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課程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內容分為幾大領域
新課程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內容如下:
1、小學數學一個重要的內容是數的擴展,從數物體個數的整數到負數,其中經歷了小數、分數、還有一個無理數——圓周率。其教育價值是知道數的形成與擴展都是出於人的需要,滲透探究新知的思想,也為今後的學習鋪平道路,知道隨著人類不斷進化,生產生活中不斷的要求有新的數種的誕生,以適應迅猛發展的社會的需求。
2、再者,初步的幾何知識包括點線面立體圖形的教育價值體現在,建立學生的空間觀念,讓思維立體化,大腦認識世界的空間進一步擴展,主要就是開發大腦固有的潛能,由平面到立體是一個質的飛躍。老師的點撥和引領至關重要。
至於數與形的結合在小學階段只做了孕伏,就是正反比例的圖像,為順利過渡到中學的函數做准備.蜻蜓點水,一帶而過。
3、正反比例是小學的重點和難點,這一內容的設置,一可以解決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活躍思維;二能培養學生對立統一的辯證觀點,在變與不變中找到問題的關鍵,相關聯的兩個變數,在變化的過程中,遵循著某種規則,就是第三種量的不變.這里蘊伏著函數的思想,這是體現這一內容的核心之所在。
4、應用題在小學數學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開發學生智力潛能的重要陣地,人的思維潛能是在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往復循環中被逐漸開發出來的,應用題內容是一很好的滲透滲透數學思想的載體,通過它讓學生初步建立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模型,進而有效地把思維引向深入。數學是思維的體操,缺乏數學思維的課堂是死寂的課堂。
5、還有一部分內容是數學廣角,它的設置為學有餘力的學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體現了好學生更要受到關愛的先進的教學理念。思維素質是一個人整體素質的核心,思路開闊,一個問題擺在面前,可以預設出多種解決方案,並進行比較,找到最佳的方案,這樣的人是聰明的人。
小學數學的價值: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思維方式,找到解決問題的捷徑,突破思維定勢的束縛,去大膽的設想,求真創新,勇於叩擊真理的大門,用獨特的視角去審視紛繁復雜的事物,開動腦筋,獨辟蹊徑,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這才是教育的真正含義!
B. 小學數學 學生的活動包括哪些內容
本章主要內容:(1)掌握小學空間幾何知識的主要特點以及基本的學習目標,理解小學空間幾何學習的基本特點;(2)了解兒童幾何思維水平發展的階段特徵,掌握兒童空間想像力的發展以及形成空間觀念的主要心理特點;(3)知道兒童形成空間觀念的主要知覺障礙,掌握小學空間幾何教學的一些主要策略。
本章核心概念:空間幾何、空間觀念、直觀幾何、空間想像力、空間識別。
本章重點知識:小學空間幾何知識的主要特點、小學空間幾何學習的基本目標、小學空間幾何學習的基本特點、兒童幾何思維水平發展的階段特徵、兒童空間想像力發展的主要特點、兒童形成空間觀念的主要心理特點、兒童形成空間觀念的主要知覺障礙、小學空間幾何教學的主要策略。
本章重點能力:(1)能用例子分析,小學空間幾何學習的主要特點以及與兒童認知發展規律之間的關系;(2)能舉例說明兒童在不同的幾何思維水平階段所表現出來的學習特徵;(3)能舉例說明發展兒童形成空間觀念的主要心理特點以及教學中要注意的問題;(4)能舉例說明小學空間幾何教學中有哪些有效的策略。
本章重點提示:(1)對小學空間幾何知識特點的了解,重點要抓住其「非論證幾何」這一特徵;(2)對小學空間幾何學習的基本目標的認識,重點要抓住其「發展兒童的空間觀念」這一最基本的價值追求,並能從「內容特徵」和「活動特徵」這兩個緯度進行表述;(3)對小學空間幾何學習基本特徵的認識,應重點抓住「經驗」和「操作」這兩個核心概念;(4)對兒童幾何思維水平的階段性發展的理解,關鍵時要能掌握在不同水平階段中,兒童幾何思維的臨床表徵;(5)對兒童形成空間觀念的心理特徵的認識,關鍵可以抓住「具體→半具體→半抽象→抽象」這一發展過程;(6)對兒童形成空間觀念的主要知覺的障礙的認識,重點要抓住「空間識別能力」和「視覺知覺能力」這兩個核心概念;(8)對小學空間幾何教學策略的掌握,關鍵要能充分有效地結合教學實際,將主要的明白哦放在教學設計與教學組織方面。
本章重點輔導:
1.小學幾何學習的基本分析——小學數學幾何學習的主要內容有簡單幾何形體的認識、變換(包括平移、旋轉和對稱等)、位置、圖形測量、簡單圖形的周長、面積與體積的計算、方向的認識以及平面座標的初步體驗等。小學空間幾何學習的基本價值就是發展兒童的空間觀念。學習空間幾何學習目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表述,即從活動的特徵表述和從內容的特徵表述。從內容的特徵看,小學幾何學習的主要目標可以描述為:使學生獲得有關線、角、簡單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知覺映象;使學生能建立有關長度、面積或體積等的基本概念;能夠對不太遠的物體間的方位、距離和大小有較正確的估計;能從較復雜的圖形中辨別有各種特徵的圖形。小學數學幾何學習的主要特點包括經驗是兒童幾何學習的起點、操作是兒童構建空間表象的主要形式。
