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四年級上冊科學《聲音是怎樣產生》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過程與方法: 能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生和不發生時的不同現象;能從多個物體發生的觀察事實中對原因進行假設性解釋;可以藉助其他物體來觀察不容易觀察到的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發現;樂於與他人合作,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態度 【教學重點】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老師在開始上課時拿出二胡)知道這是什麼嗎?(二胡)前些天,吳老師學會了拉二胡,大家想不想聽一聽老師拉得怎樣?(想) 2、教師拉好《二泉映月》的片斷後問:老師拉得怎樣?可以給老師一點掌聲嗎? 二、作出假設,初步驗證。 1、剛才大家聽了老師拉的二胡,還鼓掌了,這拉二胡和鼓掌都發出了聲音,你們能猜猜看這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嗎?(學生猜測) 2、剛才同學們做了很多大膽的猜測,那麼聲音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同時用課件揭題) 3、學生利用牛皮筋進行分組實驗。 (1)、(教師拿出牛皮筋)請看,老師這里有一條牛皮筋,既然要研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那我們就要想辦法讓它發出聲音,你認為怎樣才能讓它發出聲音最好呢?各小組討論一下。 (2)、學生匯報實驗的方法。 (3)、剛才大家討論出了很多種方法,其中有一種方法老師認為很好,那就是由一位同學兩手拉開牛皮筋,另一位同學用手來撥。
『貳』 四年級科學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案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過程與方法:
能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生和不發生時的不同現象;能從多個物體發生的觀察事實中對原因進行假設性解釋;可以藉助其他物體來觀察不容易觀察到的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發現;樂於與他人合作,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態度 【教學重點】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學准備】
1面鼓、1把鋼尺、2根皮筋、1個音叉、裝水的水槽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上節課中,我們已經知道通過不同力量的擊打,對不同物體的擊打都能產生各種各樣的聲音。那麼聲音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呢?這節課我們將作繼續的研究。
二、使物體發出聲音
1.分組活動:出示鼓、鋼尺、皮筋,你能想辦法使這些物體發出聲音嗎?
2.記錄並交流我們的想法:
為什麼我們對物體用力(按壓、彎曲、拉伸)後,物體沒有發出聲音,但是我們對物體進行擊打、撥動卻使物體發生了聲音呢?
三、觀察發聲物體
1.分組實驗1:在水槽里盛約2/3的清水,用輕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較大的力擊打音叉,觀察音叉的振動。用一個手指輕輕地接近振動著的音叉,感覺一下音叉的振動。 觀察:手指有什麼感覺呢?水面有什麼變化?水面的變化是怎麼產生的?
交流反饋:手指有麻麻的振動感,水面產生了花紋,花紋就是由音叉的振動而產生的。
2.分組實驗2:木板上拴著兩個皮筋。撥動一個皮筋使它發出聲音,另一個皮筋保持不動,不發出聲音。
觀察:發聲的皮筋和不發聲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動,還會發出聲音嗎?皮筋的振動與發出的聲音有關嗎? 交流反饋:
3.小組交流:
擊打鼓時,我們看到了什麼?這種現象與聲音的產生有關嗎?撥動鋼尺時,我們看到了什麼?這種現象與聲音的產生有關嗎?
