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大全 > 教育心理學在小學教學中的

教育心理學在小學教學中的

發布時間:2021-01-31 11:22:11

A. 小學教育心理學

二樓表揚下!
1 D.2A. 3C 4B 5D 6B 7A 8A
1、布魯納認為「學習一門學科,看來包含著三個差不多同時版發生的過程。」即 ABD 。
A、新知識的獲權得B、知識的轉化C、機能的形成D、評價
2、桑代克提出的學習的主律包括 BCD 。
A、強化律B、 准備律C、練習律D、效果律
3、奧蘇伯爾認為在有意義學習的過程中原有觀念對新觀念加以同化的方式有 ACD 。
A、類屬學習B、派生學習C、總括學習D、並列結合學習
4、布魯納把認知結構稱為「表徵」,並認為表徵有三種: ABC 。
A、動作性表徵B、映象性表徵C、符號性表徵D、抽象性表徵
5、桑代克認為學習的進程是一種 ACD 過程。
A、漸進B、有目的的C、盲目的D、嘗試與錯誤的

B. 心理學在教育,教學中的功能

一、心理學在中小學教育中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乃至精神醫學等多種學科的理論和技術,通過多種途徑與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心理機能,充分發揮其心理潛能,從而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個性和諧發展的教育。近年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逐漸引起各方面的普遍關注,如何科學有效地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亦成為中小學教育工作者不可迴避的問題。1、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心理發展的需要,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伴隨著學生心理的發展和交際范圍的擴大,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不適應,而非心理疾病。這些問題在中學生中尤其多,如果得不到及時幫助和解決,有的會發展為心理障礙性問題。目前我國少年兒童身上確實存在著某些心理與行為問題,但其中的許多問題是一些發展性的問題,是社會環境變化所帶來的。並且現在孩子們所面對的問題有許多是從前的孩子不會遇到的,而適應這種變化,不僅是他們面臨的任務,同樣也是成年人面臨的任務,因此我們應當客觀地、歷史地認識到科學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2、預防勝於治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著眼於學生的健康發展維護人的心理健康應當劃分出幾個層次,以此我們可以將學校的任務明確為: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務是對青少年進行心理素質的培養和鍛煉;二是心理咨詢,是被咨詢者的心理需要,是有一定心理問題人的一種自我要求;三是心理治療,即具有較嚴重心理疾患的人所需要的專門心理治療。而第三種情況一般在青少年時期發生較少。因此,心理治療不應當是學校的主要任務。「預防勝於治療」,學校應當為學生提供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和科學有效的教育手段,這比矯正學生心理問題重要得多。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當著眼於學生的健康和發展,而不是問題矯正。矯正學生的心理問題只是一種消極目的,預防和發展才是積極目的。學校心理輔導不只是防治學生各種異常心理和行為,而是要幫助學生達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狀態、個性性格的完善發展、心理潛能的最大開發。3、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當務之急是轉變教育觀念,認清心理健康教育觀念,認清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堅持學生心理各要素的協同發展。當前,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麼?在一些學校尚存在模糊認識,一些學校把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提高升學率的一種手段,一切圍繞提高學習成績,只偏重於學習心理教育。比如,進行智商測試、學習焦慮測試、學習方法指導、考試前心理調適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內容應包括:學習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際關系指導、健全人格的培養、抗挫折耐力的培養及學生自我心理修養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個層次是,第一,維護學生心理健康;第二,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第三,開發學生心理潛能。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生活上自理、行動上自律、評價上自省、心態上自控、情感上自悅。二、心理學在教學實踐中的作用人類能夠改造世界,創造新事物,主要是因為人們能在實踐中不斷認識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的緣故。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要想使教育教學工作做得更有成效,就必須不斷去發現、把握和正確運用存在於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規律。心理學作為以應用為主的學科,更重視研究並揭示存在於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具體規律,使其直接能為學校教育提供指導。如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David Paul Ausubel,1918~ )在1957年做過的一次「意向對保持學習材料的影響」的實驗發現,學生在閱讀之前有準備長時記憶的意向比閱讀之後才出現這種意向有更好的學習效果。教師一旦明白這一規律,教學中就會提示學生,不要只為當前的考試而學習材料,應為長遠的學習或應用而去掌握材料,只有這樣,知識保持的才長久。心理學在教育實踐中的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幫助教師准確地了解問題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最基本的任務是對學與教過程中的心理現象在質和量上進行描述和測量並揭示其存在的內在聯系和規律,既解決「是什麼?」和「為什麼」的問題。研究表明,學生的成就動機包含迴避失敗傾向、趨向成功傾向、克服困難傾向和社會競爭傾向,這四種傾向的組合就表現為成就動機的質的特點;而表示每種傾向強弱的分數則表現為成就動機量的特點。質的和量的特點不同,學生的學習行為及效果就會不同。研究進一步表明,當趨向成功的傾向占優勢時,學生就會選擇更有價值更具挑戰性的任務。這些知識可以使教師對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行為就會有較准確的了解。另外,學生的情況是千差萬別的,一旦出現了學習困難,心理學可採用多種方法,幫助教師來了解困難的原因。教師可以應用心理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對學生學習困難或心理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有關問題追根溯源,准確了解學生,從而採取針對性的方法,促進學生學業進步,心理健康發展。心理學還有助於教師對教育現象形成新的科學認識。尤其是對傳統的、常規的教學方法、教學行為進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更為科學的觀點。2、為實際教學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心理學為實際教學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則或技術。教師可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材料、教學環境等,將這些原則轉變為具體的教學程序或活動。例如,根據學習動機的規律的研究,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採取創設問題情境、積極反饋、恰當控制動機水平等手段來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依據學習遷移的規律,可以在教學內容的選編、教學程序的安排等方面採取措施,促進遷移。3、幫助教師預測並干預學生利用心理學原理,教師不僅可以正確分析、了解學生,而且可以預測學生將要發生的行為或發展的方向,並採取相應的干預或預防措施,達到預期的效果。