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幼兒教師在課堂中如何做到有效提問
一、什麼是有效提問?在幼兒園教育中,如何做到有效提問是每位幼兒教師所頭疼的問題。就我個人認為,在對幼兒提問時,要做到以下幾點:(一)、啟發性:即所提問題能夠給幼兒以指向性,讓幼兒明白所提問題的大致方向。(二)、層次性:即所提問題要做到由淺入深,不能追求一蹴而就。(三)、情趣性:對幼兒提的問題,一定要...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四)、開發性:即所提問題能激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二、 幼兒教師在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題(一)提出的問題沒有經過認真的課前准備,隨意性較大 一些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提出問題時由於沒有充分的考慮和思索或不能查到更多的資料,准備很不充分,或提問帶有隨意性,不是按照本節課教學要求向幼兒提出問題,提出的問題不著邊際,使孩子們的思維游離了課堂教學中心。 例如:在大班語言教學活動中,課堂教學的主題是「美麗的春天」,教師要引導幼兒敘述春天美麗的景色,教師可以從讓幼兒敘述春天看到的花草樹木講起。但教師在一開始就提問「在這么美麗的景色里,你最想做什麼?大家說一說?」然後就讓小朋友舉手發言,這個問題不錯,可以使幼兒加深對美好景色的認識,但是因為沒有放在恰當的時候提出,所以顯得太隨意了,沒有起到好的效果。(二)提問的語言貧乏不生動,調動不了幼兒的積極性 孩子們喜歡新鮮的、有吸引力的、富於啟發性的問題。可有些教師的提問如同一杯白開水,讓孩子們在回答問題時產生不了興趣。這樣,很多孩子都不願或不敢回答問題,課堂氣氛單調乏味。所以教師應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加上適當的語氣甚至運用肢體語言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提出的問題富於啟發性,語言生動形象。 例如在一次大班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教幼兒學習7的組成,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老師一直採用:「7還可以分成幾和幾?」這樣一問題向幼兒提問。語言枯燥又單調,一遍又一遍的提問使幼兒感到越來越枯燥、厭煩,沒有一點積極性,慢慢地開始不集中注意力、開起了小差。正是因為教師的提問太過於乏味,吸引不了幼兒,才導致了不良後果,影響了教學效果。 (三)沒有充分考慮問題的內容,不會對提問加以引導和控制 教學中常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是幼兒回答問題積極性很高,不讓他說他也要說;二是幼兒不懂回答問題的方法,不懂思考問題的方法,老師提出問題後幼兒亂說,課堂活而亂。出現以上兩種情況使得有些教師不知所措,使下一個環節的教學無法進行。 例如:大班科學活動課上教學關於熊貓的知識,可是老師提問:「你喜歡什麼動物啊?」因為班上小朋友家裡養寵物的比較多,大多數小朋友對這個問題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室里的氣氛立刻就活躍了起來。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沒有經驗去加以控制,只是與一些坐在前排離自己較近的幼兒進行交流,結果課堂變得混亂不堪無法控制。(四)提問沒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徵,不切合幼兒實際情況 對於不同的年齡班,提問的要求不同,教師應該從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對小班的提問應具體明確,小問題一個個地問,不可以提幾個連續性的問題,大班則不能提太簡單的問題,要提些有點深度、概括性的、多樣性的問題,中班幼兒適中即可。例如:大班折紙活動課——「會變的樹」。老師先拿出一張畫有一棵樹的紙,對小朋友說:「你們看,這是什麼啊?」小朋友回答:「一棵樹」。老師說:「很好,下面老師要給大家變魔術。」於是就拉開紙張,「哇」——伴著小朋友的歡呼聲,筆者發現原來是紙張上的樹變高了,開始看到的是折疊後的紙張,現在全部展開,所以變高了。然後教師給小朋友看了幾遍後,提問:「你們知道為什麼樹會變高嗎?請知道的小朋友告訴我?」。此問題一出,很多小朋友躍躍欲試,但是由於知識結構的限制,很少有小朋友回答正確。而老師也無法用一種兒童能夠容易理解的言語來表達。因此只能說這個問題提的不切實際。最後老師只能用「跟我一起折」、「是這樣折的」、「不對,再看我折一遍」這樣一些話來教幼兒折紙,浪費了很多教學時間。