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開展農村小學科學實踐活動
農村小學如何有效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 論文作者:秦四彩 工作單位: 沂水縣四十里鎮馬庄完小 內容提要:農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實施方案,農村 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農村小學如何有效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目前農村學校受課程資源、科學教育、師資力量等條件 的影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實施必須走農村學校校本 實施途徑,才能充分體現農村學校的特色。根據農村綜合實 踐活動課程的實施現狀,已總結出「四階段」校本實施策略, 這種策略便於農村一線教師操作,適應農村的自然資源、人 文資源、生產生活方式以及農村學生特有的知識,同時使國 家課程在農村學校得以順利開展與實施。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全新的課程,它集中體現了我國基 礎教育新的課程管理和發展制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學生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內容,是 關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社會生活、體 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它是國家規定的一門必 修課程,實行三級課程管理體制,即:國家統一制定指導綱 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門根據地方差異加以指導和管理,學校 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和需要以及相應的課程資源,進 行校本開發和實施,是最能反映一所學校在課程改革中的重 要作用。 由於農村受師資水平限制、辦學條件、實驗活動經費、 學生基礎等因素的影響,使農村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無 法與城市學校相比擬,加之專家學者設計的綜合實踐活動資 源包中的許多精華部分因種種原因不能在農村學校有效地 實施,人為地造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料體系不系統、不完 整,這就對指導綱要所規定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任務 的全面落實與實施,致使許多農村教師認為綜合實踐活動課 程是城市學校的專利, 與農村學校無關。 針對這種不利因素, 我們認為農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實施必須走校本實 施途徑,充分體現農村學校實施新課程的獨特性。 一、農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實施方案 (一)建構農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實施目標 結合我國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實驗設施以及教師的水平 等,以提高農村學校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開發能力和促進 學校形成以農業科技活動為特色,建構農村綜合實踐活動課 程校本實施目標: 1.價值觀態度目標 注重對學生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並重,培養學生「崇尚 人文、信奉科學」的價值觀,塑造健全人格,初步養成合作、 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形成對自己、對社會的 積極態度和責任感。 2.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掌握探究的方法和要領,感受研究的樂趣,樹 立愛農、學農、為農的好思想,培養學生對農村生活的積極 熱愛的態度和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興趣。 3.知識與能力目標 目前我國了解信息技術、勞動技術、農村農業科技的常 識, 使學生具備基本的農村生產與生活能力、 交往協作能力、 觀察分析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 創新能力。 4.過程目標 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以及學生參與活動的態度情 感,在活動中是否善與他人合作,協調關系,就得解決實踐 中遇到的困難等。初步掌握參與社會實踐與調查的方法、信 息資料的搜集、分析與處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 (二)因地制宜挖掘活動主題 課程改革在本質上意味著課程權利的重新分配,意味著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重組,農村地區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應 有自己的活動模式,這種模式應體現:有特色、有創意、有 成果。 1.