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分享幼兒園教學故事
故事教學是幼兒園教育中的一種重要手段,是幼兒園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對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豐富擴大幼兒的知識面具有積極的作用。
幼兒園故事教學內容廣泛,不僅包括生活故事,還包括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神話故事、科學幻想故事等。
為了方便幼兒老師找到更好的故事資源整理出了「幼兒園故事大全,供幼兒老師參考。
1、愛笑的小花
公園里有朵花,真好看,看見小天天,總是笑眯眯的。
天天問花兒:"你叫什麼名字?"
花兒只是笑,不說話。
天天伸出小手,要采這朵花。
外公擺擺手說:"天天別采!你不採她,花兒總是對你笑,你一採下來,花兒就哭了。"天天不想看到小花對他哭,天天沒有采。
這時,小花笑得更可愛了。她成了天天的好朋友。
天天回家以後,告訴外婆:"公園里有一朵花,很乖很乖,對他一直笑,一直笑。"
外婆說:"天天也很乖,你也是一朵愛笑的小花。"
故事目標:
1.知道微笑是一種美。
2.懂得要愛護花。(周末帶孩子去公園看花)
2、老爺爺的帽子
冬天到了,北風呼呼地吹,天氣很冷。有一隻小鳥真可憐,它在樹枝上冷得直發抖。
一位老爺爺走來,看見了小鳥,心想:"這只小鳥多可憐呀,這么冷的天,它一定會凍死的。"小鳥對老爺爺說:"風把我們的窩給走了,我們沒有家了。"老爺爺說:"別著急,我來幫你們想辦法。"老爺爺就用自己的帽子給小鳥做鳥窩,帽子真暖和。
小鳥想到樹林里還有許多怕冷的小鳥,就把它們都叫來,一起飛進了老爺爺的帽子。它們非常感謝老爺爺。以後老爺爺也天天來看小鳥,小鳥們每次都唱歌給老爺爺聽。
有一天老爺爺沒有來,原來他病了。小鳥想:"一定是爺爺把帽子給了我們,自己著涼生病了,我們趕快給老爺爺做頂帽子吧。小鳥們就用自己的羽毛做了一頂帖子送給老爺爺。老爺爺非常感謝小鳥,他的病很快就好了。
這是一篇社會性教育童話故事,適用於中班年齡的孩子。
《老爺爺的帽子》這則童話以"老爺爺關心小鳥,小鳥關心老爺爺,"這一主題,將我們還入了一個溫馨、和諧、充滿愛的世界。現在的獨生子女大多隻知道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會考慮別人的情緒和感受,缺乏同情心,不懂得關心、幫助別人。而未來社會需要幼兒從小"學會生活,學會關心"。
故事目標:
1.引導幼兒初步理解他人的需要,學會關心、幫助他人。
2.激發幼兒的同情心,獲得被人關心和幫助他人的內心感受。
3.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發展口語表達能力和交往能力。
B. 幼兒園中班有關學習拼音的小故事
漢語拼音課的內容沒有生動的故事情節,都是一些抽象的符,既難讀又難記,學生學起來一般都會感覺特別枯燥無味。
1、創編兒學拼音,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語言。
在第一次執教漢語拼音課的第一課a o e 時,我是參照教參上已編好的方便學生記憶的兒,如圓圓的臉蛋扎小辮,張大嘴巴aaa;太陽出來紅通通,公雞一叫ooo;清清池塘一隻鵝,水中倒影eee,以此來教學生記住a o e,我讀一遍,學生跟著讀一遍,直到學生記住為止。但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學的積極性完全沒有調動起來,學生只是在機械地跟著老師一遍一遍地讀。直到下課的時候,班上一個孩子跑來跟我說,「老師,我覺得韻母o還像一個圓圈」。是啊,這個孩子說得沒錯,用圓圈圓圈ooo不是一樣能記住o嗎?為什麼偏得強求孩子照老師教的方法記,何不就讓孩子嘗試自己來創編兒識記拼音呢?