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幼兒園大班論語為政篇教案
活動目抄標:
襲1、學習故事《雞的一家》,理解故事內容。
2、願意模仿模仿故事中不同角色的叫聲。
活動准備:
圖片:公雞、母雞、雞寶寶;角色胸飾若干:公雞、母雞、雞蛋、雞寶寶。
活動過程:
一、教師完整講述故事一邊,幼兒認真傾聽。
二、出示公雞和母雞,幼兒和公雞母雞打招呼。
提問:
1、故事裡都有誰?
2、他們是怎麼叫的?
三、再次講述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提問:
1、大公雞、小母雞是怎麼說話的?
2、小小雞出來後怎麼說?
3、學說「雞的一家」。
幼兒學習說:大公雞,大公雞,喔喔喔,喔喔喔。
小母雞,小母雞,咯咯噠,咯咯噠。
小雞,小雞,嘰嘰嘰,嘰嘰嘰。
四、嘗試分角色扮演大公雞、小母雞和小小雞。
在老師叫「大公雞」的時候,會用「喔喔喔」的聲音來應答,
在老師叫「小母雞」的時候,會用「咯咯噠」的聲音來應答,
在老師叫「小小雞」的時候,會用「嘰嘰嘰」的聲音來應答。
『貳』 論語十則教案(人教版)
《論語》十則
學習目標: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③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學習重點: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
○課前准備
① 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容;搜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② 查閱工具書,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論語》就是其中的一部輝煌的巨著,它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的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它依舊光芒四射,熠熠生輝。現在就讓我們懷著一種自豪的心情來研讀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則》。
交流探究
交流有關孔子、《論語》的知識
①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個知識點由一個同學介紹,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③師生交流: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聖」。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三個方面。
學生交流後,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態度、個人修養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個方面的內容,前五則著重談學習,後五則著重談修養做人。(有的地方內容上有交叉,教師應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 8、10兩則主要闡述了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內容。
合作探究
課文前五則
①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a.多媒體展示下列詞句,先讓同學讀,其他同學評價,最後教師再打出正確讀音。
人不知而不慍(yùn) 學而不思則罔(wǎng)
思而不學則殆(dài) 不亦說(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傳(chuán)不習乎
誨女(rǔ)知之乎 不知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b.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並用多媒體展示:
◆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准字音。
◆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c.質疑交流:根據對課文字詞句的理解,學習小組互相質疑,提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同學回答。
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並加以提煉、補充。
探究的詞句摘要:
http://hi..com/%d4%b4%cd%b7%ba%a3%cb%aefang/blog/item/0bd0021c367e9a8f87d6b6ed.html
------------------------------------
10 《論語》十則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③積累成語、格言、警句,能對照反省自己。
二、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三、課前准備
① 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容;搜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② 藉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②朗讀、背誦課文。
③研讀前五段內容。
教學設計
一、激起興趣,導入學習
1、導入: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特別是《論語》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板書課題。
2、介紹孔子及其《論語》: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聖」。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二、誦讀感知
①范讀:教師朗讀示範。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自讀:學生自讀課文,
③感知: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
學生交流後,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和個人修養兩方面的內容,前五則著重談學習,後五則著重談修養做人。(有的地方內容上有交叉,教師應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
三、合作探究學習課文前五則
1、學生放聲自由朗讀前五則。
2、齊讀。
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提示:a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准字音。 b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3、小組合作解決語句並翻譯。
4、質疑交流:就課文字詞的理解,學習小組間互相質疑,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並加以提煉、補充。
5、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涵。(學生自主閱讀)
學生思考: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麼?
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麼?
學生交流後,教師概述: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上強調獨立思考和復習。
學生再思考: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並分別說明理由。
謙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獨立思考、復習: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四、拓展體驗:
1、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麼?
2、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後有何打算?
五、課外延伸
1、(必做題)從問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並說出理由。
2、(選做題)搜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註明出處、含義,並製作讀書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研讀有關修身做人的內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③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設計
一、課文導入
儒家學說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容。
二、合作探究學習後五則
1、誦讀: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2、感知: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①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④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請同學們講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交流。
學生討論交流:松柏有什麼樣的品性?這句話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探究第二、三句]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聯系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觀點摘要: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為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於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獄、死刑等。如果什麼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c.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度來對待什麼人、什麼事。
5、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死而後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師 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三、體驗反思
1、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獲最大?談談感想。
2、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3、「溫故而知新」對於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麼重要意義?
