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幼兒教師如何上好一堂課
在本月的中旬,我帶著忐忑的心情去市區實驗幼兒園參加了教學能手的最後一輪考核:上課。參加上課的老師必須在兩個小時之內將拿到的課題備好課,做好教學具,背出教案和故事,並和陌生的小班小朋友一起上好一堂課,半天下來,真是叫人汗顏! 要上好這樣一堂課,真的不是很容易,不僅需要一定得教學經驗,更多的是要老師各方面的專業素質和教學機智,我認為要上好這樣一堂課,仔細反思了一下,總結如下: 上好一堂課的基本要求: (一)備好課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包括: 教學對象分析;教學內容分析;教學目標設計。 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教學方式方法的選擇;教學媒體的運用。 (二)優化課堂教學教學實施 在教學設計完成之後,決定課堂教學優化與否的關鍵要素是教師的教學技能。 教師最基本的教學技能包括:導入技能; 教學語言技能; 板書板圖技能;講解概念技能;教態變化技能; 教學演示技能 ;提問技能; 反饋強化技能; 組織教學技能; 結束技能。 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之。現在很多教師會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來反觀自己的得失,通過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來提高教學反思的質量。 反思類型可有縱向反思、橫向 1、反思類型可有縱向反思、橫向反思、個體反思和集體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動研究法、比較法、總結法、對話法、錄相法、檔案袋法等等。 2、縱向反思和行動研究法 即把自己的教學實踐作為一個認識對象放在歷史過程中進行思考和梳理。同時不斷地獲取學生的反饋意見,並把它作為另一個認識對象進行分析,最後把兩個具體的認識對象揉在一塊兒整合思考。教學反思貫穿於你的教學生涯,而不是某一階段的特殊任務。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3、橫向反思和比較法 教學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謂跳出自我就是經常地開展聽課交流,研究別人的教學長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學習比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異,從而提升自己。當然,無論是運用行動研究法還是比較法,我們都需要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 4、個體反思和總結法 「課後思」:一場課下來就總結思考,寫好課後一得或教學日記,這對新教師非常重要;「周後思」或「單元思」:也就是說,一周課下來或一個單元講完後反思,摸著石頭過河,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月後思」:對於自己一個月的教學活動進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質量分析,這是比較完整的階段性分析。通過期中考試,召開學生座談會,聽取意見,從而進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或一屆教學的宏觀反思。 5、集體反思和對話法 集體反思指與同事一起觀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學實踐,與他們就實踐問題進行對話、討論,是一種互動式的活動,它注重教師間成功的分享、合作學習和共同提高,有助於建立合作學習的共同體。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來審視自己的教學實踐,能使自己對問題有更明確的認識,並獲得對問題解決的廣泛途徑。教師互相觀摩彼此的教學,詳細記錄所看到的情景。還可以用攝像機將教學活動拍下來,組織觀看。每個觀摩的教師都寫教學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學實踐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後共同研討,重在針對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困惑,進行團隊反思,每個教師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即使出現認識上的沖突,也是一個智慧碰撞和切磋學習的機會。」 注重教師之間的合作與對話是反思性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徵,反思不僅僅是「閉門思過」,與外界的溝通與交流也是進行教學反思的重要途徑,這是由教與學的社會性本質所決定。除了同事之間的集體反思外,還可請教育教研學者介入,提出有促進性、針對性的建議,促使教師不斷反思,從而獲得更新、更全面的認識。 步驟/方法: 1、寫成功之處 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並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達到光輝頂點。 2、寫不足之處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系統的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今後再教學上吸取教訓,更上一層樓。 3、寫教學機智 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 4、寫學生創新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補充今後教學的豐富材料養分。 5、寫再教設計 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來源:屈老師教案網)
