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談小學語文多媒體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多媒體現代教學方式已廣泛運用於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課堂教學逐漸活了起來。計算機技術與語文教育互相交融,互相整合的「一體化」逐步深入,現代教學方式與現代教學媒體互相結合,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將是一個絢麗的前景。語文教學中多媒體的有效運用,為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創造了條件,注入了活力。特別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它能變靜態為動態,變無聲為有聲,變抽象為具體,大大延長了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促進了師生互動與情感交流。 一、創設故事情境,將枯燥的內容趣味化,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 漢語拼音是一串枯燥無味的字元,要想讓學生想學、樂學,就要變無趣為有趣。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聯系生活、學習實際,創設語言環境,輔助多媒體,讓音節在語言環境中反復出現,使學生熟練掌握、鞏固、運用漢語拼音的技巧,最大限度發揮漢語拼音多功能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ba的四聲時,筆者將多媒體穿插於故事中。故事的主人公是小明。教師:「老師知道同學們有的喜歡唱歌、跳舞,有的喜歡畫畫,還有的喜歡彈琴,那小明喜歡什麼呢?」(課件出示喇叭畫面,接著出現音節ba.)以多種形式練讀。又說:「有一天,天氣特別好,小明出去玩,走到田邊,看到了什麼?」(課件出示小男孩拔蘿卜的畫面)以多種形式練讀ba。「小明繼續走啊走,走到射擊館,又看到了什麼?」(課件出示小女孩打靶的畫面)多種形式練讀ba。「小明看到這么多有趣的事情,真高興,他要回去告訴爸爸。」(課件出示爸爸的畫面)一個由課件輔助的故事講完了,學生學得興趣盎然,ba的四聲也學會了。 在復習漢語拼音時,課件出示配樂故事畫面:星期天,老師帶著小朋友到野生動物園里參觀。來到動物園里,他們看見了大象、河馬、犀牛在河裡洗澡,老虎、獅子正在睡懶覺,梅花鹿、山羊、斑馬正在練習長跑,猴子在爬樹,長頸鹿、野雞、孔雀正在找食物吃。他們都想和你們交朋友,正准備作自本人介紹呢。(小動物身上都有相應的名字拼音卡片)生動有趣的故事,形象直觀的畫面深深吸引了學生,有利於學生在枯燥的復習課上集中注意力。小動物身上的名字拼音卡片為讀准音節作好了鋪墊。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可以最大限度地放鬆自己,發揮創造力,有利於更好地學習。 二、創設畫面情境,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小學的課文大多故事性較強。在朗讀教學中,要盡量利用書中的語言拔動學生心靈的琴弦,運用多媒體展示課文內容的畫面,配上生動優美的音樂,並以講故事的語氣將課文范讀一遍,讓學生在整體上感知全文內容的同時,也對閱讀課文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一讀為快的慾望。 例如:在指導朗讀課文《回聲》的第一自然段時,運用多媒體展示回聲這個童話故事發生的背景,即第一自然段所描寫的景象。這時教師相機指導:半圓的橋洞和水裡的倒影連起來,像個大月亮,多美呀!看到這么美的景色高興嗎?大家讀的時候要放慢些,美一些,邊讀頭腦里邊浮現出屏慕上美麗的畫面。又如教學第二自然段時,先出示兩個句子:(1)小青蛙問:「你是誰?你在哪兒?」(2)那隻看不見的小青蛙也在問:「你是誰?你在哪兒?」目的是讓學生區別出這兩個句子,哪句是小青蛙說的,哪句是小青蛙聽到的。接著用多媒體播放「原聲」和「回聲」的讀法,讓學生通過傾聽,用心去感受兩句話讀法的區別。讓學生在直觀感受內化後,把上面兩句話朗讀起來,通過同桌對讀的方法達到會讀,讀好的目的。 又如課文《王冕學畫》的第二自然段是要求背誦的。教師可先通過動畫演示第二自然段的內容,同時播放配樂朗誦,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大雨過後湖裡荷花的鮮活、美麗。把學生帶入迷人的情境之中,引導學生朗讀欣賞,再單獨出示湖水、荷花、花瓣、荷葉的畫面,讓學生獨個欣賞、理解、朗讀、背誦。 二、創設游戲情境,有效地提高學生識字的效率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主要表現在識字量大,字形復雜,容易混淆。學生學得索然無味且效率不高。如果將多媒體教學寓於識字教學中,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心理學家馬斯洛在《成長心理學》中曾指出:「學生生來具有內發的成長潛力,不需要教師的刻意指導。」在識字教學中,輔助多媒體教學有利於讓學生自由發揮想像識記生字。