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有效,合理運用「小學信息技術教與學」
如何有效、合理運用「小學信息技術教與學」
(參考文獻)小學信息技術人教版一、研究背景 俗語說的好:「要想在二十一世紀中不被淘汰,必須做好兩種准備:一是懂英語,二是會電腦。」隨著現代科學進步、社會的發展,當今社會要求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從以上的話語中,可見計算機知識的學習已成為小學生必不可少的課程組成部分,這不僅對培養跨世紀的人才具有現實意義,而且對提高我們民族的素質也有著深遠的意義。20世紀後期,信息技術網路席捲全球的速度令人震驚,從遠距離教學到電子商務,從電腦上網到手機上網,直到現在各國政府宣布大力推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我們可以發覺信息化時代的真正來臨,它給我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信息技術已深入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且其帶給我們的影響已遠遠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一次變革。在這種環境下我們的教育面臨著迫切改革的要求,尤其是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引用,給傳統教學帶來了很大的沖擊。目前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技術手段的能力,在小學階段,我們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與信息能力;把計算機作為信息技術教學的工具,使學生掌握這種工具的使用方法,並藉助於這一工具來幫助他們學習,提高學生的信息素質,培養他們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各種能力。傳統的信息技術學科重知識輕能力的教學目標、講授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新課程的需要,我們正在積極探索一些新型的教學模式,採用啟發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教學方法,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積極主動發展的空間,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和工作的能力、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為終身學習打好基矗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課的研究與實踐正在中小學深入展開。為此,本人對如何有效、合理運用「小學信息技術教與學」的實效性問題進行了一些研究,現略抒淺見,拋磚引玉,以冀進一步引起人們的關注與探討,從而推動小學信息技術課教學成效的進一步開展和完善。
二、游戲入門,自覺學習。
小學生對游戲特別感興趣,而計算機正具有能玩游戲的特點。根據這一特點,可以把計算機新課的學習寓於游戲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學習濃厚的興趣中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
例如:學習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師一開始直接講解手指的擺放要求和指法要點,學生不但學的很累,而且很不願意學,更加不能強迫其練習了。我在教學中就採取游戲引入的方法,先讓學生玩(金山打字),比賽誰的成績好或者與老師比賽。學生在「打老鼠」等游戲的實踐中發現,要取得好成績就必須練習好指法。於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夠打得又對又快。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再講解指法練習,學生學得就很認真。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學生們再玩這個游戲時就感到輕松自如了。這樣,既保持了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熱情,還可以促使學生自覺去學習計算機知識。
三、採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加深對計算機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固有特徵,採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加深對計算機科研課題的理解和記憶。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活動水平基本上處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因此,小學生是通過對實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語的直接感知、對學習材料的直接操作來獲取知識和技能的。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固有特徵,採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加深對計算機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也可以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應根據其特點,針對一些計算機術語、理論性概念作有針對性講解,做到突出重點、抓住關鍵而且形象具體,然後讓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來驗證所學的知識,熟練地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技能,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教師應加強輔導,在通過屏幕監視器或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問題。
四、自主學習,不斷創新。