農村特有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是開展綜合實踐活 動課程的「天然資源庫」 在我國農村學校應創造條件,充分利用農村獨特的「自 然資源」 「人文資源」 ,發揮便於「農、科、教」相結合的, 有利於學生「學、用、創」相銜接等的優勢,拓寬綜合實踐 活動課程資源,進而充分發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綜合實 施。 2.農村特有的生產生活方式是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肥沃的土壤 農村教師應根據農村獨特性,開發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 程實施主題。堅持「統一探索、自主實踐」形式,讓所有參 與活動的指導教師和學生針對活動目標,確立適合農村學生 的活動主題,這個步驟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組織部分教 師編寫農村特色的活動資料,堅持走綜合實踐活動與農科教 相結合之路,如選擇「種子」 「蘋果剪枝」 「煙葉栽培與烘烤」 「塑料大棚種植蔬菜的管理」 「大蒜綜合開發」 「酸棗嫁接」 等活動主題, 既能使學生掌握農業科學知識, 又能親自實踐, 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深受學生家長的好評。 3.活動方案的確立 活動主題選定後,參與指導的教師針對活動主題共同策 劃活動方案。 根據活動策劃有效指導活動, 有必要可到校外、 野外進行考察,做好協調、聯絡、安全保障等一系列必要的 前期准備工作。 通過以上環節,使參與的師生共同確定活動主題,把師 生的活動視野凝聚到共同的主題上,提出對活動有效實施的 方案。可以說這個環節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環節。 (三)實施強化管理 由於農村學校是根據農忙季節安排學校的放假時間,所 以很多農村學校有麥假、秋假(時間較短) ,同時還有寒假 與暑假,這樣農村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可以採取一系 列的綜合管理,相互獨立、相互滲透。 1.利用假日實施模式 利用雙休日、麥假、秋假、寒暑假等以小組為單位進行 系列活動。選用自編的有地域特色的鄉土課程和校本課程, 如以「如以如何做農村的各種農活等,強調大主題、大活動、 多步驟、小成果、長周期的原則。這些大活動既結合農村特 色,有利於學生學、用、創的銜接,又拓寬了綜合實踐活動 課的領域,實現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綜合效益。 2.短周期實施模式 以班級為單位參加星期天活動系列,有針對地選擇和改 用專家編寫的活動資源成果,強調小主題、小活動、小步驟、 短周期的原則。讓農村學校和城市學校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 類似。 (四)對顯著成果展示階段 這一階段是對以上三個階段的經驗總結和升華。在上面 三個階段的活動中,每個老師與學生都會在活動中有各自的 體驗並有獨特的創意提出,有自己研究成果的實施。在活動 實施中師生觀念的碰撞、創新火花的閃現、靈感的頓悟…… 這些都會對師生各個方面產生很大的影響。這些綜合效益是 以往單純課堂教學不可能達到的效果。 首先,在每學期結束前,各種活動組都必須與老師、同 學進行總結研究,提交成果,並進行討論交流。 其次,學校在每學期結束前舉行綜合實踐活動成果匯報 會,規定學期初所有申報綜合實踐活動計劃的指導教師都必 須進行成果展示,明確成果展示的時間、地點和形式,並上 報學校主抓科室備案,具體分合格、良好、優秀三個等級, 期末結束召開總結表彰會,對一學期來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 先進班級、優秀課題、優秀輔導老師進行表彰、獎勵。同時 對沒有研究出結果的課題給予重新論證,制定出可行方案。 整個「四階段」校本實施方案,充分體現了農村學校綜 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題共創、方案共析、資源共享、師生 共同成長」的教育理念。它強調的是以學校為整體進行活動 的推進,活動形式的多樣性,時間安排有彈性,活動資源的 共享性,活動氛圍的民主性,活動結論的生成性。整個課程 實施是以立足農村學校特點為本,以師生研究學習為過程, 既促進教師專業化的成長,又培養了農村學生研究學習的能 力。這種模式有利於農村學校綜合實踐活動指導教師的操 作,容易接受,適應了農村中小學簡陋的教研條件,適應了 農村中小學教師教學現狀,巧妙地解決了農村一線教師時間 緊、任務重難以搞教研的實際問題;同時也體現了新課程中 對學生主體性的要求,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這也為今後 更高層次的教育科研積累經驗、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農村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及對策 目前一些農村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領導仍然沒有充 分認識到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價值及其在課改中的地位和 作用,教育教學觀念沒有得到根本轉變,對綜合實踐活動課 程的管理、開發不力,直接導致了「課程懸缺」的嚴重後果。 甚至是有些領導認識到了,管理和落實不到位,只是應付上 級來檢查,只在課程表裡才顯示有這個課程,沒有真正擺正 課程應有的地位。 農村教師的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實施水平有待提 高。當前農村中小學校師資水平整體呈逐年下降趨勢,年齡 結構、知識結構老化,特別是農村教師的教學創新能力不能 適應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要求。有些教師仍怕麻煩,怕花功 夫,同時又感覺力不從心。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的開展雖 然有亮點,但是面還不廣,普及程度不高,深度也不夠。 