也就是解決「怎麼做」的問題。心理學家們往往根據心理學的理論和規律以及學生現在或過去的行為,來預測他將做什麼。比如,一個心理學家如果知道一個學生的一般智力、學習策略和學習動機,就能更准確地預測這個學生在學校里的學業成績。行為預測必然伴隨著行為的干預。如根據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為智力超常或有特殊才能的兒童提供更為充實、更有利於其潛能充分發展的環境和教學內容;為智力落後或學習困難的學生提供額外的幫助或行之有效的具體的矯正措施,使其達到最大程度的發展。三、心理學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1.素質與素質教育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所謂素質指的是以人的先天稟賦為基礎,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相對穩定的身心組織的要素、結構及其質量水平。它既指可以開發的人的身心潛能,又指社會發展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個體身心結構中的內化和淀積,它標志著個體或群體的總體質量水平。《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有以下四種: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勞動技能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在四種基本素質中,身體和心理素質是最基礎的素質,也可以說是基本素質的核心,因為個體自然遺傳素質與潛能的開發、社會文化經驗的內化,都必須通過個體的身心綜合反映出來。所謂素質教育,就是通過科學的教育途徑,充分發掘人的天賦條件,提高個體各種素質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諧發展所實施的教育。個體的健康及理想、信念、興趣、能力等身心特徵不僅是素質的具體體現,也是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獲取科學文化知識和勞動技能的根本。因此,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塑造學生健康的心靈和強健的體魄。2、心理學為素質教育提供了理論指導我們之所以可以提倡素質教育,是因為素質本身具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素質的先天基礎和後天習得性。即教育和環境可以影響甚至改變個體或群體的素質狀況;二是素質形成的「內化」機制,即特定的社會需求、道德規范、准則、知識文化技術等外部因素,可以轉化為個體相對穩定的身心要素、結構及其質量。素質的先天性,要求人類講究生育質量,而素質的後天習得性和可"內化"性告訴我們,素質不是一成不變的,外部因素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個體的內在結構。那麼,外部因素怎樣才能轉化為內部結構和質量呢?心理學認為,個體的身心發展有著其內在的規律性,要影響或干預個體的身心發展,外因必須與內部發展規律相匹配,凡是跨越或與發展規律不適應的教育,往往不能起到其應有的作用。3、心理學為素質教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徑方法如何實施素質教育,這是當前教育熱點問題。轉變教育觀念、改革考試制度、進行課程教材改革、提高教育者素質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但應當提及注意的是也要強調塑造人的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個性特徵,在這方面,心理學為我們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心理學中有關認識能力、個性心理和身心健康的知識,具體地展現了個體身心發展循序漸進的過程及其影響因素,指明身心發展的一個個關鍵時期,提示教育者應當怎樣做和不應當怎樣做,使教育者的教育教學活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例如,在談到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時,心理學有關道德發展規律告訴我們:道德品質的塑造關鍵在於成人的行為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不同年齡階段,道德形成的取向不同。10歲前的孩子,因為怕被懲罰或希望得到獎勵而服從規范;大約10一15歲的孩子,希望得到成人的認可、心目中逐漸樹立起是非觀念、群體的引導和對權威的順從,使他們能較為自覺地服從規范,思想品性初步建立;15歲以後的青少年,開始建立法制觀念取向和價值觀念取向,認識到人性的尊嚴,會憑自己的良知去判斷是非,道德品質的發展逐漸趨於成熟。因為道德品質發展受到自身道德取向的制約,所以在進行道德教育時就要有針對性,小年齡的孩子要有強化措施,而大年齡的孩子則要強調以理服人,注重情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很重要的方面是成人的榜樣和社會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家長素質的高低、凈化社會風氣和文化媒介等都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的形成。現代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涉及到個體和群體認識活動、情感活動、意志活動和人生觀、價值觀等多個方面,比如認識活動中的學習問題,現代心理學有關知識對如何培養學習興趣、如何增強記憶、如何組織和加工知識、影響學習效果的因素是什麼等都作了詳細的闡述,掌握了這些知識,對形成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很有幫助。四、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學校里所扮演的角色從國外的資料和國內近年來學校心理學的實踐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學校的教育教學中扮演四種角色:心理衛生的保健者,德育工作的輔助者,學習的輔助者,職業選擇的指導者。首先是當學生心理衛生的保健者。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學校心理學家的首要任務。不論是測量性評價,學校心理咨詢,還是進行行為矯正和開展各種輔導,都是為了當好學生心理的保健醫。其次是德育工作的輔導者。學校心理學家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學校里,不僅有正面的德育工作,還有對品德不良的矯正工作。通過正面教育,培養各種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第三是學生學習的輔導者。這種輔導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在第一個層面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向全體學生,對他們進行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的指導,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方面的工作現在通常是由廣大的中小學教師在進行;在第二個層面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針對學習障礙學生出現的學習問題進行相應的輔導與矯正,學習障礙是中小學學生常見的一類問題,這類問題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會產生嚴重的阻礙,通常家長和教師常會認為這類學生的學習動機不強,或者認為這些學生的智力發育有問題,而對他們採用說教、強制、甚至是奚落的措施,其結果越發雪上加霜,使這些學生學習興趣全無,與其他學生的差距越拉越大,這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也應該發揮自己職業專長的一個輔導領域。最後是選擇職業的指導者。當學生在初中畢業或高中畢業時,在我國將會有70%以上的學生要進入社會,參加職前技術訓練或直接投入社會勞動,因此選擇一個合適的職業,對於這部分青少年來說就非常重要。然而限於自我認識和社會閱歷的欠缺,這些青少年還不能正確地認識和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這無論對他們自己,還是對社會都是一種資源的浪費。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何幫助青少年認清自己的職業興趣,掌握選擇職業的技巧,應是其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特別是在我國這種特殊的國情中,這方面的工作就顯得更加突出。

