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提高實驗課的教學效果
科學課大部分知識是要求學生動手實驗去發現、理解、運用的。實驗是學科學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做實驗可以激發學生愛科學的情感,有效地訓練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科學素質,發展學生的能力。然而,由於實驗器材等條件的限制,有些實驗的開展有一定的困難。那麼,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怎樣才能保證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激發學生參與實驗的興趣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
創設教學情境的目的是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認知規律,幫助他們建立一個有利於學習的心理環境和認知環境,使他們在良好的心理環境和認知環境中產生對科學學習的需要,激發起學習探究的熱情,調動起參與學習的興趣。良好的教學情境就像一個「磁場」,它吸引著學生進入一個充滿問題、充滿思考和探究的科學世界。
如在教學《空氣占據空間》一課時,設計了一個實驗,把一團餐紙巾塞到玻璃杯底,然後將杯子豎直倒扣入水中。讓學生預測,紙巾會被水浸濕嗎?你能說出其中的緣由嗎?創設的情境已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問題的提出立即使學生產生了探究慾望。
2、巧設懸念,促使學生去實驗
懸念是對一個問題還沒有得到答案的 「緊張與期待的心情」,它是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來源。我們在教學中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特徵及認識規律,結合科學學科的特點,巧設懸念,誘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實驗願望。在三年級科學《金魚》教學時,我在引導學生觀察了金魚的外形、運動和吃食後,問:金魚魚鰓一分鍾開合幾次,金魚不斷地喝水,會脹破肚子嗎?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分析弄清其中的奧秘,並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通過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猜測。於是學生便對金魚如何呼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強烈的探究慾望。
二、實驗過程的有效調控
1、緊緊抓住實驗目的
實驗切忌毫無目的,隨心所欲。實驗的最終目的是為教學服務的,為的是在實驗中發現規律,理解規律,從而掌握規律。在我們的周圍的空氣一課中,空氣存在實驗,無論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釘個洞,來吹動小紙條,還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釘個洞放到水裡,使冒出小泡,都是為了證明空氣是存在的。為實驗而實驗,沒有目的性,只會使學生浮於實驗過程與表面現象,不知道為什麼做實驗,是「吃力不討好」的事。
2、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1)明確觀察任務
在實驗前教師要使學生明確觀察什麼,再根據具體的實驗提出觀察要求。
學生在觀察實驗時,如果教師不加指導或指導不明確,學生往往出現無目的、漫不經心地觀察的情況,他們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覺新奇或有強烈刺激的現象,而放過了實驗目的所要求觀察的主要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去引導去幫助,所以,教師要提醒學生動用一切感覺器官去全面觀察。一是用眼,科學地看,時刻提醒學生注意用眼觀察每一個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細小的變化。二是用手摸、用耳聽、用鼻聞、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用嘴嘗、借用工具觀察等等。這就是科學地聽,科學地做,它能幫助學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
當然,在每個實驗中觀察也有側重,而且,並不是每個實驗都要、都可以用這些器官去觀察的。
2)實驗過程做到有條不紊
演示實驗儀器要做到可見度大,實驗現象清晰可辨。在日常課堂演示實驗中,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學生獨立操作的依據和榜樣,對學生的實驗技能操作起著示範作用。教師應嚴格按實驗基本知識要求進行實驗操作,不僅要做到有條不紊,還要做到每次都能較高質量地完成。如何使演示實驗現象明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看得見,教師需要事先動一番腦筋。
三、實驗評價影響著實驗的有效性
教師對實驗的評價不必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及時評價,同時注意評價的真實性。實驗評價對於學生一些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及能力的培養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
教師的實驗評價可圍繞表達能力、觀察能力、設計實驗、方法創新的能力、團結協作、科學探究的能力等進行評價。
如在《螞蟻》一課,我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定為培養目標之一。師問:螞蟻的身體小,還到處爬動,怎麼解決觀察難題呢?有同學提出了用火燒,馬上有同學否決;有同學提出放在透明的瓶子里,有同學提出螞蟻仍然會亂爬;有同學提出放在水中的瓶蓋上,可以讓它不亂爬,但螞蟻可能會掉進水裡淹死……最終有一位學生提出解決方案:放在一張白紙上,放上螞蟻喜歡吃的食物。事實證明,這個實驗方法還是挺好的。通過教師這樣有意識的引導,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越來越強。
四、自製實驗器材,提高實驗有效性
師生自己動手設計、製作教具,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想像能力,活躍思維,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體味到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科學的基本方法。
1、教師自製實驗教具
一件成功的自製教具的誕生,是教師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是教師經過對教材的深入的研究,根據本校實驗器材的實際情況,產生對某一教具改進或創新的想法,根據這一想法,構思設計,在反復研究、實驗的基礎上製作,經過多次改進和反復調試後,再在教學中試用,直至成功。如在製作「空氣有重量」這一實驗教具時,通過上網查找資料,經過多次比較,最終選擇一元錢買的帶柄和卡口的兩個氣球作為實驗器具,為其中的一個氣球充氣,氣球可直接卡在卡口上,實驗更加容易操作了,實驗的效果也相當明顯,結論的得出也更讓人信服。
2、學生自製實驗器材
學生通過參與自製實驗器材活動,不但鞏固書本上基礎知識,而且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了學生愛科學的情操。在自製實驗器材的過程中,學生首先是要弄懂課本上的內容,理解課本上的知識,才能設想出實驗器材的雛形,然後才能進行具體的設計、試制。在具體製作中,學生還要經受多次失敗的考驗,身心得到陶冶,有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
自製教具不但可以補充現有教學儀器的不足,節約開支,而且實用性強,結構簡單,易於操作,安全可靠,取材容易,對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起著很大的作用。
五、發揮地理位置優勢 ,開展觀察實驗
在城郊地區,學生觀察自然的內容很多,條件比城市中心優越,如動植物生長、水與空氣以及其他各種自然現象,教學時應盡可能地讓學生到「大課堂」中去研究,在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如講根和莖前,先帶領學生到田野中去,讓學生採集各種各樣的根和莖,然後回到課堂上,在老師的指導下,對根和莖進行分類、研究,這樣使學生在豐富、具體的感性材料面前,激發興趣,吸取知識,提高能力,使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慾得到滿足。
六、實驗教學應注意的地方
1、注意實驗中的安全
2、課前教師要試做實驗,要做到心中有數
3、做到實驗的設計科學有效
合理地設操作過程、基本的實驗方法選定以後,緊接著就要編定具體的操作細節,這些操作細節的設計要合理規范、切實可行。
總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是科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名科學老師,應努力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學質量,真正地實施素質教育。
B. 跪求小學科學創新實驗案例(就是改進課本上的教師或學生實驗)!謝謝
小學科學創新實驗案例(就是改進課本上的教師或學生實驗)我這里有,不知你需要哪一課!