為使農村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實施更加有效, 需要採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首先,農村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領導要進一步轉變 教育觀念,實施有效的強化管理,並成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開設的倡導者、利用者。 其次,組織農村教師去實地參觀、聽課、現場觀摩, 或請專家進行一些專題探索,案例點評等活動,通過一系列 的培訓,提高農村教師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水平,形成 一支較強的綜合實踐活動指導教師隊伍。 因此,農村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論研究水平有 待進一步提高。可以向教育專家請教和學習,為課程的校本 實施提供具體的咨詢和指導,為教師提供針對農村綜合實踐 活動課程的理論依據。
『貳』 小學計算機教學計劃
小學信息技術四年級上冊教學計劃
教學案例、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敘事的區回別:①答教學案例與教案:教案(教學設計)是事先設想的教育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育措施的簡要說明,反映的是教學預期;而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教學過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學結果。②教學案例與教學實錄:它們同樣是對教育教學情境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事實判斷),而教學案例是根據目的和功能選擇內容,並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③教學案例與敘事研究的聯系與區別:從「情景故事」的意義上講,教育敘事研究報告也是一種「教育案例」,但「教學案例」特指有典型意義的、包含疑難問題的、多角度描述的經過研究並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點評)的教學敘事;教學案例必須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選擇有關信息,必須事先進行實地作業,因此日常教育敘事日誌可以作為寫作教學案例的素材積累。
『叄』 如何開展小學科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是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一個重要活動。積極引導小學生參加綜合實踐活動,從小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方式和良好的動手動腦能力,是創新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學校風靡的航模,小發明等科技活動,就是注重這些能力的培養。但這些活動需要投入相當大的師資、場地、時間等,同時針對小學生綜合科技實踐能力不強等特點,對於普通小學來說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則打破了這些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並實現了小學生對多學科知識的整合,強調小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的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
一、設置科學合理的綜合實踐活動項目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前提
綜合實踐活動這種開放式教學,能營造學生積極的思維狀態和寬松的思維氛圍,培養學生敢於思考,善於思考。肯定學生的「際新立異」、「異想天開」,努力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和想像力,進而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形成學生的刨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設置綜合實踐活動項目一般應遵循四個原則:
1、承古揚今的原則。為進一步認識、繼承、發揚民族的歷史和傳統,課程項目要立足本地,挖掘當地豐厚的傳統文化資源,開發項目,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去認識、熱愛家鄉的文化歷史,從而認識熱愛民族的歷史和傳統。比如:剪紙藝術、戲曲研究等。同時更應該與現代科學相銜接,使學生不脫離現代科學新時尚,可以利用科技活動室和科學實驗室,配置電腦、簡單機械加工工具、科普圖書、實驗器材等,如設立航模、科技小製作、科技畫報等小組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對科學的研究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科技的熱情;還可以設置科學探秘項目,如星空觀察、氣象觀察等,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參與科學實踐的能力。