C. 心理學在中小學教育中的作用

一、心理學在中小學教育中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乃至精神醫學等多種學科的理論和技術,通過多種途徑與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心理機能,充分發揮其心理潛能,從而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個性和諧發展的教育。近年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逐漸引起各方面的普遍關注,如何科學有效地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亦成為中小學教育工作者不可迴避的問題。1、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心理發展的需要,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伴隨著學生心理的發展和交際范圍的擴大,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不適應,而非心理疾病。這些問題在中學生中尤其多,如果得不到及時幫助和解決,有的會發展為心理障礙性問題。目前我國少年兒童身上確實存在著某些心理與行為問題,但其中的許多問題是一些發展性的問題,是社會環境變化所帶來的。並且現在孩子們所面對的問題有許多是從前的孩子不會遇到的,而適應這種變化,不僅是他們面臨的任務,同樣也是成年人面臨的任務,因此我們應當客觀地、歷史地認識到科學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2、預防勝於治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著眼於學生的健康發展維護人的心理健康應當劃分出幾個層次,以此我們可以將學校的任務明確為: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務是對青少年進行心理素質的培養和鍛煉;二是心理咨詢,是被咨詢者的心理需要,是有一定心理問題人的一種自我要求;三是心理治療,即具有較嚴重心理疾患的人所需要的專門心理治療。而第三種情況一般在青少年時期發生較少。因此,心理治療不應當是學校的主要任務。「預防勝於治療」,學校應當為學生提供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和科學有效的教育手段,這比矯正學生心理問題重要得多。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當著眼於學生的健康和發展,而不是問題矯正。矯正學生的心理問題只是一種消極目的,預防和發展才是積極目的。學校心理輔導不只是防治學生各種異常心理和行為,而是要幫助學生達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狀態、個性性格的完善發展、心理潛能的最大開發。3、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當務之急是轉變教育觀念,認清心理健康教育觀念,認清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堅持學生心理各要素的協同發展。當前,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麼?在一些學校尚存在模糊認識,一些學校把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提高升學率的一種手段,一切圍繞提高學習成績,只偏重於學習心理教育。比如,進行智商測試、學習焦慮測試、學習方法指導、考試前心理調適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內容應包括:學習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際關系指導、健全人格的培養、抗挫折耐力的培養及學生自我心理修養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個層次是,第一,維護學生心理健康;第二,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第三,開發學生心理潛能。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生活上自理、行動上自律、評價上自省、心態上自控、情感上自悅。二、心理學在教學實踐中的作用人類能夠改造世界,創造新事物,主要是因為人們能在實踐中不斷認識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的緣故。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要想使教育教學工作做得更有成效,就必須不斷去發現、把握和正確運用存在於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規律。心理學作為以應用為主的學科,更重視研究並揭示存在於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具體規律,使其直接能為學校教育提供指導。如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David Paul Ausubel,1918~ )在1957年做過的一次「意向對保持學習材料的影響」的實驗發現,學生在閱讀之前有準備長時記憶的意向比閱讀之後才出現這種意向有更好的學習效果。教師一旦明白這一規律,教學中就會提示學生,不要只為當前的考試而學習材料,應為長遠的學習或應用而去掌握材料,只有這樣,知識保持的才長久。心理學在教育實踐中的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幫助教師准確地了解問題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最基本的任務是對學與教過程中的心理現象在質和量上進行描述和測量並揭示其存在的內在聯系和規律,既解決「是什麼?」和「為什麼」的問題。研究表明,學生的成就動機包含迴避失敗傾向、趨向成功傾向、克服困難傾向和社會競爭傾向,這四種傾向的組合就表現為成就動機的質的特點;而表示每種傾向強弱的分數則表現為成就動機量的特點。質的和量的特點不同,學生的學習行為及效果就會不同。研究進一步表明,當趨向成功的傾向占優勢時,學生就會選擇更有價值更具挑戰性的任務。這些知識可以使教師對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行為就會有較准確的了解。另外,學生的情況是千差萬別的,一旦出現了學習困難,心理學可採用多種方法,幫助教師來了解困難的原因。教師可以應用心理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對學生學習困難或心理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有關問題追根溯源,准確了解學生,從而採取針對性的方法,促進學生學業進步,心理健康發展。心理學還有助於教師對教育現象形成新的科學認識。尤其是對傳統的、常規的教學方法、教學行為進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更為科學的觀點。2、為實際教學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心理學為實際教學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則或技術。教師可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材料、教學環境等,將這些原則轉變為具體的教學程序或活動。例如,根據學習動機的規律的研究,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採取創設問題情境、積極反饋、恰當控制動機水平等手段來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依據學習遷移的規律,可以在教學內容的選編、教學程序的安排等方面採取措施,促進遷移。3、幫助教師預測並干預學生利用心理學原理,教師不僅可以正確分析、了解學生,而且可以預測學生將要發生的行為或發展的方向,並採取相應的干預或預防措施,達到預期的效果。也就是解決「怎麼做」的問題。心理學家們往往根據心理學的理論和規律以及學生現在或過去的行為,來預測他將做什麼。比如,一個心理學家如果知道一個學生的一般智力、學習策略和學習動機,就能更准確地預測這個學生在學校里的學業成績。行為預測必然伴隨著行為的干預。如根據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為智力超常或有特殊才能的兒童提供更為充實、更有利於其潛能充分發展的環境和教學內容;為智力落後或學習困難的學生提供額外的幫助或行之有效的具體的矯正措施,使其達到最大程度的發展。