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教學方法和開放性教學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新課程改革呼喚著教學方式的變革,教學方式的變革期待著教師改變傳統的封閉型教學方式,實行開放式教學。所謂開放式教學是指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從培養學生學習和實踐的態度、思維和能力出發,以激活學生主動地去發現、去想像、去探索,形成科學品質、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目標的一種教學實踐。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基礎上,變「學知」為「知學」。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有效地實行開放,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益呢?通過本次學習和在教學中得出的經驗談幾點體會
一、開放師生關系,使教學氣氛民主化
開放的師生關系以民主平等為基本原則,它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權利,解放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這種開放的師生關系主要包括兩層含義,一是以「師生對話」為基礎,旨在表明教師與學生之間不是簡單給予的關系,教師也不再是對學生發號施令的權威,而是一種互相尊重、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平等、民主的交往關系和「夥伴」關系。二是師生之間的「顧問」與「主人」關系。即教師積極參與、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為學生的學習活動和發展活動指明方向,起到應有的主導作用和「顧問」作用;而學生則是通過自主的學習活動,在與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過程中能動在生成、構建自身和知識體系與能力體系,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開放教學過程,使學生各有所得
在學的具體操作過程中,應重視創設民主和諧的心理環境和自主參與的教學情境。根據不同的課型,這種操作過程應當沒有固定的程式,應當根據教師的個性以及學生的情況等多種因素決定具體的施教措施。
第一,注重引導學生自學思考。「自學」,即學生自己看書、理解教材,教師指導學習的方法;找出重點劃下來,發現疑問做標記。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讓學生看書思考,不僅給了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為下一步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而且可以使學生養成勤思善學的良好學習習慣。
第二,注意讓學生在「做數學」中進行數學探究並發展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初三幾何「圓和圓的位置關系」時可這樣引人:我們生活在豐富的圖形世界裡,圓和圓組成的圖形更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畫面,你能列舉兩個圓組成的例子?由學生舉出實例,豐富學生對客觀世界中兩個圓之間有著不同位置關系的感知,為學生自主探索提供可能。設計問題:由於圓與圓大小異同的多種不同位置,構成了多姿多彩的畫面,你知道兩個圓有幾種不同的位置關系嗎?請畫畫看。這里不直接給出兩圓的五種位置關系,先讓學生畫一畫,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從而獲得不同的帶有個性色彩的「知識」。畫兩圓外離,把其中一個圓的半徑逐漸變大,這時又有什麼現象發生?這些現象之間有相互的聯系嗎?通過這個問題的探究,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圖形的「位置關系」與「數量關系」互相依賴,了解「數量關系」是刻畫「位置關系」的一種簡明的符號語言,並得到兩圓五種位置關系的判定。通過實驗、製作、量度等活動,指導學生動手實踐,親身體驗,嘗試錯誤和成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並發展個性特長。
第三,製造教學疑問,引發學生開展研討和爭論
①注重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內交流、質疑、解疑。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小組內交流劃出的重點,互相質疑、解疑,把沒有解決的問題記下來。在這個過程中,由於每個人都要闡述自己的觀點與看法,能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帶動學困生,起到交流互補的作用,能激發深人鑽研的意向。同時這樣做,又能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②積極開展小組間質疑解疑。首先,由學生把小組內沒有解決的問題板書到黑板上,並由學生按課本內容先後編上序號。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都有很強的表現慾望。讓學生上台板書自己的問題,正給了他們表現才能的機會;由學生按課本內容先後編上序號,加深了對教材知識體系的進一步認識。其次,教師組織全班同學共同解決黑板上的問題,形成組間解疑。在此期間,對每一個問題全班同學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舉例說明自己的觀點,甚至可以辯論。學生的質疑,以學生解疑為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參與、指導、研究。對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或和學生共同研究,或適時加以引導、點撥,但決不可能代替學生思考。
三、開放教學評價,調動學生創新的積極性