在接下來的拼音課的教學中,我都是先指導,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來嘗試編兒記住拼音字母,編的好的同學就請他當小老師,教全班同學一起讀。如識記p時,學生編道:小山坡,ppp;潑水潑水ppp;小旗子,ppp。在學習了拼音b的兒右下半圓bbb後,在學習p時,就引導學生對比編兒:右上半圓ppp。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而且因為是自己編的,記憶也猶為深刻。實踐證明,讓學生自己創編兒學拼音,不僅能讓枯燥的拼音課變得有趣味性,而且還能發展學生的語言,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師生合作問答,有利於活躍課堂氣氛,辨析易混淆的字母和音節。
在平時的漢語拼音課上,通過老師的指導和學生自己的思考,創編了一些識記拼音字母的兒,為了加深記憶,在學生學累的時候,我和學生便進行合作問答,我問你猜,如師問一個門洞是什麼,學生就會接一個門洞nnn;師問二個門洞是什麼,學生就會接二個門洞mmm。合作問答除了對幫助學生記憶拼音字母有幫助外,對幫助學生拼讀音節也很有幫助,如學生在讀音節讀累的時候,我就會把一個音節先進行分解拼讀,學生聽了我的拼讀便把音節直呼出來。通過這樣一種形式,使本來顯得很沉悶的課堂變得活躍起來,而且也幫助學生區分了易混淆的字母和音節。
C. 幼兒園教育小故事
1、這條小魚在乎 暴風雨後的一個早晨,一個男人來到海邊散步。他一邊沿海邊走著,一邊注意到,在沙灘的淺水窪里,有許多被昨夜的暴風雨卷上岸來的小魚。它們被困在淺水窪里,回不了大海了,雖然近在咫尺。被困的小魚,也許有就幾百條,甚至幾千條。用不了多久,淺水窪里的水就會被沙粒吸干,被太陽蒸干,這些小魚都會干...死的。 男人繼續向前走著。他忽然看見前面有一個小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個水窪旁彎下腰去——他在撿起水窪里的小魚,並且用力仍回大海。這個男人停下來,注視著這個小男孩,看他拯救這小魚們的生命。 終於,這個男人忍不住走過去:「孩子,這水窪里幾百幾千條小魚,你救不過來的。」 「我知道。」小男孩頭也不抬地回答。 「哦,那你為什麼還在扔?誰在乎呢?」 「這條小魚在乎!」男孩一邊回答,一邊拾起一條扔進大海。「這條在乎,這條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 點評:愛心是最寶貴的,正如,古人所講「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我們在孩子的心靈中及早地播下愛的種子最重要。
D. 適用於幼兒園中班的小故事 易於兒童理解
小土豆 卡梅拉
E. 幼兒園中班適合聽的10個故事
適合孩子的故事很多,一般情況比較注重一些情節比較生動的故事,如外國的童話故事《小紅帽》、《白雪公主》等。
一些中國的傳統故事也很好,如《三個和尚》、《小馬過河》、《烏鴉喝水》、《小蝌蚪找媽媽》、《狼來了》、《美麗的公雞》、《我先要快樂》、《逃跑的鼻子》等都很好。
(5)教學小故事幼兒園中班擴展閱讀:
故事簡述:
1、蘑菇每天都很開心。她總是來搖白,有一隻小烏龜和她聊天。她認為世界上的幸福是如此的無憂無慮。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了超級瑪麗。
2、從前,森林裡住著一隻美麗的孔雀。有一天,小鹿去找食物,竟迷了路,回不了家。它碰巧遇見了孔雀,立刻跑到過去說:「芬奇姐姐,你能帶我回家嗎?」孔雀回答說:「不行!如果你迷路了,我又有什麼關系呢?」聽到這些,小鹿不得不悲傷地離開了。
天漸漸黑了,但小鹿一直走啊走,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家。後來,小鹿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的朋友們。從此,動物們都疏遠了孔雀,不願再和它玩了。孔雀很後悔!