2.兒童形成空間觀念的基本特徵——從小學生的幾何思維水平的發展看,可能大致會經歷這么幾個階段:水平0階段、水平1階段、水平2階段、水平3階段。兒童空間觀念形成與發展的基本特徵包括兒童空間想像力的發展、兒童形成空間觀念的心理特點。兒童形成空間觀念的心理特點又包括對直觀的依賴較大、用經驗來思考和描述性質或概念、空間觀念的形成依靠漸進的過程、容易感知圖形的外顯性較強的因素、對圖形性質間的關系有一個逐漸理解的過程、對圖形的識別依賴標准形式、依據平面再造立體圖形的空間想像能力是逐步形成的。兒童形成空間觀念的主要知覺的障礙有空間識別障礙,即兒童的空間識別能力(即空間方位感)的發展有著明顯得階段性與差異性。首先,兒童的空間識別能力是階段性發展的。低年段的兒童,最初常表現為對距離不太遠的對象的能進行一定的空間識別,但是,對於距離稍遠的對象的空間識別相對就要差一些。隨著學習的進行,經驗的增長,空間知覺能力的逐步形成,兒童的空間識別能力才會得到較大的發展。其次,兒童的空間識別能力的發展是不平衡的。主要表現為,有的學生通過一定的訓練能較快的發展他們的空間識別水平,而有的學生這需要反復的訓練才能緩慢的發展他們的空間識別水平;以及視覺知覺障礙。
3.小學幾何教學的主要策略——注重兒童的生活經驗,即利用操作體驗來獲得對象形狀特徵的認識、利用已經建立的有關圖形形體經驗幫助概括圖形的性質;觀察對象的形體特徵是基礎,即觀察形體特徵是獲得對象性質的基礎、注意運用變式;強化動手操作,即搭建活動、剪拼與折疊活動、實物操作活動、測量活動、作圖活動;豐富的想像和有效的交流。
輔導要點
1、理解與掌握小學空間幾何學習的目標,以及小學數學幾何學習的主要特點,是本章學習的基礎;
2、關於「兒童形成空間觀念的基本特徵」的認識,一定要從理解的基礎上去識記,否則不僅容易使記憶失誤,而且還會阻礙我們在理解的基礎上的運用;
3、本章工作坊中的「事件分析」很重要,它可以提示我們如何從兒童的空間思維發展的特徵去整體把握小學空間幾何教學;
考核要求
1.知道小學空間幾何知識的基本特點;
2.掌握小學空間幾何學習的基本目標,了解小學空間幾何學習的基本內容;
3.了解兒童幾何思維水平發展的階段特徵,掌握兒童空間想像力的發展以及形成空間觀念的主要心理特點;
4.知道兒童空間幾何學習的特點以及形成空間觀念的主要知覺障礙;
5.掌握小學空間幾何教學的一些主要策略。
C.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哪些基本的活動環節
你可以讓同學沒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在回答正確的情況下一定要誇獎,回答錯了也要說他很勇敢,在快下課的時候可以做一些小游戲
D. 小學數學新課標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課程內容既要反映社會的需要、數學學科的特徵,也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專。它不僅包括屬數學的結論,也應包括數學結論的形成過程和數學思想方法。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有利於學生體驗、思考與探索。課程內容的組織要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直觀與抽象的關系,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系。課程內容的呈現應注意層次性和多樣性。
E. 小學數學課堂中常用的數學活動有哪些
數學教學活來動必須激發源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
觀察、實驗、練習
小學數學活動課,必須突出具體形象思維,給學生以能力的鑰匙,不給知識的包袱,促進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小學生的思維,在四年級之前,是以認識「具體實例」、「直觀特徵」為標志的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四年級之後,則向掌握「主要屬性」、「種屬關系」、「實際功用」為標志的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不過這種抽象邏輯思維還是以具體形象為支柱。
F.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構成要素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要素: 以皮亞傑、布魯納等人所進行的關於兒童發生認識論和有關發現學習的開創性研究為基礎,發展起來了認知主義理論的一個分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它強調學習者的主觀認識,而且更加重視建立有利於學習者主動探索知識的情境。建構主義者認為,雖然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人們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或解釋現實的,由於個人的經驗以及對經驗的信念不同,因此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但是通過學習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正確、豐富和全面。建構主義的這些觀念為我們探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要素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一)有效的教學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1、學習者參與目標或子目標的提出或確立。 建構主義認為,只有學習者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工作目標並形成與獲得所希望的成果相應的預期時,學習才可能是成功的。為了讓學習者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建構主義強調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習者參與目標或子目標的提出或確立。 