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才能讓小學生有效參與語文課堂教學 如何讓學生
一、創造和諧的學習環境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
創造一種和諧的、積極的學習環境和氛圍,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還有利於促進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諧的學習環境和氛圍主要包括創設民主、探究、奮進、合作的課堂教學環境,創設寬松、自主的成長環境,創設輕松、自由、快樂的學習心理氛圍。那麼,如何創設和諧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呢?教師應以情施教,寓教於樂。首先,教師應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不居高臨下;其次,教師應播灑愛心,對待學生和藹可親,最大限度地縮小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創造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人際氛圍,讓學生在寬松、自由的環境里成長,這樣學生就會愛其所教的課,就自然而然地將被動的「要我學」變為主動的「我要學」。學生的學習活動就可以進行地特別富有成效,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能夠得以激發。
教師要樹立民主教育觀,實施和諧教育和情感教育,才能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進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教師應該用熱愛、平等、尊重的民主教育行為去贏得學生的喜愛和信任,為學生的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松、和諧的教育氛圍。因為學生在輕松、和諧、愉悅的教學環境中易於產生激情、興趣和意想不到的創造性思維和豐富的想像力。為此,教師應該把微笑帶進課堂,給所有學生以真誠的微笑,不管是優生還是後進生,教師應該把表揚和獎勵帶進課堂,給每一個學生以賞識,賞識他(她)們的每一個閃光點,切不可諷刺、挖苦學生,要知道「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教師應該把競爭帶進課堂,以求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應與學生朋友般地交流感情,同志式地探求真理,這樣能促使學生對教師言行的認同,從而激發學生接受教學的熱情,這是教育心理學的一條普遍規律。
二、把課堂還給學生,真正落實學生參與
什麼是參與?我們在一般的課堂教學中,僅僅重視問題的提出,而忽視了學生的思維過程。教師在課堂上採用簡單的問答式,一問一答,將學生抓在手中,學生被牽著鼻子走。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學生能准確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但很少有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表面上看是師生互動,實際上是用提問的方式「灌」,學生毫無學習興趣,學習效果也很差。由此可見,要真正落實學生參與,要讓學生主動學習,應在激活學生思維方面做文章。要激活學生思維,讓課堂上的學生都互動起來,參與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去,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把課堂提問的權力下放給每一位學生,多讓學生提問、學生回答。教學時可以把學生每兩個人編成一組,讓他們互相提問、互相回答,每節課可抽查3~4
組,並規定他們提出的問題不重復,每次抽查可以按學習稍差的學生、中等學生、優秀學生的順序進行。就像考試做試卷一樣,先易後難,很有藝術性地使每一位學生順利通過抽查。這樣能真正地處理好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等的多邊關系,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新性和參與性。學生的主體作用一經發揮,便會使教與學的活動達到和諧發展。這樣你問我答的課堂,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學生積極、主動、興奮地參與學習過程,學生的個體才能就可以得到充分發展,學習效果也會非常明顯。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正如有的教師所說,「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因此,要讓學生主動學習,最關鍵的就是把課堂還給學生,真正落實參與。
三、有效利用文本環境,創設生活情境,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由於時間和地域的變化,文本環境與學生的生活環境有著較大的差別。教學點與興趣點往往不一致,文本與學生脫節,這時就需要教師創設優質的生活情境,讓文本環境與生活環境相結合,讓學生有真切的感受,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激發求知的慾望。學生調動生活體驗進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間所蘊涵的意義,這樣的學習才會主動,這樣的課堂才會生動。魯迅的小說《社戲》是一篇充滿江南水鄉生活氣息的文章。它描繪了江南水鄉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連山,朦朧的月色,含香的水氣,令人自失的笛聲,還有一大幫頑皮無私友好的農村兒童一起煮豆的經歷,讀來令人回味無窮。然而,時代的變遷和生活經歷的不同,學生對小說中的生活環境和人物的感知認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農村水鄉生活經驗的學生,覺得課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沒有這種生活體驗的學生,烏蓬船和豆子就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了。為了讓學生體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課堂上,筆者讓同學們打開記憶的閘門,由自己的童年趣事說起,接下來跟學生說起江浙一帶的風土人情和魯迅童年生活的軼聞趣事。這樣學生說得有勁、聽得有味,閱讀的興趣油然而生,自覺地把思維的觸角伸向那迷人的水鄉和亦真亦幻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
四、運用現代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學習
