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品德與社會體驗式教學有哪些方法
教學方法論由教學方法指導思想、基本方法、具體方法、教學方式四個層面內組成。教容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學習方法)兩大方面,是教授方法與學習方法的統一。教授法必須依據學習法,否則便會因缺乏針對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達到預期的目的。但由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於主導地位,所以在教法與學法中,教法處於主導地位。
Ⅱ 如何上好小學品德與社會課
百年樹人,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思想道德建設是育人成材的基礎。上好小學思想品德課,要讓孩子們能夠從寓言中領悟哲理,在寓教於樂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在革命故事中知道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通過潛移默化的浸潤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准備充分。
無論是一個好的交易,還是一個先鋒模範人物,為孩子上一堂思想道德課,必須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備,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徵,讓其在好奇中產生興趣,在興趣中得到啟發。照本宣科式的授課,無法得到良好的效果。
Ⅲ 小學品德課的課堂教學設計大致可以分為幾個步驟
以前老教材一般按明理——導行之類的來分,現在新教材不講究了,都是以活動形式來劃專分。但總的來說,屬一般都要按照以下規律,即:什麼?為什麼?怎麼樣?比如說四年級的「和為貴」一課,就是活動一:搞清楚什麼是「和」?活動二:為什麼要「和」;活動三:怎樣去「和」。大致就是這樣,具體課文要看具體內容的,但過程不外乎如此。
Ⅳ 淺談思想品德在教學中常用的幾種教學方法
教案中對每個課題或每個課時的教學內容,教學步驟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選擇,板書設版計,教具或現代化教學手權段的應用,各個教學步驟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等等,都要經過周密考慮,精心設計而確定下來,體現著很強的計劃性。《倪煥之》十七:「她做這些事絕不隨便,都運用無可加勝的心思寫成精密的教案,先送與級任教師看過,得到了完全的贊許,還不放心,又斟酌再三,然後拿來實施。
Ⅳ 思想品德課中的教學方法有多少種
(一)以語言形式獲得間接經驗的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指通過都師和學生口頭語言活動及學生獨立閱讀書面語言為主的教學方法.它主要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和讀書指導法.
1 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描繪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律的一中教學方法.
2 談話法
談話法,又稱回答法.它是通過師生的交談來傳播和學習知識的一種方法.其特點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藉以獲得新知識或鞏固、檢查已學的知識.
3 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圍繞某一種中心問題通過發表各自意見和看法,共同研討,相互啟發,集思廣益地進行學習的一種方法.
4 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 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通過獨立閱讀教材和參考資料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以直觀形式獲得直接經驗的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指教師組織學生直接接觸實際事物並通過感知覺獲得感性認識,領會所學的知識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參觀法.
1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把實物或實物的模象展示給學生觀察,或通過示範性的實驗,通過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獲得知識更新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輔助的教學方法,經常與講授、談話、討論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2 參觀法
參觀法是根據教學目的要求,組織學生到一定的校外場所——自然界、生產現場和其他社會生活場所,使學生通過對實際事物和現象的觀察、研究獲得新知識的方法.
(三)以實際訓練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以形成學生的技能、行為習慣、、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為主要任務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主要包括練習、實驗和實習作業等方法.
1 練習法
練習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鞏固知識和培養各種學習技能垢基本方法,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種主要的實踐活動.
2 實驗法
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 指導下,使用一定的設備和材料,通過控制條伯的操作,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並從觀察這些變化中獲得新知識或驗證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學學科常用的一種方法.
