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生教務處說課反思總結
小學教導處工作總結
本學期,教導處在市教育局和上級各領導的正確領導下,貫徹市教研室工作計劃,全面落實學校工作意見,以生為本,以實踐有效教學為主題,以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為目的,加強教師業務素質培訓,努力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加大常規教學管理力度,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實現師生共同發展。
一、加強教師的業務學習,努力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教育教學理論能指導教育實踐,能不斷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提高教師的理論修養和業務水平。加強業務學習,能有效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1、用心組織教師深入學習各科課程標准和《義務教育法》,認真學習,認真做筆記。領悟新課改精神、新課程理念,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思想。各教研組根據本組實際狀況搜集有關教學理論,組織教師學習,用理論來指導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2、用心開展教研活動。本學期我校開展了多次教研活動。大大提高了各教師對上課與評課的認識。在舉行的幾次教研活動中,從研討課前的聽課、教學准備到課後的評課及總結上,我們教導處都認真組織,精心籌備,努力把教研工作做得更好,盡量提高每個老師的教學水平。(2)、努力開展教學研討會。教導處每月組織了一次有針對性的教學研討會,由教導處及教研組長主持,就教學中遇到的某些教學難點的突破展開學習討論。如:低年級的識字認字教學、二年級的寫話的訓練、三年級的作文起步、五年級的解方程、六年級的分數百分數應用題和如何讓學生簡單學英語、記單詞等,激發教師參與教研的主體意識和創造熱情,鼓勵教師合作、交流、共享教研成果。各位老師暢所欲言,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看法。在
必須程度上,提高了老師們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潛力。(3)、學校領導深入課堂聽課,教師互相聽課。校長、教導處及各教研組長以身作則,在全校掀起了聽課熱潮。大家實實在在地研究課堂教學微觀領域經常面臨的問題,發表見解,交流困惑,提高了教研組的凝聚力和科研潛力。
二、強化教學管理,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教學常規是教師開展日常教學工作的准則,良好的管理體制是我們順利實施課程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因此,我們始終抓實抓好。重點做好了如下工作:1、抓常規,促進管理更加規範本學期我校嚴格執行課程計劃,強化教學法規意識,加強課程計劃的執行和管理,做到了「開齊、上足、教好」,同時也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抓備課。備課是上好課的關鍵,我們把電子備課改為手寫備課,同時要求教師依據課程標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恰當地選取教學方式和方法,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成為大家共同關注和思考的問題。本學期教導處對各教師的教案檢查了四次。每次檢查後,教導處都認真總結,如實反饋,促使教師改正缺點,發揚優點。抓上課。上課是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上好一節課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本學期繼續加強聽課,採用隨堂聽課制度,促使教師的教學觀念轉變,盡可能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提高了課堂效率。抓作業批改。本學期學校對教師的作業批改善行了新的考評辦法,提高作業批改的要求,加大了激勵措施。教導處對各科作業批改狀況抽查了四次,但大多數學生作業書寫不規范,書寫習慣也不是很好,作業本不夠整潔。而少數任課教師每次的作業布置也不盡人意
,批改不夠認真及時,馬虎應付;作業量少而簡,有的甚至文不對題,沒有布置相應資料的作業。為此,我們針對這些狀況,對每一位老師提出不同的整改要求,並用書面的形式通知老師,下次檢查時重點看改正的狀況。但是,大部分教師還是認真的,能夠針對學生作業中出現的問題,認真處理,及時讓學生輔導改正。抓課後輔導。要提高教學質量,還要做好課後輔導工作,小學生愛動、好玩,缺乏自控潛力,常在學習上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學生抄襲作業。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加強了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加強課後輔導,引導學生加強對學習的職責心。抓教後反思。《課程標准》要求教師要及時進行教後反思,在反思的基礎上使自己的教學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可見教後反思的重要性。要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教學反思也是一個重要的手段。我校要求教師課後要及時進行反思,並對反思進行具體要求,以書面、小組等形式進行教學反思,到達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的目的。
三、存在問題及構想
教導處的中心工作是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不是一句空口號,它需要以扎實而創新的日常工作為基礎。在工作中我們也感到一些問題的存在,如教師的業務提高問題;怎樣促使「問題班級」的轉化;怎樣才能更好實現分層次遞進教學,全面提高學生潛力;怎樣使群眾備課落到實處等。下學期我們的設想是把日常教學工作的開展再扎實一些,創造性更多一些,創新求實,穩步提高教師素質和教育教學質量。回首過去,成績有所提高,應對未來,倍感壓力很大,我們相信,在上級領導的正確領導下,在全體教師的大力支持下,應對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我們將進一步樹立信心,理清思路,突出重點,勤奮工作,講究實效,為大井中心小學,為大井鎮的人民譜寫教育新篇!
