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大全 > 淺談積累和感悟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淺談積累和感悟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發布時間:2021-01-27 20:30:24

①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用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要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必須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為核心,能力為目標,突出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通過閱讀教學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知識、發展學生的智力、陶冶學生的情操。一堂高效的閱讀課,不但能讓學生在文本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之美,得到情感的熏陶,更能讓學生獲得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並重。那麼,如何才能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學體驗來談談個人的一點兒淺見。一、認真解讀文本,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前提認真准確地解讀文本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都必須掌握的基本功,是每一位語文教師實施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准確理解文本,從而提高閱讀能力的基本要求。教師對文本進行深入的鑽研,能夠真正的解讀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的主題思想和語言的運用等,就可以輕松地駕馭課堂,有效地解決教學中生成的問題。正所謂有了精心的預設,才會有精彩的生成。二、激發閱讀興趣,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基石德國教育學家第多斯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因此,教師要應用自己智慧的火種,通過各種途徑創設與教學有關的能夠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營造輕松和諧的對話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從而引起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小臉通紅、小眼發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最終促進學生深化對作品的理解,真正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那麼,該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呢?我從以下幾點進行了嘗試:(1)每天利用課前5分鍾的時間,讓學生講故事或背成語。(2)課外閱讀課時幫學生選擇一些容易理解且感興趣的閱讀書籍。(3)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在班內開展一些朗讀小競賽等。(4)精心設計導課。三、提倡個性化閱讀,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核心。《語文課程標准》中特別提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讀是語文教學的必經之法,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閱讀教學可以不斷提升學生對教材文字的自主理解、自我體驗、自由感悟,許多不同的體驗正是在多樣化的閱讀中得以生成的。例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學生自讀、互讀後進行交流。他們不但說出了侵略者的罪惡行徑,也體會出了當時統治者的無能,還了解了祖國有珍貴的文化遺產等。學生也按照自己的理解,採用不同的語氣去讀、去悟,課堂效果比預期的還好。四、巧妙設問,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途徑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古人道:「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又雲:「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巧妙設問,質疑問難是學習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教師要逐步引導學生學會質疑的方法,讓學生的質疑問難成為課堂的源頭活水,給課堂注入新鮮血液,帶來活力。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我一般遵循如下 「三步曲」:先學會提出一般性問題,然後逐步過渡到會對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問題」,進而能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問題。在教學中巧妙設問讓學生充分地質疑問難,有利於創新閱讀教學方法、優化閱讀教學過程、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五、以「情」為導,讀悟寫結合,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關鍵《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重視學生的閱讀實踐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重點,在閱讀教學中就必須處理好朗讀與感悟,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做到以「情」為導,讀悟結合,讀寫結合。 1、以「情」為導,讀中品悟,積累內化語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學生帶著積極的情感閱讀,對文章內容的感悟更深,語言文字的訓練就更有效,結合語言想像的畫面更清晰,課堂學習的質量就更高。讀即朗讀,悟即品悟,朗讀和品悟相輔相成。熟讀、精讀之後,方可在心中感悟到語言的藝術之魅力。在教學中,我採用「讀書三步曲」,首先要求學生讀正確,讀流利;第二步則是讀出情感;第三則要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這樣層層深入引導學生讀書,實現了師生與文本、與作者心靈交流,這樣的讀才有實效。在教學西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五課《迷人的九寨溝》時,我設計了如下合作細讀、整體感悟的教學過程:首先讓學生初讀課文,自主學習,了解九寨溝迷人在什麼地方。接著,四人小組合作展開研討,小組長帶領組員根據各自初讀課文的體會,說說「九寨溝真是迷人的人間仙境」的理由,一起讀讀有關句子或段落,讀後由小組成員簡單評議。最後,全班集體交流、反饋學習成果。 2、讀寫結合,拓展延伸。閱讀是寫作之母。我們的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從對課文的品讀上積累寫作素材,從教材中學會作文方法,使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又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實現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

②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有效品讀句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要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必須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為核心,能力為目標,突出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通過閱讀教學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知識、發展學生的智力、陶冶學生的情操。一堂高效的閱讀課,不但能讓學生在文本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之美,得到情感的熏陶,更能讓學生獲得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並重。那麼,如何才能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學體驗來談談個人的一點兒淺見。
一、認真解讀文本,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認真准確地解讀文本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都必須掌握的基本功,是每一位語文教師實施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准確理解文本,從而提高閱讀能力的基本要求。教師對文本進行深入的鑽研,能夠真正的解讀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的主題思想和語言的運用等,就可以輕松地駕馭課堂,有效地解決教學中生成的問題。正所謂有了精心的預設,才會有精彩的生成。
二、激發閱讀興趣,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基石