2、學習者在「做」中進行學習 目標一旦確立,學習者在進行主動建構的過程中必然要藉助一定的操作對象,也就是說總是要有一定的事情讓孩子們去做。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鼓勵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在活動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一般先講授所要學習的概念和原理,而後再讓學生去做一定的練習,嘗試去解答有關的習題,其潛在的假設是:學和做是兩個獨立的過程,只有先學會了,才能去做,去解決有關的問題。建構主義所倡導的現代教學理念,正好用相反的思路來設計教學。先鼓勵學生去做,在做中學。因為在學生做的過程中,學生要綜合運用原有的知識經驗,甚至可能還要查閱有關的資料,從而作出合理的綜合和推論,分析、解釋當前的問題,形成自己的假設和解決方案。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便可以建構起與此相應的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提煉和概括,使得學習者所建構的知識更明確、更系統。 (二)有效的教學應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保持有效互動的過程 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個人根據自己的經驗所建構的對外界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著局限性,通過意義的共享和協調,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確、豐富和全面。因此,在學生學習中的交流就應該是多向的,教學過程不僅包括師生之間的互動,還應包括學生與其他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在教學中應始終充當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和合作者。具體表現為: 1、促進者:教師參與協商,鼓勵和監控學生的討論和練習過程。但不是包辦代替,不是控制學生討論的結果。 2、指導者:教師應抓住學生學習中形成矛盾的地方,設計出相應的問題情境以啟發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提供必要的線索和反饋,發展學生判斷、交流、反思和評價的能力,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通過示範、講解,尤其是提煉和概括,幫助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3、合作者:教師把自己當作學習者,與學生一起去學習,敢於承認自己不如學生的地方;同時也願意與其他學科的教師和專業人員合作,敢於冒風險去開拓自己專業以外的領域。 (三)有效的教學應為學生的主動建構提供學習材料、時間以及空間上的保障 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應更多地取材於現實生活,並且在很大程度上與問題解決聯系在一起,讓學生感受到問題的存在,並學會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種原始數據去進行分析、思考,展開探索,提出假設,進而檢驗假設,得出結論。第二,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的知識建構提供充足的時間保障。。因為在學習者面對一個新問題時,必然先要求他們用自己的頭腦獨立思考,在有了一定的想法和努力方向之後,開始嘗試用一些方法對該問題展開探索。根據嘗試後的結果,學習者還需准備自己在小組中需要交流的信息,必要時甚至要寫出書面的提綱。在小組交流討論時,一方面學習者需要讓別人理解自己的解題策略,另一方面還要努力理解他人的解題策略,並不斷回顧和反思自己與他人在解題策略上的正確與錯誤、相同與不同,對正確的需給出證據或闡述理由,對錯誤的需找出錯誤的原因,對都正確但方法不同的解題策略,需比較不同方法之間的特點,優化解題策略等等。第三,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的知識建構提供空間上的便利。這里的空間主要是指學生座位的安排。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往往是插秧式地編排座位,使得學習常常被視為孤立、個體化、相互存在競爭的活動。如果我們把孩子們編排成一些工作小組,從空間上給予一定的調整,孩子們會十分樂於彼此進行交流、傾聽、解釋、思考他人的觀點以及自己進行反思,從而更有效地完成對知識的建構。 (四)有效的教學旨在使學習者形成對知識真正的理解 從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表面上的理解。這樣在課堂上教師想通過提問「你們懂了嗎?」或「你們還有什麼問題?」來判斷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就會變得毫無意義。學生是否形成了深層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判斷: (1)能否用自己的話去解釋、表達所學的知識。 (2)能否基於這一知識作出推論和預測,從而解釋相關的現象,解決有關的問題。 (3)能否運用這一知識解決變式問題。 (4)能否綜合幾方面的相關知識解決比較復雜的問題。 (5)能否將所學的知識遷移到實際問題中去。 這些方面,教師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和練習是可以判斷學生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情況的。