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把握幼兒園音樂教學基本流程
幼兒園的音樂教抄育是一門襲充滿靈性色彩和智慧光芒的藝術學科,也是向幼兒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如果教師在音樂活動中,能准確把握幼兒學習音樂的特點和規律,採取積極有效的教學策略,就能使幼兒真正成為音樂活動的主人,讓音樂流淌進幼兒的心田。
『貳』 幼兒音樂欣賞的過程,步驟該怎麼寫
幼兒園音樂教案:兩只老虎 教師:屈老師 活動意圖: 兩只老虎兩只老虎 跑得快跑得快 一隻沒有眼睛一隻沒有尾巴 真奇怪真奇怪 兩只老虎兩只老虎 跑得快跑得快 一隻沒有眼睛一隻沒有尾巴 真奇怪真奇怪 通過幼兒園優秀教案,經典兩只老虎音樂又激發起了孩子們對音樂的喜好,看看我們新設計的教案,讓您的教學有新的...層次。 活動目標: 1、樂意根據兒歌詞做動作,並能隨著歌曲形象的表演。 2、喜歡參加韻律活動,體驗邊唱歌邊做動作的快樂。 活動准備: 老虎胸飾、錄音機、磁帶、多媒體課件、幼兒已會唱《兩只老虎》的歌曲。 活動過程: 1、幼兒與老師一起復習歌曲。 師:你們這些小老虎真可愛,我知道你們還會唱《兩只老虎》的歌呢,你們願意唱給我聽聽嗎? 師幼一起演唱。 2、幼兒戴好胸飾聽音樂進入活動室。 3、引導幼兒為歌曲創編動作。 師:小老虎你們喜歡跳舞嗎?那我們今天就來跳《兩只老虎》的舞好嗎?可是我還不會跳呢!怎麼辦呀?那我們今天就一起為《兩只老虎》的歌編一些好看的動作,編好以後我們就能跳舞了。 (1)引導幼兒逐句創編動作。 師:想一想「兩只老虎,兩只老虎,」可以做什麼動作?(鼓勵幼兒與別人做的不一樣) 師:我知道小老虎有很多本領,現在請你把跑的本領做給我看看。那「跑得快,跑得快,」我們怎麼做?除了往前跑還可以怎麼跑? 師:這兩只老虎很奇怪的,它們一隻沒有什麼?還有一隻沒有什麼?那,沒有眼睛怎麼做?沒有尾巴呢? 師:你們說這兩只老虎奇怪不奇怪?那「真奇怪,真奇怪,」我們可以用什麼動作來做? 4、創編歌詞及動作 師:這兩只奇怪的老虎,一隻沒有眼睛,一隻沒有尾巴,那如果還有兩只奇怪的老虎,你猜它們會沒有什麼?(幼兒邊說邊做動作) 教師與幼兒一起邊演唱創編的歌詞邊做動作。 5、完整表演 (1)引導幼兒完整表演 師:我們編了這么多動作,那我們一起連起來跳一遍好嗎? 誰還會用不同的動作來跳一遍?我們用他的動作也來跳一遍好不好? (2)創設情境,用不同的動作完整表演兩遍 師:小老虎真能幹會跳舞了,媽媽現在帶你們去幾個好玩的地方跳好不好?看!現在我們到了什麼地方?(草地)請你們用最喜歡的動作來表演一下! 再出現樹林景象,請幼兒找一個好朋友跳。 6、結束活動 師:奇怪的老虎可真多,那我們一起到外面去找找還有沒有更奇怪的老虎好嗎? 師幼一起聽音樂走出活動室。
『叄』 幼兒園如何上歌曲的流程
先導入今天要教的歌曲,可以用很多種方法,比如說先可以給小朋友聽你要教授的兒歌,或者以故事的形式導入也可以,接下來用拍手或者身體各部位讓小朋友記住兒歌的大致歌詞和曲調,接下來就可以用游戲讓小朋友練習重復兒歌,希望對你有幫助O(∩_∩)O~
『肆』 簡述幼兒歌曲學習的4個階段
早期兒童的藝術感知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0~1歲)前符號階段:藝術知覺特徵是感官原動性,所有的藝術偏愛都是由「本能性」的感覺特徵決定的;
第二階段(2~7歲)符號運用階段:包含三個子階段:沉浸在符號媒介中,形成符號系統(在音樂學習中的表現為:學習非句法的音樂樣式,學習與經驗情境相聯系的音調,學習基本的節奏技能);對符號的探索與擴大(音樂學習中的具體表現為:靈活地歌唱、進行演奏的實驗、能掌握音樂主題);審美形式感的形成(音樂學習中的具體表現:掌握音樂形式樣式的一些特質)。
第三階段(8歲以後)繼續進步與可能退步階段。
8歲兒童出現退步的可能原因有:一是早期音樂學習缺乏感受系統的參與,枯燥地學習音樂知識與技能是兒童對音樂學習本身失去興趣;二是早期音樂學習缺乏音樂知覺系統的參與,這種結果可能是由於音樂教育者缺少音樂素養造成的;三是音樂學習缺乏製作系統的參與,靠靜坐傾聽的方式進行音樂學習只對初學音樂的少數成人有效。