4.小結:當一個物體(如音叉、鼓、鋼尺、皮筋、鐵釘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這個物體就是一個振動物體。聲音就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
『叄』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科學《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
教材分析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四年級(上)《聲音》單元第二課時內容。它屬於「科學探究」的目標系列,通過實驗和觀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新能力。本課在本單元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基於前一節《聽聽聲音》來研究、探索「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為後面《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控制物體發出聲音》等課時的探究活動作好充分的知識准備。與舊教材相比,本課能夠以探究為核心,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機會,嘗試運用科學的探究方法,讓學生充分經歷探究過程,逐步形成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迎合了新課改的基本理念。
學情分析
在進行本課學習前,作為四年級的學生對聲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對聲音有著最直觀的感受,有些學生還通過不同的信息渠道獲得了一些聲音的知識,尤其是一些學聲樂或樂器的學生,他們對聲音的了解更加專業。但是熟悉的現象並不一定引起學生的關注,學生並不會花很多的時間去探究聲音更多的奧秘,這恰是我們教學有價值的地方。我們可以在「熟悉」兩個字上做文章,上課前可以由老師收集聲音的錄音材料,以便在引課時讓學生做「聽聲音,猜物體」的游戲。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感覺到自己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境中,激發學生想知道聲音更多知識的興趣。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聲物體和不發聲物體的狀態,並對這一現象進行積極思考,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創設情景質疑-—猜想假設-—觀察實驗-—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之中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掌握觀察現象-—提出問題-—推測結果-—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等思維方法。
2、在動手實驗過程中,通過用看、模、畫、說等方法進行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會與他人交流與傾聽,體會探究聲音的樂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通過觀察、實驗、比較、討論、交流等活動,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談話:自然界中有許多美妙的聲音,你聽……
(播放多媒體課件)小鳥歡快鳴叫、鬧鍾振鈴、浪濤拍岸、心跳聲
像這樣的聲音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那麼,你知道聲音是怎麼產生的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學生同時思考,猜猜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猜測聲音產生的原因,作出假設
(1)提問:誰來大膽的猜一猜究竟聲音是怎麼產生的,你為什麼會這么認為?
(板書:摩擦、撞擊、彈撥、敲打、樂器發聲、語言說話……)
(2)談話:以上都是同學們的看法,是一種猜測。要知道,世界上許多偉大的發現都原於猜測。要想知道聲音究竟是不是因為摩擦、撞擊、彈撥、敲打、樂器發聲、語言說話等原因產生的,就要通過我們今天的觀察與實驗才能知道。
(二)探究活動
1、介紹實驗材料
(1)談話:請同學們看看你的實驗桌,老師為大家准備了一些實驗物品。仔細看看都有些什麼?你能想辦法讓它們發出聲音嗎?
(2)由學生介紹實驗材料隊鼓、尺子、橡皮筋、並演示讓它們發出聲音。
教師隨機指導。
(3)重點介紹並演示實驗儀器:音叉——這是一種用鋼製成的U形的實驗儀器,用橡膠小槌輕輕敲擊它就會發出聲音。注意:在使用音叉的時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擊音叉的上端。
2、講解研究方法並出示實驗記錄表
(1)談話並提問:要想知道這些物品為什麼都可以發出聲音,我們就要觀察研究這些物品發出聲音時的共同特點。那麼,你知道哪些研究的方法呢?(板書:方法)
(學生回答:聞、看、摸、聽、說、嘗、畫……)
同學們很愛動腦筋,提出了這么多好的研究方法,那麼請大家看看屏幕,今天這節課,我們要用到哪些研究方法。
(2)(課件打出)實驗記錄表
(3)介紹演示音叉的使用方法
按看、摸、畫、說四個方面進行研究
①下面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來做關於音叉的實驗(板書:音叉)首先進入第一個環節:「看」。 (板書:看)
我們用橡膠小槌敲擊音叉,讓音叉發出聲音,然後將音叉迅速輕輕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靜止不動的乒乓球,仔細看看有什麼現象發生?(學生回答,教師同時板書:水花四濺、有波紋、有水泡、乒乓球彈開……)
②第二種研究方法是「摸」。(板書:摸)我們讓音叉發出聲音後,用手摸摸或將音叉輕輕貼到臉上,有什麼感覺?(學生回答,教師同時板書:麻、癢……)
③接下來是「畫」(板書:畫),畫什麼呢?就把你看到的,摸到的用你喜歡的符號畫下來。(學生在黑板上畫一畫)
④最後是「說」(板書:說),說說音叉在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和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學生回答,教師同時板書:音叉在不發出聲音時是平靜的、靜止的、不動的……音叉發出聲音時的狀態是顫動的、動態、振動……)