而要做到這些方面,教師在教學中則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還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因為只要理解和關注學生是怎樣學習的,才能促進學習者形成對知識真正的理解。 (五)有效的教學必須關注學習者對自己以及他人學習的反思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不是簡單地讓學習者佔有別人的知識,而是學習者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形成自己的見解。所以在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習者要不斷監視自己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判斷自己的進展與目標的差距,採取各種增進和幫助思考的策略,而且學習者還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推論中是否包含邏輯錯誤等等。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學生反思的習慣,即反省認知的意識,引導學生思考:「我怎麼想的?」、「為什麼這么想?」、「我的解題途徑是否最佳?」、「是否還有更好的解題途徑?」、「今天學的這些知識(或研究的這些問題)之間有何聯系?」……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逐步養成反思的意識和習慣。有人甚至將一個人是否具有反思習慣作為一個人聰慧的指標。由此可見,在評課時教師對學生進行自我監控與反思能力的培養無疑是一項重要的評價指標。 (六)有效的教學應使學生獲得對該學科學習的積極體驗與情感 學生在學習某門學科時,總是帶有一定的情感的。這種情感的投入與學生學習該學科過程中所獲得的體驗密切相關。積極的體驗會使學生不斷產生濃厚的興趣和需要,對學習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並從學習中獲得興奮和快樂。而積極的體驗是建立在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之上,建立在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斷的成功與進步之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錯誤應該得到允許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擊;學生的創造性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而不是忽略和抹殺。建構主義的教學觀特別強調教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每一次的成功與進步的評價在促進學生獲得對學科積極體驗中的重要性和引導作用。
G.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怎麼寫
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數學上有提高,有進步,有收獲。更具體的說: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既要關注學生當前發展,同時還要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可持續發展。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發展為本,構築認知沖突,激發求知慾望;組織知識體系,達成教學目標;注重激勵評價,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從而組織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智慧的生成。
一、精心備課是組織有效課堂教學的前提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沒有預設的教學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無價值的。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的血肉和骨幹,只有課前精心的准備,在課堂40分鍾里才能經受住學生的考驗,才能有課堂上的有效引導與動態生成,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餘。否則,教師會應接不暇,手忙腳亂。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教師課前要了解到學生對圓有無直接或間接的認識,學生是否會用圓規畫圓。所以我在教學設計時教師沒有將用圓規畫圓作為重點,而是適當地把他們引領到更高的境界----如何畫指定大小的圓。
課堂的精彩生成需要一定的空間。因此,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應做到粗中有細,富有彈性。所謂的「粗」是指明確需要實現的三維目標,描述出課堂情景的大體輪廓,在各環節為學生的互動生成留下足夠的空間。所謂的「細」,也就是預想每個環節可能出現什麼問題,學生可能產生哪些不同的思維,教師做到心中有數。如我在教學《小數的意義》時,為感悟0.2與0.20大小相等時,出示了一個平均分成100的正方形紙,其中20格塗了顏色,教師用一個問題「可以用哪個小數來表示?」讓學生在說理中弄清楚0.2=0.20 ,但它們的意義是不同的。這樣的預設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開放,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想像、思維獲取新知,這樣的學習不是更有效嗎?
