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大全 > 幼兒園童謠教學現狀

幼兒園童謠教學現狀

發布時間:2021-02-07 11:49:09

A. 從繼承和創新的角度分析傳統童謠的優缺點,並指出值得繼承和發揚的精華。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童謠,天籟之音,民族之魂,薪火相傳已有幾千年的文化歷史,是老百姓對生產、生活經驗的總結。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如串話、繞口令、數數歌、問答歌等,主要反映著兒童的生活和情趣,念起來句句押韻,聲聲上口,很受孩童的喜愛。1999版《辭海》上解釋童謠為:「兒童文學的一種,一般與兒歌合稱兒童歌謠。形式短小、語言單純、意思明白,適合兒童傳誦,有兒童自編自唱的,也有成人擬作的。」因而,童謠無論是從形成的歷史角度、形式看,還是從其文學定位、價值看,都具有重要的傳承性。
《中國民辦教育幼教版》2004年曾在浙江調查,書面詢問「現代兒童心目中的兒歌」與「成年人記憶最深的兒歌」兩個問題,發現答案幾乎盡然相同。說起兒歌,孩子們津津樂道的還是《小燕子》、《讓我們盪起雙槳》、《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等30多年前的經典老歌,對於近年的作品,孩子們則一臉茫然,悠久而熟悉的歌謠似乎已經拉開當代兒童與現實生活的距離,經典童謠出現了斷層。童謠對孩子們來說最起碼應該是淺顯易懂,讓孩子們在優美的旋律中得到知識教育、情趣教育、文學教育、審美教育和道德教育,很顯然這是已經過時的老歌謠難以擔負的,更談不上有什麼審美或情感上的共鳴。因而呼喚新的童謠來代替這些「永久的經典」已成為社會、學校乃至家庭共同的希冀,成為我們為孩子健康成長造就的一種可能,成為教師和學生自我發展的一種需要。
《語文新課程標准》中指出:「語文課程應注意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化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注重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也越來越關注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語文新課程標准》又指出:「誦讀兒歌、童謠和淺顯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所以,我們認為小學語文結合童謠教學, 可以讓語文變得更有味道,讓學生變得更有張力,讓教師變得更有底蘊,能夠更好地促進語文與童謠的共榮共生。
2006年我校開展了《讓健康童謠伴隨孩子成長》的國家級德育課題的研究,已為師生們搭建了一方童謠的天空,尤其在語文與童謠的結合上有了初步的實踐和思考,本著傳承與發展、創新與提高的理念,我們以「課程改革」為方向,以「語文教學」為本位,以「發展童謠」為己任,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為目標,提出了《童謠融入語文教學的構建與實踐》的課題研究。
二、課題界定
1、有關概念的界定
童謠:兒童文學的一種,它來自民間,用童語唱出童心,句式自由,聲韻活潑,情趣深厚,言語朴實,順口成章的一種文學樣式。
教學:廣義的「教學」就是一切時間、地點、場合下的傳授經驗的活動,即是指教的人指導學的人進行學習的活動;狹義的教學是在學校中傳授經驗的活動,即是指在學校教育活動中,以教師傳授知識、技能和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為基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統一活動。
構建: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建立。本課題中特指一種課堂的建設,一種發展的形式,一種發展的空間。
2、本課題的界定
童謠融入語文教學的構建與實踐:從學科本質、學生需求和師生發展出發,依靠學校的教師在校內開展實踐研究,並通過具體的方法、形式和策略實施,達到傳承優秀文化、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提升精神境界和優化人文品質的目的,給孩子們打造一種「發展多元、個性鮮明、幸福和諧」的成長空間,給教師搭建一個「實踐反思、探索有效、創造可能」的學習舞台。
三、理論依據
(一)兒童認知規律