三、學前兒童的音樂感受(趣味)的特點
第一,音量是幼兒對音樂感興趣的第一個重要因素。這里的音量不是單純地指音的強弱、聲音大小,對幼兒來說,音樂首先是動聽的聲音。
啟示:在讓幼兒感知器樂作品時,教師有責任讓幼兒聽到最好的音響效果;在讓幼兒感知器樂作品時,教師應盡量少用嗓音,幼兒感興趣的是豐滿的音響效果;在歌唱學習中,教師發出悅耳的聲音是非常重要的;對打擊樂器的演奏,幼兒感興趣的是讓他自己去探究如何發出好聽的聲音並演奏,而不是嚴格地按照教師所要求的拿樂器的方式、教師所要求的節奏型去打擊。
第二,運動是幼兒對音樂感興趣的第二個重要因素,換言之,幼兒感興趣的是讓他用身體動作來感知、感受音樂。
第三,音樂作品類型是幼兒對音樂感興趣的第三個重要因素。幼兒感興趣的音樂作品類型是關於某些事情的音樂。
四、學前兒童音樂學習的意義與制約條件
很多音樂觀察研究、神經生物學的解釋認為,音樂學習的關鍵年齡是0~8歲或9歲,9歲或10歲以後在進行音樂學習已經太晚。
早期兒童藝術教育研究者需要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如何讓8歲以後的兒童的藝術表達能力不退化。我們認為對於人格發展中已經形成較強的自我評價能力的8歲以後的兒童來說,藝術自信以藝術能力或藝術經驗為支撐成為它們能像藝術家一樣繼續發表自己的藝術理解的關鍵。所以只有在音樂教育早期真正獲得藝術經驗的那部分兒童才能繼續對自己的藝術表達充滿自信,並朝著藝術經驗的精緻方向發展。獲得音樂經驗或能力的音樂學習是兒童的知覺、感受、製作系統交互作用形成合力的一種學習。
第一節 學前兒童音樂作品的本體特性
從簡單主義出發,我們可以把音樂作品的本體特性分為三類:形式特性、再現特性、表現特性。所有的音樂都是「表現性音樂」,其中特別強調形式的那部分音樂我們歸入「形式性音樂」的范疇,特別強調現實描述的那部分音樂歸入「再現性音樂」范疇,剩下的那部分音樂我們歸入「表現性音樂」范疇。
一、學前兒童音樂作品的形式特性
音樂思維的基本單位是樂句(短句)而不是孤立的音。音樂作品的形式特性是指音樂作品中由句法與非句法因素組成的作曲或即興的音樂設計。句法元素包括旋律、節奏與和聲,對幼兒園音樂教育來說,句法元素主要是旋律與節奏。在句法元素中旋律模型與節奏模型成為幼兒園音樂教育主要關注的內容。非句法元素包括音色、織體、速度、曲式結構與力度。非句法元素也有其模型或樣式,但模型不是以橘子為單位,而往往是以段落為單位,它們是大塊的模型。
(一)節奏
節奏包括:拍子與節奏型,它們形影不離,不相分離。
拍子是節奏型構成的調整原則,即所有的節奏模型都是在拍子的背景上形成的。在幼兒園教學范疇內,我們關注的是如何讓幼兒感覺到拍子,即如何讓幼兒有拍感,幼兒的拍感一般包括兩方面:合拍,二拍、三拍的強弱韻律感。培養幼兒的拍感具有一定的規定性:在歌曲中進行;在動作中進行。
節奏型:我們所說的節奏總是以節奏的模型出現。在幼兒園音樂教學范疇內,我們讓幼兒關注的是音符單一的節奏型、先密後疏的節奏型、緊湊與舒展的節奏型和休止符等。
(二)音色
一般說來,幼兒園的音色探究活動會涉及以下方面的內容:嗓音與人生、打擊樂器的音色、生活中的音色、自然界中的音色、機器的音色、樂器的音色。
(三)力度
強與弱是音樂表現的重要手法。對力度的掌握,幼兒遇到的主要困難時歌唱時的強弱處理。在了解力度的同事,也要注意對嗓音的控制。
(四)旋律
旋律句的性格就是旋律的輪廓形態或輪廓線,包括旋律的上行與下行,旋律的級進與跳進。但是,對旋律線的理解是以理解音的高低為基礎的。一旦理解了音的高低之分之後,人們在歌唱的音準上就比較容易把握了。所以,在各種與音高探究相關的音樂活動中讓幼兒感受音的高低、分辨音的高低,就顯得格外重要。在幼兒園教學范圍內,旋律方面的內容有:分辨音的高低、旋律的上行與下行、旋律的級進與跳進。
(五)結構
對於音樂結構的內容,樂句與樂段是我們關注的重點。設計音樂結構時最基本的要素是平、整齊與變化,而達到平衡與整齊的基本手段是重復。在幼兒園音樂教學范圍內,有關結構的內容就在句子的重復與變化、段落的重復與變化之間展開。