3、小猴子下山了
一天,一隻小猴子從山上下來。他來到一片玉米地,看到玉米又大又多,他非常高興,就折了一顆,扛在肩上。小猴子扛著玉米,走到一棵桃樹前。它看到樹上長滿了又大又紅的桃子,非常高興,於是他扔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拿了一些桃子,來到一片瓜田。它看到地上到處都是又大又圓的西瓜,非常高興,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小猴子帶著一個大西瓜回來了。走著走著,看見一隻小兔子蹦蹦跳跳,真可愛。它很高興,就扔西瓜去追兔子。兔子跑進樹林不見了。小猴子只好空手回家。
4、一個又黑又冷的除夕,一個貧窮的小女孩在街上賣火柴。她又冷又餓,所以她一遍又一遍地點著火柴。在爐火的照耀下,她幻想著溫暖的火爐、美味的烤鵝、美麗的聖誕樹和她慈愛的祖母。最後,這個可憐的小女孩在幻想中悲慘地死去了。
F. 求一篇幼兒園教學故事
[摘 要]故事教學是幼兒園教育中的一種重要手段,開展故事教學對於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豐富擴大幼兒的知識面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而要真正發揮這些作用必須採取恰當的方法、遵循正確的原則。
[關鍵詞]故事教學;幼兒園;方法;原則
幼兒園的故事教學內容廣泛,不僅包括生活故事,還包括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神話故事、科學幻想故事等。它是幼兒園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對兒童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明確開展故事教學的目的
愛聽美妙的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故事是幼兒最易接受的一種藝術形式。它的活動意義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一)對幼兒實施良好的品德教育
幼兒正處於發展成長時期,由於知識和經驗有限,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只用口頭說教是難以達到的。要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須使其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什麼行為是對的或是不對的。而故事是集中地、典型地反映現實生活,並以活生生的形象來反映思想情感的藝術形式。由於是非鮮明,感染力大,幼兒在聚精會神地聽故事的同時,往往會為正義和善良而快樂和歡呼,為小主人公悲慘的遭遇而流出感傷的眼淚,為故事中人物的機智而點頭或對愚笨而搖頭。幼兒聽過某些故事後,對待事物的態度也往往會有所改變,如知道關心別人了,愛清潔了,不是那麼愛哭了,等等。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故事在幼兒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二)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正處在語言發展階段,他們的語言質量不高,詞彙貧乏,有時表達的句子還不符合語法結構,在此,幼兒故事可以成為孩子們的"語言教師"。通過故事讀物和視聽資料進行語言教學,往往比僅針對個別語法要點進行練習更有趣,也更有效。故事能為幼兒提供真實、自然、豐富的語言輸入,幫助他們學習把話說得清楚並富有表現力。
幼兒在記住故事的同時,也記住了優美的藝術語言。這對豐富幼兒的詞彙極有幫助。在幼兒園的故事教學中,幼兒不僅要聽故事,還要根據語言教學要求,練習復述故事。這對幼兒清楚准確發音、連貫表達,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幼兒園的故事教學對幼兒語言能力的綜合提高大有作用。
(三)豐富幼兒的知識
豐富幼兒知識,啟迪智慧,是幼兒故事教學的重要功能。幼兒正處在人生的早期階段,他們知識貧乏,認識能力有限。因而年幼的孩子常常不斷地向成人提出"是什麼"和"為什麼"等問題。為使孩子對大千世界有所了解,滿足孩子的求知慾望和好奇心理,給孩子們講述故事能生動地告訴他們"是什麼"和"為什麼",從而為孩子打開知識的窗口。