根據Piaget關於認知發展分為感知運動、前運算、具體運算和形式運算四個階段,小學生正處於前運算階段和具體運算階段從前向後過度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學生的各種感知開始內化為表象或形象,特別是語言的發展,使日益頻繁地用表象來代替外界事物,初步具有了抽象概念,但語詞還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維仍不能脫離對具體事物的感知進行判斷和推理。學生興致勃勃地去感受每一個新奇的發現,卻往往只能運用只言片語去表達對世界的好奇。處在這一階段的學生,思維由單向思維向多維思維轉變,由不可逆的思維向可逆的思維轉變,不再局限於靜止的表象,開始意識到轉換的動作;考慮問題從自我中心轉向去自我中心;不合邏輯的推理也漸漸具體,這種過度階段是心理學上的最近發展區。童謠短小、精緻、富有韻味的特點,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適應語言的最近發展區,從而能走在語言發展的前面,並最終跨越最近發展區而達到新的發展水平。
(二)兒童心理學理論
小學階段的孩子天真、質朴、富有幻想,這是童詩童謠教學的基礎。事實上利用童謠進行小學語文教材的文本閱讀引領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一是兒童天性好奇。童謠教育能投其所好,最大程度地激發兒童接受學習的興趣。二是兒童想像力發展較早。童謠教育可用其所長,把兒童潛在的想像力發展成創造思維能力。三是童謠語言精煉,音韻優美的特點,對於規范孩子的語言和凈化學生的語言環境,促進小學生語文學習的「輕負高質」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
(三)審美教育理論
古希臘學者柏拉圖說「美就是善」。它可以化美為美,陶冶高尚情操,它可以以情育情,激發道德情感,它可以文道統一,塑造健全人格。語文審美教育就是文化型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
四、國內外關於同類課題研究現狀
1、著名的學前教育專家劉曉東曾經說過:兒歌(又稱為童謠)是兒童「心靈的游戲」。國外一直很重視滲透童謠的繼承與培養教育,並採取各種措施開展童謠教學。日本的幼兒園和小學特意組織孩子們學唱古老童謠,英國把童謠看成一門正式的學問,編成啟蒙教材。我國在2001年發布了《公民道德建設綱要》,明確表示要把民族文化作為對未成年教育的內容。2006年教育部下發文件,要求各中小學學習、借鑒北京市的經驗,積極開展推廣普及新童謠和兒童詩歌的活動。上述活動反映了各個國家和我國社會各界能意識到童謠在學生成長中的重要作用,並且能採用較適宜的方法調動學習者自身的積極性來走進童謠,激發了他們對童謠的了解和興趣,不僅促進了學習者語言的發展,也促進了文明禮儀的發展,給孩子健康的童年,更促進了民族文化的傳承。
2、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我們採用了讓語文教學與生動形象的童謠相結合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效提高語文素養。
3、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金波認為,新童謠尊重了孩子們的審美規律,開啟了孩子們的藝術創造能力,使其有成就感。兒童藝術作家應該意識到自己的責任,用潛移默化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們,使這種教育方式普及化。
4、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院馬永安、余妍霞認為:童謠是基礎教育中文化承載的一種重要方式。首先,在基礎教育中,童謠是一種充滿趣味性、思想性與教育性的文化傳播的有效模式,使未成年人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文化理念,在傳唱誦讀中進行自我教育。其次,童謠本身也是社會文化與校園文化、課程文化三者相互融合的媒介,藉助於童謠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再者,童謠作為一種藝術文化對人所產生的影響深遠。
五、研究目標
1、探索小學語文結合童謠教學的有效方式和方法,以童謠優化語文教學,以語文帶動童謠發展,形成語文與童謠共榮共生的良好態勢。
2、通過童謠的滲透教學,培養學生的語感,促進閱讀、寫作能力的提高。具體目標為:低年級以童謠與識字教學相結合為主,學生會誦讀,會嘗試編寫簡單的童謠;中年級以童謠結合句、段教學為主,學生能誦讀,能編寫童謠;高年級以童謠結合篇、章教學為主,學生會欣賞童謠、創作童謠。
3、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熱愛民族優秀文化的情感,有效提高語文素養及人文素養。
