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同步第四頁課後智慧拓展題怎麼做
摘要】力度空前、理念新穎的數學課程改革,有力地促進了教師角色的轉換,改變了 教師的教學教研觀念和方式, 更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精神風貌。 作為新課程推行的主體 ——教師,想迅速成長,須合理、有效地對我們教學進行反思,才能達到「在發展學生的同 時實現教師自身的提高」的目的。
【關鍵詞】高中數學新課標
教學反思
「吾日三省吾身」是我國古代的教育家對反思問題的最簡潔表達。新課程標准頒布,為 新一輪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時也為教師的發展指明了道路,作為教師的我們,須認真學 習新課程標准和現代教學教育理論, 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並上升到理性思考, 盡快跟上 時代的步伐。我從事高中數學教學已有一段時間,在教學中,經歷了茫然與彷徨,體驗了無 所適從到慢慢摸索的課堂教學組織,其間不乏出現各種思維的碰撞,而正是這些體驗、碰撞 不斷的引起我對高中數學教學的反思, 更加堅定了課改的信念, 並從中得到啟迪, 得到成長。
一、教學觀念上反思
課改,首先更新教學觀念,打破陳舊的教學理念,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懂得還不等於 己知,理解還不等於知識,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識,還必須思考。 」作為新課程推行的主體 ——教師,長期以來已習慣於 「以教師為中心」 的教學模式, 而傳統的課堂教學也過分強調了 教師的傳承作用,思想上把學生看做消極的知識容器,單純地填鴨式傳授知識,學生被動地 接受,結果事倍功半。新課改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 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學生在老師引導下,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獲取知識,發展思維能力,讓學生經過猜疑、嘗 試、探索、失敗,進而體會成功的喜悅,達到真正的學!所以,現在教師角色的定位需是在 動態的教學過程中, 基於對學生的觀察和談話, 「適時」 地點撥思維受阻迷茫的學生, 「適度」 地根據不同心理特點及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思考問題, 「適法」地針對不同 類型知識選擇引導的方法和技巧。
二、關注初高中銜接問題
初教高一時,深感高中教材跨度大,知識難度、廣度、深度的要求大幅高,這種巨大的 差異,使剛從初中升到高中的學生一下子無從適應,數學成績出現嚴重的滑坡,總感數學難
學,信心不足。由於大部分學生不適應這樣的變化,又沒有為此做好充分的准備,仍然按照 初中的思維模式和學習方法來學習高中數學知識, 不能適應高中的數學教學, 於是在學習能 力有差異的情況下而出現了成績分化,學習情緒急降。作為教師應特別關注此時的銜接,要 充分了解學生在初中階段學了哪些內容?要求到什麼程度?哪些內容在高中階段還要繼續 學習等等, 注意初高中數學學習方式的銜接, 重視培養學生正確對待困難和挫折的良好心理 素質,適應性能力,重視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激發學生主動的學習動機,加強學法指導, 引導學生閱讀、歸納、總結,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善於思考、勇於鑽研的意識。
㈡ 小學數學拓展性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的基本要求
1.數學課程2.數學(主講數學的作用)3.數學學習4.數學教學活動5.評價6.現代信息技術
㈢ 小學數學傳統教學模式落後了嗎
不能這么說,只是現在的教學模式多了一些學生的活動,更注重學生的主動學,而老師盡量少講。
㈣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中實施發展生本智慧
、什麼是生本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模式具有哪些特徵?
生本課堂教學模式是在生本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的,為完成課程標准所規定的學目標和內容,圍繞相關教學內容形成的比較穩定且簡明的教學結構理論框架及其具體可操作的教學活動方式。通常是多種教育教學方法策略的組合運用。作為結構框架,突出了教學模式從宏觀上把握教學活動整體及各要素之間內部的關系和功能;作為具體可操作的教學活動方式,則突出了教學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生本課堂教學模式和一般教學模式一樣,也具有以下特徵:
①簡約明確
教學模式是簡約化了的教學結構理論框架及活動方式,以精練的語言、象徵性的圖式或明確的符號表達出來。既能使那些紛繁雜亂的實踐經驗理論化,又能在人們頭腦中形成一個比抽象的理論更具體、簡明的框架,易於理解,便於掌握,方便交流,運用簡便,適於傳播。
目前,生本課堂教學模式的形態主要有:
1)條文型。通過非概念化的語言「跳躍式」表達,相對全面,便於操作。如:我們提倡小學數學新授課可以採用的一般性的教學模式是:「情境導入,自主探究;小組交流,展示點撥;鞏固反饋,拓展提升」。這就是一個條文式的教學模式。
2)框圖型。這類模式僅暗示大意,通常只將變數的邏輯關系勾畫出來。如「空間與圖形」中的「圖形的認識」教學時,我們提倡應用如下教學模式:
3)公式型。這類模式主要採用教學公式或類似形式表達。如,教育局提出的「1+5」生本教育研究框架,歇馬小學的「426自主學習」生本課堂教學模式等,就是一種公式型模式。
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是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圍繞著具體的教學目標設計的,每種教學模式的有效運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條件,因此不存在對任何教學過程都適用的普適性的模式,也談不上哪一種教學模式是最好的。評價最好教學模式的標準是在課堂教學中達到教育教學目標最有效的教學模式。教學中選擇教學模式時必須注意不同教學模式的特點和性能,注意教學模式的指向性。生本課堂教學模式就明確指向於「先學後教」、「以學定教」,充分體現以生為本。
㈤ 如何進行小學數學鞏固應用與拓展延伸的教學
一、利用拓展延伸,引領學生體驗生活中的數學。