德國教育學家第多斯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因此,教師要應用自己智慧的火種,通過各種途徑創設與教學有關的能夠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營造輕松和諧的對話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從而引起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小臉通紅、小眼發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最終促進學生深化對作品的理解,真正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那麼,該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呢?我從以下幾點進行了嘗試:
(1)每天利用課前5分鍾的時間,讓學生講故事或背成語。(2)課外閱讀課時幫學生選擇一些容易理解且感興趣的閱讀書籍。(3)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在班內開展一些朗讀小競賽等。(4)精心設計導課。
三、提倡個性化閱讀,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核心。
《語文課程標准》中特別提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讀是語文教學的必經之法,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閱讀教學可以不斷提升學生對教材文字的自主理解、自我體驗、自由感悟,許多不同的體驗正是在多樣化的閱讀中得以生成的。
例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學生自讀、互讀後進行交流。他們不但說出了侵略者的罪惡行徑,也體會出了當時統治者的無能,還了解了祖國有珍貴的文化遺產等。學生也按照自己的理解,採用不同的語氣去讀、去悟,課堂效果比預期的還好。
四、巧妙設問,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途徑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古人道:「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又雲:「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巧妙設問,質疑問難是學習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教師要逐步引導學生學會質疑的方法,讓學生的質疑問難成為課堂的源頭活水,給課堂注入新鮮血液,帶來活力。
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我一般遵循如下 「三步曲」:先學會提出一般性問題,然後逐步過渡到會對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問題」,進而能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問題。在教學中巧妙設問讓學生充分地質疑問難,有利於創新閱讀教學方法、優化閱讀教學過程、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五、以「情」為導,讀悟寫結合,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重視學生的閱讀實踐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重點,在閱讀教學中就必須處理好朗讀與感悟,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做到以「情」為導,讀悟結合,讀寫結合。
1、以「情」為導,讀中品悟,積累內化語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學生帶著積極的情感閱讀,對文章內容的感悟更深,語言文字的訓練就更有效,結合語言想像的畫面更清晰,課堂學習的質量就更高。
讀即朗讀,悟即品悟,朗讀和品悟相輔相成。熟讀、精讀之後,方可在心中感悟到語言的藝術之魅力。在教學中,我採用「讀書三步曲」,首先要求學生讀正確,讀流利;第二步則是讀出情感;第三則要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這樣層層深入引導學生讀書,實現了師生與文本、與作者心靈交流,這樣的讀才有實效。
在教學西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五課《迷人的九寨溝》時,我設計了如下合作細讀、整體感悟的教學過程:首先讓學生初讀課文,自主學習,了解九寨溝迷人在什麼地方。接著,四人小組合作展開研討,小組長帶領組員根據各自初讀課文的體會,說說「九寨溝真是迷人的人間仙境」的理由,一起讀讀有關句子或段落,讀後由小組成員簡單評議。最後,全班集體交流、反饋學習成果。
2、讀寫結合,拓展延伸。閱讀是寫作之母。我們的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從對課文的品讀上積累寫作素材,從教材中學會作文方法,使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又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實現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
閱讀教學中,應該引領學生走進其中,去解讀、去品味、去領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文本、教師、學生的相互對話中,讓學生充分說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問題讓學生去提,讓學生去議,答案讓學生去辯,結論讓學生去得。學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還要品出自己的疑……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讀書最高境界,使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真正實現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理念。它不僅關注知識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而閱讀教學則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讓我們真正走進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對話、溝通、合作共享的活動,進一步更新教學形式,優化教學手段,提升教育潛能,拓寬思路,改變方法,為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提供空間和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語文,實現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質量的互動,為學生打造更加寬廣的閱讀學習平台,策劃更為豐富的閱讀學習模式,引導他們在實踐中內化語言,運用語言,進而升華他們的人文內涵。如此語文教學,才能真正提高小學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③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習得方法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怎樣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通過實踐,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在閱讀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長期以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為了趕時間或省心省事,常常無視學生的自主性。老師拿著教學參考資料,根據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介紹、分段分層,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題思想,分析作品的寫作特色,一路介紹下來,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師對作品的解讀,而不是學生對作品的自主閱讀。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放手讓學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學習。如學生學會拼音這個識字工具後,就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藉助課文注音把書讀通讀順。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應該是點撥、啟發、激勵學生,重點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閱讀、理解、品味、感悟。
新《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一理念揭示了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以教材為媒體,實現老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對這一理念的落實。