4、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促使語文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提高教育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促進自我專業的發展。
六、研究原則
1、導向性原則:本課題研究的目標是探索語文結合童謠教學的有效方式,研究者應以集體目標為導向,不斷端正思想,提高研究者的信心和水平,同時要發揮導向的多種功能。
2、參與性原則:在進行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在充分調動研究者與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始終參與研究活動,使其成為改革研究的主角。
3、堅持多元性開放原則:建立語文課堂教學的科學評價體系,不僅評價語文教學的一般特徵,而且要為不同條件的課堂教學留有可變通的餘地,提倡創新,鼓勵個性化教學。
4、發展性原則:依託語文教學,我們不斷學習、創編新童謠,促使童謠內容動態發展,滾動前進,可持續發展。
5、創新性原則:本課題的研究立足以學生素質發展為中心,從育人目標出發,鼓勵學生大膽設想創造,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創造的機會和情境,培養學生創作能力、想像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七、研究的內容與措施
(一)研究內容:
1、探索小學語文結合童謠教學的有效方式和方法,優化教師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益,帶動童謠文化的發展。
2、語文結合童謠教學的一般策略:
(1)尋找童謠與語文教學內容的最佳結合點,把握童謠在語文教學中最佳時機的策略。
(2)運用童謠,加強對學生學法指導的策略。
(3)運用童謠,培養學生良好語感的策略。
(4)運用童謠,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策略。
(5)通過對童謠的誦讀、欣賞、創作,培養學生對童謠的喜愛,提高審美情趣和道德認識的策略。
(二)具體操作措施:
1、運用童謠激發語文學習中的興趣,突破語文學習中的難點,攻克語文學習中的重點,簡化語文學習中的繁處,從而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輕負高質」。
2、通過健康童謠校本課、健康童謠綜合性實踐活動等形式來拓寬研究平台,豐富研究內容。
3、加強對童謠的誦讀、欣賞和創作的指導,拓寬小學生知識面和認知水平,培養審美情趣和表達能力,豐富童謠內涵和發展童謠文化。
八、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檢測、記錄進行跟蹤調查分析,採取必要的方法干預,適時調整教學策略。
2、案例研究法:把教學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及處理問題的全過程如實記錄下來,寫成教育案例,然後圍繞案例中所反映出的問題進行分析或集體研討,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形成報告,以從中發現新問題,也可以通過對同類個案的比較研究,概括出一般性的結論。
3、課堂觀察法:帶著明確的目的,教師憑借自身感官或有關輔助工具,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並依據資料作相應的研究。
4、資料文獻法:查閱國內外有關文獻資料,加強理論探討,為實踐指明方向。
5、經驗總結法:總結研究中的有效經驗,提煉概括,撰寫論文。
九、研究對象和步驟
(一)研究對象
一——六年級全體學生
(二)研究步驟
1、准備階段:(2009年9月——2009年11月)
(1)組成課題實驗組:構建課題目標,確立研究內容,制訂實施方案。
(2)課題組成員學習培訓。
2、研究階段(2009年12月——2012年6月)
(1)通過查閱文獻,學習相關知識,弄清理論產生的背景、基本觀點、適用范圍和局限性。
(2)採取「設計--實踐--反思--研討」的教學研究模式向有關教師了解教學情況及研究對象的課堂表現,改進教學方法。
(3)進行課題研究的訪談、探析、構建。
(4)課題組成員進行分析與研究,交流成果與經驗,撰寫個案。
3、總結階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
整理相關資料,撰寫結題報告,成果送審。
十、研究預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1、課題研究的結題報告
2、編撰《健康童謠》文本集,形成校本教材
3、發表、結集相關的科研論文或教學案例