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而孩子的一個小小的「發現」,都是通過他自己的細心觀察所獲得的,在孩子的心目中這些小「發現」要比發現沙漠里的「綠洲」還要可貴。作為教師,一定要珍視孩子的這些小「發現」,及時肯定學生的這種「發現」,充分維護他們的想像力,增強學生自信心。 例如:在教學《小猴子下山》這一課的生字時,先在大屏幕上出示「非、棵、片、瓜、圓、回、可、空」讓學生先觀察,然後舉手說說你記住了哪個字,是怎麼記住的。這時,馬上就有學生舉手了,說:「老師,我記住了『可』,就是小河的『河』去掉三點水,就成了『可』。」課件顯示:河——可,並且伴有動聽的音樂和贊美的聲音:「你真聰明!」又有一個學生馬上站起來說:「老師,我還有一種方法記住『可』,就是『丁』和『口』組成『可』。」學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紛紛舉手發言。 對於一、二年級的學生而言,學生識字學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呢。通過實踐,筆者發現鞏固識字的最佳方法就是讓學生進入「游戲樂園」,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記住漢字的音、形、義,製作一些形式新穎,內容豐富,趣味性強的復習題課件,寓教於樂。 如鞏固要求會認的字,可以通過「摘蘋果」的游戲完成。即學生讀正確了,蘋果就掉下來。教師就獎一個「小蘋果」給這位學生。而對於一些容易混淆的字可採取「小兔采蘑菇」的游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區別「園、原、圓」時,分別寫有「草圓、花原、園桌」的是毒蘑菇,而寫有「花園、草原、圓桌、果園」的為香蘑菇。然後把這些蘑菇混在一起,請學生幫小兔采蘑菇,學生學得興趣盎然,在不知不覺中鞏固了生字,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創設生活情境,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在教學中,教學情境的設置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口語交際的教學中,一定的情境是激發小學生口語交際興趣的重要方面。有關研究表明,語言的表達是與其心理素質及環境緊密聯系的。事實上,一些學生在課堂上說話聲音小,語音含混不清,表達困難,在課外則聲音大,樂於表達。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課外活動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情境,為學生的口語交際提供重要交際的自由天地,這種情境有利於激發學生交際的興趣。而在傳統的課堂上,氣氛比較緊張,少數人會表現出羞澀,發言時大腦一片空白,難於表達自己的感情。這樣,就要求本人們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一定的情境,淡化課堂氣氛,強化生活氣息,使課堂教學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生活,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想像的空間、自由表達的氛圍。利用CAI課件就是創設情境的一種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教學口語交際《本人會拼圖》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創設情境:教師:「小朋友們喜歡拼圖嗎?有位小朋友叫小明,可喜歡拼圖了。(出示CAI課件:明明拼圖)你們看,他用圓紙片拼成了許多可愛的小動物(出示CAI課件:圓紙片拼成的大熊貓、小白兔、小豬)。小朋友們,你們會用圓紙片拼成大熊貓、小白兔、小豬嗎?這節課,老師就讓你們先用圓紙片來拼圖,然後告訴其他小朋友,你用圓紙片拼成了什麼,你是怎麼拼成的。」接著利用CAI課件示範小白兔,並講述拼的過程。學生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動手拼圖。 又如在教學口語交際《找春天》時,可先布置作業讓學生自己到郊外去親身感受春天的美景。課堂上,先用課件播放:清清的小河,剛發芽的柳樹,嫩綠的小草,各種各樣的野花以及燕子、小鳥,老師和同學們在放風箏組成的春天美景。配上動聽舒緩的音樂。然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感受,通過小組討論、集中匯報、教師總結等形式說說春天的特點。這樣做極大地調動了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於引導學生自覺地、自主地投入學習,在教學過程中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總之,把握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創設形象、有趣的教學環境,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能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以上回答你滿意么?