C. 幼兒園教師如何備課課後反思
一、對選材的反思
對教材的選用,幼兒園教師有較大的自由度,所以對教材選用是否適宜,是課後反思的第一步。反思選材的適宜與否,首先要反思活動內容的安排是否根據班級實際情況選用,與目前班級幼兒的興趣點相吻合嗎?如若不相溶,但興趣是可以引導的,內容選得適宜,照樣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幼兒只有在感興趣的基礎上,才有參與活動的熱情。除了興趣以外,教師還必須考慮班級幼兒的經驗基礎。這一切憑教師事前的判斷,會有較大出入。如我在進行主題《青蟹》中,發現可以選用的題材有《認識青蟹》、《好吃的青蟹宴》、《熱鬧的青蟹節》、《青蟹殼做小動物》等,其中《好吃的青蟹宴》,我想作為青蟹產地的孩子,肯定看見過媽媽怎樣燒青蟹,吃過各種燒法的青蟹,但實際並非如此,課堂上,孩子們無話可說,只知道青蟹肉很鮮美,很好吃。整堂課成了老師的獨言堂,介紹媽媽怎麼燒青蟹,展示、介紹各種用青蟹做的美麗菜餚,究其原因,因青蟹價格昂貴,普通家庭吃的機會不多,吃的時候,也都是媽媽把肉弄出來喂到孩子嘴裡,燒青蟹的方法一般都很單一,孩子們對這一方面的生活經驗並不多,所以課上就沒話可說。
其次要反思活動對幼兒是否有教育價值,也就是說通過這個活動,幼兒有什麼收獲,能否提升幼兒的學習經驗。在幼兒的興趣和教育價值之間有時會產生矛盾,幼兒感興趣的題材可能沒有多大教育價值,有教育價值的題材幼兒不感興趣,所以必須要考慮兩者的平衡。
二、對目標定位的反思
反思目標定位是否貼切、准確,首先要看目標定位是否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再根據幼兒的學習效果來確定活動目標是定得高了、還是低了、還是剛好,不管活動的目標是重結果還是重過程,但目標必須是清晰的,是可達成的,而且是具有可操作性,能即時檢測的。在反思目標定位的過程中,有一個現象應引起我們的注意,就是一堂課里,目標不能定得太多,重點的只要一兩條能做好就行了,很難達成也很難檢測的目標,特別像提高什麼什麼能力這樣的大目標要慎用,這樣的目標在一個活動里是看不出明顯效果的。如中班科學活動《十二生肖》,活動目標有1、知道自己和親人的屬相,培養幼兒和家人之間的情感。2、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培養幼兒簡單的推理能力。3、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4、感知十二生肖所包括的12種動物、十二生肖的排列順序,感知了解十二生肖一年一種屬相,12年一個輪回的規律。我們在引導執教教師反思自己的目標定位有什麼問題時,指出重點目標是哪一個,應放到第一位,目標1是本課時完成的嗎?目標2和目標3提得是否太大了。這位教師在反思時就明顯地感到,自己的目標定位有問題,太多太寬,其實真正可用的是目標4。
三、對教學策略的反思
在整個反思過程中,對教學策略的反思是關鍵的關鍵,教學策略的運用是體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它包括教學方法、手段的運用,活動呈現的方式,教師的過程指導等,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反思教學大環節的設計和進程。
反思教學環節的設計,主要回想預設的步驟是否科學,哪一個環節出現的形式時間上有問題,環節之間是否緊緊相連,步步遞進,在教的過程中,條理清晰嗎,與預設的有沒有出入,根據幼兒的表現,臨時哪些地方進行了改變,筆者在自己的課後反思中就常覺得很多時候不能按預設的方案進行,有時甚至加上一兩個大環節,有時要刪掉一些環節,對這些改動就值得反思,多問一個為什麼。如,在中班玩骰子的游戲中,我預設了三個游戲,但實際上幼兒在認識骰子後,一個集體游戲,一個小組游戲就已經足夠了,因為幼兒對游戲興趣很高,希望能多重復幾遍,我就滿足了幼兒的要求。課後我就在想,幼兒雖然對骰子很熟悉,但對利用骰子大家一起做游戲是新鮮的,自然希望多做幾次,如果這時候,終止正在興頭上的游戲而進行新游戲,反倒降低學習興趣。那在今後的設計中只要兩個游戲設計得精一些就好了。
2、反思教學細節的設計和處理。
在幼兒園工作中很多都是細節上的工作,卻是不容忽視的問題。也許你只是遺漏一個小小的常規問題,但是你說了與沒有說,都會出現很大的不同,也許因為你一個不恰當的提問,課堂就會亂成一團,細節雖小卻很重要。所以在反思時,要從細節出發,從小的開始。
(1)、反思課的引題,是否馬上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有沒有為了引題而引題,繞了半天,沒有一點實際價值,平時我們最常見的現象就是把課里所涉及到的物品藏起來,讓幼兒漫無邊際地亂猜一通。引題所的化時間也要注意,有些引題雖好,但如果花費了十幾分鍾,還沒切入主題,那就本末倒置了,肯定會影響後面的活動。
2)、反思提問的藝術,恰當的提問能引發幼兒積極的思維,把活動層層推入,一堂課哪些問題提得好,哪些問題提得不恰當,而使得問題拋出後還要不斷地修正啟發,課後都應該好好地理一理。如中班故事《獅王拔牙》里有這樣的一段問答:
師:"獅王的牙齒是誰弄掉的?"