B. 幼兒園兒歌如何教學

幼兒園兒歌論文教學,我覺得如果沒有他們的兒歌,怎麼學會的話?我真的應該需要他們的自信力,自己去學

C. 兒歌如何在幼兒園語言教學中的進行應用

    幼兒園語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幼兒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在版以往的幼兒園語權言活動中,教師一般只能在理解作品內涵的基礎上,採用有聲有色的朗讀,把語言信息傳遞給幼兒,或藉助圖片、錄音進行教學,而這些方法不能表現作品的全部內容,影響了幼兒對作品的理解和體驗。因此,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主幹的傳統教學模式受到質疑,而代之以幼兒為中心,主動學習為中心的開放式現代教學模式

D. 如何創設環境將童謠融入游戲教學

了增強幼兒學習童謠的興趣,使學習活動更加的豐富有效,我廣泛的收集網路上的一些有用資料,特別是一些有關於禮儀教學的視頻和童謠念誦、演唱的影像資料等,將這些材料進行整理之後運用到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效果還是挺不錯的。傳統的一些有關於社會方面的教育都顯得比較枯燥,對幼兒園孩子來說顯得比較空洞,在我們班級的禮儀童謠教學中因為有了比較生動形象的視頻、動畫的幫助,就把比較枯燥的講道理進行了童趣化處理,以幼兒喜愛的形式出現,自然深受孩子們的歡喜,在學習活動中也就表現出了積極的一面,而且動畫的形式也將童謠的念誦趣味化了,更利於幼兒的學習,掌握起來更加順利。

不但如此,在童謠教學時,我還設計了一些互動性比較強的組織形式和內容,比如:「判斷對錯」、「送笑臉」、「想一想」、「做一做」、「找不同」等等。這些環節的設計和加入,使得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有趣,大大激發了幼兒的學習慾望,增強了禮儀童謠的學習興趣,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學習的內容還可以順勢延伸到隨後的區域活動中繼續開展,比如在「快樂小書蟲」中孩子們可以繼續念誦童謠並進行創編活動;在「寶寶小舞台」中可以進行童謠的演唱和表演活動;在下午的角色游戲中也可以在「幼兒園」里進行禮儀童謠的教學活動……這些活動貫穿在了孩子們的一日活動之中,與孩子的幼兒園生活緊密相連,既是對童謠的不斷溫習又是對禮儀教育的不斷鞏固,真是一舉多得呀!

問題二:還存在哪些問題?

在禮儀童謠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孩子們對於童謠教學非常感興趣,各方面活動開展的也很順利,在禮儀方面有了較明顯的進步,但是班級內還缺少相應的文化氛圍。還有就是班級內個別學習能力較弱的孩子對童謠的掌握比較慢。

問題三:可以如何改進?

第一個存在的問題這幾天已經著手在改進了,就是充分利用班級當中的柱子,將柱子進行裝飾後布置成「童謠集」和「童謠展」的活動版塊,將幼兒已經學習的童謠內容張貼在「童謠集」中,讓幼兒可以在課余時間隨時隨地的聚在此處進行誦念。「童謠展」就是將孩子們在活動的身影和特景列印出來,張貼出來,一來是讓孩子與環境有一個互動,二來也是不斷激發幼兒學習興趣的方法。具體的效果還要在接下來的時間里進行驗證。

第二個存在的問題這兩天也開始嘗試了,就是在區域活動和角色游戲中進行增強,可以是老師的幫助,也可以是一些能力較強的同伴的幫助,讓這幾個孩子既能很好的掌握學習內容又不失去學習的興趣。就這幾天的情況來看,顯現出了一些效果。

E. 如何將方言童謠融入幼兒園教學的探索

例如,小班幼兒理解能力弱,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喜歡重復,我們可以選擇那些短小易記、語言生動、形象性強的民間童謠,以利於幼兒感受、理解和表現。幫助識數的數數歌和一些與動物有關的民間童謠就是不錯的選擇,如《五指歌》《小老鼠上燈台》等。中班幼兒對事物的理解能力有所增強.視野的拓展使得他們的思維和想像能力都有所發展,我們可以選擇一些貼近幼兒生活實際、內容豐富的民間童謠,如《屬相歌》《十姐妹》等,以更好地促進他們語言能力的發展,豐富他們的想 象力。大班幼兒理解能力進一步增強,注意力更容 易集中,我們可以選擇繞口令、謎語或長句式的民間童謠,如《鵝過河》《數蛤蟆》等,以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F. 幼兒園民間童謠解決了教育教學的什麼問題