2. 怎樣提高小學語文多媒體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語文是一門內涵極豐富、主觀性極強的學科。語文課堂教學也是一門立體式藝術。很多人認為只是文字的組合,因而只需要註解文字,體悟內涵即可。傳統的語文教師憑借一支粉筆、幾幅圖畫就能馳騁於三尺講台之上,一堂堂精彩的語文課就這樣產生於平凡的粉筆和尋常的課本中。但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對語文課的要求日漸提高,對人才的要求也越趨全面,我們不能再墨守成規。於是,多媒體教學成為時尚也是必然。他能夠把大量直觀材料展現在學生面前,能呈現事物發生發展變化的全過程,使教學中空間、抽象、費解的概念變得具體、直觀、易於理解。而且他還能將教學內容與學生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聲、畫交融,給學生創造交際的氛圍,加強語言信息的刺激,引發學生思維的慾望。
多媒體作為現代教學工具,在教學中確實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有些語文教師把多媒體當做「全能選手」,展示在「課堂」這一賽場上。一堂課下來,從課題到字、詞、句、段、篇再到朗讀到練習,甚至作業的布置,能用上多媒體,把多媒體當成教學的「命根子」,造成了多媒體使用過於濫泛的現象。這種「教學隨著多媒體走」的做法與傳統「老師牽著學生走」的危害性無異,造成課堂秩序混亂,效率極低。這樣的教師,其追求現代化的意識是好,但是他沒有注意到任何事物都有其所長,亦有其所短。多媒體固然有其他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但它只是實施教學的手段之一,並不是唯一。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合適的媒體,讓多媒體與其它常規媒體有機配合,這樣才能讓多媒體在語文課上充分地發揮有效性。
那麼,語文課上如何巧用多媒體進行有效教學,才能恰當地展示多媒體的魅力?
一、巧用多媒體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創設一種使學生主體參與,興趣濃厚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喚起和增強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養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先決條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學生主體參與的活動將是勉強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積極性起決定作用,一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喚起他們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慾望。
例如,在教學《李廣射虎》一課時,揭題時採用了形象生動的情節劇《李廣射虎》,再現了課文的重要情節。在播放過程中,學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眼睛緊緊地盯著屏幕,生怕漏看了什麼,然後我讓學生談論《李廣射虎》中,李廣為什麼會射中了一塊大石?大家議論紛紛,爭先恐後地回答。有的說「是因為李廣力大無窮」,有的說「是因為晚上天黑漆溱的,他看不清路邊的東西」……學生因喜歡情景劇而變得非常專注,對於教師的問題顯得很感興趣,這時教師適機地深入提問點拔,學生們暢所欲言,把老師的問題較輕松地回答了,對於文章的內容也有了較清晰的認識。達到了教育教學的目的,在這次教學活動中,不僅學生們有了較新的感受、參與教師也有同感。有的教師說:「這樣的課堂,時時有動畫相伴,節節有音樂相隨,孩子們又怎麼不極感興趣呢?」
二、巧用多媒體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一是教給學生中國民族最優秀的語言文字;二是使學生們繼承發展我國人民的優良傳統、既是素質能力訓練,又是學生道德品質發展的一個過程。這樣一來,語文的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藉助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不斷建構的過程,是一個需要學生的理智和思維參與的過程。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才能加深學生對道德認識的理解,促進道德內化。
三、巧用多媒體拓寬學生參與學習的材料和內容
隨著課題實驗的不斷推進,使得互聯網技術開始應用於教育實踐,步入語文課堂,也把學生吸納到網路技術應用的行列中。利用多媒體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表現出資源的豐富性,共享性,教學活動的交互性,協作性等特點,它打破了學生只能在學校聽老師講課學習的單一局面,大大豐富了學習和教學模式。網路技術步入語文課堂,一改以往的粉筆、黑板,單純的口授教學方法,使教師變主導者為組織者,師生關系變成了教學互動的雙向活動。在《恐龍》一課的教學中,我在課前就讓學生對有關恐龍的資料進行查找,他們通過多媒體,主動地、大量地吸收課外知識,還把自己找來的資料在同學之間互相傳閱,這樣一來,學生參與學習的材料和內容就大大地拓寬了。
現代教育媒體具有娛情激趣、增長見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等特殊功能,使學生樂看樂學,能激發其主動學習、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有利於學生發散思維與創新精神的培養。但對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實際、技巧等的要求也更高了,作為教師必須不斷努力學習,要根據教學實際,科學、恰當地運用電教媒體,才能使語文教學達到美不勝收的效果。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應注意不要濫用,不要千篇一律,要根據語文課本中教學章節的知識結構和特點,結合掛圖、書本、粉筆的實際應用,優化課堂結構,讓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得以調動和運用,這才是真正成功的語文課。
