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兒園怎樣講解沉浮
可以以做來實驗的方式來給小孩講解沉浮自,
第一步:水桶一個、能浮的東西(一些比較輕的都可以)、能沉的東西(這個就要選重的東西了);
第二步:在水桶裡面裝滿水;
第三步:先把輕的東西放在水裡面(根據浮力的原理,給孩子講解,但也沒有必要講得很深奧)
第四步:把重的東西放在水裡面(同上)
2. 急求!!幼兒園小班教案:浮與沉
小班科學活動:蔬果的沉浮 目標: 1、 觀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初步獲得有關物體沉浮的經驗。 2、 學慣用簡單的方法,記錄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狀態。 活動准備: 各種蔬果(蘋果、梨、葡萄、芒果、香蕉、石榴、桂圓、西紅柿、茄子、土豆、胡蘿卜、玉米)等、蔬果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 變魔術形式激發幼兒的興趣,引出課題 師:這個魔術袋裡啊裝了好多東西,小朋友你們想知道裝了什麼嗎?(請幼兒摸實物,並說出蔬果名稱) 1、教師提問:你們有沒有想過要是我們把他們放進水裡會怎麼樣呢? 2、教師操作讓幼兒仔細觀看,同時拿出上下兩個箭頭,上表示上浮,下的表示沉下去的,告訴幼兒如何做記錄卡的方法。 3、讓幼兒自由討論,叫興趣較濃的幼兒上來操作,並提醒幼兒記錄的方法。 二、 幼兒操作 小朋友,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來試一試啊?(想) 1、講解操作方法與規則:要求幼兒操作完後,馬上拿蔬果圖片到記錄卡用蔬果圖片做好記錄,水果的沉浮現象。 2、幼兒操作:師,小朋友在把蔬果放進水裡時要看仔細了,看一下蔬果到底是沉下去還是浮起來的。認真觀察水中的現象。 3、教師來回巡視,適時指導,幫助幼兒在觀察沉浮現象時,如何運用蔬果圖片表示「沉」和「浮」的現象,同時幫助能力差的幼兒。 三、 教師驗證、小結 將幼兒做的記錄卡作驗證與分析,按幼兒的記錄進行講解,並對幼兒錯誤記錄再次進行操作,加深幼兒對蔬果「沉、浮」有進一步了解。從而激發幼兒的探討興趣。 四、 結束 等幼兒全都觀察完,坐下來時,請幼兒品嘗各種水果,同時在活躍的氛圍中,出個問題給幼兒動動腦筋,也可以請爸爸媽媽幫你們一起想,就是:一隻香蕉會浮起來,那一串香蕉是浮起來還是沉下去的呢?結束此次活動。
3. 幼兒園科學活動 浮與沉 ,兒童需獲得哪些核心經驗,體現出什麼樣的學習行為
兒童獲得了浮與沉的條件,體現了實踐出真知的學習行為
4. 幼兒園中班沉與浮可以配音樂嗎
肯定難度是不同的,同時材料的選擇也是不同的
中班只是單純的區別哪些物體內是容可以沉下去哪些物體是浮起來的,然後相應的完成記錄表格。當然在實驗之前是先要讓孩子進行猜測 孩子猜測後 帶著自己的疑問去做實驗。
但是 大班沉浮實驗則不同 注意的一點是要將浮起來的東西如何沉下去 沉下去的東西如何浮起來
5. 幼兒小班公開課沉與浮視頻
活動目標
學會用棉簽作畫。
能大膽的去創新作品。
感受棉簽畫帶來的樂趣。
活動准備
白色顏料一盒。
6. 如何給幼兒園的孩子解釋物體的沉與浮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學會用簡單的圖標來表示物體的沉浮。 2、探索調節物體沉浮的方法。 3、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發展幼兒探索求知的精神。 活動准備: 1、各種試驗材料(乒乓球、積木、空瓶子、鑰匙、橡皮泥、小石頭、釘子、樹葉、小碗、磁鐵、筆、紙)若干。 2、幼兒每四人合用一張操作台,另備水槽、托盤各一隻。 重點與難點 :探索、發現使物體沉或浮的不同方法。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景。 幼兒聽音樂進實驗室,看到各種試驗材料,激發幼兒的操作慾望。 二、幼兒嘗試 (一)教師提出嘗試題:把這些物體放入水中,你會發現什麼? 幼兒嘗試.得出結論: 有的物體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體落(沉)入水底。 教師總結(演示課件):象乒乓球、積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現象叫做浮,象鑰匙、橡皮泥、小石頭、釘子在水中的現象叫做沉。 三、幼兒嘗試 (二)教師提出嘗試題:如果用向上的箭頭表示浮,用向下的箭頭表示沉。這些實驗材料該用什麼符號表示呢?