電腦知識有很大的開放性,學生也喜歡上信息技術課。我們教師應該充分抓住學生的這一興趣,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其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電腦知識這也是培養學生不斷創新的手段之一。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能夠自己探索一些工具及軟體的使用方法,一般情況下採取「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即學生在使用一些工具時,一開始老師就故意留一些在操作過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不講解,而學生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又要用到,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己去閱讀教材,然後老師再加以引導,最後解決實際操作問題,通過長時間的訓練,學生逐步會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利用小組合作,縮小個體之間的差異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種種主客觀原因造成在計算機課上,有些學生可以說是一點就通、舉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學生基礎較弱,學有困難。這就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如果教學內容太淺了,基礎好的學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點,基礎差的學生便不能接受。為了解決這個實際矛盾,我主要採取了小組協作學習的方式,組與組之間資源共享。具體方法是將不同層次的學生搭配編組,推選基礎較好的同學做小組長,有些基礎差的同學常常會跟不上老師的教學進程,這時就由小組長擔當起小老師的角色。在完成一些綜合性較強的任務時,不僅同組同學要互幫互助,組與組之間也要利用區域網的便利,進行資源共享。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讓孩子們懂得協作的重要性。
六、利用網路教室構建學習環境 在信息社會,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在網路環境下,教師可以利用數字化的教學平台或自己動手建立教學網站,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在網路上向學生提供明確的學習目標,提供可以選擇的學習方法、學習資源、檢測練習,由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自主選擇。教師在教學中主要起組織、指導學生學習活動,在不同范圍內解答疑難問題,隨時調控教學進度等作用。教師通過網上專題討論為各個學生提供了單獨或小組討論的機會,每個學生可以在富有競爭性的討論中積極思考問題。
七、嘗試以「任務驅動」的方法組織教學。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極富創造性、具有明顯的時代發展性特點的課程。而「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適用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首先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完成「任務」,並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從而培養出獨立探索、勇於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面臨教育信息化的挑戰,信息技術教學模式正由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為建構一種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認知主體作用的新型教學模式。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全面改革。
總之,要上好小學信息技術課這門課程,只要我們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處處留心、時時注意,而運用豐富的教學語言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言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化的。如何讓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那就需要重視語言教學的熏陶感染作用,使我們的學生能夠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掌握更多的知識;應該有效地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但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只有學生不斷的積極參與,以自己感性之軀的各種感官理性地去觸摸、去品味、去探究,用自己的生命和最具審美價值的藝術去建構人生歷程,讓那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提高他們駕馭計算機的能力,為他們今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矗
❷ 如何進行小學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
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讓學生在課題研究中主動獲取有關信息技術的知識,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意識;同時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的研究性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在完成研究性課題時,必然使學生獲取和處理信息資源的能力得到加強,從小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和合作的手段。在小學信息技術課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對實現新課程標准下的教學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小學信息技術 課堂教學 研究性學習
所謂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選擇一定的課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進行主動探究的一種學習方式。其基本特徵是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全員參與。在小學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中,多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要求學生以共同的興趣愛好,自由組成研究小組,共同制定研究課題、實施方案,共同研究並總結研究成果。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所扮演的是一個建議者、傾聽者和協調者的作用。例如在畫圖和文字處理的教學中,可以鼓勵學生組成不同的小組,對不同畫圖軟體和文字處理軟體的使用方法及實現功能進行研究並得出不同結論,教師再組織不同小組利用機會進行交流,從而使學生學習的面更廣,在小組學習中提升合作學習的能力。
1.建構合理的合作學習小組。從合作學習的概念中可見,合作學習對小組成員的構成是有一定要求的,而不是幾個學生的隨意組合。教師對此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在仔細觀察、調查的基礎上,綜合分析學生的個性、成績、能力、思維特點等,然後進行合理的分組。分組之後,要注意收集小組成員的「磨合」信息,並酌情做出調整。這是合作學習能否取得預期效果的前提。