3 實習法(或稱實習作業法)
Ⅵ 如何上好小學品德課
一、精彩導入,真正走進學生中間,了解學生的現實生活 品社課應該主要解決學生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並不需要一味講大道理,教師必須實際走入學生的生活當中,去了解他們的需要。所以我們必須重視課前調查,無論是問卷還是談話,都應該在課前有所了解,課上才能有的放矢。讓學生自由結組調查、討論自己關注的某一方面問題,把了解到的、收集到的匯合起來,然後各小組派代表到講台上匯報等等。課堂上的熱烈交流,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使他們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也體現了合作的樂趣。
二、注重探究,獲得科學精神、態度現代社會本身及人們對於社會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因此,對於學生來說,探討和把握獲得科學結果的方法和途徑,往往比學習和記憶知識結論更有價值。他們在向未知和疑問的探討研究過程中,經常是需要經歷和體驗失敗的。但是,重要的是學生在這種探究活動的過程中形成了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教學時,我從學生的生活入手,讓孩子們說說平時經常玩哪些游戲?每次都玩得開心嗎?這些游戲分別都有哪些規矩?如果碰到個別人不守規矩,大家會怎麼樣?請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然後,我組織全班同學進行探究、討論。游戲中的規矩就是一種規則,參加游戲的人必須共同遵守,否則,游戲就不能進行下去。同樣,人們在共同的活動中也有規則。如:公共交通的規則,體育比賽的規則,娛樂活動的規則等。這時,我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如果不遵守這些規則,公共交通、體育比賽、娛樂活動、公共財物會怎麼樣?學生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得出:沒有規則,生活就會非常麻煩。我窮追不舍,再次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學校里能不能沒有規則?如果完全沒有規則,同學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老師們想什麼時候上課就什麼時候上課,行不行?與同學們關系最密切的學校規則是什麼?
三、加強課堂訓練,提高辨別是非能力教師要結合插圖,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學完課文和闡明道理及觀點後,為了鞏固和加深學生的認識,還要讓學生運用所學道理、觀點去聯系實際,加強課堂訓練,提高分析問題和辨別是非、真偽、美醜的能力。為此,我們要精心設計和補充課後練習,讓學生認真思考、回答。設計課堂練習,要本著理論聯系實際,知行統一和由淺入深的原則,先找容易辨別回答的問題,再找較難辨別回答的問題,最後找難以辨別或模稜兩可的問題。如講拾金不昧這篇課文時,我們結合實際例子,由淺入深,設計如下練習:(1)一個同學把同桌掉在地上的鋼筆拾起來交給了老師,算不算拾金不昧?(2)某小學二年級的一個學生在路上拾到一塊手錶交給老師,算不算拾金不昧?這樣學生由易到難,對所設計的練習逐一進行回答時,教師一方面要充分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使學生敢於暴露自己的錯誤觀點和不正確的行為表現;一方面要對學生分析認識問題的思路進行適當引導和點撥。在找到正確答案的同時,把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實踐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對學生暴露出來的思想、觀點和行為,要給予正確的評價和指導,並指出今後應怎樣用學習的道理去指導自己的行動,這樣即能使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思考問題的興趣,又能使學生運用所學的道理、觀點去聯系自己和周圍的事物,分析認識問題,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為小學生進一步全面健康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現代化手段讓思品課生動起來 在教學中,有效地利用學校的多媒體設備,以其新鮮、活潑、生動的形象,一掃傳統說教式教學導致的沉悶空氣,帶給學生活潑、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提供豐富、生動、有趣的感知材料,激發他們的興趣,引起他們的豐富想像。