現代教學手段可以使看不見變為看得見,從而學生可以更容易理解教學內容,難點少了,學生就有了學習的信心,就願意參與學習。現代教學手段,大大增強教學內容的活動性和規范性,聲音、圖象、色彩、信息的傳播更加准確、豐富,彌補了教師在個別能力上的不足,成功地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處於非常亢奮的學習狀態,自覺與作者進行心靈的交流,從中受到熏陶和啟發。《安塞腰鼓》是一篇頌揚生命力的美文。在學生閱讀之前,筆者布置學生收集有關陝北生活環境、民風民俗以及腰鼓文化的資料,課堂上運用現代教育媒體為學生展現陝北腰鼓舞動的雄壯場面:空曠的黃色背景,雄健的小伙,激越的鼓聲。引導學生由視覺到聽覺,由鼓到人再到生命產生積極的思維,讓學生真切地感受課文、感悟生命,化抽象為形象,學生學得積極主動、輕松愉快,學習內容掌握得更好。
五、激發好奇心,使學生主動探索
人類的很多進步是由於好奇心驅使而不斷探索最終獲得的。學生如果對學習內容充滿好奇,就會主動探索、尋求答案。激發好奇心的方法很多,為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教師可以圍繞主題「製造」懸念;可以為解決某一實際問題而展開一堂課;可以講與本科目有關的小故事;可以把人類想知道但至今未知道的問題交給學生。學生有了好奇心,就樂於問問題,教師因勢利導,解決一個問題,學生就取得一定的進步。
六、開展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使學生愛上課堂
圍繞教學內容設計一些有趣的游戲活動,可以使學生在娛樂中受到教育。這些游戲活動可以是知識競賽、專題辯論會、專題演講等,也可以開辟學習園地,成立興趣小組,使更多的人參加到活動中來。
B. 小學數學課中如何讓學生參與教學
雖然我們的課堂教學不斷的在進行改革,《數學課程標准》中的新理念、新方法在廣大教師中積極的推廣著,但是在課堂教學中還是有相當一部分的老師普遍採用講授法一講到底,我們的學生,一天要連續上六、七節課,這樣是難以保證每節課都能聚精會神,全神貫注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的,同時由於數學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謹性,因而往往給人的感覺是抽象難懂,內容枯燥無味,所以許多學生對數學的學習存在著畏懼心理,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因此必須充分調動數學課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師生交流融洽了,師生雙方才能進入最佳的狀態,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學和學習效果。那麼,如何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下面我就談談自己在教學當中實施的一些比較有效的方法: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生有著好奇心理、疑問心理、愛美心理和活潑好動的特點。作為老師應從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的發揮小學生非智力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在課堂中創設出學與「玩」交融為一體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的情景。在課堂上創造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我們要根據自己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提供具體的內容,生動活潑的形式,新奇動人的事物,以恰當的手法表現出來,讓學生真正的體會到其中的樂趣。
比如在講授某些新知識之前,教師可先提出一些和學生已有知識相聯系而學生又暫時無法解答的問題,從而產生懸念,使學生一開始就對新知識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例如我在講授「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在引入課題時,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唐僧師徒在取經的路上遇見一片桃林,唐僧許諾說,只要答對題就可以吃桃子,他要分別把4個、2個、1個桃子平均分給悟空和八戒兩個人,他們兩人每次應分別得到多少桃子呢?你們能幫他們算算嗎?孩子們立刻來了興趣,這樣在平均分1個桃子時順利的引出了本課要學習的分數。只有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使學生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使數學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所以,作為數學教師必須要善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直觀展示教學內容
數學知識都來源於生活,與現實世界密切聯系,但其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又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盡量將抽象、概括的數學知識「還原」成其形象、具體的一面。在數學的課堂教學中, 我們可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適時地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藉助形象直觀的視覺效果,給學生留下鮮明而深刻的印象,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我在講「角的測量」一課時,如果單純的用木製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如何畫角,由於教具不透明,教師講解既費時又費力。如果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可以使學生清晰地看到怎樣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和頂點重合,零刻度線和角的一條邊重合,角的另一條邊所對的量角器的刻度就是這個角的度數。它的效果是使用木質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無法比擬的。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多媒體輔助手段在傳遞信息方面有很多便利,但是電教手段只有用得巧、用到位,才能真正發揮其輔助教學的作用。
三、寓教於樂,激趣導學
小學生最喜歡做游戲,要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玩中學、在快樂中學。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斷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心理學的實驗表明,兒童集中注意的時間短,小學生一節課有效注意一般只能保持在十幾分鍾,而且也不穩定,有趣的東西時常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要使他們老老實實地坐上四十分鍾,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想方設法把游戲引進課堂,根據教材內容不斷地調節兒童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組織課堂教學,使學生處在興奮與抑制的不斷變換中,使課堂教學動靜結合,既有節奏又有樂趣。
