒園落後。最重要的是把屬於我們自己的最有價值的東西給摒棄了。近幾年來,我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總則部分明確指出:「城鄉各類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出發打好基礎。」根據我園的環境,我們從實際出發,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自然和社會資源,在為幼兒提供一些必備的基礎材料的同時,注意盡量和孩子們收集較為合理,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游戲材料,讓幼兒按自己的意願和情感進行活動,努力促進幼兒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的發展。 關鍵詞:利用鄉土資源創設活動區 「創設有價值的活動區」是我們活動區開展的重要內容,實踐也使我們認識到區域活動的教育價值主要是附著在區內的操作材料、情景及相應的活動中。我園地處農村山區,獨特的地理自然環境鑄就了鄉土氛圍的形成,鄉村中的一條小路、一條水溝、一叢野草、一塊泥地、一塊石頭、田野里的蘿卜、青菜、山林間的小道、野果等等都能成為孩子活動的游戲材料。在活動區的創設中我們充分利用這些鄉土資源來開展活動。在短短幾年的實踐中漸漸形成了具有我們鄉村特色的區角活動,贏得同行與領導的好評。 一、活動區創設的依據 1、結合本園園本課程創設 我園根據本地、本園的實際提出了「農村中心幼兒園鄉土特色課程的實踐與研究」課題。於是我們在活動區的創設中緊緊圍繞這個幼兒園的大目標來創設區域環境。如:中班就結合鄉土特色課程創設了「鄉里人家」活動區,把整個活動區分成五個大區:特色工業品店、美工角、結構區、美食屋、書屋。 「鄉里人家」區域網路圖 石頭建築書屋特色筍干 做青團蔬菜拼盤農家小菜竹製玩具
⑺ 如何使用農村資源豐富幼兒游戲教案
利用鄉土資源 豐富幼兒游戲活動 甘肅省玉門市第一幼兒園 張萍 游戲是幼兒自發地、自主地與空間、材料、玩伴相互作用的情 境性活動。幼兒園是幼兒游戲的主要場所,幼兒的游戲水平、幼兒 在游戲中的發展直接取決於教師為其創設的游戲環境和提供的游戲 材料。我園立足於鄉鎮幼兒園的實際,結合鄉土化主題活動的開展, 有目的、有計劃地開發利用鄉土資源,開展具有鄉土特色的游戲活 動,把游戲活動延伸到自然、社會、家庭中去,讓每個幼兒在環境 中獲得自由、自主、和諧、愉悅的發展,真正體現出陶行知先生所 倡導的「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資源」的教育思想。 一、利用鄉土資源豐富區域活動。 區域活動是幼兒在一定的游戲環境中,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 自由選擇、自主展開、自由交流的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我們根據 幼兒的認知、情感、動作、語言、社會性等發展的需要,充分利用 鄉土資源,為孩子創設具有鄉土特點的角色區、探索區、美工區、 音樂區、運動區等不同形式的區域活動,為幼兒提供了動手、動腦 並且能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進行活動的游戲環境。如在「家鄉的 春天」主題活動中,老師帶領幼兒創設了自然角,那嫩綠的蒜苗、 胡蘿卜苗、豆苗、麥子、玉米,飼養角里可愛的烏龜、蝌蚪、小魚 兒,再加上奇形怪狀的小石子,為幼兒營造了一個豐富而鮮活的微 型自然界。在開展主題活動「泥沙樂」時,老師在區角里准備了大 盆細沙,投放了不同大小的飲料瓶、紙盒、小篩子、小鏟子,供幼 兒探索沙子的特性,同時還提供飲料瓶讓幼兒自製玩沙的鏟子、小 桶等,從這里可以更多的發現孩子們智慧的萌芽、創新的火花。在 「種子的妙用」主題活動中,孩子們紛紛從家中帶來了花生、麥子、 豆子、桃核等各種各樣的種子投放在自然角供幼兒觀察,並師生共 同布置探索區「我認識的種子」 ,給幼兒提供了觀察、對比、討論種 子的機會;在美工區,提供了形形色色的種子及乳膠、棉簽、雙面 膠、泡沫板等材料,讓孩子自由進行「種子貼畫」 。那一幅幅稚嫩的 作品,閃現著孩子們創造的火花。在《好玩的石頭》 》主題活動中, 老師帶幼兒撿來大大小小、顏色各異的石頭投放在活動區,孩子們 在那裡練習數數、排序、比多少,在石頭上畫畫,用石頭印畫、滾 畫、拼貼畫,能玩出那麼多花樣。這些材料的利用既豐富了區域活 動的內容,還美化了幼兒園的環境。 二、利用鄉土環境和材料豐富幼兒戶外游戲活動。 鄉土資源中很多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又不用花錢的環境和材料, 都可以用來開展富有特色的戶外游戲活動。我們組織幼兒踏青、春 游、揀落葉、撿石子、捉昆蟲,讓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感受大自然 的花草樹木、鳥語花香,同時,幼兒在過水溝、走田埂、爬土坡的 活動中不僅培養了熱愛大自然的情感,而且還鍛煉了幼兒的身體、 培養了幼兒堅強勇敢的良好品德。