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兩數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
《求兩數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是蘇教版數學課本第二冊的內容。學生在本節課通過具體操作和合情推理,探索發現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多少或少多少,即兩數相差多少用減法計算,及能用學到的本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為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的探究出結果,我在例題教學前增加了一個准備環節:比較兩種圖形的多少,向學生滲透「一一對應」這一思想。初步例題教學時,利用多媒體出示了兩堆亂放的花片(紅花片13個和藍花片8個),提問:「怎樣可以清楚地看出哪種花片多?」學生隨即回答:「排一排」。通過學生操作,很快解決了這一問題,並且我發現學生對「一一對應」的思想掌握很好。隨即我又追問:「紅花片比藍花片多多少個?是哪一部分?為什麼不是前面一部分?」進一步鞏固了「一一對應」的作用,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搭建了腳手架。在學生通過「排一排」順利解決問題後,我拓展花片數量:如果紅花片和藍花片都有很多很多時,再用「排一排」的方法來知道「紅花片比藍花片多多少個」方便嗎?又該怎樣解決問題呢?為學生設置了學習障礙,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慾望,順利引入通過「計算」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在學生已經通過計算得知紅花片比藍花片多5個後,我馬上追問:那麼你知道「藍花片比紅花片少多少個?為什麼也是5個?」讓學生理解這兩個問題雖然問法不一樣,但意思是一樣的。並通過比較統一認識:求兩數相差多少用減法計算。此外在後面的練習中我也特別注重讓學生換個問法說一說。
B.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求一共有多少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會用學過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訓練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創新性。
3.感受數學中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重點: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難點:對同一問題尋求不同的解決方法。
教學准備 課件
教 學 過 程
一、話題導入,目標定向
師:今天老師請到了咱們數學王國里的一位好朋友跟咱們大家一起來上這節數學課,大家想知道她是誰嗎?
生:想!
師:好!請同學們看大屏幕,(先出示圖1)同學們快看,大家還記得她嗎?
生:記得,是笑笑!
師:恩!同學們真棒!那大家快看看,笑笑手裡拿著什麼東西啊?
生:鉛筆。
師:非常好!再請大家仔細地看一看笑笑是怎樣拿鉛筆的呀?
生1:笑笑一隻手拿了3支鉛筆,另一隻手拿了2支鉛筆。
師:說得真好!(接著出示圖2)同學們再看,從這幅圖中你又知道了什麼?
生2:笑笑把她兩只手上的鉛筆合到了一起。
師:說得真棒!接下來請大家數數「當笑笑把兩只手上的鉛筆合到一起之後,她的手裡一共有多少支鉛筆」。
生:一共有5支鉛筆。
師:好!同學們真棒!接下來請同學們用自己的小棒代替鉛筆跟著老師也像笑笑這樣來表演一下!
生:(師和生一起模仿笑笑場景,邊做邊說:一隻手裡有3根小棒,另一隻手裡有2根小棒,把兩只手裡的小棒合到一起,一共有5根小棒)
師:恩!同學們剛剛表現得都很棒!個個精神都很飽滿!希望接下來同學們能夠表現得更加好!
師:說到這里,可能已經有同學猜到了,咱們今天這節數學課的課題就是《一共有多少》 【板書課題《一共有多少》】
二、主題活動,探究學習
師:同學們,你們最喜歡過什麼節日?
生:六一國際兒童節。
師:為什麼呀?
生:①因為六一是我們自己的節日;②我們可以穿上漂亮的衣服上舞台演出,慶祝節日。
師:那我們就一起去看一看吧。
出示課件,情境圖:圖一(教材97頁例5插圖)
師:同學們仔細看一遍,你看到了什麼?發現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可以和你周圍的同學說一說。
老師巡視,及時和學生交換看法,給予點撥。
生:①前一排有7個人,後排有8個人。
②男生有9人,女生有6人。
③一共有15人。
師:你怎麼知道一共有15人呢?
數出來的,1.2.3.4……15,一共有15人。
②前排7人,後排8人,把前排和後排的人數合起來,就是15人。列出算式:8+7=□人
③男生9人,女生6人,把男生和女生的人數合起來就是15人,列出算式:9+6=□人。然後算出得數。
④師:大家想一想,我們解決了什麼問題呢?(我們解決了共有多少人的問題。)
⑤同學們用了幾種方法呀?(3種。)
我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所得到的結果是一樣的,你覺得哪種方法最好呢?