三、 解決問題的建設性對策 (一)注意提出問題的特性1.提出的問題要符合幼兒年齡特性 幼兒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因其知識結構及思考能力的多種原因限制,他們不可能對一個問題有多方面、深層次的思考,不能做到很好的把握問題的內涵,因此教師的提問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性,問題的難度要適宜,提出的問題使幼兒能夠接受,在幼兒理解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教學。 例如:音樂教學活動中讓幼兒欣賞《獅王進行曲》,當活動快結束的時候,老師提問:「這首曲子表現了獅王怎麼的情緒?」可是幼兒缺乏這樣細致的情境體驗,是難以回答這類問題的,應該換個幼兒能理解的問題:「這首曲子欣賞完了,大家知不知道獅王的心情是怎樣的啊?開心的?還是難過的?」這樣的提問就符合幼兒的年齡會讓幼兒容易理解容易回答。 2.問題的表述要明確,不能產生疑義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問應具體明確,以便幼兒回答。因為幼兒經驗少,對許多概念還不是很明確,提模糊不清的問題,容易對幼兒產生誤導,發生不必要的錯誤,浪費課堂時間,耽誤教學目標的完成。 如科學活動中,教師向幼兒提問:「雞蛋是誰下的?」於是幼兒七嘴八舌把能下蛋的動物名字全都說出來,很顯然這個問題使幼兒產生了疑義,回答出乎意料。所以教師應問:「是公雞會下蛋,還是母雞會下蛋呢?」這樣的問題就清晰明了許多,幼兒可以很容易作出選擇,說出答案:母雞會下蛋。3.提出的問題要有系統性,不能雜亂無章 教師在活動中可以根據具體的目的,合理的安排問題的難易次序,一般以認知性問題在前,理解性問題次之,創造性問題最後。這樣,既體現了活動中教師由淺入深的引導,又為幼兒積極主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提供了「腳手架」。例如詩歌教學「家」。教師首先提認知性問題:「今天老師帶來一副美麗的圖畫,我們一起來看看圖畫上都有些什麼?」(答案:天空、樹木、河水、花兒);其次是提理解性問題:「天空是什麼樣子的?樹木長得怎樣?河水是什麼樣的?」等等;最後是提創造性問題:「藍藍的天空、密密的樹林、清清的小河會是誰家的呢?還有什麼地方會是誰的家?」通過這樣層層遞進的提問,達到教學活動的最終目標。4.提問要突出重點、難點,不能一概而論 教師在故事、詩歌等教學中,首先要認真進行分析,找出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然後據此考慮、設計問題,這樣所提問題才有價值。教學重點是指幼兒應該掌握的內容,因此圍繞教學重點要設計反復提問,使幼兒理解和掌握重點,從而保持思維的條理性、連續性和穩定性。至於教學難點就是幼兒學習掌握有困難的內容,教師就應該更加耐心地提問引導,讓幼兒慢慢理解掌握所學內容。 例如故事《三個和尚》,主要是要對幼兒進行勤勞積極,不懶惰、不相互依賴的教育,所以應重點提出以下問題啟發幼兒思考:大廟是怎麼起火的?起火後三個和尚都想到什麼?他們應該怎樣做等等。這樣的問題能啟迪思維,揭示要害,使幼兒受到教育。這類問題應屬於較高水平的提問,應在幼兒理解內容的基礎上,重點培養幼兒的分析能力和創造能力。 (二)注意選擇合適的提問類型1.描述性提問:即讓幼兒細致地觀察並描述事物。如在出示大象的圖片後可以向幼兒提問「大象的鼻子長得什麼樣?」,然後讓幼兒來描述大象的鼻子。2.比較性提問:即啟發幼兒比較事物的異同。 如在出示獅子和老虎的圖片後可以向幼兒提問 「獅子和老虎有什麼不同?」,這樣能讓幼兒開啟心智,仔細觀察兩種動物。3.分類性提問:即啟發和訓練幼兒運用概念進行思維的提問 如可以給幼兒出示一些典型動物的圖片,讓幼兒觀察,然後可以提問「說說在這些動物中哪些可以飛?哪
B. 幼兒園教師在集體活動中怎樣進行有效性的提問
教師提問是幼兒園教學活動中一種廣泛應用的重要教學手段,它不僅能將教學活動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有助於引發幼兒思考並激發幼兒學習主動性。教師提問是技術,更是藝術。
1 提問的分類
1.1 按語意分類
①述性提問:即指示幼兒細致地觀察並描述事物。②比較性提問:即啟發幼兒比較事物的異同。③分類性提問:即啟發幼兒運用概念進行思維的提問。④假設性提問:即啟發幼兒想像的提問。⑤選擇性提問:即對幾種結論進行取捨的提問,這種方式可以提高幼兒辯別事物的能力。⑥反詰提問:指對幼兒在觀察、感知過程中初步得出的判斷進行反問。這種提問,可以促使幼兒進一步精確、仔細地觀察從而形成正確的結論。
1.2 按提問後產生的效果分類
1.2.1 引發討論的提問。引發探索討論的提問能激發幼兒的思維,使幼兒在相互討論中得出多種答案,以滿足幼兒的求知慾。
1.2.2 激發幼兒想像的提問。抓住作品中有利於幼兒想像的因素,對幼兒提出問題,引導幼兒積極思考、擴散想像,讓幼兒暫時擺脫文學作品原有的情節束縛,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合理想像,多角度地回答問題,有利於提高幼兒思維的流暢性、敏捷性、靈活性,充分發揮教材的功能,促進幼兒個性化地發展。