(插塑、紙、梳子、牙刷、電池、鉛筆、小刀、橡皮)。 各組幼兒進行嘗試猜測,並在紙上畫好對每一種材料沉或浮的猜測結果。 教師總結(演示課件),驗證幼兒猜測的正確與否。對不同意見(如同一種物體,有的幼兒認為沉,有的幼兒認為浮)通過實驗驗證,統一認識。 四、幼兒嘗試 (三)教師提出嘗試題:怎樣讓浮的物體沉下去?讓沉的物體浮上來? 幼兒嘗試.得出結論: 往空瓶里裝水,把鉛筆拴在石頭上。可以讓浮在水面的空瓶子和積木沉下去;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釘子放在積木上,可以讓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和釘子浮上來。 教師鼓勵幼兒嘗試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五、幼兒嘗試 (四)教師提出嘗試題: 1、故事:小明在樹林里踢球,不小心球踢到樹洞里去了,樹洞很深,小明夠不上來,他多著急呀,誰來幫他想個辦法呢? 幼兒嘗試回答:往樹洞里灌水球就浮上來了。 教師演示課件,驗證答案。 2、有一堆摻有麥糠的小麥,怎樣盡快的把麥糠和麥粒分開? 幼兒嘗試回答:把它們放入水中,浮在上面的是麥糠,沉入水底的是麥粒。 教師演示課件,驗證答案。 六、幼兒嘗試 (五)教師提出嘗試題:沉與浮在我們的生產、生活有哪些應用? 幼兒嘗試回答:救生圈的應用、淘米做飯時的應用以及在輪船、潛水艇上的應用等。 教師總結(演示課件): 沉浮現象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它廣泛應用於工業、農業、國防等領域,能為人類做許多事情。 活動延伸:在日常生活中觀察,還有哪些物體是利用沉浮的原理製成的。 導入:有個小朋友玩乒乓球時把球掉進樹洞里了,該用什麼方法把它取出來?(灌水)乒乓球真的會浮嗎?一起來觀察一下(演示: 1、放水面 2、放水底)真的會浮唉!看來沉浮知識真管用,我們這堂課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教師出示吹好的氣球,提問:"小朋友,氣球娃娃來找你們玩來了,大家快跟它打個招呼吧!氣球娃娃想考考你們,'我的肚子為什麼是鼓鼓的?' 引導幼兒說出氣球里是空氣,教師"空氣從哪裡來?我們去捉空氣好不好?"
7. 幼兒園大班<浮與沉>的教案 詳細,謝謝
教學過程:一、實驗激趣,提出探究問題。教師出示兩個同樣大小、顏色相同的塑料球,讓學生猜測:把這兩個塑料球同時放入水中,會出現什麼現象?學生猜測:「一個浮,一個沉。」「都浮在水面上。」「都沉入水底……」師:「到底會發生什麼現象呢?請大家認真觀察。」(教師演示實驗:把兩個小球放入水中,結果一個沉,一個浮...。)「同樣的塑料球為什麼會一個上浮,一個下沉?能不能讓上浮的塑料球也沉下去呢?」「什麼樣的物體在水中會上浮,什麼樣的物體在水中會下沉?」探究的問題自然而然地隨著實驗現象產生了。設計意圖:興趣是學生學習的趨動力,問題是科學探究的起點,這個情境的創設既激發了學生興趣,又讓學生從實驗現象中發現和提出了問題。二、分組實驗,自主探究。這一環節設計兩個探究活動:1、實驗:判斷物體的沉浮;2、實驗: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探究活動(一)實驗:判斷物體的沉浮此探究活動按「預測——實驗探究——表達與交流」三個探究過程進行。1、預測物體的沉浮。每組學生介紹搜集到的實驗材料,預測其在水中是上浮,還是下沉,並說出預測的根據,然後,讓學生把實驗材料按預測結果分類。2、分組實驗,探究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溫馨提示: ①把材料貼近水面輕輕地放入水中; ②每次只放一種材料; ③認真觀察實驗現象,並做好實驗現象記錄。 ④小組要分工,更要合作。分組實驗在學生分組實驗時,教師要融入到學生之中,充當四種角色: ① 組織者:為學生創設和諧、愉快的氛圍,組織學生實驗; ② 探究者:做一名好奇心很強的學生,與學生共同探究; ③ 發現者:仔細觀察實驗情況,並認真傾聽學生交流,發現學生實驗中的問題; ④指導者:當學生探究感到困惑時,要及時指導。設計意圖:教師最大的成功是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如若一味地牽引,則是剝奪了學生自我發展的權利,因此教學中,我給予學生極大地探究空間和充分的探究時間,在開放中組織,在參與中指導,讓探究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進行。