如:我在上「珍惜水資源」時,展示漫畫「舉不動」,表明世界人口總數2000年已達60 億;展示漫畫「垃圾包地球」、播放動畫「這樣就合法了」,表明環境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再播放實況錄像「在中國…….」,看人們是如何浪費水資源,如何污染江河湖海,如何亂砍濫伐森林等等,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我們面臨嚴峻的資源、人口、環境形勢,從而落實到教學目標:我們必須積極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整節課,學生在驚嘆、感慨中,踴躍發言,激烈討論。下課鈴響了,同學們還沉浸其中,依依不捨。體驗成功的思品課就像品嘗一杯醇香的美酒,聆聽一首動聽的歌曲,欣賞一幅精美的油畫,使人彷彿進入了藝術的境地,它像快樂的輕喜劇,讓學生在快樂中學到知識,在開心中受到教育。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40年代就說過:「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現代學生知識面廣,信息量大,自主意識強,思維日益成熟,若再把他們看作小孩子,隨意支配,不僅不能激發學生興趣,反而引起學生的反感。所以,我們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集思廣益,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我們還要做到把時間留給學生、把空間留給學生、把自由留給學生。
五、大力開發農村資源,採用多樣化評價方法 因地制宜,利用農村學校的自然資源,生產勞動資源,讓學生走出校門,深入果園、林中,親身投入搬玉米等實踐性課堂中讓學生受到教育。把農村田間變成兒童可參與的學習空間。評價是教師和兒童共同合作進行的有意義的建構過程,兒童既是評價的對象,又是評價的主體。在評價中,可採用綜合評價方法。①調查問卷評價。如:這冊書中哪幅畫你最喜歡,哪幅圖最不喜歡,怎麼改?②展覽會評價(師評、學生互評、自評)。如畫一幅最有創新意識的畫;製作一件最喜歡小物品(要求可以獨做,也可以合作);從自己成長資料袋中拿出最有價值的一件作品。③激勵每個兒童,自由創作作品(可由家長合作進行)。④講述參加一次實踐活動的過程。如:搬玉米、幫媽媽做家務活等。⑤到學校資源室考查知識,如找一找哪些種子是秋天的果實,哪些種子是夏天的果實,從各種樹葉顏色上分辨夏天、秋天、春天、冬天的樹葉標本。⑥測評每個兒童自身興趣、愛好。老師找准學生閃光點,最後給予描述性的、以鼓勵語言為重點的評價。
六、以身作則,做學生的表率 學生模仿性很強,教師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對學生都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工作中我嚴格要求自己,處處以身作則,做學生的表率。凡要求學生做到的事,我首先做到。如要求學生對人講話要有禮貌,我就帶頭運用禮貌語言;要求學生要愛護環境,我就帶頭做好環保工作。在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既要把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實踐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對學生暴露出來的思想、觀點和行為,給予正確的評價和指導,還要指出今後應怎樣用學習的道理去指導自己的行動,這樣即能使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思考問題的興趣,又能使學生運用所學的道理、觀點去聯系自己和周圍的事物,分析認識問題,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促進小學生進一步全面健康發展。
Ⅶ 如何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在教學中用愛心魅力潤育學生
實踐證明,愛不僅僅是一種教育方法,也是滋潤人心的巨大力量。在市場經濟日益發達的今天,市場經濟的浪潮對小學生品德的形成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教師真摯、純潔、無私、高尚的愛能產生巨大的號召力、推動力,可以激勵學生的上進心和自信心,促進學生智力和個性的健康成長,還可以抵禦這種負面影響。同時對小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把中華傳統道德文化中的精華部分,選取適合小學生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的,符合當代少年兒童德育目標和德育發展方向的內容。作為教師,要引導好、培養教育好每一個學生,應該率先垂範,為人師表,以德樹人,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諧的語言、規范的行為和真摯的情感去影響、啟迪、塑造每一位學生,那我們的學生將沐浴在師德無限魅力的陽光雨露中健康地、快樂、陽光地成長。