一、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漸入佳境
1.幼兒的年齡階段性是非常明顯的。如小班幼兒年齡小,有意注意和記憶能力較差。在民間童謠內容選擇上,要選擇一些幼兒所熟悉的、接近幼兒生活的、有趣的民間童謠。如:《小老鼠上燈台》、《排排坐》等這類童謠,語句簡短,內容反映的是幼兒現實生活的事情。《排排坐》這首童謠,表現幼兒在吃水果的過程中,互相謙讓的好品德。吃水果是每個幼兒已有的經驗,在學這首童謠時,好像是幼兒平時在幼兒園集體吃水果的情景再現。因此,幼兒興趣倍增。
又如:民間童謠《一個毽》,其內容很適合孩子學唱。在選擇這首童謠進行教學時,課前我們做了大量的准備工作。為了讓孩子能夠了解毽子的有關知識,我們利用各種途徑搜集了大量信息,了解了有關毽子的種類、各種踢法的知識等等。活動中,孩子們對各種材料製成的毽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圖片、故事及實物的配合下,孩子們充分了解了毽子是我國民間流傳下來的健身玩具,有著悠久的歷史。毽子的種類、製作方法及健身作用、欣賞表演等都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2.為了使民間童謠符合幼兒實際,具有可操作性,我們從童謠的思想性、藝術性、趣味性、可接受性幾方面去收集各種民間童謠,然後進行分類整理。將其從形式上分成了教育性民間童謠和娛樂性民間童謠;從內容上分成了德育、科學、健康、體育、娛樂、謎語、繞口令等方面。在注重挖掘民間童謠在幼兒教育中的價值基礎上,重點開展民間體育童謠、民間娛樂童謠、民間德育童謠等內容。根據不同活動增加適宜的民間童謠,不同的年齡加入適宜的新內容,使幼兒既動口又動手,既動手又動腦,發揮了民間童謠的益智作用,收到了顯著的效果。
3.在童謠的選擇中,大量的民間玩具也為我們提供了合適的素材,我們在活動中把玩具和游戲結合在一起,進行了嘗試。如:陀螺、毽子、泥人、風箏、不倒翁、風車等。這些玩具,有的幼兒見過,有的沒見過。為了提高孩子的興趣,我們通過影像資料、圖片以及請有這些方面特長的叔叔阿姨為他們進行表演。這些民間玩具的玩法,都有一定的技巧,孩子們掌握起來較難。通過表演,孩子們對這些玩具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加喜歡民間童謠了。孩子們在游戲中學會了民間童謠,又把童謠融於游戲之中,童謠成了兒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4.民間童謠大多都是很早以前流傳下來的,有些童謠的內容幼兒不易理解,這就需要教師在選擇內容時,進行反復推敲,確定內容後,讓幼兒學說並給以通俗、形象化的解釋或修改。如:在教民間童謠《小兒戲具謠》時,最後一句「楊柳芽,打拔」。打拔是一種民間游戲,孩子們沒聽過,也沒玩過,不易理解,我們就把它改成「楊柳長,轉花牆」,「轉花牆」就是轉陀螺,陀螺孩子們都見過,易於理解,陀螺上面的顏色是五顏六色的,轉起來很漂亮。在不改變原意的情況下,做一些小小的改動,便於幼兒學習與理解。
二、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錦上添花
在學習童謠過程中,我們不僅讓幼兒在游戲中學,還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讓他們積極參與,主動探討。在教《放紙鷂》這個民間童謠時,課前我們准備了圖片、實物。在學習中,讓幼兒自由發揮,進行討論並關注他們的興趣點。如:紙鷂還有什麼好聽的名字,為什麼會飛上天?孩子們有的說:「紙鷂也叫風箏,風箏有了翅膀就能飛上天。」有的說:「有風的時候,風箏就能飛上天。」教師沒有給出答案,而是帶孩子到戶外放紙鷂,孩子們看到風吹著紙鷂飛到高高的天空中,他們得到了正確的答案——紙鷂是靠風的力量飛上天的。
三、創設良好的民間童謠教學氛圍——秀色可餐
環境對幼兒來說是一種無聲的刺激。輕松和諧的環境能使幼兒產生愉快的情緒,形成和諧融洽的氣氛,激發幼兒的興趣,提高活動的效果。因此,我們非常重視語言環境的創設,使幼兒所處的環境呈現出濃郁的民間童謠教學氛圍,讓幼兒受到啟迪,激發要說、會說、想說的興趣和慾望。我園從室外牆壁的二十四節氣、蘇州的名勝古跡、民間游戲、民間工藝等圖片、寫真、實物牆飾,到樓道的幾百首童謠、諺語、繞口令文字卡片,讓幼兒時時、處處能聽到、看到、欣賞到民間童謠,置身於民間童謠的氛圍中。他們看到圖片、牆飾便想念童謠,看到童謠文字卡片想玩童謠游戲。我們每天都會在幼兒入園、晨間活動、休息活動、戶外活動播放音樂時,插入一些好聽的民間童謠,讓幼兒耳濡目染地得到熏陶。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也重視為幼兒創設身臨其境的環境氛圍。比如:小班童謠《蟲蟲飛》教學活動中,我在教室內布置了一個「花園」,其中有草地、花朵、樹等,還准備了蝴蝶、蜜蜂、金龜子的頭飾。活動開始,幼兒戴上頭飾,自由地在花園里「飛舞」,幼兒感到很新鮮、很開心、很美,個個情緒高漲,興趣高昂,非常投入。在教師的啟發下,一邊游戲一邊念著童謠。活動結束時,孩子們依依不捨,依然沉浸在這個環境設計的情境中。