3.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走出多媒體教學的誤區
對策一: 遵循輔助性原則,正確定位多媒體的角色。
要走出以上種種誤區,合理地將多媒體這一現代教學手段的優勢發揮出來,首先要在思想上正確定位多媒體的角色,在主觀上確立多媒體在教學中處於輔助性地位這一基本認識。
我個人認為,輔助性應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
1、工具性。關於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北師大師書恩教授曾說過:「整合型學習是指將信息技術與學生活動有機的結合。當學生能夠選擇信息技術工具來幫助他們及時地獲取知識、分析整合信息,並能精彩的呈現他們的學習結果時,就達到了有效地技術整合。」從這個意義上講,在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過程中,應把語文學科的學習放在中心地位,信息技術只是學生學習語文這一門學科過程中的一種輔助學習的課堂工具。但在目前,許多教師在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教學過程中產生了角色錯位,無法分清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到底誰主誰次。
2、中介性。眾所周知,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包含教師、學生、教材等三個要素。在多媒體教學中,還應增加「媒體」這個要素。教學過程中,媒體與其他幾個要素之間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關或簡單機械
的組合在一起的,而是彼此互相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輔助性原則與下列的其它原則不同;對策二:遵循針對性原則,把握多媒體運用的時機;一節優質的語文課,多多媒體應該合理安排,適時運用;多媒體的使用應具體針對語文教學中的哪些問題呢?我;第一,應針對課文難點的理解;學生,是我們應用多媒體技術的關鍵;第二,應針對學生感情的調動;第三,應針對學習興趣的激
的組合在一起的 ,而是彼此互相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這個系統中,媒體的作用很特殊,它起到了一個中介和橋梁作用,成為其它教學要素之間聯系的紐帶。它的作用是不斷為其它各個要素提供服務和支持,任何將多媒體凌駕於其它教學要素之上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輔助性原則與下列的其它原則不同,它是一條指導性原則,是針對教師主觀的態度和認識這個層面提出來的。同時,它又是一種尺度和標准,用於衡量具體環境中多媒體使用是否合理。在教學中,應將這一原則貫徹始終。
對策二:遵循針對性原則,把握多媒體運用的時機。
一節優質的語文課,多多媒體應該合理安排,適時運用。教師應鑽研教材,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難點,並將總的教學目標層層分解,進而根據不同的教學需要設計多媒體運用的方式。在設計使用的時候,應把握多媒體運用的時機,找准最佳切入點,使「好鋼用在刀刃上」。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應輔在學生經驗的盲區,知識的盲點,思維的堵塞處以及情感的模糊處。要能幫助突破重點難點,解決一些傳統教學中不易解決的實際問題。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來解決這些局限,這樣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才能體現出來。
多媒體的使用應具體針對語文教學中的哪些問題呢?我個人認為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應針對課文難點的理解。多媒體課件的使用,要求對課文的重難點起到啟發、誘導、點撥的作用,追求點石成金的效果。能否找准多媒體與學生理解語言的最佳結合點,在課堂恰當的時間展現給
學生,是我們應用多媒體技術的關鍵。用於小學生經驗閱歷有限,思維能力還處於比較低的水平,對課文某些重點內容還需藉助直觀的形象才能深入透徹地理解。在這個時候,多媒體的優勢才能更好地體現出來。例如,在講《千里躍進大別山》一文時,應在「敵我形勢分析」的基礎上展示「強渡汝河」圖片或視頻片段,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理解「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真正含義,學生把這個主要的關節打通了,也就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課文的主旨。
第二,應針對學生感情的調動。有一位老師在上, 《黃河的主人》一課的時侯,在課堂上播放了《黃河大合唱》中的《黃河船夫曲》,並配以黃河波濤滾滾、濁浪排空的視頻畫面。歌中的旁白敘述以及激越高亢的旋律,使學生的情緒一下就得到了調動,作了很好的情感鋪墊。事實也證明,學生在觀看後,有了切身體會,回答問題時用的詞語很到位,朗讀也十分出色,這都是由於視覺上受到感染的緣故。與此同時,學生也更深刻地感受到黃河艄公的勇敢與智慧,鎮靜與機敏,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而這一切,光靠老師語言的描述是難以達到的。在這個時候,多媒體就扮演了以往傳統的教學手段無法勝任的角色,將自身的優勢完全地發揮出來了。
