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大全 > 小學根和莖的教學方法

小學根和莖的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1-02-01 01:09:35

Ⅰ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在積極推進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科學課大部分知識是要求學生動手實驗去發現、理解、運用的。實驗是學科學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做實驗可以激發學生愛科學的情感,有效地訓練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科學素質,發展學生的能力。然而,在農村小學,由於實驗器材等條件的限制,有些實驗的開出有一定的困難。那麼,作為一名農村的小學科學教師,怎樣才能保證呢?一、激發學生參與實驗的興趣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 創設教學情境的目的是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認知規律,幫助他們建立一個有利於學習的心理環境和認知環境,使他們在良好的心理環境和認知環境中產生對科學學習的需要,激發起學習探究的熱情,調動起參與學習的興趣。良好的教學情境就像一個「磁場」,它吸引著學生進入一個充滿問題、充滿思考和探究的科學世界。 如在教學《空氣占據空間》一課時,設計了一個實驗,把一團餐紙巾塞到玻璃杯底,然後將杯子豎直倒扣入水中。讓學生預測,紙巾會被水浸濕嗎?你能說出其中的緣由嗎?創設的情境已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問題的提出立即使學生產生了探究慾望。2、巧設懸念,促使學生去實驗 懸念是對一個問題還沒有得到答案的 「緊張與期待的心情」 ,它是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來源。我們在教學中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特徵及認識規律,結合科學學科的特點,巧設懸念,誘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實驗願望。 二、實驗過程的有效調控1、緊緊抓住實驗目的 實驗切忌毫無目的,隨心所欲。實驗的最終目的是為教學服務的,為的是在實驗中發現規律,理解規律,從而掌握規律。在我們的周圍的空氣一課中,空氣存在實驗,無論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釘個洞,來吹動小紙條,還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釘個洞放到水裡,使冒出小泡,都是為了證明空氣是存在的。為實驗而實驗,沒有目的性,只會使學生浮於實驗過程與表面現象,不知道為什麼做實驗,是「吃力不討好」的事。2、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1)明確觀察任務 學生在觀察實驗時,如果教師不加指導或指導不明確,學生往往出現無目的、漫不經心地觀察的情況,他們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覺新奇或有強烈刺激的現象,而放過了實驗目的所要求觀察的主要內容。 這就需要教師去引導去幫助,所以,教師要提醒學生動用一切感覺器官去全面觀察。一是用眼,科學地看,時刻提醒學生注意用眼觀察每一個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細小的變化。二是用手摸、用耳聽、用鼻聞、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用嘴嘗、借用工具觀察等等。這就是科學地聽,科學地做,它能幫助學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 當然,在每個實驗中觀察也有側重,而且,並不是每個實驗都要、都可以用這些器官去觀察的。2)實驗過程做到有條不紊 演示實驗儀器要做到可見度大,實驗現象清晰可辨。在 三、實驗評價影響著實驗的有效性 教師對實驗的評價不必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及時評價,同時注意評價的真實性。實驗評價對於學生一些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及能力的培養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 教師的實驗評價可圍繞表達能力、觀察能力、設計實驗、方法創新的能力、團結協作、科學探究的能力等進行評價。 如在《螞蟻》一課,我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定為培養目標之一。師問:螞蟻的身體小,還到處爬動,怎麼解決觀察難題呢?有同學提出了用火燒,馬上有同學否決;有同學提出放在透明的瓶子里,有同學提出螞蟻仍然會亂爬;有同學提出放在水中的瓶蓋上,可以讓它不亂爬,但螞蟻可能會掉進水裡淹死……最終有一位學生提出解決方案:放在一張白紙上,放上螞蟻喜歡吃的食物。事實證明,這個實驗方法還是挺好的。通過教師這樣有意識的引導,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越來越強。 四、自製實驗器材,提高實驗有效性 師生自己動手設計、製作教具,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想像能力,活躍思維,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體味到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科學的基本方法。1、教師自製實驗教具 一件成功的自製教具的誕生,是教師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是教師經過對教材的深入的研究,根據本校實驗器材的實際情況,產生對某一教具改進或創新的想法,根據這一想法,構思設計,在反復研究、實驗的基礎上製作,經過多次改進和反復調試後,再在教學中試用,直至成功。如在製作「空氣有重量」這一實驗教具時,通過上網查找資料,經過多次比較,最終選擇一元錢買的帶柄和卡口的兩個氣球作為實驗器具,為其中的一個氣球充氣,氣球可直接卡在卡口上,實驗更加容易操作了,實驗的效果也相當明顯,結論的得出也更讓人信服。2、學生自製實驗器材 學生通過參與自製實驗器材活動,不但鞏固書本上基礎知識,而且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了學生愛科學的情操。在自製實驗器材的過程中,學生首先是要弄懂課本上的內容,理解課本上的知識,才能設想出實驗器材的雛形,然後才能進行具體的設計、試制。在具體製作中,學生還要經受多次失敗的考驗,身心得到陶冶,有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 自製教具不但可以補充現有教學儀器的不足,節約開支,而且實用性強,結構簡單,易於操作,安全可靠,取材容易,對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起著很大的作用。 五、發揮農村優勢 ,開展觀察實驗 在農村,學生觀察自然的內容很多,條件比城市優越,如動植物生長、水與空氣以及其他各種自然現象,教學時應盡可能地讓學生到「大課堂」中去研究,在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如講根和莖前,先帶領學生到田野中去,讓學生採集各種各樣的根和莖,然後回到課堂上,在老師的指導下,對根和莖進行分類、研究,這樣使學生在豐富、具體的感性材料面前,激發興趣,吸取知識,提高能力, 使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慾得到滿足。 六、實驗教學應注意的地方1、注意實驗中的安全2、課前教師要試做實驗,要做到心中有數3、做到實驗的設計科學有效 合理地設操作過程、基本的實驗方法選定以後,緊接著就要編定具體的操作細節,這些操作細節的設計要合理規范、切實可行。 總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是科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名科學老師,應努力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學質量,真正地實施素質教育。

Ⅱ 小學科學

第1單元 植物生活的秘密
1。植物的身體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 通過觀察多種綠色開花植物,能歸納概括出植物體的共同之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樂於與人交流,交流時語言清晰,表意准確。傾聽時尊重他人,不隨意打斷別人的介紹。
科學知識:
1. 知道植物體一般都是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種器官構成的。
教學重點:觀察的基礎上思維加工歸納出植物體共同的特徵。
教學難點:概括、歸納植物體共同的特徵。
教學用具:觀察記錄表、鳳仙花和其他植物圖片。
學慣用具:觀察記錄表

一.教學導入:
在植物的王國里,有許許多多綠色能開花的成員!從參天大樹到碧綠小草,身體形態各異,姿態萬千,它們有什麼共同之處呢?現在就讓我們走進這個王國,仔細地觀察一下,看看它們的身體由哪些部分組成?