2、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開設的項目應密切聯系生活,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感悟生活、體驗生生活、掌握基本生活技能。掌握自我保護的技能,提高學生自我保護的防範意識,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學生精誠合作、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品德。比如社區周圍綉品加工廠多,就可以設置毛線綉興趣小組;離郊區近容易搞到種子、葉子,就可以設計種子粘貼畫小組和樹葉粘貼畫小組等。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就是教育,教育不能脫離生活。
3、活動與學科知識整合的原則。進一步與學科教育相銜接,做到相互補充、相互促進,使學生獲取的知識得到延伸、綜合、重組和提升,知識技能得到拓展和加深,項目的開發設計都充分考慮到與學科知識整合,培養孩子們的科學情感。我們現在所用的各科教材只是為學生提供一個範例,還有大量的知識需在課外得到補充,因此,我們要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延伸學科知識,使之與學科課程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設置之前可以採取問卷調查、座談會、走訪等方式進行論證,以確定設計項目的合理性、科學性、趣味性。比如:學生科學教材中學習動物和植物的相關知識,而實際生活中孩子們很難有機會親自飼養小動物和種植植物,對它們的生長、繁殖特徵僅限於書本上說的,如果在校園內開辟一個小小的飼養角和種植園,利用實踐活動時間組織學生開展種植和養殖實踐活動,則能極大的提高孩子們學習、研究的興趣。活動中指導學生進行播種、施肥、澆水、除草、間苗、除蟲等自覺管理行動,親歷花草的生根、發芽、出苗、長葉、拔節、開花、結果的全過程和動物的生長繁殖等,寫觀察記錄、小論文等。在管理中,觀察它們的生命周期,了解它們的生長規律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從而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和情感。
4、自願申請參與的原則。學校一定要尊重學生的意願,讓學生從興趣出發進行自主選擇,因為不少項目需要同伴之間的合作,充滿著探索,培養著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識,對有些項目不能按學生意願選擇的要注重對學生的特長等方面做好適當的調整,重在讓學生在參與和合作過程中獲取體驗和感悟,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和情感。
二、充分開展好綜合實踐活動能極大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1、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綜合實踐活動的開發、設計和實施過程中,鼓勵學生自主選擇、自定計劃,將學生的需要、動機和興趣置於核心地位,促進個性充分發展。活動中以自主探究活動為主要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考察」、「實驗」、「探究」、「設計」、「製作」、「想像」、「反思」、「體驗」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對新課改進行體驗和感悟。在活動中,同學們不僅鞏固了學科知識,還可培養他們質疑、觀察、實驗和提出實際方案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習慣,提高了「發現」的興趣,敢於去嘗試解決問題。通過主動探索、動手實踐,讓他們親身體驗抽象的理論如何變成了觸手可及的答案,享受成功的興奮。
2、培養了創造性、開發性思維能力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孩子們手腦互動,培養了孩子們的創造性。也就是學生們富有幻想的東西,通過動手設計與製作變為現實,達到心靈手巧、觸類旁通,打破了「創造發明」和 「科技創作」的神秘感。在實踐操作中感悟培養操作能力。也就是在切身實踐創作過程中,增強自信心和成就感,激發求知慾和創作熱情,體驗動手勞動的樂趣。它涉及多個學科的不同知識領域,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實施索質教育的有效載體。比如科技小製作,想製作一件作品必須有相當豐富的學科知識,再就是必須論證設計的合理性、科學性、美觀性和實用性等,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同學們的創造性、開發性思維,都需要各種科學知識。在這各製作的過程中,追求的是與眾不同、標新立異,沒完成一件作品都大大的提高了學生思維的嚴謹性。
3、提高了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有很多項目是需要准備大量的材料、搜集整理大量的資料、處
理大量復雜的信息的,原來等靠慣了的學生搜集資料是被動的,有些雖然搜集的資料的覆蓋面很大,但是卻不善於整理等等問題,一度讓老師們多實踐活動有很多的抱怨,但是一旦孩子們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他們就會全身心的投入,有的孩子有原來上網只是會玩個游戲、打個字什麼的,現在能熟練的應用搜索功能查找資料,學會了查找的方法,製作表格,解讀實驗數據;有的孩子原來積極性高漲,做事卻毛手毛腳,通過活動懂得了做事之前要有計劃、有目標,做詳細、周密、全面的准備,而不能雜亂無章,草率行事。從學生的成果資料展示中,我們能較好的看到:學生已能夠做到主動的有目的地搜集,並把搜集的資料整理歸類,選擇有價值的資料向大家展示匯報。
4、提高了溝通與合作能力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已經成為人們生存發展的重要品質。