生:討論並說出自己的想法。
C. 《求兩個數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
學生在上學期已經學習了從總數里去掉一部分,求還剩多少的實際問題,本學期又學了求原有多少、求去掉多少的實際問題,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會求兩數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在數量關繫上學生理解的非常困難.於是上完這課感觸很深.
1.在不同的表述中不斷完善對兩數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的理解
教學例題,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主動觀察比較,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充分討論,然後各抒己見,自由發表自己的想法,通過歸納,初步統一認識.在操作中,學生的方法都是將兩種顏色的花片對齊排放後比較多少,也都能很快找到相差的那部分,並順利的得出算式,但是學生對兩數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的理解並不到位,只歸納到:得數就是兩數比較的結果,用減法做.在此,我就運用最簡單的變現方式——板書,在黑板上用對應顏色畫出了13個和8個圓表示紅藍花片,利用括線、虛線和問號,簡單明了的表明了題意,尤其是學生能明顯發現「8」既可以表示藍花片的個數,也表示紅花片中與藍花片的相等部分,根據學生回答,馬上在圖上表示出減去的8個紅花片,學生很快領悟到「求兩數相差多少問題」的真諦,「去掉」當然就用減法,從根源上明白了為什麼「求兩數相差多少」要用減法做,體會到這一點的孩子們臉上洋溢著真實而甜美的笑容.再通過一個追問:怎樣使兩種花片一樣多?你有什麼想法?學生想到的是將多的去掉,少的添上,利用板書操作,學生從直觀的圖片到抽象的算式,發現變化的都是相同的數量,就是兩者的相差量,對兩數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的理解變得飽滿,學生了解了求兩數相差多少同一方法的不同表述形式,及時鞏固豐富了減法的含義,幫助他們在以後的解題能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思考.
2.關注數學學習的連貫性
本課學習兩數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練習鞏固也都是圍繞這一類型,所以學生都是用減法解題,在教學例題時,請學生根據兩個條件提問題,自然出現兩種類型,講解好多種問法的「求相差量」一類後,與之前學習的求兩數合起來是多少的實際問題進行比較,能更好的溝通兩個數量間的關系,既鞏固新知,又能體會兩個條件有不同的邏輯關系,能解決不同的問題.
D. 小學數學《1米有多長》教學反思
《米的認識》是學生已經認識厘米、會用厘米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重難點是掌握1米的實際長度.用米尺較准確地量較長物體的長度.基於學生已有一定的認識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離的測量經驗,本節課教學就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在實際測量中產生需要學習新知,感受米與厘米二者之間的的關系,並會運用新知靈活地創造性地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一、聯系生活實際,設計動手操作,激發學習動機導入新課
在上一節課中,學生已經認識厘米、會用厘米量,在這個基礎上,我讓學生嘗試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測量黑板的長,在學生的操作中,因測量的物體較長,用20厘米長的學生用尺進行測量,比較麻煩,學生產生了換個比較長的尺子做測量工具或用比厘米大的單位米來進行測量的想法,在此基礎上學習本課的新知識。這個環節設計的目的是在學生解決問題中遇到問題而產生求知的動力,激起他們學習新知的興趣。除此之外,我還想通過這個設計想向學生們滲透:在今後遇到困難時,沒什麼好怕的,可以通過學習新知加以解決,從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培養孩子堅忍不拔的精神。
二、精心設計,採用多種途徑理解和區分單位:厘米和米
孩子們兩天內一下子學了兩個長度單位厘米和米,有些孩子容易混淆,其原因是對1米和1厘米的實際長度認識不夠,以至於在後面的學習中造用錯單位的錯誤。這了讓孩子們充分認識,我先讓孩子們用米量:(1)實際體驗.請同學們互相用自己帶來的捲尺量一量,把兩臂伸開,看一看到什麼地方是1米;(2)再次體驗。兩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從地面到身體的什麼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3)以小組為單位,量出1米,2米……給大家看。再讓孩子們區別厘米和米:(1)用兩個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長,再用兩手比一下1米有多長。通過孩子們的動手比較感知厘米是比較小的單位,米比厘米要大得多。(2)用學生用尺量一量;數一數;看一看等方法了解1米裡面有多少厘米。(3)實物測量,使用正確的長度單位。
課後孩子們對米的認識較好,能正確地用長度單位:米並進行有關測量。
E. 教學反思:小學數學《一米有多長》