二、組織調動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是有效課堂教學的重要途徑
教學中,要改變以前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樹立全新的課程目標意識,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的課程功能,滿足學生學習數學的需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自主建構知識體系,並在自主建構中得到發展。
例如,在教學判斷題「圓柱的側面展開後一定是個長方形」時,我把這道題交給學生討論,讓學生為自己的結論尋找足夠的證據。學生在翻閱書本、低聲討論後,自然分成了互相對立的兩組。爭論開始了,認為正確的同學提出,書上就是這樣說的:「把圓柱的側面展開,就可以得到一個長方形。」認為錯誤的同學提出,圓柱的側面展開也可能是個正方形,練習冊上就有這樣的題。認為正確的同學反駁: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所以展開後還是長方形。大家的意見開始趨於一致,認為這句話是正確的。這時有一個同學發表了不同意見,他認為圓柱側面展開後也有可能是個平行四邊形。他同時展示了他用紙做的圓柱側面,果然是個平行四邊形。受他的啟發,有的同學還提出:圓柱的側面展開後可能是個不規則的圖形。
H. 小學公開課課題內容是指什麼
當我自己講公開課或者聽別人講公開課時,我經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怎樣才能上好一節數學公開課呢?經過十幾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從中悟出了幾點粗淺的體會.我認為一節成功的數學公開課應該具備"新""趣""活""實""美"的特點,即:
新:理念新、思路新、手段新
趣:引發興趣、保持興趣、提高興趣
活:教法靈活、教材用活、學生學活
實:內容充實、訓練扎實、目標落實
美:語言美、教風美、板書美
一、新
新——就是不步人後塵,不因循守舊,不照搬別人的教案,努力把課講出新意來,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具體來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理念新——即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
教師的教育觀念決定著教師的行為。實施素質教育,關鍵是端正教育教學思想,打破傳統的教育觀念的束縛,圍繞"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樹立新的質量觀、教育觀和學生觀。教育觀念的更新包括多方面的內容,對於小學數學教師來說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關於學生的觀念。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在基本理念第一條就指出: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義務教育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具體來講就是:
(1)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學習數學。雖然學生的智力水平、經驗背景和學習習慣存在差異,但每一個智力正常的兒童,都可以學習大綱規定的數學內容,都有條件按教學要求學好數學。
(2)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水平的數學。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教師應當承認學生的差異,並向不同的學生提出有差別的學習要求,而不是讓每一個學生都按同一個水平發展,學習完全一樣的數學知識和達到同樣程度的數學水平。
(3)允許學生以不同的速度學習數學。教學需要按一定的進度完成,但並不是每一個學生都按同樣的速度完成所學的內容。可以允許一部分學生用較快的速度學習,也允許一些學生用較長一點的時間達到相應的要求。
(4)學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學習數學。認識和理解數學問題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適當的方法理解數學問題,同時,教師也應當允許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和解決問題。有的方法從成人的角度看是好的,而不同的學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可以引導學生對不同的方法加以比較,但不應把某一種方法強加給學生作為必須使用的方法。
二是關於教學的觀念。
為了使素質教育的要求真正落到實處,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改革中,應當提倡以下一些關於教學的觀念。
(l)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只是接受現成的數學知識,而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的過程。一節好的數學課,教師應十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向學生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感知有利於獲得感性經驗,從而實現其認識的內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斷力的發展,學生正是通過擺弄學具獲得關於客體的表象,進而上升為理性認識。教師要盡量給予學生更多的操作實踐機會,提供豐富的材料,使學生可以親自進行實驗,體驗成功和失敗。
(2)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習。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學中學生之間的互動能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和社交能力,改善人際關系,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想要增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討論和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是最恰當的選擇。如果教師希望幫助學生形成更獨立的更有責任心的學習方式,小組討論的策略也是幫助教師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選擇之一。在設計教學計劃和組織課堂教學中,要經常給學生提供合作與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學習別人的方法和想法,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從而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認識數學;養成與別人合作與交流的習慣。教師要在交流和研討中營造一種民主的氛圍,使學生由被動地聽講變為主動參與,敢於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並學會傾聽、尊重他人的意見。