例如,我在講授「可能性的大小」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游戲:出示一個圓形轉盤,將轉盤平均分成6個格,並按照5紅1綠進行塗色,然後請學生選定一種顏色並轉一下轉盤,如果恰好轉到所選顏色格就為勝利,勝利者會得到一朵小紅花。頓時孩子們情緒高漲,都喊著選紅色格。當出現預想結果時,我又出示了另一個轉盤(5綠1紅),並對學生說,如果這時候你們還是轉到紅色格,老師會獎勵給你們更漂亮的小紅旗。這樣又掀起了一個高潮。學生們在這樣吸引人的游戲當中,懂得了有關「可能性大小」的知識,並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爭強好勝是小學生的天性。在數學教學中以競賽方式進行學習不僅能夠促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對要競賽的內容進行深入透徹的學習,而且對教師及時地掌握學生的知識理解程度也是很有好處的。例如在講授「筆算乘法」這一節時,計算練習題比較多,學生學起來枯燥無味,針對這一現象,我利用好恰當的契機,組織計算競賽,每組派一名同學到前面板演,做對者所在小組會得到一顆星,其他同學在練習本上計算。通過這樣一設計,學生的學習勁來了,在競賽過程中你追我趕,看誰做的又對又快。這樣就促進了學生對筆算乘法算理的熟悉程度,有助於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在競賽的方式下,學生能獨立地解決學習問題,同時在小組評選時,同學們也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從而學到更多。
四、合作探究,共同進步
數學課程標准強調:注重探究式學習,勇於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學習解決數學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樂於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問題,交流學習心得。合作學習創造了一個讓學生展示自我的平台,為每一位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表現機會,尤其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展有效的小組討論學習,學生小組內自由發表見解,相互啟迪,去偽存真,實現了學生間的互動;學生既參與了學習,又通過合作獲取了別人的信息、知識,甚至是學習方法,從而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增強了學習信心,提高了學習能力。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也更樂於傾聽別人的意見。學生合作融洽,學習就變得更加愉快,從而激發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教學活動中,只有對學生熱愛、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教師要善於用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話語來縮短師生心靈間的差距,使學生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尤其是後進學生,對他們更要少批評多鼓勵,從而建立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產生與教師合作的慾望。對於有的學生在課堂上敢疑、敢問,敢爭,敢於發表和陳述不同的意見和方法,我們教師應予以尊重,鼓勵和支持。
例如在講「萬以內數的加減法驗算的方法」時,學生對於驗算方法爭執得厲害,這時我並不為了保持安靜、「守紀律」而制止爭論,而是鼓勵相互討論讓他們爭一爭,並建議派各方代表發言,看哪一方的發言能取得大家的共識。在課堂上正是這種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爭論,點燃了學生智慧的火花,課堂氣氛無疑是熱烈而活躍的。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思維活躍暢通,向廣度與深度發展,探索活動形成熱點與高潮。
六、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
教學是一門語言藝術,語言應體現出機智和俏皮。課前,教師要進行自我心理調整,這樣在課堂上才能有聲有色,才能帶著愉悅的心情傳授知識,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事實表明,教師風趣的語言藝術,能贏得學生的喜愛、信賴和敬佩,從而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即產生所謂"愛屋及烏"的效應。教學生動風趣,不但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
幽默是一種美,是一種智慧,是為人師表的一種修養,更是一門藝術和科學。只要平時多去發掘、積累、吸取、研究和創新,相信幽默風趣的語言是能夠收到成功的課堂教學的功效的。
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還有很多方法,這就需要我們廣大教師在今後的教學中多研究、多探討。總之,課堂教學中師生相互影響,教師的教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只要用心體驗學生學習的心理和感知過程,便能有效抓住影響學生聽課效率的因素。只有操縱了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調節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
C. 如何讓小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
一、教學要生動有趣,學生才願積極主動參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說的就是興趣培養的重要意義,不管做什麼,學生喜歡了才能有去做的興致。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更應該注意興趣的培養。不管是誰,教什麼學科都是如此。我們要努力研究學生的特點,依據學生的特點開展教學活動,才會事半功倍。學生喜歡聽故事活潑好動,喜歡做游戲,喜歡新奇的事情等,我們就應該時時刻刻注意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多採用學生喜歡的故事、謎語、游戲、實驗、操作等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生的學習慾望;也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或身邊事物教學,只要學生喜歡做,他們才能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總之要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難,這就需要教師用心研究教學,把理論和自己的想法落實到教學實際之中,還需要教師具有高度的責任心、敬業心,堅持長久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二、加強學生主動參與習慣培養,讓學生終身受益。