(4)小結:剛才我們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關於音叉的實驗?(學生回答:看、摸、畫、說) 下面我們就要用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隊鼓、尺子、橡皮筋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和發出聲音時的狀態。
3、學生分組實驗
(1)提出實驗要求(課件打出)
指名學生朗讀實驗要求
(2)學生操作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匯報實驗發現。
①用實物投影儀向全班展示實驗記錄表
②重點說說實驗物品在發出聲音時和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
(4)得出結論,總結方法
①學生得出結論:所有的物體在不發出聲音時處於靜止的狀態,在發出聲音時處於振動(或顫動、擺動、晃動、搖動……)的狀態。所以,聲音是由於物體的振動(或顫動、擺動、晃動、搖動……)產生的。(課件打出)
教師適時引導:通過實驗研究,同學們發現物體發出聲音時的狀態有的顫動、有的擺動、有的晃動……你們觀察得很仔細,說得也很正確,那麼我們能不能用一個更加科學、更加准確的詞語來代替這些詞語呢?那就是——振動。
②總結方法:剛才同學們通過實驗發現了物體在不發出聲音時處於靜止的狀態,在發出聲音時處於振動的狀態,大家之所以有這樣的發現,可以找到聲音產生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運用了看、摸、畫、說的科學的研究方法。
(三)鞏固提高,拓展延伸
1、怎樣讓正在發出聲音的鑼立刻停止發聲,學生演示並說明理由。
2、找尋人體發聲部位
(1)集體說話:我愛科學。邊說邊用手摸一摸自己身體哪個部位在振動。
(2)談話:對,在我們的喉嚨處有個發聲器官叫聲帶,當聲帶振動時,我們就可以發出聲音了。所以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不能大喊大叫,要注意保護自己的聲帶。
3、游戲:「能摸到的聲音」。(指定一名學生,先摸摸不發聲的手機,並說說是什麼狀態。再用耳機捂住學生的耳朵,用布條蒙住眼睛,播放手機鈴聲,讓學生觸摸,談觸摸後的感覺。)
4、演示「看的見的聲音」。(播放錄音機、用粘有碎鏡片的及時貼對著陽光,感受光斑的跳躍,談談觀察後的現象。並給這個游戲起個合適的名字)
板書設計
聲音的產生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肆』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科學《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優秀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聲物體和不發聲物體的狀態,並對這一現象進行積極思考,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創設情景質疑-—猜想假設-—觀察實驗-—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之中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掌握觀察現象-—提出問題-—推測結果-—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等思維方法。
2、在動手實驗過程中,通過用看、摸、說等方法進行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會與他人交流與傾聽,體會探究聲音的樂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觀察、實驗、比較、討論、交流等活動,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三、教學模式選擇
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整個探究活動,我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把它分為四個部分: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三、鞏固提高,拓展延伸;四、驗證猜測,總結評價。課堂上讓學生通過運用看、摸、說多種方法觀察發聲物體的特點,並對發生物體與不發聲物體進行觀察比較,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積極思考。在這節課教學中,始終貫穿小組合作實驗、觀察、對比、討論、交流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採用引出問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的科學研究方法,努力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四、媒體的使用
1、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提供創設問題的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思維。
2、利用課件出示本節課實驗記錄表及探究結論,突出重點。
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組的實驗記錄表,便於學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確的認識,得出科學的結論。
五、教學准備
隊鼓、泡沫、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膠小槌、銅鑼、水槽、實驗記錄表。
六、教學過程
課前選好小組里的材料員和記錄員。
(一)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作出猜想
師:上課前,老師給大家帶來幾種聲音,聽一聽,這是什麼聲音?
師:(點擊聲音1)這是什麼聲音?你說。。。 生:雷聲
師:(分別點擊其他聲音)這是什麼聲音? 生:流水聲、敲鑼聲、掌聲。
師:你認為這些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板書課題)
師:誰來說說看,你說。。。 (多請幾個同學說說)
師:是不是這樣呢?聲音到底怎麼產生的呢?這節課我們來研究一下。
(二)探究活動
1、使物體發聲,觀察發聲物體。初步感受聲音和振動的關系。
(1)介紹實驗材料,討論發聲方法
師:(出示材料)同學們請看,老師准備了一些材料。都有些什麼?