幼:"是石頭。"
師:"除了石頭還有誰?"
幼:"沒有了。"
教師的本意是希望幼兒能明白是獅王自己糖吃得太多了,引起蛀牙才丟的,幼兒當然不會想到這一層,教師課後反思這個問題提得很失敗,要是換成獅王的牙齒是怎麼丟的?那幼兒回答時思維就展開了,不會盯著石頭了。值得注意的是一個課時里問題的數量也有講究,問題過少,幼兒回答的機會相對就少,問題過多,容易造成重點把握不住,一般來說重要的問題五六個就夠了。
(3)、反思教師的教學機智和臨場應變能力,課堂中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譬如准備好的實驗材料突然變化了,好好的一個孩子突然暈倒了,幼兒的回答出乎意料,讓自己下不了台,這時自己是怎麼應付的,這樣的處理好不好,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筆者就碰到這樣的一件事,在教幼兒做手工時,女孩奇奇突然暈倒在地上,同桌的小朋友說她睡著了,我近前一看,只見奇奇臉色青白,四肢抽搐,我驚出一身冷汗,馬上把她抱起,怕嚇壞其他孩子,邊走邊說:"不要緊,老師有辦法,你們安心做手工。"跑到門外,馬上把孩子放平,邊掐人中,邊大呼救命,引來其他老師,立刻打電話送醫院。事後筆者在想,碰到這樣的事,在救人的同時,是否讓其他孩子一同參與,如打120電話,喊其他老師幫忙等,是否錯過了一個很好的教育機會。
D. 優秀幼兒園教案反思怎麼寫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之。現在很多教師會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來反觀自己的得失,通過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來提高教學反思的質量。 反思類型可有縱向反思、橫向 1、反思類型可有縱向反思、橫向反思、個體反思和集體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動研究法、比較法、總結法、對話法、錄相法、檔案袋法等等。 2、縱向反思和行動研究法 即把自己的教學實踐作為一個認識對象放在歷史過程中進行思考和梳理。同時不斷地獲取學生的反饋意見,並把它作為另一個認識對象進行分析,最後把兩個具體的認識對象揉在一塊兒整合思考。教學反思貫穿於你的教學生涯,而不是某一階段的特殊任務。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3、橫向反思和比較法 教學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謂跳出自我就是經常地開展聽課交流,研究別人的教學長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學習比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異,從而提升自己。當然,無論是運用行動研究法還是比較法,我們都需要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 4、個體反思和總結法 「課後思」:一場課下來就總結思考,寫好課後一得或教學日記,這對新教師非常重要;「周後思」或「單元思」:也就是說,一周課下來或一個單元講完後反思,摸著石頭過河,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月後思」:對於自己一個月的教學活動進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質量分析,這是比較完整的階段性分析。通過期中考試,召開學生座談會,聽取意見,從而進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或一屆教學的宏觀反思。 5、集體反思和對話法 集體反思指與同事一起觀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學實踐,與他們就實踐問題進行對話、討論,是一種互動式的活動,它注重教師間成功的分享、合作學習和共同提高,有助於建立合作學習的共同體。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來審視自己的教學實踐,能使自己對問題有更明確的認識,並獲得對問題解決的廣泛途徑。教師互相觀摩彼此的教學,詳細記錄所看到的情景。還可以用攝像機將教學活動拍下來,組織觀看。每個觀摩的教師都寫教學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學實踐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後共同研討,重在針對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困惑,進行團隊反思,每個教師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即使出現認識上的沖突,也是一個智慧碰撞和切磋學習的機會。」 注重教師之間的合作與對話是反思性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徵,反思不僅僅是「閉門思過」,與外界的溝通與交流也是進行教學反思的重要途徑,這是由教與學的社會性本質所決定。除了同事之間的集體反思外,還可請教育教研學者介入,提出有促進性、針對性的建議,促使教師不斷反思,從而獲得更新、更全面的認識。 步驟/方法: 1、寫成功之處 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並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達到光輝頂點。 2、寫不足之處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系統的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今後再教學上吸取教訓,更上一層樓。 3、寫教學機智 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 4、寫學生創新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補充今後教學的豐富材料養分。 5、寫再教設計 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來源:屈老師教案網)