綜合實踐活動為營造師生共同學習、探索和研究問題的環境氛圍,建立對話式、互動式的教學模式,提供場所和展示平台。教學過程是知識的建構、生命的碰撞的過程,更是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多項情感的交流過程。採用小組的形式,圍繞學習活動、進行合作性學習,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合作學習可以促進學生情感性、社會性的發展,增進學生間的理解和交往。而將學生置於日常社會生活的實際情境之中,是吸引學生進行有意義學習的最有價值的萬法。比如:學校科技網站製作中,就需要小組的各位同學充分發揮團隊合作精神,博眾所長、取長補短。組織能力強、有領導才能的同學負責組織、策劃;動手能力強的同學負責編程;思維靈活、細心的同學負責編輯;有美術特長的同學負責繪制、海報設計製作……在一個小組內,同學們總有一展所長的空間,從討論、發掘題材,到製作、編程,到包裝、推薦,那些原先不愛說話的同學如今都能自如地表達,並與同學建立了密切的關系。小組內進行交流,共同研究和尋求答案,加強了集體學習和團結。在活動中不僅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而且同學們的體驗到了相互交流、團隊合作的樂趣。
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教育工作者既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主陣地,更要把綜合實踐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努力尋找有利於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結合點和滲透點,引導學生學習、探究、實踐、創新,不斷地、潛移默化地在學生心靈上播撒科學和創新的種子。
『肆』 小學課程設置標准及各課程周課時安排是什麼
小學課程設置標准:
『伍』 小學教學計劃有哪些步驟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以促進全鄉小學領導的教學管理水平的不斷發展,全鄉教師的教學水平的不斷發展和全鄉小學生素質的不斷發展為宗旨。在本學期重點抓好新課程的實施,努力創辦優質教育,努力實現優質教學。二、工作思路:堅持一個中心——提高教學質量;抓住兩個重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做好三篇文章——加強教學常規管理,努力在管的科學,理的規范上做文章;加強教研教改工作,努力在教的科學,改的規范上做文章;加強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管理,繼續在探索中高年級的「自主、合作、探究」,低年級的「玩中學」的學習模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努力在學的科學,習的高效上做文章。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領導和業務精湛的教師隊伍,走學習、反思、總結之路。三、工作目標:1、學前班入學率達100%。2、小學生入學率達100%。3、小學生鞏固率達100%。4、小學生合格率達100%。5、畢業班升學率達100 %。8、上級組織的各級各類師生競賽參加率達100%,力爭取得優秀名次。9、在教學管理、新課程改革、教研教改工作等方面力爭取得好成績。10、小學畢業班的三率力爭達全縣農村小學中上游水平。11、加強學籍管理,進一步抓好普九工作。四、主要工作及保證措施。(一)、加強教學常規管理,向管的科學要質量。
『陸』 小學新課程教學計劃
一、 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課改實驗為中心,以促進師生發展為宗旨,狠抓一個關鍵(觀念的轉變),突出一個重點(課堂教學與學習方式變革),力爭兩個突破(新的評價體系和學校課程開發),扎實推進課改實驗工作,為學校教育再上新台階和教師的更快發展作出新的貢獻。二、 工作目標: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為指導,圍繞教育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意見和教研室工作要點,結合學校實際,努力實踐「兩個轉移,突出六大任務」的目標。兩個轉移:中心轉移:既重視教法研究,又重視學生的學法指導;意識前移,教研活動突出高瞻遠矚,要有超前意識。六項任務:驗證課標、教材;探討新課程體系下的教學評價;探討新課程體系下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探討新課程體系下學生學習方式;探討三級課程管理與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建設與開發;探討新課程體系下的教師培養。努力培育學校教改亮點,力爭在課堂教學模式構建、學校課程建設、評價方式完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教師培養與繼續教育等方面有所創新,形成自己的工作特色,在全市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三、具體工作:1.繼續認真做好新課程學科培訓,提高實驗教師實施新課程素養。繼續堅持「先培訓、後上崗,不培訓、不上崗」的原則,並將新課程相關培訓內容作為教師繼續教育的核心內容。精心組織好教師參加起始年級和銜接年級的新課程培訓,在認真參加全市培訓的基礎上,認真組織好校本培訓,選派教師參加上一級的各類教研活動,進行深度培訓。在組織校本培訓的過程中,努力倡導互動、參與式培訓方式,結合學科培訓進一步加強對《課程標准》的解讀,內化對《課標》的理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充分開掘文本內涵,達到整個教學有一條清晰的主線索。2、以校本研訓的研究為重點,努力構建新課程體系下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以課題研究為主要形式,進一步加強校本研訓的研究,探索出符合本校實際,又富有創造性的課堂教學好方法。