❷ 教學反思制度的介紹
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在新課程標准實施背景下,教學內容,教學模式都需要相應的變革,變革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對其實踐活動的反思質量。
❸ 如何培養教師課堂教學反思的能力
讓教師成為研究者──論教師反思能力的培養黃傳新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向中小學教師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在與第一線教師長期交往和交流的過程中,深切體會到,必須倡導師本研究,著力於培養教師反思實踐的能力,不如此,很難提高教師應具備的專業素質。當教師真正確立起自身作為研究者,並在實踐中從事行動研究和研究行動、改進行動的時候,教師實踐反思的能力才會真正培養起來。 一、教師為什麼缺少反思的能力 第一、缺少反思的意識。教師們在長期的學習和工作實踐中,一般都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即教師往往非常重視教什麼和怎麼教,「我是老師,你是學生」,教學就是「我講你聽」、「我出題你做題」等等,可以說頗下了一番功夫。周而復始,教學工作成為普通教師毫無新鮮感的簡單勞動,無怪乎,不少老師總是喊累,卻無法改變自己的狀態。不少教師成功的做法和經驗,不能及時總結提煉。究其原因,「為什麼這樣教,好在什麼地方」,「講給誰聽(似乎不成為問題)」,「題目適合誰做」等有關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意識薄弱,再者相對封閉的工作環境和心理環境,導致老師之間缺少真正的研討交流,都導致一些教師還沒有確立起反思的意識。 第二,缺少反思的氛圍。一方面,學校開始普遍意識到教育科研在學校和教師發展中的重要性,有的在形式上還搞得轟轟烈烈,另一方面,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卻仍然沿襲著太多的不符合學校和教師發展的制度與要求,「說的都對,做起來卻不行」。「教育科研是第一生產力」叫得震天響,多數教師仍然對教育科研一頭霧水。教育與科研兩張皮的現象,以權代法、做表面文章、搞短期行為、急功近利等等做法,不可能形成鼓勵教師反思的氛圍。 第三,缺少反思的機會。第一線教師的工作量比較重,骨幹教師尤其重。不少教師日復一日陷在備課本里、作業堆里、試題海里,忙於應付各種檢查、「考試」(所謂的一張答案大家抄的那種考試),還有年復一年簡單重復的公開課、觀摩課等等,耗 費著 老師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由於項目科研的機制未能建立起來,學校一般不能形成圍繞課題研究提出的問題,組織和開展行之有效的交流研討活動。教師不熟悉教育科研方法,缺少研討手段和形式,很少有反思實踐的機會。 二、要創設氛圍,搭造教師展示反思的舞台 現代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認為,經驗加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最有效途徑,指導教師在已有經驗基礎上進行主動建構,必須積極創設氛圍,搭造和提供教師展示反思成果的舞台。 (一)從教師最熟悉最關心的問題入手,開展課題研究教師最關心什麼? 處於不同階段的教師關注點不同。根據教師專業成熟的一般規律來說(即「關注」階段論),剛剛起步和初涉教師生涯的教師,關注點往往更多的只是自己,如對教師角色的接受、控制能力、是否被學生接受、他人如何評價等。而相對成熟的教師,則更加關注自己的教學表現。比較成熟的教師則更加關注學生的需求與發展。教師的關注點,其實就是教師發展的生長點和落腳點。所以,只有從教師最熟悉最關心的問題入手,開展課題研究,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實踐與反思。這樣的教育科研,少了一些「泡沫」,多了一些實在,教師是歡迎的。為此我們進行了積極探索。我們把「教師成長研究」作為課題研究核心,建立起「科研型教師成長檔案」。我們對參與研究的教師情況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第一,精心選拔參與研究的教師,他們都是數年來第一線涌現出的骨幹教師,針對他們的工作實績,進行參與人員的篩選。第二,不搞整齊劃一的要求,而是突出參與研究教師的個性和特點,以及各自的優勢,力圖在研究中實現教師的自主和主動發展。第三,不搞大面積的所謂經驗推廣,而是立足於典型示範、行動先導、成果共享。課題研究的過程要求和目標要求,給教師從事實踐反思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證。不同的教師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提出了各自關注的問題。這些問題來自實踐,教師針對自己提出的問題,試圖做出回答。課題研究成為教師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組成部分。 (二)開設「成長與創新」教師沙龍,引導教師在參與、互動中提高反思能力。 開展課題研究需要相對寬松、民主、和諧的學術環境,向教師提供這樣的環境,是課題研究組織者的責任和義務。平時,教師面對更多的仍然是行政會議式的活動場面,大家得不到暢所欲言的機會。在「成長與創新」教師沙龍里就不同了,首先,在這個場合里盡可能形成大家完全平等的氣氛,老師們的拘束感沒有了,活動起來就可以暢所欲言了。例如,有兩位來自不同地域、不同學校的教師,當談及為什麼想到改革課堂教學的時候,在發言中卻說出了同一句話:「我真的教夠了」。他們說,正是因為「教夠了」,才去不斷的考慮如何改變那種使得學生興趣不高,學習效果不理想的課堂教學方式。而正是因為他們「教夠了」,才促使他們在探索中得到了收獲,在各自的課堂教學模式變革方面取得了突破。這兩位教師在實踐中進行反思的做法和成效,起到了很好的典型示範作用。 三、要創造機會,引導教師不斷強化反思的過程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十個問題更重要」。創造機會,引導教師在實踐的基礎上,重視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較之要求教師僅僅關註解決問題的結果更為重要。 (一)注重利用各級各類研討活動,為教師提供反思的機會。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教育科研、教學改革等領域的研討活動異常活躍,這就給教師創造出有利於強化反思過程的各種機會。在具體工作中,不少教師已經嘗到了甜頭。正是在參與這樣一些活動的過程中,老師們「逼著」自己反思自己的經驗,提高自己的認識。基於這種思路,近幾年來我們組織教師多次參加全國和省市各類重大課題研討活動,特別注意發揮地域優勢,藉助省市教科所在濟南組織各種研討活動的機會,組織盡可能多的教師觀摩、參與,引導和指導一批教師做課、說課,交流論文等,從而強化了教師不斷反思的過程。參與的教師已經不僅僅滿足於做課、說課,而是在成功或失誤的基礎上,更多的進行反思。很多情況下,有關專 家和 老師們坐在一起,大家圍繞一個專題,反復多次進行研討,在討論甚至爭論的過程中,提升了教師的專業能力。 (二)激勵引導教師及時總結提煉反思的成果。教師的反思大多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進行的,既有回顧性的「實踐後的反思」,也有過程性的「實踐中的反思」,還有突出經驗教訓對新的實踐過程指導的、具有前瞻性特徵的「實踐前的反思」。這樣的一些反思往往是教師思維火花的閃爍,只有引導教師及時加以捕捉,並加以深化,才可能形成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在「教師成長研究」過程中,我們對參與研究的教師提出明確的要求,一定要勤於動筆、動腦(人腦和電腦),「強迫」自己多提出幾個「為什麼」,強化學習—批判精神,要及時形成書面材料(紙面的或者是電子的),通過交流促進提高。一批教師的反思的好作品應運而出,《追尋我們心中的乳酪》、《反思、學習、實踐促發展》等不但在全區層面上得到交流,而且在《山東教育科研》、《現代教育導報》、《中國教育報》等媒體上發表。 四、要讓自主、主動的反思成為教師的一種習慣 營造氛圍、創造機會,說到底仍然是外在因素起作用。如何真正讓反思實踐成為教師自主、主動的一種研究意識和能力,使之成為教師的一種習慣,歸根到底要使教師明白反思實踐的科學途徑和方法,嘗到反思實踐的甜頭,為教師自身提高工作成效,促進自身成長提供有效的幫助。顯然,以教師發展為本,倡導和開展師本研究,即鼓勵和指導中小學教師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開展行動研究、案例研究,是一種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國內外現代教師學研究提供的大量案例說明,一批有成就的名師、優秀教師,如蘇霍姆林斯基、魏書生、李吉林、竇桂梅、張思中等等,正是在各自豐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持續不斷的行動研究,成長為富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反思型教師,而蘇霍姆林斯基,更成為影響世界教育發展的一代名家。 (一)搞一點特區。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都應該搞一點特區,用特殊的政策,發掘教師中自我成長需要的潛能。這部分教師首先具有自我成長的需要,因為他們通常是教學經驗比較豐富、教學效果比較好的教師,他們往往自覺或不自覺的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渴望實現更高層次的人生價值。教師在實踐中進行反思,猶如碰撞的火花時時閃現,只要有適宜的政策扶持,這些教師一定能夠把滿腔的熱情,傾注在行動研究的過程中,並且在行動研究的過程中,養成自主、主動的進行實踐與反思的習慣。 (二)經驗總結和反思提高。引導教師進行經常性的經驗回顧,是養成教師實踐與反思習慣的重要基礎。但是僅僅徘徊於一般性的工作總結,只能是低水平的簡單重復,必須引導教師在反思層面上再學習、再提高,才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反思能力的養成可以說是確保教師不斷再學習的最基本條件。教師在個人反省或集體反省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個人及他人的優缺點。從而拓寬專業視野,激發不斷追求的動機。要做到這一點,就應當積極鼓勵教師智慧和能力的多元發展,促使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拘一格、大膽探索,藉以形成各自的教育教學風格。 (三)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過程中,使教師養成實踐與反思的習慣。從本質上講,教師需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更需要教師的積極參與。《學會生存》一書強調指出:「具體應用改革的成敗取決於教師的態度。」「教師們並不反對改革,他們反對的是別人把改革方案給他們去做的那種方式,更不用說把一個改革方案強加在他們身上了。」「對教育工作者來講,十分重要的是使他們主動的參加教育改革方案的工作」。同以往不同的是,必須使教師認識到自身絕不是被動的改革對象,而應當是課程改革的積極參與者。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新課程與教師共同成長」,為教師自主、主動的參與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首批課改實驗區的經驗表明,課程改革確實為教師提供了發展和提高的足夠的空間,實驗教師的研究能力、反思能力在課改過程中得到迅速提高。 「教師作為研究者」是時代提出的要求,因此,著力提高教師反思實踐的能力,是教師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必將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理解和接受,成為教師成長的不竭動力。 《山東教育科研》
❹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教學反思
「只要老百姓過的好,管它什麼黨執政」這事我從香港人口裡聽說的。國家不是黨的,版所以不能說「黨和國家權」,黨不能代表國家,黨更不能代表人民。如果多黨執政會分裂,也並非不可。各名族地區要獨立是人家的權利。蘇聯解體後反而更加富裕。一句話——老百姓過的好才是真的好!老百姓腰包有錢才是真有錢!國家GDP再高,我們也不能拿來買車買房!
❺ 求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反思
在近兩年的小學《科學》課堂教育教學中,深感《科學》科目教學的不容易,深知《科學》教育教學的艱難與困域。現對本人在《科學》科目的教育教學中的體會做一梳理與反思。
一、 觀念滯後
《科學》是一門較為綜合的對學生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是非常有益的學科,但是現在有些教師(包括本人及學校某些領導在內),對此學科都當作傳統中的副科目對待,導致諸多教師在《科學》教育教學中都有不嚴格、不規范、不認真對待態度,也導致了學生對學習《科學》此科目的馬虎應付態度。同時也致使學校對《科學》教育教學管理質量的低下,從而造成學生在整體素質的缺陷,誤人子弟,殃及社會,損於國家。這是何等的嚴重問題!頗值得教育界的重要人士及各基層的諸多教育工作者與各領導的熱切關注、支持與幫助。同時,也很值得相關的直屬管理領導的認真反思。制度是否健立健全了,制定的制度是否真正落實執行了,落實的程度如何,基層的某個角落是否存在有「被遺忘的角落」,是否有弄虛作假的行為,各學校各教師是否尚存在馬虎應付的心理,如何處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問題,等等。這都是需要教育直屬界的領導的認真、踏實、嚴肅對待與落實的嚴峻問題,否則一切都是空話一句,一切都是假工假做假應付假態度!總之,領導、教師的新課改的教育教學觀念必須要徹底、徹底的改變。
二、理念欠缺
國家對各課程的改革已實施幾年,可以說國家各教育培訓部門每年都進行了相關的各學科的課程項目的有計劃的有系列的教育培訓。但效果是不是很好,想必大家心裏面都有個底。實話實說,現在我們的諸多教師都是被傳統的教育教學的舊觀念嚴重束縛著,在小學都是把語文、數學當作主科目看待,其他的都是副科目。在接受新課程的教育教學的培訓時,也存在著這樣的偏科嚴重心理,特別是某些學校的主管領導也同樣存在著這樣的偏科心理,致使在接受這樣的「副科」教育培訓時,教師馬虎應付,甚至有些學校領導明知有這樣的相關的「副科目」的教育培訓,而沒有派相關「副」科目的教師去進行相應的教育培訓,導致了教師在進行這樣的「副」科目的教育教學中,觀念難改,理念缺乏,教改無果,教育無望。譬如,某些教師在上《科學》的課時,只是把課文念一遍,學生在下面聽一下就算了事,至於其相關的實驗、活動或某種探索,一句話「學校的條件有限」就把本來是非常能引起學生興趣的事情給搪塞過去了。還有更甚者的是,有些教師為了省事,上課時,直接把本該是由學生課中或是課後去認真思考、探討、交流或查詢來解決的時事知識、地理基礎常識或是政治常識等問題的答案直接告訴了學生,致使學生都有了不愛思考、不想探討,不善交流等的不良習慣。學生在學習上的創新性思維、獨特的思考等能力都得不到應有的培養。這樣學生就習慣了「飯來張口,衣到伸手」,於是,教師教得多「死」,學生也就學得多「死」。另外,尚有部分年級的《科學》的任教教師,對所教學科只是蜻蜓點水般地隨便選了部分內容來教教而已,當然這也可能與學校安排的《科學》科目節數太少的原因有關(有的一周只一節),這樣,教師教得「輕松」,學生也學得不知「天南地北」,學生得到的只是零散的不系統的科學知識,怎能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的提高,怎能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怎能促進新形勢新課改「更上一層樓」,跨上新台階。
因此,可以這樣說,作為新時期形勢下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有必要有責任認真學習新知識與新的課改理念,徹底擺脫舊的傳統教學觀念、方式的束縛,用新理念、新知識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綜合知識水平和整體素質素養。同時,在工作中要有認真、負責、踏實的工作態度,這樣才能適應新時期新課改的教育教學工作,才能辜負國家和人民付於我們的責任,才能對得起我們的後代的子子孫孫。
三、 資源缺乏
農村鄉鎮小學,特別是邊遠偏僻的農村小學,在各年級的《科學》教育教學中,由於教學資源的嚴重缺乏,在教學中有許多都涉及到實驗、活動或需要上網查詢才能解決的各種問題,教師只能照書讀書,把「復雜」的問題簡單的一筆帶過,把教學內容應付完畢就算「萬事大吉」了。於是都形成了領導不重視,教師不認真,學生不積極的惡的連鎖反應,造成了設了科目而又不重視科目的不良局面,浪費了課本、人才等資源,耽誤了學生的智力、能力等培養,影響了學生的一生。同時,也剝弱了教師的教學銳氣與消退了學生在學習中的興趣。因此,本人熱切呼籲上級直屬主管領導、學校的主要領導和廣大教師都要積極行動起來,為中小學的各科目教學,特別是所謂的「副」科目的教學,創造一個良好的有利於教育教學進行的硬體環境,為我們的新課改做好步步升高的鋪墊,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出整體素質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做好充分的准備。
總之,小學《科學》科目的教育教學,需要大家的共同熱切的努力與支持、配合與合作。同時,也特別需要《科學》科目的組織教學的領導與教師要努力切實轉變教學觀念,用上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去努力挖掘可利用的教學資源與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盡可能地把《科學》科目教得更加科學與精彩。
❻ 教師如何寫教學反思