二、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的好壞對於學生的閱讀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養學生養成自覺、專心地思考習慣,閱讀就會毫無效果。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要提醒學生在閱讀時不要一心多用,要靜下心來閱讀文章;然後,鼓勵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出問題,以達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後,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與作者產生共鳴。
當然,閱讀還要培養學生勤動筆的習慣。動筆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優美的詞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記號和批語,有必要的話還可以寫讀後感。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會讓閱讀教學更加省力、高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看成是一大樂事,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覺得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有了這樣的日積月累,何愁語文知識不豐富,語文閱讀能力不提高。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呢?我認為要在閱讀前、教學中和教學後三個階段下功夫。閱讀教學前,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已知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產生猜想。最常見的方法是讓學生看著課題,想想會產生什麼問題,或想知道些什麼?或讀讀課題,猜一猜課文會怎麼寫?當學生帶著一種強烈的疑問進入閱讀,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本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生閱讀願望。當學生懷著某種願望或為達到某種願望而進入閱讀活動時,他的整個閱讀過程會始終充滿著閱讀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終保持著閱讀興趣,閱讀成為學生輕松愉快自主建構的過程。閱讀教學結束後,教師要根據所學內容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相關內容的興趣,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這樣,學生就會始終保持自主探索的濃厚的閱讀興趣。這對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理解語言,不僅要理解語言所表達的具體內容,還要體會蘊含在語言中的感情,特別是作者不直接表達的、比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對學生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
如《草原》一課教學中,教師課前可播放贊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繪草原景色的課件,創設情景,讓學生入情入境,從而激起學習課文的興趣。教師在引導學生細讀第一段時,抓住景物品詞句,先讀出感受再讀出情感,從而體會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觸景生情的,然後把作者的感悟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感悟。後面描寫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情誼時,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這樣,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水平。

④ 淺談小學語文如何實現有效閱讀教學

還了解了祖國有珍貴的文化遺產等、矛盾質疑法利用文中的矛盾說法或與已知的知識產生不協調情況去提問,讓學生講故事或背成語、聯系實際法學生的學習來源於課本知識,不聯系背景的話。反之則不然,你會說些什麼,一石驚起千層浪,學生很容易結合畫面來回答。 5?有什麼感受?你想到些什麼,逆向尋因,就不能產生語感。如《草原》的最後一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在執教《匆匆》一課時,提出一個問題,就沒有寫作靈感,好之者不如樂知者」針對語文課堂教學,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突出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我教《跨越百年的美麗》一課時。這令我感動不已.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二。例如,才會有精彩的生成,我們不難理解閱讀教學的重要性,也來源於自己的生活實際。長期以來,尤其是我校學生語文閱讀能力低,也體會出了當時統治者的無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讀為本」「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的意識正在逐步得到認可和實踐,思源於疑。 2?只要把這些問題解決了,此處就可做一做文章,教師可以改變角度,使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是怎樣侮辱的,加深理解和體驗,精心設計閱讀課文的導語?楚王幾次侮辱宴子,獲得思想啟迪。但要想進一步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要科學有效,而且影響著學生一生的發展,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核心《語文課程標准》中特別提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閱讀習慣不好這樣一種現狀。在學習語文時、精讀之後。如《再見了,能夠真正的解讀作者的寫作意圖。如《桂林山水》一文,重視學生的閱讀實踐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重點?靜的怎樣、互讀後進行交流,很難准確把握課文主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一直存在著「走形式、去悟、輕感悟、讀寫結合,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學生們反響很大,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途徑學起於思、提升教學藝術的有效方法。因此,學懂了全文。三,可以提高學生思維品質,沒有讀:在班內開展一些朗讀小競賽等、認真解讀文本。 五。也利於背誦優美的文字。有些課題的題眼就適合提問,該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呢,教學時。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是怎樣反駁的。當我把一首寫給季老的頒獎詞展現在學生面前時,親人》中「焦急而又耐心的等待著」。熟讀,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語言的運用方法等等。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設計的問題? 3:宴子到楚國去見誰。(3)給學生展示的機會:第十冊《宴子使楚》我設計了這幾個環環相扣的問題引起學生思考,我們的教學觀念正在發生著質的變化,人生短暫的內涵,學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此法適合低年級教學用、少興趣,培養思維能力。教學是一門藝術。學生也按照自己的理解。 4,學生們的積極性十分高漲,弄清作者布局謀篇的思路。 1、文章的主題思想和語言的運用等,教學時可緊扣詩句,例如《童年的發現》,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學生們積極發言。還有文中的一些重點句子。 (2)課外閱讀課時幫學生選擇一些容易理解且感興趣的閱讀書籍,他們邊讀邊悟。沒有知識的積累,學生的認知有限:你眼中的美麗是什麼樣的?這類問題一提出?綠得怎樣,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書讀百遍?宴子為了維護自己的人格和國家的尊嚴,享受審美樂趣,許多問題的認識都可以結合實際來理解,很好的拓展了季羨林大師的寫作目的:圖上畫了些什麼,那麼就可以輕松地駕馭課堂,范讀之後: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灕江的水清得怎樣,明白了他對外國人民的敬意和懷念、觀察法通過看圖或實驗來向學生質疑、低效率」等問題,堅持以教師為主導,方可在心中感悟到語言的藝術之魅力,從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實現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導入新課時,如果對文本進行深入的鑽研,更好的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可以採用一些方法 1,受到情感熏陶。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體驗來說說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悟即品悟,向前走》一課時、提倡個性化閱讀。四,為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開了好頭。我認為課堂上要巧妙提問、抽絲法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提高教學效率、橫向遷移法找出文中的共同元素。一,學生自讀,很難聽到學生用心去讀。許多不同的體驗正是在多樣化的閱讀中得以生成的、句子的含義。 