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淺談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科學素養
小學科學課作為對小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對培養學生的科學志趣和創新精神,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對學生的科學素養的提高和創新能力的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就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談談粗淺的認識。
一、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內涵
科學素養是目前世界各國科學教育的最主要目標,《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也將科學課定格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20世紀40年代以前,人們理解的科學素養是指「會讀能寫」。如《英漢教育詞彙》解釋為①識字;②讀寫能力。《西方教育詞典》則解釋為「一個人的讀寫能力和他所屬的集團或文化對他所期望的讀寫能力。」
1958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榮譽教授赫德在一篇名為《科學素養:它在美國學校的意義》的文章里,第一次用科學素養這個名詞來描述對科學的理解,並把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作為重要的問題提出來。1970年,赫德對科學素養的概念選擇了「科學啟蒙」這個詞,認為科學教育的廣義目的是培養一個啟蒙的市民,能夠使用科學的智力資源去產生一個有利於人類發展的環境。一個有科學素養的人應該理解科學事業,認識科學知識是不斷發展的,以有用的途徑知道一些主要的概念、假說、定律和理論,認識科學中系統研究的價值,認識探究過程和概念、定律和理論的關系,用文化、社會和歷史的觀點看待科學事業的需要,認識科學繁榮的文化條件與科學事業的普遍性。目前,人們對科學素養的理解主要包括:科學知識(概念、定律、理論等),技能,科學方法、科學過程、過程技能與思維方法,價值觀,解決社會及日常問題的決策,創新能力,科學、技術、社會及其相互關系,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倫理與情感。研究專家把科學素養劃分為方法論的、專業的、通用的、技術的、業余的、新聞報道的、科學政策的等。我們認為,小學科學所講的科學素養主要指通用的,即一個社會公民應該具有的一般的科學素養。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就是培養他們的科學意識,科學思想和創新精神,培養他們探索科學奧秘的情趣和志向,豐富和積累科學基礎知識,培養他們觀察、分析、歸納表述、操作的能力,以及不怕困難,積極探索,敢於攀登的意志和品格。
二、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原則
1、把握啟蒙性
一個人的科學素養形成是長期的過程,新課標明確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啟蒙課程」,但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他的科學素養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由於小學階段是一個人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期,也是心理發展的重要轉折期。這一階段學生將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養成學習習慣,學到的知識將對後繼學習產生重大的影響,同時,又處於打基礎的階段,知識積累與思維能力的發展都極其有限。因此,科學教育不可能以系統的知識學習與方法訓練為主,只能根據小學生的經驗,在他們熟悉的周圍生活中選取有關的內容,讓他們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從中學到知識,培養興趣,練習方法,為後繼的科學學習打好基礎,這就是科學啟蒙的含義。
2、體現開放性
科學課程的開放性是指科學教育不是一個完全可以預設的過程,尤其對以科學探究為主的教學來說,更是無法預測將會出現什麼結果,即使是過程,也很難完全預設與控制。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一個不斷生成的過程,這個過程將隨著教師、學生參與教學的程度與具體情況而展開。因此,科學教育從目標、內容、過程、結果到評價都應體現開放性,既要有一定的目標與要求,又不能拘泥於這些目標與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應體現適當的機動與靈活性,使教學過程跟隨學生的學習過程,緊貼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成效。
3、注重探究性
探究既是小學生科學學習要達到的目標,又是小學生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科學學習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由於科學素養的目標是由多因素組成的,因此其教學過程與單純傳授知識的講授課相比,也應該有所不同,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由教師引領探究向學生主動探究發展。
4、追求整合性
科學課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主陣地,但我們也要注意科學課與其他學科的整合,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與人文精神的整合,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於探索,啟發他們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以不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科技教育,從而滿足學生求新、求變的心理特點,大大提高科技教育的效果。