生:鼓,鋼尺,橡皮筋。
師:你能想辦法讓它們分別發出聲音嗎?(出示投影)
師:(出示鼓)你來說說? 生:用鼓槌敲(板書:敲打)
師:(出示鋼尺)這個誰來說說? 生1:敲打桌子;生2:按在桌上往下撥。。。
師:哪種方法比較明顯,可以嗎?(演示)板書:壓,撥
師:(出示橡皮筋)這個誰來說說? 生1:用彈得的方法。。。。。。。
師:老師覺得剛才用拉長後彈撥的方法可能會比較好。(板書:彈)
(2)明確觀察內容和記錄表
師:等會兒每個小組都有一份這樣的材料,不過在活動中還要求每個組做好這樣一份記錄。(出示記錄表)
(投影記錄表)
不發聲時的狀態 發聲時的狀態
鼓
橡皮筋
鋼尺
發聲狀態時的橡皮筋、鋼尺和鼓有什麼共同特點?
師:鼓、橡皮筋和鋼尺,不發聲和發聲的狀態,我們觀察什麼地方?(比如:敲鼓後觀察哪裡呢?)
師:實驗做好後請小組討論一下
師:老師這兒還有一個活動要求,我們來看一下。(出示要求)
(3)學生觀察實驗,老師指導。
師:請小組材料員來領取實驗材料和記錄表。比一比,哪個小組最快,最認真。
教師隨機指導。
(4)小組匯報,老師板書
師:好了,請材料員將材料整理好,放回原處。
師:我們先請各小組派代表上來給我們來講解一下他們的觀察記錄結果。(及時給予鼓勵)
(請一小組的同學說老師板書,並結合全班交流)
師:鼓不發聲時的狀態是?(像是平靜的水面一樣)
生:不會動的;泡沫不會動。。。。。
師:發聲時的鼓是怎樣的呢?
生:泡沫在跳舞。。。。
師:泡沫為什麼會跳舞?
生:因為敲過了;。。。。因為鼓皮(面)在動。
師:鼓皮是怎麼動的?
生:上下在動。
師:其他小組有沒有補充呢?
(師板書畫圖鼓得振動)
同樣的方法交流橡皮筋和鋼尺並且老師板書畫圖。
師:剛才同學們也討論過了,鼓橡皮筋和鋼尺在發聲時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呢?
生:都在動,。。。。
師:其他小組呢?(請學生回座位)。
師:(觀察板書)它們的動有沒有規律,誰來形容一下。
生:都在上下動;來回動;。。。。。。。
師:(概括)都在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是這樣嗎?(板書)
師:這樣的運動師怎麼產生的呢?
師:我們敲,彈,撥都是給了這些物體一個力,在力的作用下(板書)物體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這種運動取個什麼名字呢?科學家們稱它為振動。
師:在力的作用下,鼓橡皮筋和鋼尺產生了振動,聲音也就產生了。
師:那聲音是怎麼產生的呢?
生: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板書,箭頭)
2、觀察音叉的振動,更深理解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1)師提問: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嗎?
師:(出示音叉)這是音叉。(演示使用方法)
師:那它有沒有在振動呢?你有辦法證明嗎?
(2)(課件打出)活動內容
師:老師這里也給大家帶來了活動要求。(投影出示)
師:按要求做好的小組就舉手,看哪個小組動作最快。
師:請材料員上來取實驗的材料。
學生進行實驗,老師指導。
(3)交流匯報
師:請材料員收好材料,放好音叉。
師:不發聲的音叉觸及水面是怎樣的?
師:發聲的音叉觸及水面呢?為什麼?
師:不發聲的音叉觸及手背是什麼感覺?
師:發聲的音叉觸及手背呢?為什麼?
師:音叉的聲音是怎麼產生的?
(三)小結提升
師:總結一下,聲音是由什麼產生的呢?
師:剛才同學們不是說,聲音是由敲打產生的,現在我們通過實驗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那敲打和振動與聲音的產生有什麼關系呢?
生:我們敲打或彈撥等方法是為了用力讓物體產生振動,而振動才產生了聲音。
(四)鞏固提高,拓展延伸
1、找尋人體發聲部位
師:我們人說話發出的聲音是怎麼產生的?在哪裡振動能找到嗎?
師:手輕按喉部。聲音是怎麼產生的?