(3)讓學生在不斷"反思"中學習。由於數學對象的抽象性、數學活動的探索性決定了小學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數學活動的本質,必須要經過多次的反復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調整才可能洞察數學活動的本質特徵。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而言,反思的內容主要有:對自己的思考過程進行反思,對解題思路、分析過程、運算過程、語言的表述進行反思,對所涉及的數學思想方法反思等。當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遇到障礙或出現錯誤時,教師可以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地反思探索過程;當數學活動結束後,要引導學生反思整個探索過程和所獲得結論的合理性,以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是關於教師作用的觀念
教師要用自己對課程與教學的專業理解。創造性地組織教學,成為課程與教學的決策者。教師應成為課堂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
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處於主體地位,教師則應當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而並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教師可以創設有趣的情境以刺激學生的動機,教師也可以提出適當的問題以啟發學生的思考。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應成為"居高臨下"的指導者,而應成為一個"平等的"參與者;教師也不應成為正確與錯誤的"最高裁定者",而應成為一個鼓勵者和有益的啟發者。
2.思路新——即構思新穎,實用高效的教學思路
同樣的教材,同樣的學生,同樣的40分鍾,同樣的教師,由於教學設計思路不同,課堂教學效果卻大不相同。
如,在首屆全國小學數學大獎賽上,安徽的特級教師張建新在教學"小數的初步認識"時,設計了非常新穎的導入環節。
上課後,教師播放錄音,模擬電台播放商品信息。XX市經濟廣播電台,現在播送商品信息:熊貓M10型收錄機,每台67元,防雨書包每個10元,2H鉛筆每支0.12元,金星牌鋼筆每支2.45元,北京牌墨水每瓶1.20元,三角牌電飯鍋每個120元。
播發後問:剛才播放的是什麼內容?(商品信息,就是商品的標價)
教師再將上述內容重播一遍,邊播放邊在磁性黑板上出示商品的標價牌,讓學生仔細觀察,左右兩組標價牌中出現的數,主要不同點是什麼?〔左邊一組數中沒有小圓點,右邊一組數中都有一個小圓點)〔圖略)
師:左邊這一組數67、10、120是我們以前學過的,都是整數。誰還能舉出其它整數的例子?你們知道整數有多少個?
師:右邊這組標價牌中出現的0.12、2.45、1.20這三個數,剛才同學們說了,數的中間都有一個小圓點(將上述3個小數從標價牌中取出,放在磁性黑板上),像這樣,數的中間都有一個小圓點的數,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種新的數,叫小數。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些有關小數的知識。
這一環節,教師特意設計了"經濟電台"播放"商品信息"這一新穎的教學環節。其中出現"經濟""商品""信息"與目前的市場經濟"掛鉤"。另外,"商品信息"安排播放兩遍。第一遍起著"引起興趣,集中注意"的作用,第二遍採取"播放一種商品標價,出示相應標牌",起到調動學生視聽感官,綜合參與認識活動的作用。商品的標價牌中既有"整數",又有"小數",這樣,小數的出現就顯得十分自然,使學生知道小數確實是日於實際需要而產生的。整個教學過程清晰、流暢,真可謂別具匠心。
又如,在教學"圓柱的體積"時,我是這樣進行的;
教師首先讓學生大膽猜想,圓柱體的體積可能等於什麼?大部分學生猜測圓柱體的體積可能等於底面積X高。然後給每組同學提供不同的學習材料,讓他們自己想辦法加以驗證。有的組將圓柱體玻璃容器中的水倒入長方體的容器中,再分別測量出長方體容器中水的長、寬、高, 計算出了圓柱體玻璃容器中水的體積。有的組將圓柱體木塊浸入長方體容器的水中,通過計算上升水的體積計算出了圓柱體木塊的體積。然後讓學生比較報告單上圓柱體的底面積、高與體積的關系,使學生確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最後讓學生看書自學,按照書中介紹的方法利用手中的學具自己推導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
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學只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發展水平,努力改變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才能把適合教師講解的內容盡可能變成適合學生探討研究問題的素材。要盡可能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餘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驗成功的愉悅,讓學生自始至終參與到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中來,使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這樣才能促使學生逐步從"學會"到"會學",最後達到"好學"的境界。
3.手段新——即重視現代化手段的運用
投影作為一種較為普及的電教手段,具有簡單易行、生動形象、圖像清晰、色彩艷麗、可靜可動、信息量大等特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靈活地運用這一手段,對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破教學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都是很有好處的。