C. 如何利用實驗教學開展創新教育
一、「創新精神」的培養
1.注重聯系生活實際,是培養「創新」的前提。
聯系實際,就是指在教學中把化學知識與社會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通過課堂活動,直接將所學知識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這不僅幫助學生加深所學知識,而且可以使學生自覺樹立知識造福人類、造福社會的意識,從而培養了科學意識創新精神。如講解碘的性質時,可補充做「從海帶中提取碘」的實驗,經過晾曬、灼燒成灰、溶解、萃取等步驟,從大家熟悉的海帶,得到了單質碘。做出後學生喜悅之情溢於言表。這個過程,對培養學生的實事求是的科學品質是極為有力的。
通過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會使學生體會到科學存在於生活中,只要多觀察、多思考,就能有所發現。這樣做,既可以啟動他們的探索意識、培養創新精神,又可以打破學生對「發明」的盲目崇拜。
2.適時介紹古今中外的發明、發現,是培養「創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在教學中,教師要廣泛挖掘教材中的潛在因素,不失時機地講述一些科學家獻身科學的奉獻精神,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科情感,培養創新精神品質。
二、「創新精神」的鍛煉
「創新能力」就是運用已知信息,得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能力。就中學階段的創新能力,主要是指培養學生自我實現的創造能力,包括獨特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動手能力、設計能力等。教學中的具體做法是:
1.設置「課題研究」式作業,鍛煉學生的設計與動手能力。
在高三總復習中,針對設計性試驗思維跨度大、知識容量多而學生難以描述的特點,我嘗試布置了以下「課題研究」式作業:
(1)如何設計一套實驗裝置,證明SO2的化學性質?
(2)如何證明CO2氣體中混有SO2?
(3)有下列反應:2NaOH+CO2=Na2CO3+H2O,Na2CO3+CO2+H2O=2NaHCO3。其中後一反應很容易發生且無明顯現象,現僅用CO2和NaOH兩種葯品,量筒和試管兩個儀器,如何製取純凈的Na2CO3?
其中(1)題要求一天設計完成,而後兩道題一周內設計完成。「作業」上交後,批閱中發現第(3)題問題較多,但也有設計正確的方案。老師將各種方案都拋給學生,再給一天的時間研究。課堂上請一名學生上台講解:將NaOH溶液用量筒分成二等份,向其中一份中通入足量的CO2氣體使之變成NaHCO3溶液,然後將它與另一份NaOH溶液混合即可,聽完後,大家茅塞頓開。其他題的設計也別開生面,各有千秋,一些疑點可以到實驗室驗證。課後同學反映說這種作業費力、費時,但有趣,一旦完成後,感到自己充實很多。而且學會了怎樣整理知識、應用知識,學習效率大大提高了。
2.改「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驗,培養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
將「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即指教者把部分驗證實驗的順序(實驗—觀察—解釋—結論)進行重新調整,變成「探索性」設計。如「原電池」實驗教學中,教師可將鋅片和銅片平行插入稀硫酸中,引導學生觀察後提問:「如用導線將兩金屬片連接會如何?」以此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然後再問:「怎樣證明電子在導線上通過?」討論後並實施方案。然後問:「銅片上為什麼有氣泡?氣泡成分是什麼?電子為什麼從鋅片流向銅片?再從氧化還原角度分析兩極上各發生什麼變化?從能量轉化的角度分析原電池是一種什麼裝置?」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出原電池的組成、原理、能量轉化。通過「探索性」實驗,不僅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關系,而且激發探索興趣,訓練創新能力。
三、「創新思維」的訓練
「創新思維」是發散思維與收斂思維的統一,是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的巧妙結合。培養創新思維,重點就是結合實驗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興奮點,在良好、敏銳的觀察力的基礎上,透過現象看本質,得出正確的結論,最終可能得出創造性結論。
1.注重實事求是的精神,是訓練「創新思維」的關鍵所在。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學中讓學生獲得某些現成的基礎知識,已經不適應教育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時,對知識的掌握不僅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既要注意知識的階段性,又要注意知識的前後聯系,因材施教,注意觀察能力的訓練和創新思維能力的訓練。
2.分析「意外實驗」的結果,是訓練「創新思維」的有效途徑。
學生在實驗時,常會出現一些異常現象和始料不及的意外結果,教師如果採取搪塞或迴避的態度,勢必會失去一次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良機。我在教學中採取的方法是正確引導、積極參與、共同分析。這種做法很好地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嚴謹求實的科學作風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通過師生共同對「異常」實驗結果的分析,尋找「異常」結果的可能原因,然後讓學生動手自己設計實驗方案,驗證自己的結論的教學模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和探索慾望。他們在設計驗證自己的實驗方案時,積極主動地查找資料,認真探討,把思維引向了更新、更廣闊的領域。然後,由這些「小設計者」向全班介紹經驗、體會,帶領全班同學共同進步。這種成功的「愉悅感「又可激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維和探討。學生從異常現象和意外實驗結果中想到的問題越多,思維的容量和空間就越大,思維就越敏捷和嚴密,思維就會有所創新。當然,面對異常實驗結果,教師還應不失時機地介紹一些在意外實驗結果中的意外發現,研究意外發現可成為科學理論的起點的事例。
D. 五年級科學--光和影實驗創新課怎麼上
弄點手影戲的視頻 讓同學們學習 創新
E. 淺談怎樣教好科學課