(其實聲音是從喉嚨里的聲帶中發出的,聲帶是很薄的膜,所以我們平時不要大喊大叫,要保護聲帶。要不然就發不出聲音了。)
2、師:我們身上有一個非常敏感可以感受聲音振動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兒?
3、怎樣讓正在發出聲音的鑼立刻停止發聲,學生演示並說明理由。
師:(出示鑼)我在鑼上敲一下鑼就發出了聲音,你知道鑼的聲音是怎麼產生的嗎?
師:為什麼我敲了一下馬上停止,而鑼的聲音卻能響很長時間呢?
師:誰有辦法在老師敲完一下之後讓聲音也馬上停止?
師: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五)總結評價
1、師生小結
剛剛這堂課上你學到了什麼?
2、評價
在這節課上,老師發現我們班許多同學都能像科學家那樣去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積極動手操做實驗。
3、整理器材。
『伍』 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案
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聲音是如何產生的》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二)過程與方法:能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生和不發生時的不同現象;能從多個物體發生的觀察事實中對原因進行假設性解釋;可以藉助其他物體來觀察不容易觀察到的現象。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發現;樂於與他人合作,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態度
二、教學重點: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三、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四、學情分析:本單元第一節課中已經讓學生仔細觀察了身邊的聲音,比較了不同物體產生聲音的不同,並說出了一些特點。本節課則繼續深入探索,從上一課中激發學生興趣,從敲和壓、靜止與振動來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並逐步引導學生發掘聲音產生的原因。
五、教學准備: 分組材料:1面鼓、1把鋼尺、2根皮筋、1個音叉、裝水的水槽
六、教學過程:
(一)引入:上節課中,我們已經知道通過不同力量的擊打,對不同物體的擊打都能產生各種各樣的聲音。那麼聲音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呢?這節課我們將作繼續的研究。
(二)使物體發出聲音
1.分組活動:出示鼓、鋼尺、皮筋,你能想辦法使這些物體發出聲音嗎?
2.記錄並交流我們的想法:為什麼我們對物體用力(按壓、彎曲、拉伸)後,物體沒有發出聲音,但是我們對物體進行擊打、撥動卻使物體發生了聲音呢?
(三)觀察發聲物體
1.分組實驗
1:在水槽里盛約2/3的清水,用輕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較大的力擊打音叉,觀察音叉的振動。用一個手指輕輕地接近振動著的音叉,感覺一下音叉的振動。
觀察:手指有什麼感覺呢?水面有什麼變化?水面的變化是怎麼產生的?
交流反饋:手指有麻麻的振動感,水面產生了花紋,花紋就是由音叉的振動而產生的。
2.分組實驗
2:木板上拴著兩個皮筋。撥動一個皮筋使它發出聲音,另一個皮筋保持不動,不發出聲音。
觀察:發聲的皮筋和不發聲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動,還會發出聲音嗎?皮筋的振動與發出的聲音有關嗎?
交流反饋:
(三)小組交流: 擊打鼓時,我們看到了什麼?這種現象與聲音的產生有關嗎?撥動鋼尺時,我們看到了什麼?這種現象與聲音的產生有關嗎?
