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思考與實踐:分析現代典型的學前教育方案與幼兒園教育實踐的關系及效果
親 你的問題范圍太大 真心不好回答 「現代典型的學前教育方案「最好有限制的提問。 譬如:你可以假設區域活動在幼兒園的使用情況。這樣可以通過對幼兒的觀察分析,得出答案。才能知道區域活動的材料投放,設計是否合理,改進方案。 再有,科學也是近幾年提案被提得多的,」十一五「提倡的國學,這些都可以作案列來進行實踐分析。
2. 課堂學習很重要 如何開展幼兒園高效課堂待思考
情境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後,教師要布置具體的學習任務——具專體的學習目標、學屬習分工、學習方式等。
交待任務並不僅僅是在教學的開頭進行,學習任務的延續、深入、轉換,教師都應該針對學生實際,通過具體的語言來交待、提示;此外,還包括學自學以後對「學生進行交流討論」進行組織、安排等。
3. 請思考,你認為幼兒園教學活動應該教幼兒什麼
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主要是游戲
通過各種游戲設計
讓幼兒的動手能力、社會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等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孩子們通過參與各種游戲
達到身心愉悅能力提升
4. 如何有效開展幼兒教學活動的思考
教學活動是一種科學活動,是一種創造活動,也是一種藝術活動。教師既要關注幼兒的學習興趣,又要關注幼兒的現有水平;既要重視幼兒知識技能的掌握,又要重視幼兒的情感體驗;既要重視教師的教法,又要重視幼兒的學法。
一、選擇好教材 由於幼兒園的課程具有啟蒙性、整合性、開放性的特點,因此,教師對教材的選擇有充分的自主權。而教材的好壞是保證集體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前提。一套好的教材。
首先應該考慮它的科學性,給幼兒的信息是否正確,是否科學;
其次要考慮它是否具有教育意義,能讓幼兒懂得什麼道理,培養幼兒什麼品質;
第三,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原有基礎,即選用的教材是否能被幼兒接受,跟幼兒的年齡特點有多大差異;
第四,要考慮幼兒的興趣需要,關注選用的教材能不能吸引幼兒,讓幼兒有興趣地學。教材的選用只有考慮了本身的科學性、教育性、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興趣點,才會激發幼兒的求知慾望,才會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因此,選擇好的教材是確保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前提。
二、制訂適切的目標 選擇了一套好的教材後,教師便要結合教材內容制訂適切的教學目標。適切的教學目標是實現集體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基礎。在制訂目標時,教師要考慮目標的全面性、適切性和操作性。全面性是指自然地滲透和涵蓋知識與技能、習慣與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維度。適切性指的是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班級實際,既聯系幼兒的已有經驗又得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操作性則是指活動目標要具體明確,突出對幼兒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在目標的表述上,教師應以幼兒的角度出發,使用「體驗」「感受」「喜歡」「探索」等詞彙。如「手印螃蟹」的活動目標是體驗用手掌印畫螃蟹貝殼,嘗試運用畫的方式來表現螃蟹的不同動態;使幼兒樂意介紹自己的作品,能獨立創編有趣的故事情節。這樣的目標具體明確,操作性強,表述清楚。而有的目標就顯得比較空洞,如「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像力」 「提高感受力、表現力」等,這些可能是教學的中、長期目標,而不是一個活動就能實現的。