5、突出應用性
科學來源於生活,也終將應用與生活,突出應用性,就是要幫助學生形成「用科學提高生活質量的意識」。首先,要幫助學生樹立「科學能夠改善我們的生活」的觀念;其次,要讓學生懂得:「我們現在所學的科學就可以應用到生活中去,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
6、理解主體性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是指在科學學習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發揮他們的能動作用,讓他們在參與科學探究活動中自己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自己動手收集各種資料,開展調查與實驗,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釋或結論,自己寫
B. 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來養源學生的科學素養的措施。
1、在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進行科學討論與辯論,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教學氣氛。
2、引導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3、改革原先傳統的重知識、輕技能,重概念、輕方法的舊的、落後的教學模式,力爭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評價。
C. 如何提高小學科學學科核心素養有
小學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活動的本質在於探究,科學教育只有引導學生通過科學探究來發展其科學素質,才能實現科學本質與教育宗旨的內在統一。因此,小學科學課程應以探究為基礎,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科學習慣,是向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一種手段,是以從培養學生科學習慣出發向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從這個意思上講,科學課的科學習慣直接影響著學生進行有效性的科學探究,也間接地影響著科學習慣、科學方法、科學能力、科學態度及科學精神等科學基本素養的養成。 面對新課程中提出的「科學教育要以探究為核心」的精神我們的科學教育必須要有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來指導和實施。列夫.托爾斯泰說過「如果學生在學校里的結果是使自己什麼也不會創造,那他一生將永遠是摹仿的抄襲」。面對二十一世紀的人才,我們必須培養創造型人才的基礎教育,要從培養科學探究品質、科學探究思維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科學探究動機等基本素質開始的教育,也是培養未來發明者、科學家的啟蒙教育。為更好地了解小學科學課,走進小學科學教學課,區分好自然教學與小學科學教學,藉此機會跟各位同行談談小學科學課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的一點看法,以此來給大家一點參考的信息,以便日後在小學科學課的教學過程中能注意到有關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問題。 「探究」是求索知識或信息,特別是求真的活動;是搜尋、研究、調查、檢驗的活動;是提問和質疑的活動。 「科學探究」指的是科學家們用來研究自然界並根據研究所獲事實證據作出解釋的各種方式。「科學探究」也指的是學生構建知識、形成科學觀念、領悟科學研究方法的各種活動。由此我們知道,學生的科學探究式學習活動在本質上與科學家的科學探究活動有很多相似之處。探究式學習既是小學生科學學習要達到的目標,又是小學生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小學科學探究性學習」是小學科學的一種模式的研究。它是指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創設科學探究的情境,讓學生通過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設計方案、探究活動等過程獲取知識,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逐步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探究性學習就是從學生的素質為著眼點,探索研究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創新學習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包括探究性自學和探究性實踐兩大方面的內容。 小學科學教育一直處於一個比較重要的地位,其核心目標就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教會學生用積極的態度理性地、實事求是地對待生活,解決生活實際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科學課程標准》更加具體地提出:科學課應注意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要讓兒童了解科學探究涉及的基本過程和方法,並使他們能運用這些過程和方法探究一些力所能及的科學問題,從中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和挑戰性,進而熱愛科學。 二、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方法 (一)精心設疑,促使學生動腦筋想問題 問題是引起思維的動因。當問題刺激大腦,大腦就會大大的加緊活動,甚至可能想出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新認識,好辦法來。