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大全 > 政治必修四教學計劃

政治必修四教學計劃

發布時間:2021-02-02 13:22:00

❶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識點總結,詳細一點兒,謝謝啦!!!!

重點符號特殊記憶。

第一單元: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第一課:美好生活的向導

1、哲學智慧的產生與起源:

哲學的智慧產生於人類的實踐活動。哲學源於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2、哲學的本義:愛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學的任務:正確地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變化與發展,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麼是哲學: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1)世界觀、方法論的含義和關系: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則和根本方法。

關系: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

(2)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

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方法論。,不存在脫離世界觀的方法論,也不存在脫離方法論的世界觀。

(3)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

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4)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展。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第二課:百舸爭流的思想

※1、什麼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它包括哪些內容?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①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②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

2、為什麼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①哲學的基本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②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迴避,必須回答的問題。

※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

唯物主義: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唯心主義: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於意識,意識決定物質。

※4、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理解: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合理性——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局限性——這些觀點知識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著就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合理性——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局限性: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主觀唯心、客觀唯心

※6、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斗爭從屬於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斗爭

第三課:時代精神的精華

※1、哲學與經濟政治的關系:哲學是經濟、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為什麼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

①正確地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時代的脈搏③正確地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時間經驗和認識成果。

3、哲學對社會變革的作用:

①通過對社會的弊端、對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指引人們追求美好的未來,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

4、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階級基礎、自然科學基礎和直接理論來源:

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

自然科學基礎:從「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學」發展為「本質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學」

直接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批判地吸取)]

※5、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

①第一次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唯物辨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辨證的歷史觀的有機統一。

②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6、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

①毛澤東思想及其精髓與活的靈魂

②鄧小平理論及其主題

③「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本質

第二單元: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第四課:探究世界的本質

※1、理解物質的概念:

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這是與意識相比而言);根本屬性是運動(這是與物質的其他屬性相比而言)。

※2、運動與物質的辨證關系: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離開物質談運動,離開運動談物質都是錯誤的。

※3、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辨證關系:

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4、理解規律的客觀性及認識規律對生活和實踐的意義:

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

第五課:把握思維的奧妙

※1、理解物質與意識的辨證關系,在此基礎上,掌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方法論。

辯證關系:物質世界是先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

方法論:掌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並不是否定發揮主觀能動性。它要求我們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第六課:求索真理的歷程

※1、實踐的概念與特點

概念: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特點: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2、從認識的來源、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正確與否的檢驗標准,認識的目的和歸宿等角度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3、理解真理的客觀性及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真理是客觀的:客觀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屬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真理是具體的,真理是有條件的,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第三單元: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第七課: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

1、什麼是聯系?

所謂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2、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和條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方法論意義:客觀性——切忌主觀隨意性。多樣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

※3、整體和部分的含義、關系及其把握二者關系的方法論意義

含義: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從數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數量上看它是多。關系: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方法論:樹立全局觀念,重視局部作用。

4、系統的含義、基本特徵,掌握系統優化方法的意義

含義: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

基本特徵: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掌握系統優化方法的意義: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

第八課: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

1、什麼是新事物?什麼是舊事物?什麼是發展?(即發展的實質)

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舊事物是違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最終走向滅亡的事物。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2、發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發展的、人類社會是發展的、人的認識是發展的。

3、為什麼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把握這一觀點有何意義?

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2)它在克服了舊事物中消極的、過時的和腐朽的東西,吸取了舊事物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並增添了為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3)社會領域內的新事物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因而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2)人們對新事物的認可也有一個過程(3)舊事物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戰勝舊事物必然經歷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意義:在曲折的道路上問鼎事業的輝煌。既要充滿信心,鼓勵、支持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備,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接受挫折與考驗。

4、量變和質變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

含義: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兩種不同的狀態。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

※相互關系:(1)事物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2)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3)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4)事物的發展就是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

※5、把握量變和質變關系原理的意義

做好量的積累,為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第九課: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1、什麼是矛盾?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含義及二者的關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關系: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斗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原理: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方法論: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事物,我們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於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揚帆遠航,才能歷經風雨,又見彩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原理: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方法論意義:想問題、辦事情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分析矛盾的特點,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和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和活的靈魂。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個性)的關系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變的,在不同的場合是可以變化的。方法論意義:(1)應該遵循從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2)掌握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的、科學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義及其相互聯系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其他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雙方中處於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雙方中處於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8、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

堅持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堅持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牽牛要牽牛鼻子」;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第十課: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