E. 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運用教學機智
所謂課堂教學機智,就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處理有關教學的偶發事件地 能力,即應變能力,教學機智的實質是一種處理教與學矛盾的教學技巧。作為一名教師,除了有較好的責任心、教高的業務水平、廣泛的興趣好愛好外,還應具備一定的教學機智。正如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不論教育者是怎樣的研究教育理論,如果他沒有教育機智,他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育實踐者。」 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師課堂教學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幾十名活生生的學生在一起學習,他們的知識水平、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各異,課堂教學中的表現必然會出現千差萬別,加之外界環境影響,課堂教學中出現偶發事件、意外情況是難免的、必然的。當偶發事件出現時,作為教師是課堂教學的掌舵人,就應當因勢利導,以變應變,調整預設,給學生騰出空間,機智地駕馭課堂,正確處理課堂教學的偶發事件,讓課堂呈現別樣的精彩。有的教師不是沒有發現教學中的「偶發事件」,而是發現了但一時措手不及,不知如何處理。當課堂上出現偶發事件時,教師應如何妥善處理呢? 珍視並挖掘教學中的生成性資源 將學生的發展放在第一位 如果要使課堂上能有鮮活的動態生成,一是學生善於思考,另外更重要的是教師把學生的發展放在第一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把發展學生的質疑能力和創造能力作為改變教學程序和方法的目的和出發點。只有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教學活動中的對話,才有可能發生在對話雙方自由的探究或自發的討論中,發生在對話雙方人格上真正的相互回應與相互碰撞中。所以,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發展為根本,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課堂機智產生的基礎。 做一個敏銳的傾聽者和發現者,把「偶發事件」的價值最大化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更是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與生成者。他們在課堂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學習興趣、積極性、注意力、思維方式、合作能力,他們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無論是以語言還是以行為、情緒的方式表達,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資源,教師要做一個敏銳的傾聽者和發現者,善於抓住課堂上每一個這樣的契機,把「偶發事件」的價值最大化。 二、設計彈性方案,拓展自主空間 教學是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要想取得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必須充分的的預設。因此,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而鑽研教材,了解學情,是進行預設的重點。教材是落實課程標准,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教師只有對教材的深刻的理解,對相關的知識點博學精通,心中有數,以及注意對教材內容的前後聯系,這樣才能回答和處理學生就教材內容提出的疑問,也才能就教學情況變換教學方法。例如,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一時答不上來,怎麼辦?或放緩思考的坡度,或化難為易,或變換角度等。這些都必須熟悉教材才能辦到。 深挖教材內容,既能使自己准確把握教材,有針對性地處理好教材,又能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如魚得水、游刃有餘。 學情是學習者在某一單位時間內或某一學習活動中的學習狀態。它包括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方式、學習思路、學習進程、學習效果等諸多要素。