人們常說:「習慣成自然。」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們就能終身受益。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培養。教師應從低年級就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知道主動參與學習的好處。知道主動參與學習可以使自己更好地理解知識,可以和同學互相學習,可以提高自己的成績等。教學中教師如發現學生有不專心學習的情況應及時教育。教育學生時可以利用故事、語言、(包括肢體語言)表揚、批評等。教師教育學生要有打持久戰的准備,久而久之學生一定能養成主動參與學習的習慣。三、講究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要得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教師平時就應講究方法堅持訓練,這樣學生就能學會主動參與學習。1、問題的設計要清楚明確,指向全體。有效的課堂是能夠使學生積極思維的課堂,是全員積極參與的課堂。通過什麼使學生積極思考?那就是問題,思維始於問題。所以我在教學中精心設計問題,問題設計必須清楚明確,要讓每一個學生都知道自己該想什麼,該做什麼,帶著一定的任務去學習。沒有學習目的的學習是低效的,會使學生無所事事,所以教師在努力創設一個好的學習氛圍的同時,講究引導策略,讓學生積極有效的參與到有效的學習活動之中。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傾聽學生的回答,捕捉學生回答的閃光點或錯誤點,並及時追問,引導學生補充完善或辨析爭論,在辨析爭論中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深入,從而達到對於知識的深刻理解。如有的學生回答問題後,教師向其他同學問:「大家同意這位同學的看法嗎?你還有什麼不同意見?」或問:「你還有什麼要補充的嗎?」,「他的回答正確嗎?你有什麼看法?」「他的回答錯在哪?為什麼錯了?」等等,這些問話都有助於引發學生深刻思考,因為學生要補充或評價他人的回答,就必須傾聽他人的回答並認真反思作出正確的判斷。2、教師語言要講究技巧,善於運用語言調控課堂。課堂上教師語言要抑揚頓挫,富於變化,從而使語言具有更強的感染力、吸引力。要避免毫無的平鋪直敘的語言。一腔一調平鋪直敘的語言缺少變化,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乏味之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運用音量、音調的變化保持學生的注意力,講到關鍵處時適當提高音量或變化音調,從而引起學生注意。高聲或低語均能使語言有所變化,使語言更生動,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在講課過程中發現有學生溜或搞小動作時,也可以變化音量或音調引起學生注意。課堂教學中運用語句的停頓或短暫的沉默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短暫的沉默能引起學生注意課堂內容,激發思考。比如,講完一課的重點或某個數學概念、法則、公式後,停頓一下,讓學生有所警覺有所反思,從而加深理解,學生在做小動作時教師也可以停止講話,以短暫的沉默來提醒學生。3、把全體學生都裝在心裡,注意時時刻刻環視每一個學生或深入到學生中,進行眼神、語言的面對面交流,達到心與心的溝通。教師在課上要把所有的精力放在關注學生身上,時時環視全班學生,用眼睛去觀察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達到由眼睛到內心的交流,對學生的不同表現用微笑或嗔怒等眼神給以回應;或是在學生中與學生進行面對面地交談、議論,達到心與心的交流,從而也就保持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總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言一行都要以學生為主,每一句話每一個眼神都要時刻關注每一位學生。4、學習活動要靈活多樣,簡便易行。小學生有意注意時間短,活潑好動,所以教師安排學習活動要靈活多樣,每個活動時間要短。這樣才能使學生感興趣,才能保證學生有較旺盛的學習熱情和參與的慾望。
D. 如何讓學生主動有效參與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教學就是教給學生藉助已有知識去獲取新知的能力,並使學習成為一種思考的過程。
只有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互動中,才能便他們主動地得到發展。
一、教師要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時,課前讓學生自已准備完全一樣的純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各一對,課堂上讓學生用多對三角形擺一擺,拼一拼,看看能否擺成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通過同學之間的互動,同學們擺出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再讓學生思考,最後通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三角形面積的關系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這樣,使每個學生都能夠積極參加到課堂互動中來,從而滶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加強動手操作,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中來。操作活動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對促進知識內化、啟迪思維有著特殊的功能。解決了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因此動手操作活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被廣泛採用。在教學測量圓的周長時,從學生以前所接觸的平面圖形都是用直尺准確地測量出周長,而面對測量閉合曲線是件新鮮事兒,在學生正方形、長方形時,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們的周長,而圓的周長是一條封閉曲線。有幾種測法,同學們試一試,頃刻,課堂上學生人人動手參與,氣氛十分活躍。爾後,同學紛紛發表自己的實驗結果。剛才的實驗讓學生明白:用滾動和繩測的方法測量圓的周長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這樣,通過啟發、引導就能把教學過程引向深入,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全面性和深刻性。學生親自動手實驗,最後得出了:圓的周長是直徑的∏倍。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互動中來,學生才能積極地對待學習,主動地獲取知識。