在豐富知識的同時,故事教學還可以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幼兒在聽故事時,會在感性認識和形象思維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和評價。雖然這樣的思考是初步的,結論甚至是幼稚的,但對於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卻是有意義的。此外,幼兒的知識越廣泛,想像也就越豐富。可見,故事教學是激發幼兒大膽想像、啟迪幼兒智慧的有效方式。
這一點在童話、寓言和科學幻想故事中更為明顯。它們能把幼兒帶進一個神奇而誘人的世界,引導他們去思考、去嚮往。故事中生動的形象,濃郁的情趣,自由放任的幻想,可以幫助幼兒理解現實生活中的道理,培養他們的想像力。
(四)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
興趣和動機的激發在幼兒的學習中至關重要。幼兒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好奇心與興趣誘發的。只要是適合幼兒的故事,他們肯定會興趣盎然、聚精會神地去聽或去閱讀,從而使其形象思維與創造性聯想得到充分的調動。
二、幼兒故事教學活動的組織方法和注意要點
組織兒童故事教學,可以將情景游戲、課堂表演、口語交際、環境沉浸等多種形式貫穿於教學中,其具體方法有:
(一)提問法
提問法是故事教學中應用最多的一種方法。提問法主要在以下幾種情形中運用:
一是故事教學開始時,以提問引出作品,為講述故事內容做鋪墊。
二是幫助幼兒理解作品時,採用提問的方法,幫助幼兒層層深入地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提問應能引起幼兒對作品內容的回憶,如"故事中的主人公說了什麼話?而後又發生了什麼事?最後怎麼樣了?"也可以通過提問幫助幼兒領悟故事的主題,如"為什麼會這樣?你是怎麼知道的呢?"教師還可以採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將自己對作品的內心體驗表達出來,如"喜歡故事中哪個人物,為什麼喜歡?"等等。
三是引導幼兒復述故事或續編故事時,為保證幼兒將故事的主要情節講述出來,教師可以採用提問的方法幫助幼兒回憶作品中的主要內容。此外,在續編故事中,教師還可以採用創造性提問的方法,以啟發幼兒的想像。例如,在著名故事《狼來了》中,教師可以這樣問:"男孩的羊被狼吃掉了,為什麼沒有任何人去幫他。這時男孩一定後悔說謊話,欺騙人們。如果他當初不說謊話,真的有狼來了,會是什麼樣子呢?"不過,創造性提問只適合於年齡較大的幼兒,對小班孩子,一般採用回憶性和體驗性的提問,以幫助幼兒理解並體驗故事的主要內容。
在使用提問法時,教師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幼兒故事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讓幼兒理解欣賞故事中的主要內容,同時獲得審美愉悅,領略作品的教育意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應過多地提問,尤其不要過多地運用回憶性的提問。因為這種提問很容易千篇一律,如果按照"故事裡有誰,他們在於什麼,結果怎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這種公式提問,幼兒很容易對生動、有趣的故事產生厭煩心理,進而對故事活動失去興趣。因此故事教學中,教師要將回憶性提問與體驗性提問、創造性提問結合起來,盡量少用回憶性提問,將單調、機械的模式化問題轉為啟發式問題,從而保證教學過程的生動、活潑。
第二,教師還要注意提問法使用的時機和技巧。一般說來,在教師講述故事時不要提問,尤其是對那些內容豐富、情節緊湊的故事。若教師在講述中發現某個幼兒不認真聽講,可以採用注視或手勢暗示的方法,也可以提高聲音或突然停止講述以引起幼兒的注意,但不要因此而停下來問這個幼兒幾個問題或讓他把前面的故事復述一遍。這種做法不但無效,還會使其他幼兒對故事的興趣降低,破壞故事的完整性。教師在提問時也不要連珠炮式地在同一時間向幼兒提出幾個問題,而要按順序統籌安排。在第一次講述完後向幼兒提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一般是回憶性的,問題不可太多,2~3個即可。第二次講述完後再提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是讓幼兒體驗故事的主要情感,但同樣地,問題也不要太多,最多3~4個,否則故事教學課就變成了單調乏味的提問課。
(二)討論法
討論法也是故事教學運用較多的一種方法,一般在中班和大班使用。討論法一般運用於理解作品階段和續編故事階段。在幼兒已基本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後,為