1.2.3 便於換位思考的提問。為了幫助幼兒正確理解真、善、美或假、惡、丑的形象,啟發幼兒把自己假想成作品中的人物,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去體驗角色的行為及其心理過程,有利於幼兒自主理解作品、掌握作品。
1.2.4 有助於探究的提問。探究性提問是一種設置懸念,讓幼兒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或實踐操作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以尋求答案的一種提問。
1.2.5 利於雙向活動的提問。在教育活動中,不僅教師要善於設問,還應該鼓勵幼兒主動提問,因為幼兒的自主活動不是單獨的個體活動。
然而在實踐中,往往會出現這樣一些狀況:有些教師不了解本班幼兒知識水平,掌控不了幼兒回答問題的能力等,在教學中出現教師與幼兒配合不好的現象、出現不從幼兒實際出發的提問。
3 應注意的問題
3.1 問題必須圍繞教學重點而設計
3.1.1 問重點。重點是幼兒在本活動中應該掌握的內容,因此,對重點要反復設計提問的問題,使幼兒理解和掌握重點,從而保持思維的條理性、連續性和穩定性,並為幼兒進而解答一些相關問題奠定基礎。如:送貨員的活動,老師出示送水的照片問:「照片上的是誰?他在干什麼?你們請人送過水嗎?除了送水還可以送什麼?」提問逐步深入,圍繞重點有序進行。
3.1.2 問發散點。發散性設問是一種創造性思維活動,是指對同一問題,教師引導幼兒從多方面、多途徑去思考,縱橫聯系所學知識,以求問題靈活解決的方法。同樣以送貨員活動為例,說到送貨員叔叔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那麼,「你認為哪些人最需要送貨員叔叔的幫助呢?」這樣的提問就有助於幼兒發散思維進行思考。
3.2 問題設計必須遵循幼兒的認知規律
3.2.1 遵循循序漸進原則。教學是一種循序漸進的、有效地選取、組織、傳遞和運用知識信息促進幼兒了解信息、掌握知識的活動。從集體教學整體上看,教師必須抓住教材、教學內容的整體要求,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狀態,科學地設計一定梯度的問題,不僅要設計好單個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設計好問題序列,問題序列有2種基本形式:一種是遞進式問句系列:初問淺顯,幼兒正確回答後,再逐步加深,逐步一般化、抽象化,逐漸達到預計的目的,這是幼兒園目前經常採用的方法;另一種是漸退式問句系列:開始提出一個較抽象較一般的問題,以引起懸念和產生整體印象,當幼兒不能正確回答時,再逐步具體化,直到幼兒做出正確回答,後一種在幼兒園教學中運用得較少。
3.2.2 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幼兒園集體教學中的提問,要考慮不同層次的幼兒,設計不同的層次問題。難度和靈活性較大的問題要求幼兒重新組合所獲得的信息來創造答案,這類問題問能力較強的幼兒,他們經過思考回答,有助於啟發全體幼兒的思維。基礎及綜合性的提問是為了鞏固教學效果,問題的設計要考慮中等能力的幼兒,這樣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兒的注意、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對於能力相對弱的幼兒,要適當設計一些難度不大,經過認真思考能夠回答出的問題,可以幫助這些幼兒恢復自信,提高學習興趣。
3.3 豐富集體教學活動問答模式
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會提出許多「為什麼」的問題,而在教學活動中卻很少有提問。幼兒作為學習的主體,能夠提出自己的問題,表明幼兒正在積極地思考,是獨立思維的主體,教師的提問更多的是來自幼兒外部,而幼兒的提問卻是發自內心,在一定程度上要優於教師的提問。因此,教師不僅應該注重幼兒回答問題能力的培養,還應該注重幼兒提問能力的培養,因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准則就是讓幼兒自己提出問題」。
3.4 集體教學中的提問要講究語言藝術
集體教學活動提問時,幼兒根據教師口頭提問來回答問題,因此,教師的提問語言至關重要。應做到准確、嚴謹、清晰、簡煉、通俗易懂(特別是口頭提問不宜太長或轉變太多,這使幼兒記不住、很難找到問題的核心)在幼兒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時間。提問以後,等3~5秒或更長的時間,可以增加幼兒回答的內容,並鼓勵幼兒在較高水平上進行思維。讓幼兒馬上回答問題會明顯地減少教師和幼兒間、幼兒和幼兒間富有意義的相互作用。在重復或重新表述問題之前等待足夠的時間,可保證幼兒對問題的充分理解。所提的問題要能使大多數幼兒都參加到學習活動中去。