二、在生活中用行為魅力影響學生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永遠是教師的主題。教師的每一個行動都是給學生無言的教育。學校的全體教師都應注意對學生的養成教育,教師應為人師表,敬業精神、工作作風、言談舉止、衣著住行,都應起到表率,因為在小學生的眼裡,自己的老師是神聖的,教師的舉止經常滲透於孩子的言行,所以教師平時面對學生一定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以德樹人、身體力行,身教重於言教,平時教師走進學校、教室,一發現地面有廢紙、垃圾就自覺拾起扔到垃圾箱里,扶正學生弄歪的課桌椅等,久而久之,學生受到的影響也都會自覺堅持學習。記得有一位教育家說過這樣一句話:「喊破嗓子,不如做出。小事情大內涵,大道理小行為。」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光動嘴去說服教育學生,更多的時候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塑造學生。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以教師自身的表率讓學生受到教育,使學生在平時生活中自覺樹立起尊敬師長、勤奮好學、積極上進、樂於助人的品格觀念。
三、在家校溝通中教育學生
小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環境的影響。家庭教育是孩子人格成長的搖籃,家庭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個環境,家庭環境會給孩子人格的形成烙下難以磨滅的烙印,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位老師,也是他們終身的教授,在人一生的教育中,家庭教育處於初始和基礎的地位。現實生活中,許許多多的父母不知不覺中忽視了德行的教育,「重智輕德」成為家庭教育的普遍問題。學校要加強對家庭教育的科學引導,積極開辦家長學校,定期組織家
長召開家長會、要求老師定期對學生進行家訪、年終召集學生家長代表召開學校與家長的交流會議,通過各種渠道與家長交流,使家長不陌生學校的各種教育活動,家長監督學生在課外的表現,教師定期檢查學習成果。這樣使學校與家長形成了良性的互動,讓學生無論在學校、家庭當中還是在社會上都可以規范自身的行為,使學到的東西不會"左耳進、右耳出"。形成協調一致的教育方式,互相配合,共同教育,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緊密結合起來,體現教育的整體性。
四、在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中熏陶學生
在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過程中,不能只依靠教師的教學活動,校園文化氛圍的熏陶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學校要從班級黑板報、校園宣傳欄、紅領巾廣播站、建築物牆壁、一景一物、多媒體網路等方面積極的營造一個健康良好的文化氛圍。溫馨的提示、熱情的激勵、豐富的知識、典型的個案、優美的校園形成一種特有的校園文化氛圍,為學生的行為養成服務,組成教育的合力,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總而言之,良好思想品德的培養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需要學生自身的長期努力和教師不斷的督促引導及家長的積極配合、校園文化氛圍的熏陶。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必須持之以恆,常抓不懈,像滴水穿石一樣,一點一滴,日積月累,使養成教育真正變成學生的內在需要,促使他們自覺養成各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讓學生健康快樂陽光自信的成長。
Ⅷ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方法都有哪些
忘了
Ⅸ 對品德不良的小學生教育方法有哪些
學生不良品德行為產生的原因及教育措施