4、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深刻含義。試著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四、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後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積累拓展
1、完成「研討與練習」。
2、搜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3、背誦課文
『叄』 《論語十則》教案
《論語》教案2 一.復習:背誦前兩則以及課下實詞。二.新授:這節課我們學習三,四,五則 1.朗讀,翻譯這三則,教師在黑板上歸納重要實詞。 2.老師:何為「溫故」,何為「知新」請同學們舉出例子。復習舊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是通過什麼方法得到新知識的呢? 3.學生:反復閱讀,反復練習。 4.老師:在復習的時候要動腦思考,有觸類旁通的能力,舉一反三的能力,融會貫通,遷移的能力。提問:那為什麼說溫故知新之後就可以成為老師了呢?如果只是一味的傳授,而沒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思維,沒有創新能力,沒有歸納總結提煉的能力,會有什麼後果呢,那麼由此,我們能想到什麼呢?(思考的重要性) 提問:如果一味的思考是否可以呢?我們來看下一則 5. 老師:「學而不思」在學習生活中指什麼樣的人,「思而不學」指的又是什麼樣的人?請同學們舉例子學生:前一種是書獃子,不會動腦思考;後一種是夢想家,沒有行動。學生:一種是非常用功的學生,一種是不努力,不用心的學生。 6. 老師:同學們說的很好,那你平時學習時有沒有這兩種狀況呢?你覺得這兩種情況哪種更有害呢?(後一種更有害)為什麼「思而不學」更有害?請同學們討論一下。學生:如果一味的空想,等著天上掉餡餅,就會一事無成。學生:如果只想不做,總是異想天開,就會一無所得。 7. 老師:我們在學習時,應該思考什麼問題呢? 這兩則強調的是學習方法,我們要反思自己,平時是否做到了這兩點。 8. 朗讀背誦三,四則。 9. 齊讀第五則,考慮一下,這一則寫了什麼內容?是否有不懂的問題。 10. 學生:我想到了兩小兒辯日,孔子也有不知道的時候。學生:聖人也不是什麼都懂,我們平常人就不用裝懂了。 11. 老師:說的很好,由此我們能想到什麼呢,做人要具備什麼品質?(謙虛,虛心,謙遜)一個人,總是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不能強不知以為知,要實事求是。提問:在學習中,同學們有沒有「不知為知之」之時?怎樣才算是懂,才算是會? 12. 學生:我們要多問幾個為什麼,多向別人請教,多做題,多角度的思考問題。 13. 這一則是告訴我們謙虛的重要性。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自大不要驕傲。正所謂是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孔子樸素的話語中蘊含著亘古不變的真理。需要我們每個人用心體會,用心品味。三.練習:背誦默寫這三則四.作業:課後閱讀中學生讀本《論語》。了解孔子的學生。
『肆』 《論語》《孟子》選讀教案 什麼是《四書》
「四 書五經」到現在還是我們口頭上一句熟語。五經是《易》、《書》、《詩》、《禮》、《春秋》;四書按照普通的順序是《大學》、《中庸》、《論語》、《孟 子》,前二者又簡稱《學》、《庸》,後二者又簡稱《論》、《孟》;有了簡稱,可見這些書是用得很熟的。本來呢,從前私塾里,學生入學,是從四書讀起的。這 是那些時代的小學教科書,而且是統一標準的小學教科書,因為沒有不用的。那時先 生不講解,只讓學生背誦,不僅得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只要囫圇吞棗的念,囫圇吞棗的背不懂不要緊,將來用得著,自然會懂的。怎麼說將來用得著?那 些時候行科舉制度。科舉是一種競爭的考試制度,考試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題目都出在「四書」里,而且是朱注的「四書」里。科舉分幾級,考中的得著種種出身 或資格,憑著這種資格可以建功立業,也可以陞官發財;作好作歹,都得先弄個資格到手。科舉幾乎是當時讀書人唯一的出路。每個學生都先讀「四書」,而且讀的 是朱注,便是個緣故。 將 朱注「四書」定為科舉用書,是從元仁宗皇慶二年(西元一三一三)起的。規定這四種書,自然因為這些書本身重要,有人人必讀的價值;規定朱注,也因為朱注發 明書義比舊注好些,切用些。這四種書原來並不在一起,《學》、《庸》都在《禮記》里,《論》、《孟》是單行的。這些書原來只算是諸子書,朱子原來也只稱為 「四子」;但《禮記》、《論》、《孟》在漢代都立過博 士,已經都升到經里去了。後來唐代的「九經」里雖然只有《禮記》,宋代的「十三經」卻又將《論》、《孟》收了進去。《中庸》很早就被人單獨注意,漢代已有 關於《中庸》的著作,六朝時也有,可惜都不傳了。關於《大學》的著作,卻直到司馬光的《大學通義》才開始,這部書也不傳了。這些著作並不曾教《學》、 《庸》普及。教《學》、《庸》和《論》、《孟》同樣普及的是朱子的注,四書也是他編在一起的,四書的名字也因他而有。 