3.5 重視集體教學活動中的答問評價、鼓勵幼兒質疑問難
對幼兒的答問進行評價,有利於促進師生交流,形成良好的雙向反饋,創設生動活潑的集體教學活動氣氛。幼兒回答問題後,非常期望得到教師的肯定和贊揚,對於幼兒任何正確的回答,教師都應該給予積極的鼓勵,不應該吝惜自己表揚的話語;對答錯者不能諷刺和挖苦,要對出現的「閃光點」給予肯定。這有利於調動幼兒繼續思考和勇於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促進幼兒創新思維的發展。
C. 在幼兒園集體教學中怎樣才能做到有效提問與回應
一、提問的含義: 從廣義上講是指一切有詢問形式或詢問功能的句子或教學內容。 教師提問則是指教學提示或"傳遞所學內容的刺激以及幼兒做什麼,如何做的指令"。從而達到檢查學習,促進思維、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實現教學目標的目的。 二、提問的類型 1、復述型問題 這類問題常用"是什麼""怎麼樣"一類文字引出,一般能直接從教學內容中找到答案。如綜合教育活動《粘粘貼貼說說》,幾哦啊是提問:"熊貓來了,它長的怎麼樣?"引導幼兒從胖乎乎、可愛的、美麗的、淘氣的等形容詞修飾。然後小狗、猴子、大象挨個出現,並告訴幼兒這些動物都是雜技演員,"他們在表演什麼雜技呢?"要求孩子說出"小狗走鋼絲"、"猴子爬竹竿"、"熊貓踩蹺蹺板"、"大象吹口琴",便進行添畫或粘貼。從思考的角度講,這類問題著重於語言上的理解。 2、演繹型問題 這類問題是已經抽象出某種概念,要求答出具體表現,把概念具體化,常用"表現在哪"一類問題引出。如科學活動《秋天》,老師提問:"炎熱的夏天過去了現在是什麼天氣?"幼兒回答"秋天",老師問:"你們是從哪看出來的?"幼兒答:"從樹葉天空大雁那看出來的。"這類問題不想復述性問題那樣可以直接找到答案,需要一個"對號入座"的思考過程。這類問題也為下一個概括型問題打下基礎。 3、概括型問題 這類問題要求孩子從已有的事實中抽象出概念。比如說在給孩子講完故事後,提問"從······中看出······的句式引出,由於概括能力是邏輯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這類問題的就顯得非常重要。為了培養孩子的概括能力,實際教學中常常把演繹型問題和概括型問題結合起來組織提問。 4、分析性問題 分析性問題要運用概念、判斷推理,採用分析、比較、綜合等方法,由表到里地思考問題,這類問題往往"為什麼"引出,例如在講解我的家鄉時,在幼兒觀察過事先准備的圖片等資料後,教師提問:"你覺得家鄉那最美?""你最喜歡家鄉的什麼?""你知道我們家鄉為什麼變得越來越美么?"通過提問使幼兒通過分析推理,得到課堂內容中沒有直接告訴我們的答案或信息。 5、想像性問題 通過想像或再現形象,這類問題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是發展幼兒的形象思維的重要手段。如趙老師以前上的裝飾畫《手套》,幼兒欣賞完圖片後,感受到了裝飾後的手套變得很美後,教師提問"你想有個怎樣的小手套?"啟發幼兒想想,並鼓勵孩子和老師裝飾的不一樣。 6、比較性問題 即啟發幼兒比較事物的異同,如裝飾手套中老師在讓孩子在觀察過裝飾前的手套和裝飾後的手套後提問"你能看出這兩種手套有什麼不同么?" 7、分類型問題 即啟發幼兒用概念進行思維的提問,比如說:"這些果實中,親你說說哪些是蔬菜,哪些是水果。 8、追問型問題 就是把所傳授的只是分解為一個個問題,一環又一環系統的提問幼兒。追問的特點是教師發問的 語氣較急促,問題問題之間間隙時間較短,能訓練幼兒的敏捷靈活的思維品質。追問能使幼兒保持注意的穩定性,刺激其積極思考,有利於全面理解內容,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例如,應老師在教學繪本《分蘿卜》文本時,為了檢查幼兒聽讀文本的效果,設計了這樣一組提問:誰給他們分蘿卜?他們為什麼分蘿卜?他們是怎樣分蘿卜的?這個故事你發現並懂得了什麼道理?正因為應老師這樣的窮追不舍的提問,幫助幼兒理解了文本的內容和價值取向,是這屆活動精彩而有節奏同時"窮追不舍"的提問避免了滿堂問、隨意問現象的出現,有效提高了教學效益,保障了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 9、選擇性提問 選擇性提問就是針對某一個教學內容提出若干解釋,讓幼兒驚醒分析鑒別,做出肯定或付定的的判斷。例如,在講讀本《沙灘上的大鱷魚》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在小鳥、鯨魚、青蛙中你覺得鱷魚會吃了誰?理由是什麼?這個提問迅速集中了幼兒的注意力,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調動幼兒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提高了教學效果。 10、假設性提問 即啟發幼兒想像的提問,如:"如果地球上沒有了水,人們怎麼辦?"或者"你遇到這種事情,你會怎麼辦?"等等。