三、心理學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1.素質與素質教育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所謂素質指的是以人的先天稟賦為基礎,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相對穩定的身心組織的要素、結構及其質量水平。它既指可以開發的人的身心潛能,又指社會發展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個體身心結構中的內化和淀積,它標志著個體或群體的總體質量水平。《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有以下四種: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勞動技能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在四種基本素質中,身體和心理素質是最基礎的素質,也可以說是基本素質的核心,因為個體自然遺傳素質與潛能的開發、社會文化經驗的內化,都必須通過個體的身心綜合反映出來。所謂素質教育,就是通過科學的教育途徑,充分發掘人的天賦條件,提高個體各種素質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諧發展所實施的教育。個體的健康及理想、信念、興趣、能力等身心特徵不僅是素質的具體體現,也是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獲取科學文化知識和勞動技能的根本。因此,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塑造學生健康的心靈和強健的體魄。2、心理學為素質教育提供了理論指導我們之所以可以提倡素質教育,是因為素質本身具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素質的先天基礎和後天習得性。即教育和環境可以影響甚至改變個體或群體的素質狀況;二是素質形成的「內化」機制,即特定的社會需求、道德規范、准則、知識文化技術等外部因素,可以轉化為個體相對穩定的身心要素、結構及其質量。素質的先天性,要求人類講究生育質量,而素質的後天習得性和可"內化"性告訴我們,素質不是一成不變的,外部因素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個體的內在結構。那麼,外部因素怎樣才能轉化為內部結構和質量呢?心理學認為,個體的身心發展有著其內在的規律性,要影響或干預個體的身心發展,外因必須與內部發展規律相匹配,凡是跨越或與發展規律不適應的教育,往往不能起到其應有的作用。3、心理學為素質教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徑方法如何實施素質教育,這是當前教育熱點問題。轉變教育觀念、改革考試制度、進行課程教材改革、提高教育者素質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但應當提及注意的是也要強調塑造人的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個性特徵,在這方面,心理學為我們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心理學中有關認識能力、個性心理和身心健康的知識,具體地展現了個體身心發展循序漸進的過程及其影響因素,指明身心發展的一個個關鍵時期,提示教育者應當怎樣做和不應當怎樣做,使教育者的教育教學活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例如,在談到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時,心理學有關道德發展規律告訴我們:道德品質的塑造關鍵在於成人的行為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不同年齡階段,道德形成的取向不同。10歲前的孩子,因為怕被懲罰或希望得到獎勵而服從規范;大約10一15歲的孩子,希望得到成人的認可、心目中逐漸樹立起是非觀念、群體的引導和對權威的順從,使他們能較為自覺地服從規范,思想品性初步建立;15歲以後的青少年,開始建立法制觀念取向和價值觀念取向,認識到人性的尊嚴,會憑自己的良知去判斷是非,道德品質的發展逐漸趨於成熟。因為道德品質發展受到自身道德取向的制約,所以在進行道德教育時就要有針對性,小年齡的孩子要有強化措施,而大年齡的孩子則要強調以理服人,注重情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很重要的方面是成人的榜樣和社會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家長素質的高低、凈化社會風氣和文化媒介等都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的形成。現代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涉及到個體和群體認識活動、情感活動、意志活動和人生觀、價值觀等多個方面,比如認識活動中的學習問題,現代心理學有關知識對如何培養學習興趣、如何增強記憶、如何組織和加工知識、影響學習效果的因素是什麼等都作了詳細的闡述,掌握了這些知識,對形成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很有幫助。四、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學校里所扮演的角色從國外的資料和國內近年來學校心理學的實踐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學校的教育教學中扮演四種角色:心理衛生的保健者,德育工作的輔助者,學習的輔助者,職業選擇的指導者。首先是當學生心理衛生的保健者。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學校心理學家的首要任務。不論是測量性評價,學校心理咨詢,還是進行行為矯正和開展各種輔導,都是為了當好學生心理的保健醫。其次是德育工作的輔導者。學校心理學家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學校里,不僅有正面的德育工作,還有對品德不良的矯正工作。通過正面教育,培養各種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第三是學生學習的輔導者。這種輔導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在第一個層面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向全體學生,對他們進行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的指導,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方面的工作現在通常是由廣大的中小學教師在進行;在第二個層面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針對學習障礙學生出現的學習問題進行相應的輔導與矯正,學習障礙是中小學學生常見的一類問題,這類問題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會產生嚴重的阻礙,通常家長和教師常會認為這類學生的學習動機不強,或者認為這些學生的智力發育有問題,而對他們採用說教、強制、甚至是奚落的措施,其結果越發雪上加霜,使這些學生學習興趣全無,與其他學生的差距越拉越大,這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也應該發揮自己職業專長的一個輔導領域。最後是選擇職業的指導者。當學生在初中畢業或高中畢業時,在我國將會有70%以上的學生要進入社會,參加職前技術訓練或直接投入社會勞動,因此選擇一個合適的職業,對於這部分青少年來說就非常重要。然而限於自我認識和社會閱歷的欠缺,這些青少年還不能正確地認識和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這無論對他們自己,還是對社會都是一種資源的浪費。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何幫助青少年認清自己的職業興趣,掌握選擇職業的技巧,應是其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特別是在我國這種特殊的國情中,這方面的工作就顯得更加突出。 註:你可以砍掉第1和第4大段,因為我覺得這跟你要求的無關吧。