二.活動 觀察植物的身體
1.教師出示鳳仙花,讓學生獨立觀察,出示一張沒有指出器官名稱的相應的植物圖片,讓每個學生邊看邊填寫。
2.室外觀察多種綠色開花植物。
要求:觀察時先整體後部分,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記錄;愛護植物。
3.室內匯報觀察後的結果。
4.概括。歸納:綠色開花植物一般都是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6種器官構成。
5.學生競賽:學生畫一株完整的自己熟悉的植物圖,標出植物各部分的名稱。
6.小組評價、教師評價。

三.小結:
今天,通過觀察綠色開花植物,我們知道一株完整的綠色開花植物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6種器官構成。

1.植物的身體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學習資料查閱的方法,並通過查閱資料知道植物體各個器官的作用。
2. 能設計實驗驗證資料內容的正確性。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樂於與人交流,交流時語言清晰,表意准確。傾聽時尊重他人,不隨意打斷別人的介紹。
2.學會與同學合作,體會明確的分工可以提高學習效率。
3.不迷信資料內容,培養合理質疑、積極驗證的科學精神。
科學知識:
1. 植物的六大器官分別有什麼作用。
教學重點:查閱資料的方法。
教學難點:提煉資料。
教學用具:課件。
學慣用具:各種課外書、資料卡。

一.復習導入:
1.體問: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是什麼?
2.學生回答,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3.植物的各個器官有什麼作用?這節課我們就研究這個問題。

二.活動 了解植物的器官
(一.)查閱搜集資料的方法
1.你打算怎樣來研究這個問題?
2.學生回答:實驗、觀察、請教別人、查書、看電視或報紙、上網等等。
3.教師小結:上述方法都是值得一試的方法,今天我們就採用其中的一種——查閱書籍,收集資料的方法來研究這個問題。
4.怎樣查找呢?老師將其過程製成了錄像,請同學們跟我一起來了解這個過程吧。
5.視頻播放,學生觀看。
6.提問:老師怎樣查閱資料的?
7.學生匯報:書的類別——書名——目錄——文章——段落——摘抄。 (二.)製作資料卡
1.找到我們所需的資料後,我們如何處理這些資料?
2.學生回答:將資料摘抄下來。
3.摘抄時我們要注意一些什麼?(簡潔,篇幅較長的進行概括)
4.怎樣保管好我們的資料,能讓我們一目瞭然?我向同學們介紹一種方法——製作資料卡。
5.教師講解怎樣製作資料卡。
(三.)布置任務:查找資料,製作資料卡。
1.活動要求:全班分12個組,每兩個組負責一種器官的作用的查找,注意方法,分工合作並製作好資料卡。
2.學生活動。
3.活動總結。
(四.)活動延伸
思考:資料卡上的內容都正確嗎?我們能設計一些實驗來驗證嗎?下節課就這個問題我們再研究。

2 根和莖的奧秘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 觀察根的兩種不同形態類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描述。
2. 實驗時懂得運用一定的方式能使實驗現象更加明顯,更有利於觀察。
3. 培養學生制定、完善實驗方案的能力,能做植物根吸收水和莖運輸水的實驗,並進行觀察記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培養探究植物奧秘的科學興趣。
2. 認真的進行實驗,學會細致的觀察,促進認真、細致、嚴謹的科學態度的形成。
科學知識
4. 認識直根和須根。
5. 知道植物用根吸取生長需要的水分。
6. 知道植物的莖有輸送水分的作用。
教學建議
教學准備
教師准備:
1.用錐形瓶、根系完整的植物幼苗、棉花、植物油組裝「根有吸水作用」的實驗裝置。
2.分組:把芹菜或常見植物的嫩枝下部浸在裝有紅水的容器中。
(以上准備需提前一天,保證課堂上有可供觀察的材料。)
實驗器材:刀片、放大鏡。
3. 一顆盆栽植物¬¬¬——鳳仙花,提前1~2小時澆足水。
學生准備:學生准備豆苗、蔥等植物的根。
一.教學導入
小朋友,我這里有一截植物,你們猜猜是什麼?這是我近段精心培養的芹菜寶寶,你們看它是什麼顏色的,我呀,給它取了個好聽的名字——粉紅女郎,你們知道綠綠的芹菜是如何變成粉紅女郎的嗎?
為了弄清楚這個秘密,讓我們從觀察植物的根開始吧!
二.活動 觀察植物的根
1.(出示示兩種不同植物,豆苗、蔥)老師這兒有兩種植物,請小朋友看看他的根。
2.學生仔細觀察:
3.提問:這些根的形態有什麼不同?(認識直根和須根)
三.活動 植物的根真能吸水嗎
1.我們認識了根的種類,你們知道根有什麼作用嗎?(學生猜測)
2.提出問題:植物的根真能吸水嗎?
3.設計實驗證明根能吸水。
4.交流、完善實驗方案。
5.組裝實驗裝置。
6.教師出示預先組裝的裝置,觀察結果,植物的根有吸水的作用。
四.植物怎樣運輸水
1.引發矛盾:根吸上來的水是不是全存根內,根怎麼沒脹大,水到哪去了?
2.學生猜測。
3.教師出示提前2個小時澆水的盆栽植物,觀察莖的截面有什麼現象?
4.設計實驗:
5.交流、完善設計方案。
6.回家做實驗。
7.教師出示紅芹菜,指導學生觀察:(學會橫切、縱切)認識導管,明白植物莖能運輸水。
五.總結
今天我們通過探究驗證了植物的根有吸水,莖有運輸水份的作用。

3.神奇的葉片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 能進行實驗探究植物與陽光的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進一步培養探究植物秘密的科學興趣。
2.讓學生受到科學思維方法的熏陶和引導,向科學家學習設計實驗的智慧,學習堅持不懈、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
科學知識
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的發現史。
在研究陽光對植物生長影響的實驗中,能堅持觀察和記錄。
教學准備
教師准備:CAI課件、長勢基本一致的兩盆栽植物。
一.教學導入
動物和人類的生活都離不開食物,那麼植物的「食物」從哪裡來?(學生回答)
你們通過不同的途徑已經知道,可科學家們確用了200多年的時間才解開這個秘密,讓我們一同走進那段歷史。
二.學習科技史(接受式探究)
1.出示的課件講述海爾蒙的實驗。(接受式探究)
分析: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來自哪裡?
結論:植物生長所需的物質一定是從雨水中獲得的…
2.課件講述普里斯特利的實驗
分析:小老鼠的生存與什麼有關?
結論:植物能吸收空氣中的污濁之氣,使空氣變新鮮,「污濁之氣」是二氧化碳(討論得出:查資料知道變新鮮的是氧氣,氧氣可使小老鼠生存。)
3.小結:從這兩個實驗中你學到了什麼?
從上述兩個實驗中學到了科學設計實驗的智慧,也懂得了科學研究中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堅韌不拔的科學精神。
三.活動1植物與陽光
1.過渡:植物的生活到底需要什麼?
2.觀察樹木向陽面與背限面的長勢
3.提出猜測:植物生長可能與陽光有關?
4.設計實驗:選兩盆同樣的豆科植物。一盆放陽光下,一盆放黑暗中,觀察一周,每天測好高度,作好記載。
5.課後或回家做實驗,下周同一時間將植物帶來比較,交流。(教師出示事先准備的長勢基本一致的兩盆栽植物,按要求擺放在相應位置。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每天做好記錄。交待記錄注意事項。)

3.神奇的葉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通過實驗探究植物與陽光的關系,懂得植物的生活離不開陽光。
2.探究植物吸收的水分在植物體內發揮的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的發現史。
2.進一步培養探究植物秘密的科學興趣。
3.學會依據事實提出問題並進行合理猜想。
4.在研究陽光對植物生長影響的實驗中,能堅持觀察和記錄。
5.懂得綠色植物在地球上存在的重要意義,珍愛那一片綠。
科學知識
1.了解綠色植物能在陽光下製造澱粉和氧氣,同時吸收二氧化碳。
2.知道葉的蒸騰作用及意義。
3.了解植物在形態方面適應環境的趣味事例。
教學准備
教師准備:CAI課件、長勢基本一致的兩盆栽植物、捲尺、資料卡。
課前准備:用一個透明塑料袋罩在一棵盆栽植物上,用線把下面的袋口扎緊,把植物放在陽光下。
一.學教導入
上周我們進行了植物與陽光實驗的探究,現在,我們看看探究的結果。
二、植物與陽光實驗探究的結果。
1.交流:
2.實驗的結果與我們的猜測一致嗎?
3.課件補充:英根泰斯發現植物生長需要光的實驗。
4.學生了解光合作用這個過程需要什麼,產物是什麼。(見書第7頁倒數第二段)
5.討論:植物的光合作用對動物和人類有什麼意義?
三.活動:葉的蒸騰作用
1.回顧植物體內水的運行過程。
2.提問:植物吸收的水分全部被用於光合作用了嗎?
3.指導設計實驗(課後觀察)
4.觀察教師課前的准備實驗,說說看到什麼現象發生?並解釋?
5.藉助課件認識葉的蒸騰作用及其意義:葉蒸發水分的作用叫蒸騰作用,根吸收的水分絕大部分通過葉的蒸騰作用散失,從而促進植物體內,水和養料的運輸。
意義:降溫、增加空氣濕度,促進溶解在水中的養料的運輸。
四.布置作業:搜集植物器官的趣事。(在單元復習課前進行交流)