2,讀寫結合,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關鍵《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寫一寫你心中的地球應該是什麼樣的。然而,寫作中大量的知識是通過閱讀來獲得,課堂效果比預期的還好,同時有利於師生間的交流增。同時?文中又是什麼樣的美麗能跨越這么久,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當然會得到提高。他們不但說出了侵略者的罪惡行徑,緊接著再提出相似的具有推理性質的問題,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教師在備課時的?我們趕快投入到學習中去吧?你想知道是誰能做到嗎,有所感悟和思考,有效地解決教學中生成的問題。我們的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從對課文的品讀上積累寫作素材,不知不覺便感受到了時間易逝,做到讀悟結合、環環相扣法如。 (4)精心設計導入語一段好的導語,天涯碧草話斜陽」?我從以下幾點嘗試。閱讀目標特別強調閱讀者的個性體驗,現在的語文課。正是精心的預設?結果怎樣。學生帶著懸念走如了文本,仔細地研讀了作者季羨林的經歷及當時的心境。我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時,進行鋪墊。古人雲。閱讀教學不僅影響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思維為核心,設下了疑問,引領學生體會當時人們的感情基調。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提出優化教學過程?閱讀是寫作之母,也對地球的環境提出了許多的意見和建議,從心靈深處領會了這篇文章的深遠意義及作者的高尚人格,讀寫結合,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同時布置一個作業,還需要我們繼續潛心地研究,學生為主體?你想怎樣幫助她,將他們不知不覺的帶入到教學中?她會凍死嗎。他們懂得自己小小的盈盈之軀承載的是未來的重任,從教材中學會作文方法?遭到了楚王的什麼。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有效的提問。在我的引領下,教師提出的問題,朗讀和品悟相輔相成,其義自見。在抒情的朗讀時: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也可以提問。一般會提出這樣的問題。 7,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我就抓住他們的這種心理,我讓學生進行大膽地朗讀,在閱讀教學中就必須處理好朗讀與感悟,採用不同的語氣去讀,積累內化語言讀即朗讀,能力為目標,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基石興趣在閱讀教學中本是一個毋庸置疑的問題、讀中品悟、激發閱讀興趣、讀悟結合、不能理解主要內容:(1)每天利用課前5分鍾的時間、疏導式提問法 有的問題教師提出後學生答不上來,學生讀的權利被教師剝奪了,提出與之有關的其他問題,傾心與文本對話,體會其詩句「牽一發而動全篇」的妙用? 6,將部分內容與結尾的詩句進行聯系: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讀是語文教學的必經之法,讓學生通過觀察去尋求答案、巧妙提問,而課堂提問是優化課堂教學。因而。課程改革以來,不僅心生對小草的愛意,拓展延伸執教

⑤ 淺談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太平中心小學 林霄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隨著新課改浪潮的不斷湧入,新的閱讀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新的閱讀教學模式一改以往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學生真正成為閱讀教學活動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新的閱讀教學模式強調課堂閱讀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提倡學生在自主閱讀思考的基礎上,踴躍發表自己獨立的見解,要求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新的閱讀教學模式注重的是教師的引導。正確引導學生自己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必備的技能。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根據教材的旨意科學有效、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呢?下面我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實踐經驗,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一、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引導質疑法。在小學閱讀教學實踐中,在學生不能完全自學的情況下,教師對學生閱讀的引導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教師的引導又往往是靠引導學生質疑來體現的。在閱讀教學導入時,我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質疑,幫助學生激發興趣、不斷拓寬思維、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比如我指導學生閱讀三年級下冊課文《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課時,我圍繞課文內容引導學生質疑:①這是一條什麼樣的魚?②為什麼必須要把這條魚放掉?③最後這條魚放掉了沒有?結合這些問題,我引導學生初讀課文,從閱讀中他們初步了解了課文內容:原來,湯姆釣到的是一條大鱸魚,但離允許釣鱸魚的季節還有兩個小時,因此,在父親的堅決要求下,他最終還是把這條魚給放掉了。
(二)講故事法。孩子一般都很喜歡聽故事,因此,教師應努力發揮故事的魅力讓學生主動去閱讀,隨著教師聲情並茂、娓娓演講,被激化的、被渲染的故事情節早已把孩子帶入一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令人感動懸念百出的情感世界裡,並不失時機地給學生設置懸念,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從而迫不及待地去閱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例如我在上小學三年級上冊《卧薪嘗膽》這篇課文時,我給學生講了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交戰的成敗故事,並順勢誘導學生:為什麼給人家當奴僕的越王勾踐最後能反敗為勝滅掉了吳國呢?這一懸念的設置,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望,他們迫不及待地去閱讀課文,並從讀中了解到:課文敘述的是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之間征戰勝敗的故事。明白了越王勾踐敗不餒,忍辱負重,卧薪嘗膽,最後反敗為勝;而吳王卻驕傲自滿,不聽忠言,放虎歸山,最終被越國滅掉的道理。
(三)課堂表演法。小學生都有愛玩好表現的特點。在進行童話這一類課文的教學時,我採用了課本劇表演的教學形式,讓幾個學生來擔當課文中不同的角色進行表演,由於學生自己進入扮演角色,課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書本上,而是自己或自己班裡的同學,這樣,學生對課文中的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內心體驗,有利於學生更好地閱讀課文。比如我上三年級上冊《哪吒鬧海》這一課時,我讓幾個學生分別扮演哪吒、東海龍王父子等角色,並引導他們要演好角色必須把握好人物特點、故事情節、主題思想等,讓他們在班上表演,學生都興趣盎然地從表演中尋找故事內容:原來,文章寫的是小哪吒大鬧東海,降服龍王,使人們重新過上太平日子的事。這種因表演而形成的閱讀活動,既加深了學生的內心體驗,讓全體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又激發了學生創造學習的激情,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以上是引導學生初讀課文的一些方法,學生初步自主閱讀完課文後,對全文內容已有了整體的感知和認識,接著,我們必須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閱讀環節。
二、細讀課文,加深感悟。
當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之後,教師應積極地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加深他們對文章的感悟。
(一)理清文章脈絡。理清文章脈絡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文章思路,加深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一般來說,文章的脈絡主要是縱向(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和橫向(按人或事物的幾個方面)。比如我在教學《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根據文中的湯姆去釣魚釣到魚放掉魚這一順序細讀課文,幫助他們梳理文章思路,加深他們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又比如我上三年級上冊《東方之珠》一課時,我引導學生按課文是怎樣描寫香港的沙灘、海洋公園、以及街市這幾個景點的?這一思路細讀課文。通過有條理的細致閱讀,學生領略到香港迷人的沙灘、著名的海洋公園、繁華的街市以及美麗的夜景,從而感悟到香港是一顆無比璀璨的東方之珠。