因此,在教學中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特別是問題的答案與學生預想相反的問題),採用設問、追問、反問等方法,對於激發和發展學生的思維有重要意義。在教學《氧氣》一課時,為了進一步讓學生了解氧氣這種看不見、摸不著、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氣體,我演示了燒紅的木炭、燒紅的鐵絲、等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在做這個演示實驗之前,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些物體在空氣里會怎麼樣?在氧氣里又會怎樣呢?多數學生猜測回答:會慢慢地熄滅。但演示的結果是不但沒有熄滅,而且燃燒的更劇烈。頓時,課堂熱鬧起來,個別學生情不自禁地喊出:真奇怪!他們感到疑惑不解,經過一番熱烈討論,小結得出:氧氣可以支持燃燒。為了加深學生對氧氣性質的認識,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又提出了幾個問題。如,「鍋里的油燒起來了,怎麼辦?」、「卧室的地板小面積起火,怎麼辦?」、「酒精燈的酒精倒出來後,起火了,怎麼辦?」……學生各抒已見,各有各的辦法,各有各的理由。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開拓了學生的思路,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二)巧設障礙或矛盾,促使學生想辦法解決問題 為了調動學生積極開展思維,改變過去實驗時動手多,動腦少,按著課本或教師的提示,照著葫蘆畫瓢的做法,我在設計教學時經常增加一些實驗,有時還有意設置一些障礙,以促使學生動腦筋、想辦法。在教學《熱空氣》一課的導入新課環節中,我做了一個演示實驗「會轉動的紙蛇」,學生看到原來不會動的紙蛇在酒精燈火焰的上方旋轉起來了,都很奇怪。這時我要求學生研究實驗裝置,找出其中道理。學生經過積極思考、觀察實驗,發現是向上流動的空氣使紙蛇旋轉起來,同時他們還發現「風的形成演示箱」里的空氣因為受熱而上升,以及旁邊的空氣流過來補充。經過討論他們還發現了地球上的風其實也就是這樣形成的,禁不住露出成功的喜悅。這樣,既動手又動腦,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同時培養了他們解決問題能力。 恩格斯曾說過:只要自然科學在思維著,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設。牛頓也曾說過:「沒有大膽的假設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假設」作為科學認識過程序中的基本環節,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自行探究的學習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假設就為問題的解決搭起了從未知到已知的橋梁。當學生發現問題後,他們很想知道「為什麼?」他們的腦海中即會出現一個個猜測性的答案。在教學《燃燒和滅火》一課時,學生做把火柴放在鐵片上,用酒精燈加熱,一會兒火柴的溫度達到了燃點,自燃起來了,做完後,有個學生問我,把紙放在鐵片上加熱能不能也燃燒,我在課前根本沒有想到這個問題,為了學生的探究興趣,我又讓他們把紙放在鐵片上加熱,看能不能也燃燒,最後,紙也燃燒起來,我認為這樣做很有必要,讓他們敢想,敢做,敢探究學習,這樣學生的興趣得到了培養,探究慾望得到了加強,想信他們對於科學課也會感興趣,只要是學生想探究的問題,教師都應感興趣,只有這樣,學生的探究式學習興趣才能夠得到培養。 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作出假設。縱然孩子們提出的假設可能不夠合理與深刻,但是這畢竟是孩子基於他們已有的認識與經驗而對未知所做出的推測;同時,這也是從問題此岸過渡到答案彼岸的橋梁。即使孩子走了彎路,這種體驗與經歷也是難能可貴的,它促使孩子反思出錯的原因,而探究學習中最主要的價值正在於其對孩子成長發展所起的作用。 (三)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優勢,加深對所探究知識的理解 教學中要求學生觀察的內容很多,但是有些內容需要觀察的時間很長,當堂課根本無法完成。這時,可以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豐富表現力,利用它把在教室里或在當時當地無法看到的,但又必須讓學生觀察的事物展示在他們的面前,再現事物發展的全過程,有效地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系,使學生在很短時間內完成觀察任務。在教學《植物怎樣度過「一生」》、《人類的進化》等內容時,雖然我們可以通過課本上的照片來解釋,也可以用相關標本進行直觀教學,但實際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利用多媒體,我們便可以將它們的發育、進化過程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跨越了時空限制,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此外,在教學中涉及到的一些珍禽異獸、古代生物、火山、地震等很難見到的自然事物、景觀,都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在學生眼前,使學生如臨其境,印象深刻,不僅在知識上得到滿足,而且學習情感、態度上更是得到整體提高,其效果是傳統學習方式所無法比擬的。 實驗在小學自然教學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是科學探究的重要一環,有助於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但是有些實驗難度較大,如果只讓學生看圖、看文字說明或聽教師講解、看教師示範,往往會因記憶不清造成步驟錯亂,甚至操作失誤等。