D.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如何設計有效的提問
在幼兒園集體教學中,教師如何提高幼兒教學的有效性,開展好每一節教學活動,我認為教師對教學活動的准備非常重要。《指南》中明確指出:教師既要關注幼兒的學習興趣,又要關注幼兒的現有水平;既要重視幼兒知識技能的掌握,又要重視幼兒的情感體驗;既要重視教師的教法,又要重視幼兒的學法。
E. 如何進行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的有效提問
一、什麼是有效提問?在幼兒園教育中,如何做到有效提問是每位幼兒教師所頭疼的問題。就我個人認為,在對幼兒提問時,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啟發性:即所提問題能夠給幼兒以指向性,讓幼兒明白所提問題的大致方向。 (二)、層次性:即所提問題要做到由淺入深,不能追求一蹴而就。 (三)、情趣性:對幼兒提的問題,一定要能激發幼兒的興趣。 (四)、開發性:即所提問題能激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二、 幼兒教師在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題 (一)提出的問題沒有經過認真的課前准備,隨意性較大 一些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提出問題時由於沒有充分的考慮和思索或不能查到更多的資料,准備很不充分,或提問帶有隨意性,不是按照本節課教學要求向幼兒提出問題,提出的問題不著邊際,使孩子們的思維游離了課堂教學中心。 例如:在大班語言教學活動中,課堂教學的主題是「美麗的春天」,教師要引導幼兒敘述春天美麗的景色,教師可以從讓幼兒敘述春天看到的花草樹木講起。但教師在一開始就提問「在這么美麗的景色里,你最想做什麼?大家說一說?」然後就讓小朋友舉手發言,這個問題不錯,可以使幼兒加深對美好景色的認識,但是因為沒有放在恰當的時候提出,所以顯得太隨意了,沒有起到好的效果。 (二)提問的語言貧乏不生動,調動不了幼兒的積極性 孩子們喜歡新鮮的、有吸引力的、富於啟發性的問題。可有些教師的提問如同一杯白開水,讓孩子們在回答問題時產生不了興趣。這樣,很多孩子都不願或不敢回答問題,課堂氣氛單調乏味。所以教師應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加上適當的語氣甚至運用肢體語言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提出的問題富於啟發性,語言生動形象。 例如在一次大班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教幼兒學習7的組成,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老師一直採用:「7還可以分成幾和幾?」這樣一問題向幼兒提問。語言枯燥又單調,一遍又一遍的提問使幼兒感到越來越枯燥、厭煩,沒有一點積極性,慢慢地開始不集中注意力、開起了小差。正是因為教師的提問太過於乏味,吸引不了幼兒,才導致了不良後果,影響了教學效果。 (三)沒有充分考慮問題的內容,不會對提問加以引導和控制 教學中常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是幼兒回答問題積極性很高,不讓他說他也要說;二是幼兒不懂回答問題的方法,不懂思考問題的方法,老師提出問題後幼兒亂說,課堂活而亂。出現以上兩種情況使得有些教師不知所措,使下一個環節的教學無法進行。 例如:大班科學活動課上教學關於熊貓的知識,可是老師提問:「你喜歡什麼動物啊?」因為班上小朋友家裡養寵物的比較多,大多數小朋友對這個問題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室里的氣氛立刻就活躍了起來。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沒有經驗去加以控制,只是與一些坐在前排離自己較近的幼兒進行交流,結果課堂變得混亂不堪無法控制。 (四)提問沒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徵,不切合幼兒實際情況 對於不同的年齡班,提問的要求不同,教師應該從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對小班的提問應具體明確,小問題一個個地問,不可以提幾個連續性的問題,大班則不能提太簡單的問題,要提些有點深度、概括性的、多樣性的問題,中班幼兒適中即可。例如:大班折紙活動課——「會變的樹」。老師先拿出一張畫有一棵樹的紙,對小朋友說:「你們看,這是什麼啊?」小朋友回答:「一棵樹」。