評價的實施,應該注意:第一,突出評價的主體性。數學開放式教學評價不能僅僅評「教」,更應該評「學」,即數學開放式教學評價應突出學生這一評價主體。評「學」的目的,就在於促進主體積極參與到數學學習過程中來,不斷進行自我調節並逐步向學習目標邁進,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第二,注意評價的整體性。數學開放式教學評價應掌握統一的評價標准,著眼於一節課的整體評價,著眼於學生整體素質提高的評價。不僅要注意評價不同領域數學知識聯系與教學,還應注意評價數學與其它學科知識的聯系,更應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情感態度、數學觀與價值觀的形成過程等素質的評價。第三,關注評價的動態性。教學評價的目的不應只是用總結性評價對開放式教學進行判斷、或是給出一個等第,而應把數學教學評價與改進數學課堂教學、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緊密結合起來,著重從教學
四、開放探索空間,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形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開放式教學不能僅僅局限於課堂教學。還應開放學習空間,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向社會,去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與實踐活動,開闊他們的視野,在感受新知的過程,根據已有的數學知識,去發現,去思考、去探索,從而解決問題。第一、重視開展數學活動課。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可以開設形式多樣的數學活動課,讓學生從生活和勞動中尋找數學問題,拿到活動課上來,自我設計,自我解決,並且在學生之間相互切磋、相互啟發、互相交流。比如,開展數學競賽、數學游戲、開展數學學習研討和交流,舉辦數學講座和展覽。第二、鼓勵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活用數學知識,讓學生聯系生活和勞動,在活動的過程中尋找數學問題。譬如在教學實習作業課《測量傾斜角》時,我就和同學們一起製作了測量工具,一起測量了國旗旗桿、教學樓、校園古樹的高度。這些實際活動可以培養學生觀察、應用、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激活他們的創造潛能,最終使他們達到靈活創造的境界。
總之,開放式教學的實施,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滿足了每個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使學生的良好個性品質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貳』 什麼是 社區型的、開放型教師
社區型、開放型教師是指教育工作者不局限於學校、課堂,教師的角色從專業型、學校型拓展為「社區型」,教師是開放型的,應和學生一道參與社區活動,在活動中對學生進行教育。
這是由於全球一體化正不斷地沖擊和滲透著校園,學校正越來越廣泛地同社區發生著越來越多的聯系。因而新課程特別強調學校與社區互動,重視挖掘社區的教育資源。
(2)中小學教師開放型教學擴展閱讀
首先,教學內容應該是開放的,教師應該選擇開放性的教學內容,給學生以學習的空間,給教師以創造的空間。
比如《車的世界》課文其實分為農村和城市兩個部分,教師教學時,考慮到農村中的自行車、拖拉機、摩托車等學生比較熟悉,所以重點選取了學生所不熟悉的城市裡的車輛進行教學,而把農村部分留給學生自學, 教師是「用教科書來教,而不是教教科書。」
當然,我們在教學教材內容時應該注意不背離編寫者的初衷,要把握一個度,該留的不能刪。我們現在一年級採用的北大版的語文教材,在每一單元主體課文之後都設有「語文天地」,有的老師可能就把它當作以往的基礎訓練進行教學。
這是一種錯誤地理解教材設計思路的做法,「語文天地」是教材向學生提供的學習語文的實踐活動,以幫助學生發展和形成語文素養。
教學時,「主體課文」與「語文天地」可以相互融合,穿插進行。如:幾乎每個語文天地里都有「描一描、寫一寫」所要求寫的字,就可以在教主體課文寫字時指導學生去描、寫,而不應該是在課文學完以後再單獨地去練寫,這就沒什麼意義了。
細心的老師一定還記得去年的考試題中,看圖寫字畫的就是田字格,這就是要求學生把字寫正確、寫規范,如果學生在學習時就沒有寫規范,那在語文天地里聯系意義就不大了。
「語文天地」既不是課外作業、家庭作業,也不是課後復習,更不是考試內容,老師們在教學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增加、修改或刪除。但切忌把綜合活動和口語交際等刪去,否則就改變了方向,忽視了學生的發展。
課堂教學方式也應當是開放的,能者為師,讓學生當小老師互教互學,既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又提高了學習質量。
我們倡導的理念是: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孩子一個問題,讓他自己去找答案;給孩子一種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自 己向前走。
有時候小老師的方法比老師的更適合,更容易讓孩子接受。比如羅曉老師班上的羅睿智小朋友當小老師教學「煙」字(請舉例)。
生動形象,既記住了字型,又進行了人文教育。還比如「到」字左下部分的筆順,小老師教的時候,先說左下部分跟「土」長得很像,再讓學生想「土」字怎麼寫的,學生很快就掌握了「一、十、土」的筆順,不要你教學生就懂得了「溫故而知新」。
特級教師支玉恆在教學《登山》一課時,就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式。有的選演一演,有的建議開展朗讀競賽……教師就根據學生喜好,讓他們用喜歡的方式學習課文。演的同學演得惟妙惟肖,讀的同學讀得有聲有色。
教師恰到好處的點撥引導既讓學生讀懂了課文內容,有又體會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對課文有了自己的獨特感悟。這種開放的教學方式就遠比傳統的「問答式」「模式型」更能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叄』 開放式教學策略有哪些