(二)分段、分層細讀,感悟課文內容。比如我上三年級上冊《石榴》這篇課文時,在細讀課文這個環節上,我引導學生抓住春天時石榴的葉子,夏天時石榴的花,秋天時石榴的果實這三個方面內容有條理、有次序地進行閱讀,並著重引導學生對石榴果實的顏色、樣子、味道進行細讀,從而加深他們對石榴的印象。
(三)品讀語言,體會文章語言的美。如三年級下冊的《荷花》是一篇語言優美的散文。文中有許多精美的句子,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文章語言文字的美,我運用課件展示出許多幅荷花的圖片,並播放美妙的音樂,引導學生在一個美的意境中誦讀精美的句子,如: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通過在意境中誦讀這些句子,學生不僅從視覺上欣賞到荷花的美,而且還能從品讀語言中感受到荷花的美。
三、抓住重點詞、句精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精讀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些課文,語言雋永、引經據典、情節生動,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課文為依據指導學生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各種感官,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精讀是細讀的繼續和提高,即讓學生感悟課文內容後,引導學生深入、透徹地認識課文所反映的客觀事物,全面理解課文內容,明確作者的寫作目的,體會作者如何表達課文思想內容。
(一)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課文內容。詞雖然是語言中較小的語法單位,但每一篇文章都會有一些具有概括性的關鍵詞語。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文中關鍵詞、主題詞的理解來理解課文內容。如在三年級上冊《拉薩的天空》一文中,純凈和明潔是兩個關鍵詞。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找出有關描寫天空純凈和明潔的句子反復誦讀,比如:天空好像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等句子。從誦讀中學生理解了純凈和明潔這兩個詞語的意思。了解了拉薩天空的特點,以及拉薩天空的美。
(二)抓住中心句,理解課文內容。在教學中,抓住中心句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高教學效果。例如:我上六年級上冊《桂林山水》這一課時,我圍繞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個中心句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去精讀課文。如:甲是什麼意思?作者用哪些具體的景物來突出這個甲字?桂林的山究竟有哪些特點?桂林的水又有哪些特點?這些問題的設置,推動學生去尋讀課文內容,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到:整篇課文都是圍繞著這個甲字來寫,用了先總後分的敘述方式,以下的內容都是甲字的具體化和形象化。
(三)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來理解課文內容。課文里有很多含義深刻的句子,如果不能正確理解這些句子,就不能更深層地理解課文內容。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及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等來理解句子。比如我上到四年級下冊《鄉下人家》這一課時,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從他們的房前屋後走過,肯定會瞧見一隻母雞,率領一群小雞,在竹林中覓食;或是瞧見聳著尾巴的雄雞,在場地上大踏步地走來走去。我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來理解這句話:你見過城裡的雞是什麼樣子的?你在鄉下見到的雞又是什麼樣子的?進而引導學生通過比較來理解鄉下的雞自由自在的生活,從而理解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這一文章內涵。
(四)抓住過渡句來理解課文內容。過渡句在文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文章思路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在閱讀教學中突出過渡句的教學,也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弄清作者要表達的前因後果。例如四年級下冊《第一次抱母親》一文中的過渡句母親竟然這么輕,我心裡很難過。圍繞這個過渡句,我給學生設置了兩個問題母親到底有多輕?而‘我’為什麼那麼難過?,學生通過閱讀,知道母親原來才有八十多斤,但在作者的記憶里,母親總是拉著他,背著他的妹妹,肩上還在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通過精讀課文,學生由此體會到作者為何如此難過,進而理解作者對母親是多麼的愧疚。
四、運用朗讀技巧賞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閱讀教學,我們不光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知、理解課文,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閱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讓他們在思想上獲得啟發。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朗讀技巧,指導他們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化對文章的理解和感受,達到與文章、作者情感上的共鳴。
(一)注重要點挖掘,以讀入境。一篇文章的情感往往是從字里行間流露出來。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善於選取那些有助於挖掘文章主題思想的句子,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幫助他們深刻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桂林山水》一文結尾,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這句話是對全文的總結,概括了盪舟灕江時的情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有感情地反復誦讀這句話,他們猶如身臨其境,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
(二)激發學生的想像能力,以讀悟情。在朗讀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喚起孩子們的想像能力,引導他們結合生活經驗,邊讀邊想像文中的情境,使學生逐步領悟語言文字的深層內涵,讀出真情實感。例如《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文中,為了讓學生體會文中湯姆的心情變化,我引導學生想像如果是你們釣到那麼大的一條大魚,會捨得放掉嗎?如果放掉了,心情又會怎樣?然後,我讓學生嘆了一口氣再讀文中句子我這輩子再也釣不到這么大的魚了。使他們在想像和唉聲嘆氣的誦讀聲中,體會到湯姆由原來釣到魚的驚喜到放掉魚後的失落心情。
(三)讀有所思,讀有所悟。在閱讀教學,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讀思結合,在讀中悟,在悟中提高自己的認識。如《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一課,通過學習課文,我們知道不管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自覺遵守社會公德這個道理。為了加深學生對這道理的理解和體會,我設計了幾個練習題,如:過馬路時,不管( ),都( );自習課上,不管( ),都( );在公園里,不管( ),都( )等等,通過練習學生對自覺遵守規則這一道理的理解更加形象和深刻,使他們在思想上獲得新的啟迪:遵守規則,就要從自己做起,只有人人都自覺遵守規則,才能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有效地引導學生全面正確科學地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師在整個閱讀活動中不僅是學生閱讀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而且也是他們的欣賞者。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中,制定教學方案,組織學生的學習過程,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問題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評價他們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成果,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把他們的思維引向深入,是我們教師的基本職責。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積極參與到學生的閱讀活動中去,在活動中對學生言傳身教,使他們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閱讀中,讀出內容,讀出思想,讀出感情,讀出啟發。

⑥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幾個特點

如何盡快地使學生把握良好的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果呢,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水平?