第三,應針對學習興趣的激發。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在課堂上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和調動起來,才能使學生積極地思考,主動的去探究。而在激發興趣方面,多媒體無疑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課堂中,應不失時機地利用把這一優勢發揮出來。有一位老師在上《三袋麥子》的時候,在課件中插入了一段課文故事的動畫,由於學習這篇課文的都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動畫有濃厚的興趣,學生的注意
力立刻高度集中,學習的興趣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在看動畫的同時,學生也在積極思考,對小豬、小牛和小猴對待麥子的不同態度,對它們作出不同的評價。並在學習課文的時候能夠將課文中的有關描寫小動物神態的詞語與動畫中的具體形象聯系起來,進一步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在這個環節上,多媒體也具有傳統教學手段所無法具備的優勢。
對策三:遵循交互性原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認知學習理論認為,個體的學習不是簡簡單單的由外界刺激就可以產生的,它是個體依據自己興趣、愛好、態度等以及原有的知識經驗、認知結構,主動地對外界的信息進行選擇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該理論強調的是主體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作用和發揮,學習應該是在外界刺激和個體的心理結構共同作用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個體行為。按照認知學習理論的觀點,學習者還必須從事自我控制,自我測試,自我檢查等活動,以判斷他們在學習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設臵的目標。因此,在多媒體教學中,應加強多媒體使用過程中的交互性將多媒體特有的交互性優勢發揮出來。
我個人認為,交互性應包含以下兩個層面的內容:
第一,教師與媒體之間的交互。教師與媒體之間良好的交互性事一則優質的多媒體課件最基本的因素之一。教師在課前設計的時候,應充分考慮到這一點。首先,多媒體課件展示的方式上,應擺脫傳統的「一鍵到底「的線型流程模式,要做到一學生為中心,能夠根據教學內容實現對媒體形式的自由選擇與切換,自由控制播放的速度與進度,以適應課堂教學的需求,使多媒體不再是機械演示的工具。
第二,學生與媒體之間的交互。這兩者之間的交互更加側重個別化輔導與學生的因材施教。其重點是利用多媒體課件建立學生評價體系,通過人機對話,讓學生得到及時的信息反饋,利用多媒體對學生思考的結果進行評價,並提供幫助信息,暗示思考的方向,從而引導學生調整思考的方法與策略,轉換思考的角度,最終為《語文課程標准》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換構建一個堅實的平台。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永遠處於主體和中心地位。
對策四:遵循簡約性原則,符合語文教學的學科特點。 在多媒體的使用上,簡約性是一條重要的原則。精簡多媒體材料可以使教學內容單純集中,避免學生注意力過度分散,讓學生集中更多的精力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品悟上,很多教師在製作課件時喜歡使用眼花繚亂的背景圖片和裝飾圖片,添加許多零碎的音效,或者在某個次要環節上展示了大量的多媒體資料,這樣既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有偏離了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與運用多媒體的初衷背道而馳。
遵循簡約性原則,我個人認為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應認真選擇適合多媒體展示的重點教學環節。這就需要首先把握教學的主要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分清教學主要環節和次要環節,認真斟酌具體每個教學環節是否一定需要用多媒體來展示,用了多媒體後是否就一定能收到明顯的效果。據此從各個教學環節中精選出一兩個對課文理解起到關鍵作用的環節來重點展示,而對某些次要的教學環節則盡量不要用多媒體來展示,從而使課件內容精簡而又重點突出,滿足課堂教學的需要。
第二,在多媒體素材的選擇上,應該本著去粗取精的原則。與課
文相關的文字、圖片、聲音、視頻資料。網上可以找的很多,對這些資料應本著去粗取精的原則,從中篩選出最能表現課文情感的材料,在課堂展示出來。如《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中,為了更具體地說明滴水穿石的道理,課文第三自然段以大量的篇幅列舉了李時珍、愛迪生和齊白石三人經過長期不懈努力終獲成功得例子。在教學中,有必要找一些相關的多媒體資料展示給學生,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但網上這類資源很多,我們不能「照單全收」,而應從中篩選出於課文「滴水穿石」這個主題聯系最緊密的材料展示給學生,如關於李時珍,經過斟酌,我選擇了一幅李時珍在崇山峻嶺中艱難攀登的圖片,效果良好,極有感染力。另外還需注意的是,教科書上也有很多圖片資料,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原有的作用。