E. 如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創設愉悅的學習氣氛,從而促進學生積極參與。
現代教育家認為,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求知,必須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師生關系基礎上,創設愉悅和諧的學習氣氛。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親切的眼神,會心的微笑,生動的語言,對學生回答問題的精彩部分給予肯定表揚,及用手輕輕地在他的頭上摸一摸,都會讓學生感受到快慰,感受到學習的愉快。在課間活動中,與學生一塊游戲、談心,與學生成為朋友,使他們喜歡你,愛上你的課,讓他們充分感受到老師的愛。
教師要力求轉變角色,變數學知識的傳播者為數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讓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言,教師要當好「小學生」,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隨時插問「不明白」的問題。例如,「為什麼?根據是什麼?你能說出理由嗎?」等等,這既能檢驗「小老師」解決問題的真實性,又能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只有在這種民主、平等、自由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才能感受到愛和尊重、樂觀和自信,才能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的觀點,才能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主動去探索新的知識。
二.精心組織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學生積極參與。
1、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所謂問題情境是指一種具有一定難度,而經過自身努力又能夠解決的問題。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恰當地創設情景,容易引起學生興趣和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學生感悟到數學問題的存在,引起一種學習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索之中。
如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課一開始創設小白兔情景:小白兔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拔蘿卜。 「它們誰拔的蘿卜最多?」學生都想知道,他們不自覺的開始 「數蘿卜」。而教者有意安排:兔媽媽一個一個的擺放著,兔爸爸兩個兩個的擺放著,小白兔的蘿卜堆在一塊了。學生們數來數去,就是數不清楚小白兔的蘿卜,怎麼辦呢?「要是像媽媽那樣擺整齊就好數了」於是產生了數學問題:怎樣擺放?學生們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了,「有多少個呢」「可以怎樣擺?」「我能擺」。這個問題是由具體的情景產生的,有一定的難度,但他們相信自己能夠解決,也就能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中。
2、創設自主探索的機會,促進學生積極參與
自主探索是學生認識數學、理解數學、掌握數學、應用數學的一種重要方法。教師精心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學習活動,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尤其要重視實踐活動在教學過程中的啟智功能,要通過觀察、思考、討論等形式誘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發展的全過程,盡可能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
a、讓學生有機會「觀察」
數學教學活動中的觀察,就是有意識地對事物的數和形的特點,進行感知活動。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有些數學知識能讓學生直接觀察得出結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鼓勵學生主動觀察,為學生創設獲得成功地機會和條件。
如《11~20各數的認識》中,已經通過動手操作認識了11,接著再認識其餘各數。這部分教學我是先讓學生擺小棒: 「想擺十幾就擺十幾」,當學生用小棒擺出了11~20各數後,再把各個數及對應的小棒圖展示在大屏幕上,讓學生去觀察:把這些數放在一起比較一下,你能發現什麼?學生們通過觀察,最初只是看出11~20各數的組成,慢慢的發現得更多了:「我發現12比11多1個」「我看出13在12的後面」等等。在看一看,想一想的過程中他們不光知道了11~20各數的組成,還知道了11~20各數的順序及大小。
F. 怎樣引導小學生參與數學教學全過程
課堂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戰場,是學生素質形成的主渠道。每一位教師課堂四十分鍾的教學,往往決定著教學質量的優劣和學生素質的培養。但是,現在的課堂教學活動中還是存在著這樣的問題: 課堂上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意識不強。那麼,如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內的教學活動呢?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下面我就結合一年級《認識鍾表》一課,談談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願意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自動地調動全部感官,積極主動地參與教與學的全過程。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創設教學情境,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學生感到親切的情境、感興趣的情境來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在《認識鍾表》一課中,老師可以藉助課件演示鍾表的形成過程,出示「生活中的好朋友」---各種各樣的鍾表,讓學生在聽、看的過程中,走進鍾表的世界,對鍾表產生極大的興趣,引發學生想了解鍾表知識的內在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在練習中,教師可以設計學生感興趣的「找朋友的游戲」和「乘車游戲」,融鍾面知識於游戲中,使學生在玩的過程鞏固新知識,掌握新知識。其次,用好教材中教學情境的文本資源。這節課教材特別注意選取了生動有趣、密切聯系兒童生活的素材--「小朋友起床」的情景作為教學主題圖。