D. 學習教育心理學對對於中小學教師有什麼意義

掌握心理知識,可以有針對性的分析與教育中小學生;總之,獨生子女不好教育呀。

E. 談談作為教師學習教育心理學的重要性。試述斯金納的學習理論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

1、教育心理學有助於提高師資水平

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在於教師,而教師的素質既包括專業素質又包括育人素質。教育心理學是教育理論與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助於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而且有助於提高教師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的能力。

2、教育心理學有利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教育心理學有助於教師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學習教育心理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有關教學措施的心理學依據,從而能更主動而科學地駕馭教學方法和教育手段,豐富自己的教學藝術,從而全面地提高教學質量。

3、教育心理學有助於進行教育教學改革

學習教育心理學有利於提高辯證唯物主義水平,提高教師自我教育的自覺性;有利於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工作,搞好教書育人,並把教書育人提高到更科學的高度;並有利於教師總結工作經驗,自覺開展教育科學研究。

斯金納在研究了人的學習行為後,總結出了習得反應、條件強化、泛化作用與消退作用等學習規律,並把學習概括為:如果一個操發生後,緊接著給予一個強化刺激,那麼其強度(出現這種反應的概率)就增加,練習本身並不提高速率,只能為進一步強化提供機會。

把強化看做是關鍵,用強化物來控制行為,斯金納還把他的操作條件作用說和積極強化的理論引進了教室,在課堂上強調行為目標和及反饋,創造了著名的程序教學和教學機器,在教學上產生了很大影響。



(5)教育心理學在小學教學中的擴展閱讀

教育心理學與教育學的關系也十分密切。因為教育工作是一項復雜而又細致的培養人的工作,要切實有效而又迅速地實現教育目的,使學生在德、智、體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符合社會要求的人,還需要藉助於教育心理學的指導,以深入發現和掌握學生的生理、心理的變化和發展的規律。