學情具有以下幾個特徵,第一,學情客觀存在;第二,學情復雜多樣;第三,學情可以改變。學情的2幾個特徵給我們的啟示是:一要針對學情備課;二要靈活調整學情。熟悉學生情況。教師在上課前必須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及興趣愛好、課外閱讀等方面的情況,把握學生的思維動向。對同一個問題,由於每個學生知識基礎和觀察思考的角度不同,會有不同的看法。這就要求教師注意把握學生思維的脈搏,從學生的角度關注知識生成的過程。 基於對教材的鑽研和對學情的了解,在進行充分預設是必要的。但預設應該是有彈性、留有空白的。因為教學過程本身是一個動態的建構過程。因此,教師充分考慮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在預設時,預留「彈性時空」,從而使整個預設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在實施過程的設計上要「大氣」,不求老師一廂情願、滴水不漏式的預設,重在全程大環節的關聯式策劃;在每個大環節中又要充分考慮到各種情況,例如,學生會提出什麼疑問,教師如何作答;教師提出某個問題,學生會怎樣回答,一般有幾種答案,教師怎樣引導,最後該怎樣導歸納等。如果在備課過程中多從學生方面考慮,會有利於提高教師的應變能力。 增加文化底蘊,積累教學智慧,靈活駕馭實施過程 加強學習,不斷擴大知識面。任何一種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知識作為前提條件的。因此只有加強學習,不斷擴充、積累、反思已有的教學經驗,才能在課堂教學中隨機應變。 課堂上,教師怎樣才能發現學生回答中富有價值和意義的東西並靈活機智的處理呢?這需要教育機智。教學機智並不神秘,它是教師多種教育能力的結合,可以通過培養鍛煉得以形成和提高。一個教師要掌握教育機智能力,提高教育的藝術水平,需要在教育理論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積累多種「案例」和「處方」,可以說經驗越豐富,遇到意外事件心中就越有底,就可「處變不驚」,反之經驗貧乏,就可能驚慌失措,束手無策。但教育機智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它有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首要的是加強學習,增加文化底蘊。生物知識浩如煙海,教師要不斷豐富知識,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雜家」,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擴展自己的教學思路,適應現代生物教學的需要。另外,掌握常見的教學策略,積累豐富的教學機智也是必不可少的。如: 1、繞道迂迴,調節難度。在課堂教學中,發現當原來設計的問題失去對學生思維的鍛煉效能時,應及時調節難度。如果原來設計的問題難度過大,要適當變換角度或適當補充鋪墊繞道迂迴,放緩思考的坡度或化難為易;如果原來設計的問題過於淺易,要追加問題,以調節難度,實現預期的教學目的。 2、因勢利導,爭取主動。在教學過程中,由於突發事件的發生,使課堂陷入被動,這時可想辦法轉移學生的注意力,因勢利導,把出現的事情與教學聯系起來,扭轉被動局面,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作演示實驗時,由於客觀原因實驗不成功或出現結果異常,學生議論紛紛,這時教師可馬上話鋒一轉,叫學生回答實驗為什麼不成功,這樣可引導學生從反應的原理、實驗裝置設計、試劑的選擇以及條件的控制等方面進行思考和分析,同樣可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3、製造氛圍,創設情境。沉悶的課堂氣氛難以激發學生的思維,但過於喧嘩的課堂又難以使學生冷靜思考,及時把握教學中學生的情緒,及時調控課堂使學生的思維保持興奮活潑狀態。如在課堂教學中,將實驗設計更具有突發性,儀器安裝更具有審美性,操作演示更具有科學性和規范性;將思考問題的設計帶有連續性、階梯性、跳躍性;教學語言的選擇注重情感性、幽默感以及懸念的巧設和思維路徑的變異等都是創造良好課堂氣氛的有效途徑。 4、啟發誘導,對症下葯。當學生的發問或回答出乎意料之外,可根據場景給予鼓勵並及時引導,避免因猶豫不決而帶來的課堂混亂和學生思想上的彷徨。及時把握學生的思維脈搏,發現症結,採取針對性措施。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要求教師以組織者、引導者和規范者的身份具有良好的教學機智,教學機智的形成並非一日之功,它與教師高度的修養、深厚的功力、廣博的知識、熟練的技巧和豐富的經驗為基礎的,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對教材的高度理解、對學生的充分熟悉、對知識的科學態度和對學生的真摯感情,才能適應新課程理念下教學的需要,靈活自如地駕馭課堂教學進程。
F. 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教學機智」