1、辨證否定觀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辨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辨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是實現新事物產生和促使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徑;辨證的否定是聯系的環節,新事物產生於舊事物,它總是吸取、保留和改造舊事物中積極的因素作為自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辨證否定的實質就是「揚棄」。

辨證的否定觀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

辯證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創新的。它要求我們注重發展,注重變化,敢於創新。

3、為什麼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

(1)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2)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3)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

第四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第十一課:尋覓社會的真諦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可以比較物質與意識、實踐與認識辨證關系的原理加以理解)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反作用於社會存在。

2、理解推動社會運動、變化、發展的兩對基本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上層建築要適應經濟基礎。

3、比較並理解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不同表現及解決方式

階級社會:主要通過階級斗爭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只能通過改革解決。

※4、了解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

人民群眾

※5、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

群眾觀點: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想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第十二課:實現人生的價值

6、理解什麼是人的價值,掌握評價一個人價值大小的標准

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就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的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評價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就是看他為社會、為人民貢獻了什麼。

7、理解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思考並深入體會價值觀的選擇與人的幸福之間的關系?

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導向作用。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導向作用。

※8、聯系社會發展的規律和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等相關知識,明確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標准

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9、懂得勞動及奉獻對人生的意義

創造價值,體驗幸福:在勞動中實現和證明自己的價值,促進人自由全面的發展;在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體驗人生幸福。

※10、思考為什麼強調要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的價值

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完全脫離社會的「個人奮斗」是不可能的。

11、理解自我砥礪是一種人生的修煉,是抗挫折,抵誘惑的能力

實現人生價值,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

❷ 人教政治必修四

四、歷史唯物主義
Ⅰ 歷史觀
(一)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阻礙作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二)兩大基本規律的矛盾運動原理
〖原理內容〗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表明生產關系一定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反之,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表明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又一基本規律。
〖方法論〗
(1)要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運用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點、矛盾分析方法和階級分析法,認識和把握階級社會的各種現象;
(2)樹立改革創新的意識,不斷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發展的方面和環節,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
(三)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原理
〖原理內容〗: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方法論〗:我們要樹立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群眾觀點和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堅持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最廣大人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
(四)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人類通過各種各種實踐活動不斷解決社會基本矛盾,從而推動社會歷史由低級向高級發展。
Ⅱ 價值觀、人生觀
(一)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
〖原理內容〗
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導向作用。
(1)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價值觀影響著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價值觀影響著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
(2)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向導作用。
〖方 法 論〗:要求我們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堅持正確的價值觀, 牢固樹立集體主義的價值觀,正確處理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三者之間的關系。
(二)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辯證關系原理
1、〖原理內容〗: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就在於對社會的貢獻。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二者是辯證統一關系,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和源泉,處於首要地位,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基本前提和條件。人的價值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
2、〖方 法 論〗:要求我們把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統一起來,在對社會的貢獻中實現自身的價值,
(三)如何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1、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就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必由之路。
2、自覺站在最廣大人們的立場上,把人們群眾的利益和自我價值作為最高的價值標准,牢固樹立為人們服務的思想,把現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追求。
(四)人生價值的實現原理
1、人要在勞動和奉獻中體現和創造價值;
(1)只有在勞動中才能創造價值
(2)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只有在勞動和奉獻中才能實現和證明自己的價值;
(3)努力奉獻,積極投身於為人民服務的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
2、要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
(1)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人的價值只能在社會中實現。只有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才能在奉獻社會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2)在強調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個人的價值,並不否認追個性的發展。
3、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
(1)實現人生價值,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
(2)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
(3)實現人生價值,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確的價值觀指導。
(五)理想和現實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①理想來源於現實。②理想高於現實。③理想可以轉化為現實。
〖方 法 論〗:要求我們必須把理想植根於現實之中,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對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順應歷史發展的要求;又要符合自己的實際,從自己的實際條件出發。
(六)個人與社會相統一原理
〖原理內容〗:社會發展是個人發展的基礎。社會發展也離不開個人發展。
〖方 法 論〗: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的價值,正確處理好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❸ 政治必修四

生活與哲學,開始學比較難,但學會後是最好用的

❹ 高中政治 四本必修知識大綱。。。

必修一:(經濟生活)

必修二:(政治生活)
必修三:(文化生活)
必修四:(生活與哲學)
每本書都是重要的,具體的內容可以看每本書的每個單元標題,准確清晰的概括了所要學的內容,每個知識點都不能放過,畢竟我們為的是高考,生活與哲學是重點,要認真學哦,還有時間,老師會安排背的,不急,這個過早的背完了容易忘記,祝你成功。

❺ 政治必修四怎麼學好它!