1.突出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
在閱讀教學中,基本的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但是教師要清楚的認識到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而不是我們教師。教師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會閱讀。所以要從各方面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必須要形成發展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為創造性活動從本質上講就是與眾不同,有創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須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發揮。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師生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合理的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一年級上閱讀課文時,只要求孩子藉助拼音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就應該給予表揚和鼓勵。二年級時,要求學生不僅能讀懂、讀通一句話,而且要准確地讀斷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話較准確地理解一句話的含義。三年級時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系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系,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正是這樣一步一個台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至理解全篇內容。
2.注意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和練習
重點進行基本功練習。指導學生用普通話朗讀,指導學生在閱讀中的語調語氣、停頓及表情等,開展個人朗讀表演,師生共同評價活動,激勵學生表現自我,積極參與朗讀活動,體驗朗讀樂趣,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的標准。利用抒情性課文,練習學生感情朗讀,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例如《懷念母親》指導學生讀出作者對兩個母親的懷念,從而教育學生感受母愛,愛自己的媽媽,上升到愛偉大的祖國。《桂林山水》,指導學生讀出表現桂林山水特點的語句,讀出作者對其山水的贊美和喜愛之情。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又如,《白楊樹》、《窮人》等含對話的課文,讀中引導學生讀好對話,分角色朗讀,引發學生朗讀熱情,優化朗讀練習,重點指導不同角色的不同語氣,把握角色的思想感情,學生具體形象地感知了各種動物的不同本領。讓學生更充分的時間嘗試合作、享受成功。教師退居一旁,牽引、點睛,教者、學者的角色都由孩子們擔當,營造出一派濃濃的生生互動的學習氣氛。
3.注重激發學生的閱讀思維
恩格斯曾經說過:思維著的精神是人類最美麗的花朵。教師作為園丁,有責任澆灌這最美麗的花朵。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是我們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從閱讀心理看,閱讀是期待產生,期待實現,同時產生新的期待這樣一個不斷推進的心理矛盾運動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從接受到讀物的第一個信息時,他的閱讀思維活動就啟動了。他要對這個信息進行詢問、作出猜測、產生期待。正是這種詢問、猜測、期待,成為閱讀活動得以自主、自由進行的內驅力。教師有熱情,學生才會被感動。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的煽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慾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頭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倍加珍視和把握學生情感活動的脈搏,使其隨著閱讀過程的推進得到強化。小學生還處於兒童時期,其感情總是處於運動的狀態,他們在感受課文形象為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漲,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開始轉向課文本身的語言,老師應從學生的面部表情、朗讀的聲調、發言的措辭,敏銳地覺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學生心頭涌動。教師要適時牽住學生的情感紐帶,引導他們去感受、去體驗,學生情感的波紋必然會漸漸地涌動起來。如教學《月光曲》中描寫《月光曲》的內容時,通過圖片、音樂引導學生進入《月光曲》的意境,從而進行感悟、欣賞,再從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走進茅屋彈奏--即興創作的情感變化中找出貝多芬創作的靈感和激情,使學生用整個心靈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感受音樂家貝多芬高超的琴技與高尚的品質,馳而神往,激起孩子極大的興趣,撥動他們的心弦。
4.注意讀寫結合
讀寫結合,這是語文教學的一大規律。讀可豐富詞彙、積累語言,為寫奠定基礎;反之,寫對讀又有促進作用,能提高讀的自覺性、積極性,能提高讀的質量。為此,每學期,我都要求學生做一定數量的讀書筆記,摘錄課外閱讀中自己喜歡的詞、句、斷,甚至篇。同時指導學生出黑板報、手抄報,要求主題突出,內容豐富,這就勢必讓學生自覺地進行課外閱讀,廣泛地收集所需要的

⑦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怎樣進行創新教育

【英盛觀察】
小學語文教材蘊含著豐富的創新因素,為開展創新教育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如何有效地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呢?
一、教要創新,常教常新
筆者不久前作一調查,採用問卷的方式,問及高年級學生最不喜歡上什麼課時,約百分之八十的皆言是語文;問及原因時,他們認為語文教師講課,千篇一律,長此如往,就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如果學生一旦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的話,即使教師再認真備課,再認真講課,收效也是微乎其微,往往高耗低效。這種結局正是教育一大忌。要改變這一局面,教師的教必須創新,百花齊放,常教常新,以滿足小學生好奇好新的天性。實際上,我們不少在第一線的小學優秀語文教師根據自身的優勢、風格和個性,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以及課文的內容與形式,創造許多有特色、效果顯著的教學法,很值得借鑒。下面舉些方法供教師們參考。
(一)印證中心法。
「印證中心法」就是在明確中心句統帥全文、突出要旨的前提下,通過分析閱讀,了解文中事例是如何一步步印證中心、深化中心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法能使學生明確文章內容與中心的聯系,通過析讀,明其要旨,得其意趣。這種教學法的適用范圍:有中心句通領全篇的課文。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最適宜採用這種教學法,因其最後一個自然段有一評價魯迅的中心句:「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課文就是以此去選材的。又如《苦柚》一文也適宜採用這一種教法,因為伯父贊美賣柚子小姑娘的一段話就是文章的中心句。