但 最初用力提倡這幾種書的是程顥、程頤兄弟。他們說:「《大學》是孔門的遺書,是初學者入德的門徑。只有從這部書里,還可以知道古人做學問的程序。從 《論》、《孟》里雖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這部書的分明易曉。學都必須從這部書入手,才不會走錯了路。」這里沒提到《中庸》。可是他們是很推尊《中庸》的。 他們在另一處說:「『不偏』叫作『中』,『不易』叫作『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書,是子思記下來傳給孟 子的。書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長;會讀書的細加玩賞,自然能心領神悟終身受用不盡。」這種書到了朱子手裡才打成一片。他接受二程的見解,加以系統的說 明,四種書便貫串起來的。 他 說,古來有小學大學。小學里教灑掃進退的規矩,和禮、樂、射、御、書、數,所謂「六藝」的。大學里教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所教的都切於民生日 用,都是實學。《大學》這部書便是古來大學里教學生的方法,規模大,節目詳;而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循序漸進 的。程子說是「初學者入德的門徑」,就是為此。這部書里的道理,並不是為一時一事說的,是為天下後世說的。這是「垂世立教的大典」,所以程子舉為初學者的 第一部書。《論》、《孟》雖然也切實,卻是「應機接物的微言」,問的不是一個人,記的也不是一個人。淺深先後,次序既不分明,抑揚可否,用意也不一樣,初 學者領會較難。所以程子放在第二步。至於《中庸》,是孔門的心法,初學者領會更難,程子所以另論。 但 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學》的提綱挈領,便能領會《論》、《孟》里精微的分別去處;融貫了《論》、《孟》的旨趣,也便能領會《中庸》里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 心;人心是私慾,道心是天理。人該修養道心,剋制人心,這是心法。朱子的意思,不領會《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從大處著眼,讀天下的書,論天下的事的。他 所以將《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學》、《論》、《孟》全為「四書」,作為初學者的基礎教本。後來規定「四書」為科舉用書,原也根據這番意思。不過朱子教 人讀「四書」,為的成人,後來人讀「四書」,卻重在獵取功名;這是不合於他提倡的本心的。至於順序變為《學》、《庸》、《論》、《孟》,那是書賈因為 《學》、《庸》篇頁不多,合為一本的緣故;通行既久,居然約定俗成了。 《禮 記》里的《大學》,本是一篇東西,朱子給分成經一章,傳十章;傳是解釋經的。因為要使傳合經,他又顛倒了原文的次序,並補上一段兒。他注《中庸》時,雖沒 有這樣大的改變,可是所分的章節,也與鄭玄注的不同。所以這兩部書的注,稱為《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孟》的注,卻是融合各家而成,所以稱 為《論語集注》、《孟子集注》。《大學》的經一章,朱子想著是曾子追述孔子的話;傳十章,他相信是曾子的意思,由弟子們記下的。《中庸》的著者,朱子和程 子一樣,都接受《史記》的記載,認為是子思。但關於書的解釋,他修正了一些。他說,「中」除「不偏」外,還有「無過無不及」的意思;「庸」解作「不易」, 不如解作「平常」的好。照近人的研究,《大學》的思想和文字,很有和荀子相同的地方,大概是荀子學派的著作。《中庸》,首尾和中段思想不一貫,從前就有人 疑心。照近來的看法,這部書的中段也許是子思原著的一部分,發揚孔子的學說,如「時中」「忠恕」「知仁勇」「五倫」等。首尾呢,怕是另一關於《中庸》的著 作,經後人混合起來的;這里發揚的是孟子的天人相通的哲理,所謂「至誠」「盡性」,都是的。著者大約是一個孟子學派。 《論 語》是孔子弟子們記的。這部書不但顯示一個偉大的人格——孔子,並且讓讀者學習許多做學問做人的節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時習」、「闕 疑」、「好古」、「隅反」、「擇善」、「困學」等,都是可以終身應用的。《孟子》據說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孫丑、萬章等共同編定的。書中說「仁」兼說 「義」,分辨「義」「利」甚嚴;而辨「性善」,教人求「放心」,影響更大。又說到「養浩然之氣」,那「至大至剛」、「配義與道」的「浩然之氣」,這是修養 的最高境界,所謂天人相通的哲理。書中攻擊楊朱、墨翟兩派,辭鋒咄咄逼人。這在儒家叫作攻異端,功勞是很大的。孟子生在戰國時代,他不免「好辨」,他自己 也覺得的;他話流露著「英氣」,「有圭角」,和孔子的濕潤是不同的。所以儒家只稱為「亞聖」,次於孔子一等。《孟子》有東漢的趙岐注。《論語》有孔安國、 馬融、鄭玄諸家注,卻都已殘佚,只零星的見於魏何晏的《集解》里。漢儒注經,多以訓詁名物為重;但《論》、《孟》詞意顯明,所以只解釋文句,推闡義理而 止。魏、晉以來,玄談大盛,孔子已經道家化;解《論語》的也參人玄談,參人當時的道家哲學。