關於句子的結構,我們主要讓幼兒理解重復句(模仿句)和喊答句。對幼兒來說,重復越多的曲子越簡單,越合他們的口味,而辨認句子的重復則是幼兒理解音樂的第一步。
關於段落結構,我們主要讓幼兒理解主副歌結構、二段體結構、三段體結構、迴旋體結構、引子與尾聲。
(六)速度
從知覺的層面來看,幼兒知覺速度的快慢、勻速與不勻速相對容易。從表達層面來說,節奏的細微變化與歌唱、演奏的勻速對幼兒來說較難。
(七)織體
在幼兒園教學中,我們需要以欣賞民族舞、踢踏舞為突破口,讓幼兒感知音樂的層次。在幼兒園教學范圍內,織體的內容包括:有伴奏的音樂與無伴奏的音樂的分辨、織體的厚與薄的分辨、用打擊樂合作表達織體。
(八)風格
音樂風格往往存在於具有共同聽覺特徵的一個音樂群體中,這個群體中的音樂人和聽眾具有相同的音樂信仰、共識和偏好。幼兒園音樂教學中所指的風格與專業音樂領的音樂風格概念相比,外延要小很多,可能更接近體裁的概念。幼兒園音樂教學中所指的風格是指音樂體裁之間所具有的典型差異。符合幼兒音樂趣味的音樂體裁有搖籃曲、進行曲、舞曲。
二、學前兒童音樂作品的再現特徵
(一)音樂作品再現性概述
音樂作品再現性是指音樂作品中的句法與非句法形式主要用來描繪或刻畫人物、動物、地點、事件等客觀現實的性質。
音樂作品中的再現性或再現內容需要認真挖掘。在幼兒園音樂教學范圍內,我們要盡可能尋找有比較清晰的能夠被辨認的主題的再現性作品,因為音樂的再現性越具體越符合幼兒的音樂趣味。
(二)學前兒童再現性音樂作品的類型
歌曲都是再現性音樂作品。符合幼兒趣味的歌曲往往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歌詞本身生動、具有兒童語言的口味,幼兒容易朗誦;二是歌詞所描述的主題突出、故事性強,幼兒容易進行動作表演;三是旋律音調與詞調溫和,幼兒容易歌唱。
幼兒園再現性器樂類的音樂作品大概可分為以下幾種:第一種,句式規整、童趣盎然的再現性器樂曲;第二種,句式規整的再現性成人器樂曲;第三種,句式不規整的再現性器樂曲。
(三)學前兒童音樂作品再現特性的挖掘
『伍』 幼兒園音樂活動使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我想談談歌唱活動中教師如何抓住導入環節向幼兒發起互動,調動幼兒學習歌曲的興趣。 1.言語互動。 (1)故事導入。在教學中教師把歌詞編成幼兒愛聽的小故事,作為新授歌曲的導語,用生動的語言向他們講解。 (2)猜謎導入。如歌曲《大雨小雨》,教師用一個傳統的謎語:「千條線,萬條線......」將幼兒的注意力集中到 此,認真傾聽歌曲。2.范唱感染。每首歌都有各自所要表達的不同內容和情感,他們或高亢、或低沉、或歡快、或抒情,如何讓幼兒感知這一切呢?這時就需要教師按照歌曲的情感要求、風格特點進行有感情的范唱,激發幼兒的歌唱慾望。3.動畫播放。教師可結合歌曲的特性製作PPT,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只有把幼兒的興趣調動上來,才可以引起有效互動。
『陸』 如何進行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
音樂活動對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有著其他活動所無法替代的功效。為什麼這樣說呢,原因有三:其 一,正如葉聖陶所說:「音樂是世界的語言。」音樂為人類所共同理解,能產生共鳴。其 二,音樂藝術能陶冶情操,為古今中外有識之士所認可。其 三,喜愛音樂是孩子們的天性。音樂對於幼兒的健康心理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法國大文豪雨果曾說過一句名言:「開啟人類智慧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字,一把是文學,一把是音符。」孩子們愛音樂,他們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形成活潑開朗的個性,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樂的美,產生愉悅的心情。 