《標准》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有價值的數學應該與學生現實生活有密切的關系,是對他們有吸引力,能使他們產生興趣的內容。比如在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分米、米以後,我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測量周圍事物的長度,自己的書桌、身高,到教室、黑板的長寬,父母的腰圍等;在認識了元角分後,讓學生課後模擬超市購物活動,既鞏固了學生所學的知識,又加強了學生間的合作與交流;學習比的知識時,讓學生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搜集了各種形式的比,並在課堂教學中成為有效的學習資源,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了數學中的比的實際意義。
二、利用拓展延伸,培養學生動手實踐操作能力。
數學內容相對比較抽象,在有限的教學時空中,學生不可能都有機會動手實踐,而課外則有更多的時間與機會,在數學相關知識的學習後如能及時設計實踐性的拓展作業,將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如教學《可能性的大小》,可以設計這樣的實踐題:自己做一個轉盤,塗上紅色、黃色和綠色,要使指針轉動後偶爾落在綠色區域,而落在紅色、黃色區域的次數差不多,應怎樣塗色?先試著塗一塗,再轉動若干次,看看結果怎樣?這樣的實踐性作業可以使學生自覺地將數學知識運用於動手實踐中,而且學生可以根據的自己的想法進行富有個性的設計。
三、利用拓展延伸,帶領學生進入數學新時空。
教師要利用拓展延伸,鼓勵學生讀一些數學課本以外的科普讀物、數學網站等的閱讀思考活動,以引起思想共鳴和模仿實踐,可以提高學生數學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求知慾。向學生提供好的課外讀物,訂閱一些數學刊物,如《小學生數學報》等,幫助和鼓勵他們利用課外時間積極地閱讀,可以使他們開闊知識視野,提高他們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寫數學日記,數學日記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真實寫照。讓學生通過隨筆或日記的方式記錄下來,能夠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密切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通過數學日記,使學生,家長、教師之間得到了很好的互動,孩子們也能把平時不敢說的話在日記中表達出來,彼此之間更多了一份了解。開展數學小調查活動,讓學生進行社會實踐,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活動能力,擴展學生的視野。
小學數學課程的拓展延伸應注意的問題:
不適時機與過度拓展延伸,往往帶來較差的效果,所以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拓展延伸活動的內容要適量。
拓展延伸活動的內容太少了,作用不大,太多了,又會喧賓奪主。合適的量度需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所教學生認知需要來定。每項活動都有明確的目標,拓展延伸活動是為達成教學目標服務的,過量的拓展延伸活動會無端增加學生學習負擔,減弱學習興趣。
二,拓展延伸活動的內容的難度要適當。
拓展延伸一定要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知特點及知識經驗進行適度的拓展延伸。不要因拓展延伸需要而忽略學生的認識理解程度。需要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分析各種教輔資料,多角度、多層面地刪選與補充有價值的資源,更好地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認知結構。
三、拓展延伸活動的內容不能忽視教材體系。
很多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往往對教學拓展延伸進行了預設,尤其在新課學習環節。但部分教師僅從教的角度考慮問題,為了完成預設的教學流程,忽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忽視學生的主動探究,更忽視忽視教材體系。每節數學課都有學習主題,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與相關的知識經驗,教師總會制定課時教學目標。但很多教師的教學拓展延伸活動忽視了教學重點,偏離了學習主題,游離了教材,有點喧賓奪主,成了無效勞動。拓展延伸活動的內容要充分樹立教材觀,從整個小學數學教學內容來整體分析,有目的、有層次地系統地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培養學生對於數學的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數學學習拓展延伸活動為我們的數學課堂打開了通向大千世界的窗口,讓學生在更廣闊的數學天地中獲取信息,整合信息,豐富知識,感悟思想,創生思維,提升學習品質。有價值的課外拓展延伸活動是對課堂數學學習的有效補充,只要我們認真解讀教材,客觀分析學情,對課堂教學進行有效拓展延伸,克服隨意性、盲目性,提高針對性、有效性,凸顯自主性,創新性。可以激發學生的研究熱情,同時也可以使學生養成用數學、做數學的良好習慣,只有注重知識的延伸與拓展,才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探索與發現、鞏固與提高,創新意識與能力也能得到有效培養。
㈥ 談如何處理數學教學中的傳統繼承和創新發展的關系
【摘要】作為數學教師,要明白進行新課改是素質教育發展的深入,是對傳統教學的改革,是在傳統教學基礎上的一種推陳出新,因此要正確處理好數學教學中的傳統繼承和創新發展的關系。
【關鍵詞】數學;小學;教學;處理;傳統;創新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承前啟後、一脈相承的,我國傳統教學的確存在著許多弊端。新課改是素質教育發展的深入,是對傳統教學的改革,是在傳統教學基礎上的一種推陳出新。我們所持的態度應對傳統教學在總體批判的同時不妨對其部分合理內核的吸收、繼承與創新。那麼,怎樣才能處理好新課程下傳統教學的繼承與創新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去考慮:
一、正確處理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定位