老師說:「很好,下面老師要給大家變魔術。」於是就拉開紙張,「哇」——伴著小朋友的歡呼聲,筆者發現原來是紙張上的樹變高了,開始看到的是折疊後的紙張,現在全部展開,所以變高了。然後教師給小朋友看了幾遍後,提問:「你們知道為什麼樹會變高嗎?請知道的小朋友告訴我?」。此問題一出,很多小朋友躍躍欲試,但是由於知識結構的限制,很少有小朋友回答正確。而老師也無法用一種兒童能夠容易理解的言語來表達。因此只能說這個問題提的不切實際。最後老師只能用「跟我一起折」、「是這樣折的」、「不對,再看我折一遍」這樣一些話來教幼兒折紙,浪費了很多教學時間。三、 解決問題的建設性對策 (一)注意提出問題的特性 1.提出的問題要符合幼兒年齡特性 幼兒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因其知識結構及思考能力的多種原因限制,他們不可能對一個問題有多方面、深層次的思考,不能做到很好的把握問題的內涵,因此教師的提問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性,問題的難度要適宜,提出的問題使幼兒能夠接受,在幼兒理解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教學。 例如:音樂教學活動中讓幼兒欣賞《獅王進行曲》,當活動快結束的時候,老師提問:「這首曲子表現了獅王怎麼的情緒?」可是幼兒缺乏這樣細致的情境體驗,是難以回答這類問題的,應該換個幼兒能理解的問題:「這首曲子欣賞完了,大家知不知道獅王的心情是怎樣的啊?開心的?還是難過的?」這樣的提問就符合幼兒的年齡會讓幼兒容易理解容易回答。 2.問題的表述要明確,不能產生疑義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問應具體明確,以便幼兒回答。因為幼兒經驗少,對許多概念還不是很明確,提模糊不清的問題,容易對幼兒產生誤導,發生不必要的錯誤,浪費課堂時間,耽誤教學目標的完成。 如科學活動中,教師向幼兒提問:「雞蛋是誰下的?」於是幼兒七嘴八舌把能下蛋的動物名字全都說出來,很顯然這個問題使幼兒產生了疑義,回答出乎意料。所以教師應問:「是公雞會下蛋,還是母雞會下蛋呢?」這樣的問題就清晰明了許多,幼兒可以很容易作出選擇,說出答案:母雞會下蛋。 3.提出的問題要有系統性,不能雜亂無章 教師在活動中可以根據具體的目的,合理的安排問題的難易次序,一般以認知性問題在前,理解性問題次之,創造性問題最後。這樣,既體現了活動中教師由淺入深的引導,又為幼兒積極主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提供了「腳手架」。例如詩歌教學「家」。教師首先提認知性問題:「今天老師帶來一副美麗的圖畫,我們一起來看看圖畫上都有些什麼?」(答案:天空、樹木、河水、花兒);其次是提理解性問題:「天空是什麼樣子的?樹木長得怎樣?河水是什麼樣的?」等等;最後是提創造性問題:「藍藍的天空、密密的樹林、清清的小河會是誰家的呢?還有什麼地方會是誰的家?」通過這樣層層遞進的提問,達到教學活動的最終目標。 4.提問要突出重點、難點,不能一概而論 教師在故事、詩歌等教學中,首先要認真進行分析,找出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然後據此考慮、設計問題,這樣所提問題才有價值。教學重點是指幼兒應該掌握的內容,因此圍繞教學重點要設計反復提問,使幼兒理解和掌握重點,從而保持思維的條理性、連續性和穩定性。至於教學難點就是幼兒學習掌握有困難的內容,教師就應該更加耐心地提問引導,讓幼兒慢慢理解掌握所學內容。 例如故事《三個和尚》,主要是要對幼兒進行勤勞積極,不懶惰、不相互依賴的教育,所以應重點提出以下問題啟發幼兒思考:大廟是怎麼起火的?起火後三個和尚都想到什麼?他們應該怎樣做等等。這樣的問題能啟迪思維,揭示要害,使幼兒受到教育。這類問題應屬於較高水平的提問,應在幼兒理解內容的基礎上,重點培養幼兒的分析能力和創造能力。 (二)注意選擇合適的提問類型1.描述性提問:即讓幼兒細致地觀察並描述事物。如在出示大象的圖片後可以向幼兒提問「大象的鼻子長得什麼樣?」,然後讓幼兒來描述大象的鼻子。2.比較性提問:即啟發幼兒比較事物的異同。 如在出示獅子和老虎的圖片後可以向幼兒提問 「獅子和老虎有什麼不同?」,這樣能讓幼兒開啟心智,仔細觀察兩種動物。3.分類性提問:即啟發和訓練幼兒運用概念進行思維的提問
F. 如何在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設置有效提問
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取決於師幼互動的有效性,而互動的有效性又取決於教師提問的技版巧與技術.提問是教權學中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種互動方式,教師提問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幼兒對活動的興趣,也直接關繫到教學活動的成敗.