分析中學生不良品德行為產生的原因,探究糾正不良品德的措施,實現幫助、引導、教育學生健康發展的德育目的。 [關鍵詞] 不良品德 原因 簡析 措施 對中學生不良品德行為的產生很多老師都進行過大量的分析和研究,積累了不少寶貴的經驗,在此,我也在自己從事的這幾年教育工作中不斷探究和借鑒的基礎上,就此問題談一些粗淺的看法,便於與同行磋商。
一、什麼是品德不良行為
1.品德不良行為的含義與類型
學生的不良品德行為是指學生個體或群體由錯誤道德意識支配的、嚴重違反道德規范、損害他人或集體利益的行為。它具有一貫性、嚴重性、有意性、傾向性等特點。
品德不良的學生可以分為一下四種類型:頑固型、隨流型、懺悔型、沖動型。
二、學生品德不良的成因簡析
(1)微觀社會環境中的消極影響
①家庭的不良影響
a.家庭結構不良因素的消極影響,包括家庭自然結構的破壞;家庭關系結構的破壞;家庭意識的不良和家長的不良性格等方面。
b.家庭教育功能不良的消極影響。如父母教育不力,缺乏科學的教育管理方法
②學校教育的某些缺陷的不良影響
a.某些教師缺乏正確的教育思想,「自我中心傾向」嚴重,對學生不能一視同仁。 b.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脫節,互不溝通,互不配合,各行其是,削弱了教育的力量,甚至相互抵消。 c.有少數教師本身缺乏師德,或者品德不良,給學生帶來了直接的不良影響。 d.有些學校破牆開店,教師經商,嚴重干擾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破壞了學校里的學習氣氛,對學生的品德教育產生了負面影響。 e.學校的各種壓力,常會引起學生過度的焦慮與挫折,從而產生不良行為。 f.有些教師對學生或家長的要求過高、過嚴、過急,而忽視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忽視他們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尊嚴,無節制地加大他們的精神壓力,以至造成他們的對抗心理而產生不良行為。 ③社會環境中消極因素的不良影響 a.社會上各種錯誤的思想、不良風氣、社會文化生活中不健康因素的影響; b.社會上具有各種惡習的人的影響,尤其是壞人的教唆; c.學生群體亞文化與小夥伴的不良影響等。(2)學生不良行為的主觀原因①中學生的一般心理特點 a.他們正處在迅速社會化階段,未定型、可塑性大; b.他們自我意識能力差,因而抗腐蝕能力差,容易受到外部條件的誘惑和熏染; c.他們既有獨立自主的強烈願望,又樂意成群結隊; d.他們重感情、易激動。②不良行為者的主觀原因
a.錯誤的道德觀念,被強烈的個人慾望所驅使。很多學生的不良行為是由於道德上的無知,分不清什麼是善與惡,什麼是美與丑,頭腦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指導所致。 b.異常的情緒表現。經常遭受挫折,導致學生以不良行為對付焦慮。他們對社會上的一切逐漸形成了一種冷漠懷疑和焦慮不安的心理,對自己的前途也失去了信心,他們常以反抗、搗亂、抵觸等行為來對付心中的失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品德。 c.明顯的意志薄弱,道德觀念不能戰勝不合理的個人需要。有的學生意志薄弱,自控力差,當道德觀念與個人慾望發生矛盾時,不能運用正確的道德觀念去戰勝強烈的個人慾望,也會產生不道德行為。 d.不良行為習慣的作用。不良行為習慣是不合道德要求的行為方式在多次僥幸得逞的情況下形成的。它常常使學生不知不覺的採取類似行為,這種壞習慣的維持所產生的愉快情緒體驗又加強了類似的行為習慣。 三、學生不良品德的教育措施 品德不良學生雖然犯有道德過錯,但並不是不可糾正的,應該看到青少年的思想還不定型,可塑性很大,在有害的影響下可變壞,在有利的條件下可變好,我們要採取符合其心理活動規律及心理特點的教育措施,滿懷熱情地去關懷和引導他們。 實踐證明,品德不良學生的行為是完全可以得到糾正或改變的。針對學生的問題,我認為矯正學生品德不良行為的措施有: (一)創設良好的道德環境,消除疑懼心理。品德不良的學生因常受到教師的斥責,對同學們存在戒心和敵意,認為教師和同學輕視自己、厭惡自己,常以一種沉默、迴避、懷疑或粗暴無禮的態度對待老師和同學,處於這種心理狀態下,教育是很難奏效的。因此,為了使他們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須先解除顧慮,擺脫消極的態度。為此,應設法改善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關系。首先,教師應帶頭真心實意地尊重、關