新課程強調轉變教師的角色,教學重心從以教師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這是正確的。但是,許多教師還沒來得及真正領悟「主導」和「主體」二者間關系的實質,卻為了使自己的教育思想能與時俱進,急於「照葫蘆畫起瓢」來:在課堂上該講的不講,認為要落實新課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理念,教師就必須讓出「講」壇,做到「少講」,甚至「不講」。
葉聖陶先生說:「教是為著不需要教」。他這句話揭示了教與學的密切關系,教師不教,學生就不可能獲得「不需要教」的能力,面對一些比較抽象的數學知識,尤其是學生的未知領域,該講解處就應理直氣壯地去講解。否則,如果對學生模糊不清的東西不加明晰,對學生得出的錯誤結論不給予糾正,學生就會誤解為得到了老師的認可。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教師做什麼,怎樣做,也對其自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需要廣大教師在豐富的教學活動中創造出新的教育經驗,產生出更多的教育智慧。
二、正確處理接受學習方式與探究性學習方式的關系
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憑借其在豐富課堂交往方式、擴展信息交流維度、培養溝通協作素養等方面的優勢,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青睞。但這並不意味著對傳統的接受性學習方式的全盤否定,實際上,探究性學習方式和接受性學習方式兩者並非是完全對立的,每一種學習方式都有其產生的歷史背景,有針對性和有效性,也有其局限性。新課程標准強調要轉變學習方式,是為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的過分講解而言的,並不否定教師講解的意義和價值。對孩子們初次接觸的一些基本概念、方法等內容是人為規定、約定俗成的,就宜用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而並非一定得合作探究,組織構建。
事實證明,決定學習方式是否有意義、有效的關鍵並不在於學習方式本身,而在於學習者的態度、方法、已有的學習水平和學習條件,學習方式運用的好壞,關鍵在於選擇。因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於處理好傳統的接受性學習方式和探究性學習方式的關系。讓兩者優勢互補,使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既可以看到學生觀點的交鋒,智慧的碰撞,看到師生之間無拘無束的情感交流,又可以看到教師對基礎知識扎實有效的訓練,充分感受課堂教學的魅力。
三、正確處理數學和生活的關系
就當前數學教學改革的現狀而言,數學的生活化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在普遍關注的情況下,卻存在著兩種極端現象:一種是沿襲傳統,仍然注重傳授數學知識,忽視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另一種是「超越」標准,一味追求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而忽略數學學科必要的雙基。數學基本生活,數學的知識本來就來源於生活,所以我們的教學應貼近生活:但數學又高於生活,學習數學不僅僅是生活的需要,同時也是學習本身的需要,數學不只是生活的簡單「復制」和「粘貼」,而是對生活的再加工。我們應該要注重數學問題生活化,同時也應注意生活問題數學化,恰當正確地處理好兩者關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正確處理好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做到數學教學適度生活化,才能真正地實現新課程標準的目標。
我們應該承認,傳統的教育教學確實存在這樣那樣的弊端,但絕不是一無是處。對於新課標新課程,我們不必人為地給它塗上神秘的色彩;對於舊課標舊課程,也沒有必要過多去吐口水。一句話,對於傳統教育教學,我們不拋棄,而是要揚棄,要發展。
參考文獻
[1]羅艷麗.小學數學課程改革實施中的幾點收獲[J].小學教學參考2012(3).
㈦ 小學數學教學的教法和學法主要有哪些
19種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總結
良好的方法能使我們更好地發揮運用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阻礙才能的發揮.------[英]貝爾納
「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小學數學課程標准)
數學思維方法分為兩種,形象思維方法和抽象思維方法.
小學數學要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並在此基礎上,為發展抽象思維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形象思維方法
形象思維方法是指人們用形象思維來認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它的思維基礎是具體形象,並從具體形象展開來的思維過程.
形象思維的主要手段是實物、圖形、表格和典型等形象材料.它的認識特點是以個別表現一般,始終保留著對事物的直觀性.它的思維過程表現為表象、類比、聯想、想像.它的思維品質表現為對直觀材料進行積極想像,對表象進行加工、提煉進而提示出本質、規律,或求出對象.它的思維目標是解決實際問題,並且在解決問題當中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
1、實物演示法
利用身邊的實物來演示數學題目的條件和問題,及條件與條件,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種方法可以使數學內容形象化,數量關系具體化.比如:數學中的相遇問題.通過實物演示不僅能夠解決「同時、相向而行、相遇」等術語,而且為學生指明了思維方向.再如,在一個圓形(方形)水塘周圍栽樹問題,如果能進行一個實際操作,效果要好得多.
二年級數學教材中,「三個小朋友見面握手,每兩人握一次,共要握幾次手」與「用三張不同的數字卡片擺成兩位數,共可以擺成多少個兩位數」.像這樣的有關排列、組合的知識,在小學教學中,如果實物演示的方法,是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的.
特別是一些數學概念,如果沒有實物演示,小學生就不能真正掌握.長方形的面積、長方體的認識、圓柱的體積等的學習,都依賴於實物演示作思維的基礎.
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盡可能多地製作一些數學教(學)具,而且這些教(學)具用過後要好好保存,可以重復使用.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
績.