進一步調動幼兒情緒,以深入理解作品內涵,教師一般可採用討論的形式,讓幼兒積極地動腦筋思考故事中的重點及難點問題。討論中,教師要鼓勵幼兒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設身處地地替故事人物出主意、想辦法,使幼兒在積極動腦筋參與的同時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例如,童話故事《小老鼠做蛋糕》,教師在講完故事後可以引導幼兒討論:"小老鼠是怎麼想辦法做蛋糕的?蛋糕做好後,小老鼠是怎麼吃的?你喜歡故事裡的小老鼠嗎?為什麼?如果你是小老鼠,你用雞蛋做什麼?"而在續編故事階段,教師運用討論法是讓幼兒就故事的情節發展做一個簡要的分析,然後再運用自己的想像力進行合理性的續編。討論有助於幼兒拓寬自己的思路,加深對故事情節的理解,從而在續編時能做到故事結構完整,結尾與中間、開始部分形成合理的呼應。
教師在運用討論法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幼兒討論後,要引導他們進行歸納、總結。仍以《小老鼠做蛋糕》為例,在幼兒討論之後教師要引導他們歸納出幾個問題:小老鼠看到雞蛋想到做蛋糕--聰明的老鼠;小老鼠將蛋糕分給大家吃--熱心腸的老鼠;小老鼠用兩個半圓的碎蛋殼做汽車--敢於想像創造的老鼠。一旦幼兒歸納出以上幾點,那麼幼兒對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結構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是討論中要充分發揮所有幼兒的積極性。如果有可能,教師應該讓幼兒分組進行討論。對那些不擅長言辭的幼兒,教師要給予積極的關注,鼓勵他們將內心的感受講出來。
(三)中斷法
中斷法可運用於中、長篇故事的講述中。這些故事由於篇幅較長無法一次講完,因此教師在情節扣人心弦處有意停下,且每次中斷時巧妙設置疑問、懸念,讓幼兒猜想,可以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短篇故事講述中也可以採用這種方法以引導幼兒進行思考、聯想。比如,教師可以就故事的情節提問:"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為什麼呢?"然後作短暫停頓後說:"聽我講下去就知道了......"也可以就後面要講的情節提問,如"猜一猜,接下去會怎樣呢?"讓幼兒簡短地議論後說:"是這樣嗎?聽我往下講就知道了......"
教師在運用中斷法時,要記住這種中斷是在需要的時候做暫時中斷,而不是隨意中斷,中斷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因此,中斷法的運用要適時、適當,要少而精,不宜頻繁使用。
三、開展兒童故事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如何選擇故事
在選擇用於教學的故事時,教師需要考慮這樣三個方面:故事的可讀(聽)性;教學主題;幼兒的年齡層次。
可讀(聽)性涉及故事語言的難易程度、語言結構的復雜程度、故事內容的精彩程度和故事的長度等因素。判斷故事的語言難易程度應以幼兒的現有水平為依據。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和克拉申關於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的輸入假設,幼兒是通過理解略高於其現有水平的語言輸入進行語言習得的。因此,故事語言的難易程度應控制在幼兒的語言水平之內,又要包含新的語言知識。如果幼兒理解不了故事中大部分語句,再精彩的故事也會令他們失去聽或讀的興趣。此外,圖片和體態語言也是幫助幼兒聽懂有一定語言難度的故事的有效手段。從結構和內容上看,應選擇邏輯清晰、內容淺顯、有趣的故事。從小班到大班,故事內容的復雜性應該是呈梯度上升的。從故事的長度采看。用於課堂講述的故事不宜太長,因為聽故事是一個緊張興奮的過程,幼兒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有限,太長的故事會使他們疲倦,失去聽講的興趣。書面閱讀的故事可以稍長一些,因為幼兒可以重看前面的內容。另外只有情節突出的故事才具有可讀性,正如英國教育家安德魯•萊特(Andrew WrisLt)所說,大段的描述是運用故事教學時所忌諱的,用於幼兒教學的故事尤其如此。
教學主題是教師選擇故事的重要依據。教師應根據本單元的教學主題選擇相關的故事,這樣,既能降低故事的難度,又能擴大幼兒的知識面。選擇故事時,教師應選擇線索清晰的故事,以便於孩子根據故事線索理解、復述或轉述故事的內容。