(四)小結:當一個物體(如音叉、鼓、鋼尺、皮筋、鐵釘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這個物體就是一個振動物體。聲音就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
七、板書:
2.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
八、課後反思
在上課前,首先需解讀教材,分析所教內容在整個科學教材中的地位,以及課程標准對此知識的要求,把握各知識間的承接。如:聲音在課程標准中屬於物質世界的部分,與光、電、熱、磁一樣都是能量的表現形式。之後解讀聲音這一概念,如: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正在發聲的物體叫聲源。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傳播。聲音只是聲波通過固體或液體、氣體傳播形成的運動等。再次分析學生,思考本課需要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在這節課中,應教會學生歸納與反證的能力,如:在讓學生描述振動式一種什麼樣的運動時,可通過比較擺動、晃動、振動的運動特點歸納出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在思考是否所有的發聲物體都在振動時,可將正在發聲的物體(鑼、鼓)停止振動,看看是否還有聲音,從而反證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使結論更具說服力,起到完全歸納概念的作用。做好以上准備,最後才是制定出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對於本課具體教學環節的設計,我也存在較多的問題。課題導入部分,設計得不夠巧妙,感覺只是為了導入而加上的,沒有很好地體現出導入是為了本課的教學而做准備的。此外,在提問時存在問「假問題」,給學生設置「回答圈套」的現象,如:這些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此類提問意義不大。從整個教學設計來看,教學內容的層次性、脈絡性不夠明晰,如:讓學生想辦法使鑼、鼓、尺子、橡皮筋發出聲音的實驗中,沒有提醒學生帶著目的做實驗,邊做邊思,使得教學目的體現得較模糊。另外,教師可以在此實驗中「由扶到放」的讓學生思考物體發聲的原因。
『陸』 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案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聲物體和不發聲物體的狀態,並對這一現象進行積極思考,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過程與方法1、通過創設情景質疑-—猜想假設-—觀察實驗-—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之中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掌握觀察現象-—提出問題-—推測結果-—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等思維方法。2、在動手實驗過程中,通過用看、模、畫、說等方法進行探究。情感態度價值觀學會與他人交流與傾聽,體會探究聲音的樂趣。二、教學重點、難點通過觀察、實驗、比較、討論、交流等活動,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三、教學模式選擇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整個探究活動,我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把它分為四個部分: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三、鞏固提高,拓展延伸;四、驗證猜測,總結評價。課堂上讓學生通過運用看、摸、畫、說多種方法觀察發聲物體的特點,並對發生物體與不發聲物體進行觀察比較,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積極思考。在這節課教學中,我先「扶」後「放」,始終貫穿小組合作實驗、觀察、對比、討論、交流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採用引出問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的科學研究方法,努力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四、媒體的使用1、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提供創設問題的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思維。2、利用課件出示本節課實驗記錄表及探究結論,突出重點。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組的實驗記錄表,便於學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確的認識,得出科學的結論。五、教學准備隊鼓、黃豆、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膠小槌、銅鑼、水槽、乒乓球、口琴、豎笛、錄音機、實驗記錄表。六、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談話:自然界中有許多美妙的聲音,你聽……(播放多媒體課件)小鳥歡快鳴叫、鬧鍾振鈴、浪濤拍岸、心跳聲像這樣的聲音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那麼,你知道聲音是怎麼產生的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學生同時思考,猜猜聲音是怎樣產生的。