高中學的忘的差不多了,不過哲學部分跟大學時候學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是一樣的吧,世界觀方法論,屬那麼根據我的經驗,就可以明確幾點:
1、它的重點是概念和觀點;
2、學習馬哲要理解為重,死背既花時間又對考試沒多大用處,理解就是結合課本和習題里的實例;
3、主要學習方法還是看書加做題,看完一章就及時的做題鞏固一下,經常出題的基本也就那麼幾個點;
4、如果有可能的話培養一下對政治經濟學的興趣,讓自己做一個了解馬克思哲學的人才,去相信網上亂七八糟的負面言論還不如帶著興趣多學點哲學把成績提上去才是正道。

❻ 高一政治 必修四 要點總結及教案

一、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的
原因: 1.與資本主義不同:(1)社會生產目的: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2)人與人的關系:平等勞動關系,走向共同富裕(3)分配方式
2.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和由此產生的社會成員之間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適應了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為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生產關系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徵,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國有經濟:1.外沿: 國有自然資源,國有企業和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
2.地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主要經濟基礎和國民經濟領導力量
3.主導作用體現在控制力上:(1)對國民經濟命脈占支配地位→保證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2)國有經濟要提高自己的整體質量和競爭力
4.主導作用的意義:發展壯大國有經濟,國有經濟控制經濟命脈,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我國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
5.國有經濟比重下降,但只要堅持公有制主體,國家控制經濟命脈,就不會影響我國社會主義性質
6.主導作用實現方式:國有獨資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
集體經濟:1.地位:公有制經濟重要組成部分
2.優越性: (1)把分散的生產資料組織起來,有助於克服個體經濟力量單薄,無力地與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的弱點(2)集體經濟組織是獨立的經濟單位,有充分的自主權,經營方式比較靈活,對市場有較強的適應性,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的產品和服務
3.作用: (1)共同富裕原則得以實現(2)吸收社會分散資金(3)緩解就業壓力(4)增加公共積累和國家收入
4.農村集體經濟: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
(1) 集體和農戶兩個經營層次
(2) 實行雙層經營體制的理由:銅我國總體水平低相適應,避免過去大規模經營造成的弊端;適應農業生產特點
(3) 內容:a.一方面,在堅持基本生產資料集體所有的前提下農戶與集體簽訂合同,承包一定的土地或生產任務,並根據勞動成果取得勞動收入b.另一方面把集體統一經營和分散經營結合起來,宜統則統,宜分則分,統分結合
(4) 優越性:發揮了集體的優越性和個人的積極性,既能適應分散的小規模經營,又能適應相對集中的規模經營
(5) 作用: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
(6) 家庭承包是雙層經營體制的基礎;雙層經營體制是家庭承包的保障
混合所有制經濟:1.含義:由各種不同所有制經濟,按照一定原則,實行聯合生產和經營的所有制形式2.股份制企業的性質取決於與它相適應得的社會制度和控股權在誰手裡
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化:1.原因:社會化大生產程度有不同層次,生產水平多層次決定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性2.作用: (1)有利於公有制經濟發展壯大(2)有力推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