一、什麼是教學反思 反思教學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 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它是一種用來提高自身的業務,改進教學實踐的學習方式,不斷對自己的教育實踐深入反思,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一系列問題,從而進一步充實自己,提高教學水平。二、為何要寫教學反思1、促進思考向縱深發展的意義。 一般的思考,往往因時間、大腦遺忘規律等方面的因素,或者導致思考停留在一般或者還沒思考出具體的結果就產生了擱置現象。而寫,首先需要教師對在教學中的引發了注意的教學現象進行認真地回憶,具體、細致、形象的描述,形成對教學事件、個案的進一步細致地、比較全面的認識,為深入思考奠定了基礎。其次,寫反思的時候,因為要落筆,就需要對所思考的內容進行邏輯化、條理化、理性化的表述,促使思考具有一定的理性化。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現象;同時,對寫下來的教學現象、個案進行思考,因為寫得翔實,思考也會趨於全面。2、促進教師教育理論學習的深入。 如果一般的思考,往往是教師的思考不能夠與理論的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導致思考的膚淺。而寫,往往使人產生一種寫的深刻一點的需求,在這種需求的驅動下,往往要參閱一些資料、翻看一些書籍,促使教師進一步學習,是自己的思考與倡導的理論結合起來,從而實現對理論認識的提升,從而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3、促成教師的經驗積累和提升。 一般的思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將往事淡忘。而寫,能夠幫助教師把自己教學實踐中的經驗、問題和思考積累下來,使自己對自己教學現象中的典型事例和思考深深地記憶下來。因為寫的積累作用,教師便真正成為了一個有豐富教學經驗和理性思考的教師。同時,寫下來的東西更方便與人交流,會促進教師更好的發展。三、教學反思的內容1、寫成功之處 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並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達到光輝頂點。2、寫不足之處?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系統的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今後再教學上吸取教訓,更上一層樓。3、寫教學機智 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4、寫學生創新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補充今後教學的豐富材料養分。 5、寫「再教設計」 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四、寫好教學反思的方法1、從懷疑處反思。 從懷疑處尋求問題,至少產生兩個角度以上的思考。如:教學方法的使用是否科學。從「是」與「否」兩個角度,還可以延生出怎麼「更科學」,怎麼才能避免「不科學」等舉一反三的思考。2、從轉換立場處反思。 一個教學細節,從教師、學生、家長的角度來看也會不同,細究之,從學生的不同層次來看也是如此。因此,反思中,要有機地尋求轉換立場,多角度來「包圍」反思主題,才能增強反思的深度與客觀性。3、從轉換知識系統、學科領域處反思。 綜合實踐、跨學科教學實踐是課程標準的新理念。因此,反思有時也應從轉換知識系統、學科領域來尋求不同的答案。 4、轉換時空處反思。 環境、時間的變化影響了人們的認知。每個教學細節都有其發生、發展的時空特性,一堂課、一個教育教學過程的成功與失敗都有諸多偶然因素,不要因為成功或失敗就放過或忽略潛藏其中的問題。5、從假設性問題處反思。 注重思維的設計性是培養創新思維的要點。假設是邏輯思考的重要方式。一種假設就代表一種新思維、新概念,甚至能產生與已有的問題相悖的結果。反思中提出一個假設,就可能是在發現問題後尋找到的解決問題的一把鑰匙。6、從聯系對比處反思。 對比體現差異,聯系體現銜接,通過橫向、縱向的聯系、對比,我們就可以從中發現許多新的問題。7、從事物本質處反思。 哲學是所有科學的基礎,心理學、教育學是教育科學的基礎。要學會做更深層次的反思,就必須掌握哲學原理,學習心理學、教育學知識,才能使「反思」更全面、更科學、更客觀,才能提高「反思」的含金量。五、寫教學反思的注意點1、注意反思的「落腳點」。 教師們多數處於實踐研究層面,因此要重視發揮自已的優長,找准「反思」的落腳點。首先要做好個人教學能力與教學風格的自我反思,如課堂教學設計是否過於單一,教學組織是否有序,激勵獎懲是否得法,課堂氛圍是否和諧。通過一番自我「反思」,明確自已「反思」的中短期目標、方向;其次「反思」要有結合實際教育資源意識,如社區環境、學校環境、辦學條件、學生實際等,有了實際的教育資源意識,「反思」才能實事求是,才能因地制宜。2、注意反思的「系統化」。 一堂課、一個教學細節都是反思的因子,但「反思」並不是僅僅只是為了一堂課或一個教學細節,而是為了更好地改造我們整個的教學理念,教學思維,說到底是提高教育教學的生命活力。因此,要做好反思還必須具備系統化意識。所有的學科都由若乾的子系統組成,都有其內在的規律特徵與傳統經驗積累,只有進行「系統」的反思、實踐,才能提高整體教學能力,才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境界。3、注意反思的「實踐性」。 新課標是一種理念,實踐是在理念的指引下進行的,理念又是在實踐的論證下發展的。「反思」的目的就是為了改造教學實踐,在實踐中體現價值。4、注意反思的「發展性」。 經驗的積累與知識能力的更新,對於新時期的老師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反思不僅僅只是對教學實踐的反思,還應該有對「反思」的「再反思」,反思後的再學習,學習後的再反思。新課程學習 1、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是什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以「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2、課程改革的總目標是什麼?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求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3、基礎教育課程的具體目標是什麼?改變課程功能過於注重知識的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改革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事例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合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4、為什麼要進行課程改革?1)國際背景。面對新世界的挑戰和激烈的國際競爭,各發達國家都把課程作為增強國力、積累未來的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措施加以推行。把課程改革看作是實現高質量教育的必經之路。2)從課程本身看,是整個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因為課程不僅體現教育思想、教育觀念,而且還具體規定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評價、教學過程,以及課程改革可帶動基礎教育其它各項改革。3)現行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不適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不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不斷在變革,歷史在不斷前進,課程也必須隨之改革。課程改革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只有提高沒有完善,而現在課程體系有明顯的弊端。我國現行的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1)教育觀念滯後,人才培養目標同時代要求不適應;(2)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不強;(3)課程結構單一,過於強調學科自身體系,學科間彼此封閉,涇渭分明;(4)課程內容存在「繁、難、偏、舊」的問題,落後於社會發展,脫離學生生活實際;(5)課程實施基本上仍以課堂、教師、課本為中心,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6)課程評價過於強調學業成績和甄別、選拔的功能,忽視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7)課程管理強調統一、集中,課程難以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生多樣發展的需求。