那麼幼兒園藝術領域的目標是什麼?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藝術領域的目標為: 1. 能初步感受並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 2. 喜歡參加藝術活動,並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 3. 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 藝術領域的內容與要求 為: 1. 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 2. 在藝術活動中面向全體幼兒,要針對他們的不同特點和需要,讓每個幼兒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養。對有藝術天賦的幼兒要注意發展他們的藝術潛 2 能。 3. 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 4. 在支持、鼓勵幼兒積極參加各種藝術活動並大膽表現的同時,幫助他們提高表現的技能和能力。 5. 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製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或開展其他活動。 6. 為幼兒創設展示自己作品的條件,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共同提高。 音樂教學活動是藝術領域里主要的活動,幼兒園唱歌教學活動應遵循哪些原則: 一、選材恰當,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首歌曲是否適合幼兒唱,首先要看它能否激起幼兒學唱的興趣和慾望。在幼教雜志及教材上,有好多幼兒歌曲。但並不一定都適合孩子們學唱。如表現為:歌詞陳舊復雜、幼兒難於理解,還有的歌曲內容孩子很陌生,這樣就影響孩子學唱歌曲的興趣。因此歌曲的選擇,對孩子的學唱有著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們應有的放矢的選擇歌曲。只要幼兒感興趣的、健康的、能給幼兒帶來愉快情緒的歌曲就適合幼兒歌唱。如、《小兔乖乖》(歡快的)、《玩具進行曲》《粗心的小畫家》(詼諧的)
『柒』 幼兒音樂欣賞教學包括哪幾個環節
1.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的目標 (1)培養幼兒參與歌唱活動、韻律活動、欣賞活動等幼兒園各種音樂活動的興趣和熱情。 (2)學會必要的音樂知識與技能。 (3)能夠用聲音、節奏、動作、樂器等手段去創造性地表現音樂,有一定的表現力。 2.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的內容 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主要包括音樂欣賞活動、歌唱活動、打擊樂演奏活動和韻律活動四個方面。具體而言,音樂活動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學習理解音樂,包括音樂的形式和內容、思想、情感。 (2)學習創造性地表現音樂。 (3)學習理解歌曲的歌詞、內容、曲調,學唱歌曲。 (4)學習仿編歌曲。 (5)學習關於各種樂器的知識。 (6)學習使用樂器表現音樂。 3.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的方法 幼兒園音樂教育的方法靈活而豐富多樣,其中情境創設、示範模仿、講解、多感官與(語言、動作等),都是音樂學科本身的特點以及幼兒感知、理解音樂的特點所決定的。 (1)情境創設法。 