第三,在多媒體課件的設計組織上,應使整體風格趨於簡潔明快。具體表現在課件背景圖片和修飾圖案的選擇,字體和顏色的搭配等各個方面,應盡可能地簡單素樸,杜絕一些不必要的動畫和音效。要做到既能烘托氣氛和表現主題,又使風格統一,重點突出,無紛繁凌亂之感。我曾經看過一則《月光啟蒙》的課件,這個課件的背景顏色自始至終用的是夜空的深藍色,在右上角有一彎殘月,所有的材料都在這個背景上展示,文字的顏色自始至終用的都是銀白色。這樣,既創設情景,渲染了氣氛,有力的烘託了課文所表達的偉大而深沉的母愛這一主題,同時又使整個課件的風格簡潔統一,重點得到了突出,使學生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感悟上,從而深刻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感情。
4.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取得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直是廣大語文教師凝神思考、孜孜追求的目標。而其中的關鍵是選擇恰當的教學手段促使課堂教學內容、方法的最優化。實踐證明運用多媒體手段,充分發揮其教學功能,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的有效方法之一。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引進多媒體技術,把聲、像、圖、文、情境與聽、說、讀、寫有機結合起來,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能使課堂教學變得更為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經過這幾年的實踐探索,我認為,小學語文課採用多媒體教學應遵循五項原則。
一、有度講究趣味性原則
採用多媒體上語文課,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趣味性強是它的明顯特徵,豐富的畫面、美妙的音樂可以將傳統教學中無法展示的東西栩栩如生地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盡情地欣賞千姿百態的四時風光,如臨其境地聆聽大自然中的各種聲響,從而增添無窮的趣味,刺激學生的各種器官,寓教於樂,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現代心理學告訴我們:「新奇、多變的事物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刺激強度。採用了新穎的方法,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興趣。」
針對小學生好奇心強、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多媒體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觀性、生動性,通過圖文、動畫、音響及色彩等形式,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面刺激學生的感官,實現多渠道信息傳遞,加強學生對知識感知的鮮明度,從而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自覺自主地參與學習活動。
比如《草船借箭》(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試用課本語文第十二冊)是一篇歷史人物傳記,主要寫了諸葛亮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向曹操巧借十萬支箭的故事。如果教師僅利用幻燈或掛圖,單靠課文的描述來讓學生體會當時借箭的場面,理解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就有一些難度,並且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必然會下降。在教學中,如恰當地運用了CAI課件,集圖、文、聲一體,此時,學生很快進入了學習情景,經過仔細的觀察和分析理解,從視覺與聽覺上突破了諸葛亮如何神機妙算的難點。
再如《冀中的地道戰》(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試用課本語文第十冊),這篇課文寫了在抗日戰爭時期勞動人民及游擊隊是如何利用地道這一有利地勢打擊敵人,保護自己的。很多學生雖然看過地道戰的故事,但對地道打擊敵人及保護自己的各種關口並不理解。如文中所說的「孓口」,有一位老師就成功的利用CAI課件的展示,使學生從視覺上理解了「孓口」。再如在CAI課件中還展示了人民是如何利用地道對敵人進行打擊,又是如何對付敵人的水攻及放毒,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興趣從聽覺、視覺上理解了這一「地道戰是個奇跡」的難點。
因此,CAI課件的運用能增強視覺動感,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使學生個個思維活躍,情緒處於高度興奮狀態,從而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可見,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手段,把真切的畫面展現在學生眼前,可以使他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展開豐富的想像或聯想,激發起濃厚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學習才有成功的信心,才有對知識的渴望,從而產生主動學習的行為和優秀的學習效果。必須明確,運用多媒體手段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易於理解課文內容、掌握語文的學習方法。講趣味務必注意好「度」。曾有位教師教學時,一會兒放錄像、聽錄音,一會兒用計算機控制顯示畫面,一會兒又使用投影,將各種手段都盡可能地使用,雖然熱鬧「有趣」,卻因教學手段的演示過程喧賓奪主地替代了對教學內容的分析講解,學生注意力分散,興趣由教學內容轉向了教學手段。這樣的課只是讓學生過了一把新鮮癮,教學目的並不理想,這也許是有些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手段時所始料未及的。