秋天老師帶幼兒去農庄掰玉米棒、 摘玉米葉、抽玉米穗、搓玉米籽,帶孩子用玉米桿、玉米棒、玉米 籽製作長槍、手榴彈、手雷,玩「學做解放軍」的游戲;用南瓜、 冬瓜、西瓜、甜瓜玩體育游戲《運瓜樂》 ;用廢舊輪胎玩各種背、抬、 滾、跳、爬的游戲。發動家長利用鄉土材料製作各種可以讓幼兒玩 一玩、做一做、鍛煉鍛煉的器械,如高粱桿、木頭、黃沙、鋸削、 刨花等,經過加工都可以成為很好的戶外活動器具:用木頭自製小 推車、擔水的扁擔、陀螺、打尕;用木棍做木馬、花轎;用柳條做 山洞、 做體操圈; 用鋸削做沙袋、 用黃沙做沙包、 用岌岌棍做挑棍…… 這些玩具既漂亮又實用,遠比在商店買的運動器具更具有野趣和挑 戰性,更能讓孩子在鍛煉、游戲中獲得快樂。 三、利用鄉土材料豐富角色游戲活動。 在角色游戲的開展過程中,幼兒、家長和教師都是游戲材料的 收集者,在收集材料的過程中,我們和幼兒一起討論、商量各種材 料的特點與用處,為開展角色游戲活動奠定基礎。在商店和超市的 游戲中,有孩子們自己收集的各類食品和生活用品的包裝盒、塑料 瓶;在醫院游戲中,有用一次性紙杯做的聽筒、紙盒做的 X 光機器、 廢舊報紙做成的各種葯丸;在娃娃家游戲中,各種各樣的包裝盒在 教師與孩子的加工後,變成了娃娃家裡的電腦、電視、空調、洗衣 機、傢具、灶具,變成了馬路上的各種汽車、小區的漂亮樓房。在 美食城游戲中,孩子們用紗布、海綿、泡沫紙、橡皮泥、廢舊的布 做成的胡蘿卜和青椒、藕、面條、各種燒烤等。這些游戲材料干凈 衛生、經濟實惠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給孩子留下了較多的想像、 創造的空間。 四、利用鄉土材料豐富建構游戲活動。 石頭、沙子、黃泥等這些都是農村取之不盡的自然材料,幼兒 對這些材料都有著天生的感情,建構游戲中,我們將石頭洗凈,選 取干凈的黃沙與細膩安全的黃泥讓幼兒進行建構活動。孩子們用石 頭蓋房子,用黃沙堆砌、塑造各種造型,用黃泥製作小動物。另外, 我們還提供大小不同的紙盒和各種飲料罐,讓幼兒堆積成各種形狀 的樓房;提供大小不同的木塊,供幼兒進行造型創作。 「農家小院」 中成串的谷穗、玉米、辣椒、稻草製作的糧倉;用蔬菜製作的南瓜 娃娃、馬鈴薯小豬、玉米老爺爺、蘿卜船,絲瓜瓤製作的長頸鹿, 都是老師與孩子們的得意創作。這些活動不僅鍛煉了幼兒的動手能 力,還豐富了幼兒的想像力。 鄉土材料在幼兒游戲活動中的利用,開闊了孩子們的眼界,豐 富孩子們的經驗,彌補了鄉鎮幼兒園教育資源的不足,拓展了幼兒 園教育內容,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游戲活動中更加關心社會,了解 家鄉,更加關注家鄉的變化,並從中體驗到一種被社會接納、重視 的感受,形成對家鄉的良好情感。同時,也折射出了老師的教育思 想、教育智慧,更體現了我們的教育理念。
⑻ 如何巧妙的將家鄉本土資源融入到幼兒園的游戲之中
近年來,有關兒童發展的研究顯示,兒童的年齡愈小,他們愈容易從非正式的,主動而互動的過程中學習知識。這就涉及到了課程實施的「適宜的教學方法」。美國著名的幼教專家麗蓮凱茲在《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中明確指出:「適宜的教學方法要提供幼兒足夠的機會與各種成人、兒童、材料互動,並直接與真實的物品和環境互動」。也就是說,適合兒童的教學方式應該大部分是非正式的、非結構性的,在這樣的活動方式中,兒童可以和真實的環境、材料及教師、同伴互動。新《綱要》在總則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的特點,充分關注幼兒的經驗,引導幼兒在生活和活動中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堅持保教結合,寓教於樂,防止和糾正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 區域這一具有低結構性、非正式性恰好滿足條件並符合要求,在區域活動中孩子擁有了學習的自主權,自覺、自主、自由而快樂地學習著。 在《綱要》的指引下,我園在課程設置和實施上,力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及探究學習,強調兒童學習過程中主動的參與、互助的合作、積極的探索。從2007年我園著手市級課題《本土文化融入幼兒教育活動中的探索》研究,我們江安縣幼兒園地處農村縣城,有著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鄉土資源,農村廣闊的田野蘊含著許多豐富的鄉土材料,有著廣闊的活動空間,有著純朴的人文風情,素有「長江之濱」、「橙竹之鄉」、「中國戲劇之搖籃」等美稱,幼兒可以最生動、最直觀、最形象的從中吸取不少的知識與營養,它有利於促進孩子對生活的理解,激發幼兒的興趣及探索精神,也更能培養幼兒從小愛家鄉的情感,因此我們應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的文化資源對幼兒進行教育,讓幼兒親身去感受、去領略、體驗作為小縣城孩子的快樂,從小培養孩子繼承和發展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胸懷和能力。