心和愛護這些學生,只有用火熱真摯的心感化他們,使他們從實際感受中相信教師的誠意,把教師當作知心人,接受教育的時機才會到來。其次,教師還要教育集體正確對待和熱情幫助這些學生。教師應充分利用集體的力量,使他們感受到被集體接納的溫暖,使他們體驗到自身的價值和尊嚴。當這些學生體察到教師的善意,體驗到集體溫暖,他們才會消除對立情緒,增強對他人的信任感,樂於接近教師,接受指導,樂於參與集體活動並從中受益。 (二)善於發現積極因素,揚善救失。善於利用學生的積極因素,幫助他們揚長避短,擇善去惡,使其具備克服缺點或錯誤內在精神力量,這是最有效的教育措施。這就要求教師要善於抓住他們在各項活動中表現出的「閃光點」作為轉變的突破口,成功地改善他們的心理狀況,激發其前進的信心和力量,使其逐步由品德不良變成品德優良。 (三)抓住轉變時機,促使其向好的方向轉化。品德不良學生的轉變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漸進過程,是舊質不斷更新、新質逐漸積累的過程。如何抓住醒悟和轉變的關鍵時機,促使他們向好的方向轉化,這對轉變品德不良學生有決定性的意義。學生犯錯誤後,感到繼續堅持錯誤的危險性,開始有了改正錯誤的願望,這就是醒悟。這時教師及時給予幫助和鼓勵是很重要的。所謂轉變,是指學生開始在行動上有了改正錯誤的表現,這時學生一心希望做出個樣子給大家看看,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和贊揚。學生此時對老師的態度很敏感,教師對他們哪怕很微小的進步的肯定、表揚、鼓勵,會進一步激起他們前進的熱情和信心,並使其正確的行為不斷地強化而鞏固下來,這時若採取視若無睹的態度,就會扼殺他們的上進心,使他們重犯舊錯。學生進步過程中出現反復是正常現象,由於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他們的進步往往是迂迴曲折、螺旋式上升的。學生一旦出現反復,往往心理緊張、思想壓力大,認為再不會得到尊重和信任。這時教師絕不能表現出厭煩情緒或放棄教育,要正確地分析學生反復的原因,並在反復中尋找
積極因素,堅持不懈地做工作。學生的行為不再出現反復和動搖。就進入鞏固期,這時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開始形成,也開始獲得了同學們的信任,自己體驗到變好了的快樂。但仍不能放鬆對他們的教育,要鼓勵其再接再厲,防止出現滿足現狀的心理,應進一步提出相應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使其良好的品德不斷完善和鞏固下來,成為穩定的個性特徵。 (四)提供範例,增強是非感。品德不良學生是非觀念差,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因此,要從根本上轉變其品德不良行為,必須設法增強他們的是非觀念,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進行說理教育、組織正確輿論、嚴格要求、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堅持正面教育、以獎勵表揚為主、獎懲分明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適當的時間讓他們懂得進步絕不是為了個人,而是要實現社會、時代對青年一代的期望,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這個辦法使用得好,就可使學生形成崇高的理想,從而教育他們去改變現狀,不斷要求進步。 (五)通過實踐活動使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養成合乎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品德不良學生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言行不一、反復性大、易於動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育的重點只是放在一般道德認識的教育上,忽視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在客觀上就可能會繼續助長認識和行為之間的脫節,甚至使學生因長期看不到自己行為的進步而喪失前進的信心。行為訓練既可以通過集體活動來進行,也可結合日常生活,隨時把道德要求與日常行為方式緊密結合,促使他們產生與道德動機相一致的行為效果。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是個復雜過程,在此過程中,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貫性是重要保證。因此為創造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條件,還應統一學生、家庭及有關方面的認識,組成一個統一的教育督促網,在校由教師、班集體負責督促、檢查,在家中由家長督促檢查,通過這樣的組織,保證學生能始終按規定的道德要