所謂開放式教學,是指以知識教學為載體,把關注人的發展作為首要目標,通過內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容、自主的教學環境,提供給學生充分發展的空間,從而促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探索過程中,各方面素質得到全面發展。可以說開放式教學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它更是一種教學理念,它的核心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肆』 請問什麼是開放式教學
開放式教育復是針對封閉教育來制講的,是一種鼓勵幼兒參與學習活動,以幼兒為中心的學習方式,開放性體現在:開放的空間、開放的環境、開放的課程、開放的態度、開放的資源運用。
開放教育能使幼兒在融洽的人際關系中,以自由意志、合情、合理與合法的把事情有效的處理。唯有堅持這種理念與態度,才能造就一個凡事有主張、做事有決心與毅力的人,這種人可不必藉助外在的刺激力量,就能自動自發的去完成自己分內的工作,而且從多方面自我成長。
(4)中小學教師開放型教學擴展閱讀
全方位的幼兒開放教育其基本理念有四:
1、以幼兒為中心
幼兒是開放教學中的「主體」,讓幼兒在開放自由的環境中,允許自由學習、自由發展和自我實現。
2、鼓勵幼兒主動學習
全方位的開放學習中引導幼兒「主動」學習代替傳統「被動」學習。
3、自由而不放任
在幼兒的學習環境中,幼兒被鼓勵自由活動、自由探索和自由思考。但是這些「自由」不是無止境的放任,而是有某種程度的限制。
4、靈活運用適當的教學模式
在開放學習空間里,教師依幼兒的發展、興趣、經驗、認知以及不同的主題,布置豐富的學習環境,讓幼兒主動去實驗、操作以及不斷發現。
『伍』 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開放式教學只
開放式教學是指把人的發展作為教學活動的首要目標,它倡導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教學活動為載體,建立開放的教學體系,使教學策略與不斷變化的教學內容相適應,體現出一定的靈活性和應變性,從而為學生提供一個生動形象的開放型教學環境,為學生提供充分發展的空間,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積極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數學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具體來說,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開放式教學策略,需要做好以下幾點內容:
一、創設開放式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創設開放式的教學情境是新課標對初中數學教學提出的新要求。在開放式的教學情景中,學生思維活躍,思路清晰,能使學生始終保持較好的學習狀態,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推動學生去積極思考和探索數學知識。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建開放性的教學環境,有效運用開放式教學情景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結合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創設一個能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的教學環境。從而喚醒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數學探究熱情,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環境中輕松愉悅地學習數學知識。
如在教學「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時,筆者創設了一個生活中的教學情境:我家窗戶上有一塊等腰三角形的玻璃,不小心被打碎成兩半了。現在我要去買一塊一模一樣的,我應該帶著哪塊玻璃去?還是兩塊都要帶?說出理由。我的問題一出,學生紛紛展開討論,並紛紛說出自己的看法和理由。通過開放式教學情景的創設,不僅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起到了活躍課堂氣氛的效果,而且在設定生活情境中,學生通過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提高了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
二、設置開放性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數學教學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數學問題始終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設置開放性的問題是實施開放性教學的必然要求,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所謂開放性問題就是那些結論不確定,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找出不同的解題思路的問題。相對於封閉式的問題來說,開放式問題能調動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發展,為師生之間的交流創造更多的機會,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另外,開放性問題的設置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注意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能照顧到各層次學生,並且要注意內容的廣泛性和解題方式的多樣性。再次,開放性問題的設置要注意問題的可發展性,問題的提出可以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啟迪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通過問題可以從多角度思考問題,並找出多樣化的解題思路。