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以公有制為主體:1.表現: (1)就全國而言,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既有量的優勢,又有質的提高(2)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
2.作用:保證經濟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和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1. 個體經濟: (1)性質:小商品經濟
(2)特點:a.本質特點:以勞動者自己勞動為基礎,一般不剝削他人勞動成果直接歸勞動者所有和支配b具體特點: (與私營經濟比較)規模小,投資少,設備簡單,經營靈活(3)作用: a利用分散的資源b發展小商品生產c保存和發展傳統技藝d活躍市場e方便人民生活f增加勞動就業
2. 私營經濟:(1)性質:資本主義性質
(2)特點: a本質特點:僱傭勞動,剝削他人,以利潤為目的b具體特點:(與個體經濟比較)規模大,設備先進,生產率高
(3)作用:a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資金b為發展生產和滿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務c吸引勞動者就業d增加勞動者收入和國家財政收入e提高國家綜合經濟實力
3. 外資經濟: (1)資本主義性質(2)外延: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中的境外資本部分以及外商獨資企業(3)地位:一種重要的非公經濟(4)作用:a節省我國資金b學習國外先進經驗c有利於培養人才d加快現代化進程
4. 非公經濟作用: (1)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2)加快生產力的發展(3)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要(4)增加就業(5)促進國民經濟發展
5. 非公經濟地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
6. 對非公經濟政策:鼓勵 保護 引導 監督 管理
基本經濟制度的必要性:
1. 根本原因:由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決定
2. 具體原因: (1)由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公有制,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a是以社會化大生產的公有制必然在所有制結構中居於主體地位b有社會主義本質決定:保證我國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鞏固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逐步消滅剝削,防止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2) 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決定:生產力整體水平低,不平衡,多層次;人口多,底子薄,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3. 有「三個有利於」決定∶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為社會主義服務社會主義根本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
「三個有利於」的內容: (1)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2)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3)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基本經濟制度的作用:1.解放和發展生產力2.促進我國經濟建設(3)促進社會進步
三、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以按勞分配為主體: 1.范圍:社會主義公有制
2.分配客體: 個人消費品(不是生產資料)
3.必然性: (1)生產資料公有制是按勞分配的前提(2)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3)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的性質和特點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
4. 優越性(作用): (1)激發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2)推動勞動者努力學習科學技術,提高勞動技能(3)促進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5. 地位: 社會主義制度下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
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1.按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分配: (1)所有制基礎:個體私有制(2)分配主體:個體經營者(3)分配客體: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4)同個體經濟相適應
2.按生產要素分配: 資金 技術 土地 勞動力
3.福利性分配
基本分配製度的必然性:1.與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
2.由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決定
3.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存在著各種生產要素的所有者,而這些生產要素在生產中各自發揮著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有者憑生產要素的貢獻獲得自己相應的收入,才能激勵人們更有效的使用生產要素,提高其利用效率
→綜上,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就必須按勞分配,發展市場經濟就必須承認按生產要素分配,只有將二者結合,才能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
第二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一、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
資源配置:1.目標:是有限的資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最大限度的滿足自己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2.必要性:解決人們對資源需求的無限性和資源有限性的矛盾3.兩種方式: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在現代商品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主要通過市場調節作用實現
市場: 1.產生:市場是和商品經濟同時產生和發展的
2.含義:狹義:商品交換的場所,有形市場 廣義:商品交換關系的總和
3.作用(即價值規律作用):通過價格、供求、競爭的變化和相互作用,支配著人們的經濟活動,即調節著人、財、物的投放方向和數量比例
市場經濟:1.含義:社會化的商品經濟,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
2.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產生和發展
3.有效運行的條件:(1)企業多,自由進入市場,充分競爭(2)靈活的價格(價格是資源配置最集中的表現)
平等性:1.含義:市場上經濟活動參加者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