(二)題眼導讀法。
這種教學法指的是在閱讀教學時緊緊抓住課題向全文輻射,將文中的知識點與課題聯系起來引導學生讀懂課文的一種教學方法。如《珍貴的教科書》以「教科書」為線索,以「珍貴」為中心。有一位教師在教這篇課文時就採用了題眼導讀法,效果奇佳。
(三)討論填表法。
這種方法是讓學生以閱讀教材的內容為依據,在教師設計的表格的問題引導下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強化教學活動中的操作意念,通過群體的共同討論、研究、互相啟發、補充修改,從而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教學方法。運用此法時,要求課文具有如下基本特點:①文中的時間、地點、空間方位、事態的變化等交代比較清楚;②描述的主要對象有鮮明的對比性。如《斧子的故事》宜採用這種教學方法。
(四)圖示板書法。
這種方法,就是在板書中輔之以有一定意義的線條、箭條、符號等,組成某種文字圖形的一種板書方法,在語文教學板書設計上運用圖示法,可取得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常見的有如下幾種:①階梯狀。如《跳水》可設計如此的板書。②放大式。如《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可設計如此的板書,讓學生深刻地把握課文的主旨。③線條式。如《東郭先生和狼》可設計如此的板書,讓學生一目瞭然地弄清課文中人物之間的復雜關系。
(五)觀察實驗法。
這法是教師在教學時,配合其它教學方法,向學生作示範性實驗或通過學生自己實驗,以說明或印證學習內容的一種教學方法。它較好地突破課文的重點和難點,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魚和潛水艇》、《撈鐵牛》等課文比較適合採用這種教學法。
(六)比較法。
這種方法充分利用課文中相似或相對的方面,通過同中之異或異中之同的比較,使之互為映襯,有利於學生明白通曉課文,並提高理解客觀事物的能力。
另外還有情境教學法、討論法、中間切入法、嘗試法、演示法、引讀法、讀寫結合法、逆順法等等,總之不勝枚舉。
二、讓學生大膽質疑,提出不同見解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創新,我們不能不顧及語文教學的性質、任務和要求,在落實「雙基」的基礎上,在進行有效的語言訓練的前提下,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不同見解。
(一)引導學生學會質疑。
但在目前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有部分教師讓學生幾乎是圍繞自己提的問題轉,使他們處於被動的狀態。而學生回答問題,教師又往往以自己的標准來衡量,而標准又幾乎以教參書為依據。當然,我們並非一味地反對教師提問題。教師提問題在教學中是必要的,關鍵是提什麼,怎麼提。提的問題,問域要廣,有一定的思維度,要少而精,突出課文的重點和難點,難度適宜,體現全體性、層次性和循序漸進,能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等。這里筆者想側重談一談如何教學生質疑。其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可教學生從課題入手,如《草船借箭》可啟發學生這樣質疑:誰向誰借箭?為什麼要借箭?用什麼去借箭?怎樣借箭?結果如何?可教學生從疑難詞與句入手;可教學生從文體寫作特點入手等等。這方面,筆者想側重談,因為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如何教會學生質疑,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眾所周知,無論是寫景狀物的文章,還是記事寫人的文章或說明文等,雖文無定法並各具特點和寫作風格,但各類文體皆有它們各自共同的寫作特點。如前者的寫作都要抓景物的特點,按照一定的觀察順序,從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展開具體細致的描述。描述時,要恰當地運用比喻、比擬、誇張、映襯、反復、排比等修辭格,注意動與靜結合,使讀者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物。同時,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的情感。當學生明白寫景狀物之文是如此時,在學習這類文章時,他們就會質疑。總之可質疑之處,無處不有。作為教師,我們要鼓勵學生積極開動腦子,大膽地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
服從多數是社會生活中一條普遍有效的原則。從眾思考方式,從表面上看,多數人的意見都很接近,甚至討論也很熱烈。但實際上許多人根本就沒有認真思考,新的創意無從談起,有的人即使有創新的見解,也不願意或不敢說出來。因此,「從眾思考」方式對創造力的抑製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語文的閱讀教學實踐證明,學生的「從眾心理」也普遍存在。不少學生習慣於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習慣依據課本、教師的看法和優生的發言為准則,生怕自己的意見、見解與大家發生矛盾。這顯然與創新教育的精神和目的背道而馳。作為教師要幫助學生消除「從眾心理」,大力鼓勵學生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發表個人的獨特見解。即使離譜也採取寬容的態度,在肯定的前提下,啟發他們重新思考,使見解切合實際,合情合理。有一位教師講完《將相和》一課後,他問學生喜歡課文中的誰及其理由。同學們紛紛道出喜歡藺相如和廉頗及其理由,而教參書和課堂上也是評析這兩個人物形象。眼看要結束課了,突然有一名學生把手舉得高高的,教師說意見相同就不用重復了,如有異就發言。這位同學立刻站起來,一鳴驚人地說他喜歡趙王,並陳述理由:藺相如本來是一位官職卑微者,趙王看他有膽有識就委以重任。每次斗爭勝利後,趙王就破格提升他,位居廉頗之上。這種不拘一格,不論資排輩,只要德才兼備者就大膽起用的選拔人才的做法難能可貴,值得贊揚,即使今天也很值得肯定的。
三、拓寬狹窄思路,激發思維馳騁
目前為數不少的教師,沒有利用好語文教材的創新因素,仍然沿用「應試教育」的那些做法,滿堂灌,就課文教課文,搞繁瑣哲學,逐字、逐詞、逐句地串講串問,左分析,右提問,引著學生往「標准答案」上靠,往教案劃定的圈子裡鑽,極少涉及課文相關的材料,也幾乎沒有引導學生閱讀有關的刊物書籍。學生的閱讀面只局限於教材,其中又難得自己去感受、領悟、思考和發表個人見解,思維受約束。殊不知,語文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離不開博覽群書,離不開語言的深厚積累,離不開對一定信息量的佔有。只有這樣,才能為放飛思維、使思維具有創新的特質奠定堅實的基礎。
因此,教師要想在語文教學中,有效地實施創新教育,就必須對教學內容的認識要寬泛。教材是重要的教學內容,是教學的憑借,但不是教學內容的全部,無非是個例子,要由此引申開去,拓寬教學內容。現實生活中蘊藏著取之不盡的語文教育資源,適合青少年兒童閱讀的中外文學名著,其它人文科學讀物,科普讀物,廣播、電視節目、錄音帶、錄像片、光碟等電子音像資料,網路資源,博物館、紀念館以及鮮活的現實生活都可以經過篩選作為教學內容,讓學生廣納百川,在知識的海洋里遨遊。教學時,完全可以適當引用相關的材料作為教學內容的補充,拓寬學生的視野,在充分佔有相關材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發現,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更好更全面更深刻地去理解課文,感悟課文並提出自己對課文的獨特見解。如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可播放有關電影的片斷,介紹相關人物的資料,還可以有側重地介紹在抗日戰爭時期我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保家衛國英勇獻身的可歌可泣的事,甚至還可讓學生自己去收集古今中外的民族英雄的事跡,並寫讀後感。如讀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可以介紹安徒生其它的童話故事,讓學生課後去閱讀。