2、圖示法
藉助直觀圖形來確定思考方向,尋找思路,求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圖示法直觀可靠,便於分析數形關系,不受邏輯推導限制,思路靈活開闊,但圖示依賴於人們對表象加工整理的可靠性上,一旦圖示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易使在此基礎上的聯想、想像出現謬誤或走入誤區,最後導致錯誤的結果.比如有的數學教師愛徒手畫數學圖形,難免造成不準確,使學生產生誤解.
在課堂教學當中,要多用圖示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有的題目,圖畫出來了,結果也就出來的;有的題,圖畫好了,題意學生也就明白了;有的題,畫圖則可以幫助分析題意、啟迪思路,作為其他解法的輔助手段.
例1 把一根木頭鋸成3段需要24分鍾,鋸成6段需要多少分鍾?(圖略)
思維方法是:圖示法.
思維方向是:鋸幾次,每次用幾分鍾.
思路是:鋸3段鋸了幾次,每次用幾分鍾,鋸6段鋸了幾次,需要多少分鍾.
例2 判斷 等腰三角形中,點D是底邊BC的中點,圖甲的面積比圖乙的面積大,圖甲的周長比圖乙的周長長.(圖略)
思維方法:圖示法.
思維方向:先比較面積,再比較周長.
思路:作條輔助線.圖甲占的面積大,圖乙所佔面積小,所以「圖甲的面積比圖乙的面積大」是正確的.線段AD比曲線AD短,所以「圖甲的周長比圖乙的周長長」是錯誤的.
3、列表法
運用列出表格來分析思考、尋找思路、求解問題的方法叫做列表法.列表法清晰明了,便於分析比較、提示規律,也有利於記憶.它的局限性在於求解范圍小,適用題型狹窄,大多跟尋找規律或顯示規律有關.比如,正、反比例的內容,整理數據,乘法口訣,數位順序等內容的教學大都採用「列表法」.
用列表法解決傳統數學問題:雞兔同籠問題.製作三個表格:第一張表格是逐一舉例法,根據雞與兔共20隻的條件,假設雞只有1隻,那麼兔就有19隻,腿共有78條……這樣逐一列舉,直至尋找到所求的答案;第二張表格是列舉了幾個以後發現了只數與腿數的規律,從而減少了列舉的次數;第三張表格是從中間開始列舉,由於雞與兔共20隻,所以各取10隻,接著根據實際的數據情況確定列舉的方向.
4、探索法
按照一定方向,通過嘗試來摸索規律、探求解決問題思路的方法叫做探究法.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在數學里,「難處不在於有了公式去證明,而在於沒有公式之前,怎樣去找出公式來.」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人們在難以把問題轉化為簡單的、基本的、熟悉的、典型的問題時,常常採取的一種好方法就是探究、嘗試.
第一、探究方向要准確,興趣要高漲,切忌胡亂嘗試或形式主義的探究.例如,教學「比例尺」時,教師創設「學生出題考老師」的教學情境,師:「現在我們考試好不好?」學生一聽:很奇怪,正當學生疑惑之時,教師說:「今天改變過去的考試方法,由你們出題考老師,願意嗎?」學生聽後很感興趣.教師說:「這里有一幅地圖,你們用直尺任意量出兩地的距離,我都能很快地告訴你們這兩地之間的實際距離,相信嗎?」於是學生紛紛上台度量、報數,教師都一個接一個地回答對應的實際距離.學生這時更感到奇怪,異口同聲地說:「老師您快告訴我們吧,您是怎樣算的?」教師說:「其實呀,有一位好朋友在暗中幫助老師,你們知道它是誰嗎?想認識它嗎?」於是引出所要學習的內容「比例尺」.
第二、定向猜測,反復實踐,在不斷分析、調整中尋找規律.
例3 找規律填數.
(1)1、4、 、10、13、 、19;
(2)2、8、18、32、 、72、 .
第三,獨立探究與合作探究結合.獨立,有自由的思維時空;合作,可以知識上互補,方法上互相借鑒,不時還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盡量創設讓學生去探究的情景,創造讓學生去探究的機會,鼓勵有探究精神和習慣的學生.
5、觀察法
通過大量具體事例,歸納發現事物的一般規律的方法叫做觀察法.巴浦洛夫說:"應當先學會觀察,不學會觀察永遠當不了科學家.」
小學數學「觀察」的內容一般有:①數字的變化規律及位置特點;②條件與結論之間的關系;③題目的結構特點;④圖形的特點及大小、位置關系.
如:觀察一組算式:25×4=4×25,62×11=11×62,100×6=6×100……歸納出乘法交換率:在乘法算式里,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
「觀察」的要求:
第一、觀察要細致、准確.
例4 找出下列各題錯在哪裡,並改正.
(1)25×16=25×(4×4)=(25×4)×(25×4);
(2)18×36+18×64=(18+18)×(36+64)
例5 直接寫出下列各題的得數:
(1)3.6+6.4 (2)3.6+6.04
(3)125×57×0.04 (4)(351-37-13)÷5
第二、科學觀察.科學觀察滲透了更多的理性因素,它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察看研究對象.比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要做到「有序」觀察:(1)面——形狀、個數、面與面之間的關系;(2)棱——棱的形成、條數、棱與棱之間的關系(相對的棱相等;相對的棱有四條;長方體的棱可以分為三組);(3)頂點——頂點的形成、個數,認識頂點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引出長方體長、寬、高的概念.
第三, 觀察必定與思考結合.