在教學中,老師可以充分發揮教學主題圖的作用,讓學生觀察主題圖,由觀察小朋友起床,逐步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數學的角度去發現圖中鍾面的特徵。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讓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身邊,增強了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二、精心設計課堂提問,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課堂提問是師生在課堂交往中的一種重要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有利於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獲得教學反饋,有利於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法。
教師設計的問題應具有四個特點:
1.問題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
如在這節課中我們可以藉助不同樣式的鍾表情境,問學生:「看到這些鍾表,你想到了什麼?」「你知不知道爸爸媽媽為什麼戴手錶?」(師出示7時鍾面後)「這是李老師早上出門的時間。看看鍾面,你知道老師幾時出門嗎?你怎麼看出來的?」這些看似比較隨意的問題問題都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第一個問題利於教師及時的了解學生對鍾表的認知情況,第二個問題讓學生強烈的感受到鍾表的作用,通過第三個問題,教師可以較好的了解到學生對鍾面時刻的認知情況,並藉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指導學生觀察時針與分針的位置,發現鍾面上的一些特徵,使學生在不同層次上得到提高。
2.問題要有層次,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在這節課教學整時時,教師對例題中的8時、3時、6時三個整時刻的問題設計應有層次,不斷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認識8時)師出示8時的鍾面,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鍾面上的時針和分針,它表示幾時,和同桌說一說,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認識3時)師出示3時的鍾面,問:你知道是幾時嗎?請你們在自己的鍾面上撥出與這個鍾面相同的時刻,說一說你是怎麼撥的?
(認識6時)師:晚上6時的時候,李老師可能在吃晚飯。你能用鍾面表示出這個時刻嗎?
這三個問題循序漸進,有坡度。隨著這個「漸進的問題階梯」,學生的思維也在不斷的發展,通過動腦思考,動手在自己的鍾面上撥出時刻,在學生教老師、學生教學生,學生獨立動手撥以及說說撥撥等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操作過程中,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會認也會撥整時刻,進一步感受整時時針與分針的位置關系。
3.問題應處在學生思維發展水平的最近發展區,學生對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學生的學習慾望。
在教學完例題中的8時、3時、6時之後,教師可以結合這些不同時刻,提問:「觀察這些整時刻,你發現了什麼?」這個問題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難度較大,少數學生可能會發現整時鍾面的特點,但又不善於表達。這時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再問「仔細觀察鍾面的時針與分針,你發現了什麼?」,在這樣問題帶有啟發性,學生能通過觀察、比較和交流,發現整時時時針與分針的位置關系,真正體驗知識的建構過程。
4.問題要有利於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這節課中老師還可以讓學生任意的撥鍾,互相說一說鍾面上的時刻,在「乘車游戲中」思考下一個小時是幾時,我的車票是什麼時刻上車等等,還可以以課本為主提出一些開放性、探索性的問題,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主動學習。
總之,恰當的問題,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創造愉快學習的樂學氣氛,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地探求知識。
三、讓學生親身體驗學習過程,促學生主動學習。
學生要發展,就必須體驗學習的過程,而獲得體驗的最好方法就是親身參與。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低年級的學生通常要將他們日常生活的許多活動規范化、系統化,並在其間得到經驗,通過已有經驗去感知新事物。正是通過已有「經驗」,學生才能經歷知識從具體到逐步抽象的過程,從而獲取知識,得到新的經驗。在這節課中老師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去摸鍾面,感受時針與分針。利用兒童愛玩,好表現的心理特點,為學生創造動手實踐、積極思考、大膽表現的機會,如:
8時電子表會怎樣顯示?照著撥出黑板上的時刻3時,自己獨立撥出6時,探究整時刻鍾面的特點等等一系列活動,調動全體學生的主體意識,在學生親身體驗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
四、創設參與與交流的空間,促學生主動發揮。
由於每個學生的經驗以及對經驗的觀念不同,因此不同的學生對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他們站在不同思維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反映面,可利用這些反映面來引發學生交流,使學生互相促進。在這節課中,老師可以讓同桌的兩個學生一起觀察鍾面,在組內交流認時刻、撥時刻的方法,共同探究整時刻鍾面的特點,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在小組交流、合作探索中,體驗到的不僅僅是對知識的感知和更新的認識,更是同學之間情感的交流,思維火花的碰撞,從而使各方面得到主動發揮。