如上一點的舉例中,筆者結合學生的答案再次提出了更深入的問題,如果三角形的玻璃從中間分成兩半,帶上只有頂角的一半是否能做出一模一樣的等腰三角形玻璃?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開始考慮等腰三角形的玻璃是從什麼地方碎成兩半的。這樣,在教師設置的開放性問題中,學生積極思考,從不同的角度找到不同的解決方案,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
傳統的灌輸式課堂教學方式注重的是對學生理論的講解和知識的積累,是深受應試教育影響的產物,是專為考試而形成的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而相對於開放性的教學方式來說,則更加註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比如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也是新課改教學理念對開放式初中數學教學課堂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在開放式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學生的全面發展放在教學的首要位置,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按照自身不同的能力和興趣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並使學生各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發展,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開放性教學策略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開放式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努力探究,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陸』 如何在英語課堂中實施開放式教學
「開放性教學活動」是指根據幼兒年齡特點、興趣、需要,選擇設計具有開放性、層次性、挑戰性的活動內容、活動材料,通過開放式的活動組織,引導幼兒自主觀察、發現、學習和探索,通過師生間積極、有效的互動,實現幼兒主動發展的一種教學活動形式
一、教師必須有清晰的教學思路
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學思路是否清晰。教師在熟悉教材、研讀教材的同時,逐漸地會產生一個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這誘導即是教學思路,誘導的過程,即是教學思路在教學活動中的體現。一般地說,學生對教材的學習主要是循著教師的思路進行的,因此教學思路就有了鮮明的實踐性的特點。它不只存在於教師的頭腦中、教案中,而必須轉化為課堂教學活動。教學思路清晰,英語課就會呈現清晰,學生的思維也會漸漸清晰,從而會獲得創造性思維的啟迪。教師的個人思維品質集中地體現在教學思路上,又以非常鮮明的個性化色彩,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二、教師講授需把握分寸
教師的講在課堂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但應把握分寸,恰當的講。在教學的某個環節,恰當的講解分析單元的某些詞句段,對於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是極為重要的。恰當的講,才能促進學生對該單元的理解,提高其鑒賞水平。蜻蜓點水或過深過透地講都無助於學生的文化積累和思維鍛煉。教師若面面俱到,講的太多太泛,學生聽課時的思維會處於「休眠」狀態;教師若引經考據,講得太深奧,學生聽課時的思維會處於「茫然」狀態。從教學論的角度看,恰當的講,還要注意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和特點。根據維果茨基的學習潛力理論,「教給學生的知識,必須是他們的年齡與心理力量所許可」,即遵循可接受性原則,強調因材施教,因「班」施教,開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在智力的最近發展區充分展示才華。這樣,學生才能在教師「恰當的講」的引導下,漸入學習的佳境。
三、教師應善於設計問題,促進學生思考
提問是組織教學、啟發學生思維的手段,能幫助我們探索並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教師應熟悉教材和學生,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提問。提問應有一定的導向性,如導向文化感,導向品格修養等,促進學生的思考。這樣的提問和由提問引出的討論就有利於學生思維素質和思想素質的養成。另外,教師應善於運用教學話題,提供一個討論中心,圍繞這一中心引出多個問題,問題的解答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使課堂交流呈現多向性。這樣做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樣的提問應叫開放式提問,它沒有劃一的或標准答案,不能用簡單的「是」「否」之類的詞來回答。它對學生的能力提出挑戰,激勵學生必須對該單元作進一步探究。開放式提問含有很大的容量,但決不是大得不著邊際,應在教師的引導下,緊貼單元,讓學生有開掘的天地,對單元作深入的、探究性的討論。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多向交流的過程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與教學任務相去甚遠,教師應珍視學生的提問,保護學生的思考成果,真正的英語教學是應摒棄某種狹隘功利的。
四、提高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的程度