例如,直線和射線是小學數學中兩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很難理解。過去只能靠語言的形象描述或藉助生活中的現象作比喻式解說,學生總是想像不出直線和射線中"無限長"的含義。為此,教學時我設計了兩組抽拉片,屏幕上先出現一個亮點,然後向一端延伸,成為一條亮線。教師慢慢抽拉,亮線越來越長。教師一邊抽拉,一邊敘述"像這樣無止境地抽拉下去,亮線將無止境地延長。"藉助這樣動態的演示,學生頭腦中就會出現"無限長"的圖景。講直線時,教師將雙向抽拉片向兩個方向抽拉,幫助學生想像向兩個方向無限延長的情景。因為整個演示的過程學生看得清楚,所以教學效果很好。
又如,講"角的度量"時,過去我用木製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如何畫角,由於教具不透明,教師講解既費時又費力。如果利用投影儀,把量角器和畫在膠片上的角通過投影演示,投影僅的透明作用使學生清晰地看到了怎樣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和頂點重合,零刻度線和角的一條邊重合,角的另一條邊所對的量角器的刻度就是這個角的度數。它的效果是使用木質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無法比擬的。
近年來,多媒體計算機又進人課堂,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能較好地處理大與小,遠與近,動與靜,快與慢,局部與整體的關系,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形成鮮明的表象,啟迪學生的思維,擴大信息量,提高教學效率。可以說,現代教學技術和手段的推廣使用為教學:方法的改革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例如,在全國第三屆小學數學教學大獎賽上,江蘇的一位老師在引導學生發現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時,就兩次成功地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與助教學。
第一次:用三條不同長度的線段為直徑,分別畫出三個大小不同的圓。並把這三個圓同時滾動一周,得到三條線段的長分別就是三個圓的周長。觀察:圓的直徑越短,它的周長也就越短;圓的直徑越長,它的周長就越長。得出圓的周長與直徑有關系。
第二次:屏幕上出現大小不同的圓,各滾動一周,得到三個圓的周長,再用每個圓的直徑分別去度量它的周長。得出圓的周長總是直徑長度的3倍多一點。再讓學生任選一圓,並在屏幕上加以驗證。令聽課的老師大飽眼福。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盡管電公教學法手段在傳遞信息方面的諸多便利,但也決不能排斥或代替其它的教學手段,黑板該用還是要用的,必要的板書還是要寫的,電教手段只有用得巧、用到位;才能真正發揮其;輔助教學的作用。
I.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形式有哪些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要注重培養學版生良好的學權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
觀察、實驗、練習
小學數學活動課,必須突出具體形象思維,給學生以能力的鑰匙,不給知識的包袱,促進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小學生的思維,在四年級之前,是以認識「具體實例」、「直觀特徵」為標志的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四年級之後,則向掌握「主要屬性」、「種屬關系」、「實際功用」為標志的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不過這種抽象邏輯思維還是以具體形象為支柱。
1、啟發、游戲、繪畫、討論、出題
2、小組討論、小組比賽、小組挑戰、奪紅旗、做游戲
J.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施有哪些方面
一、課前准備
1、熟悉《數學課程標准》和大綱的要求,深入鑽研教材,領會編寫的意圖,弄清「雙基」的具體內容,挖掘「智能」的可培養因素,掌握重點、難點和關鍵,研究各單元、章節、知識點在全書的地位、作用和內在聯系。每學期開學前,要認真訂好學期教學計劃。教學計劃應包括全學期的教學總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簡析、教學措施、教學進度等。
2、全面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知識狀況以及學生的接受能力、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等,以利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增強教學的針對性。
3、明確教學目標。教學目標要全面而具體,既要有知識技能方面的目標,又要有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方面的目標,不僅要使用「了解、理解、掌握、靈活運用」等刻畫知識技能的目標動詞,而且使用「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刻畫數學活動水平的過程性目標動詞。
4、認真寫好教案。教案要提前兩天寫好。教案要體現自己的教學特色和備課個性,提倡兩次備課。採用電腦備課的老師要在備課本上留下第二次備課的痕跡。教案的內容一般包括: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教具學具准備、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等。教案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擬寫,要結構合理、詳略適度、層次清楚,要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得照抄參考教案,提倡寫教後感。要加強集體備課,原則上一個單元集中活動一次,並填寫好集體備課活動記錄。
5、精心設計練習。不管哪種課型,練習設計都要有層次,有坡度,難易適度。課本上的練習題教師要先做一遍,做到心中有數。
6、教學媒體的運用。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學校教學設備的實際,認真准備學、教具。考慮如何有效地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發揮教學媒體的作用,增強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有條件的學校,每位教師一學期要上一節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研究課。
二、課堂教學