這些問題,制約著素質教育的實施,說明了進行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5、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起到怎樣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6、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有哪些?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7、課程改革對課程評價的具體要求有哪些?1)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的發展。2)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和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3)建立促進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周期性地對學校課程執行的情況、課程實施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評估,調整課程內容、改進教學管理,形成課程不斷革新的機制。8、新課程需要什麼樣的教學觀念?一、 整合教學與課程。二、 強調互動的師生關系,構建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目標體系。三、改革課堂教學必須進行價值本位的轉移,即由以知識為本位轉向以發展為本位,教學目標要真正體現知識、能力、態度的有機整合,從而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為此,本次教學改革從觀念到實踐特別強調以下方面:(一) 結果與過程的統一(二) 認知與情感的統一四、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運行體系。五、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9、新課程中教師角色將發生哪些轉變?1)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2)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3)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4)從學校與社區的關系來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10、新課程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有哪些相應的變化?1)在對待師生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種學生:①尊重智力發育遲緩的學生;②尊重學習成績不良的學生;③尊重被孤立和拒絕的學生;④尊重有過錯的學生;⑤尊重有嚴重缺點和缺陷的學生;⑥尊重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學生。2)在對待教學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和引導。教的職責在於幫助:①幫助學生檢查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學習什麼和獲得什麼,確立能夠達成的目標;②幫助學生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③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和形成有效的學習方式;④幫助學生發現他們所學東西的個人意義和社會價值;⑤幫助學生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的積極的氛圍;⑥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評價,並促進評價的內在化;⑦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潛能和個性傾向。教的本質在於引導,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價值和做人。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4)在對待與其它教育者的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合作。11、課程標準的主要特點是什麼?1)努力將素質教育的理念切實體現在課程標準的各個部分。2)突破學科中心。3)改善學習方式。4)體現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教育功能,評價建議有更強的操作性。5)為課程的實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12、素質教育的具體內涵是什麼?答:前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素質教育有三大要義。第一是面向全體學生,第二是要全面發展,第三是讓學生主動發展。」(《關於素質教育的再思考》)三大要義從根本上明確了素質教育的內涵,為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明確了目標和任務。素質教育提出的「面向全體學生」,「是針對『應試教育』面向少數尖子生的片面、被動發展而提出的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德、智、體全面和主動地發展的現代教育思想」(朱開軒:《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它著眼於發展,認為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是基礎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的宗旨。13、如何把握課堂教學改革方向?1)在課堂教學中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這里的「發展」是指:(1)全體學生發展;(2)學生全面和諧發展;(3)學生終生可持續發展;(4)學生個性特長發展;(5)學生活潑主動發展。 2)調整課堂教學目標。一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二是要在努力實現知識與技能目標的同時,注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促進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目標在課堂教學中的整合。3)調整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4)調整課堂教學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5)調整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15、什麼是新型的師生關系? 如何實現新型的師生關系?新型的師生關系,即師生相互交往、共同發展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要實現三個重新「定位」:一是師生關系的定位,師生關系定位為交往,即在課堂教學中,師生雙方是共存的主體,師生之間通過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實現共識、共享、共進。二是教師的定位,教師定位為主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的傳授者,而是課堂教學的策劃者、組織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教師的這個定位決定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實現如下五個轉變:(1)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2)由重教師的教向重學生的學轉變;(3)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4)由封閉向開放轉變;(5)由信息的單身交流向信息的綜合交流轉變。三是學生的定位,學生定位也是主體。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不再是教學的被動者或知識的接受者,而是課堂教學的主動參與者、學習的主人,在課堂得到充分發展。16、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實現哪五個轉變?