幼兒的年齡也是選擇故事時必須考慮的因素。對於低齡幼兒,宜選擇重復率高(包括詞、句與段落的重復)且朗朗上口的故事。這對幼兒牢固掌握基本的詞彙和句型結構以及形成正確的節奏感很有幫助。
(二)如何設計故事教學中的活動
活動的設計是故事教學的關鍵。語言教學環境下的"講故事"不同於作為娛樂消遣的"講故事"。後者的主要目的是"樂",除了聽或讀以外,一般沒有其他活動;而前者可以說是"寓教於樂","教"才是目的,圍繞故事所展開的各項活動是達成"教"這一目的的途徑。
准備活動:准備階段的活動一般在呈現故事內容前進行,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清除幼兒理解障礙;二是讓幼兒對故事的內容有一個大致了解。掃除語言障礙的准備工作主要是針對影響理解故事內容的關鍵詞和句而言的,對不影響幼兒理解或圖畫中可以猜測出意義的生詞不必解釋。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教幼兒生詞的活動,也要既有意義又有趣,並盡可能與故事內容相關。
在講述故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設計出如下活動:在幼兒聽故事時,教師向他們出示相應的教學卡片,幫助他們理解;讓幼兒通過畫面猜測故事的大意;將打亂順序的圖片按自己的理解重新排序;結合故事的關鍵詞猜測故事內容等。富有新意、手腦並用的活動是具有趣味性和挑戰性的。比如,邊聽邊做出相應的動作;根據故事情節找出相應的圖片,或拼圖;根據動作或描述做出判斷,等等。這些活動的目的不是評價幼兒答案的對錯,而是激發幼兒的興趣,引發他們思考,同時降低聽的難度,提高故事的可聽(讀)性。講故事時教師身體語言的運用可增強故事的感染力,提高故事的理解度。講故事比讀故事更具個性特點,教師可觀察兒童的反應,並隨時採取相應的調控措施,如重復和輔以動作等。講故事要求教師有較高的口語水平和較高的表演才能,對於口語水平一般的教師,應在講完故事後,多讓幼兒聽錄音磁帶,這樣有助於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
在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設計表達活動。例如,可讓幼兒根據圖畫復述故事或簡單描述人物或事物、為故事添加一些內容、根據故事內容分角色表演等。這些活動都有利於提高幼兒的聽說能力,也有益於訓練幼兒的推理和想像能力。為降低活動的難度,激活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當幼兒試圖復述故事時,教師可以給予一定的提示。這些活動應盡量以小組為單位來進行。此外,幼兒是喜歡表演從錄像中看到的短劇和故事的,通過表演他們將從中獲得一種成就感。
(三)引入競爭機制,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
任何一種活動形式,時間久了,孩子都會厭倦。冷漠的情緒會使活動效果大打折扣,引入競爭機制,這一難題便會迎刃而解。競爭能激活幼兒潛在的能力,能激起幼兒的進取心。幼兒好勝心強,大都不甘落後,所以在設計活動時,可採用激勵機制,並配以各種形式的獎勵,對優勝者給予賞識,對進步者給予鼓勵。有時是幾句鼓勵的話,有時是-朵小紅花、一顆小星星,這些都會使孩子們獲得一種成就感,始終保持對故事的興趣,將聽、講故事作為一件快樂的事情。
總之,在幼兒園開展故事教學活動,要以幼兒為主體,以興趣為中心,從幼兒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出發,遵循幼兒語言發展的規律,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讓幼兒通過體驗、參與,生動活潑地進行學習。
G. 幼兒園中班月亮上的白紗小故事教案
【活動目標】
1.通過自主擺放動物卡片,進行疊羅漢組合造型,豐富造型經驗。
2.在看看、擺擺、說說中感受疊羅漢造型的多樣與有趣。
【活動准備】
經驗准備:結合幼兒生活經驗,收集「疊羅漢」的相關圖片、視頻等資料,開展談話、區角等相關活動。
物質准備:有部分繪本畫面製成的ppt,幾種典型的疊羅漢造型的ppt,操作材料(有月亮畫面的底板、封塑的動物角色卡片一套)。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產生興趣。
師:這是什麼?你嘗過月亮的味道嗎?(出示畫面一「月亮和問號」。)
師:想嘗一嘗嗎?你們想,我也想,有一群動物更想。有那些動物呢?(出示畫面二「月亮和動物的眼睛」。)
師:找到它們了嗎?數一數,有幾雙眼睛?這么多動物會有誰呢?