一,是教師要不斷吸收新知識,博採眾家之長,完善自我,掌握豐富的科學文化科學知識。教師不但在教學生中學習,而且還應在百忙之中不斷學習來補充大腦的給養,從而武裝自己、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知識水平。所以,教師本人要具備有一定科學素養,要有熱愛科學,學習科學,不斷追求,勇於所創新的精神風貌。 有了豐富的知識和一定素養,我們才能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要促使學生把平常的好奇心發展成為「科學的好奇心」,引發學生發現平時不注意的現象,從而產生探索、研究的慾望。在實驗教學中要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親身體驗和自行探索、思考的積極性,讓學生產生一種發自內心的動力。教師要根據學生好奇心強、思維活躍等特點,及時地把學生興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學活動中去,讓學生發現問題,進行自主探究,體驗成功,只有這樣,科學的教學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做一名教師應有愛心和平易近人態度。讓學生感覺到你可以共同學習和一起溝通、感覺到由於你而給他們帶來的無拘無束。使他們更樂於陶冶在你的教學課堂中,那麼課堂的學習氣氛是可想而知。比如說在平時多幫他們修補一些玩具,多跟他們交談交換意見。從而使學生打心眼裡佩服和尊敬老師並產生向你學習的急切慾望!這樣一來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才能把學生的心完全收攏過來,讀懂學生的心裡,才能運用自如。 三,就是教師在平時教學的過程中要有所創新、認真學習小學《課程標准》,從而知道什麼是學生掌握、什麼是學生了解的、什麼是老師該做的必須做到的或需要拓展創新的。我認為要搞好科學課的教學們注重教學創新,教師的教學創新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獲取新知識,得出新成果的一種教育手段,教學創新要有具體的實施目標,實施措施,不能搞教條主義,要從培養學生能力入手,改革課堂教學。教學中要有新觀念,新方法,教法和學法要有自己的創新理念,不滿足於書本或生活中所給予的知識和經驗,使學生自己主動去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由於學生的思維水平、認知經驗、知識構架的不同,還需要我針對不同層次的教育對象,確定不同的創新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創新中注意層次,普遍開發。讓學生積累生活經驗,自主探究,獲取知識和能力。當然,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必不可少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要促使學生把平常的好奇心發展成為「科學的好奇心」,引發學生發現平時不注意的現象,從而產生探索、研究的慾望。在實驗教學中要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親身體驗和自行探索、思考的積極性,讓學生產生一種發自內心的動力。教師要根據學生好奇心強、思維活躍等特點,及時地把學生興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學活動中去,讓學生發現問題,進行自主探究,體驗成功,只有這樣,科學的教學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科學地利用現代遠程教育手段,讓學生獲取更多的知知識,在教學中,有機利用一些課件,進行資源整合,要讓學生在教學的情境中,主動發現問題。擴展學習知識面。 誠然,科學課的教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它要求科學課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如果教師具備了一定的創新能力,那麼他的教學就富有了創新的活力,就能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自主參與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實施素質教育非常重要,對於教師來說,最重要的是要更新教育觀念,更新教學方法,注意培養學生自行探究、求知的創新精神,讓學生逐漸自己掌握學習的本領。 以上是我在教學中幾點不成熟的建議.一面山小學 李恆文供稿
F. 小學科學創新實驗怎樣改進
小學科學實驗材料改進和創新的實踐與研究
一、課題的現實背景及意義:
實施科學新課程以來,我們看到我們的科學課堂上呈現這樣的景象:學生通過操作實驗器材,運用實驗材料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經歷科學探究過程,體驗科學探究帶來的樂趣。實驗材料成了小學科學課中一個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學生開展科學探究的基礎,也是科學探究有效性的一個基本保證。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科學實驗材料准備起來存在很大的問題,解決不好直接影響科學探究的有效性。
問題一:舊材料滿足不了新需要
科學課的前身是常識課,原來的常識儀器室和實驗室很自然就成了現在的科學儀器室和實驗室。在儀器室中,以前配備的許多常識儀器,有酒精燈、鐵架台、機械實驗盒、靜電實驗盒、物體沉浮實驗盒等等,很自然成了科學課的實驗材料。但是作為科學老師都知道,雖然有的儀器在新課程教學中還是可以用的,比如酒精燈、鐵架台之類的。但是還有一些利用起來的問題卻很多,像物體沉浮實驗盒,雖然科學五年級下冊沉和浮單元也有探究有關物體沉浮方面的知識,但是新教材的內容和原來常識課有一定的區別,提出了新要求,如「物體的沉浮和它的輕重有關系嗎?」、「物體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有關系嗎?」,原來的實驗材料顯然滿足不了新的探究活動。
問題二:新材料無法配備齊全
新課程實施後,上級要求學校為每冊的科學教材配備一套新的實驗材料——科學工具箱,在這個工具箱中,有一些相應的實驗材料,比如塑料量杯、溫度計、小車、地球儀等一些可以長期重復使用的材料和高錳酸鉀等一些化學物品。除此以外,每學期每位學生還征訂了一份科學配套學具,有綠豆種子、綠豆發芽實驗盒、電池等等。這些材料為科學儀器室注入了新的活力,充實了科學實驗材料的隊伍。但是,盡管如此,在科學教學中,依然碰到了許多來自材料方面的問題,主要是那些不能長期保存的材料,像油菜花、發芽的蠶豆、做生態瓶需要的魚、水草等,必須由教師或學生本人適時、及時准備,有關部門很難在學期初統一配備。還有部分材料代價很大,如果有關部分統一配備,必然會造成學生學費的加重,給一部分經濟困難學生帶來麻煩,這與義務教育階段讓人人都讀得起書的政策又是相違背的,所以只好忍痛割愛,不把這些材料配備進去,那教學時勢必又要由教師或學生本人准備,這又增加了實驗材料准備的難度。
問題三:教師、學生自己准備材料情況不樂觀
小學科學教師工作量大,專職教科學的,一般課都在15節—20節左右,不僅要花時間備課、上課和批改外,還可能教著好幾個年級的科學課程,在准備實驗材料可想而知;常常上完一節實驗課材料還沒收拾好,下一節課鈴聲已經響了,學生已經來了,可材料還沒准備好。所以有時就會出現教師只准備本人的實驗材料,在課堂上作一下演示實驗的現象。兼職老師更是不用說了,一般已經在教學語文或者數學等,這些課本身就需要花大量的時間。而且還有的科學老師還擔任著班主任等職位,科學課的准備材料更是不言而遇了。而科學材料的准備又需要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兼職教師就很難再有功夫去完成了,常常會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科學材料除了教師准備外,還有許多時候我們教師會讓學生自己准備。但是實際情況與我們的想像有一定的距離,讓學生准備材料的情況不太樂觀。有的學生總是忘帶材料了,有的學生准備的材料不符合實驗要求了,總之,問題很多,情況不太樂觀。
由此,我們更深刻認識到:對於教學一線尤其是地處農村的小學科學教師而言,能有意識關注、積極地參與活動材料的改進工作,整理形成一套符合地域特點、適合教學實際的實驗材料和一份實驗准備指導方案,將會大大方便一線科學教師課前的工作量,同樣會更精細地滿足學生實驗探究的需要。
二、與課題相關研究概述:
無錫市天一實驗小學潘利峰《服務探究,選擇有價值的實驗材料》中指出: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探究活動依賴於科學研究的材料,材料引起學習,材料引起活動。教育學原理認為,從材料本身出發來組織教學,既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又符合世界物質性的基本觀點。在探究學習中,教師能否為學生提供生活化、典型、合適、豐富、有結構的探究材料,是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基礎和關鍵。學生只有對材料加以觀察、操作和思考,才能形成合理的科學概念,產生正確的科學認知,領會科學的過程和方法,感悟科學精神,因此教師選擇合適的實驗材料,往往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果,怎樣選擇合適的、具有探究生命活動周期的實驗材料,對於教師組織的科學探究活動尤為重要。