在教學《給水加熱》中學習使用酒精燈加熱試管里的水、《顯微鏡的發明與發展》中學習使用顯微鏡觀察各種生物切片標本的方法等實驗活動,操作步驟復雜,注意事項很多,如果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實驗操作方法和過程製成卡通圖片、簡單動畫等加以形象演示,學生能夠很快知道操作要領,這樣,既增強了實驗效果,避免了時間上的浪費,又能教給學生正確的觀察實驗方法,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有目的地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四)使學習目標成為學生的內在需要 在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由認同目標,自主選擇目標,逐步過渡到自我設計學習目標,確立自己的知識技能目標,誘發他們「我要學」、「我要發展」的內在需要,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使其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獲得教學的成功。這就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領悟了「自主」,確立了學習過程中的「自我」。在教學《紙張》一課時,教師先和大家設定研究目標,接下來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提出問題和選擇方法,進行探究。在這節課中我們看到:有的學生選擇「比較紙的吸水性」、選用宣紙、牛皮紙、瓦楞紙、書寫紙來研究,將這些紙滴上紅墨水,看那種紙吸水快,並且提出了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滴水時要同時滴,水量要一樣等;有的學生選擇「比較紙的承受拉力程度」進行研究;有的學生選擇「比較紙的承受彎曲能力」等等。由於學習內容是自己選擇的,他們在學習時也特別認真,思維十分活躍,神情也十分專注,彷彿像科學家那樣在「真刀真槍」地進行研究。又如,在教學《點亮我的小燈泡》一課時,學生用教師提供的一節電池、一個小燈泡和一根電線,用小組合作的辦法,把小燈泡點亮,並要求把小燈泡連接的方法畫在科學記錄表上。各個小組有序地投入到合作學習中,過一會兒各小組陸續完成了任務,只有一組的小燈泡始終沒亮,他們在別組的歡呼聲中變得更加著急,當教師發現了這組的情況後,不是叫他們停下來,而是很親切地安慰他們:「沒關系,慢慢來,要不要老師幫助?」在老師的鼓勵下,他們又忙乎起來,但見一個同學一手拿電池,一手拿電線與電池的負極相碰,另一同學一手拿電線的另一頭,與電池的正極相碰,另一隻手拿小燈泡碰電池的正極。當老師發現了這一情況,馬上輕輕地提醒他們:「小燈泡有兩個連接點,你們只用到一個連接點,還有一個連接點是不是也要用起來?」在老師的引導啟發下,他們輕輕地商量了一下,馬上修改連接法,終於點亮了小燈泡,使每一個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五)提供有結構的研究材料,為學生探究活動創造條件 提供有結構材料,能有效為學生探究獲取知識創造條件。教學實踐證明,學生能歸納、概括出科學結論,是由於他們對有結構材料的觀察、實驗、分析綜合得出來的,因此,提供結構材料就顯得尤為重要。所謂「結構材料」是指材料的構成和搭配是根據所學知識認知原理精心設計,各種材料之間具有內在聯系,材料間的相互作用,可以為學生學習某種知識,提供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能啟發學生思路朝著建立某種概念,歸納某種規律方向發展。在教學《流動的空氣》一課中,為揭示「熱空氣上升,冷空氣補充,產生空氣對流而形成風」這一科學現象,我准備了兩組材料,一組是可以游動的小紙蛇,在火焰上面轉動,從而揭示熱空氣上升;另一組材料是一個兩端(上表皮用硬紙板製成)露出小孔(大孔防止被蠟燭點著,小孔插入蚊香用)的封閉塑料水槽,並提供蠟燭、蚊香,用水槽內的環境模擬地球地表環境,蠟燭模擬溫度高的地區,蚊香顯示空氣的流動,學生在點燃蚊香和蠟燭後看到煙(空氣)的流動情況,不僅明白了熱空氣上升,冷空氣流向熱空氣的空氣流動規律,而且能輕易地理解自然界風的形成原因。在這個過程中材料在形式上的啟發性結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學生通過了自己的觀察、實驗、分析綜合得出來的,因而是真實、生動、具體的,也是學生終生難忘的。提供有結構材料,是教師為學生實驗活動和獲得某種概念創造條件,對發展兒童學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獲取知識的發展能力有著積極作用。 (六)利用積極評價,形成良好的探究習慣 一提到評價,老師們往往會聯想到考查、考試。其實對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評價涉及到許多方面,考查、考試只是一個很小的方面。在科學課的標准中,對學生的評價問題作了詳細的敘述。課程標准中強調「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因此評價就不能僅在學習過程結束後再進行,而必須伴隨於教學過程之中」。因此,科學探究能力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探究結果,更重要的是關注他們的探究過程。學生在進行科學探究活動中,他們對自然事物的觀察、發現以及提出問題的能力;在探究實驗中的設計實驗、動手操作能力;對觀察、實驗中各種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歸納、總結、質疑、交流、評議等能力的提高;在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等過程中都體現了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這些方面都是評價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這是一張試卷所不能體現的。只有注重了探究過程的評價,才能有一個好的結果。另外,評價的方法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不只是考試這一種形式。例如:在平時為學生建立一個探究過程的記錄本,及時記錄學生的各種變化,從發展變化的程度上反映學生的探究能力。通過實驗競賽等形式來評價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完成一定的自然環境、自然事物或自然現象等的考察研究,撰寫考察報告來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等等。