葉聖陶曾說:「教師所務,惟在啟發誘導。」這就是說教師應當啟發誘導學生學習主動性、讓學生自覺地去想、去分析、去研究、去開拓,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有專家指出:「考察英語教學效率的標准之一,應該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程度。在一堂課上,如果70%以上的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主動地參與英語教學的全過程,這就可以說是一堂高效率的課。」當代教學理論認為:盡管教學是教與學統一的過程,但是如果以為教師教的過程同時一定也是學生學的過程,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事實上,教師教的過程,學生未必在學,即使在學,很可能是被動地學,低效甚至無效地學。真正有效的教學不是簡單地讓學習者佔有別人的知識,而是要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形成自己的見解。因此,依靠教師單方面的積極性,不爭取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是無論如何難以實現有效教學的。學生可以參與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質疑解惑、與他人合作和教學評價等教學的全過程。這樣從根本上改變長期以來教師向學生「奉送真理」的狀況,把「發現真理」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程度,從而做到如美國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過程成為真正的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成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過程」。
在這一層面上,我嘗試了「六段式」教學模式的探索,它遵循整體性、基礎性、發展性、層次性的原則,確立英語教學的六個階段:即示標——鋪墊(輔助環節)——自學——質疑——精講——測標。這樣的教學模式,從開始,教師就根據本班學生的學習實際,讓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確立學習的目標,教師則要強調、出示目標,讓學生有明確的學習思路。再這里,強調目標一點要結合學生的最近區的學習狀況,結合要學習的單元內容進行,做到有得放矢;第二環節的鋪墊,則是要學生明確:自學的內容、自學的方法、自學的時間、自學的要求,這樣學生可以緊張的思維,學會自學的方法,增強自學的能力:第三環節是自學,在這里對對教師的要求更明確,那就是,不宜多走來走去,不能在黑板上寫字,不能走出教室,不能東張西望,教師要及時發現問題
『柒』 小學開放式教學模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哪個更好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當今中國的發展離不開教育的發展,而中國的教育發展問題自孔子辦學以來,教育者們都一直在探討和研究這一問題。而中國古代以提高學生自身能力為主。隨著考試制度的融入,教學的目的之一又增加了考試分數的標准,這就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育的發展與否,最終又體現在教育活動中最關鍵的一個環節,課堂教學。那麼課堂教學的效率是否高效,就成為教育是否成功的核心問題了。而打造高效課堂就成為所有教育工作者都需要去探索和實踐的問題。由於學科不同、教學內容不同、教學對象不同,決定了高效課堂教學的多樣性和可變性。高效課堂是以學生終身發展為導向、為學生終身發展是高效課堂教學所遵循的理念。高效課堂教學就應該著眼於學生的未來發展,培養「以學生為主」,「以學習為主」,「以學力為主」的高效課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學校和教師都在不斷的努力探索改革道路,同時也希望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來提高課堂效率,學校為了使我們實驗教師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學習和運用高效課堂的理念,曾分批派遣實驗教師去其他兄弟學校觀摩學習,收獲不匪,效果顯而易見。
我認為,高效課堂的要點我最初以為無非就是以下簡短的六個字,即 「自主型,開放式」,而經過一年的課堂體驗,才真正明白課改的真正核心所在。下面我將一一分析,正確與否,請予指正。
1. 課堂主體性的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均為老師講台講,學生下面聽。教師成為一節課的主要演員了,這種講課模式自有學校教育之日就一直使用。當然,這種模式很大程度上可以將老師所掌握的知識系統的,全面的講解給學生。但是,在老師講的過程中往往會忽略一個問題,學生在老師講解的過程中,是否其注意力能完全集中,學生是否能主動積極思考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課堂效率無法提高,而課改的目標,就是改變課堂中學生的地位,過去的課堂主體是教師,而課改後的課堂主體是學生。課改要求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應是主導地位。教師則要從原來的「主演」轉變角色為「導演」。即現在是學生講解問題,教師從旁指導。角色的轉變將學生推向講台,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他們會主動的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總結答案,解決問題。而且會考慮怎樣在課堂中向其他同學去展示並解釋這些問題,這樣學生會主導查閱課本和資料。主動去總結知識點,這樣其實就像老師備課一樣,也記憶和總結了重點和難點。而由於學生成為了教育教學的主體,他們更容易去集中注意力,去討論和探究,去補充和完善。這樣課堂也活躍起來了,知識點也掌握了,學生也願意主動去思考問題了。同時學生的勇氣和語言組織能力也有所提高了。課堂效率自然也就高了。而教師的主導地位轉變為引導地位,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這樣的課堂真正鍛煉和提升了學生的能力。體現了學生為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理念,課堂真正成為了學生的課堂,老師退出了展示的舞台。把舞台真正讓給了學生。充分體現了教師的「導演作用」。