積極倡導以問題解決為目標,以科學的課堂觀察為手段,以課例分析為載體,以行動研究為主要方法,各教研組都要採用「匯集問題——確定主題(教研專題)——學習理念(組織培訓)——研究課例(集體備課、課堂觀察、課後反思等)——專題研討(解釋現象——分析原因——提出問題)——產生新問題——進行新研究」流程,使每位教師從「日常性隨意問題」走向「專業性研究問題」。我們將通過對課堂教學評價研究、課程改革與學習主題構建培訓,開展課堂教學、教學案例、教學論文評比和舉辦新課程課堂教學觀摩活動,提升教研組的教研水平,在關注新課程的同時,不放鬆「老教材、新理念」教學研究活動,讓廣大教師在揣摩同行的設計和教學中,汲取他人的教學智慧,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努力縮短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距離,跨越觀念與行為之間的鴻溝,實現思與行統一,言與行一致,使課程改革的新理念真正在課堂中得到普及和落實。3、繼續完善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關注新課程實驗成效。突出評價的發展性功能,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各科要繼續依據《課程標准》確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評價內容,運用多種評價方法,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評價,突出評價的過程性。對於一、二年級學生,要在全市評價操作建議的基礎上,不斷研究和補充,形成富有創意、符合本校實際、發揮自身優勢,有利於促進學生發展的改革舉措,要認真開展好「學生成長記錄袋」的研究和試行工作,努力構建過程與結果、定性與定量、筆試與口試、知識與情感、課內與課外、自評與他評、參評與互評的評價與考試體系。實現評價與考試的多元化和多樣化,真正發揮評價與考試的檢測、反饋、導向、激勵、調控功能,促進教師、學生、學校發展和新課程的實施。 4、繼續加強地方課程、學校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究,發展個性,形成特色。繼續嚴肅執行新課程教學計劃,開足、開齊、開好國家課程。對地方課程、學校課程要做到課時、師資落實。認真貫徹執行《浙江省基礎教育學校課程建設指導意見》和《海寧市學校課程建設指導意見》,結合特色學校創建,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出學校課程標准,引導廣大教師依據課程標准開發學校課程,根據「邊研究、邊開發、邊實踐」原則,不斷完善學校課程建設。5、積極爭取,努力承辦好各級各類新課程教學展示活動。6、開展教學評比,為教師成長搭建平台。繼續引導教師從案例入手,在分析教學行為中反思自我;從評價中入手,在自我評價中剖析自我;從問題入手,在強化行為研究中明辨自我;從課程入手,在開發課程中提高自我。繼續規范教研課的課前訂構思、課後寫反思的制度。廣泛開展教學論文、教學案例和課堂教學評比活動,鼓勵教師向各級各類教育教學雜志投寄論文、案例,以自身教育教學的成功為內在激勵機制,鞭策教師持續不斷地再學習與再提高,力爭在全市的雙高課、教學論文、案例評比中有新的突破。7、抓住課改契機,促進名優教師的成長。教師歷來是教育改革的最大主力和阻力。任何教育改革僅靠政策或命令是無法完成的,它需要教師有新的信念、能力、熱情和動機。因此,減少或消除阻力,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使教師真正成為課程改革的主力,必然成為課程改革的首要而艱巨的任務。我們將以《名優工程實施規劃》為指導,加快培養骨幹教師的步伐,在工作中要採用以情感管理與師德教育相結合的辦法,激活骨幹教師提高自身素質的潛意識。
『柒』 小學生科學DIY實踐秀課程方案
淺談小學數學活動課的開設原則、形式與課程設置把活動課提高到課程設置的高度來認識與安排,這是國家教委頒發的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方案》中關於課程設置的重要改革內容之一,《課程方案》明確指出:"活動在實施與發展教育中同學科相輔相成。"這就從教學法規的高度明確了活動課同學科課同等重要。如何做到"相輔相成"?我想以小學數學活動課的開設原則與形式為例,談談個人的看法,希望能與同行們共同探討。一、小學數學活動課的開設原則原則之一小學數學活動課,必須以小學生的個性要素得到發展為宗旨,設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課程方案》對小學階段的教育提出了明確的培養目標,這個培養目標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為體現小學階段性質和任務而設計的國家要求,也就是國家關於知識和能力的質量標准;另一方面是為體現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個性發展要求。落實到小學數學課,國家質量標准就是要求小學生具有初步的運算技能、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以及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四項,這個任務主要由小學數學的學科課(或者叫必修課)來擔當。至於發展小學生個性的要求,《課程方案》明確提出主要由活動課來擔當,其教學目標就是"增強興趣,拓寬知識,增長才幹,發展特長"。有人會提出,這個要求在學科課所包含的實際活動中就能做到,或者開展課外活動就可以實現。我認為這是誤解。誠然,小學數學學科課所包含的實際活動,諸如觀察、實驗、練習等,也能培養學生某些個性要素,但它服務的目的不同,它只是為學科課的教學目標而服務的一種教學手段,是學科課教學活動的一部分,沒有具體教學時間的界限;而小學數學活動課應是以發展學生個性要素為首要目標的課型,每節課教學時間與學科課的教學時間相配合。