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中小學傳統音樂教學模式主要有哪四大模式
在我國現行中學音樂課教學中,主要有傳統型、封閉型、單一型等三種類型存在於教學模式中。
(一)傳統型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深受傳統教學的影響,過分強調教師的權威性,而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突出教師唯我獨尊的地位。採用這種模式教學,教師大都在課前擬訂了詳盡的授課計劃,使用現有教材,並以此來指導課堂教學。一旦學生的反應與預定的答案相異,或偏離教師的思路,教師便馬上加以糾正,以保證課堂教學指向預設的教學目標。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主宰一切,學生洗耳恭聽,氣氛嚴肅枯燥,學生機械地接受教師的傳授,想方設法達到教師的教學要求。學生的任務就是被動地聽,被動地做,只需死記硬背,而不需要思考。因為一切答案和要求都是現成的,甚至於對一些音樂作品的理解上,也是教師給分析表達清楚的,教師認為不需要也不應該由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這種教學模式往往脫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在這種教學活動中,學生獲得的也是一堆「死」知識,缺少對知識的探究和發現過程的真實體驗,使本應生動活潑、充滿活力的課堂變得枯燥無味。這種教學的全部過程和目的,就在於如何有效地將知識灌輸到學生這座倉庫中去,衡量教學的效果又在於學生到底學到了多少知識,而全然不顧學生作為有人格,有生命的主體,忽略了學生的興趣、情感、思維和自我表現等能力的培養。
❷ 中小學常用的幾種音樂教學模式
一、 參與———體驗模式 參與是指在課堂上師生以平等的身份參與教學活動,共同討論,共同解決問題。體驗是以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直接親身體驗作為教學的主要形式。 這種模式的基本實施程序是: 情感喚起(定向激趣)———情感深入(感知體驗理解)———情感外化(創造) 理論依據:情感喚起階段,以愛沒為特徵,激發、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情感深入階段,以鑒賞美為特徵,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理想和趣味。情感外化階段,以創造美為特徵,將內在審美情感體驗客觀化、對象化、形式化。 如:音樂欣賞教學或音樂綜合課為例,其教學階段可以概括為: 1. 導入------激發興趣,喚起參與願望; 2. 展開------提供多種參與情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參與體驗願望與機會 3. 深入------師生進行深層次交流,思維充分展開; 4. 拓展------通過練習評價總結等活動,深化情感體驗、知識技能遷移。 二、 情境-------陶冶模式 又稱暗示-------領悟模式。運用語音、實物、音樂等手段,創設生動真實的情境,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對學生進行個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這種模式的基本實施程序是: 創設情境———參與活動———總結轉化 理論依據:創設情境階段,根據教學目的,教師可通過語言描繪、實物演示、音樂渲染、電化教育等手段為學生創設一個生動形象的場景,以激起學習的情趣。 參與活動階段,各種聆聽音樂、律動、游戲、唱歌、演奏樂器、表演等活動,使學生在特定的氣氛中進行學習。 總結轉化階段,教師啟發總結,使學生領悟所學內容,做到情理的同意,並使這些情感體驗轉化為理性認識。 三、 探索——創造模式 以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獨立鑽研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的基本實施程序是: 准備——分析探索——創造解決——遷移 理論依據:准備階段,收集資料分析問題,把握問題。從多角度分析問題的重點、關鍵,建立解決問題的框架順序。 解決階段,創造性解決問題。充分運用創造性想像,在廣闊的思維空間進行發散性思維活動,盡可能提出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的觀點,選擇解決問題最佳方案。 遷移階段,總結、提高、運用。 四、 引導——發現模式 這是意思紅以問題解決為中心,注重學生獨立活動,著眼與思維力和意志力培養的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的基本實施程序是: 導入——探究——歸納——運用 理論依據: 導入階段,將學生從舊知識引向新只是、誘發思維、集中注意、提供研究條件。 探究階段,幫助學生主動地形成概念、理解原理、概括法則、尋求答案。 歸納階段,使學生將舊只是與新知識重新組合、歸納,形成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運用階段,通過練習、反饋強化,使學生知識遷移或鞏固。 註:以上各種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只是提示,僅供參考。請各授課老師把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及中小學音樂教學法的理論融在一體。結合自己學校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所用的音樂教學模式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持。
❸ 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方法