在對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評價時,應讓教師、學生、家長甚至社會成員參與。總之,應重視學生的評價,應有一個公正、積極的評價,以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 科學課堂的評價既包括學生的評價,老師的評價、家長的評價,還包括社會的評價。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科學課程標准》中也指出: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在評價上要體現多元化,強調評價的促進功能。首師大版科學教材為評價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而且評價的方式機會是非常靈活的:可以在教學活動結束時評價,可以將評價貫穿在教學過程中;評價時不僅要關注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此過程中每個環節的表現;不僅要對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做出評價,也要對學生課前准備做出評價;不僅對學生的小論文或研究報告進行評價,還要關注學生得到這些結果的方法及其間的經歷;不僅有學生的自評、互評,還有教師的評價、家長的評價,如他們提出研究的計劃和假設,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如何,在活動中是否表現出興趣、責任感、創造性與合作精神等等,都是評價學生不可多得的契機;一個新穎的設計方案,一個大膽的假設,一次與教材不同的設想,一個與眾不同的創造性活動,意見精美的手工製作,一次愉快的合作,一次有意義的調查……,都是給予學生評價的大好機會。其實,教師的評價不單是語言上的激勵,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翹起的大拇指、一次不經意的摸頭,對學生來說,都是無價的表揚,都是一種激勵。學生自評、互評的效果也是相當有效的,這樣學生會感到自己進步了,今後要比現在更有進步才對。對學生的評價還要注意發動學生家長共同參與,這樣會使學生的進步更加透明,學生會感到人人都在關注他,關心他,從而會使他更加有信心,進步的更快,更加有興趣的學習,探究能力也就逐步的得到提高。 三、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在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致力於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參與性,把學生引向他們的「最近發展區」,使他們的思維始終處於積極活躍的狀態,為學生以後的學習和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科學家的探索研究經歷告訴我們,探究的過程是艱苦的,往往一個課題要經歷千百次不懈的努力,最後才能獲得成功。美國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他發明電燈就進行了一千六百多次的實驗。大科學家尚且如此,小學生探究活動,我們絕不要擔心失敗,經歷失敗後獲得的成功,對學生的影響更強烈。他們在發展智能的同時情商也得到相應的發展。另外探究教學對教師的要求很高,我們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通曉科學學科的科學體系,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施探究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D. 教學反思對小學科學教師的重要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1、教學反思能不能真正地達到反思的作用,關鍵是看他們能否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能否有助於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科學教學不同於其他學科的教學,它需要教師的知識儲備更廣,因為科學涉及到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等眾多領域;需要的課前准備更為充分,因為科學學習需要有結構的探究材料,需要小組合作探究。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作為教師必須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轉變教學觀念,而這一過程教師必須要及時「反思」中快速地轉變過來,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從而適應當代教育的發展。
3、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而科學素養的形成不是短時間內完成的,它是學生不斷地接受與內化的漫長過程。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在學生的科學啟蒙階段即小學階段,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顯得尤其重要。有效的課堂教學不僅使學生學到科學知識,感受科學魅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到了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形成影響學生一生的能力。
「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也是提高教學的捷徑,因此教師必須總結出自我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要認識教學反思對於教師的重要性。