三、合理設計教學環節 一個有效的集體教學活動,除了選材好、目標適切之外,教學環節的合理設計是關鍵。對此,我認為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激發興趣、引發問題、喚醒守望、注重體驗、尊重差異、關注全體」這六個環節。 首先,要集中幼兒的注意力,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如形象生動的手偶、色彩鮮艷的教具、多媒體課件等。根據幼兒注意力的特徵,把最重要的內容安排在上課後 5 分鍾~15 分鍾這個時段;其次,要根據幼兒思維的特點,使教學的內容由易到難、具體形象、生動有趣;再次,根據幼兒學習的特點,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創設環境、提供材料讓幼兒親身參與,親自體驗:還要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動靜交替,又要考慮幼兒個性發展的特點,安排有層次性、挑戰性的內容,既尊重差異,又關注全體。盡可能地讓每個幼兒都能在活動中獲得成功感,得到心靈上、情感上的震撼。
四、設計恰當的問題 在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的提問非常重要。一個好的問題能夠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能夠引起幼兒的思考和探索。那麼,到底怎樣設計問題呢? 首先,教師要考慮問題與活動主題的聯系性。如「我要上小學」活動中,教師提問「幼兒園與小學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幼兒對此能緊扣主題展開討論,列舉了許多方面的差異,對小學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直截了當的問題,能引導幼兒迅速進入活動的主題,節約達到教學目的的時間。 其次,教師要考慮問題的適宜性,即幼兒能否回答這些問題,是否適合回答這些問題。對幼兒的提問,要從幼兒已有的親身體驗出發,使幼兒在對問題的思考時,能結合自己的經驗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知。 第三,設計的問題要注重開放性和挑戰性。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否引發幼兒的思考,激發幼兒的探索行為,這直接關繫到能否順利地進一步推進或延伸教學活動,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帶有開放性和挑戰性的問題能提高幼兒的思考深度,讓幼兒在自身原有的經驗之上去發現一些新的問題,探索新的知識。否則,幼兒的認知就得不到發展。 第四,設計的問題要有層次性。幼兒的發展水平是不同的。幼兒個體性的差異要求教師的問題也帶有一定的層次性。如難度大、較靈活的問題,可請能力較強的幼兒回答;基礎性、綜合性的問題,可請中等能力的幼兒回答;比較簡單的問題,請能力相對較弱的幼兒回答。這樣可以幫助幼兒建立自信,提高學習興趣。 另外,在整個活動的進程中,教師還要留給幼兒提問的時間與機會。一個活動中不應只有「教師問,幼兒答」,也可採用「幼兒問,教師答」「幼兒問,幼兒答」等方式,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幼兒的問題意識,也可訓練幼兒的思維方式,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五、進行有效的回應 在課堂中,教師要靈活應對來自幼兒的多種信息,並進行有效的回應,這是一個幼兒教師必備的教學素養。那麼,在教學活動中到底怎樣做到有效回應呢? 首先,教師要對來自幼兒的信息作出價值判斷。教師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力,及時捕捉和分析來自幼兒的信息,到底哪些信息對教學有幫助,哪些信息應該及時回應,哪些信息可以進行引導和進一步拓展。 其次,要了解幼兒,尊重幼兒。教師要真正靜下心來了解幼兒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尊重幼兒的想法和行為。只有充分了解幼兒,掌握幼兒年齡特點、發展規律和最近發展區,才能發現幼兒的需要,及時滿足幼兒的需要,從而作出有效的回應。 再次,要運用多種回應的策略。教師回應幼兒的策略有很多,如表揚、設疑、追問和參與等。如何選擇有效合理的策略來回應幼兒,也是教師要思考的問題。陳家鎮幼兒園組織的 「可愛的水鳥」活動中,有個女孩模仿仙鶴的動作:身體前屈,頭揚起,兩手下垂在體側,腳尖綳緊,隨著音樂有節奏地走步、點頭、旋轉,神態逼真,動作優美。教師發現後及時給予表揚,並讓她在集體面前示範,其他幼兒於是也積極投入,想出了許多優美的動作。這種表揚的回應策略,激起了幼兒的表現欲,達到了非常好的活動效果。而在一次「四季風」活動時,教師設計了這樣一組問題:現在是什麼季節?一年有哪幾個季節呢?每個季節給人的感覺有什麼不一樣?這些問題幫助幼兒梳理了已有經驗,使幼兒知道一年不光有四個季節,而且每個季節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如果沒有教師的這些迫問,幼兒的經驗便是零碎的。 此外,參與也是一種回應的策略。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幼兒有時會表現出沒興趣,有時碰到困難會放棄,這時教師的適時參與能有效地激起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如中班的「小樹葉」活動中,教師讓幼兒聽著音樂編舞,幼兒覺得很難,不知道怎樣編。