江蘇省名教師、自然學科特級教師、蘇州市葉聖陶實驗小學校長張洪鳴作《科學探究需要有結構的材料》報告中指出「搞科學」——「有結構的材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經歷、體驗,要活動。怎麼才能活動呢?空口說白話,黑板上種田,不是胡扯嘛,要有點東西才行。這東西就是材料,材料是死的,怎樣使死的材料活起來呢?這就必須加上老師的智慧,根據一堂課的教學目標,精心選擇,精心設計,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典型的教學材料,這樣的有機組合,便稱為「有結構的材料」。
……
有關小學科學學習活動材料方面的諸多成功經驗,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去思索著推動本項課題的深入研究。
三、研究課題的界定
「實驗材料」是指教師應用到課堂教學的經過精心設計的典型材料的組合,即有結構的材料。活動材料包括實驗工具器材、觀察或動手材料、圖表型資料、地域性特色資源等。
「實驗材料的改進與實踐」是應用到科學教學中,為獲得實際教學中更大效益,按科學性、趣味性、易操作性的原則,而對教材建議材料的替代或改進的探索與研究。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1、開發出一套適合3-6年級小學科學課中適合地域特點和實際課堂教學需要的實驗器材和實驗材料。
2、整合小學科學教師在材料改進工作上的智慧成果,整理、收集相關的活動材料改進方案。
3、形成一套推動探索科學教學實驗材料改進的措施與機制。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原則與方法:
(一)實驗對象
小學《科學》3-6年級教材范圍內所開展科學教學活動的教學實驗材料。
(二)實驗原則
1、實踐性原則。實驗要以學生的探究興趣有沒有得到激發,實踐能力能不能更有效提高,是不是方便一線教師教學實際應用為准則開展。
2、循序漸進原則。實驗要以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論為指導,針對實驗研究工作中的實際情況和課題的實際進展為依據,循序漸進,不斷修正,在方法策略上作出有效的回應。
3、全體受益原則。實驗的展開,既要讓學生得到實惠,促使其更快更好的成長,又要讓實驗教師也成為教育科研的受益者,促使其業務水平的迅速提高。
(三)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法:在於共同參與,即由研究者和行動過程的實踐者結成一體,共同組成課題組,共同進行調查、分析,通過在實踐活動的進程中發現問題、設計實驗方案、實施實驗方案、評價或有新的發現、再計劃、再實施、再評價或發現……的方式不斷進行。
2、文獻法:通過查閱與本課題相關的文獻網路資料,及時了解本課題的研究進程,全面正確的掌握本課題的相關信息,為本課題及時提供科學的論證依據、研究方法,提高科學研究的效益。
3、經驗總結法:本階段性總結和實驗完成的驗證總結過程中,依據實踐過程中所獲取的事實資料,對實驗變數進行比較分析,從而改進適用於我們當地地方特色的實驗材料和實驗方法。
(四)研究的創新點:1、將實驗的改進生活化、探究化和微型化三者相結合。 2、將教材實驗創新與改進實踐化、系統化整理與編排,形成學校完善的實驗教學體系。
六、課題研究的過程
1、(2010.1—2010.2):准備工作-小學科學實驗材料的分類研究
(1)制定詳細的課題研究和實施計劃。我們對課題進行了細致的前期准備工作。根據小學科學的教學特點按3—6年級將整個課題組下設四個研究小組,實行年級組長負責制,集體制定了詳細的課題研究計劃和實施方案,嚴格地按照課題的計劃進行了課題的分工合作與研究,定期集中討論研究進展及出現的問題,這些為我們有條不紊地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2)查閱文獻資料,收集小學科學教材中實驗材料創新與改進的儀器、方法與方案。通過上網及查找資料等方式收集本校教師自己在平時教學中改進的教學實驗、本縣及鄰近縣市實驗材料的改進創新的實驗方案,本市及全國典型的改進及創新實驗,做成小學科學教學實驗分冊,整理並分類分章編排。將改進與整理過的材料編排成冊,形成校本實驗研究的初步框架
2、(2010.03—2011.01)四個課題小組分組研究。
課題小組與實際結合,認真並扎實而有效的進行研究。各小組課題研究結合教學實際開展實驗教學研究活動,活動的形式有教學實驗的改進創新比賽,上有關實驗材料探究的研究課、示範課,撰寫實驗研究的教學案例與論文等。利用實驗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突出實驗的開放性和有效性教學,既為學生參與實驗的改進與創新提供了很好的機會與平台,同時為實驗教學理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挖掘實驗探究功能,將演示實驗與學生探究實驗相銜接。從不同角度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讓學生在主動設計與探究中完成多種實驗的改進與創新。這樣既很好地完成了教學,又對實驗進行了最好、最大范圍的研究。
在此期間各小組定期組織成員進行課題研究進展碰頭討論課題研究中的困難和問題,匯總課題研究的資料與材料。每個月全組在實驗室進行課題分析會,交流課題的心得、統一課題的進度。四個小組各顯其能,發揮組內特點,依託不同的教學實際,廣泛地、具體地開展研究,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在組間交流與勾通中,課題組成員均感到受益非淺,收獲頗多。
小學科學實驗的改進與創新的應用研究。 研究成果:《小學科學實驗教材實驗創新與改進》校本教材。
第一小組:收集編排三年級實驗研究方案47個。
第二小組:收集編排四年級實驗研究方案55個。
第三小組:收集編排五年級實驗研究方案48個。
第四小組:收集編排六年級實驗研究方案47個。
3、(2011.01—2011.03):後期工作
完成學生的小組活動實踐成果展示。包括教具展示,實驗創新,教學論文,各種教學實踐課例等成果評價、匯總。進行課題總結,嘗試尋找實驗材料改進的扎實有效方法,進行自我回顧和反思,以期達到在以後的教學中能進一步對實驗材料的改進和創新,扎實有效的進行新課程學生探究實驗。
(2)研究成果評價
通過參加課題研究,教師在專業上,教學水平上,精神面貌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課題研究本身需要課題組上網或查閱相關資料。查閱的過程使很多教師掌握了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法。同時使他們理論的專業知識有了很大的進步與提高。同時了解了以前所不知的實驗方法,開闊了教學思路。實驗研究帶來的教學效果使他們提高了對課題研究的興趣。另外課題組的集中交流討論也使他們在相互學習中交流了感情,增進了組內的團結。
七、課題研究總結
實驗是科學課教學中一種重要的教學活動類型,它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觀察、動手、思維、合作、創造等能力。在實驗教學活動中,應以科學課程標準的目標為准則,運用一定的創新技術,創造性地選擇和使用實驗材料,讓學生感受到實驗材料在探究活動中的重大作用和意義,真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探究慾望和創造精神。