五、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進步,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據有關研究資料表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如果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那麼他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將會越來越高,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進步,學生就會在愉悅的情緒中產生一種渴求學習的願望,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做到,該由學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識,就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該由學生自己獲取的知識,就盡量讓他們自己去經歷,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思維受阻時,教師只作適當的提示和暗示,讓學生體會到所學會的知識是自己「發現」的,自己「創造」出來的,從而使其體會到自己的成功和進步。在這節課中,老師要創設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藉助已有的經驗,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發現掌握新知,並學會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老師要不斷的激勵每一個學生,對於學生的點滴進步應及時地給予適當的表揚,使學生體會到探索的樂趣和成功,更加努力,更加主動地去學習。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下,有效的數學教學要以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為宗旨,教師要具有一切為學生發展的思想,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使學生樂學、學會、會學,把課堂變為充滿生命活力的學習樂園,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和個性發展。
G. 如何讓小學生積極有效參與數學課堂教學
新課程是一個動態化的過程,教材承載著的知識,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和體驗來獲得。學生的積極參與和有效參與是課程實施的核心,是學生在教學中的活動、民主和自由的體現。積極參與是個情感問題,是解決學生願不願學習;而有效參與是個認知問題,是解決學生能不能、會不會學習。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引導學生積極有效的參與數學活動,使學生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發現著。如何讓學生積極有效參與數學課堂教學呢? 一、巧設活動,營造學生參與氛圍。現代課程觀認為,課程是師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是教師、學生、教材和環境等諸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動態、生長的構建過程,這種經驗和體驗、探求新知識的過程、構建的過程離開活動是無法實現的。而活動的基本屬性是主體的參與,活動的基本形態是交往和探究,主體的參與決定著活動的始發、活動的過程、活動的質量。因此,數學教學要要以活動為主線,巧妙設計豐富有趣的數學活動,營造一種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氛圍,促進師生和生生的交往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如教學「比較輕重」時,教師設計了看一看、掂一掂和稱一稱三個教學環節,每個環節都體現了學生的參與。看一看調動了學生的視覺,掂一掂是利用了學生的觸覺,稱一稱是讓學生親身體驗。 二、創設民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民主在課程實施中最直接的體現是學生能夠平等的參與。如果沒有民主,學生的參與就不是主體性參與,而是被動、消極的參與。因此,在數學課的教學中,教師應當放棄「師道尊嚴」的架子,努力形成以知識素養和人格魅力為內容,以與人為善和和藹可親為特徵的新教師形象,與學生平等相待,友好交往,形成有利於學生主體參與的人際關系氛圍,使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教學,充分體現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平等關系。這種民主應該體現在整個的數學教學活動中,只有教師發揮了民主,學生才可以充分地、無拘無束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只有教師經常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與學生一起承擔苦惱、分享快樂,學生才敢於表達、樂於表達;只有教師的心裡與學生的心裡彼此協調一致,讓自己 的行動引起學生相應的行動,才能維系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融洽關系,使學生主動參與;只有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以一個合作著的身份出現,一顰一笑都體現出對知識的熱情渴望和對學生的滿腔愛心,學生才能完全在一種平等、自由和和諧的氛圍中學習。 三、加強操作,培養學生參與能力。 數學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試驗、模擬和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有效參與這個活動,往往要從大量的實例、操作和數學材料中歸納出數學概念、公式、規律等。因此在數學活動中,教師要逐步放手學生自己操作、試驗,參與到整個數學活動中去,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讓學生通過學習活動的參與和對新知識是探索去發現和掌握知識。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即培養了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能力,又激發了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如教學「認識分數」時,讓學生通過動手塗一塗、折一折、量一量、做一做等操作活動,使學生積極有效參與認識分數的數學活動,很好的完成了這節課的內容。 四、加強指導,提高學生參與效率。學習數學的正確方法是學生自己把要學生的東西自己去發現和「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創設情景,給學生創造的自由和空間,引領孩子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但教師的引導決不是對學生的放入自流。學生在探索學習過程中,由於原有認知水平不同,最近發展區的差異,對問題的理解深度和思維方式就不同,這就需要求教師適時對學生進行引導和點撥,幫助學生尋找思維的突破口,充分給學生提供積極參與的條件,積極加強參與方法的指導。而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效率的高低,關鍵在教師的系列化數學活動的設計和參與方法的指導。只有教師真正引導學生進入思維參與,使學生獨立學習的時間多,思維活躍起來,獲得大量的學習策略,學生有充分的自我表現機會,才切實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效率。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既要為學生的參與交往提供適宜、豐富、有趣的活動內容與機會,又要為學生創設一個適合與他們參與交往的民主和諧、自由寬松的課堂氛圍,同時還要保證學生的參與交往有充分自由的時間和空間,使側重於解決情感態度的積極參與和側重與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的有效參與達到真正的和諧統一,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動中求知,在快樂中探索,積極有效的參與數學學習,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