對於現代社會發展的速度和強度來看,我們需要的教育也應該是符合我們的整體社會發展需求和發展水平的,教育的成果在於不斷的創新和發展,也在於不斷的將社會經驗聯系教育的實際情況,現代社會小學的音樂課程教學也是如此,我們要將小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和實際學習能力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從而對於音樂教學的過程起到一個真正的作用,對於提高小學音樂教學質量也是有著很大的作用,對於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學習以及快樂學習,都是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那麼,接下來,本文就將向大傢具體介紹小學音樂教學的過程和方式,當然,也很提到如何更好的提高音樂教學的質量,達到教學的高質量和高效率。
一、音樂教學的目標
音樂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表現力。小學音樂教學作為我們現代社會對於小學生的一個藝術和情操的基礎培養,小學音樂教學更加發揮著它的獨特作用,並且也為我們的後天學習提供了很大的條件。小學音樂課堂是學生音樂的啟蒙階段,在這一階段打好音樂基礎是非常關鍵的,所以,我們要在音樂課堂中充分激發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為以後的音樂學習打好基礎。下面就讓我們共同討論一下怎樣才能使小學音樂課堂的效率得到提高。只有充分的打好小學音樂教學的基礎,我們的未來的音樂道路才可能有更大的發展,社會也為有天賦和有理想的人提供了更早的機會,幫助我們更早的學習和了解音樂,掌握音樂的獨特魅力。從而進一步的為社會培養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和欣賞音樂的基礎,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離不開人們對於藝術的追求,也離不開人們對於音樂世界的探討,音樂不單單代表歌唱,更加包括很多方面,比如鋼琴,小提琴,等等一系列的工具,人們的欣賞水平在不斷的提高,我們對於音樂教學質量的好壞也在不斷的追求和創新的過程中。
二、音樂教學的內容以及希望達成的效果
1.使學生對於音樂學習產生興趣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在音樂教學中應該做好引導工作,使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得到充分激發,最終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在新課改的影響下,小學音樂課堂著重對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應用多種教學方法,使課堂活躍起來,使小學音樂教學得到優化。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擺脫以往枯燥、單調的教學模式,在音樂教學中融進實際的情境與生動的畫面。在情境與畫面的體會中感受音樂的意境,這樣一來,音樂教學就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音樂教學了,而是一幅和諧畫面的展現。只有學生對於這門課是感興趣的,學生學習這門課的時候才會投入精力,學生和老師的交流也才會更加的和諧,當然,這與老師的個人魅力也是有著很大的關系的,只有老師和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我們的教學課程也才能更加貼切學生的所思所想,我們的音樂教學也就才能真正的進步和發展。
2.教學中積極對情境進行創建
在實際的音樂教學中應該改變以往按部就班的教學方式,使音樂課堂效率得到提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對教學情境進行積極創設,用相關的情境對課堂進行導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老師善於模擬音樂的情景可以更好的吸引學生,使得學生在快樂中學習,使得學生更能掌握學習的樂趣和規律,比方說在學習蘇少版墨西哥歌曲《拉庫卡拉查》的時候,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談談對墨西哥的認識,然後可以為學生介紹一下墨西哥的基本概況和風土人情,給學生播放一段熱情奔放的墨西哥舞蹈,學生自然會對墨西哥產生一種嚮往之情,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激發,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音樂課的教學不能單單以教學為主,更加要結合一定的歌曲分析和情景處理,使得學生真正的參與進來,保證學生學習具有積極主動性。
3.在音樂課堂中與學生形成有效的互動
因為音樂學科本身與其他學科存在很大的不同,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充分抓住音樂學科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與學生積極地互動起來,在新教學理念的引導下,教學的主體不再是教師,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在課堂中充分展現自我。學生的主體意識被激發出來後,就可以更好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對於音樂學習會更加主動積極。只有教師和學生的關系真正達到了雙方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我們才能更加有針對性的學習,我們的學習也就能達到我們所預料的范圍之內,保證學習的全面性以及學習的高效性。
(1)比方說,在欣賞《中國花鼓》的時候,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們放映一些與花鼓相關的畫面,積極創設教學情境,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欣賞完歌曲後,教師還可以找幾個學生模仿花鼓表演,使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2)又或者說,當學習完《四季放歌》之後,教師可以讓學生對不同形式的音樂作品進行欣賞。最後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進行演唱表演。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進行了充分的互動,學生也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不僅教學任務完成了,同時還鍛煉了學生在課堂上表現自己的勇氣。