Ⅲ 小學科學教學的幾個注重方面

一、鼓勵學生敢問。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採取更適合學生發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於學生來說有的內容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松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於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贊揚他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麼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於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
二、引導學生會問。
學生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麼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於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教五年級科學第四課《根和莖》,出示課題後,引導學生質疑。問學生:誰能分清根和莖?你能說出幾種啊?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莖做了鋪墊。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於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如教五年級第八課《仙人掌的刺》一課,一個學生提到:「為什麼說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葉子呢?」其他學生聽後鬨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怎麼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通過和蓮的葉子荷葉相對比的講解,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學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葉子發生變態的原因了。
3、從矛盾之處質疑
有些課文中有看似矛盾之處,那正是編者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如第十三課《冷水和熱水》一課,有這么一個實驗:向燒杯中加入280毫升熱水(80度左右)向錐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將錐形瓶放入燒杯中,用紙板蓋住杯口,在紙板上打兩個小孔將兩個溫度計分別放入熱水和冷水中.觀測兩個容器中的初始溫度和每間隔1分鍾的溫度變化.(到5分鍾時;到8分鍾時)在實驗前讓同學說一說將要出現的結果. 同學們只說出了兩個結果:溫度一樣,熱水比冷水高一點。我說冷水比熱水溫度高點,同學們說「那是不可能的.」我說「那好吧我們來試一試再說。」同學們都非常好奇,認真的看和記錄,結果正是冷水高一點,這樣一來同學們的積極性上來了,紛紛討論為什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科學課中演示實驗的教學反思
演示實驗時目的必須明確。演示實驗要達到什麼目的,解決什麼問題,學生要學習哪些知識,培養哪些能力,這是必須要明確的問題。怎樣演示,突出哪些現象,得出正確結論,這是教師要明確的,並在實驗過程中讓每個學生都要明白,演示實驗不僅要指導學生觀察,更重要的是要啟發學生思維,分析現象,思考問題,讓學生自己去得出結論。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演示的目的

重點還應該突出,每一個實驗必須要完整。怎樣提問題。引導觀察,怎樣突出重點,在演示過程中要層次分明。才能突出重點。突出重點應明確現象間的關系。多採用對比實驗的方法。

Ⅳ 2015年小學四年級科學第8課養分在哪裡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觀察來多種植物的根和莖,源了解它們的作用。
2. 能完成植物根和莖的實驗,並做出自己的解釋。
教學重點:知道植物根和莖的作用是什麼。
教學難點:怎樣用實驗去證明植物根和莖的作用。
教學准備:
師備:多種多樣帶根的植物、一株新採集的特別是根部分完好的小植物、一個能夠裝進所採集的植物的根的試管、水、少量食用油、一個滴管。
生備:一段新採集的植物的枝條(上有葉),一把小刀,少量已染色的水,兩個紙杯。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你們知道植物製造食物需要的水和養分怎樣進入植物體內、怎樣到達植物身體的各部分呢?」
二、探究內容:
1. 引導學生做出解釋。
根從土壤里吸收水和養分,莖把水和養分輸送到植物身體的各部分。
2. 了解常見的植物都有根和莖。
3. 想辦法用實驗證明根具有吸收水和養分的作用,莖有向葉輸送水的作用。
(1)引導學生提出種種方法。
(2)選擇和教材上的實驗相近的方法,進行具體研究。

Ⅳ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有效提問

如何引導學生有效提問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採取更適合學生發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於學生來說有的內容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松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於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贊揚他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麼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於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

學生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麼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於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教五年級科學第四課《根和莖》,出示課題後,引導學生質疑。問學生:誰能分清根和莖?你能說出幾種啊?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莖做了鋪墊。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於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如教五年級第八課《仙人掌的刺》一課,一個學生提到:「為什麼說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葉子呢?」其他學生聽後鬨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怎麼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通過和蓮的葉子荷葉相對比的講解,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學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葉子發生變態的原因了。
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更是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沒有問題就難以誘發和激起學生求知的慾望,學生也就不會深入地思考,那麼,學習也就只能是表層的形式。因此,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不能再把課堂提問看成是教師的專利,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去想、去疑、去問,使他們在師生互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有價值的問題,讓新的問題又激發學生不斷去探索、發現。在這種良性循環中,學生可以構建知識、形成能力,不斷培養自身的問題意識。下面,筆者針對教學中學生很少提問或提不出問題的現象,就課堂教學中應如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創設平等、和諧的學習交流氛圍,讓學生敢提問
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對話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師生關系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教師不能走出師道尊嚴的傳統角色,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就勢必會使課堂氣氛緊張,這樣,學生即使有問題也沒有機會提問,或怕引來老師的責難和嘲諷而不敢提問、不願提問。相反,如果教師能以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的身份平等地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零距離地和他們互動交流,學生就會消除緊張、恐懼的負重心理,為教師和同學們打開心扉、暢所欲言,說出他們的所感、所思、所惑、所疑。(剩餘1836字)
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引導學生有效學習
古人曰:「學貴於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美國著名數學家哈爾莫斯也說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創新。而課堂提問是落實教學目標,促進師生之間進行信息互動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恰當的提問,啟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檢查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都有積極作用。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何巧妙地把問題貫穿於教學服務於教學,做到恰倒好處的拋磚引玉,把握課堂提問技巧和方法,是提高教學效益的有效途徑。是值得我們探究的課題。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我有幾點粗淺的意見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重新認識課堂提問的價值所在
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的提問與學生的回答既是教學信息的傳播過程,又是師生情感交流與合作的過程。課堂提問作為一種小學數學教學行為,其教學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提問是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調動行為,能集中學生注意力、引導學生心智、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引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願望。
2、 提問作為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互動活動的召喚與動員行為,可以促進學生表達小學數學學習中的觀點,流露情感,加強學生間的交流,促進人際活動。
3、 提問是數學課堂教學秩序的管理行為,可以維持正常有序的教學秩序,使學生的精力集中到數學教學上來。
總之,我們老師們要全面認識和發揮提問的教學價值,轉變以往提問過於偏重認知效益,忽視情感和行為效益的行動方式,強化提問在增進學生數學學習情感、經驗積累等方面的作用,滿足不同層次學生數學課堂學習及情感需求,促進學生知、情、意的和諧發展。
二、反思我們的課堂提問
縱觀我們的課堂,師生一問一答,熱熱鬧鬧,樂此不疲。但低效重復式的提問,或不著邊際與要點的提問等等,學生的思維不但沒有得到啟發,而且教學效率微乎其微。究因何在?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
(一)問題的提出,缺乏主體性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的過程,那麼這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是誰發現的,是誰提出的,這是一個以誰為教學主體的問題。在課堂教學的「提問─回答─反饋」的環節中,提問由誰主導,反饋由誰進行,直接影響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愛因斯坦說過: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是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或模式去解決問題,而提出一個問題是站在一個新的角度重新審視認識一個矛盾,沖破固有的思維方式而創造性地提出一個問題。可見,問題的提出應以學生為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事實如何呢?我我們的課堂提問都由教師嚴格、有序的主導來控制著問題,教師早先在教案上設計,課堂上一個一個提出,而學生只等待著教師的提問,並用一種標准答案來回答,這種一味地單相的教師問學生,實質上是一種變相的教師主導一切的做法,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依然沒有落實。
(二)問題的設計,缺乏探究性
當學生「無疑」時,教師則「須教有疑」,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並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體現出自己的創造性。好的提問,能「一石激起千層浪」。但很多時候我們為提問而提問,脫離學生實際,或浮光掠影,或針對性不強……。正如張志公先生指出的那樣,「問得太平直,太簡單,學生想都不必想就答出來,」像「好不好」、「是不是」之類,看似熱鬧,氣氛活躍,卻無實際價值;「問得太迂曲,太深奧,學生想半天連問題的要點還弄不明白,像猜謎語」;「問題太籠統,不著邊際,學生可以隨便回答兩句,很難說他對,也很難說他不對」。像這樣缺乏啟發性、探究性的提問是數學教學的大忌,它不能使學生思維與教學產生共鳴,相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問題的解答,缺乏引導性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問題一提出,就忙著請學生回答。對一聲不吭者,抱之以冷漠;對答非所問者,送之以搖頭。對回答不出或回答得不完整的問題,迫不及待地請另外的學生出馬,直到答對為止。在問題的解答過程中,教師忽略了對學生的激勵、引導和啟發。沒有展示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性,這樣只有問沒有啟,學生的智慧大門是無法開戶的。