a.某些教師缺乏正確的教育思想,「自我中心傾向」嚴重,對學生不能一視同仁。 b.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脫節,互不溝通,互不配合,各行其是,削弱了教育的力量,甚至相互抵消。 c.有少數教師本身缺乏師德,或者品德不良,給學生帶來了直接的不良影響。 d.有些學校破牆開店,教師經商,嚴重干擾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破壞了學校里的學習氣氛,對學生的品德教育產生了負面影響。 e.學校的各種壓力,常會引起學生過度的焦慮與挫折,從而產生不良行為。 f.有些教師對學生或家長的要求過高、過嚴、過急,而忽視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忽視他們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尊嚴,無節制地加大他們的精神壓力,以至造成他們的對抗心理而產生不良行為。 ③社會環境中消極因素的不良影響 a.社會上各種錯誤的思想、不良風氣、社會文化生活中不健康因素的影響; b.社會上具有各種惡習的人的影響,尤其是壞人的教唆; c.學生群體亞文化與小夥伴的不良影響等。(2)學生不良行為的主觀原因①中學生的一般心理特點 a.他們正處在迅速社會化階段,未定型、可塑性大; b.他們自我意識能力差,因而抗腐蝕能力差,容易受到外部條件的誘惑和熏染; c.他們既有獨立自主的強烈願望,又樂意成群結隊; d.他們重感情、易激動。②不良行為者的主觀原因
a.錯誤的道德觀念,被強烈的個人慾望所驅使。很多學生的不良行為是由於道德上的無知,分不清什麼是善與惡,什麼是美與丑,頭腦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指導所致。 b.異常的情緒表現。經常遭受挫折,導致學生以不良行為對付焦慮。他們對社會上的一切逐漸形成了一種冷漠懷疑和焦慮不安的心理,對自己的前途也失去了信心,他們常以反抗、搗亂、抵觸等行為來對付心中的失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品德。 c.明顯的意志薄弱,道德觀念不能戰勝不合理的個人需要。有的學生意志薄弱,自控力差,當道德觀念與個人慾望發生矛盾時,不能運用正確的道德觀念去戰勝強烈的個人慾望,也會產生不道德行為。 d.不良行為習慣的作用。不良行為習慣是不合道德要求的行為方式在多次僥幸得逞的情況下形成的。它常常使學生不知不覺的採取類似行為,這種壞習慣的維持所產生的愉快情緒體驗又加強了類似的行為習慣。 三、學生不良品德的教育措施 品德不良學生雖然犯有道德過錯,但並不是不可糾正的,應該看到青少年的思想還不定型,可塑性很大,在有害的影響下可變壞,在有利的條件下可變好,我們要採取符合其心理活動規律及心理特點的教育措施,滿懷熱情地去關懷和引導他們。 實踐證明,品德不良學生的行為是完全可以得到糾正或改變的。針對學生的問題,我認為矯正學生品德不良行為的措施有: (一)創設良好的道德環境,消除疑懼心理。品德不良的學生因常受到教師的斥責,對同學們存在戒心和敵意,認為教師和同學輕視自己、厭惡自己,常以一種沉默、迴避、懷疑或粗暴無禮的態度對待老師和同學,處於這種心理狀態下,教育是很難奏效的。因此,為了使他們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須先解除顧慮,擺脫消極的態度。為此,應設法改善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關系。首先,教師應帶頭真心實意地尊重、關
心和愛護這些學生,只有用火熱真摯的心感化他們,使他們從實際感受中相信教師的誠意,把教師當作知心人,接受教育的時機才會到來。其次,教師還要教育集體正確對待和熱情幫助這些學生。教師應充分利用集體的力量,使他們感受到被集體接納的溫暖,使他們體驗到自身的價值和尊嚴。當這些學生體察到教師的善意,體驗到集體溫暖,他們才會消除對立情緒,增強對他人的信任感,樂於接近教師,接受指導,樂於參與集體活動並從中受益。 (二)善於發現積極因素,揚善救失。善於利用學生的積極因素,幫助他們揚長避短,擇善去惡,使其具備克服缺點或錯誤內在精神力量,這是最有效的教育措施。這就要求教師要善於抓住他們在各項活動中表現出的「閃光點」作為轉變的突破口,成功地改善他們的心理狀況,激發其前進的信心和力量,使其逐步由品德不良變成品德優良。 (三)抓住轉變時機,促使其向好的方向轉化。品德不良學生的轉變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漸進過程,是舊質不斷更新、新質逐漸積累的過程。如何抓住醒悟和轉變的關鍵時機,促使他們向好的方向轉化,這對轉變品德不良學生有決定性的意義。學生犯錯誤後,感到繼續堅持錯誤的危險性,開始有了改正錯誤的願望,這就是醒悟。這時教師及時給予幫助和鼓勵是很重要的。所謂轉變,是指學生開始在行動上有了改正錯誤的表現,這時學生一心希望做出個樣子給大家看看,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和贊揚。學生此時對老師的態度很敏感,教師對他們哪怕很微小的進步的肯定、表揚、鼓勵,會進一步激起他們前進的熱情和信心,並使其正確的行為不斷地強化而鞏固下來,這時若採取視若無睹的態度,就會扼殺他們的上進心,使他們重犯舊錯。學生進步過程中出現反復是正常現象,由於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他們的進步往往是迂迴曲折、螺旋式上升的。學生一旦出現反復,往往心理緊張、思想壓力大,認為再不會得到尊重和信任。這時教師絕不能表現出厭煩情緒或放棄教育,要正確地分析學生反復的原因,並在反復中尋找