並為明確某一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選取教育內容和方法,提供心理學的依據。教育心理學既不是簡單地應用普通心理學的知識解釋或說明教育和教學的現象,也不是把教育和教學過程當作心理活動的一般過程,而是要揭示在教育和教學的影響下,學生的外部信息與內部信息的交換過程和交互作用中所引起的機能系統的變化與控制的規律。

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在教育和教學影響下學生的心理活動及其發展規律。如學生掌握知識技能、道德規范及其個性形成等心理規律。學生本身的體質和心理發展的關系,以及學生和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影響的心理因素,也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對象。

F. 如何在中小學教學中應用心理學知識

教師作為人類文化的傳播者,在人類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中起著橋梁紐帶的作用。現代教師除了扮演唐朝韓愈《師說》里的「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還同時扮演著各種角色,所以從某種角度上說,教師還必須是心理醫生,要時刻幫助學生消除負面、消極的學習心理,戰勝各種心理障礙,合理有效地將教育心理學應用於課堂教學中。

如果在教學中,了解並掌握學生心理,根據教育心理學的原理,設計課堂教學程序,讓學生緊跟教師的思路,那麼則能優化課堂效率,對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成績會有很大的幫助。同時,課下在和學生的交往中,老師也要注意學生的心理特徵,找准談話的切入點,和學生做有效的溝通,盡量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這對本學科的教學將會不無裨益。本人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中,在不斷反思和總結的基礎上,把教育心理學理論應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具體的做法和思考如下:

(一)教師自身良好的心理學知識基礎是教育好學生的根本保證。

多少年來,人們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教師是教學生讀書的,教師的職責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但是,就長遠的教育發展方向和趨勢來看,任何一個學生、家長都希望教師是一個有感情的人,而不僅是一架教書的機器。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意思是教師並不單單在於傳道和授業,更為重要的是解惑。這不僅需要教師了解學生不懂的知識,為學生解決他們所不明白的學習疑問,更需要教師理解學生的心理。郭沫若說:「書是死的,人是活的,死讀書把活人讀死,活讀書把死書讀活。」為了教學生讀好書,教師僅僅有課本的知識遠遠不夠,還應該懂得心理學。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抓住學生的心理狀態對教育的長期效果非常關鍵。

1.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實現以知識為本位的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是以知識為本位的觀念,新的教育觀念是人本主義觀念。強調教育要面對人的全面生活,重在提高人的精神面貌,而絕非知識的簡單堆積。教學中,教師要關注人的理性發展,一切從學生的需要出發,著眼於學生的發展,對學生進行生活指導,精神啟迪和個性陶冶,提倡創造,反對一味模仿重復,要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活力煥發,生命價值不斷顯現的過程。

2.確立平等合作的教學觀,實現由教師中心向師生民主平等的轉變。現代教學觀認為,教師要堅持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創造性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同時要認識到教學過程還是師生雙方作為活生生的主體,在課堂中共同活動的過程。師生民主平等的重要內容是教師要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生命的獨特性,尊重每個學生特有的人格和精神世界,進而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性。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中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生命成長的快樂。

3.樹立自我完善的發展觀。實現由「教書匠」向「人師」的轉變。教師本身就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因素。人本教育能否取得實效越來越取決於自身素質的高低。除了要在教育觀念上保持先進外,還應較好地掌握並運用心理教育的原則與方法,更為重要的是教師要加強自我的修養,以理智調節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平衡的心態,不斷反思並改進教學行為,最終實現由新手型教師向專家型教師的轉變,由「教書匠」向「人師」的轉變。

(二)重視第一印象的作用。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阿希的研究,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強,持續的時間也長,比以後得到的信息對於事物整個印象產生的作用更強。教師第一次在教室里講課時的外貌、衣著、言談舉止、書寫字跡……往往會給學生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新老師的第一節課下來,學生們就會七嘴八舌評頭品足。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學中,教師如果給學生一個良好的第一印象,就能大大縮短師生間的距離,贏得學生的尊敬從而有利於提高教學的實效性。試想如果學生一開始就對你印象不好,那麼你一到課堂,學生就反感,那麼這節課就算你很努力,也只能是事倍功半了。我們不能因為糟糕的「第一印象」而失去讓學生喜歡教師、從而喜歡上這教師的課的可能。我們應該重視這個「第一印象」,別忘了人們認識事物是從感性認識開始的。

此外,教師應該注意在課堂教學中的形象,要善於抓住學生「愛屋及烏」的心理,在學生心目中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成了自己喜歡的人,也希望自己成為老師喜歡的學生,於是對教師教的課也就產生了興趣。

(三)優化課堂教學心理環境

良好的課堂教學心理環境對學生的成長是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是無聲的教育資源。健康積極向上的教學氛圍不會自發形成,需要老師和全體學生共同營造。對於教師而言,應注重整合教學中的各種教育資源,創造最優化的教育教學環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狀態和學習行為。