情境創設法是為了幫助幼兒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樂內容思想情感而採用的創設相關情境的方法。常用故事、美工、多媒體等手段。比如在「小樹葉」的歌唱活動中,利用美工創設秋天樹葉飄落的情境。 (2)示範模仿法。 示範模方法是為了幫助幼兒學習歌唱、韻律多種或樂器知識和演奏,採用教師示範幼兒模仿的教學方法。這也是音樂教育常用的、基本的教學方法。 (3)節奏朗誦法。 節奏朗誦法是在學習曲調之前用有節奏的朗誦歌詞來幫助幼兒記憶歌詞、掌握歌曲節奏的方法。 (4)直觀提示法。 使用圖片、動作等多種直觀手段幫助幼兒理解音樂、學唱歌曲的教學方法。 (5)聯想仿創法。 聯想仿創法是引導幼兒根據音樂、歌曲、情境,通過聯想、想像,富於創造性地表現和創造音樂的方法。比如聽音樂想像故事、聽音樂編動作、聽音樂畫圖畫、跟隨音樂演奏樂器、創編新動作、新歌詞,等等。
『捌』 簡述兒童歌曲學習的過程
第一章 學前兒童音樂心理的發展特徵
一、兒童音樂發展的三大系統
加登納認為要想理解兒童的藝術發展就需要理解生命過程中的三大系統:製作系統、知覺系統、感受系統。製作系統的產物是行動,行動指向目的,而不知是單純的身體運動;知覺系統的產物是識別,從音樂學習的角度來說,這種識別是對各種音樂形式樣式的辨別、確認;感受系統的產物是情感,從音樂學習的角度來說,這種情感可以包括任何有關兒童的情緒、情感反應。這種情感的反應都是有注意參與的。三大系統是一個整合機制,需要彼此等待交互。
某些令人悲觀的現象:在專業音樂教育中缺失感受系統的參與,教師與學生被僵死的音樂知識技能控制;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缺失製作系統;在學前音樂教育中缺失知覺系統,沒有音樂語匯的支撐。
二、兒童音樂發展的三個階段
加登納把早期兒童的藝術感知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0~1歲)前符號階段:藝術知覺特徵是感官原動性,所有的藝術偏愛都是由「本能性」的感覺特徵決定的;
第二階段(2~7歲)符號運用階段:包含三個子階段:沉浸在符號媒介中,形成符號系統(在音樂學習中的表現為:學習非句法的音樂樣式,學習與經驗情境相聯系的音調,學習基本的節奏技能);對符號的探索與擴大(音樂學習中的具體表現為:靈活地歌唱、進行演奏的實驗、能掌握音樂主題);審美形式感的形成(音樂學習中的具體表現:掌握音樂形式樣式的一些特質)。
第三階段(8歲以後)繼續進步與可能退步階段。
8歲兒童出現退步的可能原因有:一是早期音樂學習缺乏感受系統的參與,枯燥地學習音樂知識與技能是兒童對音樂學習本身失去興趣;二是早期音樂學習缺乏音樂知覺系統的參與,這種結果可能是由於音樂教育者缺少音樂素養造成的;三是音樂學習缺乏製作系統的參與,靠靜坐傾聽的方式進行音樂學習只對初學音樂的少數成人有效。
三、學前兒童的音樂感受(趣味)的特點
第一,音量是幼兒對音樂感興趣的第一個重要因素。這里的音量不是單純地指音的強弱、聲音大小,對幼兒來說,音樂首先是動聽的聲音。
啟示:在讓幼兒感知器樂作品時,教師有責任讓幼兒聽到最好的音響效果;在讓幼兒感知器樂作品時,教師應盡量少用嗓音,幼兒感興趣的是豐滿的音響效果;在歌唱學習中,教師發出悅耳的聲音是非常重要的;對打擊樂器的演奏,幼兒感興趣的是讓他自己去探究如何發出好聽的聲音並演奏,而不是嚴格地按照教師所要求的拿樂器的方式、教師所要求的節奏型去打擊。
第二,運動是幼兒對音樂感興趣的第二個重要因素,換言之,幼兒感興趣的是讓他用身體動作來感知、感受音樂。
第三,音樂作品類型是幼兒對音樂感興趣的第三個重要因素。幼兒感興趣的音樂作品類型是關於某些事情的音樂。
四、學前兒童音樂學習的意義與制約條件
很多音樂觀察研究、神經生物學的解釋認為,音樂學習的關鍵年齡是0~8歲或9歲,9歲或10歲以後在進行音樂學習已經太晚。