處理課堂突發事件,前提要有愛心和耐心,其次要講究藝術和方法。作為一個教師要「多用情,少發火」。要以情感人、親切和藹、心平氣和。由於課堂教學環境的不同,出現的課堂偶發和突發事件的類型也有所不同。總的來說有這樣幾種類型:外部干擾型、教師失誤型、學習困擾型、課堂異常型等等。處理課堂突發事件,前提要有愛心和耐心,其次要講究藝術和方法。作為一個教師要「多用情,少發火」。要以情感人、親切和藹、心平氣和。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堂中的突發事件層出不窮,作為人師,我們應以「尊重學生、愛護學生、理解學生、體貼學生」的原則來謹慎、恰當地處理好課堂的突發事件。在課堂上,只要我們能根據不同的情況,因勢利導,採取相應的應變方法,就一定能夠處理好各類偶發事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細致地概括來說,處理課堂偶發和突發事件有大致以下幾種方法。1、以變應變法。當課堂教學超出原來的設想,突然出現意料不到的情況,且影響到正常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採取以變應變的方式。案例:我校一名科學教師在上課的時候,突然有一為學生大叫:「蜘蛛」,頓時課堂出現了一片混亂的現象。這時,老師讓學生趕走蜘蛛後,開始了對昆蟲這一知識點的講解。這樣做不但有利於緩解學生恐懼的心理,而且將學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課堂,很好地與課堂內容相結合。2、將「錯」就「措」法。這種方法其實在課堂運用得比較普遍。往往是在老師自身不小心犯錯的情況下,礙於面子,不能直接說老師自己錯了,但又不能將錯就錯,不加糾正,影響教學效果。這種情況下來個將「錯」就「措」,詢問學生,剛才老師哪裡有不對的地方?這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教學機智。3、實話實說法。案例:有一次,我在教唱課的時候,有一個音應該唱六拍,而我在教的時候是五拍,學生雖然在跟我唱,但聲音越來越小,聲音里透露出一種疑問和不肯定的感覺。我問:「怎沒不唱了。」有問同學說:「老師,這里是唱六拍,不是五拍。」我一看果然錯了,於是我馬上對同學們說:「剛才這位同學說得對,老師不夠仔細,唱錯了,我們一起來改正好么?」這時,課堂又回到了原來的教學狀態。有時候,教師由於不夠仔細難免會出現一些小狀況,但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失誤,而不去管學生心中的疑問,這樣就不對了。有時候教師坦誠的襟懷、實事求的做法是能馬上解決這些小小的問題,而且也不會影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相反錯了不改正,學生會對老師產生不信任感。4、因勢利導法。所謂「勢」,是指事情發展所表現出來的趨向。處理偶發事件時,要注意發現和挖掘事件本身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意義,然後順勢把學生引向正路,或逆勢把學生拉向正軌。課堂中有些偶發事件的出現,已經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完全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想讓學生重新注意於原定的教學內容是很難的。這時教師可以轉而發掘事件中的積極因素,順應學生好奇心,滿足學生求知慾,因勢利導地開展教育或教學活動。這樣,不僅保證了課堂教學的秩序,而且擴充了課堂教學信息,從而達到教學目的。案例:在一堂數學課上,一位數學教師正在講關於質數與合數的基本概念,突然,教室外基建工地傳來「嘭、嘭、嘭……」的拖拉機發動聲,而且這聲音還一直響下去,使教學無法進行,學生也煩燥不安,張望窗外。這時,教師靈機一動,大聲講道:「現在大家開始數數,看拖拉機的響聲有幾下,然後回答你數的是質數還是合數。」這個案例中,學生注意力已游離了教學目標。如果這時命令或強制學生聽講,不僅教學效果不好,而且會影響師生之間的融洽關系。這位教師因勢利導,巧妙地把環境中的噪音變成了有利於教學的情景,順應了學生的心理,使他們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學習中,並且加深了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正確教育,因勢利導地處理課堂偶發事件,教師要堅持正面教育,循循善誘,因勢利導。遇到課堂偶發事件時,教師可根據學生特點,結合教學的實際,正面啟發,善於誘導,且要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民主平等。是說服而不要壓服;是疏導而不要懲治報復;是誘導攻心而不要簡單粗暴;是真心接受而不要強迫服從。為此,就要求教師遇到偶發事件時要耐心、動之以情、規之以矩、導之以行,循循善誘,因勢利導,啟發自覺,幫助學生自我認識錯誤,從而有效地處理課堂偶發事件。
G. 如何有效的組織幼兒園讓小朋友參與課堂游戲互動
「幼兒園教學活動的組織與互動」是師幼之間不斷進行著的一種生命之間的溝通和交往,活動過程定位在教與學之間的相互交往、相互影響的動態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通過重新建構新型的師生關系,優化互動方式,形成交互影響,不斷產生思維「共振」,達到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目的。 活動組織中有關師幼互動的常見問題 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同樣的一份經典的活動方案,由不同的教師執教會產生不同的活動狀態。由此可見,一個成功的教學活動,除了要制訂合適的目標,精心設計活動過程外,教師在教學現場的師幼互動水平、處理預設和生成的能力等,也是影響教學活動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組織活動的能力也是反映教師專業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 教師與幼兒互動的能力直接影響著活動組織的成效,那麼幼兒教師是否能夠認識到「互動」的重要性?他們又是如何理解「互動」的呢?