G. 幼兒園集體教學中有效的提問策略有哪些
(一)注重集體教學活動中的問題設計
幼兒的思維過程往往是從問題開始,我們要精心設計提出的問題,點燃幼兒思維的火花,激發他們的探索慾望,並有意識地為他們發現疑難、解決疑難,提供橋梁階梯。
1、問題設計必須圍繞教學中的關鍵
問重點才能保持幼兒思維清晰。重點是幼兒應該掌握的內容,因此對重點內容要反復設問,使幼兒理解和掌握重點,從而保持思維的條理性、連續性和穩定性,並為幼兒解答一些相關問題奠定基礎。
如繪畫《乘熱氣球旅行》,這次活動的重點目標就是要求幼兒嘗試用不同的圖案進行有規律的間隔裝飾。為了幫助幼兒達到預期的目標,教師在幼兒欣賞各種各樣的熱氣球時提問道:「這些熱氣球有什麼不一樣?每隻熱氣球上面的花紋排隊有什麼小秘密?」這樣簡單的一個設問,不僅讓幼兒知道可以用各種圖案裝飾,而且也明白在裝飾圖案時,要有規律地間隔進行。
2、問題設計必須遵循幼兒的認知規律
Ø 面向全體幼兒的原則
幼兒園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促進幼兒的發展,所以教師在進行活動設計時要時時處處落實「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提問設計也不例外。教師提出的問題應該是面向全班每一個幼兒的,要使每個幼兒都能感覺到這個問題是教師向我提出的,從而願意參與問答活動。如《機器兵》的教學活動,一開始,教師出示圖片後就提出:「這三個機器兵有什麼不同?」的問題,因為三個機器兵身上有太多容易發現的不同之處,所以對每一個幼兒來說都能根據顏色、高矮、胖瘦等來找出三個機器兵的不同,進而來參與回答。由於這個提問,既面向全班幼兒,又激發幼兒學習的動機和興趣,所以孩子們回答問題非常踴躍。
Ø 遵循因人而異的原則
幼兒園集體教學中的提問,要考慮不同層次的幼兒,設計不同的層次問題。難度和靈活性較大的問題要求幼兒重新組合所獲得的信息來創造答案,這類問題問能力較強的幼兒,他們經過思考回答,有助於啟發全體幼兒的思維;基礎及綜合性的提問是為了鞏固教學效果,問題的設計要考慮中等能力的幼兒,這樣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兒的注意、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對於能力相對弱的幼兒,要適當設計一些難度不大,經過認真思考能夠回答出的問題,可以幫助這些幼兒恢復自信,提高學習興趣。如在故事活動《小野豬和它媽媽》活動中,對一些能力較差的孩子,教師就設計了提問:「你怎麼知道小野豬的媽媽送小野豬治病是很辛苦的?」對一些能力中等的孩子教師設計的提問是:「小野豬的媽媽明明知道小野豬的病會傳染的,可為什麼還是要背小野豬?」而對一些能力強的孩子教師則提問:「野豬媽媽也得病了,小野豬會怎麼想,它又會怎麼做呢?」由於教師准確把握幼兒特點來選擇恰當的提問方式,從而使每個幼兒都樂於主動地回答問題,積極參與到活動中。
3、問題必須具有開放性
心理學家對人類的研究證明:幼兒期是思維異常活躍,求知慾最旺的時期。教師的責任就是要引導啟發幼兒積極動腦筋,勤思考,從而獲得知識和經驗。因此教師的提問應有啟發性,啟發幼兒聯想,引發想像,讓幼兒有選擇地運用現有知識進行分析和重組。
在《機器兵》教學中,我們針對三個環節設計了三個不同的「猜」。第一猜:猜猜,這三個機器兵是為林林做什麼事的?幼兒表現得很活躍,他們說是陪林林一起玩的,有的說是給林林做飯吃的,這樣的提問能啟發幼兒去尋找多種答案,使思路開闊、靈活,激發幼兒豐富的想像。第二猜:如果有一天機器兵失靈了,猜猜可能會發生什麼事?孩子們紛紛猜測把機器兵扔了;林林沒飯吃了;再買機器兵等。第三猜:機器兵失靈了,猜猜林林該怎麼辦啊?但這個時候我們發現:這個問題提出後,幼兒有點無所適從,思路只朝一個方向去解決問題,普遍認為林林應該去修理機器兵,把機器病修理好了再為林林做事情,當然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除此之外,別無他法了嗎?回答是否定的。這時就需要教師利用輔助小問題來提示幼兒思維的方向,讓幼兒的思維得到「點撥」。於是教師就問到:「林林做的這些事情,他自己能做嗎?」這個小問題就像一滴落入油鍋的水一樣,頓時孩子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能,林林可能自己穿衣服。」「林林可能自己吃飯。」「林林應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樣多個發散性的回答產生了。教師以輔助小問題來引導幼兒,不僅能使幼兒拓展思路,而且師幼互動性強了,教育的效果也好多了。教師編擬許多開放性的問題,可以激勵幼兒聯想創造,從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途徑探索問題解決的多種可能性,找出不同答案,增進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二)要注意問題的廣度,避免主觀設疑。
在課題組的活動中,一位教師上了一節《樹真好》的實踐課,其中她在第一環節中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