三、音樂課堂學習的重要作用
音樂是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不同教學形式的展示使音樂課堂得到更好的展現,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與學生進行積極互動,使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音樂學習的積極性得到相應提高,進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根據上面的介紹與分析,我們對於小學的音樂教學質量的改進做出了一定的分析,並且也提出了具體的改進方法,老師和學生的關系以及老師給學生創造出來的環境對於我們的小學音樂教學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必須保證教學的成果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可,學生的學習過程也得到了學生自己的喜愛,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必須得緊密聯系起來,要做到雙方共同進步,雙方都有所收獲,只有充分意識到這幾點,我們的音樂教學過程才能得到開發,我們的教學質量才能得到質的提高。
❹ 如何創新音樂課堂教學模式
(一)教學目標知識化。當前小學音樂教學注重的主要是如何通過課堂教學,把教學大綱要求的知識和內容灌輸給學生,學生通過學習雖然獲取了相應的書本知識,學會了如何演唱一首歌曲,但素質卻沒得到全面發展,沒有發揮音樂教學陶冶情操,促進素質全面發展的作用。
(二)教學方法機械化。為了達到純知識傳授的教學目的,教師採用機械的方法,以教授為主,用大量的練習讓學生進行重復行的機械學習,根本不關心學生的學習心態、學習方法、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
(三)教學形式單極化。本來教學是雙方共同的活動過程,是一種雙向影響過程;而當前教學的形式變成是教師單方面的活動,呈一級化態勢。整個教學只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影響、支配和要求,學生只能接受要求並配合[1]。
(四)一直以來小學音樂教學 「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根本無法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學生完全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接受知識;學生無從發揮自己的想像和創造才能,甚至會發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思維等。
針對小學音樂教學中存在的這些弊端,小學音樂教學方法的創新勢在必行,結合自身的教學經歷,學習當前音樂教育教學方法創新的相關論述,小學音樂教學方法的創新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實施:
一、採取啟發的方法,鼓勵學生進行再創造。
所謂的「啟發式」是指在老師的啟發下由學生自己充分發揮自由聯想和想像,在不離開音樂共性、作品思想的前提下,讓學生根據音樂進行再創造。為什麼要採取這種方法呢?首先,音樂是一門藝術學科,它具有社會科學的一般特徵,同時還具有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音樂作品除了能給人以教育啟迪之外,它有一種獨特的、感人的魅力——人們的感情和思想可以在樂聲的熏陶中盡情地、自由自在地馳騁!這里就需要教師利用有關的素材、背景材料、作者的創作個性、作者創作該作品的時代背景、作品的思想等等給學生做最生動的介紹,這樣有助於學生盡可能准確地把握音樂形象。如:在介紹作品《剪羊毛》時,教師在介紹作品內容上要體現澳大利亞人民剪羊毛時的熱烈歡騰,同時還要生動的將澳大利亞的地理知識、人文知識介紹給學生,由此引導學生參與作品結構的分析,由學生來主動談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自覺進行作品的欣賞和學習,激發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還有在教授《兒童團團歌》過程中把組織教學部分中的了解學生對教授內容的知悉程度部分放在進入課堂教學之前,多用課余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深入學生的生活去了解他們對要講授內容的感知,讓學生在自身的認知范圍內發表自己的看法,調動起學生認知的主動性,然後再制定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的教學方案,那麼我此次教學中簡單易懂的讓學生了解所教歌曲的內涵這一教學難點就迎刃而解了,在我第二課時和第三課時教學中我進行了該想法的實踐,經課後反饋教學效果有了很大提升。
二、音樂的理解具有多樣性,要採取開放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想像力,做到求同存異。
開放式教學方法的實質內涵是把課堂教學看成「施教—學習」行為,把課堂教學看成是教師和學生這兩個不同主體為中心的活動耦合起來的全方位開放的「人—人」自組織系統[2]。