早期兒童藝術教育研究者需要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如何讓8歲以後的兒童的藝術表達能力不退化。我們認為對於人格發展中已經形成較強的自我評價能力的8歲以後的兒童來說,藝術自信以藝術能力或藝術經驗為支撐成為它們能像藝術家一樣繼續發表自己的藝術理解的關鍵。所以只有在音樂教育早期真正獲得藝術經驗的那部分兒童才能繼續對自己的藝術表達充滿自信,並朝著藝術經驗的精緻方向發展。獲得音樂經驗或能力的音樂學習是兒童的知覺、感受、製作系統交互作用形成合力的一種學習。
第一節 學前兒童音樂作品的本體特性
從簡單主義出發,我們可以把音樂作品的本體特性分為三類:形式特性、再現特性、表現特性。所有的音樂都是「表現性音樂」,其中特別強調形式的那部分音樂我們歸入「形式性音樂」的范疇,特別強調現實描述的那部分音樂歸入「再現性音樂」范疇,剩下的那部分音樂我們歸入「表現性音樂」范疇。
一、學前兒童音樂作品的形式特性
音樂思維的基本單位是樂句(短句)而不是孤立的音。音樂作品的形式特性是指音樂作品中由句法與非句法因素組成的作曲或即興的音樂設計。句法元素包括旋律、節奏與和聲,對幼兒園音樂教育來說,句法元素主要是旋律與節奏。在句法元素中旋律模型與節奏模型成為幼兒園音樂教育主要關注的內容。非句法元素包括音色、織體、速度、曲式結構與力度。非句法元素也有其模型或樣式,但模型不是以橘子為單位,而往往是以段落為單位,它們是大塊的模型。
(一)節奏
節奏包括:拍子與節奏型,它們形影不離,不相分離。
拍子是節奏型構成的調整原則,即所有的節奏模型都是在拍子的背景上形成的。在幼兒園教學范疇內,我們關注的是如何讓幼兒感覺到拍子,即如何讓幼兒有拍感,幼兒的拍感一般包括兩方面:合拍,二拍、三拍的強弱韻律感。培養幼兒的拍感具有一定的規定性:在歌曲中進行;在動作中進行。
節奏型:我們所說的節奏總是以節奏的模型出現。在幼兒園音樂教學范疇內,我們讓幼兒關注的是音符單一的節奏型、先密後疏的節奏型、緊湊與舒展的節奏型和休止符等。
(二)音色
一般說來,幼兒園的音色探究活動會涉及以下方面的內容:嗓音與人生、打擊樂器的音色、生活中的音色、自然界中的音色、機器的音色、樂器的音色。
(三)力度
強與弱是音樂表現的重要手法。對力度的掌握,幼兒遇到的主要困難時歌唱時的強弱處理。在了解力度的同事,也要注意對嗓音的控制。
(四)旋律
旋律句的性格就是旋律的輪廓形態或輪廓線,包括旋律的上行與下行,旋律的級進與跳進。但是,對旋律線的理解是以理解音的高低為基礎的。一旦理解了音的高低之分之後,人們在歌唱的音準上就比較容易把握了。所以,在各種與音高探究相關的音樂活動中讓幼兒感受音的高低、分辨音的高低,就顯得格外重要。在幼兒園教學范圍內,旋律方面的內容有:分辨音的高低、旋律的上行與下行、旋律的級進與跳進。
(五)結構
對於音樂結構的內容,樂句與樂段是我們關注的重點。設計音樂結構時最基本的要素是平、整齊與變化,而達到平衡與整齊的基本手段是重復。在幼兒園音樂教學范圍內,有關結構的內容就在句子的重復與變化、段落的重復與變化之間展開。
關於句子的結構,我們主要讓幼兒理解重復句(模仿句)和喊答句。對幼兒來說,重復越多的曲子越簡單,越合他們的口味,而辨認句子的重復則是幼兒理解音樂的第一步。
關於段落結構,我們主要讓幼兒理解主副歌結構、二段體結構、三段體結構、迴旋體結構、引子與尾聲。
(六)速度
從知覺的層面來看,幼兒知覺速度的快慢、勻速與不勻速相對容易。從表達層面來說,節奏的細微變化與歌唱、演奏的勻速對幼兒來說較難。
(七)織體
在幼兒園教學中,我們需要以欣賞民族舞、踢踏舞為突破口,讓幼兒感知音樂的層次。在幼兒園教學范圍內,織體的內容包括:有伴奏的音樂與無伴奏的音樂的分辨、織體的厚與薄的分辨、用打擊樂合作表達織體。
(八)風格
音樂風格往往存在於具有共同聽覺特徵的一個音樂群體中,這個群體中的音樂人和聽眾具有相同的音樂信仰、共識和偏好。幼兒園音樂教學中所指的風格與專業音樂領的音樂風格概念相比,外延要小很多,可能更接近體裁的概念。幼兒園音樂教學中所指的風格是指音樂體裁之間所具有的典型差異。符合幼兒音樂趣味的音樂體裁有搖籃曲、進行曲、舞曲。
二、學前兒童音樂作品的再現特徵
(一)音樂作品再現性概述
音樂作品再現性是指音樂作品中的句法與非句法形式主要用來描繪或刻畫人物、動物、地點、事件等客觀現實的性質。