三、提高課堂提問的做法
(一)營造愉悅的問題情境,誘導學生參與學習。
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把學習引入一種與研究未知問題相聯系的情境中,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新的情境中來,使學生意識到問題是客觀事實的存在,同時在心理上造成一個懸念,處於「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狀態,從而開動腦筋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學時教師可以從學生喜聞樂見的實例、實物、實情入手,設計謎語情境、故事情境、游戲情境、動畫情境、生活情境等,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的生活實際內容聯系起來,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如教學「分數應用題」時,可以講《八戒吃桃》的故事:孫悟空在花果山種了一棵桃樹,桃子成熟了,孫悟空因事外出,被嘴饞的豬八戒鑽了空子。第一天偷吃了整棵樹上桃子的,以後每天都分別偷吃了現有桃子的,,,當他偷吃了4天又要飽饞一頓的時候,孫悟空回來了,看著被吃掉的桃子,孫悟空十分惱怒,舉杖將豬八戒痛打一頓,豬八戒忍痛逃了。孫悟空看著樹上剩下的20個桃子,搖頭嘆惜。同學們,你知道這棵桃樹結有多少個桃子嗎?設計這樣的故事情境,把學生的學習慾望激發起來,使學生處於主動探索學習的狀態。學生紛紛躍躍欲試,積極思考:把樹上桃子分為5份,第一天吃了總數的,剩下4份,第二天吃了,剩下3份……,這樣每天都剛好吃了總數的,因而可求總數:20÷=100。
(二)提問要抓住關鍵,促進學生積極思考。
教師要在知識的關鍵處、理解的疑難處、思維的轉折處、規律的探求處設問。在知識的關鍵處提問,能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幫助學生掃除學習障礙。在思維的轉折處提問,有利於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利於建構和加深所學的新知。如,教「圓的面積」時,教師組織學生直觀操作,將圓剪開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並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這里知識的內在聯系是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面積與原來圓的面積有什麼關系?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是原來圓的什麼?為了適時提出這兩個問題,教師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將一個圓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教師提出:①若把這個圓平均分成32份、6 4份……這樣拼出來的圖形怎麼樣?②這個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就是圓的什麼?③那麼怎樣通過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學生很快推導出:長方形面積=長×寬。圓的面積=半周長×半徑=(2πr/2)×r=πr[2]在規律的探求處設問,可促使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思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學習新知識,得到新規律,可以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三)注重提問的開放性,培養學生的靈活性。
在課堂教學中設計開放性問題,能促進學生全面地觀察問題、深入地思考問題,並用獨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發現、歸納問題,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無疑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四年級教學圖形的拼組時,讓學生用不同形狀的三角形拼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後,教師進一步問:你還能用不同顏色三角形拼出什麼美麗的圖案?給出這樣的問題後,學生就會放開思維的去發揮想像力,會有意外的效果。之所以課堂教學中,在培養學生求同思維的同時,不可忽視他們的求異思維能力的開發,因為求異思維是創造思維的源泉,而開放性問題是培養求異思維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所以除了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一些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用等問題培養學生全方位、多層次探索問題的能力之外,還應設計一些開放題,發展求異思維,為培養學生創造能力打下基礎。再如:在一年級教學找規律時,教師引導學生從物體的顏色、形狀、個數的不同分別來發現排列規律,接著又出示圍成圈男女同學跳舞圖(動感圖),師問:六一聯歡會上,我們班出了這個節目,同學們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同學們通過觀察發現可以從男女生的排列、服飾款式、顏色的排列、舞蹈動作的排列來發現規律,甚至可以從更多方面來發揮想像力。
(四)注意提問的循序漸進,指導學生系統探究。
提問要有梯度,先易後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跳一跳」或適當努力就能夠摘到果子。因此,課堂提問的難度應要適中,不宜過難,否則會使學生喪失學習信心,無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從而使提問失去價值。在數學學習中有時會遇到思維難度較大的內容,要學生一下子得出結論難度較大。教學時,我們可以把這些難度大的問題,循序漸進地分解成幾個適合學生回答的「小問題」。這一個個小問題圍繞著同一個知識點,由淺入深,相互聯系,使學生的思維按照一定的層次向縱深發展,從而對新學知識有一個整體的正確的認識。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先引導學生量圓的周長、直徑,發現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然後提問:1、圓的周長是直徑的多少倍?用什麼表示?2、如果知道圓的直徑,怎樣求圓的周長?3、如果知道圓的半徑,你能否計算出圓的周長?為什麼?4、你能總結出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嗎?
總之,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必須貫穿誘發思維,使學生受到從簡單到復雜、從有疑到無疑的思維牽引。提問時要特別注意方法和技巧,提問的語言要生動、形象、具體、准確,力求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和激勵性。提問還要針對學生的知識實際和接受能力,問題的難度不要超出學生理解能力的允許范圍,教師的提問的計劃要心中有數,提問的開展有循序漸進,步步進逼,順流而下,學生才能對答如流,達到我們提問的意圖,才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緒中學習掌握知識。

如何引導學生有效提問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採取更適合學生發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於學生來說有的內容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松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於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贊揚他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麼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於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