2. 座位編排和小組劃分的變化。傳統課堂上座位編排和小組劃分大致有三種模式。一是以成績高低劃分編排座位。二是以身高來劃分小組和編排座位,三是按整體班級紀律考慮來劃分小組編排座位。這樣的方式或多或少的會照顧不到一部分或個別學生。坐在後邊的學生或周圍沒有優秀學生自然會有消極情緒,產生厭學思想,這樣就在課堂教學中就很容易照顧不到他們。而高效課堂就打破了常規的座位編排方法和小組劃分模式。將各小組圍起來。面對面坐。這樣就打破了前後座的限制。每個學生都是小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因為周圍都是黑板,學生隨時可以站起來就近展示。小組中的優差生平均分配。優生帶差生。這樣便可幫助同學共同提高了!
3. 預習很重要,練習是保證。傳統教學一般為學生課上聽老師講,下課寫作業。這樣學生的主動性就不能體現,有被動學習。而高效課堂因要求學生是課堂的主角,上課必須由學生展示和講解內容。為了將展示做到更好,必須課前通過預習做足充分准備,那麼預習的地位便重要很多。而在學生展示完後,馬上進行練習。這可以做到趁熱打鐵,鞏固所學知識,課堂效率也就體現出來了。這也大大減輕了學生課後作業的壓力。
4、參與展示的學生多,機會多,能讓更多的孩子得到鍛煉。同時也便於老師更好的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
5、按導學案來分組進行學習,學生的學習目的明確;分組展示,體現了展示內容和展示形式的多樣性,同樣,學生經常黑板展示,學生的書寫水平得到了一定的鍛煉和提高。
高效課堂要以教學內容為主導。高效課堂教學並不是教學內容越「多」越好,也不是越「難」越好,而是要在了解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和特點的基礎上,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重點。因此,課堂上教師要以「精講多練」方式落實教學重點,要讓學生扎實掌握基礎知識,發展熟練的基本技能。課堂上學生可以採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自主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前提,引導他們在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中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才能達到高效課堂教學的效果。我認為提高高效課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設計好教學方案。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過程時,一定要針對學生知識水平,能力層次,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做不同層次的題型。這樣設計出的教學方案才切合實際,才具有可操作性。(2)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和學習氛圍。親其師、信其道。只有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學生才能愉悅地學習,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也只有這種氛圍才能激勵學生的自主意識,創造性意識,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在這和諧氛圍中教師才能聽到學生對於本學科學習的建議,並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來改善教學方法。從而使課堂高效起來。(3)當堂檢測要精講細練。練習的目的有三個: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鞏固學習成果;將學生的知識轉化為能力。課堂練習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的最佳途徑,因此課堂作業要緊扣當堂教學內容。在講解時要做到」精講」:重點點播,難點突破,不要拖泥帶水。
高效課堂改變了我的教學方法,改變了教師原有的教學思路,使教師的個性化教學更加有特色。同時也給學生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可以說高效課堂挑戰了學生更挑戰了教師。
1、挑戰學生的學習習慣。
剛開始高效課堂實行的時候,孩子們很茫然,摸不到頭去。孩子們習慣了過去的學習方式顯得很棘手,有些不適應。高效課堂就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生從過去的「聽」要變成到現在的「說」和「論」,從被動到主動這種質上的根本轉變。
2、挑戰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
過去的孩子們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最多也只是有個同桌,課堂環境很靜,而高效課堂卻把孩子們分成一小組一小組的,每個成員已經不再是獨立的個體了,而是這個團隊的一份子。高效課堂提倡小組一起學習,一起探討,互幫互助共同進步。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職責自己的任務給這個團隊帶來榮譽。各小組學習要有規律,成員之間互相平等,不排擠差生,要是這個團隊有很大的進步,小組之間各成員的團結合作至關重要。俗話說:「一根筷子容易被折斷,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團。」想斷都難啊!這也說明了同樣的道理,無論何時團結合作是很有必要的。
3、挑戰學生的創新能力。
高效課堂提倡學生主動預習,自主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對知識的創新。小組團隊在一起對於一個問題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探討,一人一個看法,一人一個主意加在一起解決問題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真可謂「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高效課堂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知識創新的平台。
上述所講高效課堂給學生帶來的挑戰,現在傳統的教學變了,學生「變」了,當然教師也不能原地踏不走了也要跟著改變了。其實高效課堂不但挑戰了學生,更挑戰了教師。
1、挑戰教師的抉擇,傳統與高效選擇哪一個?