(1)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2)由重教師的教向重學生的學轉變;(3)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4)由封閉向開放轉變;(5)由信息的單身交流向信息的綜合交流轉變。17、教師在運用教學方式上應做到哪十點?(1)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2)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3)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4)指導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5)要尊重學生的人格;(6)關注個性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7)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8)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9)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10)要使每個學生都能做到充分的發展。18、新課程下的課堂有哪些主要特徵?1)要有科學的教學目標。 2)要有和諧的課堂氛圍。3)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4)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的轉變。5)要有充分的思維訓練。 6)方法最優化,手段現代化。19、課堂教學應該樹立什麼樣的基本觀念?1)全面發展的質量觀。2)以人為本的學生觀。3)民主合作的教學觀。4)優質高效的效益觀。20、課堂教學應該遵循哪些基本原則?1)目標導向性原則。2)主體性原則。3)面向全體的原則。4)知情並重原則。5)開放性原則。21、課堂教學有哪些要求?1)創設良好的氛圍,激勵學生學習。2)圍繞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3)突出思維訓練,培養思維能力。4)著眼學生發展,組織學生活動。5)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選用恰當教學媒體。6)重視教師的人格力量,規范教師的課堂行為。22、「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含義是什麼?堅持「以學生為本」,即從價值觀說是——「一切為了學生」;從倫理觀說是——「充分尊重學生」;從行為觀說是——「全面依靠學生」。堅持「以學生為本」,具體地說:(1)學生的全面發展,即使學生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得到主動、全面和諧的發展;(2)學生的個性發展,即發現學生的潛能,發展其個性,發展其特長,同時根據學生基礎和程度等不同,使其分層發展;(3)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即為學生終身發展打好基礎。「以學生發展為本」是課堂教學改革的著眼點和落腳點,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根本。23、如何理解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課程改革和學生主體性發展的要求。1)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性學習的狀況,是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不斷生產、發展。2)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責任心和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3)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由接受性學習轉變為發現性學習。讓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❼ 小學教研活動制度
***小學校本教研製度
新課程的實施,將教學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學校。建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以校為本教學研究制度,是當前學校發展和教師成長的現實要求與緊迫任務,也是深化教學改革的方向和重點。根據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教育部《關於改進和加強教學研究工作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的精神,結合校本教研管理辦法及我校工作實際,特製定本制度。
一、校本教研指導思想
校本教研要以新課程為導向,以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為宗旨,以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的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教師作為研究的主體,強調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研究和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總結和提升教學經驗,形成民主、開放、高效的教研機制,促進學生健康、主動的發展和教師專業化成長,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學習型組織,推動課程改革目標的全面落實。
二、校本教研總體要求
校本教研的目的是推進新課程實驗的實施及提高教師素質。因此,校本教研的立足點必須放在教學和課程改革實驗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上;著眼點必須放在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切入點必須放在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上;生長點必須放在促進學生發展和教師自我提升上,推進新課程實驗。 切實加強對新課程實驗教學研究工作的領導,校長要負總責,分管校長直接抓,科研、教務部門負責具體抓,建立層層管理、逐級落實、全員參與的教學研究管理與活動機制,確保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實處。
三、校本教研工作目標
1、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質量觀、學生觀。
2、以新一輪課程改革為導向,深化培訓工作,加強隊伍建設,提高以校為本的教研與培訓工作水平,以培訓增後勁,用教研促發展。
3、了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本學科發展動態,加強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的聯系,不斷探究學科改革的突破點,促進每位教師專業的發展,提升創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適應教學改革與課程改革需要。
4、了解國內外教育科學研究最新成果,能獨立開展教育科學研究,提高自我反思、自主發展能力,在當地的素質教育過程中發揮示範作用。
5、通過學習、借鑒、引進、交流,進一步深化語文「自能學習」、數學「問題自主解決」課題實驗,不斷探索研究適合學生特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方法,推動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6、建立以校為本的教研與培訓制度,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全面提高教師的素質,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
7、解決教學實際中的困難和問題,總結、推廣教學經驗,探索教學規律,推進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
8、探索出以校為本的教研與培訓的實施策略和操作技術,形成以校為本的教研與培訓的典型案例。
四、校本教研主要形式