H. 為什麼要使小學生有效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課堂參與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必然環節。所謂有效參與是指在課堂中學生能夠積極有效地開展學習活動,在教學實踐中得到發展。一節優質有效的語文課,應該使全體學生全程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傾聽、發言、觀察、思考、交流並有所得,有所發展。 然而在一些語文課堂上,我們仍可以看到:一節課下來學生發言很活躍,可發言的總是那幾個人;課堂上「一問一答」較多,大多數學生只是在傾聽、記錄;小組討論時,成績好的同學看侃侃而談,而學困生一臉呆滯、茫然或是興趣缺缺;學生只是就老師所給的問題進行思考、討論,卻很少提出質疑…… 怎樣讓更多的孩子「動」起來,積極有效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是語文課堂教學亟待要解決的問題。 一、創設民主情境,擴大參與的廣度。 新課程是「一切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教師應尊重學生,把學生看成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珍視學生的獨特個性,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也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我常在課堂教學中,與學生們討論教學的安排,給學生以選擇的機會。例如在安排學習內容的先後順序時,我會徵求學生的意見:「大家覺得咱們先學哪一部分好呢?」或「同學們比較喜歡哪一首詩?咱們就先學這個吧?」雖然只是一兩句商量的話語,學生們卻非常歡迎,因為這讓他們有了做主人的自豪感,感受到被尊重的愉快,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中,進而培養學生做學習的主人的意識和能力。 民主的情境下,不僅教師與學生之間是平等的,學生與學生之間也是平等的。學優生和學困生,他們參與機會是平等。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這一課堂組織形式可以讓全班所有的學生動起來,積極主動地、合理有效地參與教學過程。而教師應幫助學生全面實現角色轉變,高效地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構建生生平等互助的課堂。創設民主的情境,可以增強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以使課堂上沒有被愛遺忘的角落,真正是落實參與的廣泛性的有效策略。 二、指導學法,推進參與的深度。 1、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培養預習能力。「教」前預習是聽課前的一種預備工作,是學生自己摸索,自己動腦,自己理解的過程,也就是自己學的過程。其著眼點是為學生自己「更好地學」,為教師「更好地教」,為真正實現課堂的有效、高效打下基礎。我主要指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預習:(1)先閱讀課文內容,形成初步感知;(2)藉助工具書,積累字詞,流利朗讀課文;(3)結合課本上的習題和《新課程學習指導》,學習再讀課文,運用「圈劃勾點」法,批註心得、感想和疑問。 通過預習,學生有了初步的探索,上課時便能就已學懂的部分發言,將思考的部分進行交流,就不理解的部分提出疑問。用教育學的理論說,帶著問題上課,求知慾更強。變被動為主動。可以大大減少無效參與。 2、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培養質疑問難的能力。「學起於思,思源於疑。」質疑,最能調動學生讀書、思索、答問的積極性,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平時的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就不懂的問題在書上做上記號,做一些筆記,對同學之間回答的問題也可以質疑並有根據地提出自己的見解。 三、激勵評價,實現參與的持久度。 評價具有導向、激勵的功能。它可以幫助學生及時地獲得反饋信息,認清目標,彌補不足,繼續努力。在學生積極有效的參與之後,我們應藉助開放而具有激勵性的評價,使學生不斷體驗成功的樂趣。這是主體參與不斷深化和參與步驟不斷升級的重要保障。 建立激勵性的評價機制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評價原則:應客觀公正,正面鼓勵為主,評價與點撥相結合。 (2)評價方式:應綜合使用語言評價、用手勢或態勢評價、適當物質獎勵等多種方式。 (3)評價主體:應放開評價的權利,不僅有教師的評價,還應該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有利於提高學生參與評價的積極性,有利於積累自我認識和自我期望,有利於學生不斷追求新的目標。而學生相互評價,能夠使學生體驗到自我評價與同齡人評價之間的差距,從而發展他們的自我認識。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還能夠對已經進行的學習活動及其效果的認識更加全面和充分,有利於改進他們的後續學習。」 一句贊揚「你說得太好了」,一句鼓勵「別著急,再想想」,一句中肯的分析「……說得不錯,但還要注意……」,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個肯定的手勢,一陣喝彩的掌聲……都會使學生感到親切、安全,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保持、提高了學習興趣,使他們樂於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成功,既是參與的結果,更是參與的起點。 「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一堂優質有效的語文課,能使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傾聽、發言、觀察、思考、交流並有所得。作為教師,我們應努力讓學生「動」起來,從參與的廣度、深度和持久度上下功夫,精心設計課堂活動內容,保證學生每一次參與都有效,保證每一次課堂活動都能收到積極效果,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教學的「主人」,促進學生主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