這些後來卻都不流行了。到了朱子,給《論》、《孟》作注,雖說 融會各家,其實也用他自己的哲學作架子。他注《學》、《庸》,更顯然如此。他的哲學切於世用,所以一般人接受了,將他解釋的孔子當作真的孔子。 他 那一套「四書」注實在用盡了平生的力量,改定至再至三;直到臨死的時候,他還在改定《大學誠意》章的注。注以外又作了《四書或問》發揚注義,並論述對於 舊說的或取或舍的理由。他在「四書」上這樣下工夫,一面固然為了誘導初學者,一面還有一個用意,便是排斥老、佛,建立道統。他在,《中庸章句序》里論到諸 聖道統的傳承,末尾自謙說,「於道統之傳,不敢妄議」;其實他是隱隱在以傳道統自期呢。《中庸》傳授心法,正是道統的根本。將它加在《大學》、《論》、 《孟》之後而成「四書」,朱子自己雖然說是給初學者打基礎,但一大半恐怕還是為了建立道統,不過他自己不好說出罷了。他注「四書」在宋宗淳熙年間(西元一 一七四~一一八九)。他死後朝廷將他的「四書」注審定為官書,從此盛行起來。
『伍』 《論語十則》教案
論語十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
子乎?」(《學而》)
學習需要不斷復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這里既有學習方
法,也有學習態度。
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
趣。
人家不了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這是講個人修養問題。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3、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這里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於說:「子路,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
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這段說的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
5、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刁,並
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這里借回答於貢的問話,
借題發揮,教育弟子要勤學好問。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這一則是孔子的自述,講的是學習態度和方法。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裡,不
斷積累知識。「學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誨人不倦」,講
的是教學態度,要熱情地教導學生。孔於一生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說:「對我來說,有
什麼呀?」表現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
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孔子說:「(對待任何事業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
為樂的人。」這段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只有以之為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邊嘆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講的是珍惜寶貴
的時光。
10、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孔於說:「我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問題, (但並)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這一段講躬身實踐的重要性。
『陸』 誰有《論語》十則的教案
《論語》十則教案9
作者: 加入日期:06-10-26