E. 小學六年級科學下冊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我注重教學方案的設計,採用科學的探究方法,指導學生用觀察法、實驗法版、討論法等學習權方法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用實驗的方法和比較的方法來感知物質的各種屬性,用觀察的方法了解物質的形狀,用討論的方法確定物質的內部屬性,用動手操作的方法感知物質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這些方法運用恰當,針對性強,能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快樂的學習。本課成功之處在於小組合作試驗前講明了實驗要求,讓學生更進一步明白要做什麼,怎麼做,提高了學生探究效果。也增長了學生科學探究能力。這節課的設計詳細,思路清晰,層次性強,結構緊湊,組織有序,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符合新課程理念,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F. 求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反思
在近兩年的小學《科學》課堂教育教學中,深感《科學》科目教學的不容易,深知《科學》教育教學的艱難與困域。現對本人在《科學》科目的教育教學中的體會做一梳理與反思。
一、 觀念滯後
《科學》是一門較為綜合的對學生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是非常有益的學科,但是現在有些教師(包括本人及學校某些領導在內),對此學科都當作傳統中的副科目對待,導致諸多教師在《科學》教育教學中都有不嚴格、不規范、不認真對待態度,也導致了學生對學習《科學》此科目的馬虎應付態度。同時也致使學校對《科學》教育教學管理質量的低下,從而造成學生在整體素質的缺陷,誤人子弟,殃及社會,損於國家。這是何等的嚴重問題!頗值得教育界的重要人士及各基層的諸多教育工作者與各領導的熱切關注、支持與幫助。同時,也很值得相關的直屬管理領導的認真反思。制度是否健立健全了,制定的制度是否真正落實執行了,落實的程度如何,基層的某個角落是否存在有「被遺忘的角落」,是否有弄虛作假的行為,各學校各教師是否尚存在馬虎應付的心理,如何處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問題,等等。這都是需要教育直屬界的領導的認真、踏實、嚴肅對待與落實的嚴峻問題,否則一切都是空話一句,一切都是假工假做假應付假態度!總之,領導、教師的新課改的教育教學觀念必須要徹底、徹底的改變。
二、理念欠缺
國家對各課程的改革已實施幾年,可以說國家各教育培訓部門每年都進行了相關的各學科的課程項目的有計劃的有系列的教育培訓。但效果是不是很好,想必大家心裏面都有個底。實話實說,現在我們的諸多教師都是被傳統的教育教學的舊觀念嚴重束縛著,在小學都是把語文、數學當作主科目看待,其他的都是副科目。在接受新課程的教育教學的培訓時,也存在著這樣的偏科嚴重心理,特別是某些學校的主管領導也同樣存在著這樣的偏科心理,致使在接受這樣的「副科」教育培訓時,教師馬虎應付,甚至有些學校領導明知有這樣的相關的「副科目」的教育培訓,而沒有派相關「副」科目的教師去進行相應的教育培訓,導致了教師在進行這樣的「副」科目的教育教學中,觀念難改,理念缺乏,教改無果,教育無望。譬如,某些教師在上《科學》的課時,只是把課文念一遍,學生在下面聽一下就算了事,至於其相關的實驗、活動或某種探索,一句話「學校的條件有限」就把本來是非常能引起學生興趣的事情給搪塞過去了。還有更甚者的是,有些教師為了省事,上課時,直接把本該是由學生課中或是課後去認真思考、探討、交流或查詢來解決的時事知識、地理基礎常識或是政治常識等問題的答案直接告訴了學生,致使學生都有了不愛思考、不想探討,不善交流等的不良習慣。學生在學習上的創新性思維、獨特的思考等能力都得不到應有的培養。這樣學生就習慣了「飯來張口,衣到伸手」,於是,教師教得多「死」,學生也就學得多「死」。另外,尚有部分年級的《科學》的任教教師,對所教學科只是蜻蜓點水般地隨便選了部分內容來教教而已,當然這也可能與學校安排的《科學》科目節數太少的原因有關(有的一周只一節),這樣,教師教得「輕松」,學生也學得不知「天南地北」,學生得到的只是零散的不系統的科學知識,怎能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的提高,怎能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怎能促進新形勢新課改「更上一層樓」,跨上新台階。
因此,可以這樣說,作為新時期形勢下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有必要有責任認真學習新知識與新的課改理念,徹底擺脫舊的傳統教學觀念、方式的束縛,用新理念、新知識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綜合知識水平和整體素質素養。同時,在工作中要有認真、負責、踏實的工作態度,這樣才能適應新時期新課改的教育教學工作,才能辜負國家和人民付於我們的責任,才能對得起我們的後代的子子孫孫。
三、 資源缺乏
農村鄉鎮小學,特別是邊遠偏僻的農村小學,在各年級的《科學》教育教學中,由於教學資源的嚴重缺乏,在教學中有許多都涉及到實驗、活動或需要上網查詢才能解決的各種問題,教師只能照書讀書,把「復雜」的問題簡單的一筆帶過,把教學內容應付完畢就算「萬事大吉」了。於是都形成了領導不重視,教師不認真,學生不積極的惡的連鎖反應,造成了設了科目而又不重視科目的不良局面,浪費了課本、人才等資源,耽誤了學生的智力、能力等培養,影響了學生的一生。同時,也剝弱了教師的教學銳氣與消退了學生在學習中的興趣。因此,本人熱切呼籲上級直屬主管領導、學校的主要領導和廣大教師都要積極行動起來,為中小學的各科目教學,特別是所謂的「副」科目的教學,創造一個良好的有利於教育教學進行的硬體環境,為我們的新課改做好步步升高的鋪墊,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出整體素質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做好充分的准備。
總之,小學《科學》科目的教育教學,需要大家的共同熱切的努力與支持、配合與合作。同時,也特別需要《科學》科目的組織教學的領導與教師要努力切實轉變教學觀念,用上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去努力挖掘可利用的教學資源與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盡可能地把《科學》科目教得更加科學與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