二、引入情境,交流經驗。
1.出示畫面三「月亮和動物們」,教師講述情境。
師:夜裡,小烏龜、大象、長頸鹿、斑馬、狐狸、猴子、老鼠它們望著月亮,都在想:月亮,是什麼味道呢?是甜的還是鹹的?真相嘗一口啊!可是,不管它們怎麼伸長了脖子、伸長了手、伸長了腿,也夠不著月亮。這可怎麼辦呢?(請幼兒講述自己的想法。)
2.觀察畫面四「動物疊羅漢」交流「疊羅漢」的經驗。
師:看,動物們已經開始行動了!它們是怎麼做的?
師:它們一個一個往上疊,慢慢地想靠近月亮。它們疊上去的樣子看上去像什麼?像不像梯子?
三、觀看典型造型的ppt,了解疊羅漢的式樣、方法、重點等。
師:這兩幅圖的造型看起來像什麼?它們是怎麼疊起來的?哪一層或者哪一個人最重要?為什麼?
1.三角形。
引導幼兒觀察並明白:三角形的羅漢是從下面往上一層一層疊起來的,下面一層最重要,下面多上面少,看上去穩穩的。
2.太陽形。
引導幼兒觀察並明白:太陽形的羅漢師圍著中間的一個疊,樣子很美,中間的最重要,周圍的都是圍繞著他疊的。
四、延續情境,自主「疊羅漢」。
1.延續情境。
師:看到動物們疊起來羅漢,月亮想:這是和我玩游戲吧!於是它一會跳高,一會跳低。想想看,動物們該怎麼疊羅漢才可以夠到月亮,嘗到它的味道呢?等一會兒,請你們都去試一試,幫幫動物們。
2.幼兒根據現有的畫面擺放動物卡片,進行疊羅漢造型。
五、展示作品,感受不同造型。
師:你的動物朋友是怎麼疊羅漢的?疊出了什麼造型?像什麼?誰最重要?
師:你覺得哪一幅特別有趣?為什麼?
六、在故事情景中結束活動。
1.教師講述情境。
師:和動物們玩了這么久,現在月亮有點累了,它想:你們肯定夠不到我的,它不跳了。可是,你們聽——「咔擦」,怎麼了?
2.出示畫面五「月亮被咬了一口」。
師:月亮被小老鼠咬了一口,小老鼠又把咬下的月亮分給了其他動物。哇!大家覺得這是它們吃過的最好吃的東西,是世界上最美的美味。
3.出示畫面六「動物們在月光下入眠」。
師:在我們的幫助下動物們吃到了月亮,它們心滿意足地睡著了,進入了甜甜的夢鄉。我們不要吵醒它們,輕輕地和它們說再見吧!
H. 急求一些 中班 繪本教學的故事
繪本是一種適合低幼兒童閱讀的圖畫書,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甚至完全沒有文字而全是圖畫的書籍。優秀的繪本能夠給孩子帶來愉悅和幸福感,讓孩子充分體會到閱讀的快樂。對於中班幼兒,在他們進行繪本閱讀時,會出現什麼問題,在指導閱讀時採用什麼策略,帶著這些疑問,通過自己的觀察比較和分析,談談我的粗淺認識。
關鍵詞 繪本閱讀 方法和策略
一、中班幼兒在閱讀中常出現的問題
經過小班一年的培養,中班幼兒有意注意的時間,閱讀觀察能力和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於經驗積累有限,幼兒在閱讀中還會出現各種問題。
1. 由於中班幼兒觀察的有序性不夠,不能很好地觀察某一畫面上的人物和背景,特別是與故事發展有密切關系的人物的動作、表情,因而無法理解關鍵性的故事情節,所以在閱讀過程中過多的依賴教師。
2. 注意的穩定性還不夠,中班幼兒的有意注意在逐步發展,呈現出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逐步轉化的趨勢,部分孩子仍未掌握翻書的基本順序和方法,常出現一下看前面,一下看後面的情況。 3. 中班幼兒的思維形象具體,已經能夠根據事物的表面屬性概括分類,但有時會出現無序化的狀態,不能很好地將前後故事的畫面聯系起來形成對繪本的理解,語言表達還不夠連貫。
4. 中班幼兒活潑好動,富有想像,但不能很好的根據畫面的前後變化的比較,用想像補充故事發展中的空間。
二、指導方法和策略
1. 營造閱讀環境,激發興趣