例6
7
10
6
18
這是一年級下學期的一道思考題,如果只觀察不思考,這道題目讓干什麼就不知道.
6、典型法
針對題目去聯想已經解過的典型問題的解題規律,從而找出解題思路的方法叫做典型法.典型是相對於普遍而言的.解決數學問題,有些需要用一般方法,有些則需要用特殊(典型)方法.比如,歸一、倍比和歸總演算法、行程、工程、消同求異、平均數等.
運用典型法必須注意:
(1)要掌握典型材料的關鍵及規律.
例7 已知爸爸比兒子大30歲,爸爸今年的年齡正好是兒子的7倍.爸爸、兒子今年分別是多少歲?關鍵點在:爸爸比兒子大30歲,爸爸的年齡比兒子多幾倍.典型題都有典型解法,要想真正學好數學,即要理解和掌握一般思路和解法,還要學會典型解法.
(2)熟悉典型材料,並能敏捷地聯想到所適用的典型,從而確定所需要的解題方法.
例8 見到「某城市有一條公共汽車線路,長16500米,平均每隔500米設一個車站.這條線路需要設多少個車站?」這樣題目,就應該聯想到上面所講到的「鋸木頭用多少分鍾」的典型問題.
(3)典型和技巧相聯系.
例9 甲乙兩個工程隊共有82人,如果從乙隊調8人到甲隊,兩隊人數正好相等.甲乙兩隊原來各有多少人?這題目的技巧:調前、調後兩隊總人數沒變.先算調後各隊人數,再算原來各隊人數.
7、放縮法
通過對被研究對象的放縮估計來解決問題的方法叫做放縮法.放縮法靈活、巧妙,但有賴於知識的拓展能力及其想像能力.
例16 求12和9的最小公倍數.
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一般的方法是「短除式」方法,它是根據這兩個數的質因數情況來求出它們的最小公倍數的.但也有兩個典型方法:一是「如果兩個數是互質數,那麼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就是它們的乘積」;二是「如果大數是小數的倍數,那麼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就是大數」.現在我們根據典型方法二,進行擴展運用,放大「大數」來求12和9的最小公倍數.
12不是9的倍數,就把它放大2倍,得24,仍然不是9的倍數,放大3倍,得36,36是9的倍數,那麼,12和9的最小公倍數就是36.這種方法的關鍵點在於,如果大數不是小數的倍數,就把大數翻倍,但一定從2倍開始,如果一下子擴大6倍,得數是它們的公倍數,而不是最小的了.
例17 期末考試,小剛的語文成績和英語成績的和是197分;語文和數學成績加起來是199分;數學和英語成績加起來是196分.想一想,小剛的哪科成績最高?你能算出小剛的各科成績嗎?
思路一:「放大」.通過觀察發現,語、數、外三科成績在題目中各出現兩次,我們求197+199+196的和,這個和是「語數外成績的2倍」,除以2得三科成績之和,再減去任意兩科的成績,就得到第三科的成績.
思路二:「縮小」.我們用語數成績的和減去語外的成績,199-197=2(分),這是數學減英語成績的差.數學和英語的和是196分,再求數學的分數就不難了.
放縮法有時運用在估算和驗算上.
例18 檢驗下列計算結果是否正確?
(1)18.7×6.9=137.3; (2)17485÷6.6=3609.
對於(1)用總體估計,放大至19×7=133,估計得數要小於133,所以本題結果錯誤.對於(2)用最高位估計,把17看作18,把6.6看作6,18÷6=3,顯然答數的最高位不會是3,故本題結果也不正確.
例19 把雞和兔放在一起,共有48個頭,114隻足,問雞、兔各有幾只.
這是一道雞兔同籠的典型問題,我們也用放縮法,不妨把雞和兔的足數縮小2倍,那麼,雞的足數和它的頭數一樣,而兔的足數是它的只數的2倍.所以,總的足數縮小2倍後,雞和兔的總足數與它們的總只數相差數就是兔的只數.
8、驗證法
你的結果正確嗎?不能只等教師的評判,重要的是自己心裡要清楚,對自己的學習有一個清楚的評價,這是優秀學生必備的學習品質.
驗證法應用范圍比較廣泛,是需要熟練掌握的一項基本功.應當通過實踐訓練及其長期體驗積累,不斷提高自己的驗證能力和逐步養成嚴謹細致的好習慣.
(1)用不同的方法驗證.教科書上一再提出:減法用加法檢驗,加法用減法檢驗,除法用乘法驗算,乘法用除法驗算.
(2)代入檢驗.解方程的結果正確嗎?用代入法,看等號兩邊是否相等.還可以把結果當條件進行逆向推算.
(3)是否符合實際.「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話要落實在教學中.比如,做一套衣服需要4米布,現有布31米,可以做多少套衣服?有學生這樣做:31÷4≈8(套)
按照「四捨五入法」保留近似數無疑是正確的,但和實際不符合,做衣服的剩餘布料只能捨去.教學中,常識性的東西予以重視.做衣服套數的近似計算要用「去尾法」.
(4)驗證的動力在猜想和質疑.牛頓曾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猜」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重要策略.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激發「我要學」的願望.為了避免瞎猜,一定學會驗證.驗證猜測結果是否正確,是否符合要求.如不符合要求,及時調整猜想,直到解決問題.