音樂作品中的再現性或再現內容需要認真挖掘。在幼兒園音樂教學范圍內,我們要盡可能尋找有比較清晰的能夠被辨認的主題的再現性作品,因為音樂的再現性越具體越符合幼兒的音樂趣味。
(二)學前兒童再現性音樂作品的類型
歌曲都是再現性音樂作品。符合幼兒趣味的歌曲往往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歌詞本身生動、具有兒童語言的口味,幼兒容易朗誦;二是歌詞所描述的主題突出、故事性強,幼兒容易進行動作表演;三是旋律音調與詞調溫和,幼兒容易歌唱。
幼兒園再現性器樂類的音樂作品大概可分為以下幾種:第一種,句式規整、童趣盎然的再現性器樂曲;第二種,句式規整的再現性成人器樂曲;第三種,句式不規整的再現性器樂曲。
(三)學前兒童音樂作品再現特性的挖掘
『玖』 幼兒園律動教學步驟有哪幾個規律
首先要根據歌詞,節奏,情境等創編律動,注意動作的難度要符合幼兒年齡特點。
然後內由老師示容範一遍給孩子們看。
之後分解動作教給孩子們,教學過程要根據孩子們的掌握程度調整節奏。最好有一個教學老師,一個場內指導老師。
動作要領掌握之後與孩子們一起跟著音樂練習。
最後不斷重復練習,熟練掌握就可以了。不過重復練習的過程一定要盡量活潑有趣一些,孩子們不喜歡簡單的重復,容易失去興趣,分散注意力。
『拾』 如何開展幼兒園音樂教學
幼兒音樂教育不是音樂技能的訓練,不在於培養未來的專門音樂人才,而是為了讓幼兒在音樂中感受到音樂的感染力,讓幼兒全面健康、和諧快樂地成長。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音樂教育並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當音樂教育真正回歸「人的教育」時,它成為促進幼兒和諧發展的重要手段。音樂是通過聲音來表達感情的一門藝術,在表現人的感情變化、心理活動、思維走向等方面有著很好的效果。在教育過程中,音樂教育有利於挖掘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如何將音樂有效地融入幼兒教育中,以下是本人在基層工作這兩年來的音樂教學的嘗試。 一、改變音樂教學中陳舊的觀念。 一直以來,幼兒園的音樂教育呈現小學化現象, 重技能訓練, 輕主體意識、學習興趣, 幼兒整日圍著教師轉, 對教師的話唯聽是從, 機械地記誦不感興趣的東西, 是被動的沮喪的學習者。教師也好象是知識的傳聲筒, 以課堂教學為中心, 上課是基本活動,「教師講, 幼兒聽」、「教師做, 幼兒看」、「教師指示, 幼兒做」, 總是很認真的教唱兒歌,讓幼兒記住歌詞、旋律、以及音樂所要表達的感情。教師較重視唱歌的技能技巧訓練,忽視幼兒自主學習的培養;因此,這種傳統的教育觀念, 嚴重束縛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創造思維, 幼兒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難以體現。 二、音樂教學選材的重要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首歌曲是否適合幼兒,我認為首先看它能否激起幼兒學習的興趣和慾望。在我們的教材上,有許多好歌,但並不一定適合幼兒認知,因為有些歌詞太陳舊復雜,幼兒不易於理解;有的歌曲內容與幼兒的生活經驗偏離了,所以歌曲的選擇影響著幼兒學習的質量。那麼怎樣的歌曲適合幼兒呢?我認為只要幼兒感興趣的、健康的、能給幼兒帶來愉快情緒的歌曲就適合幼兒。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除了一些經典的兒童歌曲,一些與當時國內外重大活動相關的流行歌曲,甚至有些電視劇里的插曲,有時代性,也適合幼兒歌唱。孩子們對於新事物比成人來得更加敏感,更易於接受。那些歌曲一出現,如《老鼠愛大米》、《對面的女孩看過來》等,他們往往表現出極高的熱情,我們在教學中對歌詞或一些旋律進行適當的改編,將音樂與美術整合,可以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狀態下自然啟動美好情境,提高審美情趣。