研究中我們發現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資源開展活動的價值除了傳承本土文化外,由於本土文化資源對幼兒來說都是熟悉而親切的直觀而具體的,與幼兒本身的生活緊密相連的,也是極易引起幼兒興趣的,在園內外的教育環境相互滲透的活動中,孩子們體驗到了快樂與激動,這將給孩子留下深刻的記憶,也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創建一個個、充分滲透本土文化特色的區域,活動中幼兒主動探究創索,這對他們各方面的發展起重要作用。幾年來 ,老師們對如何將本土文化融入區域活動有了一些感悟: (一)利用社會自然環境開展富有野趣的本土文化區域活動 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應親近動植物,觀察、了解照顧他們,具有熱愛自然、珍惜自然資源,關心和保護環境的意識」和「接觸水、土、沙、石、木等自然物質,觀察和感受風、雪、雨、雷等自然現象,了解它們的顯著性及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的精神,幼兒園要不斷挖掘附近的自然環境資源,利用周邊自然環境的可鍛煉因素,進行愉悅的戶外區域活動。幾年來,我們帶孩子走遍了縣城的大街小巷、風景名勝、田間、山頭、各種特色水果基地、竹雕工藝廠等,例如:帶孩子們「徒步」到長江邊,寬闊的沙地成了孩子們天然的活動場地,江邊的鵝卵石、河沙、路邊的舊樹枝成了活動材料,孩子們在裡面盡情地壘城堡、做生日蛋糕、畫畫、奔跑樂此不疲;和孩子們一起來到「川南民俗文化活字典——夕佳山民居」,10056平方米、共有123間房、已有四百年歷史的、其儒家耕讀文化和民俗風情之完美的民居庄園,成了孩子們的活動區域,孩子們在裡面親身體驗、感知、探究,在老師的引導下從民居的園林布局、建築裝飾、民風民俗以及園林生態等方面去看、去聽、去想,去領略、感受民居中所蘊涵的傳統文化。這樣的天然活動區域在我們幼兒園周圍很多很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在這些自然和歷史賦予我們的空間里,新奇又陌生的物品引起幼兒興趣,激發了探究的慾望,孩子們暢快、自由的活動,豐富了幼兒的活動內容,提高幼兒活動的積極性,拉近幼兒與大自然、歷史與現代的距離,滿足幼兒親近大自然的渴望,使幼兒天性得到充分的發揮、自主性逐步提升、運動熱情更加高漲,感受了我們的歷史文化,充實了幼兒的內心世界。 另外,《學前教育課程指南》提出:「培養幼兒對運動的興趣,在自主活動的基礎上積累運動經驗,體驗運動樂趣,開展各種富有野趣的活動。」我們充分發揮地方優勢,打破了以前把孩子「關」在幼兒園甚至「關」在教室里「教」的局面,在充分考慮安全的情況下,積極利用社會自然環境開展生動活潑的戶外區域活動。鄉間的羊腸小道、田埂、石板路,李子成熟季節爬到樹上去摘李子,夏橙成熟時摘夏橙,孩子們可以在與環境、材料的互動中自由地活動,在攀爬、鑽、跑、跳、投、平衡等運動中使綜合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同時在具有自然鄉土氣息的材料和空間里,體會和享受原汁原味的「野味」。 (二)利用本土文化開展純真樸素的區域活動 獨特的本土文化使得幼兒園的孩子們擁有與眾不同的活動區域內容。杜威曾經說過:「只有社會與兒童找到平衡點時,幼兒對於活動才有真正意義上的興趣。」結合主題活動我們在園內創設了「走進戲劇—橙鄉小舞台」「民俗一條街」「農家小院」「奇石居」「美食一條街」「竹藝空間」等特色區域,大量投放了各類本土材料供幼兒欣賞與娛樂,極大地滿足了幼兒的探索興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家鄉小吃」中,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製作了「黃粑」、「紅橋豬兒粑」、「竹筒飯」等等,在活動中津津有味地品嘗家鄉的美味小吃。在「國立劇專」中,幼兒從帶來了在家裡和爸媽一起收集的有關「國立劇專」的成立、為啥如何遷搬到我們江安,以及在此培養出的一些著名人物等等資料,再加上孩子們和老師一起到「國立劇專陳列館」親身看到、感受到一些知識經驗,和老師共同創建了此活動區,在活動角中盡情模仿著、創造著、表演著……這些傳統的本土文化游戲,蘊含著純真、樸素的韻味,讓孩子們百玩不厭。 (三)利用家長資源開展富有本土文化氣息的區域活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家庭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夥伴,作為教師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家長們豐富的自然知識和各方面的技能,可以為幼兒園的區域活動增添與眾不同的課程。