《論語》十則 教材分析:《論語十則》是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學生接觸古代經典文化的開始,可以說肩負著使學生學習並熱愛古典文化的使命,教師應精心備課、厚積薄發,真正開啟學生的智慧。《論語十則》選自於我國儒家經典著作《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籍。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對人們的人生抉擇和價值取向也有著重要的影響。課文中所選的《論語十則》,著重敘述了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內容。其豐富的語言精華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對於心理發展正處於萌芽狀態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2、過程與方法:通過合作探究、體驗反思學習經典的原創精神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能夠正確認識並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教學重點: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並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教學難點: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並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於實踐的意識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方法:合作探究學習法;引導教學法。教學時間:2課時第一課時教學內容:初讀課文,疏通文意;初識《論語》,走近經典。教學重點:結合工具書和課下注釋理解各則語錄的字面意思。教學方法:分組學習,合作探究。教學過程: 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參觀導入播放多媒體課件:(山東濟寧「孔廟」的視頻錄像與講解)要求學生思考:孔子曾被封建統治者神化為「先聖」也曾在文革期間背負一身「罪狀」,請說說你自己的眼睛發現和理解的孔子。「參觀」後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見解。 通過「參觀」活動增長見聞,激發興趣,引發思考。初識作者和論語多媒體展示:1、 孔子: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2、《論語》:我國儒家經典著作,共20篇,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籍。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 的說法。指定學生讀簡介、學生記憶並筆記。對作者和論語地位的了解有助於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正確把握文章主旨。 初讀課文 1、 播放課文錄音,布置聽讀任務:注意讀音、斷句。2、 指名讀課文,糾正讀音和斷句。3、 要求學生大聲齊讀課文。後自由朗讀。學生聽讀課文並完成聽讀任務。反復朗讀。在經典誦讀中培養學生對古文的語感和興趣。嘗試自己疏通文意1、布置自學任務:結合工具書和課下注釋翻譯課文;2、教師巡迴指導點撥3、讓學生分組討論解決疑難4、教師解決共同存在的問題。 通過自讀、合作、聽講逐步疏通文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閱讀習慣。擯棄滿堂灌的做法。齊讀課文師提出要求生讀進一步熟悉課文布置作業1、熟讀、背誦課文及重要的文言詞語意思。2、課下搜集孔子的資料,並積累幾則其餘的自己感興趣的論語在下節課交流。3、背誦全文。 鞏固並拓展延伸本節課的內容;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第二課時教學內容:深刻理解各則語錄,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並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教學重點: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於實踐的意識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設疑導撥法。教學過程: 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檢查復習發一份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子翻譯的小測驗題。(可收部分)答題,未收部分學生課下交學習小組長協助檢查。檢查學習效果。但務必及時反饋。齊聲背誦全文師觀察哪些學生尚屬濫竽充數和不熟悉者,以便課下重點檢查督促。生背誦課文。既是檢查鞏固也是在誦讀聲中進入經典學習的情境。 分組討論探究布置討論任務:十則語錄中哪些是探討學習方法的,哪些是探討學習態度的。請分類筆記。學生分組討論,並各自分類做出筆記。然後各組展示學習成果,由教師引導對不同意見的討論。培養自主合作學習的習慣。改變滿堂問的學習模式。 自由論壇要求學生說出對自認為最有價值的一條論語的認識。深入思考並積極發言啟發學生深入思考並鍛煉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體驗反思要求學生思考:舉出實例說一說哪一條自己做的比較好,哪一條還很有差距,以後的生活實踐中應如何做。