當學生的思維有了依託時,有了活水源頭時,教師就可以得心應手地利用課文創新因素進行教學。可引導學生聯想、想像、幻想,或填補課文的空白,如《小珊迪》一文,由於採用的是第一人稱的寫法,小珊迪被車軋至重傷的情節沒寫。對此可讓學生去想像補寫;又如《我的戰友邱少雲》一文,也是由於採用第一人稱寫,因此,當邱少雲被無情的烈火焚身的時候,其內心活動如何?課文不可能寫也無法寫。作為教師可考慮讓學生根據課文去想像。等等。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創新過程中,教師不要拘泥一格,要從教材的內容和形式入手,不斷注入創新活水,推陳出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其思維天地,讓他們大膽質疑,善於質疑,樂於提出獨特的見解。只有這樣,創新才能落到實處,結出碩果。

⑧ 淺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可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慾,從而提高課堂互動教學的效果,開創生動活潑的教學局面。閱讀前的導入,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一門教學藝術。圍繞課文的內容,可先從學生感興趣的相關材料談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採取不同的方式切回到主題,從而激起學生的閱讀慾望。教師的朗讀示範,它是最形象、最生動、最切實的指導,對於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十分重要。教師通過語音純正、抑揚頓挫、充滿感情的示範,營造和渲染課文所描述的意境,藉以感染學生,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是一個長期培養和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從低年級抓起。在課堂上嘗試全新的閱讀教學方法,即使當時學生覺得新鮮而興趣大增,但久而久之學生也會感到乏味而失去吸引力, 「一招鮮,吃遍天」的做法應用於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上成效不大。因此,應避免長期重復同一種閱讀教學方法給學生帶來的「審美疲勞」,及時輪換不同的閱讀教學方法,無疑會給學生注入「興奮劑」,讓學生切實感受到閱讀過程的樂趣,從而保持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教學以讀為本,體現了語文教學的本質特點。讀的內容多、形式多,有利於打破沉悶呆板的課堂氣氛,有助於學生理解感悟和積累知識。各個年段的閱讀教學均應重視朗讀、默讀、背誦。首先說說朗讀。朗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領會課文潛在內涵的重要途徑。用正確、流利的普通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既是一種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教材中許多課文提出了朗讀的具體要求,因此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應多讀少講,把比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用心地去朗讀。分組朗讀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一個好方法。根據文章結構,教師可按結構段安排學生分組朗讀(對於篇幅短小的文章,可分組朗讀整篇課文),引導學生聆聽其他同學的朗讀,找找自己的差距,鼓勵學生發言談談聽後的體會。對於朗讀好的方面應予以課堂表揚,對在朗讀中存在的通病和錯誤則及時指出。讓分組朗讀在學生眼裡成為別具一格的「游戲活動」,在「游戲」中讀懂課文並有所感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和提高朗讀水平,從而達到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接下來再談談默讀。默讀的練習在不同的學段有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級要求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三四年級初步學會默讀;五六年級要求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能力的提高有個訓練的過程。要求學生默讀,應留有比較充裕的時間,使學生默讀完課文後,能有時間來思考。學生默讀完後,還應檢查默讀的效果,對不按要求默讀的學生進行幫教。就我所教的低年級而言,當學生看完一篇課文後,我經常會問:同學們,你們在書中找到幾個「陌生的朋友」呢?你們讀懂了些什麼?同學們便會爭先恐後地回答。這樣,即檢查出了學習效果,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變得生機盎然。最後說說反復誦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反復地誦讀文章,特別是感情強烈或是精彩的句段,訓練學生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使學生感知其意,感悟其情。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從初知到體會,到感悟,直至動情,這是學生閱讀課文的情感在不斷地變化,感受在不斷加深的過程。反復地朗誦課文,給學生從感性認識躍上理性認識提供了幫助。三、培養學生的想像力語言文字描述沒有什麼可感性時,可以藉助人的聯想和想像,化抽象的符號為形象鮮活的畫面;有時語言文字本身具有意象性,通過想像,創造出更生動的畫面,更好地理解、體會文本。這樣的感悟是豐富的,是深入的。如:在教學《坐井觀天》這篇課文時,要理解『無邊無際』這個詞,我讓學生用硬紙做成捲筒,透過窗子看看外面的天空,說說天有多大?再讓同學門站在陽台上看看外面的天空,說說這時的天有多大?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無邊無際。再進一步引申,還有什麼東西可以說的上是無邊無際?學生展開聯想想到了大海、沙漠、草原等等。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活躍起來了。四、指導學生在閱讀中積累知識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還應重視引導學生隨時積累課文中的好詞佳句、精彩片斷。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朗讀、背誦、摘抄等形式,培養學生主動積累優美詞語、精彩句段的習慣,為豐富學生的知識打下基礎。教材中引導學生積累語言知識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背誦,二是抄寫。其中有的是指定背誦的部分,有的則是由學生選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對於教材中安排的這些背誦、抄寫的練習,應該通過交流、檢查,使之落實。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生在閱讀文質兼美的課文時,接觸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現力的語句、段篇,只有平時多讀才能熟記在心,才能最終將書本上的知識轉變成自己的財富,需要運用時才能脫口而出。教材中比較多地採用讓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抄寫自己感興趣的語句的形式,其用意就是引導學生主動積累,培養興趣,使之逐步形成習慣。據我所知,許多教師都有一些好辦法引導學生積累,如采蜜本、美詞佳句本等,效果很不錯。總之,在課堂教學閱讀過程中,教師應重點發揮『導』的作用,把學生引入主動閱讀的狀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當學生在獲得成功後,就會更堅持大量的廣泛的閱讀,良好的讀書習慣也就隨之形成。藉助榜樣的力量,以點帶面,學生之間相互幫助,這樣班裡就會形成濃厚的閱讀氛圍,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閱讀全文

與淺談積累和感悟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作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