如每年春天我們幼兒園都組織「親子春遊活動」,家長同孩子一起走田埂、采野花、捉蝌蚪,捉蚱蜢、捉螃蟹,在活動中教會他們對自然的知識;秋天組織「親子登山活動」;還不時有計劃、有組織地邀請一些有編織特長的家長來幼兒園的編織區教孩子編織草鞭、花籃、昆蟲等等;邀請會竹雕工藝的家長到幼兒園「竹工藝區」現場雕刻,教給孩子們一些簡單的竹雕技術;邀請愛好收藏奇石的家長給孩子們講解相關的知識,讓孩子們感受家鄉的奇石文化。家長們在教孩子的過程中,體驗到了責任感,孩子也為自己的家長感到自豪,使家園形成合力。 (四)以本土文化主題探究活動為主線,有機滲透區域活動。 課題研究中我們以《幼兒園工作規程》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為指導,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總體構思幼兒園的課程體系,在本土文化中篩選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與幼兒日常生活知識經驗相接近的、能為幼兒所接受的本土文化教育內容,並根據幼兒的興趣與需要,進行歸類整理。通過考察、訪問、開展活動等形式,以主題探究活動為基本模式,構建五大富有地方特色的活動主題,形成了名為《娃娃游江安》系列園本課程。區域游戲是實現主題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因此,以本土文化主題教育為主線,有機滲透區域活動,作為對主題活動的補充和延伸。我們適時將區域活動納人幼兒園課程體系,在每個主題活動開展時,教師根據主題內容創設相應區域,投放一定材料,讓孩子在集體活動後有機會進行個性化學習,既鞏固已有學習經驗,又讓幼兒切身體驗課程的自主性,也為教師進行個別指導提供了很好的機會,最終促進每個孩子快樂、均衡地發展。 1.從材料上去滲透本土文化 活動區圍繞開展的主題探究活動,以及孩子的關注點和最近發展情況來投放材料。如:在特色主題《美麗的夕佳山》中我們創設了: 活 動 區 語言區 1、夕佳山民居畫冊、民間故事書、民間手工藝作品畫冊、民俗圖書、VCD、謎語書等。 2、白鷺的各種圖片資料。 美工區 1、投放麥桿、竹蔑、小樹枝等以及其他的建構材料供幼兒編織、搭建。 2、投放剪刀、彩色紙學剪窗花。 3、收集廢舊材料,製作燈籠、獅子等 。 建構區 提供各種紙箱、紙盒、積木,小竹棍、木棒等材料供幼兒建構造型。 表演區 1、 提供自製的服飾、綵帶、鼓,進行表演。 2、 提供各類戲曲音樂及面具、道具供幼兒欣賞、表演。 探索區 提供各種房子、民居的自製拼圖,幼兒可進行拼擺和排序。 2.從內容上體現本土文化 為結合主題活動的需要,我們充分利用本土材料、廢舊材料設計創設了「奇石館」、「好吃一條街」、「小竹海」、「美麗的夕佳山」、「國立劇專」等蘊涵江安本土文化內容的區域。在活動區中我們根據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設置具有代表性的能喚起孩子生活經驗的情景,堅持感知體驗、熏陶感染、形象趣味、淺顯整合、具體操作等原則,以好玩、好看、好聽、好吃的內容為活動的切入口,在做做、玩玩、看看、講講、畫畫、吃吃的活動中,使幼兒在愉悅的情緒體驗中學會認知、激發幼兒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總之,我們充分利用本土文化教育資源,創建富有本土特色的區域活動,在活動中,讓幼兒實實在在地感受到家鄉文化的魅力,激發了幼兒熱愛家鄉、熱愛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感。課題的研究給我們幼兒園帶來了特色,帶來了活力,也帶來了新的希望。本土特色區域活動是一個新的研究課題,它能讓幼兒自主的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情感、想法、意願,做一個學習的主人、生活的主人、社會的主人。對於這個領域的組織、開展與引導需要我們長時間地去研究和探索。近年來,有關兒童發展的研究顯示,兒童的年齡愈小,他們愈容易從非正式的,主動而互動的過程中學習知識。這就涉及到了課程實施的「適宜的教學方法」。美國著名的幼教專家麗蓮凱茲在《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中明確指出:「適宜的教學方法要提供幼兒足夠的機會與各種成人、兒童、材料互動,並直接與真實的物品和環境互動」。也就是說,適合兒童的教學方式應該大部分是非正式的、非結構性的,在這樣的活動方式中,兒童可以和真實的環境、材料及教師、同伴互動。新《綱要》在總則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的特點,充分關注幼兒的經驗,引導幼兒在生活和活動中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堅持保教結合,寓教於樂,防止和糾正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 區域這一具有低結構性、非正式性恰好滿足條件並符合要求,在區域活動中孩子擁有了學習的自主權,自覺、自主、自由而快樂地學習著。 