(教師出示了一棵樹的圖片),然後直接問幼兒:「這是什麼呀」
「樹」。
「為什麼在我們的周圍要種樹呀?種樹有什麼好呢?」
「樹可以給我們乘涼」、「樹可以擋風。」……
當時,她覺得幼兒回答的很好,與其預設的也正好吻合,於是她就匆匆忙忙進入她預設的第二個問題。
後來,經過教研組老師的集體教研討論,發現這位教師的提問局限於活動本身,提問目的單一,即目的性太強,僅僅為了誘導幼兒說出她想要的答案,而忽略了這幅簡單的圖片可以實現的多元價值,如可以激發和調動幼兒的相關經驗等。於是,在經過反思與各位老師的建議下,她將問題設置如下:
(出示了三棵錯綜的樹)「這是什麼呀?」
「這是樹」。
「有幾棵樹呀?」
「有三棵」。
「你們在哪裡也看見過樹呀?」
「在幼兒園里、在馬路上、在小區里……」
「為什麼這些地方要種樹呢?種樹有什麼好?」
「種樹可以擋風、給我們乘涼、給小動物吃的東西……」
雖然,問題變動不大,但是就是在簡單的追問當中,充分激發了幼兒自身的經驗,一方面調整了課堂的氣氛,另一方面自然地銜接下一個問題,推動了活動的發展。
(三)提問的語言有吸引力,能激發幼兒的興趣。
一個優秀的幼兒教師,她的語言應該是熱情洋溢的肺腑之言,能夠促進幼兒的智力開發,進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提問時,教師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語言表達,運用抑揚頓挫、恰如其分的語氣並結合表情等態勢語言來誘發幼兒對問題產生興趣,調動幼兒回答問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在「在秋天裡」的主題進行中,我們開展了關於昆蟲的小主題。在一次公開學習活動中,一位教師想引導幼兒通過觀察了解昆蟲有六條腿的特徵,於是就說:
「請你們看一看,比一比瓢蟲和蜘蛛有什麼不同?」
我們發現很多幼兒的注意力不會馬上集中過來,有的僅僅是迫於教師的指令去看和想,特別是班級裡面一些活躍的孩子。於是在下次的調整中,經過思考她換了一種方法:
「現在有許多瓢蟲寶寶和蜘蛛寶寶躲在葉子里,誰能幫我找出來嗎?你是怎麼區分兩位寶寶的?」刺激性的語言再配上老師略感神秘的體態語,果然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幫助區分兩位「寶寶」不同的願望也就產生了,幼兒探索的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可見,教師提問時的語言是否具有吸引力直接影響到幼兒對問題的回應效果。
(四)對幼兒的回答進行及時的鼓勵與激勵
在教師提問後,總會出現幼兒的一些平行答案。比如在《樹真好》的活動中,老師問幼兒「樹有什麼好呀?」一個幼兒說樹上能結蘋果給我們吃。」於是第二個幼兒說「樹上能結橘子。」之後的每一個幼兒幾乎都說了此類答案。在這個問題中周旋了很久。當時老師若是批評後來回答的孩子,那麼這些孩子以後就不會再這么積極回答問題了。於是老師就鼓勵問到:「樹除了可以結果子給我們吃,誰還知道樹的其他好處嗎?如果說出不一樣的答案,老師會給貼紙獎勵。」以這樣一種正強化的方式,果然激發了幼兒的思考,也達到了教師預期的效果。
(五)豐富集體教學活動問答模式
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會提出許多「為什麼」的問題,而在教學活動中卻很少有提問,我們認為是傳統的老師問-學生答的提問模式,扼殺了幼兒的問題意識。而整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能力」,任何時候都應該鼓勵學生提問。遺憾的是幼兒園集體教學中的提問常常是按照教師問學生答的模式進行,絕少有幼兒提問,這種方式最明顯的弊端是不利於幼兒問題意識、提問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幼兒作為學習的主體,能夠提出自己的問題,表明幼兒正在積極地思考,是獨立思維的主體,教師的提問更多的是來自幼兒外部,而幼兒的提問卻是發自內心,在一定程度上要優於教師的提問。因此,教師不僅應該注重幼兒回答問題能力的培養,還應該注重幼兒提問能力的培養,因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准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這一點傳統的提問模式是無法做到的,在集體教學活動中豐富提問模式,使其多元化可採用「老師問-幼兒答」、「幼兒問-教師答」、「幼兒問-幼兒答」等模式進行嘗試。多元化的提問方式有利於師生之間共同探討,相互激發,而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有了更多的提問機會,他們的問題意識和自我提問的能力也就在無形中得到提升。教師的提問是技術,更是一門藝術,教師只有掌握了一些設問的技巧,我們的課堂才會變得更加生動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