2.決定因素:價值規律的作用,價值規律也是市場經濟基本規律
3.內容: (1)經濟活動參加者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2)必須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
4.作用:使市場經濟有利於實現資源合理配置
競爭性: 1.含義:經濟活動參加者之間存在著廣泛的競爭
2.原因: (1)競爭是商品經濟的必然產物,也是市場經濟的特徵(2)在市場經濟中,市場價格在競爭中形成,所以競爭是商品交換得以進行的前提
3.作用: (1)積極作用:a對生產者和經營者形成外在壓力,使其改進技術,提高產率,優勝劣汰 b保證價格變化靈敏性,使供求關系很快得到調整 ,促進資源優化配置→綜上,競爭是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的必要條件(2)消極作用: a盲目競爭,社會資源的浪費b導致壟斷,不利於資源優化配置
4.正確看待競爭:公平競爭,正當競爭,反對不正當競爭
法制性: 1.含義:社會經濟運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礎,生產者和經營者的經濟活動依據市場經濟的法規進行
2.必要性:健全的法制是協調和處理矛盾,體現公正平等的依據和准則
3.對經濟活動參加者的要求:(1)學法 懂法 守法 用法 (2)及保證自己的經濟活動符合法律的規范,又能夠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
開放型:1.含義:市場不是相互封閉的,全國是一個統一的大市場,並同世界連在一起
2.決定因素: (1)生產者和經營者為市場需要而進行生產和經營,實實質是為消費者而生產和經營(2)社會分工和生產專業化廣泛發展要求具有開放性
3.作用: (1)打破區域封鎖(2)生產要素自由流動
4.地位: 市場經濟的要求和內在屬性
四個特徵的關系:1.平等性與競爭性相互制約:沒有平等性,競爭不能正常進行;沒有競爭就無平等可言
2.法制既是平等和競爭的保證,又是平等性的體現
3.開放是平等和競爭充分展開的前提,也是法制發揮作用的社會條件
4.四個特徵既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有效形式,又是市場經濟優越性的重要體現
四個特徵的共同作用(市場經濟作用): 1.有效調節社會資源的分配2.引導企業按照社會需要組織生產經營3.對商品生產者實行優勝劣汰的選擇
二、國家的宏觀調控:
市場的不足:1.市場不是萬能的
2.市場具有固有的弱點和缺陷:
(1)自發性:表現:a生產經營者追求自身利益b不正當經濟行為
危害:a兩極分化b社會矛盾,不利於社會經濟健康發展
(2) 盲目性:原因:a生產經營者不可能掌握社會各方面信息b無法控制經濟變化的趨勢
危害:a經濟波動b資源浪費
(3) 滯後性:原因:a事後調節b時間差
危害:a經濟波動b資源浪費
宏觀調控的必要性:1.市場不是萬能的,市場有其固有的缺陷和弱點2.不僅要有市場調節,還要有宏觀調控3.宏觀調控可以克服市場的缺陷4.二者結合,保證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 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宏觀調控的手段:1.經濟手段: (1)含義:國家運用經濟政策和計劃,通過對經濟利益的調整而影響和調節社會經濟活動的措施
(2)外沿: 經濟政策:價格、稅收、信貸、利率、匯率、產品銷售、產業、扶貧、貨幣等政策
經濟計劃:年度計劃、五年計劃、十年規劃
(3)作用:經濟政策: 調動企業、經營者和勞動者的積極性,促進生產的發展
經濟計劃:有利於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對經濟發展起重調控作用
2.法律手段:(1)含義:國家通過制定和運用經濟法規來調節經濟活動的手段
(2)市場經濟法制性
(3)作用:a有效維護經濟活動參加者的合法權利b調整社會經濟關系c規范生產經營者的活動和市場秩序d保證經濟正常運行
3.行政手段:(1)含義:國家通過行政機構,採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標、規定等行政措施調節和管理經濟的手段(2)特點:直接、迅速(3)注意:a必須反映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b不能片面強調和過多運用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的必要性:1.有利於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2.市場經濟是我國對外開放走向世界的需要
社會主義舒暢經濟的基本特徵:1.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標志
公有制意義:(1)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有堅實的經濟基礎(2)勞動人民在社會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得以實現(3)防止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3.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能夠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
原因:(1)各部門各企業以及勞動者之間利益上的一致性,國家能夠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辦大事(2)國有經濟導向作用(3)中共作為我國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的領導核心,有能力將全國人民的意志統一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第一節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
一、 企業:
含義: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而是生產經營活動,向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的經濟組織
特點: 1.以盈利為目的2.從事生產經營活動3.獨立經營,獨立核算4.是人和物相結合的經濟組織
地位:最重要的市場主體
作用: 1.市場經濟活動主要參加者2.社會生產和流通的直接承擔著3.推動社會經濟技術進步的主要力量
重要性:企業素質的高低以及企業是否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直接關系著國民經濟狀況的好壞和社會的長治久安
企業法人: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財產3.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4.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大中型企業的地位和特點:1.地位:我國先進生產力的代表
2.基本特點: (1)大規模採用及其生產(2)較系統利用現代科學技術(3)勞動分工精細,協作關系嚴密(4)適應能力強(5)外部聯系廣泛
二、公司:
含義: 依法設立的,由法定數額所組成的,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法人
特點: 1.從事生產流通或其他服務性活動的經濟組織2.自主經營,獨立核算
優點: 1.是大中型企業普遍採取的企業組織形式2.有利於企業經營管理3.有利於按照國際慣例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
法人治理結構: 股 東 大 會
↓ ↓
( 所有權 ) 董事會 ← 監事會(監督權)
↑ ↑
總經理(日常經營權)
(「→」表示制約關系)
分類: 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
1.相同點:(1)都是依法設立的企業法人(2)股東都附有有限責任(3)公司都以其全部資產對債務負責(4)組織機構大體相同(5)都有名稱和章程
2.不同點:(1)資本是否劃分為等額股份(2)是否可以發行股票,公開募股機子(3)資本是否一定是貨幣(股份公司是)(4)股東人數有無限制(5)注冊資本數額、設立程序、適用范圍不同
三、國有大中型企業:
地位: 國民經濟的支柱