2、猜測聲音產生的原因,作出假設(1)提問:誰來大膽的猜一猜究竟聲音是怎麼產生的,你為什麼會這么認為?(板書:摩擦、撞擊、彈撥、敲打、樂器發聲、語言說話……)(2)談話:以上都是同學們的看法,是一種猜測。要知道,世界上許多偉大的發現都原於猜測。要想知道聲音究竟是不是因為摩擦、撞擊、彈撥、敲打、樂器發聲、語言說話等原因產生的,就要通過我們今天的觀察與實驗才能知道。(二)探究活動1、介紹實驗材料(1)談話:請同學們看看你的實驗桌,老師為大家准備了一些實驗物品。仔細看看都有些什麼?你能想法讓它們發出聲音嗎?(2)由學生介紹實驗材料隊鼓、尺子、橡皮筋、並演示讓它們發出聲音。教師隨機指導。(3)重點介紹並演示實驗儀器:音叉——這是一種用鋼製成的U形的實驗儀器,用橡膠小槌輕輕敲擊它就會發出聲音。注意:在使用音叉的時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擊音叉的上端。2、講解研究方法並出示實驗記錄表(1)談話並提問:要想知道這些物品為什麼都可以發出聲音,我們就要觀察研究這些物品發出聲音時的共同特點。那麼,你知道哪些研究的方法呢?(板書:方法)(學生回答:聞、看、摸、聽、說、嘗、畫……)同學們很愛動腦筋,提出了這么多好的研究方法,那麼請大家看看屏幕,今天這節課,我們要用到哪些研究方法。(2)(課件打出)實驗記錄表(3)介紹演示音叉的使用方法按看、摸、畫、說四個方面進行研究①下面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來做關於音叉的實驗(板書:音叉)首先進入第一個環節:「看」。(板書:看)我們用橡膠小槌敲擊音叉,讓音叉發出聲音,然後將音叉迅速輕輕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靜止不動的乒乓球,仔細看看有什麼現象發生?(學生回答,教師同時板書:水花四濺、有波紋、有水泡、乒乓球彈開……)②第二種研究方法是「摸」。(板書:摸)我們讓音叉發出聲音後,用手摸摸或將音叉輕輕貼到臉上,有什麼感覺?(學生回答,教師同時板書:麻、癢……)③接下來是「畫」(板書:畫),畫什麼呢?就把你看到的,摸到的用你喜歡的符號畫下來。(學生在黑板上畫一畫)④最後是「說」(板書:說),說說音叉在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和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學生回答,教師同時板書:音叉在不發出聲音時是平靜的、靜止的、不動的……音叉發出聲音時的狀態是顫動的、動態、振動……)(4)小結:剛才我們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關於音叉的實驗?(學生回答:看、摸、畫、說)下面我們就要用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隊鼓、尺子、橡皮筋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和發出聲音時的狀態。3、學生分組實驗(1)提出實驗要求(課件打出)指名學生朗讀實驗要求(2)學生操作實驗,教師巡視,指導(3)小組匯報實驗發現。①用實物投影儀向全班展示實驗記錄表②重點說說實驗物品在發出聲音時和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4)得出結論,總結方法①學生得出結論:所有的物體在不發出聲音時處於靜止的狀態,在發出聲音時處於振動(或顫動、擺動、晃動、搖動……)的狀態。所以,聲音是由於物體的振動(或顫動、擺動、晃動、搖動……)產生的。(課件打出)教師適時引導:通過實驗研究,同學們發現物體發出聲音時的狀態有的顫動、有的擺動、有的晃動……你們觀察得很仔細,說得也很正確,那麼我們能不能用一個更加科學、更加准確的詞語來代替這些詞語呢?那就是——振動。②總結方法:剛才同學們通過實驗發現了物體在不發出聲音時處於靜止的狀態,在發出聲音時處於振動的狀態,大家之所以有這樣的發現,可以找到聲音產生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運用了看、摸、畫、說的科學的研究方法。(三)鞏固提高,拓展延伸1、怎樣讓正在發出聲音的鑼立刻停止發聲,學生演示並說明理由。2、找尋人體發聲部位(1)集體說話:我愛科學。邊說邊用手摸一摸自己身體哪個部位在振動。(2)談話:對,在我們的喉嚨處有個發聲器官叫聲帶,當聲帶振動時,我們就可以發出聲音了。所以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不能大喊大叫,要注意保護自己的聲帶。3、游戲:「能摸到的聲音」。(指定一名學生,先摸摸不發聲的手機,並說說是什麼狀態。再用耳機捂住學生的耳朵,用布條蒙住眼睛,播放手機鈴聲,讓學生觸摸,談觸摸後的感覺。)4、演示「看的見的聲音」。(播放錄音機、用粘有碎鏡片的及時貼對著陽光,感受光斑的跳躍,談談觀察後的現象。並給這個游戲起個合適的名字)(四)總結評價1、師生小結在剛剛上課時,同學們猜測聲音產生的原因可能是由於摩擦、撞擊、樂器、說話等現象,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聲音原來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2、評價在這節課上,老師發現我們班許多同學都能像科學家那樣去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積極動手操做實驗。那麼你認為你們小組中誰的表現最好?為什麼?你覺得自己在這節課上的表現怎麼樣?哪個方面表現的好(或不好)?這節課上,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探究聲音產生的問題,那麼大家認為老師的表現怎麼樣?還有很多同學也很想評價自己或者評價你的小夥伴。可是,由於時間的關系,老師不能請每位同學都發言。那麼,老師為每位同學都准備了一張成長卡,下課後你們可以繼續評價自己或同伴,然後將這張成長卡裝進你的成長記錄袋中。下節課,我們將繼續研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問題。請各小組的同學整理好實驗台,將所有的實驗物品包括抹布放回原位,准備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