實驗材料的創新,一定要避免過去那種「一張實驗桌,材料就幾樣」的實驗模式,要求教師提供大量豐富的實驗材料供學生選擇;要根據實際情況創造性地尋找和使用材料;實驗材料的擺放不要只局限於實驗桌,要充分利用廣闊的空間。科學教材中實驗材料的提供大多是具有普遍性的,不一定能滿足每一個實驗的要求,或者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會有一些不方便之處。因此,很有必要創造性地選擇和使用實驗材料,更多地根據實驗教學活動的需要和本地實際選擇和使用材料:對同一個實驗,材料的確定可以不同,不要求全體學生千篇一律地使用同一類型的材料進行實驗,而應力爭做到多種多樣,各取所需;同樣,同一種實驗材料,在不同的實驗中也能發揮不同的作用,解釋不同的科學道理;材料的選擇還要從教學成本考慮,盡量使用身邊易得的材料,使用學生感興趣的材料;實驗材料的創新還包括對原有材料的改進、替代和更新。
因此,課前准備好合適的、有結構的實驗材料是學生愛上科學課、進行有效探究學習的基礎和關鍵。但是,較多實驗材料不好准備是科學教師的共識。經過我們課題組的討論,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和創新:
(一)積極學習其他教師的實驗材料改進
科學課作為新課程下的一門新的學科,擔負著培養和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重任,它的學科地位不容忽視。有些老師可能對它還不是非常了解,以為和以前的常識課差不多,還是一門副科。尤其是兼課老師,認為只有自己另外教的語文、數學才是主課,這樣的認識我們會阻礙我們的行為。所以我們要在思想上認識這門學科的重要性,正確認識科學課教學的特點,有必要對所有科學教師進行科學課程的系統培訓,加強理論的學習,無論是專職還是兼課教師都應該多外出聽課學習,開開眼界,看看別的教師是如何准備實驗材料的,從而做好學生科學課學習的引領,讓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中來,親身體會探究活動的樂趣。如教學五下單擺的內容時,根據書上插圖准備材料是不理想的,鐵架台上的橫桿太短,擺錘擺動時很快就會碰上鐵架台的豎桿。擺線如何固定才能既讓它自如地晃動又便於調節長短也是問題。在網上視頻中觀摩了李家緒老師教學的《擺的研究》後,通過加長橫桿,藉助夾子,很快解決了這些難題,增強了教學效果。 (二)整理實驗室中已有材料,合理利用現有材料
學校儀器室中有著許多原常識課教學時留下來的材料。這些實驗材料雖然不能滿足現在科學課教學的實驗需要,但是它們卻還後很大的價值,完全可以好好利用。有許多的實驗器材不管是以前的常識課還是今天的科學課都用得上的。如酒精燈、燒杯、鐵架台、放大鏡、水槽、彈簧秤、溫度計啊等等,只要我們對它們進行充分的篩選、整理、修復、歸類,用得著的時候多著哪。所以我們要好好的保管,發揮他們的應有功能。再如原來常識教學中的杠桿實驗盒、冷熱實驗盒,光學實驗等等,雖然盒裡的材料不全能用得上,但通過整理,里邊我們還是會發現許多科學課上用得著的好材料的如杠桿實驗盒中的杠桿尺、簡單機械盒中的滑輪等器材,質量還是很不錯的,經久耐用,效果不見得比科學材料箱中的差。
科學工具箱中的科學材料都是經過專家們研究製造的,又與科學教材配套,可以說為科學教師的材料准備節省了不少時間和精力,箱中的材料雖還不能說是盡善盡美但總體還是不錯的。如六下的小電動機、拱形橋等,我們要用好它。在備課的過程中對工具箱中的實驗材料做到心中有數。而對於箱中的一些易耗品,我們用好後要及時添置,以備下次的使用。
(三)教師應該積累以往材料
一些科學材料的准備是不能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得到的,所以科學老師要做個有心人。平時注意材料的收集整理,變廢為寶,積少成多。不要等到今天要上這個內容要用到這種材料才想到當初那個材料可以用上而沒留下。有些材料如可樂瓶,對於其它學科的老師來講可能是垃圾要扔掉的,但對於我們科學課來講卻是寶貝,許多時候要用到它,再如硬紙板、壞了的乒乓球等它們是研究抗彎曲能力的好材料;還有生活中的一些石頭,可能很少有人去關心研究它,但在我們的科學課上就有這樣的內容安排。《各種各樣的岩石》就是要我們去研究岩石的組成和岩石的特性。所以我們平時可以多撿一些象花崗岩、長石之類的岩石以備上課時用,且岩石不易消耗可以長期保存,填補學校儀器室材料的不足。
科學課實施的第一個輪回中,新材料還未配下來或根本就沒有,實驗材料相當缺乏。這個時侯任教的教師要准備的材料尤其得多。這個時侯老師要把辛辛苦苦准備的材料好好保存,學會積累以備後用。當下一屆老師任教到相應內容時也可以少花一點時間,減少一點後邊任課老師的准備時間。
(四)動手自製,替代專用不足材料
實驗室的材料並不能完全滿足每一課的需要,有的實驗材料實驗室里根本就沒有,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根據實驗的設計自己來設計製作實驗器材。在研究《固體的熱脹冷縮》時,學校里大都只有銅球這樣一種可以研究熱脹冷縮的實驗材料。而一種材料如何讓學生信服固體有熱脹冷縮的特點呢?於是我就想在做其它金屬材料的熱脹冷縮的實驗,苦於儀器室里沒有這樣別的器材,我就和其他幾個科學老師自製器材。由於其他的材料的熱脹冷縮現象不明顯,我就想到利用指針的偏轉來將試驗中材料受熱或遇冷產生的現象進行放大,使學生看到了實驗的現象,得出了正確的結論。
再如五年級科學教材中的《光》單元中,在研究不同顏色物體吸熱能力強弱的對比實驗時,我們設計製作了一個利用白熾燈照射,不同顏色試管內空氣膨脹快慢的對比試驗,由於空氣受熱膨脹速度比較快,所以實驗現象十分明顯,這遠比教材中將溫度計放入不同顏色的紙袋中,看溫度計上的讀數上升的快慢的研究效果好得多,也節省了許多課堂上時間。
(五)引發學生興趣,讓學生能自發准備實驗材料
有些科學課堂上要准備的材料有很多,有些時候要准備的材料需要專業人士的幫忙,這個時候完全依靠教師自己的力量也許就難以完成,這個時侯我們不妨想想其他辦法,如學生就是一個不錯的資源。在材料的准備中我就經常請學生協助我准備材料。別小看學生,他們會幫上不少忙。難度大的他們會發動他們的家長協助老師的材料准備。
針對所教的學生,我採用獎勵激發學生的興趣。我覺得這是最普通的方法,也是最實用的方法,然而也是我們老師經常會忘記的方法。有時一個班只有幾個同學准備了令人滿意的材料,這時老師可能會很不開心,往往只想著怎樣教育他們!其實,這個時候就可以好好的獎勵那幾個准備的好的同學,效果肯定不會比板著臉批評教育差!比如在《比較水的多少》一課中要用到幾十個大小不同的塑料瓶,這完全可以讓學生去准備,到自己家裡找找,課堂上用的幾個根本不是問題。再如《蝸牛》《蚯蚓》等小動物的研究,課中用到的這些蝸牛和蚯蚓最好也還是讓學生自己去准備。在材料的尋找過程中學生對這些小動物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性會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也增長了不少相關的課外知識。既然這樣就讓學生自己去准備,何樂而不為呢?再如研究《磁鐵的性質》《我們周圍的材料》的時候,我們可以讓學生去准備各種各樣的材料,用豐富的材料來研究它們能不能被磁鐵吸引、以及軟硬、柔韌性等,材料越多對於結論的科學得出更有價值、更帶有普遍性。
我們的學生來自於不同的家庭,每一個家庭又有不同的背景,所以教師在讓學生准備某些材料時,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家庭資源。如在講動物的一生的時候,我就讓一些來自於農村的學生去准備,農村的孩子家裡養蠶的比較多,又有桑樹的優勢,我就讓學生帶一些來供同學們觀察。再如五年級第一學期「運動與力」單元中要講《我們的小纜車》一課,課中要用到許多墊圈或螺帽,利用墊圈或螺帽的重力來牽引小車,從中發現墊圈或螺帽越多小車行駛的速度就越快的結論。可是實驗室里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材料。當我了解到任教的班級中有幾個學生家裡就開螺絲廠的,就和這些學生的家長取得聯系,讓孩子帶一些來供我們課堂上研究使用。這位家長聽說老師上課要用到小墊圈,就主動教孩子帶了一些墊圈送給學校實驗室。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通過各種途徑提前做好實驗材料的准備,當經調查反饋,知道學生們在生活中的探究能力明顯增強時,我們知道,我們的材料准備的改進方法與實施有了些許的成功。但是,學生的對科學課的熱愛讓我們倍感肩上的重任,促使我們今後在教學上做更多的思考與改進!