學生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麼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於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教五年級科學第四課《根和莖》,出示課題後,引導學生質疑。問學生:誰能分清根和莖?你能說出幾種啊?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莖做了鋪墊。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於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如教五年級第八課《仙人掌的刺》一課,一個學生提到:「為什麼說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葉子呢?」其他學生聽後鬨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怎麼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通過和蓮的葉子荷葉相對比的講解,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學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葉子發生變態的原因了。
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更是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沒有問題就難以誘發和激起學生求知的慾望,學生也就不會深入地思考,那麼,學習也就只能是表層的形式。因此,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不能再把課堂提問看成是教師的專利,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去想、去疑、去問,使他們在師生互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有價值的問題,讓新的問題又激發學生不斷去探索、發現。在這種良性循環中,學生可以構建知識、形成能力,不斷培養自身的問題意識。下面,筆者針對教學中學生很少提問或提不出問題的現象,就課堂教學中應如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創設平等、和諧的學習交流氛圍,讓學生敢提問
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對話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師生關系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教師不能走出師道尊嚴的傳統角色,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就勢必會使課堂氣氛緊張,這樣,學生即使有問題也沒有機會提問,或怕引來老師的責難和嘲諷而不敢提問、不願提問。相反,如果教師能以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的身份平等地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零距離地和他們互動交流,學生就會消除緊張、恐懼的負重心理,為教師和同學們打開心扉、暢所欲言,說出他們的所感、所思、所惑、所疑。(剩餘1836字)
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引導學生有效學習
古人曰:「學貴於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美國著名數學家哈爾莫斯也說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創新。而課堂提問是落實教學目標,促進師生之間進行信息互動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恰當的提問,啟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檢查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都有積極作用。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何巧妙地把問題貫穿於教學服務於教學,做到恰倒好處的拋磚引玉,把握課堂提問技巧和方法,是提高教學效益的有效途徑。是值得我們探究的課題。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我有幾點粗淺的意見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重新認識課堂提問的價值所在
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的提問與學生的回答既是教學信息的傳播過程,又是師生情感交流與合作的過程。課堂提問作為一種小學數學教學行為,其教學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提問是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調動行為,能集中學生注意力、引導學生心智、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引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願望。
2、 提問作為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互動活動的召喚與動員行為,可以促進學生表達小學數學學習中的觀點,流露情感,加強學生間的交流,促進人際活動。
3、 提問是數學課堂教學秩序的管理行為,可以維持正常有序的教學秩序,使學生的精力集中到數學教學上來。
總之,我們老師們要全面認識和發揮提問的教學價值,轉變以往提問過於偏重認知效益,忽視情感和行為效益的行動方式,強化提問在增進學生數學學習情感、經驗積累等方面的作用,滿足不同層次學生數學課堂學習及情感需求,促進學生知、情、意的和諧發展。
二、反思我們的課堂提問
縱觀我們的課堂,師生一問一答,熱熱鬧鬧,樂此不疲。但低效重復式的提問,或不著邊際與要點的提問等等,學生的思維不但沒有得到啟發,而且教學效率微乎其微。究因何在?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
(一)問題的提出,缺乏主體性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的過程,那麼這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是誰發現的,是誰提出的,這是一個以誰為教學主體的問題。在課堂教學的「提問─回答─反饋」的環節中,提問由誰主導,反饋由誰進行,直接影響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愛因斯坦說過: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是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或模式去解決問題,而提出一個問題是站在一個新的角度重新審視認識一個矛盾,沖破固有的思維方式而創造性地提出一個問題。可見,問題的提出應以學生為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事實如何呢?我我們的課堂提問都由教師嚴格、有序的主導來控制著問題,教師早先在教案上設計,課堂上一個一個提出,而學生只等待著教師的提問,並用一種標准答案來回答,這種一味地單相的教師問學生,實質上是一種變相的教師主導一切的做法,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依然沒有落實。
(二)問題的設計,缺乏探究性
當學生「無疑」時,教師則「須教有疑」,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並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體現出自己的創造性。好的提問,能「一石激起千層浪」。但很多時候我們為提問而提問,脫離學生實際,或浮光掠影,或針對性不強……。正如張志公先生指出的那樣,「問得太平直,太簡單,學生想都不必想就答出來,」像「好不好」、「是不是」之類,看似熱鬧,氣氛活躍,卻無實際價值;「問得太迂曲,太深奧,學生想半天連問題的要點還弄不明白,像猜謎語」;「問題太籠統,不著邊際,學生可以隨便回答兩句,很難說他對,也很難說他不對」。像這樣缺乏啟發性、探究性的提問是數學教學的大忌,它不能使學生思維與教學產生共鳴,相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問題的解答,缺乏引導性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問題一提出,就忙著請學生回答。對一聲不吭者,抱之以冷漠;對答非所問者,送之以搖頭。對回答不出或回答得不完整的問題,迫不及待地請另外的學生出馬,直到答對為止。在問題的解答過程中,教師忽略了對學生的激勵、引導和啟發。沒有展示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性,這樣只有問沒有啟,學生的智慧大門是無法開戶的。

三、提高課堂提問的做法
(一)營造愉悅的問題情境,誘導學生參與學習。
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把學習引入一種與研究未知問題相聯系的情境中,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新的情境中來,使學生意識到問題是客觀事實的存在,同時在心理上造成一個懸念,處於「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狀態,從而開動腦筋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學時教師可以從學生喜聞樂見的實例、實物、實情入手,設計謎語情境、故事情境、游戲情境、動畫情境、生活情境等,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的生活實際內容聯系起來,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如教學「分數應用題」時,可以講《八戒吃桃》的故事:孫悟空在花果山種了一棵桃樹,桃子成熟了,孫悟空因事外出,被嘴饞的豬八戒鑽了空子。第一天偷吃了整棵樹上桃子的,以後每天都分別偷吃了現有桃子的,,,當他偷吃了4天又要飽饞一頓的時候,孫悟空回來了,看著被吃掉的桃子,孫悟空十分惱怒,舉杖將豬八戒痛打一頓,豬八戒忍痛逃了。孫悟空看著樹上剩下的20個桃子,搖頭嘆惜。同學們,你知道這棵桃樹結有多少個桃子嗎?設計這樣的故事情境,把學生的學習慾望激發起來,使學生處於主動探索學習的狀態。學生紛紛躍躍欲試,積極思考:把樹上桃子分為5份,第一天吃了總數的,剩下4份,第二天吃了,剩下3份……,這樣每天都剛好吃了總數的,因而可求總數:20÷=100。
(二)提問要抓住關鍵,促進學生積極思考。
教師要在知識的關鍵處、理解的疑難處、思維的轉折處、規律的探求處設問。在知識的關鍵處提問,能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幫助學生掃除學習障礙。在思維的轉折處提問,有利於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利於建構和加深所學的新知。如,教「圓的面積」時,教師組織學生直觀操作,將圓剪開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並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這里知識的內在聯系是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面積與原來圓的面積有什麼關系?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是原來圓的什麼?為了適時提出這兩個問題,教師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將一個圓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教師提出:①若把這個圓平均分成32份、6 4份……這樣拼出來的圖形怎麼樣?②這個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就是圓的什麼?③那麼怎樣通過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學生很快推導出:長方形面積=長×寬。圓的面積=半周長×半徑=(2πr/2)×r=πr[2]在規律的探求處設問,可促使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思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學習新知識,得到新規律,可以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三)注重提問的開放性,培養學生的靈活性。
在課堂教學中設計開放性問題,能促進學生全面地觀察問題、深入地思考問題,並用獨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發現、歸納問題,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無疑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四年級教學圖形的拼組時,讓學生用不同形狀的三角形拼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後,教師進一步問:你還能用不同顏色三角形拼出什麼美麗的圖案?給出這樣的問題後,學生就會放開思維的去發揮想像力,會有意外的效果。之所以課堂教學中,在培養學生求同思維的同時,不可忽視他們的求異思維能力的開發,因為求異思維是創造思維的源泉,而開放性問題是培養求異
總之,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必須貫穿誘發思維,使學生受到從簡單到復雜、從有疑到無疑的思維牽引。提問時要特別注意方法和技巧,提問的語言要生動、形象、具體、准確,力求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和激勵性。提問還要針對學生的知識實際和接受能力,問題的難度不要超出學生理解能力的允許范圍,教師的提問的計劃要心中有數,提問的開展有循序漸進,步步進逼,順流而下,學生才能對答如流,達到我們提問的意圖,才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緒中學習掌握知識。