3、表達與交流 ①分組匯報實驗現象:在匯報時,要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尤其是不同的意見。如:小玻璃瓶在水中有的灰上浮,但有的組會下沉,這就要讓學生把瓶子拿出來,再做實驗,然後觀察,會發現有的瓶子沒有蓋,水進去了,就沉下去了…… ②思考總結:讓學生認真觀察上浮和下沉的物體,發現這些物體的特點:上浮的:輕,是用木頭、塑料、泡沫等材料做的;下沉的:重,是用玻璃、金屬、石頭等材料做的。設計意圖:材料是活動的基礎,為學生提供什麼樣的材料,什麼時間提供材料是大有學問的。教師提供的材料,必須經過仔細選擇:既簡單,能為每個孩子開辟一條探究之路;又要豐富,讓孩有可能通過各種各樣的路子去探索;還要有結構,能在探究中體現學生的獨創性。探究活動(二)實驗: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此探究活動按「選擇問題——制定探究計劃——實驗探究——表達與交流」四個過程進行。1、選擇問題教師出示探究問題:⑴小玻璃瓶在水中上浮,用什麼辦法讓它沉下去?⑵橡皮泥在水中下沉,用什麼辦法讓它浮上來?學生分組選擇一個問題進行探究,有興趣的可以探究兩個問題。2、制定探究計劃首先由小組討論,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如讓小瓶下沉的方法有:灌水,灌沙子或裝石子,把小瓶綁在石塊上……然後小組匯報交流,完善探究方案。設計意圖:設計實驗方案既減少了實驗的盲目性,又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孩子們設計的實驗也許是稚嫩的,站在科學的高度上講也許是不太科學的,但是學生在根據自己的設想進行實驗時,初步的學會了科學的看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組織學生交流,有利於實驗方案更趨於科學可行。3、分組探究在學生分組探究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在學生探究出現問題需要幫助時,出出主意,還要關注學生獨特的實驗方法。4、表達與交流匯報實驗情況要注意以下三點:⑴要讓學生邊演示邊匯報;⑵讓學生說清實驗步驟和方法,尤其是說清從失敗到成功的實驗過程。 ⑶在學生交流時肯定學生的多種方法,尤其是有創意的方法。我預設的交流情景:生:我們小組研究的是:讓橡皮泥浮上來。我們是這樣做的,橡皮泥做成小片(下沉)——捏薄點兒(下沉)——捏 得更薄(沉、漏了)——再捏(先浮後沉)——捏成碗狀或船形(浮)——放入曲別針(仍然上浮)師:通過捏你們發現橡皮泥有什麼變化?生:橡皮泥的形狀變了。被捏成了船的形狀。師「形狀變了,就可能改變物體的沉浮。坐過船嗎?鋼鐵做的輪船能浮在水面上是什麼道理呢?生:改變了鋼鐵的形狀。裡面是空心的。師:還有什麼方法讓橡皮泥上浮嗎?生:我們把橡皮泥粘在木塊上,也會上浮。生:粘在乒乓球上也上浮。……師:藉助比橡皮泥輕的物體也能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設計意圖:全班交流的過程是學生發散思維的過程,許多閃光的思想火花會在交流中產生,教師不應該滿足於「沙+黃豆」的交流層面,而應該把學生的思維引向「小蘇打+白醋」生成新物質的研討層面,這樣才能使不成熟的想法更成熟起來,在相互交流中,會使學生的想法更科學,認識更完善。三、拓展活動,嘗試解決實際問題1、揭秘:通過以上的兩次實驗探究,讓學生揭開 課始 兩個塑料球一浮一沉的秘密。2、潛水艇實驗;出示自製的潛水艇模型,讓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潛水艇自由上浮和下沉的秘密,並說明道理。3、設計打撈沉船方案設計意圖:課程標准指出,科學教育要體現STS目標,即科學-技術-社會與生活的聯系,這個活動能讓學生體驗到科學為生活服務,讓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四、實驗設疑,激發進一步探究的興趣師出示沉浮子:「水中的小瓶能停留在水中的任何一個位置」,這太奇怪了,這是為什麼呢?是小瓶有什麼秘密,還是水有什麼特殊?……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個有趣的實驗現象,會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的探究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