七、課題研究的效果
一年多來,我們課題組的老師大膽進行課題實驗,付出了艱辛的勞動,課題的初期計劃與目標已基本實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課題組教師教育教學觀念有了很大的變化,研究實驗、研究實驗教學的氣氛正在逐漸增強。實驗研究的方向正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究型轉變,以生活應用為中心的實用性轉變,以設計實驗材料的的簡約性方向轉變。實驗研究具有明顯的時代性、實效性。
2、積累素材的意識明顯增強,老師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明顯感到實驗教學的素材十分欠缺,嚴重影響了教學的效率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這些素材一方面需要老師不斷挖掘研究改進,一方面也要查閱、收集整理已有的素材。
3、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能力在老師的教研中得到了提高,通過教學實踐,揭示了探究性實驗教學對學生能力的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所具有的良好效果,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興趣明顯提高,師生共同感覺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強。
4、完善了實驗教學資源庫,提高實驗教學資源利用率。這將對我校系統實驗教學具有實際指導意義,同時也更進一步的研究創造了十分便利的研究條件。
七、課題研究的反思
雖然在一年多的課題研究中,我們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反思整個研究過程,也存在很多的問題和困惑。由於我校教師課業授課負擔相對較重,教師的研究通常需要擠出更多的休息時間來進行研究,因此對教師的身體與精力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另外,由於課業負擔較大,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很少有出去交流的機會。這些都不利於課題的發展與研究。
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我們發現,我們現行小學科學實驗的內容體系已趨於老化,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體現現代科技發展水平的實驗內容太少;聯系生產與生活實際的實驗內容不多;驗證性實驗比例過大,探究性實驗比例過小;定量實驗安排甚少;一些對實驗室造成嚴重污染的實驗仍然保留;實驗內容知識性太強,趣味性不濃。因此,我們課題組在完成既定課題計劃的基礎上,在以下方面會作出進一步的研究。1、實驗研究要與新課標教材實驗相聯系,抓住時代的脈搏。2、構建小學科學實驗內容體系的新思路。
因此,我們在今後的課題研究中將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體現:進一步注重聯系生產與生活實際;引入定量小學科學實驗;開發綠色實驗等。
實驗材料的改進和創新是小學科學教師的一項神聖使命,努力完善和充盈教學實驗需要,為小學科學的探究實驗插上有力的翅膀!最後引教育家誇美紐斯的名言與大家共勉!
——要讓教師因此而少教,要讓學生因此而多學, 要讓校園充滿歡樂!
G. 如何在科學課中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摘要] 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學習科學課的過程,是從觀察現象,進行實驗出發,經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形成概念、規律,然後再回到實踐中去進行檢驗和運用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過程。所以實驗在學習科學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學習科學課程必須重視實驗。 [關鍵詞] 實驗材料 創造力 多媒體技術 江澤民同志曾經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如果不能創新,不去創新,一個民族就難以發展起來,難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歷史也一再證明,科技強則國強,而科技發展的生命力又在於創新。因此,學校應把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放在重要位置,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活躍,尤其要注重學生科技創新思維與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 一、 實驗材料的選擇是重要的環節 科學課的學科特點就是實驗教學。而科學實驗是學生獲取科學知識,發展科學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所從事的學習活動,其本質就是讓學生「動手做」。因此,實驗應當突出實踐性,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首先,要拓展實驗的內容,選擇學生生活實踐密不可分的小實驗,或配合課堂教學的系列實驗或補充實驗,或有趣味的和新穎的實驗等。其次,要拓展實驗的空間,所謂拓展空間就是將實驗由課堂向課外、教室向家庭、學校向社會延伸,其形式有課外興趣小組活動,開放實驗室,建立家庭小實驗角等。課外興趣小組活動,由於時間充裕、形式多樣,加上考慮了學生的興趣愛好等個性差異,因此更能有針對性地通過實驗操作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開放實驗室就是在規定時間將實驗室向有志於開展科學小研究的學生開放,提供相關的實驗器材,放手讓學生開展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活動。這樣,不同層次、不同需要的學生自主發展,並在寬松自如的氛圍中積極自主地進行動手實踐,或許學生創新的火花就在這不知不覺中點燃了。建立家庭小實驗角就是鼓勵一些有條件的學生在家中添置少量的儀器或准備一些實驗的代用器材,開展一些個人感興趣的、自己設計的小實驗,讓這些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去實驗、去創新。 1.材料的選擇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因地質宜。我在教學《果實與種子》一課的時候,遇到了一個難題——怎麼也找不到菜豆。在教學前,我請教了別的同行,希望能夠得到好的建議。在同行的建議下,我選擇了黃豆,花生,綠豆。原因是我考慮到一些實際教學的需要:學生們了解和熟悉這幾種種子而且容易收集。相反,教材裡面提到的菜豆學生則很陌生。 2.材料選擇要具有代表性。還以《果實與種子》為例,單子葉和雙子葉的種子——花生和玉米就很典型。而《植物的莖》中我就選擇了冬青樹苗,牽牛花,葡萄苗,趴根草這四種典型的植物作為研究對象。代表性的材料不僅決定了學生實驗的有效性,而且提高了教師教學的目的性。 3.材料選擇要具有代表性,如《磁鐵》一課中,在選擇各種分值的硬幣中,一元的,五角的,一角的,特別是五角和一角的硬幣有二種,一種能被磁鐵吸住另一種不能被磁鐵吸住,這在選材上要有代表性。 二、實驗的過程要讓學生充分體驗。 科學課各類實驗應該有所擴展,提高學生的興趣。案例和分析:《我們吃什麼》中有兩個重要的實驗,檢驗澱粉和澱粉與唾液混合的結果。我在教學的時候發現學生對澱粉這種物質的認識在實驗後並沒有多少提高,於是我開始思考改進實驗的內容。我希望能夠提高學生在生活中認識澱粉的能力,比如那些食物中含有澱粉。我選擇了許多材料來檢驗——饅頭,米飯,馬鈴薯,面條,薯條,番薯,玉米,芋頭,南瓜等等。在分組檢驗不同食品的時候,孩子們得到了充分的認識。 動植物觀察類的應該利用「童趣」為支撐點。案例和分析:《校園里的小動物》中學生應該充分的觀察動物。為了達到「充分」的目的,我發給學生解剖器材,放大鏡,蚊香,火柴,水杯,樹葉。這樣,學生的觀察就不是局限於眼睛了,在3個課時的充分活動中,孩子們了解了蝸牛原來不吃樹葉,蝸牛也會游泳,蝸牛怕煙火,蝸牛的殼里真復雜。 製作類的實驗應該能「玩和轉」。案例和分析: 《今天刮什麼風》、《做個小磁鐵》、《製作小樂器》等這些具有小製作性質的實驗課就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玩耍,學中玩,玩中學,事半功倍。
三、實驗中要注意學生創造力的鍛煉。 「疑問」的作用。在教《導體和絕緣體》一課時,我一開始簡單介紹了電池,電線,燈泡後,先不講明怎樣做才會讓小電珠發光,而是提出疑問:「誰能讓小電珠發光。」在學生認識儀器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敢於思考,利用現成的儀器去實踐,並在愉快和諧的氣氛中爭著去比一比誰最快讓小電珠發光,既激起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課外活動製作不倒翁時,為了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善於思考,探索,我向學生出示一個不倒翁玩具和另一個玩具,其他同學扳自己桌上的東西和不倒翁,學生左扳右扳,不倒翁也不倒,而其他東西卻倒,此時,我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想知道什麼?