二、抽象思維方法
運用概念、判斷、推理來反映現實的思維過程,叫抽象思維,也叫邏輯思維.
抽象思維又分為:形式思維和辯證思維.客觀現實有其相對穩定的一面,我們就可以採用形式思維的方式;客觀存在也有其不斷發展變化的一面,我們可以採用辯證思維的方式.形式思維是辯證思維的基礎.
形式思維能力: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判斷、推理.
辯證思維能力:聯系、發展變化、對立統一律、質量互變律、否定之否定律.
小學數學要培養學生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重點突出在:(1)思維品質上,應該具備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聯系性和創造性.(2)思維方法上,應該學會有條有理,有根有據地思考.(3)思維要求上,思路清晰,因果分明,言必有據,推理嚴密.(4)思維訓練上,應該要求:正確地運用概念,恰當地下判斷,合乎邏輯地推理.
9、對照法
如何正確地理解和運用數學概念?小學數學常用的方法就是對照法.根據數學題意,對照概念、性質、定律、法則、公式、名詞、術語的含義和實質,依靠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記憶、辨識、再現、遷移來解題的方法叫做對照法.
這個方法的思維意義就在於,訓練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正確理解、牢固記憶、准確辨識.
例20、三個連續自然數的和是18,則這三個自然數從小到大分別是多少?
對照自然數的概念和連續自然數的性質可以知道:三個連續自然數和的平均數就是這三個連續自然數的中間那個數.
例21、判斷:能被2除盡的數一定是偶數.
這里要對照「除盡」和「偶數」這兩個數學概念.只有這兩個概念全理解了,才能做出正確判斷.
10、公式法
運用定律、公式、規則、法則來解決問題的方法.它體現的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繹思維.公式法簡便、有效,也是小學生學習數學必須學會和掌握的一種方法.但一定要讓學生對公式、定律、規則、法則有一個正確而深刻的理解,並能准確運用.
例22、 計算59×37+12×59+59
59×37+12×59+59
=59×(37+12+1)…………運用乘法分配律
=59×50 …………運用加法計演算法則
=(60-1) ×50 …………運用數的組成規則
=60×50-1×50 …………運用乘法分配律
=3000-50 …………運用乘法計演算法則
=2950 …………運用減法計演算法則
11、比較法
通過對比數學條件及問題的異同點,研究產生異同點的原因,從而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叫比較法.
比較法要注意:
(1)找相同點必找相異點,找相異點必找相同點,不可或缺,也就是說,比較要完整.
(2)找聯系與區別,這是比較的實質.
(3)必須在同一種關系下(同一種標准)進行比較,這是「比較」的基本條件.
(4)要抓住主要內容進行比較,盡量少用「窮舉法」進行比較,那樣會使重點不突出.
(5)因為數學的嚴密性,決定了比較必須要精細,往往一個字,一個符號就決定了比較結論的對或錯.
例23、填空:0.75的最高位是( ),這個數小數部分的最高位是( );十分位的數4與十位上的數4相比,它們的( )
相同,( )不同,前者比後者小了( ).
這道題的意圖就是要對「一個數的最高位和小數部分的最高位的區別」,還有「數位和數值」的區別等.
例23、六年級同學種一批樹,如果每人種5棵,則剩下75棵樹沒有種;如果每人種7棵,則缺少15棵樹苗.六年級有多少學生?
這是兩種方案的比較.相同點是:六年級人數不變;相異點是:兩種方案中的條件不一樣.
找聯系:每人種樹棵數變化了,種樹的總棵數也發生了變化.
找解決思路(方法):每人多種7-5=2(棵),那麼,全班就多種了75+15=90(棵),全班人數為90÷2=45(人).
12、分類法
俗語: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根據事物的共同點和差異點將事物區分為不同種類的方法,叫做分類法.分類是以比較為基礎的.依據事物之間的共同點將它們合為較大的類,又依據差異點將較大的類再分為較小的類.
分類即要注意大類與小類之間的不同層次,又要做到大類之中的各小類不重復、不遺漏、不交叉.
例24、 自然數按約數的個數來分,可分成幾類?
答:可分為三類.(1)只有一個約數的數,它是一個單位數,只有一個數1;(2)有兩個約數的,也叫質數,有無數個;(3)有三個約數的,也叫合數,也有無數個.
13、分析法
把整體分解為部分,把復雜的事物分解為各個部分或要素,並對這些部分或要素進行研究、推導的一種思維方法叫做分析法.
依據:總體都是由部分構成的.
思路:為了更好地研究和解決總體,先把整體的各部分或要素割裂開來,再分別對照要求,從而理順解決問題的思路.
也就是從求解的問題出發,正確選擇所需要的兩個條件,依次推導,一直到問題得到解決為止,這種解題模式是「由果溯因」.分析法也叫逆推法.常用「枝形圖」進行圖解思路.
例25、玩具廠計劃每天生產200件玩具,已經生產了6天,共生產1260件.問平均每天超過計劃多少件?
思路:要求平均每天超過計劃多少件,必須知道:計劃每天生產多少件和實際每天生產多少件.計劃每天生產多少件已知,實際每天生產多少件,題中沒有告訴,還得求出來.要求實際每天生產多少件玩具,必須知道:實際生產多少天,和實際生產多少件,這兩個條件題中都已知.