其實在高效課堂實施時,教師也很茫然,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也培養出不少人才,為什麼還要實行高效課堂呢?在教師的心中難免會出現這樣的疑問。在很多地方的學校里都出現過這樣的情況,那就是孩子們的課桌雖然拉到了一起了,但是教還是以前的教法。也就是說從表面上看,形式上是高效的,其實本質上還是沒有變化,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因為在老師的心目中,他們還未能接受新的教育模式,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也有可能他們也努力了,但是還是未能走出傳統教育的陰影。那麼面對傳統和高效我們到底該怎麼辦?我們不能全盤的就否定傳統的教學模式,必定傳統教學方法也有可取之處。我覺得高效課堂意在「高效」,如何對待傳統?那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二者相結合,實為高效。
2、挑戰教師隨機應變的能力。
在高效課堂中會發生令教師出乎意料的事情,在小組加分過程中孩子們是很在乎分數的,這組加了,那組沒加,孩子們叫喊著。稍微處理的不當,課堂頓時不像我們預想的那樣了。這就考察教師的隨機應變能力了。在獎勵過程中,可以組長自己加分也可以換種獎勵的方法可靈活多變。
3、挑戰教師的組織能力。
高效課堂在小組的成立上也會存在一定的問題。有時候差生會受到成員的排擠,一不注意甚至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這並不是高效課堂的目的所在。高效課堂本著讓每個學生都學好的原則,告訴老師一個道理,組建好小組是高效課堂成功的首要任務。可見教師的組織能力何等重要!
4、挑戰教師的教育智慧。
高效課堂要取得高效,還需要老師在教學中充分的展示教育智慧。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遇到突發問題時,教師需急中生智完美的解決問題,這樣高效課堂才能真正的高效,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贊同。
因此高效課堂挑戰的不僅是學生,更是挑戰教師,我認為只要師生協力共同努力定能達到高效!
以上是我對於高效課堂的一些淺見,而在理解高效課堂模式時,是還有一些疑問沒有解決的。就此提出希望指點。
1. 座位編排方面。圍成一圈的座位編排方式雖然便於學生交流,但在學生自習時,紀律問題就無法保證,難免會有說話,玩鬧現象,分散注意力!
2. 高效課堂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培養。在高效課堂中,學生預習和課上展示都是本節課的重難點,說白了就是考試內容,而像具有美感和趣味性的科目,他們的美感和趣味性就會大打折扣,專家老師曾這樣講過:這種教學模式叫做「放養式」,是指讓學生自由的學習和思考。但很難聞到知識的香氣,只是必須要吃,不是因為知識有味才吃的。而我則認為,最好的是在放養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聞到知識的香氣,培養學生的興趣。讓他們主動的去吸收,也就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像文科性的知識,還要培養他們的美感和興趣,讓他們不是為考試而學,而是真正因喜歡而學。這樣做效果是否會好些?而興趣是什麼?不是課本上那些沒有生氣的文字和重難點。而是他們希望從老師或其它方面獲得書本上沒有的具有美感的和趣味性的知識。那麼這就需要考慮在高效課堂中怎樣去協調這些問題了!