支柱作用的表現:1.在國民經濟的關鍵和重要部門中處於支配地位,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2.再過財政收入主要來源的國有經濟中,貢獻最大,為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發揮重大作用3.擁有雄厚的資產、一流技術水平、較高的經營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業素質→壯大國有經濟,鞏固公有制主體地位,鞏固社會主義主義制度,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搞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四、經濟效益:
經濟效益:1.含義:企業的生產總值和生產成本之間的比值
2.地位:衡量一切經濟活動的最終的綜合指標
提高經濟效益:1.含義: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以最小的資源消耗,生產出最多的適合市場需要的商品和勞務
2.原因: (1)企業以盈利為目的(2)經濟效益是企業一切活動的根本出發點
3.重要性: (1)有利於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對企業)
(2)充分利用有限資源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對人民)(3)搞好國有大中型企業,增強綜合國力,鞏固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對國家)
4.方法和途徑: (1)a依靠科技進步,採用先進技術,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企業b提高職工的科學文化水平和勞動技能c由粗放向集約轉變→a要求b;a導致c(2)a採用現代管理方法,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產率,按價值規律和國情辦事b以最少的消耗生產出最多的實行市場需要的產品→a導致b
兼並、聯合和破產:1.依據: (1)激烈的市場競爭(2)優勝劣汰原則
2.作用:(1)提高企業經濟效益(2)優化產業結構(3)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力杠桿
3.兼並: (1)重要性:把國有企業推向市場,讓其參與市場競爭,接受優勝劣汰選擇的有效形式(2)意義:a減輕國家財政負擔b有利於把劣勢轉化為優勢,從而實現生產的集中和優化,提高總體效益(3)核心: 競爭
4.「強強聯合」:(1)目的:大企業為了增強市場競爭力,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2)作用:a實現優勢互補,優化資源配置b降低生產成本c提高產率d促進生產技術的研究與開發e擴大市場佔有額f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g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促進民族工業的發展
5.破產: (1)依據:a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競爭的必然結果b增強我國企業競爭力的現實需要(2)作用: A積極作用: a強化企業的風險意識,激發企業活力,改善管理,改進技術,提高產率b有勝列塔,資源優化配置B消極作用: a企業所有者、經營者和管理者利益損失b有可能影響社會穩定,造成社會動盪
第二節 企業的經營者
一、 國有企業經營者的地位:
廠長(經理)的地位:中心地位
1.廠長(經理)依法行使職權 ,受法律保護
2.中心地位的表現: (1)統一指揮,全面負責企業的生產和經營管理工作,對企業兩個文明建設負全面責任(2)決策權和生產指揮權(3)其他領導受其領導,對其負責
3.中心地位的重要性:使生產經營活動有序進行,使企業在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
4.廠長與職代會的關系: (1)廠長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中心地位和指揮作用,必須建立在民主管理的基礎之上(2)內容:a廠長必須依靠職工群眾履行企業各項義務b支持職代會、工會等的工作c執行職代會決定
職代會的地位:1.性質: 是企業實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使職工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企業民主管理的機構
2.權力和作用: (1)審議企業重大決策(2)監督行政領導(3)維護職工合法利益
企業黨組織的政治核心地位: 1.作用: 對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在本企業的貫徹執行實行監督
2.體現: (1)保證黨的領導,貫徹方針政策,企業向社會主義方向發展(2)支持廠長行使職權,權責統一,有效組織經營(3)發動帶領群眾開展民主管理活動,保證職工主人翁地位,與廠長領導相統一,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發展(4)領導思想政治工作和群眾工作,推動兩個文明健康協調發展
國有企業領導體制: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堅持完善廠長(經理)負責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
企業與國家、職工的關系:
1.企業與國家的關系:是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1)努力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增強國有企業的活力,促進國有經濟的發展(2)從全局出發,維護整體利益,自覺地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為維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貢獻力量
2.企業與職工的關系:是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1)把自我積累放在首位,增強企業的發展能力,使企業能保持持續穩定的發展(2)關心群眾生活,照顧職工現實利益→綜上:充分調動企業職工和管理者的生產積極性,使企業獲得更大的發展
二、企業經營者的素質:
要求: 1.國有企業經營者首先應該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團結職工群眾,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沿著正確方向發展(2)任何企業的經營者都應該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有利於兩個文明建設(3)良好的業務素質: 在優勝劣汰的競爭環境中求生存,求發展
三、企業的信譽和形象:
意義: 是企業的一種無形資產,使企業經營成敗的重要因素
集中表現: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使企業立於不敗之地
正當競爭和不正當競爭:1.正當競爭: (1)手段:提高質量,改進技術,降低成本,創立名牌,提高信譽(2)作用和結果::a社會作用:保護國家集體和消費者的利益,提高產率,促進技術進步有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b法律結果:受法律鼓勵和保護2.不正當競爭:(1)手段:躲避法律或直接違法,弄虛作假,欺詐,損人利己(2)危害和後果:a社會危害:損害其他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利益擾亂經濟秩序,不增加社會財富,造成巨大浪費b法律後果:受法律制裁
第一節 三大產業
一、農業:
GDP: 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在其領土范圍內,本國居民和外國居民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總量的貨幣表現
GNP: 一國在一定時期內,所有部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總量的貨幣表現
農業的地位:國民經濟的基礎
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的重要性:
1.農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國民經濟中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 (1)農業是人類社會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2)農業是工業等其他物質生產部門與一切非物質生產部門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3)農業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與進步的保障
2.由我國農業現狀決定: (1)技術裝備水平與勞動生產率水平較低,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災能力差(2)農產品供給尤其是糧食供給處於基本平衡但偏緊的狀態(3)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體國情
3.由建國以來我國歷史經驗證明:農業發展快,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就快
農業基礎地位的重要性:1. 關繫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會的安定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我國在國際競爭中能否保持獨立自主的地位2. 我們要高度重視農業生產,在經濟發展的任何階段,農業的基礎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強
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的途徑:1. 含義:粗放向集約轉變
2. 核心: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3.走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道路:
(1)靠政策
(2)靠科技:靠科技:a教育,提高全體農民的文化素質和科技素質b農業、科技、教育結合,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才能推動農業現代化
(3)靠投入:資金投入和物質投入,國家、集體和農民個人共同投入
(4)靠產業化經營::a措施: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b目標:把農業生產改造為與市場經濟相銜接的社會大生產c重要性:現代化農業的重要保證
(5)靠產業結構調整
二、工業:
分類: 1. 重工業: 生產資料 2. 輕工業: 消費資料
地位 :國民經濟的主導 表現在: 工業是國民經濟各部門進行技術改造的物質基礎
作用: 1. 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技術和裝備(2)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能源和原材料(3)為滿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種消費品(4)國家積累的主要來源(5)加強國防的重要條件
重要性: 1. 一個國家工業的發展水平,直接決定這個國家技術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
2. 要實現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大力發展工業
三、第三產業:
層次: 1. 流通部門 2. 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 3. 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 4. 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
發展條件: 1. 科學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提高2. 社會分工細化和專業化程度提高3. 一二產業產率高,就業人口比重下降,為第三產業提供勞動力4. 居民消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變化,提供市場5.國際經濟技術交流
作用: 1. 方便消費者,提高人民生活質量2. 促進一二產業3. 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
重要性: 第三產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
1.第三產業在世界各國蓬勃發展,成為全球性的經濟發展趨勢
2.第三產業的繁榮與發展程度高低,已成為衡量現代社會經濟發達程度的主要標志之一
發展第三產業的必要性: 1. 由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
2.由目前我國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後的現狀決定: 原因:(1)一二產業產率低,勞動力束縛(2)認識上重視工業,輕視流通、服務行業
發展第三產業的意義:1. 有效推進我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
2. 擴大就業領域和就業人數,保證社會安定
3. 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質量,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發展第三產業的途徑、措施:1. 發展現代服務業2. 改組改造傳統服務業3. 面向居民消費,促進服務業的市場化和社會化4. 明顯增加服務業增加值明顯增加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和服務業從業人員占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
四、三大產業的關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
1.第一產業為二三產業奠定基礎
2.一二產業為第三產業創造條件
3.第三產業發展促進一二產業進步
第二節 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
一、 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
權利和義務統一的意義: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有勞動者享有的權利和勞動者履行的義務構成,是通過勞動者實現權利和履行義務體現出來的
權利: 1. 內容: (1)勞動權是公民享有的各項權利的基礎(2)具體權利:a平等就業和選擇就業b取得勞動報酬c休息,休假d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e接受職業技能培訓f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g提請勞動爭議處理h其他權利
2. 意義:(1)保障和落實勞動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2)充分發揮勞動者積極性、創造性和智慧,使他們成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主力軍的保證
義務: 1. 完成勞動任務
2. 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
3. 提高職業技能: (1)職業技能的高低直接影響勞動生產率水平和產品質量好壞,一個國家的勞動者技能水平代表這個國家經濟實力甚至是生產力水平(2)勞動者職業技能的提高是勞動者迎接21世紀挑戰的需要,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
4.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1)性質: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道德在職業活動中的體現 (2)基本要求: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3)作用:a促進人們形成對本職工作的事業心和責任感