H. 如何在小學科學實驗課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一、 改變傳統觀念,相信學生有創新潛能
長期以來,因受陳舊觀念的影響,一談到創新,人們就習慣於將它與了不起的發明創造相等同,因而抑制了許多人的創新能力。創造學認為,人人都有創造性,人人都有創造潛能,小學生也不例外。我們絕不能認為小學生只能接受而不會創造。輕視他們的創造潛能。就小學生而言,只要是由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探究、歸納所得到的,都可理解為創新。創新意識必須從小培養,作為教師應確信:一般的學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創造性潛能。如何去挖掘這種能力呢?如,我在教學「三角形面積」時,先復習已學的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然後發給學生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紙片若干個,有面積相等與不等的。接著提問:「你有什麼辦法計算出其中一個三角形的面積呢?你是怎樣想的?」學生通過剪拼得出了五種不同的推導計算方法,最後大家匯報討論,歸納得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我發現,那些平時被視為「學困生」也找到了解決的方法。這就是學生們的「創新」、「發明」。
二、 創設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誘發創新意識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民主、平等、寬松、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能夠使學生產生自覺參與的慾望。羅傑斯說:「有利於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自由」。而傳統教育中,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是第一位的。教師認為自己是教學的中心,是教學的指導者,因而有意無意地維護自己在學生面前的權威。這種做法壓抑了學生發展,特別是以獨創性和大膽質疑為特徵的創造行為的發展。只有在民主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學習熱情才會高張,才能有利於學生萌發創新意識。沒有民主的氛圍,許多學生就有可能不敢去想,不敢去猜,即使想到一點什麼,猜到一點什麼也不敢講。唯恐說錯了挨老師的批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任何發現,認真對待學生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哪怕是看起來十分幼稚可笑的問題,也絕不能求全責備,更不能指責挖苦,不能抑制或抹殺他們的發現,而應盡量找出其閃光點並給予肯定,使他們敢想敢說敢做,誘發他們創新的意識。
例如,教學「求長方形周長」時,我利用電腦課件出示:「一個籃球場長28米,寬15米。籃球場的周長是多少米?『學生獨立思考後,想出三種不同方法求出周長。方法一,28+15+28+15=86(米);方法二,28+28+15+15=86(米);方法三,28×2=56(米),15×2=30(米),56+30=86(米)。我都給予了積極的肯定。然後,我又問:這題還有別的解法嗎?這時,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還有一種解法,列式是28+15=43(米),43×2=86(米)。這位同學說完後,我又馬上說;「你講得真好,這個方法很獨特。」在這四種方法中,讓學生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方法,學生就此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最後一致認為方法四最好。只有在這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才能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使學生樂於學,也只有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潛能才能充分表現出來,發揮了自己最高水平,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
三、 留出思維的時間與空間,誘發創新靈感
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形成,必須有他們自己的時間和空間。沒有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也就沒有思考的存在,當然也就不會有創新意識。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必須給學生提供足夠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的問題不能太簡單、太直接,學生不加思考便可答出,而要有一定的思維空間。凡是教師提出的有思考價值的問題,都要給學生提供足夠思考時間,如果問題一提出馬上就讓學生回答,可能只有個別思維敏捷的學生作出反應,而多數學生還來不及思考。總之,只有給學生提供足夠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他們的創新意識才能逐漸發展起來。例如教學「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之後,我出示了這樣一道題:用一根長20厘米的線,圍出邊長是整厘米數的長方形或正方形,有哪幾種圍法?這些圖形的周長都是多少厘米?你還發現了什麼?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探究、討論交流,得出有五種不同的圍法,並且發現這些圖形的周長都相等。經過進一步的思考、探究,學生又發現:周長相等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當長和寬越接近,面積就越大,並且正方形面積最大。這樣,學生探索的空間就大大增加了,也有利於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展。
四、鼓勵質疑問難,培養創新意識
「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質疑問難是學生探求知識,發現問題的開始。發展智能,培養創新意識,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良好習慣,鼓勵學生多思考,多提出問題。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問題更重要」。我國的教育家對質疑問難也很重視,他們提出:「學則需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李政道博士對科技少年班的學員講:「如果你們不提出問題,你們就一輩子做不了世界上第一流的工作,那終其生,只能是模仿和抄襲。」所有這些都說明質疑問難的重要性。因此,教師要從學生好奇、好問、好動、求知慾旺盛等特點出發,鼓勵學生善於提出問題。數學課堂教學要鼓勵學生奇思異想,把提問權更多地從教師那裡轉讓給學生,即使學生提出幼稚可笑的和不恰當的問題,也不應置之不理,而應給予積極的評價,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這樣才能使學生逐步養成「善於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勇於爭論問題」的好習慣。例如,教學「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計算方法時,課本上說明:「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數都得0」。有的學生提出:為什麼0可以作被除數,卻不能作除數呢?又如,教學「年、月、日」的認識時,有的學生提出:為什麼一年是12個月而不是13個月?再如,教學「角的分類」時,有的學生提出:大於180°而小於360°的角叫什麼角?這種勇於思考,提出自己有獨立見解的問題,其中就蘊含著學生勇於探索,勇於創造的學習精神。
五、 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
牛頓說過;「沒有大膽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數學猜想是數學創造由隱到顯的中介。提出數學猜想的過程,本質上就是數學探索和創造的過程。數學方法理論的倡導者G·波利亞曾說過,在數學領域中,猜想是合理的、值得尊重的,是負責任的態度。數學猜想能縮短解決問題的時間;能獲得數學發現的機會,能鍛煉數學思維。歷史上許多重要的發現都是經過合理猜想這一非邏輯手段而得到的。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千萬不可對猜錯的學生潑冷水,可以問他們是怎樣猜的,引導他們去發現自己如果猜錯了,有時會導致另外的發現,也許是更好的發現。例如,在教學「長方形面積計算」時,我出示一個長5分米、寬3分米的長方形紙,問學生:怎樣快速地求出長方形的面積呢?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什麼關系?讓學生獨立思考,大膽嘗試。學生甲說:求長方形面積用長×寬。學生乙說:求長方形的面積用長+寬。顯然,學生甲猜想是對的,學生乙猜想是錯的。對此,我沒有直接給予否定,而是讓學生大膽說出思考過程。對學生甲的猜法給予肯定,對學生乙的猜想給予鼓勵。我進一步引導學生,敢於大膽猜想值得表揚,但你能不能去驗證你猜想的結果是否正確呢?學生把數代入後發現與用1平方分米擺的結果不符,這樣學生自己糾正了錯誤,而且保護了學生敢於大膽猜想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的信心,並且給學生以探究新知識的方法指導。