二、有機運用直觀性原則。
直觀,是多媒體的優勢。將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動畫和視頻等多種媒體集成在一起,使純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內容變成形、聲結合的畫面圖式,使抽象的、靜態的審美對象活躍成為具體的、動態的畫面,從而使抽象的語言文字化為學生的直觀感覺。有些平時不易看到或接觸到的東西,用多媒體展示,更方便學生了解。製作多媒體課件時,我們可以把簡單的文字說明變成一幅幅生動的圖片展現於學生面前。像《爬山虎的腳》一課教學,可以讓學生配樂朗讀課文,分析課文時,再出示爬山虎長長藤蔓、細絲樣根須、不同時段葉片顏色的特寫投影圖片,由學生仔細觀察後講出爬山虎的特點,引導學生從小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再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首先精心布置了教室:講台上端放著兩盆碧綠的萬年青;黑板上方正中,懸掛著周總理的遺像,遺像上披著黑紗;學生的課桌上放著每人精心製作的小白花。教室里充滿了庄嚴、肅穆的氣氛。
考慮到課文所產生的歷史背景與學生所處時代有一定的差距,單憑教師講述很難喚起他們的感情共鳴,引起他們的思想認同。於是我在課堂教學中,選擇了首都人民在長安街上送總理的實況錄
5. 淺談如何讓多媒體與小學語文教學巧妙結合
當然最基本的還是利用ppt演示文章的重點內容多媒體教學是現在比較常見的教學輔助手段。內也可以利用視頻、演示容相關資料幫助學生理解背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比較好的打到預期效果,可以利用多媒體演示文章,要針對學生的特點、音樂等形式對閱讀文章進行啟發式閱讀
6. 小學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的幾點思考
一、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在課堂教學的時間安排上要合理。
一位青年教師執教《灰椋鳥》(蘇教版小學語文第10冊)這一課的第二教時時,教學伊始,教者為了導入新課,播放了一段有關鳥兒棲息場所的錄像,用了約8分鍾;在教學灰椋鳥歸林時和歸林後的場面時,教者播放了Flash、鳥叫的音效等用了近15分鍾;在深化主題,總結課文時,教者播放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又用了近5分鍾的時間。縱觀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學生在看錄象、Flash、聽鳥叫的音效、聽歌曲上用了近半小時的時間。試問:學生的閱讀、思考、討論、交流還有多少時間?
語文,本應以語言文字為媒介,通過閱讀思考和討論交流來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語言的能力,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的水平。而本節課中,教者太注重了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使語文課成了多媒體課件的欣賞課,忽略了語文教學的本位問題,即通過語言文字去理解、去感悟、去品味課文,從而獲得語文的知識和技能。
二、要根據教學內容有選擇的使用多媒體課件。
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比起傳統的(黑板+粉筆)教學手段,有著無法替代的優勢。它有著極強的真實感和表現力,能刺激學生的每個感覺器官,滿足學生的感官需求。那麼,是否語文里的每一篇課文、每一節課都要使用多媒體課件來完成教學呢?
一些優秀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盡管只用了講述、討論等教學方法,通過教師的精心設計、精彩講述、學生的激烈討論,也能夠激起學生的強烈求知慾,讓學生融入課堂,走進課本,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松,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比如,教學《白鷺》(蘇教版小學語文第12冊)一文,這是郭沫若的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文章主要描寫了白鷺的外形的精巧和活動充滿了韻味。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去細細地品味其用詞的准確生動和文章豐富的內涵。特別是增一點兒則嫌長,減一點兒則嫌短,素一點兒則嫌白,深一點兒則嫌黑。讓學生通過文字去品味、去想像白鷺的美,想白鷺怎麼美它就怎麼美。如果我們將白鷺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看的話,也許學生會說:白鷺也就這樣。那就破壞了白鷺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美麗形象,束縛了學生的想像力。
由此看來,教師不要盲目的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並非所有 (內容)的教學都有必要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教學輔助手段,其使用應以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在教學中,應有選擇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