還有,活動課也不同於課外活動:①活動課屬於課程的范疇,課外活動則是"在教學大綱范圍之外由學生自願參加的各種教育活動的總稱",它不屬於課程的范疇;②活動課有一定的結構性,它有特定的教學目標、內容和活動方式,而且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隨著年級的上升而具有層次性,而課外活動則沒有這種有序的要求;③活動課的設計和實施要具有一定的規范,那就是活動課必須有教學綱要和活動課指導書,並嚴格按此規范實施教學進程,而課外活動則不具備這個要求。原則之二小學數學活動課,必須淡化選拔教育,做到"人人受益"。小學階段的教育是義務教育的初級階段的教育,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義務教育是國民教育,普及教育,平等教育,應當強調其普及性,淡化其選拔性。"這個要求不僅在小學階段的教育活動中要落實,更要在各科的教學活動中落實。學科類課程的教學活動做到人人受益,比較好操作,因為學科類課程所擔負的國家關於知識和能力的各項規定,由統一的大綱和教材所列舉,由國家規范的教學、考查等計劃予以落實和檢查。而活動課是以培養個性特徵為標志的新課型,系統的操作硬體尚在建立之中,有一定的難處。但是,我們應當這樣理解:小學數學活動課所說的"人人受益",不應當以分數、成績的提高來理解,應當從學生的個性要素得到發展予以解釋。從活動課參予程度講,不要像組織數學課外活動小組那樣,只允許少數數學愛好者參加,而應要求每個學生都參加。從活動課的課程設計講,在學科課為每個學生打好共同基礎的條件下,為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興趣愛好提供發展空間;從活動課的教學效果講,通過小學數學活動課,有的學生數學知識、能力和愛好都得到提高,這是受益。通過小學數學活動課,有的學生數學知識和能力提高不甚明顯,但是通過數學的櫥窗對觀察課外天地,觀察實際生活的興趣產生了,這也是受益。更有甚者,通過小學數學活動課,雖然沒有引起學習數學的興趣,但這種活動課教學嘗試在學生記憶中留下思維印象,能成為今後處理問題的一種思維參考,這也應該說是受益。縱或阻塞了他們對數學的愛好,但通過小學數學活動課促使他們去愛好其它學科,也同樣屬於受益之列。一言以蔽之,小學數學活動課的受益,就是指小學生的個性要素,主要指興趣和情感,通過數學的載體而得到發展。原則之三小學數學活動課,必須注意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充分保護"童心"。小學生的年齡階段(6~11、12歲),在心理學上稱為兒童期(或稱學齡早期)。這一階段,小學生不但身體發育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穩階段,而且由於從一個備受家庭保護的幼兒變成必須獨立完成學習任務、承擔一定社會義務的小學生,這就促使兒童心理特徵產生質的飛躍,概括起來,就是產生了在幼兒期沒有的"好奇、好動、好勝"的"童心"。這三個"好"只有"好奇""好動"充分得到發展,"好勝"的兒童價值特徵才能得以建立。但是要注意,要使"好奇""好動"的心理狀態健康成長,就必須從以下兩個方面予以控制:①調控環境,促使小學生總是保持向上振奮的心理狀態。小學生向上振奮的心理狀態的形成是立足於好奇感,而好奇感的永恆程度又依賴於環境(包含教學環境)對小學生接受知識是否有一種愉快感。因此建立一種愉快接受教育的氛圍是調控環境的關鍵。小學數學活動課基於數學學科的抽象特點,愉快教育氛圍的建立,特別要注意杜絕成人期望值的強加與過量過高數學材料的灌輸。就是說,不要設想通過小學數學活動課的教學,個個都成為數學神童;也不要認為,實施小學數學活動課教學,就是灌輸小學數學之外使小學生難以接受的成人處理數學的材料。②樹立模仿典型,促使小學生形成穩固的知識、能力體系和健康的行為與習慣。小學生的"好動",是建立在模仿基礎上的好動,通過模仿,一旦成為小學生穩定的心理成分,就左右小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因此為了促使小學生形成穩固的知識、能力體系和健康的行為習慣,我們的教學活動就應當提供學生認為有趣的、益於拓廣知識的模仿典型。小學數學活動課所提供的模仿典型,就是根據數學的特徵以及小學生的知識、能力條件,通過游戲、觀察、拼圖、製作、不完全歸納等思維及操作法,讓學生得到學科課內所沒有的、又能激發學生求知興趣的數和形的一些結論(但是不要證明)。這些結論,要求學生都記住它是次要的,掌握得到的過程則是教會模仿的本意。只有這樣,"好動"的心理特點才可以說在數學活動課里得到健康地培育。原則之四小學數學活動課,必須突出具體形象思維,給學生以能力的鑰匙,不給知識的包袱,促進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小學生的思維,在四年級之前,是以認識"具體實例"、"直觀特徵"為標志的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四年級之後,則向掌握"主要屬性"、"種屬關系"、"實際功用"為標志的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不過這種抽象邏輯思維還是以具體形象為支柱。作為小學階段思維訓練的一門主課,小學數學的學科課和活動課,責無旁貸地要促使小學生思維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為了實現這種過渡,可採取下列措施:①提供充足的有趣的數和形的具體形象材料,讓學生拓廣知識,擴大眼界。怎樣選擇這些材料?荷蘭數學教育家凡?希勒(VanHiele)認為:人類認識數和形有五級水平,小學四年級以前學生,應選擇認識"形象級水平"的材料,就是學生通過圖形和數的整體形象,而不是通過性質去認識數和形。四年級之後的學生,可選擇"性質級水平"的材料,即通過圖形和數的性質去認識數和形。至於後三種水平材料的認識,則是中學以後的事情了。這種認識可作為小學數學活動課選擇充足有趣具體形象材料的依據。②通過設懸念,設問題情境,積極啟發小學生從已知到未知,促使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的轉換,同時讓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中體會到成功的樂趣,以及讓學生掌握不完全歸納法之類的數學方法。