1.形成一種和諧愉快、樂觀向上師生關系。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指出:「創設良好的教學氣氛,是保證有效進行教學的重要條件,而這種良好的教學氣氛的創設又是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為基礎或前提的。」可見優化課堂教學環境的核心在於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這就要求教師要以情感為紐帶,努力在課內外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協調合作的人際關系。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基於教師對學生發自內心的無私博大的愛。教師要真誠的關心愛護鼓勵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從而贏得學生的尊重和信賴,縮短師生心理上的距離。師生情感相容友好,互諒親近,彼此依戀的心理關系為學生想像力、創造力、能動性的自由發揮,營造了寬松和諧的教育環境。

2.創設一種愉悅的愛學樂學會學的教學氛圍。

寬松和諧的師生關系無疑有利於樂學愛學會學氛圍的形成。而教師則是形成良好學習情境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首先,教師要善於調整控制自己的心理狀態,以健康向上的情趣帶動整個課堂氣氛。從走進課堂的那一刻起,就保持真誠的微笑,友善親切的話語。其次,教師要極力培養自己的教學機智幽默。課堂中教學的機智是一種高超的教學藝術。教師要把握好時機,在課堂沉悶壓抑的時候,用詼諧幽默的教學語言調動氣氛,讓學生在興奮愉悅中學習,變厭學為愛學,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第三,教師在具體教學內容的處理上要注意教學的進度,難度掌握上要做到難易適度,注意分類要求、因材施教。盡一切可能給予每個學生成功的機會,使學生在適合自己能力的水平上,體驗到學業成功的快樂,增強學習的意義感和價值感,從而對學習保持持久濃厚的興趣。

其中引入競賽就是一種非常好的辦法。中學生好勝心強,有強烈的參與意識,把比賽引入課堂,並貫穿課堂,對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著重要的意義。老師可把班級分成若干組,用比賽積分的方式展開組與組之間的競賽。比賽內容可以包括必答題、搶答題材、對話表演、單詞背誦等。在每一節課結束前進行總結。比賽的優勝者給予表揚和鼓勵,而落後者也會不甘示弱,他們會在下一次比賽中發奮努力,表現更好。在比賽過程中,每位同學為了整個組集體的榮譽,都會積極准備,上課很少出現走神或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並且通過比賽,也給了他們自我展示的機會,滿足了學生的成就感。

總之,在現代教學體系中,教師自身的心理學知識是開展良好教育的基礎,有效的心理學教學思維是成功教學的關鍵所在。我認為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增加教育理論學習,尤其是教育心理學的學習,研究自己的教育對象,開闊自己的視野,並把自己學到的教育理論嘗試著運用於教學實踐中,用科學的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會少走很多彎路。我相信只要不斷用理論充實自己,不斷摸索和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得失,每一個老師都能擁有一套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