幼兒在學的過程就會學得更加快樂。在實踐過程中,我發現幼兒比較難掌握的問題,如:符點音、頓音、音的跨度以及唱歌時的感情,在此時便迎刃而解了。所以我們老師應有的放矢地為孩子們選擇歌曲,因為孩子們是社會的人,也是「與時俱進」的人。 三、音樂教學過程的重新認識。 經常聽到一些老師抱怨:一次音樂教學活動下來,孩子們還不記得歌詞,更不用說什麼有表情,有感情了。在音樂教學中不是對幼兒死板的填鴨,我們應採用靈活多樣的組織形式,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培養孩子的想像力、思維能力和表現能力,為他們營造積極、自主學習的氛圍。 1、角色探究法。針對有情節有角色的歌曲,讓幼兒在探索歌曲中不同角色的表達和情感的過程中,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如歌曲《小紅帽》、《小狗抬轎》這些歌曲都是孩子們喜歡的故事角色,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能夠融入角色的感受音樂的魅力。 2.音畫轉換法。音樂是表情達意的藝術。幼兒恰恰具有喜形於色、感情外露的特點,他們還難以用言語表達他們內心的情感和體驗。這個時候教師如果藉助能為幼兒所理解的圖畫、符號、幫助幼兒理解歌曲,通過互動,可以幫助幼兒有效地記憶歌詞、表達情感。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老鼠畫貓》中,我結合教育掛圖,引導幼兒觀察小老鼠畫的「怪貓」,引導幼兒用語言描述「怪貓」的外型並欣賞歌曲。結合掛圖幼兒很快就理解、熟悉歌曲內容。 3.情景互動法。藉助歌曲所表達的意思來設置情境,讓幼兒參與到情境中來,通過在情景中的游戲、談話學習歌曲。如《老師,讓我親親你》、《祝福歌》等。 4.暢想生成法。在簡單理解詞意的基礎上不直接教歌詞,而是引導幼兒通過大膽想像或遷移以往的知識經驗,經過過濾、組織來創編歌詞生成歌曲,培養幼兒的創新精神。如《搖籃曲》、《小河之歌》、《夏天的雷雨》等歌曲。 經過我們幼兒園教師在音樂教學中的大膽創新,使幼兒在有效的激勵和喚醒中,去感受、欣賞、表達,使幼兒學會了學習、創造、發現和探索,其主動性、探索性、創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四、教師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教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過程是教師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的過程」。音樂教學中不能照本宣科,盡量減少對幼兒統一的約束和要求,應發散幼兒的思維,體現課堂的靈活性。教師在上音樂活動課的時候,首先要有豐富的感情,老師的感情對幼兒具有強大的感染力。教師應尊重幼兒,平等對待每個幼兒,在師生互動中幼兒愉快輕松,主動積極,形成一個良好、溫馨的氛圍。這樣才能達到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熱愛。教師只有改變觀念,才能在音樂教學中傾聽幼兒的願望,其次在可行情況下滿足他們的要求,教師要善於對幼兒在音樂活動中的發現、創造給予鼓勵,讓每位幼兒有充分展現自我的機會,讓幼兒成為活動中真正的主人。允許幼兒提出意見, 並共同探討解決辦法,呵護幼兒的好奇心, 培養幼兒的自信心, 真正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與幼兒共同成長。 因此,我們不僅要把音樂教學當作一項任務來認真完成,同時也要把它當作一件樂事來細細品味、享受。只有這樣,才能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投入真情實感。也只有真情的付出,才可能得到真情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