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為核心要素,以理論學習、案例分析、校本論壇、教學反思、結對幫扶、經驗交流、調查研究、問題解決、協作解決、教學咨詢、教學指導、說課、聽課、評課、課改沙龍、骨幹教師與教師對話、專業人員與優秀教師合作論壇等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製度,並通過教學觀摩、教學開放、骨幹教師獻課、優質課競賽等活動,為教師參與校本教研創設平台、創造條件。靈活運用開放式教研活動、促進式教研活動、針對式教研活動、學科整合式教研活動等多種教研形式,以「問題——設計——實踐——反思」的操作方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自我反思。教師的自我對話。教師結合課改發展需要,對自己的教育行為進行思考、審視、分析。結合教師專業發展需要,自己制定專業提高學習、個人教研學習計劃,並根據學校校本培訓計劃內容,自行學習和對自己教學行為進行分析,提出問題,制定對策。
2、同伴互助。教師與同伴的對話。以教研組或課題組為互助載體,以教師或教學遇到的問題為研究內容,促進教師與同伴的對話。注重「以老帶新,以強帶弱」;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聲,在一個群體中有不同思想,鼓勵教師大膽評點,各抒已見,為解決問題提供新思維、新思想、新方法。
3、專業引領。教師與專家的對話。一方面聘請校內外教育教學研究專業人員或專家來本校進行專業指導,直接解決教師們思想和教學中的問題;另一方面鼓勵教師從專業的著名刊物或互聯網上學習,引進先進教育思想,藉此將教改的新理念和教育思想引進學校,促進我校教師素質提高。
五、校本教研具體制度
(一)校級領導管理常規制度
1、校長是第一責任人,要身體力行。校長負責抓校本教研,制定校本教研製度,指導學校教導處與教導處制定校本教研計劃,發動全體教師積極參與校本教研,督促和評價學校校本教研工作。
2、校級領導帶頭學習教研理論並參與教學研究,舉辦專題講座,向教師介紹教學研究方法,指導各部門開展校本教研,成為教師的真誠同伴和專業引領的核心力量之一。
3、校級領導各負責一個研究課題或子課題,親自參與校本教研活動,及時了解研究動態,發現問題並及時給予指導。
4、校級領導要充分挖掘校內教育資源,整合教導處、德育室等機構的校本教研力量,形成教學、科研、培訓為一體的校本教研機制。
5、學校按計劃確保校本教研經費到位,供購買資料、派教師外出學習培訓、請專家講課及其它校本教研活動,保證校本教研的順利進行。
(二)教研職能部門管理常規制度
1、學校教導處具體負責校本教研工作,確定學校課改課題,以課改課題統領學校課程改革。
2、學校教導處負責校本教研具體策劃,組織課題組組長、兼職教研員,定期學習理論,舉辦課題講座、科研沙龍、交流研討,舉行信息交流會或讀書匯報會。負責校本教研職能部門的常規管理工作,組織教研組成員開展理論學習及實踐指導。
3、部門負責人的主要任務為:
①自覺參與校本教研活動,提高教師科研素質。
②組織教師學習教育理論。
③組織好師徒結對,切實開展幫扶工作。
④根據教研組或課題組的需要進行必要的指導與幫助。
⑤每學期聽課20節以上。
⑥做好宣傳工作,及時向各級各類媒體宣傳報道校本教研情況。
⑦每月組織一次教學例會,校長、主任、兼職教研員、教研組長參加。
(三)教研組管理常規制度
1、教研組是學校組織教師開展教材、教法研究,探索教學規律,進行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的業務組織單位。
2、教研組的設置由教導處一年一定,原則上設中心教研組組長1人,年段或學科教研備課組組長各1人。
3、教研組長由教務處聘請業務能力強,教學經驗豐富,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和組織能力的教師擔任。各教研組長要配合教導處抓好日常教學管理和教學科研工作。
4、教研組組長的主要任務為:
①按照學校要求,結合學科教學實際,開學初制定可操作性和科學性強的學期教研組工作計劃。
②組織教師進行教學常規建設,實現備課、上課、作業布置和批改,課外輔導,學業成績考核評定及課外文化、科技活動等基本教學環節的科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
③組織教師進行校本教研的常規系列活動:理論學習、觀看錄像、鑽研教材、集體備課、評價研討。正確把握課程改革與課程標準的基本內涵,以理論學習與實踐觀摩相結合,使全體成員領會教材的編排體系,明確單元教學的重難點及內在聯系,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促使學生的素質提高與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④每學期至少組織全組教師開展3次相關主題的研討會,圍繞三維目標的落實,制定本學科教改實施計劃,不斷總結經驗,探索規律,學習和推廣本校和外地經驗,結合日常教學開展連續性研討,以此改進教學。
⑤帶領本組教師申報教育研究課題,每學年力爭每個教研組都要有課題(主題)研究,有主要研究方向和內容。
(四)備課組管理常規制度
備課組長在中心教研組組長的領導下,負責年級備課和教學研究工作,努力提高本年級或本學科的教學質量。
備課組組長的主要任務為:
1、組織教師認真學習新課程標准、學科教材和教法,貫徹執行教研組計劃。
2、組織制定年級學科教學進度計劃、小課題行動研究計劃,報教研組並組織實施。
3、按照學校工作計劃和教研組工作計劃,擬訂出本年級本學期的教學計劃,並組織實施。組織集體備課組教師在個人獨立備課的同時進行集體備課。間周開展一次集體備課。做到:教學內容超前備;時間固定間周備;單元過關精簡備;學生學法分析備;課後反思仔細備;問題出現天天備。
共同研究:
(1)單元、章、節、課時的目的和要求;
(2)重點、難點、疑點、關鍵點;
(3)作業或練習;
(4)教學過程的組織和教學方法的選擇;
(5)統一進度,相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4、組織指導教師聽課、、輪聽課、觀摩課等活動。
5、做好學科的復習、出題、考試、評卷、成績統計和質量分析工作。
6、積極開展教科研活動,認真落實本組教科研課題,以教育科研促進教學質量提高。
(五)課題組管理常規制度
1、課題組是教師根據教育科研需要自行組織的業務組織單位。課題立項後,學校承認課題組成立,一般設課題組長1人,成員3人以上。
2、課題組成立後,隸屬學校教導處,按照課題計劃組織開展科研工作,確保課題研究順利進行。
3、課題組組長的主要任務為:
①組織學習教育科研理論,端正教育思想,明確工作方向。
②組織集體制定課題研究方案,明確課題組成員的研究任務。
③切實開展課題研究活動,包括理論研討、課堂實踐、測試統計、分析總結等,做到每次活動有計劃、有總結。及時向校教導處推薦組內教師的科研論文、經驗總結。
④每學期至少組織成員召開4次相關主題的研討會。
⑤定期向學校教導處匯報課題研究進展情況,有階段性總結並認真做好課題結題的各項准備工作。
⑥科學、規范地建立課題研究管理檔案。
(六)教師隊伍管理常規制度
1.認真積極參加上級部門舉辦的教研培訓學習、講座等活動,形成進行教學反思的習慣,外出學習的教師應做好學習筆記,回校後在相應范圍內及時交流、傳達,或者上「匯報課」一節。
2.每次校本教研活動,相關教師要按時參加並積極發言,與同伴互助,共同進步。
3.教師參加校本教研必須完成以下常規工作:
①按時參加教研組或課題組的校本教研活動,並把研究貫徹落實到課堂以及其它教育活動中。
②在開學初制定本學期個人教研的研究重點。
③必須參加學校組織的校本教研活動,並認真完成相關任務。
④每月至少寫1篇有較高質量的教學心得、反思、讀書筆記或課堂教學案例。
⑤每學期至少上1節研究課或指導1—2節研究課。
⑥每學年至少上交一篇研究性論文、教學案例或經驗總結。
⑦每學期教師聽課15節以上。
⑧自覺自學相關教學研究理論與教學案例,保持每周學一篇文章,每學期學習一本教育理論專著。
六、校本教研獎懲制度
1、每學期根據實際情況評比「優秀」教研組和「先進教研個人」,並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對校本教研活動中表現突出的教師個人,優先派出參加各級專業培訓。
2、屬於校本培訓范疇的活動,按實際學時給予計算繼續教育學分,報主管部門登記。
3、校本評價結果與教師個人年度考核及各類評優評先掛鉤,對校本教研工作漠不關心、無故不參加、態度差的教師不得參與年度考核,更不得參與各類評優評先活動。
❽ 小學教師資格證 小學教師教學反思的主要方法
(一)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後反思
根據教學的基本流程,教學反思可以分為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後反思。
1.教學前反思
教學前反思是教師在課前思考如何組織教材,課堂中應重視的內容,具體實 施方法,學生的需要和滿足這些需要的具體目標,以及達到這些目標所需要的動機、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等。還要在對本學科、本冊教材、本單元、本課時進行教學 計劃時列出反思的關鍵項目。如需要教給學生哪些關鍵概念、結論和事實;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是否准確;教學內容的深度和范圍對學生是否適度;所設計的活動 哪些有助於達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哪些學生需要特別關注;哪些條件會影響課的效果等等。
2.教學中反思