這時,教師及時參與進來,隨著音樂和幼兒一起編舞,一下子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幼兒看著教師的動作,模仿著跳起舞來,這使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激發師幼互動 在評價集體教學活動有效性的時候,師幼互動的質量是一個很重要的標准。師幼互動的策略一般有五種類型,即示範與訓練類策略——教師耐心規范與細心要求,通過言傳身教與榜樣引領來鼓勵幼兒;貼近與融入類策略——師幼廣泛交談,分享情感,教師則換位思考,並積極以幼兒的眼光看問題:引導與幫助類策略——教師拋球回應,使幼兒保持興趣,小步遞進,鼓勵幼兒破解難題,組織幼兒互教互學:平行介入與參與類策略——教師引導討論,形成一系列規則,啟發幼兒思考,巧解矛盾;支持發展類策略——教師提供平台,布置任務,給予幼兒自由創造的空間。 師幼互動的策略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所以根據不同的活動內容和活動方式,會產生不一樣的師幼互動方式。如在閱讀活動中,師幼互動的策略有支持型互動——激起幼兒閱讀的興趣,幫助幼兒在閱讀中積累提升經驗;有誘導型互動——幫助幼兒分析閱讀材料,並給予適時的點撥誘導,提供階梯;有介入式互動——採用拋磚引玉、設疑推理的方法,讓幼兒帶著問題去閱讀;還有合作式互動——通過平等對話,使幼兒在交流中分享閱讀的快樂。 這些互動策略,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互動的關鍵仍在於教師的觀察和判斷,在於教師的即時調控和專業化水平。如在一次教學活動「有趣的報紙」中,教師提出問題:你們喜歡看報紙嗎?在一般情況下,幼兒都會說「喜歡!」可有個小男孩卻理直氣壯地說:「我不喜歡!我不喜歡看報紙!」在這一出乎意料的情況下,教師怎麼回應呢?這名教師不慌不忙地說:「是嗎?可據我所知,愛看報紙的小朋友才會有知識,才可能成為小博士呢!」這么一說,其他幼兒便馬上搶著回答:「我愛看報紙!」教師的巧妙回應,不但保護了那個幼兒的自尊心,同時又給其他幼兒一個良好的引導:大家都愛看報紙,這樣能增長知識。 要開展好一個優質的集體教學活動,除了以上所說的這些外,還有很多的因素,如教師的素養、語言的功底、教學風格等,這些因素還有待於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去摸索,去反思。
5. 結合思考:你認為當前幼兒園教育存在哪些問題
一、不能科學選擇幼兒教師
在現實中,不論是獨立的幼兒園,還是小學校中的幼兒園,教師來源渠道大體有這樣幾個:一是極少的幼兒師范畢業生;二是不勝任一線教學工作的老、弱、病教師;
三是從社會上臨時聘用的初、高中畢業生,甚至還有隻會看哄孩子的家庭婦女。這樣選擇安排幼兒教師,大大制約了幼兒教育發展,對培養幼兒從小開始受到良好的教育,使其身體、心理、行為、習慣健康發展極為不利,必將對今後孩子由幼兒園向小學過渡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主要是靠政府扶持、教育行政部門選派得力人員,幼兒園或小學校自身也要加強對已有教師開展有針對性的系統培訓,迅速改善幼兒教師結構,提高幼兒師資水平,以適應幼兒教育需要。
二、幼兒園基礎建設不達標
幼兒園是兒童成長的搖籃,環境條件、設施、設備的建設是否符合國家和省市規定的標准,決定著幼兒教育方針能否徹底落實,關繫到兒童能否健康成長的大問題。不論是哪級幼兒園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
這些問題主要是:基本建設不達標,教室面積和班級人數不相適應,人均佔有面積小;功能教室、活動室、舞蹈室、音樂室不全;現代化教學設施設備不足,有的有衛星地面接收設施,但無專門的接收室,無專業人員,沒有大屏投影,無幼兒教育現代化軟體資料;
有的沒有多媒體網路化教室及多功能教室,甚至有個別幼兒園及小學校中的幼兒園連最起碼的玩具、學教具、圖書、卡片、掛圖都寥寥無幾;有的班級連一台電視都沒有。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幼兒教育活動、學習活動、游戲活動的開展,阻礙兒童身心健康和智力發展。
三、教學內容欠規范化
在教學上出現隨意性和「小學化」現象。按照《幼兒園的指導綱要》來說,一日的活動內容應以游戲為基本形式,不得象小學那樣形式化,更不得隨意性的上課,講解一下就行了,但大多數幼兒園存在一種相同的情況:都不以游戲的形式來上課。
幼兒規規矩矩地坐在課室內識字、算術、寫作業的情況比比皆是,再加上戶外游戲活動的欠缺,完全把小學教育提前教育了。這些現象都嚴重損害了幼兒的身心健康。造成小學化現象的主要原因:a、行為規范上,要求幼兒像小學生一樣遵守紀律,少玩少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