四、提供豐富多樣的教具——愛不釋手
幼兒主要是運用形象思維,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或表象進行聯想。直觀形象的教具有助於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想像力。因此,應充分發揮教具的作用,提高教學效果。
1.顏色鮮艷的圖片。把民間童謠的內容按需要描繪下來,拍攝和製作成照片、圖片、卡片等,使內容形象化。
2.形象逼真的動畫。動感強的東西幼兒都特別感興趣。電化教具具有色彩鮮艷、形象具體、動感強等優勢。如:《小老鼠上燈台》的童謠教學,利用多媒體把小老鼠偷油吃時的一舉一動都刻畫得很生動,見到老貓嚇得滾下來時更是形象。這種動畫最能吸引幼兒的目光,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童謠。
3.利於表演的手偶。手偶通常以一個角色的形象出現,它以幽默誇張、鮮明有趣、操作性強而深受幼兒喜愛。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手偶,吸引幼兒興趣,使幼兒在興趣中學習童謠。
五、將童謠與其他活動有機滲透——強強聯合
我們把民間童謠滲透於體育活動當中,使「童謠游戲化,游戲童謠化,體育游戲化,游戲體育化」。如在民間體育游戲「雁雁飛」中,幼兒一邊念童謠「雁雁排成隊,後頭跟個小妹妹。雁哥哥,慢點飛,雁妹妹,快點追,大家團結緊,誰也不掉隊」,一邊做相應的單腳跳,雙腳跳,全班幼兒肩靠肩雙腳跳。孩子們童謠會念了,游戲也會做了,身體也鍛煉了,一舉多得。我們還把童謠和音樂活動整合,如:「月亮光,金亮亮,開開後門洗衣裳,洗得凈,漿得光,乾乾凈凈把學上。」幼兒一邊唱,一邊跳,模仿洗衣裳的動作,幼兒不僅會演唱童謠,還會表演童謠,發展了幼兒的表演能力和創造能力。我們還總結出一種民間童謠和繪畫活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詩畫教學,即孩子們一邊朗誦童謠,一邊繪畫,比如我們在指導幼兒繪畫獅子時配上童謠:「一間房子真正大,兩個煙囪兩扇窗,三角門前是池塘,池塘裡面魚兒旺……」幼兒按照童謠的意思和順序把獅子的頭、耳朵、眼睛、嘴巴等逐步描畫,覺得獅子並不難畫了,還非常好玩呢!同時我們還將民間童謠故事化,把一個個簡短的童謠變成生動、形象的故事,讓幼兒通過故事更好地理解、學習童謠。

閱讀全文

與幼兒園童謠教學現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