眾所周知,閱讀需要一個寬敞明亮的環境,但對於中班幼兒來說,環境夠明亮夠寬敞,似乎也不能很好的吸引他們駐足,在書海中徜徉。原因是什麼?請看一下,我們班的閱讀區設置。考慮到閱讀時的光線問題,所以我將閱讀區放在了靠近南面窗戶旁,幼兒就在長方形的桌子上閱讀,可是在投入使用後,發現有孩子進入閱讀區,但時間並不長,似乎不受孩子歡迎。
經過仔細觀察後,我發現閱讀區和點心店相鄰而設,點心店的熱鬧可能影響到了閱讀區的孩子,看來有必要重新設置:把圖書架轉個身,正好和南面和西面的牆攔成一個小空間,在牆上掛了書袋,可以將書放在裡面,並且在地板上鋪上了地毯,孩子可以坐在毯子上閱讀,這種愜意的讀書方式果然吸引了更多的幼兒。由此看來,閱讀環境也需要教師的細心布置,相對獨立安靜的空間更能夠營造氣氛,很好地吸引幼兒;鋪上的地毯,讓幼兒在愜意的心情下更好的交流,牆上的書袋讓幼兒隨拿隨取,更舒服,更自由。
2. 注重前期准備,打好閱讀基礎
剛升入中班的幼兒,還保留了小班階段幼兒的一些年齡特點,使他們對熟悉的事物的興趣遠大於不熟悉的。針對這一特點,我們在讓幼兒閱讀前,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將繪本中的內容提前展示出來,(3)用前期經驗,來打好閱讀基礎。比如在閱讀《小熊本傑明》前,可以請幼兒說說自己怎麼過生日,有沒有收到禮物,這樣使幼兒對小熊本傑明過生日的故事有所了解,通過運用自己的已有經驗,更好的理解故事;又如《鱷魚怕怕和牙醫怕怕》,可以找些彼此間相互害怕的食物之間的聯系,再如《最好吃的蛋糕》,請幼兒說說親自幫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媽媽的心情是怎樣的,幫助幼兒體會最好吃的蛋糕其實是孩子們對媽媽的愛。對於一些篇幅較長,相對復雜的繪本,我們可以通過運用錄音設備,將故事錄音後,在不提供繪本的情況下,多次播放,使幼兒對整個故事有一定的了解,再將繪本提供給幼兒,結合故事畫面,熟悉故事。
3. 從集體閱讀到個別閱讀
中班幼兒的行為還是存在一定的隨意性的,他們能夠對繪本內容有一定的了解,通過自己的經驗對畫面的理解來閱讀繪本,但是如果沒有合理的指導,幼兒還是會出現一些無序、隨意翻閱的現象。針對這種現象,教師可以在幼兒集體閱讀到個別閱讀的過程中,通過過渡指導,來引導幼兒正確閱讀繪本。中班幼兒對頁碼已經認識,在集體閱讀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幼兒根據頁碼來翻閱繪本,跟著老師一起閱讀,教師看一頁,講一頁,翻一頁,幼兒則學著老師看一頁,翻一頁,提醒幼兒認真觀察畫面,尋找相關聯的地方,邊聽邊看,鞏固按照頁碼一頁頁翻看書本的本領。此時,教師可關注一個細節,在講述故事時,語速可以相對放慢,這樣就能夠觀察每個幼兒的翻閱情況,也可以給幼兒更多的時間欣賞畫面。接著便可以放手,讓幼兒自己閱讀了。在幼兒自己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個別引導,對於一個隨意翻閱的幼兒,應提醒並強調,每頁故事都是相關聯的,只有看懂前一頁後,再看下一頁,邊看邊想,看懂每一幅畫面。這樣通過個別指導,長此以往,幼兒就會養成仔細翻閱繪本,認真觀察畫面,真正理解故事,體會到閱讀的樂趣。
4. 有效運用繪本集體教學中的方法和策略
除了在閱讀區中投放繪本外,現在更多地在進行繪本的集體教學。在幼兒閱讀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通過集體教學,喚醒幼兒對閱讀的興趣,促進幼兒自主閱讀能力的發展是非常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