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在活動課的思維材料的選擇上,一要"不超綱",即所涉及知識不應超出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之外;二要"不超前",即活動課的教學進度與學科課的教學進度基本保持一致,知識與能力訓練盡量做到前後配合。在活動課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就表現為要當學生智慧的啟迪者,不要當真理的恩賜者,更不能藉活動課之機,把學生當成"倉庫",拚命向學生灌輸他們不願接受的成人化數學知識,從而使學生受壓,感到不耐煩。否則,數學活動課就不能促使學生個性要素的發展,增長才能的數學目的就會落空。二、小學數學活動課的開設形式1.數學游戲。數學游戲是對四年級以前學生進行活動課教學的一種好形式。好的數學游戲應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凝聚學生的注意力,發揮學生的想像力。應是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興趣與數學知識自然而然地同步增長。為此,設計數學游戲的思路,應當考慮以下幾個方面:①游戲內容要通過豐富而新穎的形象來包裝。大家都知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知開始的。然而,數學教師慣用的數學概念形象化方法,雖然最初的數學概念能從形象化入手,但最後總下降為單調而呆板的數學概念和"符號",成人化的思維痕跡很深,這種教法特別不能激發低年級小學生的興趣,我們教育中應當盡量避免。正確的數學概念的形象化包裝,必須結合低年級小學生思維在具體形象方面占優勢的認識特點,結合他們的實際生活愛好來制定關於數學概念的教學形象設計,要不顯露抽象的數學概念和"符號",而是把它化解在小學生喜聞樂見的豐富而新穎的游戲之中,從而起到充分調動小學生的感官,在小學生頭腦中樹起鮮明的形象,達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最佳效果。②游戲要通過生動活潑的戲劇性活動來實現。低年級小學生,剛由家庭進入社會,一切都新鮮,好動和不滿足是他們進步的第一要素。數學活動課教學要抓住這一特點,設計適合他們口味的戲劇化數學游戲,把學生引入求知的好動中,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通過戲劇化處理這座在具體與抽象間的橋梁,把學生從具體形象思維引到抽象思維,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使思維永遠處於興奮之中,實現活動課的目的。③游戲結構要是美的結構形式。數學游戲美的結構,是指美的語言、美的教學態度、美的板書設計及教具運用。最能直接打動低年級小學生心靈的是美,因此美的教學結構形式,是一股推動低年級小學生接受教育的力量,數學活動課的游戲結構也應按此來設計。2.數學講座。小學四年級後開展數學講座,這是有利於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也是有利健康品德形成的好形式。這種以數學講座為內容的數學活動課取材於兩方面:一方面是取材於學科知識的擴張,發展學生能力。這類教學內容可分為三種類型:①智力型,如找規律填數,奇數和偶數運用,巧妙計算等;②實用型,如利用圖形的合理分類的計算題,金融投資的基本計算知識等;③動手型,如繪制圖表,用圖形解應用題等。另一方面是取材於數學名人的故事,取材於數學史上的典型成果。通過講述這些故事,能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進行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從而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目的,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3.數學實踐。小學四年級後的數學活動課可開展數學實踐活動,這是拓寬學生視野的又一種好形式。如去銀行了解什麼是年息?年息為什麼採用"%"的記號?什麼是月息?月息為什麼採用"‰"的記號?也可到市場去了解怎樣用統計表處理變化的市場價格?怎樣利用已學過的圖形拼成優美的商標圖案等等。諸如此類的實踐活動,不僅會豐富學生的知識,而且能使學生知道數學在實際生活中有廣闊的應用,更重要的是通過社會實踐這一大課堂的錘煉,鍛煉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勇於解決實際問題的堅強個性。4.數學牆報。這是繼數學實踐之後,學生自己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活動課的好形式。這種活動的開展,不但能豐富學生的數學知識,而且會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組織能力以及美的欣賞能力,宜在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中廣泛開展。
『捌』 中小學科學實踐活動課程少,是否該逐步安排上
我個人認為現在的中小學生一定要加強一些實踐活動,現在的中小學生的動手能力實在是太差了,就連自己分內的事情也做不好,總是有家長代勞,家長總覺得應該把所有的時間用在學習上,但是中小學生來說,學業並沒有那麼繁重,沒有必要那麼用力的學習,反而要好好的鍛煉一下實踐能力才是比較重要的,等以後高中學業繁重了,就更沒有辦法鍛煉實踐能力了,到了大學什麼都不會,只是我們社會的一個現狀。所以我認為中小學生真的有必要加強一下社會實踐能力的課程,讓孩子在學習中得到了以後,社會上需要的技能也讓孩子們在實踐中獲得了學習的能力,要讓孩子脫離學習的苦海,注重一下實踐能力,學校也要經常監督一下,有沒有老師占課的行為出現?如果有的話,一定要給予批評和教育,孩子以後是要自己生存的,而不是只要學習就可以,一切無憂實踐能力對於現在的孩子們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