枝形圖:(略)
14、綜合法
把對象的各個部分或各個方面或各個要素聯結起來,並組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來研究、推導和一種思維方法叫做綜合法.
用綜合法解數學題時,通常把各個題知看作是部分(或要素),經過對各部分(或要素)相互之間內在聯系一層層分析,逐步推導到題目要求,所以,綜合法的解題模式是執因導果,也叫順推法.這種方法適用於已知條件較少,數量關系比較簡單的數學題.
例26、兩個質數,它們的差是小於30的合數,它們的和即是11的倍數又是小於50的偶數.寫出適合上面條件的各組數.
思路:11的倍數同時小於50的偶數有22和44.
兩個數都是質數,而和是偶數,顯然這兩個質數中沒有2.
和是22的兩個質數有:3和19,5和17.它們的差都是小於30的合數嗎?
和是44的兩個質數有:3和41,7和37,13和31.它們的差是小於30的合數嗎?
這就是綜合法的思路.
15、方程法
用字母表示未知數,並根據等量關系列出含有字母的表達式(等式).列方程是一個抽象概括的過程,解方程是一個演繹推導的過程.方程法最大的特點是把未知數等同於已知數看待,參與列式、運算,克服了算術法必須避開求知數來列式的不足.有利於由已知向未知的轉化,從而提高了解題的效率和正確率.
例27、一個數擴大3倍後再增加100,然後縮小2倍後再減去36,得50.求這個數.
例28、一桶油,第一次用去40%,第二次比第一次多用10千克,還剩餘6千克.這桶油重多少千克?
這兩題用方程解就比較容易.
16、參數法
用只參與列式、運算而不需要解出的字母或數表示有關數量,並根據題意列出算式的一種方法叫做參數法.參數又叫輔助未知數,也稱中間變數.參數法是方程法延伸、拓展的產物.
例29、汽車爬山,上山時平均每小時行15千米,下山時平均每小時行駛10千米,問汽車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時多少千米?
上下山的平均速度不能用上下山的速度和除以2.而應該用上下山的路程÷2.
例30、一項工作,甲單獨做要4天完成,乙單獨做要5天完成.兩人合做要多少天完成?
其實,把總工作量看作「1」,這個「1」就是參數,如果把總工作量看作「2、3、4……」都可以,只不過看作「1」運算最方便.
17、排除法
排除對立的結果叫做排除法.
排除法的邏輯原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在有正確與錯誤的多種結果中,一切錯誤的結果都排除了,剩餘的只能是正確的結果.這種方法也叫淘汰法、篩選法或反證法.這是一種不可缺少的形式思維方法.
例31、為什麼說除2外,所有質數都是奇數?
這就要用反證法:比2大的所有自然數不是質數就是合數.假設:比2大的質數有偶數,那麼,這個偶數一定能被2整除,也就是說它一定有約數2.一個數的約數除了1和它本身外,還有別的約數(約數2),這個數一定是合數而不是質數.這和原來假定是質數對立(矛盾).所以,原來假設錯誤.
例32、判斷:(1)同一平面上兩條直線不平行,就一定相交.(錯)
(2)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乘以或同除以一個相同的數,分數大小不變.(錯)
18、特例法
對於涉及一般性結論的題目,通過取特殊值或畫特殊圖或定特殊位置等特例來解題的方法叫做特例法.特例法的邏輯原理是:事物的一般性存在於特殊性之中.
例33、大圓半徑是小圓半徑的2倍,大圓周長是小圓周長的( )倍,大圓面積是小圓面積的( )倍.
可以取小圓半徑為1,那麼大圓半徑就是2.計算一下,就能得出正確結果.
例33、 正方形的面積和邊長成正比例嗎?
如果正方形的邊長為a,面積為s . 那麼,s:a=a (比值不定)
所以,正方形的面積和邊長不成正比例.
19、化歸法
通過某種轉化過程,把問題歸結到一類典型問題來解題的方法叫做化歸法.化歸是知識遷移的重要途徑,也是擴展、深化認知的首要步驟.化歸法的邏輯原理是,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的.化歸法是一種常用的辯證思維方法.
例34、某制葯廠生產一批防「非典」葯,原計劃25人14天完成,由於急需,要提前4天完成,需要增加多少人?
這就需要在考慮問題時,把「總工作日」化歸為「總工作量」.
例35、超市運來馬鈴薯、西紅柿、豇豆三種蔬菜,馬鈴薯佔25%,西紅柿和豇豆的重量比是4:5,已知豇豆比馬鈴薯多36千克,超市運來西紅柿多少千克?
需要把「西紅柿和豇豆的重量比4:5」化歸為「各占總重量的百分之幾」,也就是把比例應用題化歸為分數應用題.