Ⅵ 如何提高實驗課的教學效果

科學課大部分知識是要求學生動手實驗去發現、理解、運用的。實驗是學科學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做實驗可以激發學生愛科學的情感,有效地訓練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科學素質,發展學生的能力。然而,由於實驗器材等條件的限制,有些實驗的開展有一定的困難。那麼,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怎樣才能保證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激發學生參與實驗的興趣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
創設教學情境的目的是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認知規律,幫助他們建立一個有利於學習的心理環境和認知環境,使他們在良好的心理環境和認知環境中產生對科學學習的需要,激發起學習探究的熱情,調動起參與學習的興趣。良好的教學情境就像一個「磁場」,它吸引著學生進入一個充滿問題、充滿思考和探究的科學世界。
如在教學《空氣占據空間》一課時,設計了一個實驗,把一團餐紙巾塞到玻璃杯底,然後將杯子豎直倒扣入水中。讓學生預測,紙巾會被水浸濕嗎?你能說出其中的緣由嗎?創設的情境已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問題的提出立即使學生產生了探究慾望。
2、巧設懸念,促使學生去實驗
懸念是對一個問題還沒有得到答案的 「緊張與期待的心情」,它是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來源。我們在教學中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特徵及認識規律,結合科學學科的特點,巧設懸念,誘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實驗願望。在三年級科學《金魚》教學時,我在引導學生觀察了金魚的外形、運動和吃食後,問:金魚魚鰓一分鍾開合幾次,金魚不斷地喝水,會脹破肚子嗎?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分析弄清其中的奧秘,並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通過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猜測。於是學生便對金魚如何呼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強烈的探究慾望。
二、實驗過程的有效調控
1、緊緊抓住實驗目的
實驗切忌毫無目的,隨心所欲。實驗的最終目的是為教學服務的,為的是在實驗中發現規律,理解規律,從而掌握規律。在我們的周圍的空氣一課中,空氣存在實驗,無論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釘個洞,來吹動小紙條,還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釘個洞放到水裡,使冒出小泡,都是為了證明空氣是存在的。為實驗而實驗,沒有目的性,只會使學生浮於實驗過程與表面現象,不知道為什麼做實驗,是「吃力不討好」的事。
2、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1)明確觀察任務
在實驗前教師要使學生明確觀察什麼,再根據具體的實驗提出觀察要求。
學生在觀察實驗時,如果教師不加指導或指導不明確,學生往往出現無目的、漫不經心地觀察的情況,他們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覺新奇或有強烈刺激的現象,而放過了實驗目的所要求觀察的主要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去引導去幫助,所以,教師要提醒學生動用一切感覺器官去全面觀察。一是用眼,科學地看,時刻提醒學生注意用眼觀察每一個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細小的變化。二是用手摸、用耳聽、用鼻聞、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用嘴嘗、借用工具觀察等等。這就是科學地聽,科學地做,它能幫助學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
當然,在每個實驗中觀察也有側重,而且,並不是每個實驗都要、都可以用這些器官去觀察的。
2)實驗過程做到有條不紊
演示實驗儀器要做到可見度大,實驗現象清晰可辨。在日常課堂演示實驗中,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學生獨立操作的依據和榜樣,對學生的實驗技能操作起著示範作用。教師應嚴格按實驗基本知識要求進行實驗操作,不僅要做到有條不紊,還要做到每次都能較高質量地完成。如何使演示實驗現象明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看得見,教師需要事先動一番腦筋。
三、實驗評價影響著實驗的有效性
教師對實驗的評價不必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及時評價,同時注意評價的真實性。實驗評價對於學生一些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及能力的培養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
教師的實驗評價可圍繞表達能力、觀察能力、設計實驗、方法創新的能力、團結協作、科學探究的能力等進行評價。
如在《螞蟻》一課,我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定為培養目標之一。師問:螞蟻的身體小,還到處爬動,怎麼解決觀察難題呢?有同學提出了用火燒,馬上有同學否決;有同學提出放在透明的瓶子里,有同學提出螞蟻仍然會亂爬;有同學提出放在水中的瓶蓋上,可以讓它不亂爬,但螞蟻可能會掉進水裡淹死……最終有一位學生提出解決方案:放在一張白紙上,放上螞蟻喜歡吃的食物。事實證明,這個實驗方法還是挺好的。通過教師這樣有意識的引導,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越來越強。
四、自製實驗器材,提高實驗有效性
師生自己動手設計、製作教具,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想像能力,活躍思維,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體味到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科學的基本方法。
1、教師自製實驗教具
一件成功的自製教具的誕生,是教師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是教師經過對教材的深入的研究,根據本校實驗器材的實際情況,產生對某一教具改進或創新的想法,根據這一想法,構思設計,在反復研究、實驗的基礎上製作,經過多次改進和反復調試後,再在教學中試用,直至成功。如在製作「空氣有重量」這一實驗教具時,通過上網查找資料,經過多次比較,最終選擇一元錢買的帶柄和卡口的兩個氣球作為實驗器具,為其中的一個氣球充氣,氣球可直接卡在卡口上,實驗更加容易操作了,實驗的效果也相當明顯,結論的得出也更讓人信服。
2、學生自製實驗器材
學生通過參與自製實驗器材活動,不但鞏固書本上基礎知識,而且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了學生愛科學的情操。在自製實驗器材的過程中,學生首先是要弄懂課本上的內容,理解課本上的知識,才能設想出實驗器材的雛形,然後才能進行具體的設計、試制。在具體製作中,學生還要經受多次失敗的考驗,身心得到陶冶,有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
自製教具不但可以補充現有教學儀器的不足,節約開支,而且實用性強,結構簡單,易於操作,安全可靠,取材容易,對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起著很大的作用。
五、發揮地理位置優勢 ,開展觀察實驗
在城郊地區,學生觀察自然的內容很多,條件比城市中心優越,如動植物生長、水與空氣以及其他各種自然現象,教學時應盡可能地讓學生到「大課堂」中去研究,在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如講根和莖前,先帶領學生到田野中去,讓學生採集各種各樣的根和莖,然後回到課堂上,在老師的指導下,對根和莖進行分類、研究,這樣使學生在豐富、具體的感性材料面前,激發興趣,吸取知識,提高能力,使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慾得到滿足。
六、實驗教學應注意的地方
1、注意實驗中的安全
2、課前教師要試做實驗,要做到心中有數
3、做到實驗的設計科學有效
合理地設操作過程、基本的實驗方法選定以後,緊接著就要編定具體的操作細節,這些操作細節的設計要合理規范、切實可行。
總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是科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名科學老師,應努力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學質量,真正地實施素質教育。