在《綱要》的指引下,我園在課程設置和實施上,力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及探究學習,強調兒童學習過程中主動的參與、互助的合作、積極的探索。從2007年我園著手市級課題《本土文化融入幼兒教育活動中的探索》研究,我們江安縣幼兒園地處農村縣城,有著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鄉土資源,農村廣闊的田野蘊含著許多豐富的鄉土材料,有著廣闊的活動空間,有著純朴的人文風情,素有「長江之濱」、「橙竹之鄉」、「中國戲劇之搖籃」等美稱,幼兒可以最生動、最直觀、最形象的從中吸取不少的知識與營養,它有利於促進孩子對生活的理解,激發幼兒的興趣及探索精神,也更能培養幼兒從小愛家鄉的情感,因此我們應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的文化資源對幼兒進行教育,讓幼兒親身去感受、去領略、體驗作為小縣城孩子的快樂,從小培養孩子繼承和發展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胸懷和能力。研究中我們發現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資源開展活動的價值除了傳承本土文化外,由於本土文化資源對幼兒來說都是熟悉而親切的直觀而具體的,與幼兒本身的生活緊密相連的,也是極易引起幼兒興趣的,在園內外的教育環境相互滲透的活動中,孩子們體驗到了快樂與激動,這將給孩子留下深刻的記憶,也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創建一個個、充分滲透本土文化特色的區域,活動中幼兒主動探究創索,這對他們各方面的發展起重要作用。幾年來 ,老師們對如何將本土文化融入區域活動有了一些感悟: (一)利用社會自然環境開展富有野趣的本土文化區域活動 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應親近動植物,觀察、了解照顧他們,具有熱愛自然、珍惜自然資源,關心和保護環境的意識」和「接觸水、土、沙、石、木等自然物質,觀察和感受風、雪、雨、雷等自然現象,了解它們的顯著性及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的精神,幼兒園要不斷挖掘附近的自然環境資源,利用周邊自然環境的可鍛煉因素,進行愉悅的戶外區域活動。幾年來,我們帶孩子走遍了縣城的大街小巷、風景名勝、田間、山頭、各種特色水果基地、竹雕工藝廠等,例如:帶孩子們「徒步」到長江邊,寬闊的沙地成了孩子們天然的活動場地,江邊的鵝卵石、河沙、路邊的舊樹枝成了活動材料,孩子們在裡面盡情地壘城堡、做生日蛋糕、畫畫、奔跑樂此不疲;和孩子們一起來到「川南民俗文化活字典——夕佳山民居」,10056平方米、共有123間房、已有四百年歷史的、其儒家耕讀文化和民俗風情之完美的民居庄園,成了孩子們的活動區域,孩子們在裡面親身體驗、感知、探究,在老師的引導下從民居的園林布局、建築裝飾、民風民俗以及園林生態等方面去看、去聽、去想,去領略、感受民居中所蘊涵的傳統文化。這樣的天然活動區域在我們幼兒園周圍很多很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在這些自然和歷史賦予我們的空間里,新奇又陌生的物品引起幼兒興趣,激發了探究的慾望,孩子們暢快、自由的活動,豐富了幼兒的活動內容,提高幼兒活動的積極性,拉近幼兒與大自然、歷史與現代的距離,滿足幼兒親近大自然的渴望,使幼兒天性得到充分的發揮、自主性逐步提升、運動熱情更加高漲,感受了我們的歷史文化,充實了幼兒的內心世界。 另外,《學前教育課程指南》提出:「培養幼兒對運動的興趣,在自主活動的基礎上積累運動經驗,體驗運動樂趣,開展各種富有野趣的活動。」我們充分發揮地方優勢,打破了以前把孩子「關」在幼兒園甚至「關」在教室里「教」的局面,在充分考慮安全的情況下,積極利用社會自然環境開展生動活潑的戶外區域活動。鄉間的羊腸小道、田埂、石板路,李子成熟季節爬到樹上去摘李子,夏橙成熟時摘夏橙,孩子們可以在與環境、材料的互動中自由地活動,在攀爬、鑽、跑、跳、投、平衡等運動中使綜合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同時在具有自然鄉土氣息的材料和空間里,體會和享受原汁原味的「野味」。 (二)利用本土文化開展純真樸素的區域活動 獨特的本土文化使得幼兒園的孩子們擁有與眾不同的活動區域內容。杜威曾經說過:「只有社會與兒童找到平衡點時,幼兒對於活動才有真正意義上的興趣。」