不同的個體對音樂有不同的理解,如陳剛的小提琴獨奏曲《苗嶺的早晨》中的B段,同一段音樂有人理解為是描寫勞動之餘,一對青年男女在翩翩起舞,從而迎來了更多的青年男女共舞的場面。再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的開始句,有人理解為「命運的叩門聲」,也有人理解為「貝多芬對命運的挑戰和反抗」,這就是音樂理解的多重性,那麼一個音樂作品,作者所塑造的音樂如何變為每位學生腦海里的形象呢?作曲家的思想情緒如何才能與學生的情思連接在一起呢?特別是針對小學生我們如何在開放式的教學中讓學生對音樂作品展開豐富想像呢?新課改十分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灌輸教學,這就要求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要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指導,但是受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教師的指導不能夠深入下去,我在此次音樂課教學中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有的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好學的就快,有的不好學的慢,怎樣合理安排課程進度,讓每個學生進步是教學過程中的難點,也是課堂突發現象出現的原因,在此次音樂教學中通過分組表演很容易發現了一些同學相比較其它同學學的慢,學生就會產生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但是課堂的時間很難讓這些同學有較大的改進,這就需要教師去關心學生,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後,多去了解這個學生的生活、愛好、家庭,根據這些在平時的活動中予以針對性指導,並充分調動小學生的想像力,鼓勵小學生敢於說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對於不同的理解採取兼容並包的態度,給予肯定的鼓勵,而不是一味的按照一般的認識進行音樂理解的統一,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來把教師的施教和學生的學習良好的結合起來,給予學生充分的表達自我的空間,實現教與學的和諧統一。
三、合理創設問題,探究式教學要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廣泛應用。
探究教學是以解決問題的形式出現,那麼在有意義的探究教學中,教師就首先要將學習內容轉化為問題情境[3]。
問題情境創設是遵循反映論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創設具體生動的場景,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的一種教學方法。也就是教學的啟發模式:「教師啟發,誘導學生積極思考,是學生真正理解教學知識,將間接知識內化」。[4]在音樂中,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往往需要藉助情境,如:創設圖畫再現情境,扮演角色體會情境,語言描繪情境,音樂渲染情境等方法,使他們產生一定的內心情感體驗和情境,從而增強對教材的理解,促使他們產生用音樂來表達的慾望,同時也受到一定的性情陶冶。如在教授《八月桂花遍地開》一課時,我們利用電腦技術製作紅軍隊伍行軍的情境,製作相關教學道具,由學生進行該歌曲主旨的扮演,同時配以聲情並茂的語言描述,使同學們很快融入到了紅軍在反圍剿勝利及領導全國人面進行革命運動的場景,增強了對課程的理解,激發了小學生熱愛求知的天性,促進了音樂延伸知識的學習。在教授《兒童團團歌》時通過編創表演,進行名為游擊戰的節奏練習,模擬槍聲雜亂,兒童團員用鼓聲和鞭炮聲迷惑敵人,機智勇敢的嚇退敵人的場景,主要教會學生模仿鼓聲、槍聲、鞭炮聲,形成節奏聲勢,並組織分組編創,發揮學生的創造力,進行三種聲響的配合,或根據自己的想法加入其它聲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推行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順應音樂教育發展潮流。
中國學校音樂教育在20世紀50年代採用的是「主流中心模式,」即以西方音樂教育體系為中心。50年代後是「民族附加模式」,它以主流中心為基礎,把各民族音樂附加,例如我們學習音樂理論基礎概念:基本樂理、視唱練耳、和聲、復調、曲式、配器等都是西方的,把它作為音樂解釋的框架去學習和研究其它民族音樂。到了21世紀中國的音樂教育應該是「多民族模式」和「民族國家模式」。[5]
音樂教育模式的發展趨勢對教師教學方法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特別是在小學音樂教育階段,我們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小學生的基本的音樂認識和理解能力,這就要求我們的音樂教師要加強自身知識的積累,掌握全面的音樂基礎知識,能夠根據音樂多民族、多民族國家的特點,將西方的音樂教育體系進行深化、創新,融入民族的、民族國家的音樂解釋標准和框架,將小學音樂課程的教授通過體現民族和民族國家的特點,乃至通過民族和民族國家的風俗人情、地理風情的演繹,形成適合於每一課的教學方法,不同的歌曲不同的教授方法,最後形成一個多元的,兼容並包的小學音樂教學方法,突出音樂的民族特點,使小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提升音樂認識和理解能力,同時音樂教育是與多個學科相聯系的,這種聯系需要挖掘、利用。音樂教育與語文和歷史教育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歌詞在表達形式上是詩歌,歌詞的背景很多事歷史典故,運用這些聯系來做好音樂教學要加強跟該科目老師的聯系,可在其課堂上講授音樂教學所需要的材料,通過教師之間的配合來提升教學質量。例如《彝家娃娃真幸福》這首歌曲,按照傳統的方法教授,無非是老師按照西方的樂理知識進行講授、示範、學生跟唱練習直到會唱這首歌,但是由於缺乏民族的因素,使得同學們對這首歌曲的認識和理解職能停留在老師講授的層面,無法繼續深入,但是如果採取民族的教學模式,就要求老師研究彝族的語言、人情、彝族節日、服飾等彝族獨特的風俗文化,在此基礎上藉助電腦、影視作品,凝練彝族音樂的獨特因素,開展主題創作表演活動,在針對性的活動中講授該歌曲,得到的效果是明顯的,學生普遍對彝族的音樂有了深入的認識和理解,並能夠融合自身的認知進行主題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