2.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規。合作學習時,小組成員間應合理分工,明確各角色的職責,使主持、記錄、把握主題(討論跑題時負責把話題引回主題)、匯報、記時等各有分工,人人有「事」干,以便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長處和作用。角色分工可以由學生協商進行,也可由教師在了解、熟悉學生的基礎上進行。每個人的角色可以相對固定一段時間,以便學生適應角色要求;可以定期輪換,以使每個學生得到多方面的鍛煉,並可避免因長期擔任一種角色而出現懈怠感。不論採用何種方式確定匯報人,教師在學生實施合作前均應明確告知,以便學生做出相應的准備。各種確定方式各有利弊,教師可輪換使用。事先選定匯報人的方式的益處是承擔匯報任務的學生因任務在身會用心傾聽、整理同伴的觀點,匯報的質量可能較高。弊端是非匯報者可能會產生事不關己的鬆懈心理;臨時指定和隨機叫號的方式,因每人都有可能被教師叫起成為匯報者,而匯報質量又決定本組成績,可促使每位學生成為認真的傾聽者。當然,因每個人是否成為匯報者只具有可能性而不是確定性,學生也會存有僥幸心理,並因此影響匯報質量。由內向或學習成績暫時落後的學生匯報時,教師要特別注意要求各組記錄員做好記錄工作,為他們的匯報提供心理支持。
3.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合作學習中要使每個學生傾力投入,教師要以平等的姿態參與其中,保護學生的參與熱情,對「異類」的觀點可以組織小組或全班學生討論、爭論甚至是辯論,而不是居高臨下地輕易否決或不屑一顧。
4.提供合理的合作學習時間。教師應根據任務的難易程度和現場的進展情況,為學生提供合理的合作學習時間。合理的標准可以是:小組各成員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研討產生的方案都有時間進行演算、實驗探究和驗證;需要留出出錯耽誤的時間,需要有時間沉思默想,還得有時間去思考總結個人經驗,去進行相互交流。那種只因預定時間已到而強行打斷學生討論興致的做法,不僅無益於保證合作學習的質量,更會敗壞學生可貴的參與熱情。
5.合理調控合作過程,加強學習指導。合作學習本身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教師要承擔好組織者的職責。首先,應向學生說明合作的內容和要求;其次,在學生進入合作之前,應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獨立思考時間;第三,及時了解合作的進展、討論的焦點和認知的難點;第四,要合理調控合作過程。教師既應是平等的參與者,又應是冷靜的觀察者和有效的調控者。這要求教師既能參與其中,與學生共同討論,又能適時抽身了解各組的合作進展情況,並能根據所掌握的情況合理調控合作的進程。教師完全被「裹入」其中而忘記自身職責,或在講台上忙於熟悉教案、准備課件和教學用品而對學生合作進展不聽、不看、不問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6.採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研究性學習成果的評價要重在過程而非結果,重在全員參與。因此,應該根據學生參與研究活動的態度,學生在研究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學生在研究中所獲得的成果情況和學生所得到培養的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注重評價學生在實施研究性課題時,獲得哪些信息技術基本技能,形成什麼樣的信息素養。注重評價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評價應主要採用實際操作和學生作品展示的方式。
研究性學習通過學生首先選擇需要解決的問題(即課題),採用小組協作方式,藉助網路等信息工具,通過個體的主動探索,在實踐研究過程中培養良好的信息技術素養。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由於受知識水平限制,所選研究性課題與真正意義上的研究課題有所不同。要以學生為主體,本著發展學生個性和培養創新精神的原則,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的教學觀念,真正形成有別於其他學科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
❸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現狀的研究內容有哪些
1、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結構的研究
2、網際網路上教學資源的分析與利用的研究、內
3、基於網際網路教學模式容的研究
4、利用校園網進行教學的研究
5、在信息技術教學環境下教學策略的研究
6、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整合的教材的研究
7、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評價體系的研究
8、信息技術在學科課程中的應用與創新人才培養的教學設計研究
9、信息技術條件下學科課程整合的模式設計研究
10、新型課堂環境教學模式比較研究
11、網路環境下的學習方式構建與實踐研究
12、以信息技術為支持環境的研究型教學方案與素材設計研究
13、中小學網路教育資源與學科整合教學的個案與評價研究
❹ 淺述如何解決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重點,難點
在討論如何把脈並突破課堂重難點之前,我們首先要明了什麼是重點?什麼是難點?如果堂課的重點與難點也難以把握,那麼何來的突破?顧名思義重點是指關鍵性的知識,學生理解了這個關鍵性的知識其它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而難點主要是指教材中那些對大多數學生來說認為比較難以理解、難以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教材中的一些重點很可能也是難點但並非所有的重點都是教材的難點,所以不能把二者等同起來。我們小學信息技術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如果能很好的把握教學的重點與難點,那麼整個課堂的教學效率會更高,教學的目標也更加明確,更具有針對性。所以說把握重難點是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有效教學的關鍵。那麼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呢?我們不妨以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鑽研教材,了解學情。在課堂教學之前,必需要認真研讀教材,明確本節課要教學的目標是什麼?內容是什麼?可以採取哪些教學方式?然後再了解所任教班級學生的大致情況,如學習能力,操作能力。從中分析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遇到那些困難?結合教學內容確定教學重點。二、確定主題,把握重點。每一節信息技術課的技能目標基本是固定的,但教學主題卻是可變的。我們在確定或選擇教學主題時,要把握其中的教學重點,抓住這個關鍵性的知識點,圍繞主題進行展開,讓學生在活動中去完成主題任務,在任務中去體驗和操作關鍵性的知識點,即教學重點。三、以舊引新,突破難點。