結合主題活動我們在園內創設了「走進戲劇—橙鄉小舞台」「民俗一條街」「農家小院」「奇石居」「美食一條街」「竹藝空間」等特色區域,大量投放了各類本土材料供幼兒欣賞與娛樂,極大地滿足了幼兒的探索興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家鄉小吃」中,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製作了「黃粑」、「紅橋豬兒粑」、「竹筒飯」等等,在活動中津津有味地品嘗家鄉的美味小吃。在「國立劇專」中,幼兒從帶來了在家裡和爸媽一起收集的有關「國立劇專」的成立、為啥如何遷搬到我們江安,以及在此培養出的一些著名人物等等資料,再加上孩子們和老師一起到「國立劇專陳列館」親身看到、感受到一些知識經驗,和老師共同創建了此活動區,在活動角中盡情模仿著、創造著、表演著……這些傳統的本土文化游戲,蘊含著純真、樸素的韻味,讓孩子們百玩不厭。 (三)利用家長資源開展富有本土文化氣息的區域活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家庭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夥伴,作為教師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家長們豐富的自然知識和各方面的技能,可以為幼兒園的區域活動增添與眾不同的課程。如每年春天我們幼兒園都組織「親子春遊活動」,家長同孩子一起走田埂、采野花、捉蝌蚪,捉蚱蜢、捉螃蟹,在活動中教會他們對自然的知識;秋天組織「親子登山活動」;還不時有計劃、有組織地邀請一些有編織特長的家長來幼兒園的編織區教孩子編織草鞭、花籃、昆蟲等等;邀請會竹雕工藝的家長到幼兒園「竹工藝區」現場雕刻,教給孩子們一些簡單的竹雕技術;邀請愛好收藏奇石的家長給孩子們講解相關的知識,讓孩子們感受家鄉的奇石文化。家長們在教孩子的過程中,體驗到了責任感,孩子也為自己的家長感到自豪,使家園形成合力。 (四)以本土文化主題探究活動為主線,有機滲透區域活動。 課題研究中我們以《幼兒園工作規程》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為指導,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總體構思幼兒園的課程體系,在本土文化中篩選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與幼兒日常生活知識經驗相接近的、能為幼兒所接受的本土文化教育內容,並根據幼兒的興趣與需要,進行歸類整理。通過考察、訪問、開展活動等形式,以主題探究活動為基本模式,構建五大富有地方特色的活動主題,形成了名為《娃娃游江安》系列園本課程。區域游戲是實現主題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因此,以本土文化主題教育為主線,有機滲透區域活動,作為對主題活動的補充和延伸。我們適時將區域活動納人幼兒園課程體系,在每個主題活動開展時,教師根據主題內容創設相應區域,投放一定材料,讓孩子在集體活動後有機會進行個性化學習,既鞏固已有學習經驗,又讓幼兒切身體驗課程的自主性,也為教師進行個別指導提供了很好的機會,最終促進每個孩子快樂、均衡地發展。 1.從材料上去滲透本土文化 活動區圍繞開展的主題探究活動,以及孩子的關注點和最近發展情況來投放材料。如:在特色主題《美麗的夕佳山》中我們創設了: 活 動 區 語言區 1、夕佳山民居畫冊、民間故事書、民間手工藝作品畫冊、民俗圖書、VCD、謎語書等。 2、白鷺的各種圖片資料。 美工區 1、投放麥桿、竹蔑、小樹枝等以及其他的建構材料供幼兒編織、搭建。 2、投放剪刀、彩色紙學剪窗花。 3、收集廢舊材料,製作燈籠、獅子等 。 建構區 提供各種紙箱、紙盒、積木,小竹棍、木棒等材料供幼兒建構造型。 表演區 1、 提供自製的服飾、綵帶、鼓,進行表演。 2、 提供各類戲曲音樂及面具、道具供幼兒欣賞、表演。 探索區 提供各種房子、民居的自製拼圖,幼兒可進行拼擺和排序。 2.從內容上體現本土文化 為結合主題活動的需要,我們充分利用本土材料、廢舊材料設計創設了「奇石館」、「好吃一條街」、「小竹海」、「美麗的夕佳山」、「國立劇專」等蘊涵江安本土文化內容的區域。在活動區中我們根據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設置具有代表性的能喚起孩子生活經驗的情景,堅持感知體驗、熏陶感染、形象趣味、淺顯整合、具體操作等原則,以好玩、好看、好聽、好吃的內容為活動的切入口,在做做、玩玩、看看、講講、畫畫、吃吃的活動中,使幼兒在愉悅的情緒體驗中學會認知、激發幼兒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總之,我們充分利用本土文化教育資源,創建富有本土特色的區域活動,在活動中,讓幼兒實實在在地感受到家鄉文化的魅力,激發了幼兒熱愛家鄉、熱愛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感。課題的研究給我們幼兒園帶來了特色,帶來了活力,也帶來了新的希望。本土特色區域活動是一個新的研究課題,它能讓幼兒自主的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情感、想法、意願,做一個學習的主人、生活的主人、社會的主人。對於這個領域的組織、開展與引導需要我們長時間地去研究和探索。