針對自身情況認真總結反省並發言從經典文獻中汲取豐富的營養用來完善自身的道德修養 學以致用要求學生用學過的一條或兩條論語來寫一段話在筆記本上造句並互相交流鍛煉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百家講壇開設「百家講壇」要求學生交流課外搜集積累的成果,並說出自己對孔子和論語以及經典作品的認識過程和獨到見解。在寬松的學術氛圍中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共同探討和提高。在鞏固知識的同時,進一步調動學生熱愛經典的興趣,增強其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使命感。 布置作業課外閱讀並選背《弟子規》年終進行比賽。 讓國學之精華沉潛於學生們的血液之中熔鑄出民族之魂。 教學反思傳統的串講式文言文教學法已經不適應時代要求,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設計使陳舊的文言文課堂散發出濃郁的文化氣息。學生從僵化的學習中解放出來,饒有興味的吮吸著傳統文化的營養,與遠古的原創大師進行著精神對話,相信,通過文言文教學,學生定能增加對國學的認識,增強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柒』 《論語》《孟子》選讀教案·什麼是《四書》(優秀教案)
學者領會較難。所以程子放在第二步。至於《中庸》,是孔門的心法,初學者領會更難,程子所以另論。 但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學》的提綱挈領,便能領會《論》、《孟》里精微的分別去處;融貫了《論》、《孟》的旨趣,也便能領會《中庸》里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慾,道心是天理。人該修養道心,剋制人心,這是心法。朱子的意思,不領會《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從大處著眼,讀天下的書,論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將《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學》、《論》、《孟》全為「四書」,作為初學者的基礎教本。後來規定「四書」為科舉用書,原也根據這番意思。不過朱子教人讀「四書」,為的成人,後來人讀「四書」,卻重在獵取功名;這是不合於他提倡的本心的。至於順序變為《學》、《庸》、《論》、《孟》,那是書賈因為《學》、《庸》篇頁不多,合為一本的緣故;通行既久,居然約定俗成了。 《禮記》里的《大學》,本是一篇東西,朱子給分成經一章,傳十章;傳是解釋經的。因為要使傳合經,他又顛倒了原文的次序,並補上一段兒。他注《中庸》時,雖沒有這樣大的改變,可是所分的章節,也與鄭玄注的不同。所以這兩部書的注,稱為《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孟》的注,卻是融合各家而成,所以稱為《論語集注》、《孟子集注》。《大學》的經一章,朱子想著是曾子追述孔子的話;傳十章,他相信是曾子的意思,由弟子們記下的。《中庸》的著者,朱子和程子一樣,都接受《史記》的記載,認為是子思。但關於書的解釋,他修正了一些。他說,「中」除「不偏」外,還有「無過無不及」的意思;「庸」解作「不易」,不如解作「平常」的好。照近人的研究,《大學》的思想和文字,很有和荀子相同的地方,大概是荀子學派的著作。《中庸》,首尾和中段思想不一貫,從前就有人疑心。照近來的看法,這部書的中段也許是子思原著的一部分,發揚孔子的學說,如「時中」「忠恕」「知仁勇」「五倫」等。首尾呢,怕是另一關於《中庸》的著作,經後人混合起來的;這里發揚的是孟子的天人相通的哲理,所謂「至誠」「盡性」,都是的。著者大約是一個孟子學派。 《論語》是孔子弟子們記的。這部書不但顯示一個偉大的人格——孔子,並且讓讀者學習許多做學問做人的節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時習」、「闕疑」、「好古」、「隅反」、「擇善」、「困學」等,都是可以終身應用的。《孟子》據說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孫丑、萬章等共同編定的。書中說「仁」兼說「義」,分辨「義」「利」甚嚴;而辨「性善」,教人求「放心」,影響更大。又說到「養浩然之氣」,那「至大至剛」、「配義與道」的「浩然之氣」,這是修養的最高境界,所謂天人相通的哲理。書中攻擊楊朱、墨翟兩派,辭鋒咄咄逼人。這在儒家叫作攻異端,功勞是很大的。孟子生在戰國時代,他不免「好辨」,他自己也覺得的;他話流露著「英氣」,「有圭角」,和孔子的濕潤是不同的。所以儒家只稱為「亞聖」,次於孔子一等。《孟子》有東漢的趙岐注。《論語》有孔安國、馬融、鄭玄諸家注,卻都已殘佚,只零星的見於魏何晏的《集解》里。漢儒注經,多以訓詁名物為重;但《論》、《孟》詞意顯明,所以只解釋文句,推闡義理而止。魏、晉以來,玄談大盛,孔子已經道家化;解《論語》的也參人玄談,參人當時的道家哲學。這些後來卻都不流行了。到了朱子,給《論》、《孟》作注,雖說融會各家,其實也用他自己的哲學作架子。他注《學》、《庸》,更顯然如此。他的哲學切於世用,所以一般人接受了,將他解釋的孔子當作真的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