G. 如何在小學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

當前社會政治、經濟飛速發展,作為新時代的小學生,在獲得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其健康的心理品質的形成也應得到更高的重視。健康的心理是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育人育心,對學生進行健康的心理品質的教育,幫助學生化解學習心理困擾,調節和優化學習的心理狀態,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是每位教師的責任。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同樣也擔負著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的責任。心理專家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應滲透在各門學科的教學中。那麼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如何在數學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結合自己近二十年的教學經驗,略談幾點粗淺的認識與體會。
一、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樂學情感。
學生的情感對其身心健康影響非常大。保持積極向上,樂觀愉快的學習情緒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數學學科中具有較多抽象的概念、生硬的法則、一成不變的定理、乏味的數的運算等,相對於語文等學科來說比較枯燥。因此,教師有必要選取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內容,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投入數學學習,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做數學,體驗快樂。比如,在教學100以內的加、減口算時我藉助教材設計的運送鮮花情境提供的資源,讓學生提出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探討計算方法。把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節的探索中,使計算含豐富、生動的具體內容,既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計算方法,又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除此,教師還要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平台,使教學內容更富有趣味性。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對故事、童話、動物等非常感興趣。把教材中的問題編成小故事,用小動物來做主人翁,能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保持愉悅的學習氛圍。比如,在教授二年級上冊的「 分桃子」這一課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故事情境:猴哥猴弟倆上山摘了8個桃子,卻因如何分桃子產生了爭吵,弟弟說它最小應該多吃,而哥哥說它力氣大應該多吃。這時,猴媽媽回來了,引出問題,如果你是猴媽媽,你會怎麼分呢?小學生因此對新知識產生了求知慾望,注意力處於高度集中狀態,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自信心,使學生心理產生了我要學的積極情感體驗。
二、重視課堂評價,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會在學生心理上產生巨大的影響。教師以積極的態度期望學生,學生就可能會朝著積極的方向改進;相反,教師對學生的偏見也能產生消極的結果而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對學生的關懷、鼓勵和期望會使學生感到親切、愉快和振奮,對他們的學習有重要的激勵作用。對於小學生來說,當他的學習目的尚不明確的時候,為關愛自己的教師而學往往會成為他們的一種學習動力。在數學課堂上,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確定不同的要求,從而對他們的也許不是很完美的回答給予真誠的肯定,對於那些被別人視為「差生」的學生身上的任何缺點,我們都能一分為二,從中找出一些「閃光點」而加以肯定,使學生從心理上將老師視為朋友,能夠心悅誠服地聽從老師的勸勉,同時也從教師的勸勉中找回自信心,這樣的課堂就必有助於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例如,在上完了20以內的退位減法後的復習課上,我讓班上的一位差生說一說11-9的口算方法,在我的適當啟發下,這位學生用「破十法」說出了口算的過程,雖然說的還不夠完美,但是我卻抓住機會當堂表揚了他,「看,這位小朋友回答的也很棒!大家給他一些掌聲鼓勵一下」,聽到全班想起熱烈的掌聲,這個小朋友的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顯得非常快樂。從那以後,不光是他,就連其他幾位後進生,以前在課堂上從沒主動回答過問題的也經常爭相勇敢的舉起自信的小手,要求發言。
三、搭建表現的舞台,鼓勵學生展現自己的風采。
未來的社會,良好的競爭氛圍、勇於推銷自己、有獨當一面的能力與魄力……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新課程標准也提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結合新課標標准,我們將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也建立在了這樣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上,讓教師為學生服務,搭建一個展現學生各方面能力與才華的舞台,讓學生來唱數學這部「大戲」的主角。例如,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多創造機會讓學生進行辯論。辯論是相互公平競爭,激烈角逐的唇槍舌劍的口舌運動,它能培養人一種臨場發揮的能力,應激能力,敏捷的反應力,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嚴密的語言組織能力等等多方面的能力,可以說,辯論是一種思維的高級運動。小學生盡管還沒有那麼嚴密的邏輯,那麼鋒利的語言,那麼詳實的材料能證明自己的觀點的正確性,但通過互相指出對方的紕漏之處,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一些知識,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各種不同的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
四、組織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群體意識。
合作教學是一種以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為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學生通過同伴之間的合作交流所展開的學習活動。影響學生合作學習成功進行的因素有積極互賴、個體責任、人際交往技能等。教師要根據這些因素,促進學生的合作學習。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過程有助於培養其群體意識。平時不愛動腦筋的、極少動手活動的學生,也會在合作學習中產生一種責任感,從而積極參與,奉獻自己的一份力。如在教學圖形的欣賞與設計一課中,教師採用分組合作設計圖案,那麼,小組里的成員為了群體的榮譽,通過在合作交流中,不斷協調和達成觀點,爭取向老師和其他同學呈現一幅幅新穎而有美感的作品。開展合作學習,在培養學生群體意識的同時,還培養了學生願意與人相處的開朗性格,防止學生孤癖性格的形成,更加深了同學之間的友誼和與人交往的技能。
五、充分挖掘教材蘊含的心理教學內容,有的放矢地進行滲透。
數學的內容更多地傾向於理性化的知識,人文性相對要少一些。然而,我們仍能從中發現許多有利於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內容。數與代數一類的課,我們主要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計算、估算能力;綜合實踐應用較多的課,我們可以讓學生主動探索,體驗一下自己發現結論的喜悅與自豪感;圖形認識一類的課,我們可以重點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空間想像能力;統計與概率方面的課,我們可以增加與社會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學會學以致用。例如「可能性」這一內容,我們就可以很自然地滲透公平性,平等互利等思想,培養學生平和的心態;又如不少應用題中大量出現國民生產總值、原煤產量、人均年收入等信息,通過這些信息,可以使學生產生一種自豪感,從而培養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的高尚情操。例如上《圓的周長》這一課 ,教師充分考慮了教材中有關祖沖之的這一知識,查閱資料,並將它列印在了投影片上。當上到圓的周長計算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發現圓的周長總是它的直徑的三倍多一點時,教師揭示了圓周率的概念,同時打出了投影片,告訴學生關於祖沖之的一些知識。學生一方面覺得自己的發現居然和偉大的數學家的發現一致,有一種「我其實也能成為數學家」的喜悅感;另一方面,祖沖之的發現比國外的數學家的發現要早 1000多年,作為一個中國人,自豪感油然而生,紛紛發表議論,體驗作為中國人的優越感。
總之,在數學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內容,雖然相對於其他學科來說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並不是無跡可循。只要我們認真專研,精心挖掘,用心去做,我們一樣能從公式、定理、性質、規律、概念、例題等這些抽象的、枯燥無味的數學知識中「挖掘」出我們所需要的心理滲透的材料來。

H. 在小學教育心理學中什麼是真實性任務,以小學教學的實例說明

在小學教育心理學當中呢,所謂的真實性任務就是實實在在的,看得見摸得著的,能夠切實給孩子的身心帶來一定的體會的,當然,這種體會都是積極向上的活動

閱讀全文

與教育心理學在小學教學中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