⑼ 如何利用鄉土資源開展游戲化活動
我國教育學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環境,不用死的書本。」綱要指出:要引導幼兒「感受並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我園地處農村,利用農村自然物對幼兒進行教育是我們的有利條件,因為農村自然物為幼兒常見的,由於它的直觀性,可取性和神秘性更加受到我們農村幼兒的喜愛,因此利用農村自然物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的同時利用農村自然物開展各類美工活動,更能發揮農村自然物的教育功能,體現其獨特的教育價值。
一、有效利用鄉土資源,開展美工活動
1.走出教室,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美。
陳鶴琴先生說:「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教材,不用死的書本。」農村千姿百態、紛繁變換的自然資源,決定了幼兒園美術教育盡可追求教育內容和形式上的「活」。 蠡口中心幼兒園位於元和公園內,這里有秀美的自然景觀,我積極引導幼兒觀察自己身邊的景物,到熟悉的環境中尋找美,欣賞美,在繪畫中創造美。
春天,萬物復甦,小草開始探出了腦袋,樹枝上長出了嫩芽,花兒們也爭相開放,在這春意盎然的季節里,我們領著孩子們走到林間,去尋找發芽的小草,觀察花苞的綻放,呼吸春天的氣息,讓幼兒用手中的畫筆描繪生命的喜悅;夏天,到處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看,小樹在一天天長高,蠶寶寶出來了,大蒜已開始長出了蒜苗。我們就鼓勵他們用圖畫將這些變化記錄下來;秋天,意味著豐收。我們領著孩子到果園里去,去看那掛滿了枝頭,又圓又大的水果。讓他們去採摘,去品嘗,去感受勞動的快樂,豐收的喜悅。從而激發他們創作的慾望,畫出一幅幅真實而又生動的作品。冬天,當西北風呼呼刮來的時侯,孩子們尋找冬爺爺。而他們找到的冬爺爺有的在雪花里,有的在結著冰的小河裡,有的在落滿了霜的大地里等等。一年四季的變化,一年四季的樂趣,啟發出了幼兒無窮的想像,無盡的創作,大自然中處處皆教材,它不僅能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和動機,而且使幼兒的學習有了直接感知和理解、內化的環境,更主要是能培養幼兒對大自然美好事物的追求,加深對美的理解,同時得到美的熏陶。
2.鄉土材料在各種美工活動中的運用。
(1)開展各種色彩類美工活動
幼兒有強烈的好奇心,自然界的一花一草,青山綠水,他們無不喜歡,而且幼兒對色彩的敏感性特別高,他們用色大膽,顏色明快鮮艷,特別是小班的孩子們,喜歡歡快明朗的色彩游戲,因此尊重幼兒的個性,開展各類色彩活動,培養幼兒對色彩的感知能力與創造能力。
①染色活動
在對農村自然物的染色活動中,我們利用顏料對自然界中的樹枝、樹葉、白色花瓣等等用畫、浸、染的方法進行染色,然後將幾種材料組合、扦插,幼兒在染色活動中,參與性高,並充分發揮了想像力,鍛煉了動手能力。
②石頭畫
石頭是自然界中常見的,我們利用撿來的石頭讓孩子們在大膽塗色,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充分發揮想像有的說畫的是人,有的說是機器人、有的說是餅干、有的說是麵包……幼兒就在不同的色彩游戲中大膽的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情緒。
③拓印
拓印利用自然物的自然紋理,大膽利用色彩進行拓印,在活動中,幼兒利用各種蔬菜切面等進行大膽的拓印,不僅感受到了玩色游戲的樂趣,還在玩的過程中通過說一說、想一想、做一做充分發揮了幼兒的無限創造力與想像力。
④噴畫
花開花落,我們可以把花瓣撿來(花瓣要大小合適,如:月季花瓣、玉蘭花瓣等),在紙上拼擺出花的形狀,噴畫後,一朵朦朧的花躍然紙上;零星地散放幾瓣,噴色後則是一幅更具詩意和想像力的作品。秋葉飄落,我們又可以把落葉撿來,拼擺出各種圖案,供幼兒進行噴畫操作。如:柳葉擺成蜻蜓;楓葉擺成金魚;還可以用各種樹葉搭配拼擺出形態各異的小動物。秋季是一個收獲的季節,我們可以收集花生殼、絲瓜種子等等用於噴畫。
(2)利用自然材料,開展拼貼類美工活動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神奇的資源,不僅色彩斑斕,而且有其獨特的造型。因此,我們充分分析研究這些自然物的自然特點,開展了拼貼活動。如在「樹葉粘貼」、「種子粘貼」裝飾畫中,我們將各種各樣的玉米粒、豆子、小麥、花生、麥桿、狗尾草、樹葉等運用到裝飾中去,通過貼貼、畫畫、剪鍵、撕撕等形式,將它們作成漂亮的衣服、小包、頭飾等,將各種蔬菜、農作物裝飾成各種小動物、小玩具,泥土替代橡皮泥製作成小鳥、杯子等各種造型,晾乾後,用五彩顏色進行裝飾。山芋葉柄製作的耳環、手鏈等等著一切的一切無不蘊藏著孩子們的想像力、創造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孩子們的在操作中學會了剪、團、粘、貼、撕、畫等技能,不但提高了孩子們的觀察力、創造力、表現力和手指的靈活性也培養了他們的審美情趣。