Ⅶ 如何讓實驗教學來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科學課大部分知識是要求學生動手實驗去發現、理解、運用的。實驗是學科學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做實驗可以激發學生愛科學的情感,有效地訓練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科學素質,發展學生的能力。然而,由於實驗器材等條件的限制,有些實驗的開展有一定的困難。那麼,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怎樣才能保證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激發學生參與實驗的興趣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
創設教學情境的目的是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認知規律,幫助他們建立一個有利於學習的心理環境和認知環境,使他們在良好的心理環境和認知環境中產生對科學學習的需要,激發起學習探究的熱情,調動起參與學習的興趣。良好的教學情境就像一個「磁場」,它吸引著學生進入一個充滿問題、充滿思考和探究的科學世界。
如在教學《空氣占據空間》一課時,設計了一個實驗,把一團餐紙巾塞到玻璃杯底,然後將杯子豎直倒扣入水中。讓學生預測,紙巾會被水浸濕嗎?你能說出其中的緣由嗎?創設的情境已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問題的提出立即使學生產生了探究慾望。
2、巧設懸念,促使學生去實驗
懸念是對一個問題還沒有得到答案的 「緊張與期待的心情」,它是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來源。我們在教學中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特徵及認識規律,結合科學學科的特點,巧設懸念,誘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實驗願望。在三年級科學《金魚》教學時,我在引導學生觀察了金魚的外形、運動和吃食後,問:金魚魚鰓一分鍾開合幾次,金魚不斷地喝水,會脹破肚子嗎?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分析弄清其中的奧秘,並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通過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猜測。於是學生便對金魚如何呼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強烈的探究慾望。
二、實驗過程的有效調控
1、緊緊抓住實驗目的
實驗切忌毫無目的,隨心所欲。實驗的最終目的是為教學服務的,為的是在實驗中發現規律,理解規律,從而掌握規律。在我們的周圍的空氣一課中,空氣存在實驗,無論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釘個洞,來吹動小紙條,還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釘個洞放到水裡,使冒出小泡,都是為了證明空氣是存在的。為實驗而實驗,沒有目的性,只會使學生浮於實驗過程與表面現象,不知道為什麼做實驗,是「吃力不討好」的事。
2、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1)明確觀察任務
在實驗前教師要使學生明確觀察什麼,再根據具體的實驗提出觀察要求。
學生在觀察實驗時,如果教師不加指導或指導不明確,學生往往出現無目的、漫不經心地觀察的情況,他們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覺新奇或有強烈刺激的現象,而放過了實驗目的所要求觀察的主要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去引導去幫助,所以,教師要提醒學生動用一切感覺器官去全面觀察。一是用眼,科學地看,時刻提醒學生注意用眼觀察每一個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細小的變化。二是用手摸、用耳聽、用鼻聞、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用嘴嘗、借用工具觀察等等。這就是科學地聽,科學地做,它能幫助學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
當然,在每個實驗中觀察也有側重,而且,並不是每個實驗都要、都可以用這些器官去觀察的。
2)實驗過程做到有條不紊
演示實驗儀器要做到可見度大,實驗現象清晰可辨。在日常課堂演示實驗中,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學生獨立操作的依據和榜樣,對學生的實驗技能操作起著示範作用。教師應嚴格按實驗基本知識要求進行實驗操作,不僅要做到有條不紊,還要做到每次都能較高質量地完成。如何使演示實驗現象明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看得見,教師需要事先動一番腦筋。
三、實驗評價影響著實驗的有效性
教師對實驗的評價不必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及時評價,同時注意評價的真實性。實驗評價對於學生一些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及能力的培養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
教師的實驗評價可圍繞表達能力、觀察能力、設計實驗、方法創新的能力、團結協作、科學探究的能力等進行評價。
如在《螞蟻》一課,我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定為培養目標之一。師問:螞蟻的身體小,還到處爬動,怎麼解決觀察難題呢?有同學提出了用火燒,馬上有同學否決;有同學提出放在透明的瓶子里,有同學提出螞蟻仍然會亂爬;有同學提出放在水中的瓶蓋上,可以讓它不亂爬,但螞蟻可能會掉進水裡淹死……最終有一位學生提出解決方案:放在一張白紙上,放上螞蟻喜歡吃的食物。事實證明,這個實驗方法還是挺好的。通過教師這樣有意識的引導,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越來越強。
四、自製實驗器材,提高實驗有效性
師生自己動手設計、製作教具,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想像能力,活躍思維,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體味到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科學的基本方法。
1、教師自製實驗教具
一件成功的自製教具的誕生,是教師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是教師經過對教材的深入的研究,根據本校實驗器材的實際情況,產生對某一教具改進或創新的想法,根據這一想法,構思設計,在反復研究、實驗的基礎上製作,經過多次改進和反復調試後,再在教學中試用,直至成功。如在製作「空氣有重量」這一實驗教具時,通過上網查找資料,經過多次比較,最終選擇一元錢買的帶柄和卡口的兩個氣球作為實驗器具,為其中的一個氣球充氣,氣球可直接卡在卡口上,實驗更加容易操作了,實驗的效果也相當明顯,結論的得出也更讓人信服。
2、學生自製實驗器材
學生通過參與自製實驗器材活動,不但鞏固書本上基礎知識,而且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了學生愛科學的情操。在自製實驗器材的過程中,學生首先是要弄懂課本上的內容,理解課本上的知識,才能設想出實驗器材的雛形,然後才能進行具體的設計、試制。在具體製作中,學生還要經受多次失敗的考驗,身心得到陶冶,有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
自製教具不但可以補充現有教學儀器的不足,節約開支,而且實用性強,結構簡單,易於操作,安全可靠,取材容易,對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起著很大的作用。
五、發揮地理位置優勢 ,開展觀察實驗
在城郊地區,學生觀察自然的內容很多,條件比城市中心優越,如動植物生長、水與空氣以及其他各種自然現象,教學時應盡可能地讓學生到「大課堂」中去研究,在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如講根和莖前,先帶領學生到田野中去,讓學生採集各種各樣的根和莖,然後回到課堂上,在老師的指導下,對根和莖進行分類、研究,這樣使學生在豐富、具體的感性材料面前,激發興趣,吸取知識,提高能力,使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慾得到滿足。
六、實驗教學應注意的地方
1、注意實驗中的安全
2、課前教師要試做實驗,要做到心中有數
3、做到實驗的設計科學有效
合理地設操作過程、基本的實驗方法選定以後,緊接著就要編定具體的操作細節,這些操作細節的設計要合理規范、切實可行。
總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是科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名科學老師,應努力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學質量,真正地實施素質教育。

Ⅷ 怎樣上好一節小學科學課

「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情感化」已經成為科學一個基本教學特點。新教材不再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惟一依據,而是越來越成為一種教學資源,為學生的學習提供範例。教師也不再是單純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教師正成為教材的開發者和創造者。教師對教學目標的關注將更加全面,把兒童的主體發展作為出發點和歸宿,更重要的是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之中來因此,科學課的教學必需真正貼近自然、貼近經驗、貼近生活、充滿生命的活力,那麼,如何上好小學科學課?以下談談在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一、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和最大的動力。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小學生最喜愛的學習方式。為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體驗科學課程學習的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引領孩子步入科學學習殿堂。

教師要准確把握實驗教材所體現的幾點基本思想,注意學生的學習過程,將教學建立在學生的興趣,教師要努力建立新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現實的實例,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師生共同創設一個生動的、有趣的、形象的,而又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情境。創設的情境必須具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情境中要充滿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自然科學問題。教學《動物與環境》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們自己扮演小浣熊和爸爸,媽媽無家可歸、到處流浪躲藏的情景;緊接著,通過放錄像,讓孩子們看到亂捕亂獵、亂砍濫伐,野生動物紛紛倒下,學生們開始還議論紛紛,到最後全部默默無聲。見此情景,我對學生們說:「這一切是由於人類不善待我們的『朋友』造成的,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地球不能只有人類,我們、動物還有植物都生活在一個共同的大家園里。」在不知不覺中,既提高了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又知道了要愛護環境,保護動物,關愛他人。如有段時間,三年級的學生對玩紙飛機成風,可多數人的紙飛機卻飛不高,飛不遠,熱情與日俱減,這時就需要幫助學生找到其中的原因,此時,我們恰好學習《紙飛翼》這一課,我給學生介紹了紙飛翼的常識,讓學生親自去體驗如何讓紙飛機飛得又高又遠。學生們參與積極性非常高。通過實踐,每人手中的紙飛機試飛時,多數人眉飛色舞,熱情高漲,因為他們既能玩得痛快,又能得到一些科學知識,一舉兩得。

二、師生互動、合作 使課堂更精彩
新課程和新教材對教師角色的專業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並且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參與者和引導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中,教師應該成為學生的親密合作者,還應作到由「指導者」向「促進者」轉變, 要變「給學生壓力」為「給學生動力」,由「權威」向「非權威」轉變。在教學中,個別學習、同桌交流、小組合作、組織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課程中經常採用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這些組織形式就是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時間,教師要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將課堂變成展示、交流的舞台,讓學生把課下研究的成果在課上充分的展示、交流,使課堂更精彩.可以說這樣是一種最優方法。

三、注重和加強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新的科學課程標准強調「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無疑,實驗是學科學的最有效的手段。動手實驗可以激發學生愛科學的興趣,有效地幫助學生發展智力,提高學生科學素質。但是任何一個實驗不是讓學生隨便動手做一做,看一看,說一說就行了,還需從中培養學生嚴謹科學的態度。實驗時要做到:

(1)明確目的。每次實驗前都要讓學生明確實驗目的。說的白一點,就是讓他們明白為了研究什麼做這個實驗。

(2)設計實驗。此環節是重中之重,因為做實驗每個學生都喜歡,但他們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盲目亂動,做了這一步不知下一步該做什麼,顛倒操作過程,少做漏做,導致實驗失敗,所以在實驗前就要設計好實驗。設計實驗的過程,要靠學生的猜想,學生會有很多創造性的想法和做法,這正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良好契機。

(3)明確任務。在做實驗時,教師要提醒學生動用一切感覺器官去全面觀察。一是用眼,科學地看,時刻提醒學生注意用眼觀察每一個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細小的變化。另外還可以直接給學生出示實驗記錄表,讓學生邊做邊認真填寫。這就是科學地聽,科學地做,它能幫助學生更全面地感知事物。