積極因素,堅持不懈地做工作。學生的行為不再出現反復和動搖。就進入鞏固期,這時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開始形成,也開始獲得了同學們的信任,自己體驗到變好了的快樂。但仍不能放鬆對他們的教育,要鼓勵其再接再厲,防止出現滿足現狀的心理,應進一步提出相應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使其良好的品德不斷完善和鞏固下來,成為穩定的個性特徵。 (四)提供範例,增強是非感。品德不良學生是非觀念差,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因此,要從根本上轉變其品德不良行為,必須設法增強他們的是非觀念,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進行說理教育、組織正確輿論、嚴格要求、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堅持正面教育、以獎勵表揚為主、獎懲分明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適當的時間讓他們懂得進步絕不是為了個人,而是要實現社會、時代對青年一代的期望,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這個辦法使用得好,就可使學生形成崇高的理想,從而教育他們去改變現狀,不斷要求進步。 (五)通過實踐活動使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養成合乎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品德不良學生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言行不一、反復性大、易於動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育的重點只是放在一般道德認識的教育上,忽視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在客觀上就可能會繼續助長認識和行為之間的脫節,甚至使學生因長期看不到自己行為的進步而喪失前進的信心。行為訓練既可以通過集體活動來進行,也可結合日常生活,隨時把道德要求與日常行為方式緊密結合,促使他們產生與道德動機相一致的行為效果。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是個復雜過程,在此過程中,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貫性是重要保證。因此為創造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條件,還應統一學生、家庭及有關方面的認識,組成一個統一的教育督促網,在校由教師、班集體負責督促、檢查,在家中由家長督促檢查,通過這樣的組織,保證學生能始終按規定的道德要
求和行為方式行動,行為效果的好壞,都能及時得到肯定與否定的評價。 (六)鍛煉與誘因做斗爭的意志力,鞏固良好的行為習慣。要使品德不良的學生向好的方面轉化,既要改變錯誤觀念,又要有效地控制外部誘因的影響,引導他們與誘因斷絕聯系,鍛煉與誘因作斗爭的能力。在矯正的初期,當新的行為習慣還不夠鞏固、舊的不良行為習慣仍有潛在力量的情況下,讓這些學生避開有關誘因是有益的,可以避免引起「舊病復發」。但根本的辦法是使他們增強在面對各種誘因時都不受影響而堅持正確方向的能力。這樣在新的動機和新的行為習慣已初步形成的時候,可給予他們與誘因接近的機會以鍛煉與誘因作斗爭的意志力,並在鍛煉意志的過程中形成和鞏固新的行為習慣。 總之,學生的錯誤行為和不良品德,由於年齡、個性及事情的性質與嚴重程度不同,其行為的表現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為了有效地解決具體對象的具體問題,應該採取多樣而靈活的教育措施,力戒千篇一律和形式主義,這樣才能有效地矯正中學生的不良品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