六、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創新意識
由於教師的教學時間和內容都是有限的,而學生的發展都是無限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在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注重滲透學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創新意識。
1、滲透學習方法,豐富創新內容。」
達爾文有一句名言:「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學習方法可以保證一個人繼續不斷地獲取知識,提高學習和創新能力。教學中教師要對閱讀、觀察、動手操作等學習方法和演繹推理、歸納推理等思維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逐步滲透。
首先,要給學生提供學法示範,對學生進行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指導學生閱讀數學課本,課前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編擬引讀提綱安排課前閱讀,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習慣。課中把知識講授和閱讀結合起來,從已有知識和生活實際,具體實踐操作等出發設疑,引導學生帶著疑問從課本中找答案。課後再讀,把本課或本單元的主要知識點加以歸納整理,使之系統化,形成學習能力。其次,結合教學實際指導具體的學習方法,如在例題分析時,與學生一起認真審題,分析題意。使學生初步學會根據有聯系的條件去思考可知問題的綜合法,根據問題思考需知條件的分析法,並把這些方法從各個應用題的具體解答中概括為一般的解題思路。以培養學生能力,豐富創新的內容。
2、注重動手操作,培養創新能力
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迫切需要既會動腦又會動手的人。實踐證明:只會動腦不會動手的人,很難在科學技術上有所創造發明,會動手的人,能促使他們開動腦筋,動腦動手,可以相互促進。現代教學論強調:「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聽科學」。目前,小學生動手能力差是個突出的問題,關鍵是教師在大多數情況下沒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動手操作的機會和實踐的機會。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例如,教學「梯形的認識」時,在引導學生初步認識梯形之後,讓學生拿出課前准備好的長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各一張,要求學生把每個圖形任意剪一刀都能變成一個梯形。我提出要求之後,學生積極動手、動腦想辦法,用不同的方法都剪出了梯形,在剪的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才能。最後,我還設計了一個兩邊彎曲又類似梯形的圖形,讓學生也是只剪一刀使它變成梯形。這時,有的學生被難住了皺起了眉頭,而有的學生發揮他們的創造力一一把圖形對折後再剪。學生通過動腦和動手操作,激發了學生潛在的創造力,逐步形成創新意識。
3、運用開放式的教學方法,培養創新意識
開放式教學的實質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探索過程。只有學生主動參與,才能真正實現「人的發展」。如果把數學知識以結果性的方式傳授給學生,是必然造成一種填鴨、灌輸、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從教學本身來講,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不只在於會記憶一些知識,最根本目的在於通過數學活動,提高對數學的學習興趣,獲得數學學習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體驗,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因此,教師要「用教材教」,相信學生,信任學生,解放學生的頭腦和手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探索「數學」。構建開放式的教學來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例如,在一次數學課上,我出示這樣一道題目讓學生思考:同學們要製作一種長15厘米,寬10厘米的長方形卡片,現在只有一張長45厘米,寬35厘米的大長方形紙,問最多可以製成多少張卡片?學生有的說可以製成9張,有的說可以製成8張,有的說可製成10張。我要求學生不要那麼快下結論,通過畫、剪、計算、討論,最後得出可以剪10張。小學生常常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設計這樣的開放題目讓學生去解答,給他們創設了一種「探索」的感受意境,從而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必須站在21世紀的高度,更新教學觀念,變學生適應性發展為創造性發展,真正為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才打好堅實的基礎
I. 如何上好科學實驗課
一、教師要注重實驗導入,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積極性取決於對學習內容的興趣。教師應該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強,求知慾旺,遇到感興趣的問題總要弄個究竟的特點,選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驗,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明確實驗的目的,能自覺地投入學習中去。
二、教師要注重做好實驗的准備工作。
課前准備工作是確保實驗順利完成的基礎。
1、在每一次實驗之前,教師要做好准備工作。科學課中的每項實驗,在讓學生動手實驗之前,教師應該提前做一做。
如:要了解本節課所需要的實驗器具、知道實驗的過程、通過實驗你要得出的結論等。有些容易出差錯的實驗,教師要動手親自做一做,這樣可以掌握一手資料。這樣就明白哪些地方學生容易出錯,哪些現象不夠明顯,哪些器材要換,因為,實驗材料准備也是上好實驗課的關鍵,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就說明了實驗材料准備的重要性,只有實驗材料准備充分了,才能使每個學生都有親自動手的機會,同時也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知識的方法,真正做到培養動手能力與實踐能力。哪一種方法需要改進。教師做好「准備」實驗,有利於作好更充分的教學准備,有利於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有利於預防各種失敗和事故,防止教學中的失誤。
2、有些實驗還要求學生配合,教師要做好課前准備。科學實驗大多是學生進行,沒有一批得力的助手和骨幹配合,實驗效果和效率也會出現不盡人意的問題。課堂上學生實驗人多、過程復雜或內容較多時,教師難以在短短的四十分鍾內對每一小組和學生進行指導,這時必須充分利用責任心強的助手和骨幹擔任小組長。同時也驗證了,實驗課的目的是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生的動手能力是怎樣獲得的,不是照葫蘆畫瓢就出來的。
三、教師要注重實驗過程,鼓勵創新
做任何事,都需要有目標,沒有目標的人是永遠也不會成功的。在實驗課教學中,也有同樣的道理,只有明確實驗過程、實驗目的,學生才能進行正確的實驗操作,才能達到實驗預期的效果。實驗前,要讓學生明確實驗方法、步驟和注意事項。針對不同實驗,可以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去研究,如果學生實在想不出的教師給予提示。實驗由學生自己設計,這對學生主動參與實驗研究是很有意義的。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得到了磨練,也培養了學生實驗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四、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得出實驗結論。
當學生完成實驗活動後,要引導學生在探究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實驗報告是對實驗的一個階段性的總結。在這個環節中,教師不但要指導好學生正確填寫實驗報告,還要為後面的匯報交流做好准備。在分組實驗的過程中,一般的小組都會派語言組織能力較強的組員進行記錄,教會學生有條例地進行整理數據,多次訓練後學生就會掌握記錄方法。匯報交流可以使實驗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匯報交流是實驗課上的最後一道程序,是不可缺少的程序。在這個環節中結論不是從教師的口裡說出,是通過學生自己的口把它講出來的,學生各自發表自己在實驗中得到的結論,以及在實驗中的一些困惑。這樣有爭論、有探討的課堂,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碰撞,知識的火花就會得以呈現。
總之,要真正上好一節實驗課,必須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條件,恰當時侯給予指導,使學生都能規范、科學地動手操作。做實驗不是教給學生別人科學活動結果的科學事實,而是通過做科學來進行教育。不是試圖讓他們背誦科學結果的描述,而是讓他們了解結果是怎樣得到的。也就是在於通過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對科學的興趣,形成科學的態度和科學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