(4)明確結果。從現象到分析比較、得出實驗結論。
(5)應用結論。學科學,關鍵是要用科學,如在教完"磁鐵的力量"這一課後,我設計了生活中的一個小例子「巧取縫衣針」,讓學生把自己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這樣,不僅聯系了生活實際,還培養了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這時,再讓學生把課堂延伸到課外,找出生活中利用磁鐵的例子,也為後面學習「磁的應用」作了鋪墊。

所以,注重學生科學探究的過程,即通過「動手做實驗」來進行,通過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驗證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一次次實實在在的科學探究過程,會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使學生真正地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

四、運用當地資源,讓學生感知、體驗

在學習《觀察身體》時,教師首先讓同桌同學互相觀察對方的身體,了解身體由幾部分組成,各部分是什麼樣的,並把觀察到的畫下來,在對身體的外形有一定的了解之後,再讓孩子摸摸自己,發現身體里還有什麼,比如找心臟的的位置,找肋骨,並數數肋骨有幾根。

在學習《植物的一生》時,教師又讓孩子在觀察種子的基礎上,分小組親自種植,在種植的過程中進行觀察、記錄,並為植物的每個生長時期畫像。在這游戲,觀察、實驗、記錄、製作、畫畫等多種活動中,孩子不僅僅親身體驗了一次次科學發現,科學探究,科學創造,而且還有了極高的興趣。

在教學《青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弄清青蛙是怎麼跳躍、游泳的,教師就可自製課件,向學生播放青蛙跳躍、游泳時的慢動作畫面,讓學生與實物進行對比觀察,以讓他們了解青蛙是怎樣運動的。學生們一會兒低頭看看桌上水槽中的青蛙,一會兒抬頭看看電腦播放的青蛙跳躍、游泳的慢動作畫面。不一會兒,學生們就紛紛舉手請求匯報觀察結果。通過這種教學手段,學生們很快完成了教材上要求完成的觀察任務。

五、賞識教育更使學生學會學習

在課堂上,我總是鼓勵學生上台發表自己的意見,並且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表達。如學習《植物的根和莖》一課時,在完成猜想「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後,我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此時學生思維積極,設計方案也層出不窮,有的學生乾脆走上講台,像個小老師一樣在黑板上寫寫畫畫。台下的同學聽得很認真,不時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對設計得好,講得精彩的,還自發地報以熱烈的掌聲。我想這樣的課堂效果比一味的說教來的優勢吧。

在平時教學中,教師要做有心人,細心觀察每一個學生,善於挖掘每一位學生的優勢潛能,用心走進學生的心裡,對一些學習困難的或甘於自暴自棄的學生,要堅持以鼓勵、表揚為主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每一點進步,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賞,保護學生的自尊,重樹學生的自信,逐步培養學生的成功心理,形成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內部動力機制,形成一個良性循環,課堂里每個人都是平等的,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們自己學會選擇;課堂上學習是快樂的,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和感悟;課堂中是充滿挑戰的,給孩子一點點困難,讓他們自己去嘗試解決;課堂外是不斷延伸的,給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探索!給孩子每次成功的機會,就是給自己最成功的、最大的機遇!

總之,課程標准給我們留下了廣闊的創造空間,從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出發,對教材進行深入挖掘,就能做到對新教材的最有效的使用。

Ⅸ 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實施高效課堂教學

一、注重非智力因素,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古人雲:「親其師,信其道」。教學活動正是在知識與情感兩條主線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下完成的。 
(一)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前提。師生關系和諧,教師的批評、提醒能被學生接受和理解,甚至感激,就會讓學生感覺到課堂氣氛輕松,不但教師樂意「教」,學生也樂意「學」,從而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大大提高。如果師生關系不和諧的,善意的批評、提醒可能不被學生接受和理解,甚至導致師生沖突,影響課堂教學。 
(二)怎樣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放下架子,既做關心學生的朋友,又做學生心靈、智慧的雙重引路人。為此,教師應花更多的時間和學生進行情感交流,走進他們的學習和生活,讓學生既「怕」你、又「不怕」你,「怕」主要體現在當學生犯錯誤時或者沒完成任務時;「不怕」主要體現在當學生和你談心或者爭論問題時。
二、做好課前准備工作,充分把握教材。 
把握教材首先要從全局著眼,從整體上去認識教材。通過反復閱讀教材,查閱有關教學參考資料,明確各部分的要求,了解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其次,要熟練地掌握教材的知識體系和邏輯結構,確定出每個單元和每節課的教學難點和重點,並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目標。 
      三、合理分組,各盡其能。 
小學生在科學課上的探究往往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組織得不好,經常會出現下列一些情況:一是有些學生做與課堂無關的事,甚至嘻笑打鬧,影響課堂秩序;二是小組內少數人活動,甚至是個別人活動,多數人旁觀,不願動手,或不知道怎麼辦?  三是各人做各人的,缺乏研討交流,一節課下來,收效甚微或根本沒有收獲。為避免這些現象的發生,在學期開學時,教師要根據學生能力、素質、性格、性別等,對全班學生進行分組,合理搭配。引導學生在組內推薦產生組長、材料員、記錄員、紀律提醒員,並對每類人員提出具體的職責要求:組長負責全組的協調、實驗單的填寫;材料員負責實驗材料的領取、歸還;記錄員負責小組實驗過程中的記錄;紀律提醒員負責組內探究過程中的紀律調控。這樣,科學探究時,學生分工明確,職責清楚,個個是能人,人人有事做。 
    四、注重和加強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實驗是學科學的最有效的手段。動手實驗可以激發學生愛科學的興趣,有效地幫助學生發展智力,提高學生科學素質。但是任何一個實驗不是讓學生隨便動手做一做,看一看,說一說就行了,還需從中培養學生嚴謹科學的態度。實驗時要做到:(1)明確目的。每次實驗前都要讓學生明確實驗目的。說的白一點,就是讓他們明白為了研究什麼做這個實驗。(2)設計實驗。此環節是重中之重,因為做實驗每個學生都喜歡,但他們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盲目亂動,做了這一步不知下一步該做什麼,顛倒操作過程,少做漏做,導致實驗失敗,所以在實驗前就要設計好實驗。設計實驗的過程,要靠學生的猜想,學生會有很多創造性的想法和做法,這正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良好契機。(3)明確任務。在做實驗時,教師要提醒學生動用一切感覺器官去全面觀察。一是用眼,科學地看,時刻提醒學生注意用眼觀察每一個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細小的變化。另外還可以直接給學生出示實驗記錄表,讓學生邊做邊認真填寫。這就是科學地聽,科學地做,它能幫助學生更全面地感知事物。(4)明確結果。從現象到分析比較、得出實驗結論。(5)應用結論。學科學,關鍵是要用科學,如在教完"磁鐵的力量"這一課後,我設計了生活中的一個小例子「巧取縫衣針」,讓學生把自己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這樣,不僅聯系了生活實際,還培養了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這時,再讓學生把課堂延伸到課外,找出生活中利用磁鐵的例子,也為後面學習「磁的應用」作了鋪墊。
 五、設問質疑,增強實驗的有效性
據兒童的生理、心理特徵,在科學課教學中要注意根據教材內容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那就要設問或者由學生質疑,這樣就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情境。例如教學「不用種子也能繁殖嗎?」,我就通過實物或圖片演示給學生提出問題:我們是怎樣種植土豆的?我們用的是他的種子還是根或是莖?(呈現其種子,根和莖)用類似的方法演示提問,最後加以概括也就水到渠成了,在此基礎上發給學生材料動手用種子栽培。 
許多研究表明「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最有效的途徑,一個教師如果不經常反思,他便會停滯,甚至會倒退。科學是一門涉及范圍很廣的學科,它需要教師的知識儲備更深厚。在課堂教學中,預設與實際往往會有沖突,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必須要及時「反思」,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學生學到科學知識,感受科學魅力。

閱讀全文

與小學根和莖的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