㈧ 考駕照傳統教學和智慧教學有什麼區別
傳統教學拿了駕照能上路,智慧教學拿了駕照,也就是拿了駕照而已…
㈨ 小學數學現代化教學手段能否完全取代小學數學傳統直觀的教學手段為什麼
不抄能。
傳統教學手段和現代化教學手段各有特點:傳統教學手段使用方便、經濟實惠。教學用具簡單,一本教材、一本教案、幾樣作圖工具、一盒粉筆。傳統教學手段注重師生之間的交流,重視復習,主張「溫故而知新」。 課堂上教師有針對性的提問,一來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加以了解,二來也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
多媒體的運用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但它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教學手段,它的運用也有一定的不足之處。有些教師把書本搬上屏幕,使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成了黑板和粉筆的代用品的同時,阻隔了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直接的情感交流。再者, 有些一目瞭然的知識、 或者可以通過傳統教學手段就能達到相同的效果的內容,就沒必要一定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這只會增加教師的工作量。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視具體情況和條件,合理利用教學手段。
要充分發揮兩種教學手段的優勢,把它們有機結合起來,交互使用,優勢互補,達到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在倡導現代化教學手段運用的同時,也要充分挖掘傳統教學手段的優勢。
㈩ 如何有效做好小學數學課程的拓展延伸
《課程標准》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這充分說明,數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要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來結合,做好小學數學課程的拓展與延伸。在課堂學習中,學生側重於規范性系統知識的學習,掌握數學知識,學習數學方法。課外學習則應該適當補充一些延伸性、實踐性和探索性的學習內容。將課內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有針對性的課外拓展題,將會有效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更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進行行之有效的引導,注重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呢?現就自己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拓展延伸談談幾點體會:
一、利用拓展延伸,引領學生體驗生活中的數學。
《標准》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有價值的數學應該與學生現實生活有密切的關系,是對他們有吸引力,能使他們產生興趣的內容。比如在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分米、米以後,我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測量周圍事物的長度,自己的書桌、身高,到教室、黑板的長寬,父母的腰圍等;在認識了元角分後,讓學生課後模擬超市購物活動,既鞏固了學生所學的知識,又加強了學生間的合作與交流;學習比的知識時,讓學生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搜集了各種形式的比,並在課堂教學中成為有效的學習資源,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了數學中的比的實際意義。
二、利用拓展延伸,培養學生動手實踐操作能力。
數學內容相對比較抽象,在有限的教學時空中,學生不可能都有機會動手實踐,而課外則有更多的時間與機會,在數學相關知識的學習後如能及時設計實踐性的拓展作業,將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如教學《可能性的大小》,可以設計這樣的實踐題:自己做一個轉盤,塗上紅色、黃色和綠色,要使指針轉動後偶爾落在綠色區域,而落在紅色、黃色區域的次數差不多,應怎樣塗色?先試著塗一塗,再轉動若干次,看看結果怎樣?這樣的實踐性作業可以使學生自覺地將數學知識運用於動手實踐中,而且學生可以根據的自己的想法進行富有個性的設計。
三、利用拓展延伸,帶領學生進入數學新時空。
教師要利用拓展延伸,鼓勵學生讀一些數學課本以外的科普讀物、數學網站等的閱讀思考活動,以引起思想共鳴和模仿實踐,可以提高學生數學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求知慾。向學生提供好的課外讀物,訂閱一些數學刊物,如《小學生數學報》等,幫助和鼓勵他們利用課外時間積極地閱讀,可以使他們開闊知識視野,提高他們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寫數學日記,數學日記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真實寫照。讓學生通過隨筆或日記的方式記錄下來,能夠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密切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通過數學日記,使學生,家長、教師之間得到了很好的互動,孩子們也能把平時不敢說的話在日記中表達出來,彼此之間更多了一份了解。開展數學小調查活動,讓學生進行社會實踐,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活動能力,擴展學生的視野。
小學數學課程的拓展延伸應注意的問題:
不適時機與過度拓展延伸,往往帶來較差的效果,所以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拓展延伸活動的內容要適量。
拓展延伸活動的內容太少了,作用不大,太多了,又會喧賓奪主。合適的量度需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所教學生認知需要來定。每項活動都有明確的目標,拓展延伸活動是為達成教學目標服務的,過量的拓展延伸活動會無端增加學生學習負擔,減弱學習興趣。
二,拓展延伸活動的內容的難度要適當。
拓展延伸一定要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知特點及知識經驗進行適度的拓展延伸。不要因拓展延伸需要而忽略學生的認識理解程度。需要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分析各種教輔資料,多角度、多層面地刪選與補充有價值的資源,更好地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認知結構。
三、拓展延伸活動的內容不能忽視教材體系。
很多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往往對教學拓展延伸進行了預設,尤其在新課學習環節。但部分教師僅從教的角度考慮問題,為了完成預設的教學流程,忽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忽視學生的主動探究,更忽視忽視教材體系。每節數學課都有學習主題,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與相關的知識經驗,教師總會制定課時教學目標。但很多教師的教學拓展延伸活動忽視了教學重點,偏離了學習主題,游離了教材,有點喧賓奪主,成了無效勞動。拓展延伸活動的內容要充分樹立教材觀,從整個小學數學教學內容來整體分析,有目的、有層次地系統地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培養學生對於數學的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數學學習拓展延伸活動為我們的數學課堂打開了通向大千世界的窗口,讓學生在更廣闊的數學天地中獲取信息,整合信息,豐富知識,感悟思想,創生思維,提升學習品質。有價值的課外拓展延伸活動是對課堂數學學習的有效補充,只要我們認真解讀教材,客觀分析學情,對課堂教學進行有效拓展延伸,克服隨意性、盲目性,提高針對性、有效性,凸顯自主性,創新性。可以激發學生的研究熱情,同時也可以使學生養成用數學、做數學的良好習慣,只有注重知識的延伸與拓展,才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探索與發現、鞏固與提高,創新意識與能力也能得到有效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