3. 展示環節,在展示過程中,在台上展示的只有個別同學。而大部分同學還必須在台下聽,這樣是否能保證這部分同學也能理解這些知識。而展示同學除需要展示的問題外,其它問題是否也能學會?這些問題都學要我們在實際的教學中去探索,去解決。
總之,這次的高效課堂實驗然我收獲頗豐,對我們的教學工作幫助很大,我也要結合本班具體情況來進行研究,所以課改之路還是很漫長的。最後我用幾句話來總結我的感受:
七律 談課改
課改路遙需求索,殊途同歸為學生,一江修水流不盡,半山青草促前行。而今登壇祭孔子,後世定留改革名。江南長袖能起舞,江北亦可繪丹青。要識廬山真面目,絕知此事需躬行。
『捌』 北京市中小學開放型教學實踐活動怎樣報課
小學數學課程教學的發展趨勢是由封閉走向開放。《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學習和教學方內法必須是開放而多樣容的,開放性是課堂教學評價的一條重要原則。它要求課堂教學做到:一是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力,不斷激起學生的探索、發現、想像和表現的願望,讓學生的思維、心態處於開放狀態。二是創設有利於學生發展的開放式教學情境,通過教學時空
『玖』 如何實現小學數學的開放式教學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賦於我們的使命。如何培養?我覺得主陣地在課堂,通過實踐發現開放式的課堂教學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下面我就圍繞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開放來談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教材觀的開放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教師善於運用。」這名話提示我們,教材不是聖書,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學內容。因此在使用現行教材的過程中,要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精神,深刻理解,把握教材的精神實質,充實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素材。例如,改革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擴大例題的思維空間;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提出真實的、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等等。
在教學按比例分配時,教材上有現成的例題進行教學。我在教學時,書上例題沒有照搬使用,而是自己重新設計成:植樹節六1班和四1班小同學一起栽84棵小樹,兩班人數相等,……,兩班同學各栽多少棵?
教學時,先讓學生說說兩班各栽了多少棵?學生一般是把它們平均分的,也就是兩班各栽42棵。在學生感到成功太順利時,教師點一下,平均分合理嗎?學生覺得這不合理,然後師生討論得出應按照一定的比例來分配,再由學生自己確定按( )比( )分配,並把它填在橫線上,成為一個例題進行教學。
按照教材的思路,教師重新設計例題,而且不是一下子給學生一個完整的例題,這樣擴大了例題的思維空間,還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提出思考題,結果是事半功倍,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深感到教師教材觀的開放是多麼的重要。
二、角色觀的開放
作為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教會學生探求知識的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徹底轉變角色的觀念,廢除居高臨下主宰課堂的局面,樹立為學生學習服務的意識,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那麼怎樣操作呢?我覺得一要讓學生大膽質疑,二要給學生機會去探索。
古人雲:「學源於思,思源於疑」。疑問是思維的動力和發現的鑰匙。心理學研究表明,保持問題意識是產生創新思維的條件,問題意識強,大腦就會處於高度的敏感狀態。在課堂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善於疑問。
問題提出來了,還是由學生自己去解決。盡管他們發現的是前人早已發現的知識和規律,但是他們的發現是建立在原有知識、經驗、興趣、愛好上的,不僅知識掌握的更為牢固,而且在學習中提高了學習的能力,探索中掌握了獲取知識的方法。
我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時,發給學生帶有方格的平行四邊形紙和其它的工具。課的一開始我讓學生根據課題說說「我想知道……」,針對學生提出的重點問題,即怎樣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對學生說:「今天老師要讓同學們自己動手、動腦,相互合作,來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看,每個四人小組都有一張畫有正方形格子的平行四邊形紙片,每個小方格的面積是1平方厘米,另外還有剪刀,三角板等工具,看哪個小組能求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本課的嘗試操作是針對學生的思維水平和知識水平設計的,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從數方格比較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寬之間的關系,再通過實驗,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讓學生發現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在教學中,我大膽地放手,設計讓學生操作這一環節,旨在激發學生探索慾望。學生可用數方格求平行四邊形面積,也可跳離數方格的框框,直接利用所給工具,在已有知識上,發揮小組的智慧,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從而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