3.奇思妙想,開展造型類美工活動
「對於兒童來說,藝術是一種游戲,只有兒童從中獲得歡樂和愉快的體驗時,藝術才能真正成為兒童的需要。」自然物造型活動是幼兒所喜歡的活動,他們在切、刻、劃、綁、插、擺弄等看似笨拙、尋尋覓覓的過程中,對自己動作產生的「痕跡」發生興趣,從而在不斷擺弄不斷調整中獲得快樂獲得發展。我們利用各種「貝殼」,組織孩子充分發揮想像,用靈巧的小手在貝殼進行裝飾畫,還將裝飾好的貝殼拼成一隻只漂亮的蝴蝶。在主題活動《香香的蔬菜》中,我們組織孩子收集、購買了各種各樣的蔬菜,在相互交流、分享的過程中,孩子們發現蔬菜不僅名稱不一樣,顏色不一樣,形狀也不一樣,有的像彎彎的月亮,有的像小棒,有的像小豬……真的很有趣,我們就開展了美工「蔬菜造型」的活動,孩子們在打扮蔬菜時,很興奮,有許多的創意,如把黃瓜用刀片切開挖掉些就成了張大嘴巴的鱷魚,在蘿卜上裝上兩只大耳朵變成了一隻可愛的胖小豬,把老薑變成了小鳥,把一個個茄子變成了一隻只活潑可愛的小企鵝,給洋蔥扎個蝴蝶結就變成了小姑娘……等真有趣。山芋葉柄製作的耳環、手鏈等等這一切的一切無不蘊藏著孩子們的想像力、創造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孩子們的在操作中學會了剪、團、粘、貼、撕、畫等技能,不但提高了孩子們的觀察力、創造力、表現力和手指的靈活性也培養了他們的審美情趣。
4.充分利用本土特色,開展美工活動。
《綱要》指出: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製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或開展其他活動。蠡口是著名的傢具城,在這里最多的就是傢具,孩子們見的最多的也是傢具,從傢具加工廠淘來的剩餘邊角料,木屑、沙皮等在我們幼兒園教師的眼裡成了「寶貝」,我們利用邊角料製作皮影畫,裝飾我們的長廊;利用木屑,通過染色,創作木屑畫;用粉筆在沙皮上畫畫等等,孩子們利用收集來的各種大小的盒子製作不同的傢具,並用彩紙、畫筆、膠水、毛根等對其裝飾,這樣由孩子們自己設計的傢具城就形成了。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孩子們各方面都的能力得到了發展,也體驗了成功的樂趣,對於有蠡口特色的傢具城也有了一些了解。
二、 有效利用鄉土材料注意的問題。
1.材料的收集
材料不是在需要的時候才臨時收集,我們在班級的門口設立一個「鄉土材料收集箱」,對箱內的材料教師和孩子們一起定期地給予整理、歸類、收藏,以便需要時可以隨時提供,同時也能為教師開展主題教學等活動提供極大的方便。
2.在活動中注重尊重幼兒
綱要指出:藝術活動是幼兒自我表達的重要方式。在活動中我們不難發現幼兒的創作作品是千奇百怪的,有時甚至看上去和主題不著邊際的,但孩子在創作過程卻能快樂的表述「這是什麼」 「那是什麼」。因此教師一方面要足夠的「寬容」,能允許幼兒的自由發揮與「出錯」,另外一方面也要及時和幼兒溝通了解幼兒的想法,積極引發幼兒自我表現。
3.材料選擇應注意安全性適宜性原則
(1)材料的選擇要注意安全性,要進行一定的篩選,如,幼兒採集來了各種形狀與色彩的葉子,其中有種植物葉子帶刺容易將幼兒手割破,所以對材料也要有選擇性。
(2)農村鄉土材料季節性較強,因此在收集之餘應收藏;收藏之前建議先清洗干凈並進行嚴格的消毒,然後將各材料分類擺放,如:種子歸一類、貝殼歸一類、乾果歸一類等,以便下次需要時可以及時取出使用。
(3)教師應經常檢查、更換鄉土材料,特別是蔬菜、水果類的,以便出現腐爛現象。
4.按需投放。
在材料的投放上,教師應注意按幼兒的實際水平,分層次投放材料,如粘貼活動中按照年齡特點小班幼兒注重做蔬菜和水果的娃娃等大點的材料;大班小朋友則選擇編織、種子粘貼等精細又難度較高的活動,還要求幼兒與他人合作到獨立完成一件作品來體驗成功的喜悅。
5.材料與環境的同步
在活動中我們不僅要注重支撐幼兒的活動,也要為幼兒創作創設同步的環境空間。如幼兒作品的展示空間、幼兒操作的區角環境、教室環境等,使幼兒身臨其境,獲得創作靈感,並能展示自己獲得滿足感。
具有鄉土特色的美工活動中蘊藏著許多智慧和活力,它的材料來自於幼兒的生活。通過鄉土資源在美工活動中的合理利用,不但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慾,同時,使幼兒的想像力、創造力得到了發展,同時也拓寬了我們的教學思路,培養了孩子們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使我園的美工活動更具時效性,也更具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