任何新知識新操作技術的學習,都是基於原有知識結構的。所以我們在教學時,特別是對一些難點部分,要做到有層次感,可將其分解成若干分小活動,從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引導,步步為營,逐步提升,從而幫助學生拓展原有的知識結構,達到構建新知的目的。四、板書設計,理清思路。由於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操作水平是有差異的,所以上述方法不解決時,我們還可以藉助其它工具,如板書設計。如我們選擇思維導圖來幫助學生構建新的知識體系,從而理清教學思路,把握教學內容。五、強化感知,鞏固練習。 當學生學習新的知識和操作之後,我們必需要及時鞏固,訓練操作,強化感知。這一步在我們信息技術課中顯得尤為重要,因為許多學校每周只有一節課電腦課,並不是所有的學生能在當天或隔天就能進行鞏固性操作的。因此在課前進行簡單的回家作業調查應該成為慣例。當然課堂教學重難點的落實,並不僅僅局限於此。教學關鍵還在於其內涵,而不在於其形式,只有在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中,才能真正認識教學重難點的含義和特點,才能科學地研究、有效指導教學活動的開展。
❺ 如何開展小學信息技術興趣小組研究
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讓學生在課題研究中主動獲取有關信息技術的知識,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意識;同時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的研究性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在完成研究性課題時,必然使學生獲取和處理信息資源的能力得到加強,從小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和合作的手段。在小學信息技術課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對實現新課程標准下的教學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小學信息技術 課堂教學 研究性學習
所謂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選擇一定的課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進行主動探究的一種學習方式。其基本特徵是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全員參與。在小學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中,多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要求學生以共同的興趣愛好,自由組成研究小組,共同制定研究課題、實施方案,共同研究並總結研究成果。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所扮演的是一個建議者、傾聽者和協調者的作用。例如在畫圖和文字處理的教學中,可以鼓勵學生組成不同的小組,對不同畫圖和文字處理的使用方法及實現功能進行研究並得出不同結論,教師再組織不同小組利用機會進行交流,從而使學生學習的面更廣,在小組學習中提升合作學習的能力。
建構合理的合作學習小組。從合作學習的概念中可見,合作學習對小組成員的構成是有一定要求的,而不是幾個學生的隨意組合。教師對此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在仔細觀察、調查的基礎上,綜合分析學生的個性、成績、能力、思維特點等,然後進行合理的分組。分組之後,要注意收集小組成員的「磨合」信息,並酌情做出調整。這是合作學習能否取得預期效果的前提。
2.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規。合作學習時,小組成員間應合理分工,明確各角色的職責,使主持、記錄、把握主題(討論跑題時負責把話題引回主題)、匯報、記時等各有分工,人人有「事」干,以便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長處和作用。角色分工可以由學生協商進行,也可由教師在了解、熟悉學生的基礎上進行。每個人的角色可以相對固定一段時間,以便學生適應角色要求;可以定期輪換,以使每個學生得到多方面的鍛煉,並可避免因長期擔任一種角色而出現懈怠感。不論採用何種方式確定匯報人,教師在學生實施合作前均應明確告知,以便學生做出相應的准備。各種確定方式各有利弊,教師可輪換使用。事先選定匯報人的方式的益處是承擔匯報任務的學生因任務在身會用心傾聽、整理同伴的觀點,匯報的質量可能較高。弊端是非匯報者可能會產生事不關己的鬆懈心理;臨時指定和隨機叫號的方式,因每人都有可能被教師叫起成為匯報者,而匯報質量又決定本組成績,可促使每位學生成為認真的傾聽者。當然,因每個人是否成為匯報者只具有可能性而不是確定性,學生也會存有僥幸心理,並因此影響匯報質量。由內向或學習成績暫時落後的學生匯報時,教師要特別注意要求各組記錄員做好記錄工作,為他們的匯報提供心理支持。
3.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合作學習中要使每個學生傾力投入,教師要以平等的姿態參與其中,保護學生的參與熱情,對「異類」的觀點可以組織小組或全班學生討論、爭論甚至是辯論,而不是居高臨下地輕易否決或不屑一顧。
4.提供合理的合作學習時間。教師應根據任務的難易程度和現場的進展情況,為學生提供合理的合作學習時間。合理的標准可以是:小組各成員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研討產生的方案都有時間進行演算、實驗探究和驗證;需要留出出錯耽誤的時間,需要有時間沉思默想,還得有時間去思考總結個人經驗,去進行相互交流。那種只因預定時間已到而強行打斷學生討論興致的做法,不僅無益於保證合作學習的質量,更會敗壞學生可貴的參與熱情。
5.合理調控合作過程,加強學習指導。合作學習本身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教師要承擔好組織者的職責。首先,應向學生說明合作的內容和要求;其次,在學生進入合作之前,應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獨立思考時間;第三,及時了解合作的進展、討論的焦點和認知的難點;第四,要合理調控合作過程。教師既應是平等的參與者,又應是冷靜的觀察者和有效的調控者。這要求教師既能參與其中,與學生共同討論,又能適時抽身了解各組的合作進展情況,並能根據所掌握的情況合理調控合作的進程。教師完全被「裹入」其中而忘記自身職責,或在講台上忙於熟悉教案、准備課件和教學用品而對學生合作進展不聽、不看、不問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6.採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研究性學習成果的評價要重在過程而非結果,重在全員參與。因此,應該根據學生參與研究活動的態度,學生在研究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學生在研究中所獲得的成果情況和學生所得到培養的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注重評價學生在實施研究性課題時,獲得哪些信息技術基本技能,形成什麼樣的信息素養。注重評價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評價應主要採用實際操作和學生作品展示的方式。