❼ 高中政治必修四復習提綱 越詳細越好 word文檔

哲學生活知識點歸納
第1-3課哲學基礎
1、生活處處有哲學
1)哲學的智慧產生於人類的實踐活動。
2)哲學源於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3)哲學總是自覺或不自覺的地影響著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4) 真正的哲學可以使我們正確地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變化和發展,為生活和實踐提供積極有益的指導。
5)哲學的任務就是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2、什麼是哲學?
哲學的本義:愛智慧或追求智慧;
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科學知識概括和總結。
3、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
世界觀人人都有,是零散的、自發形成的。但一般人自發形成的世界觀不等於哲學,只有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才是哲學。
4、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關系:兩者含義不同;同兩者是統一的,是哲學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反映世界觀。
5、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區別:主要是研究的范圍(對象)不同。具體科學揭示的是自然、社會和思維某一具體領域的規律和奧秘;哲學是對個別規律和特性進行概括和升華,從中抽象出整個世界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
聯系:1).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展。
2).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6、哲學的基本問題?
 是什麼?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即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它有兩個方面內容:
1)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准)
2)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准)
 為什麼?
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中首先遇到和無法迴避的基本問題。
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迴避、必須回答的問題。
7、哲學兩大基本派別: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
1)是什麼?(根本觀點)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展開的。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物質依賴於意識,不是物質決定,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注意: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區別
2)主要派別:
唯物主義:三種基本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進步性與局限性)、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進步性與局限性)、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唯心主義:兩種基本形態:主觀唯心主義(人的主觀精神是第一性的東西)和客觀唯心主義(客觀精神是世界本原)。兩者本質上是錯誤的不科學的,但就局部范圍而言,對人們認識的發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8、什麼是辯證法?什麼是形而上學?
辯證法主張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主張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
9、馬克思主義哲學:
基本特徵:三統一(辯證法與唯物主義;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科學性與革命性)
主要內容: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第四課 探索世界的本質(唯物論)
1、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
原理: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也具有客觀的物質性。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它是在勞動中伴隨著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於它的物質性。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2、什麼是物質?
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它概括了宇宙間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某一具體的物質形態。)
注意: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固有屬性是運動。
3、運動的含義?
哲學上所講的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4、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1)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2) 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主體)。(3) 離開運動談物質(形而上學)和離開物質談運動(唯心主義),都是錯誤的。
5、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1)區別: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永恆的。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暫時的。
(2)聯系: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3)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運動而否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6、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1)所謂規律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規律的含義)(2)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的客觀性)(3)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規律的普遍性)
方法論: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否則,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
7、規律的客觀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 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但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
〖方法論〗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第五課 把握思維的奧妙(唯物論)
1、意識的本質(什麼是意識?)
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起源);是人腦的機能(生理基礎);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內容)。
注意:(1)有了人腦,不一定就會產生意識。(2)無論是正確的意識還是錯誤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3)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4)意識的內容來自客觀存在,是對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
2、物質決定意識
〖原理〗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反對不從實際出發的主觀主義。
3、意識能動作用原理及方法論
〖原理〗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人不但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還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①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正確的意識能夠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會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②意識對於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製作用。
〖方法論〗:要求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4、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1)哲學依據: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物質決定意識,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具有客觀性、普遍性。
(2)具體要求(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
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進行調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
②要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③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要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④既要反對誇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於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認識論)
1、實踐的含義與特點
含義: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
特點:1)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實踐的構成要素(主體、對象、手段)是客觀的;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也收到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
2)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有意識、有目的)
3)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是歷史的發展著的,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
注意: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2、人類基本的實踐活動有三種:
1)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即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這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2)變革社會的實踐,在階級社會里,主要表現為階級斗爭的實踐
3)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
註:還有其他實踐活動,如教育、藝術。
3、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准,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如何理解四方面內容P44-46
4、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原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准,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方法論〗要求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重視實踐的作用,自覺投身社會實踐。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5、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
〖原理〗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的真理對於人們的實踐活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方法論〗要求重視正確的認識、真理的指導作用。
注意:認識的來源是實踐。認識的內容是客觀事物。人們獲得知識的途徑有兩個,親身參與實踐獲得直接經驗和通過知識的學習和傳遞獲得間接經驗。但歸根到底都來源於實踐。
6、真理的含義: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7、真理的基本屬性
(1)真理的客觀性(是最基本的屬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3)真理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於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注意:(1)真理和謬誤往往相伴而行。犯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確對待錯誤。(2)不存在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3)真理屬於認識、意識的范疇,其客觀性是指內容是客觀的,檢驗的標準是客觀的。但形式仍是主觀的。
8、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
〖原理〗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但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任何真理都是相對於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方法論〗要求我們要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正確對待錯誤
9、認識為什麼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P48、49
10、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原理
〖原理〗1) 認識的反復性: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在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2)認識的無限性: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3) 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論〗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恆的使命。
11、求真務實、與時俱進(綜合探究)
(1)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也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黨制定路線、方針和政策的理論依據。
(2)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關系:①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是統一的。②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③與時俱進,就是我們的全部理論和工作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④因此,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是實事求是的內在要求和前提,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目標和歸宿。

閱讀全文

與政治必修四教學計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