《1米有多長》北師大版小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節中關於長度單位的初步認識課。本節是學生已經認識厘米、會用厘米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重難點是掌握1米的實際長度.用米尺較准確地量較長物體的長度.基於學生已有一定的認識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離的測量經驗,本節課教學就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在實際測量中產生需要學習新知,感受米與厘米二者之間的的關系,並會運用新知靈活地創造性地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同時教學中提醒學生米尺用來測量較長物體的長度,又為二年級下冊進一步學習千米奠定了基礎。
一、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習動機
在上一節課中,學生已經認識厘米、會用厘米量,在這個基礎上,我讓學生嘗試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測量黑板的長,在學生的操作中,因測量的物體較長,用20厘米長的學生用尺進行測量,比較麻煩,學生產生了換個比較長的尺子做測量工具或用比厘米大的單位米來進行測量的想法,在此基礎上學習本課的新知識。這個環節設計的目的是在學生解決問題中遇到問題而產生求知的動力,激起他們學習新知的興趣。除此之外,我還想通過這個設計想向學生們滲透:在今後遇到困難時,沒什麼好怕的,可以通過學習新知加以解決,從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培養孩子堅忍不拔的精神。
二、圍繞重點,多層次展開
孩子們兩天內一下子學了兩個長度單位厘米和米,有些孩子容易混淆,其原因是對1米和1厘米的實際長度認識不夠,以至於在後面的學習中造用錯單位的錯誤。
這了讓孩子們充分認識,我先讓孩子們用米量:(1)實際體驗.請同學們互相用自己帶來的捲尺量一量,把兩臂伸開,看一看到什麼地方是1米;(2)再次體驗。兩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從地面到身體的什麼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3)以小組為單位,量出1米,2米……給大家看。
再讓孩子們區別厘米和米:(1)用兩個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長,再用兩手比一下1米有多長。通過孩子們的動手比較感知厘米是比較小的單位,米比厘米要大得多。(2)用學生用尺量一量;數一數;看一看等方法了解1米裡面有多少厘米。(3)實物測量,使用正確的長度單位。
本節課孩子們對米的認識較好,能正確地用長度單位——米,並進行有關測量。
三、存在的不足
1、反思這次的教學設計是沒有把「估計」運用到實際測量以前的教學活動中,今後的教學在這方面要牢固樹立此觀念,因為學生掌握此項技能,在今後的實際生活當中受益匪淺。
2、有關長度單位的認識只是一個開始,後面教學中要給學生不斷的強化和運用,絲毫不能懈怠——這是MS-EEPO有效教育理念中的由於強化次數不夠導致的知識遺忘,這也是我教學中要汲取的一點失敗的教訓。
F. 一年級數學解決原來有多少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
課主要教學用加法來解決求被減數的實際問題.這類實際問題,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實質上它是以另一個角度理解的求和問題.生活與數學緊密聯系.教材中出現的桃子、小猴等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所出現的場景都是學生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教學時,我出示情境圖的一部分,其中樹上還剩的5個桃子不出現.請學生猜一猜,樹上原來可能有多少個桃子?為什麼?小組討論交流.重點討論兩種情況:如果樹上的桃子采完了.那麼原來是23個;如果樹上的桃子還有剩餘的,那麼原來可能是24、25、26……但不可能少於23個.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有助於發展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再出示情境圖中還剩的5個桃子,提問:小猴子沒有采完桃子,樹上還剩幾個桃子?樹上原來有多少個桃子,你們知道嗎?討論後明確:樹上原來的桃子數是總數,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是采走的23個,另一部分是還剩的5個.求原來有多少個桃子,要把兩部分合起來,用加法計算.依靠直觀情境的幫助,使學生理解問題中的數量關系,突破了難點.
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重視學生數量關系的分析,讓學生尋找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列式說說想法,加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但從課堂情況看,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比較欠缺,還有待於加強這方面的訓練.要讓學生真正理解數量關系,在低年級教學中離不開「說」,讓學生用三句話簡單的話來描述條件與問題.一是通過說來理解題意,學生在說的過程中,這樣就清楚這一實際問題中的條件與問題.二是通過說來簡化問題.通過用三句話來簡單描述,這樣把情境中大量的無關信息進行過濾,僅存一些有用的信息.二是通過說不斷感受關系.通過一些實際問題的描述,認識到這些問題情境不同,但說的過程中認識到條件與條件的關系是相同的,初步抽象成數學模型,這樣數量關系就能有效內化.
本課中還出現了單位與答句.這是第一次出現的內容,所以,在教學時也應引起重視.教學時我舉了生活中很多的例子來說明什麼是單位名稱,說明寫單位要加上括弧.同時,還要求學生學生進行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