研究性學習通過學生首先選擇需要解決的問題(即課題),採用小組協作方式,藉助網路等信息工具,通過個體的主動探索,在實踐研究過程中培養良好的信息技術素養。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由於受知識水平限制,所選研究性課題與真正意義上的研究課題有所不同。要以學生為主體,本著發展學生個性和培養創新精神的原則,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的教學觀念,真正形成有別於其他學科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
❻ 小學信息技術教研課題研究案例
小學信息技術教研類的課題,要先知道現在這個教學所處的狀態和遇到的問題有哪些,應該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等等。有關這類的課題問題,可以來,億百出版網,來咨詢。
❼ 小學信息技術課題研究的方法和過程是怎樣的
一、研究成果概況
(一)、《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導入方法的研究》從2009年11月立項開始,至2010年11月結題,2010年11月以後主要是後期推廣與總結階段。現如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成果。本成果具有以下特點:
1、本成果以盡可能的達到高質量的實施新課程,全面提高新課程背景下信息技術的教學效率的目的。
2、本成果總結出了信息技術課堂導入的方法和模式,這些導入方法和導入模式,將會豐富已有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並將促進信息技術教師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3、本成果為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導入提供範例和理論研究基礎。
4、本成果以達到在平時的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好奇探究心理,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從而順利地進入課堂學習的最佳狀態為目的。
(二)有關概念界定。
1、信息技術:是應用信息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對信息進行獲取、處理和應用的技術,它覆蓋了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感測,而成為一門綜合技術。就小學階段而言,主要是指小學生運用計算機的技術。
2、課堂導入方法:課堂教學的導入也叫開講,是教師在新課或教學內容開始前,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的行為。導入的成功與否關繫到後面的教學時學生的學習狀態,關繫到整個課堂的教學質量。
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重點解決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導入方法單調的問題。課堂導入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環節。開始時的「幾分鍾」導入設計得好,會給一堂課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
小學信息技術的課型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新授課、練習課和復習課,而這三種課型在教師上課的過程中都會用到課堂導入這一環節,然而,課堂導入方法有很多種,用哪一種導入方法效果更好,效率更高呢?長期以來,教師上課所用的課堂導入方法較之以前有了較明顯的改進,但仍缺少對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導入方法的一個系統的認識和整理,課堂導入方法亂、效果不突出、效率不高仍是現階段小學信息技術教師面臨的一個較為重要的課題。在這種背景情況下,有必要對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堂導入的方法進行一次系統的整理與分析,為信息技術課堂導入方法在教學中的運用提供範例和理論研究基礎。
新課程改革倡導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生動具體的情境,引出學習任務,創設有利於探索的問題情境,在問題情境的不同細節中,設計進一步探索問題的建議和暗示,以激發學生對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求知慾,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態度。然而,部分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往往只是機械化的提出了學習任務,或者課堂導入的方法單調重復,學生對教師的導入已經沒有了新鮮感,從而導致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沒有了興趣。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精心設計導入,以新穎有趣的導入觸發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生的探索心理,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迅速進入學習狀態。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與過程
(一)主要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通過對學生、教師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和教師的一些學習興趣以及常用的學習、教學方法,以便及時的獲得第一手資料。
2、經驗總結法:組織實驗班級進行實驗教學,通過對實驗班的目標達成度以及針對不同的課堂導入方法的不同效果進行分析比對,來選擇更優的課堂導入方法。
3、行動研究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運用行動研究,直至研究取得預期效果。
4、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資料,學習其他優秀教師關於本課題研究的一些相關的資料,通過他們來及時的修改自己的課題實驗方案,並在此基礎上深化自已研究的課題,爭取能有更新的教學方法與理念的推出。
(二)主要研究過程。
1、調查學生學習狀況,做調查表進行統計分析,有針對性的進行課題研究。
我認為,要想做好課題,及時對課題實驗班的學生了解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幸運的是,在這次課題研究中,我所用到的實驗班級都是我自己所任教的班級,相對其他教師,我更了解我自己的學生。
❽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研究課題有哪些
我空間里有計算機職稱考試模擬題可以去下載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