教學中反思即課堂反思,也叫調控性反思。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動態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總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突發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具備較強的應變能 力,反應要快,要及時對問題進行思考、分析,尋找產生問題的原因和解決方法,及時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教師要善於抓住有利於教學計 劃實施的因素,因勢利導,根據學生的反饋對教學計劃進行修改和調整,不可大修大改。順應學生的發展需要,保證課堂教學順利而有效的進行,使教學效果達到最 佳。
3.教學後反思
教學後反思是指在一堂課或一個階段的課上完後,對自己已經上過的課的情況進行回顧和評價。教學後反思也是目前最廣泛的反思形式。教學後反思可以使教師直 觀、具體地總結教學中的長處,發現問題,找出原因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再次,教學後反思有利於培養教師的思路和分析能力、鑽研與創新精神,有利於提高教師的 教學水平。
(二)自我反思和集體反思
根據反思的主體,教學反思可以分為自我反思和集體反思。
1.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通過自我反省的方式來進行的反思,自我反思源於反思主體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教育,它是反思的最主要形式和最高境界。
2.集體反恩
集體反思是指與同事一起觀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學實踐,與他們就實踐問題進行對話、討論,是一種互動式的活動,它注重教師間成功的分享、合作學習和共同提高,有助於建立合作學習的共同體。
(三)縱向反思和橫向反思
根據反思對象,反思可以分為縱向反思、橫向反思。
1.縱向反思
即把自己的教學實踐作為一個認識對象放在歷史過程中進行思考和梳理。同時不斷地獲取學生的反饋意見,並把它作為另一個認識對象進行分析,最後把兩個具體的認識對象進行整合思考。
2.橫向反思
教學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謂跳出自我就是經常地開展聽課交流,研究別人的教學長處,通過學習比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異,從而提升自己。
(四)理論反思和經驗反思
根據教學理論深淺程度,教學反思可以分為理論反思和經驗反思。
理論反思是指通過理論學習或通過理論與實踐的對照進行的反思,它是對教學的宏觀反思。經驗反思是指總結個人教學經驗的反思,它是對教學的微觀反思。
❾ 教學反思最常用的幾種見方法
」 (1)課後再備課。實踐者於課後,根據教學中所獲得的反饋信息和反思所得,進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確課堂教學改進的方向和措施,使有益的經驗得到提煉和升華,以待今後的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日臻完善,不斷優化教學效果。 (2)寫反思日記。實踐者在一天的教育教學工作結束後,及時地記錄下自己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獲得的經驗和教訓,記錄下教育教學的背景、實施要點、實施效果及伴隨而至的思想感悟和情感體驗,記錄下發現的問題及反思後設計的假設性解決方案等。這種高密度的反思實踐活動對教師形成敏銳的眼光和高強的反思力大有裨益。 (3)寫教育敘事。實踐者在教育教學中,總會遇到一些獨特的事件或沖突。對事件和沖突的觀察、分析和化解的過程即是反思實踐的真實過程。寫教育敘事即是對教育教學事件的再現、思考和化解。教育敘事經過實踐者基於真實性上的加工,具有鮮明的情節性、沖突性、主題性和典型性,因此更宜成為教師日常反思實踐的主要表達方式。 (4)診斷式研究。反思者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邀請同事或者專業研究人員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進行觀察、審視、評價甚至批判,從而發現自己在教育教學觀念、教育教學設計和操作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並通過共同討論找到彌補之法或化解之道。 (5)行動式研究。反思者為弄清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所遇到問題的實質,與同事或在專業研究人員指導並合作下進行相關研究,探索並制定出用以改進教育教學實踐的行動方案。這種研究方式不同於專業人員所進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則的教育科研,而是直接著眼於教育教學活動的改進。 教學反思是提高教師課堂應變能力,適應師生互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師自主發展的有效形式。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知識儲備和教育智慧要求都進一步提高,推廣反思性教學,具有更加重要的現實意義。近幾年來,我校在全體教師中廣泛推廣反思性教學,要求教師將反思貫穿於教學全過程,課前通過反思對教學中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預測和分析,謀劃解決問題的預案;課中通過反思自我監控教學過程,機智地處理好課堂上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課後通過反思對自身課堂教學進行批判和總結。通過多年的實踐,我們體會到教師有效的教學反思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一、自我回顧性反思。教師在課後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回顧,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自我回顧性反思是教學反思的主要形式,是教師主動地對自身的教學觀念、教學設計、教學行為等進行深刻審視和系統總結的過程。自我回 顧反思時,要求教師重點對課堂上處理各種偶發情況、學生的突出表現及教學中的精彩片斷、干擾教學以至影響教學任務完成的若干細節進行回顧提煉。還可以聯系自己當學生時老師在教學相關內容處理上的技巧進行對比總結。提倡教師寫「反思日記」,總結評價自己的教學,或者讓教師給自已寫信,站在第三人的角度審視自己的教學過程等都是進行自我回顧性反思的較好方法。 二、信息提示性反思。通過課堂上學生的情緒、表情等信息反饋進行的反思。信息提示性反思要求教師具有捕捉信息的敏銳感,善於通過學生的眼睛看問題;要有敢於正視不足,矯正問題的胸襟和氣度;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能靈活地處理教學設計、應用教案。如我校一位思想政治課老師在一次送教下鄉活動中,上一節題為「我國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公開課。當講到「可持續發展」時,本來活躍的課堂氣氛一下沉悶起來,學生盲然的眼神告訴這位老師,他們對「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不能理解,無法聯系實際回答老師預設的問題。於是,這位老師隨即調整了教學設計,讓同學們聯系農村超生子女問題展開討論。課堂氣氛又重新活躍起來,對「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已在討論中有了結論。信息提示性反思能促進教師有針對性地克服課堂上出現的種種障礙,使教與學更好地互動協調。 三、同行診斷性反思。通過邀請同事、專家觀察評議自己的教學進行的反思。即將自己的教學作為案例,邀請同事和專家進行評析,從中總結經驗、查找問題,再通過反思日記,記下自己的感悟和體會。在我校,同行診斷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一是導師診斷。即「一幫一」對子中,導師對幫帶對象(主要是新教師或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情況的診斷;二是同組教師診斷。組織同一備課組內教師相互聽課後進行討論,提出評課意見;三是專家診斷。堅持每學期邀請市、區教科所專家深入部分教師的課堂聽課,進行有針對性地分析、解剖。 四、榜樣對比性反思。通過與自己喜歡或崇拜的教師課堂教學的比較進行的反思。即以你認為是榜樣的教師的教學為樣板,將自己的教學與之比較,從而找到優劣,進行揚棄性借鑒。教學中的榜樣可以是本校的骨幹教師,也可以是其他學校的教師。教學比較既可以是某個教學案例的比較,也可以是長期的比較,長期的比較借鑒收效更好。我校在實施「一幫一」結對幫扶中,堅持實施受助教師聽導師的課後再登台上課及教案須經導師審閱簽字後才能上課兩項制度,使受助教師堅持以導師為榜樣,通過對比借鑒,有效地促進了受助教師的進步和提高。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