1、教案處理。正確對待教案,一般情況下要按教案實施教學,根據學生實際和發展的需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關鍵,注意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在教學重點相關問題上展開學生的智力活動,為學生的反思留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講解正確,沒有錯誤,但不能生搬硬套,要注意課堂教學的靈活性,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案。
2、教法選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法靈活,能夠重視知識與技能的形成過程,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關注個性差異,重視對教學的反饋與評價,滿足對各類學生的學習需求;及時根據學情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將傳統教學媒體與現代教學媒體進行優化組合,在重視學生知識與技能學習的同時,關注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的發展,重視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科學技術的新發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學法指導。注重學法指導,體現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倡導主動探究不斷創新的學習方式;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實際操作,注重
學生的親身體驗;以學生為主體,貫徹自主學習的原則,教師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4、課堂結構。課堂結構科學,安排合理,層次清楚,過渡自然。
5、教學效果。學生思維活躍,學習興趣濃,對學科學習具有自信心,大部分學生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順利完成課堂作業,作業錯誤少。
6、面向全體。能面向全體學生,使全班每個學生都能主動、積極地參與整個教學活動,特別注意關照學困生、鼓勵學困生,在學生練習時,重視個別輔導。
7、教態。教師全身心投入教學,教態自然、得體,愛護和信任學生,發揚教學民主,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激勵學生建設性地批判和對已有思想、觀點的質疑,不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
8、語言。講普通話,語言簡煉,語氣親切,生動有趣,條理清楚。
9、板書。板書有計劃、美觀、書寫格式符合規范。
10、時間。各教學環節時間安排合理科學,按時下課。
三、課後活動
1、認真批改。(1)用紅筆逐條批改,改筆工整,提倡用簡潔的批語激勵學生;
(2)批改及時,不搞突擊,督促學生訂正作業錯誤並及時復看批改。凡教師布置的作業都要批改,不得讓學生代替教師批改,或只打一個「√」;(3)作業評分,採用優、良、及格三個等第,對錯誤太多的學生作業採取訂正後再給等第的做法。
(4)提倡做批改筆錄。把學生作業中的特殊解法和典型錯例摘錄下來,以啟發和教育其他學生。
2、認真輔導。(1)承認差別,分類指導。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排隊,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採用不同形式進行輔導。可個別輔導,可小組答題、補課,可組織課外活動等,(2)適量安排時間,不得超過規定要求。
3、認真組織學生參加課外閱讀、參觀訪問、實際測量、實驗操作等活動,以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充實課堂教學內容。
四、評價與測試
1、積極改進考查和評定辦法。對學生的成績考查重在平時,不要一味採用閉卷筆試的方式,要結合考查內容注意口試、筆試、實際操作等多種方式的配合使用。通過改進成績考查和評定的辦法,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
2、嚴格控制考試次數。每學期一般只舉行期末考試。
3、成績考查的依據。成績的考查和評定要以《數學課程標准》和《大綱》所規定的教學目的和基本要求為依據。
4、成績考查的內容。既要考查理解和掌握數學基礎知識的情況,又要適當考查能力。命題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難易適度題量適當,不要出偏題、怪題和死記硬背的題目。命題可按7:2:1的比例編制(基本題和中等題約佔70%,稍靈活的變式題約佔20%,綜合性的題目約佔10%)
5、考查前後的工作。考查前要認真組織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復習,不得搞「突然襲擊」;考查後要對考查情況進行一些有關統計,作出恰如其分的評析,肯定成績,提出存在問題,採取補救措施。
6、成績評定。學生的成績評定採用等第制(分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個等第)。
重點摘抄:
深入鑽研教材,掌握重點、難點和關鍵,明確教學目標。
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法選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法靈活,能夠重視知識與技能的形成過程,關注個性差異,在重視學生知識與技能學習的同時,關注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的發展,
3、學法指導。注重學法指導,體現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倡導主動探究不斷創新的學習方式;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實際操作,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以學生為主體,貫徹自主學習的原則,教師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4、課堂結構。課堂結構科學,安排合理,層次清楚,過渡自然。
5、教學效果。學生思維活躍,學習興趣濃,對學科學習具有自信心,
6、面向全體。能面向全體學生,使全班每個學生都能主動、積極地參與整個教學活動,特別注意關照學困生、鼓勵學困生。
7、教態。教師全身心投入教學,教態自然、得體,愛護和信任學生,發揚教學民主,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
8、語言。語言簡煉,語氣親切,生動有趣,條理清楚。
9、板書。板書有計劃、美觀、書寫格式符合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