通過調查與訪談,我們聽到了以下幾種聲音: 1.互動其實是烘托教學氣氛,氣氛好,就會覺得互動好。 2.互動太難了,有天賦的教師才能做得好,一般教師學都學不會。 3.互動就是經驗積累的成果,需要一定的教齡作為鋪墊,年輕教師要慢慢學。 4.互動很簡單,無非就是幼兒興奮點、開心點,教師靈活點、反應快一點。 通過觀察和了解教學實踐,我們發現,在新課程全面推廣的今天,雖然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都會特別關注師幼互動的效果,但對於「互動」理解上的偏差,導致教學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一些「失真」的「互動」。 1.形式化互動:表現為互動實質的缺失。教師與幼兒兩者之間相互扮演著互動的角色,但是彼此間的互動只有形式沒有實質性的內容,具體表現為只「議」不「思」、只「說」不「聽」。 2.單一性互動:表現為互動形式的失當。教師力圖從「獨白」走向「對話」,使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成為活動的主要形式,幼兒之間的互動較少。 3.偏向性互動:表現為互動對象的選擇上。教師在選擇互動對象上有著明顯的傾向性,相比較而言,能力強的幼兒獲得更多與教師互動的機會,在互動內容和時間的分配上也存在著「因人而異」的現象。 我們的思考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著力研究,如何建立積極、適宜、和諧的師幼互動,從而改善幼兒園活動組織的現狀。 (一)關於教學情境與氛圍營造 「情境」問「教學具」:「活動中,你會跟著我走嗎?」 「教學具」反問「情境」:「那你會跟著幼兒走嗎?」 「情境」回答:「不會,我是跟著教材走的。」 「教學具」斷然答道:「那我就不一定跟著你走了。」 情境與教學具最初是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預先設計與准備好的,但隨著活動進程的推進,教學情況可能會發生多種變化,此時情境與教學具應該注重現場的幾種即時變換: 1.關注情境與教學具在現場中的合理性,充分把握內容的活動因素和幼兒的思維現狀,充分利用幼兒原有的生活經驗。 2.讓情境與教學具呈現階段性,根據幼兒在現場反映出來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及時利用或創設情境,巧妙改變教學具,從而吸引幼兒,盡量讓幼兒由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情感的滿足,進而成為推動幼兒進一步學習的動力。 關鍵點:吸引幼兒的有時不是教學活動的內容,而是教師本身 良好的師幼關系能拉近師幼的距離,使教與學之間有效連接起來,使幼兒能夠充分學習與發展,要實現這樣的「師幼互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 1.接受幼兒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並通過溫暖而富有感情的互動表達對每個幼兒的接受。 2.處理好影響幼兒主動性的各種因素,想方設法引導幼兒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通過知識、情感、態度、需要、興趣、價值觀等方面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范等廣泛的信息交流,實現師幼互動,並通過生生互動,相互影響,相互補充。 3.教師與幼兒的互動必須藉助於有效的媒介,如語言、行為、態度或肢體語言,以及使用目光接觸、表情、手勢等非語言行為與幼兒溝通。 總之,良好的互動是師幼心靈的溝通,有效組織與實施活動必須要把握好幼兒的本體需求,以情動情,引入情境。 案例呈現:情境介入——區域游戲「拼圖角」 「拼圖角」的材料包括:第一層次——木質積木的拼圖(9~12塊);第二層次——帶底板的紙質拼圖(底板上有和拼圖輪廓一致的輪廓線);第三層次——沒有任何提示的散裝拼圖(40~60塊)。 情境一:今天,倩倩第二次來到「拼圖角」,她已經兩次完成由9塊木質積木組合而成的拼圖了,這時她抬起小腦袋說:「老師,我拼好了!」(此時倩倩的言下之意就是,我沒有事情可以做了,卻沒有注意到邊上的紙質拼圖。) 教師介入:摸摸倩倩的小臉,有點「誇張」地表揚她:「哇!倩倩拼得那麼快呀!我們一起數數這幅拼圖一共由幾塊積木組成?」同時,引導倩倩向旁邊也在玩拼圖的幼兒介紹她的成功經驗。 教師介入情境的意義: 1.和幼兒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悅並幫助幼兒一同數數; 2.通過提問,將幼兒的經驗傳遞給同伴,既增強成功者的自豪感,又間接起到示範的作用。 情境二:教師指著邊上的紙質拼圖,對倩倩提出新的挑戰:「倩倩,試試看別的拼圖,行嗎?」過了一會兒,倩倩還是沒有成功,教師發現倩倩直接選擇第三層次的拼圖了。 教師介入:倩倩,仔細看一看,這里有兩種拼圖,你可以先選擇一種簡單的,你看這一種底板上有輪廓線的,好像簡單點,你先試試這種。 教師介入情境的意義:當幼兒由於選擇了超越自己現有水平的操作材料而影響活動成果的時候,教師應該及時介入幫助幼兒尋找更適合自己活動的操作材料。 通過這則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如何保證教師介入情境的有效性,並形成良好的師幼互動,教師要注意: 首先,在區域活動中教師的有效介入要綜合分析區域的預設目標、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當前的活動情況,對幼兒的行為、語言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並及時做出有效反應。 第二,介入過程中教師的語言表述要簡潔、清晰和明確,同時要起到示範作用。 第三,材料是師生互動的中間媒介,材料的傳遞性、層次性和合理性,決定著幼兒活動挑戰度的適宜性。 第四,操作活動中教師的介入應該基於仔細的觀察與分析,介入應該是間接的、適時的。 最後,教師恰當地運用肢體語言,除了給幼兒親切和溫暖的情感體驗外,也讓幼兒在間接的幫助中得以感受成功的體驗。 (二)關於巧問與有效調控 「預設提問」對「現場巧問」說:「世界有了規范和統 一,才那麼美麗。」 「現場巧問」反駁「預設提問」:「世界有了改變和創新,才那麼美麗。」 「世界」說:「別爭了,你們都是我最親近的人。有了你們,我才美麗。缺了任何一個,我都會遜色。」 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時往往會根據活動預設進行提問,但是在活動中完全按預設好的問題實施卻不一定起到好的效果。所以,組織教學活動需要根據實際的情況,適時、適當地調整預設的問題,而提問的適切性直接影響著教學活動品質的高低。因此,根據教學現場的實際情況,通過巧問和追問引導幼兒針對各種問題進行思考,形成有效的師幼互動和生生互動,有效調控教學現場,這是教師相當重要的專業能力。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要注意: 1.傾聽是巧問的前提,教師善於傾聽幼兒,包括傾聽幼兒的妙想,傾聽幼兒的童心,傾聽幼兒的錯誤,傾聽弱勢幼兒的聲音等。 2.現場的巧問應抓取即時的素材,抓住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多用激勵、接納等語言增進教師與幼兒互動的行為,有效引發
H. 簡談如何運用教學機智提升幼兒教育
新課程教學觀認為,教學不只是課程的執行和傳遞,更是課程的創生與開發;教學不是實施計劃、教案,照本宣科的過程,而是課程內容持續生存和轉化的過程,是幫助每一個幼兒進行有效地學習,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當幼兒出現錯誤時,教師要及時創造條件,巧妙誘導,使之感悟並糾正自己的失誤。
I. 關於幼兒園 怎樣上好一堂課教研心得
要上好這樣一堂課,真的不是很容易,不僅需要一定得教學經驗,更內多的是要老師容各方面的專業素質和教學機智,我認為要上好這樣一堂課,仔細反思了一下,總結如下:
上好一堂課的基本要求:
(一)備好課——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包括:
1.教學目標設計(教什麼、學什麼設計):
教學對象分析;教學內容分析;教學目標設計。
2.教學策略設計(怎麼教怎麼學的設計):
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教學方式方法的選擇;教學媒體的運用。
J. 幼兒教師處理學生問題的教學機智有哪些
幼兒教師處理學生問題的教學機智有四點
1、隨機應變:
馬卡連柯說: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徵之一就是要有隨機應變能力,有了這種品質,教師才可能避免刻板及公式化,才能估量此時此地的情況和特點,從而找到適當手段。教師隨機應變能力是教育機智的集中體現。比如有位外語教師在教cook (公雞)一詞時,有個學生突然怪聲怪調地說:「有沒有母雞呀?」頓時,全班一片喧嘩。教師平靜地說:「有,不僅有母雞,還有小雞這個單詞。」接著一一講解,並表揚了那位學生好學好問,但也批評了他說話的態度。這樣機智的處理,既沒有干擾正常教學,還使學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識,受到了教育。由此可見,隨機應變能力是教育藝術的高度表現,也是教育機智的重要特徵。
2、因勢利導:
所謂因勢利導,就是根據學生的需要和特點,利用並調動積極因素,循循善誘,使學生揚長避短,健康成長。例如一位教師上課時,發現某學生看小說,就突然提問他。可這個學生站起來嘻皮笑臉地說:「這個問題嘛,我可以給全班開個講座了。」全班鬨堂大笑。這時教師沉著地說:「好呀!正好教學計劃中有個專題討論,下周進行,你作中心發言。」那個學生一下子泄了氣。課後為了下周的發言,他查找了許多資料,作了充分准備,發言時效果很好。教師表揚了他,他也公開向老師道歉。這位教師正是能因勢利導,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才解決了這個棘手問題,充分展示了自己良好的教育機智。
3、掌握教育分寸:
這是指教師要講究教育的科學性、嚴肅性,在教育學生和處理問題時,能實事求是,分析中肯、判斷准確、結論合理,對學生要求適當,使學生心服口服。選擇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的處理措施,善於批評與表揚,懲罰與獎勵適當適時,這都能體現出良好的教育水平,也有利於教育機智的有效發揮。
4、對症下葯:
這是指教師能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具體特點,巧妙地採取靈活多變的教育方式方法,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室發現了個別學生抽的煙頭,但他沒有點名批評。班會時,他說:「今天,我要談談吸煙的好處。」同學們一聽就愣了,特別是吸煙的同學更是莫名其妙。這時老師接著說:「抽煙有十大『好處』,第一,抽煙的人永遠不會老,據醫學研究,抽煙的歷史越長,壽命越短,當然永遠也別想老了一一提前死亡。」老師一連講了十個「好處」,學生明白了老師的意思,以後,班上再沒有發現學生抽煙的事情。這個成功的教育事例,就體現了教師巧妙、幽默的教育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