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大全 > 小學品德課教學目標

小學品德課教學目標

發布時間:2021-02-08 00:00:34

① 簡述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要達到三個目標

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為:了解和掌握教學法的基本理論知識,學會融會貫通,並把版教學法理論知識與教育權學、心理學結合起來把握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育教學;在了解和掌握教學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在深入分析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學會一些基本的操作課堂運作的技能技巧,並掌握一些提高課堂教學藝術性的方法;提高教育教學的專業素質,增強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能力、信心和信念,並學會運用教學法理論指導教育教學工作,以提高教學質量

②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目標怎麼制定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總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是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設計的。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學生品德素養的提高。《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中,我們要做好三維目標的整合,而不是把三個維度簡單地疊加,要以「知識與能力」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充分地體現在過程和方法中。新課程《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目標分為三類: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技能領域,因此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也必須體現這三個維度,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因此不能單獨分列出「知識與技能目標有哪些」、「情感態度目標有哪些」。此外,工具性是多方面的,人文內涵也是十分豐富的。主題不同,學生學習的重點也不同。一般地說,一篇主題教學目標的設計應該有一個主目標或基本目標。課時教學目標的設定,首先要服從於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目標體系。教師要根據課程標准及學生的實際把文本的意義內化到自己的知識經驗中去,制定出明確、具體、可操作、易檢測的主題教學目標。從總目標到學段目標再到課時目標。
把握好思品課教改方向和准確把握教學尺度,在教學中我們應注意把握好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要明確思品課程的目標理念。思品課程的目標理念,是「幫助學生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對於這一目標理念,思品教師要高度重視。課標要求「本課程的任務是引領學生感悟人生的意義,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基本的善惡、是非觀,學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思品教師要圍繞這一目標理念開展好教學活動。怎樣理解做負責任的公民?它主要包括相互聯系的四個方面:第一,是對自己責任。教材中諸如珍愛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悅納青春、自尊自強、磨礪意志、刻苦學習等內容,都屬於對自己負責的范疇。第二,是對他人負責。教材中諸如孝敬父母、尊敬師長、關愛他人、助人為樂、熱愛集體、誠實守信等內容,都屬於對他人責任的范疇。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公民在行使自己享有權利時,不得損害他人享有的合法權益,履行自己應該承擔的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是對他人負責的重要表現。對此,教材從法律角度做了比較詳細的介紹。第三,是對國家和社會負責。教材中諸如熱愛祖國、承擔振興中華的歷史重任、培養親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等內容,都屬於對國家負責的范疇。第四,是對自然責任。教材中諸如親近自然、珍惜資源、保護環境、實現可續發展等內容,都屬於對自然負責的范疇。上述四個方面是一個有機整體,是課堂教學的幾個重要維度。也就是培養學生的價值取向問題。作為價值觀它強調和體現的是社會價值取向與個體價值取向的有機統一。它既強調個人價值,又強調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它既強調科學價值,又強調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一,既強調人類價值,又強調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一。也就是說,教師無論引導學生探究學習哪課教學內容,都要站在上述目標理念的高度開展教學活動,注重四個方面的有機整合和價值引導。從多個維度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教育和引導。
第二、正確認識和對待教材。現行思品課教材屬於課程資源中的文本資源,教師必須明確:教材它不是教本,而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學本,它不僅是文本課程,更是體驗課程。它與教師、學生的關系是平等對話關系。基於上述認識,對於教材應持的正確態度應該是:第一,要依據教材而不拘泥於教材;第二,要活化教材;第三,要用最鮮活的信息充實教材;第四,可根據學生情況和教師擁有的知識,在師生互動中形成新知識,不斷地完善、充實和建構教材。
由於教材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編寫的,所以必須依據教材進行教學。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深入領會編者意圖,注重發揮教材功能,著力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教材提供的知識、簡明的道理。但依據教材並不是照本宣科,並不是局限在教材框定的知識范圍內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調整、整合教材內容,對教學內容可以進行重新設計,創設新的教學情境,提出新的探究問題,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思考形成新理念,對教材不斷的超越和創新。。
第三要合理、恰當使用課件等音像資源。課件等音像資源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形象、直觀等特點,它對於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生動的學習氛圍,實現教學的立體目標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課件的使用數量和次數並非越多越好,或者節節課都自始至終地利用媒體進行教學。如果過量使用、頻繁使用課件,會導致教師將主要精力放在課件的視聽上,而忽視學生的思考、理解和感悟,反而會影響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另外,製作和演示課件,包括演示復制他人製作的課件,都要耗費一定的人力、物力,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如果展示的課件只圖紅花熱鬧,教學效果不佳,就會造成資源的浪費,時間的浪費。教學實踐和成功課件告訴我們,使課件等音像資源應該符合三項要求。即:必要性、創新性、實效性。只有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課件等音像資源的使用上,要堅持適度原則,防止出現泛化的現象。
總之,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是《品德與社會》教師共同關注的話題,也是《品德與社會》教師的共同追求。只要深刻理解《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准確把握教材、制定明確目標、精心設計問題等,一定會提高《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

③ 如何在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中體現課程標準的情感目標

一是堅持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東西;
二是堅持理論上是行得通的東西;
三是不足的地方要彌補、不正確的地方要改正.
「愛親敬長」修改為「尊親敬長」,修改後的目標要求更切合低年級學生的現實生活實際,也更符合語言表述的規范.熱愛是道德情感中重要的一維,培育富有愛心的兒童是品德與生活課程重要的內容.因為只有富有愛心的兒童才能熱愛生活、學會關心和學會做人.此目標遵循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將熱愛的情感逐漸升華.由愛親敬長擴展到愛集體,從愛集體擴展到愛家鄉,由愛家鄉擴展到愛祖國.
將實驗稿中「熱愛科學」修改為「熱愛勞動」.將實驗稿「行為與習慣」中「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調整為修訂稿「情感與態度」中的「熱愛勞動」,體現從小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情感和意識的重要性.
將「自信、誠實、求上進」修訂為「自信向上、誠實勇敢、有責任心」.「喜歡動手動腦,樂於探究」此目標為增補內容.這一目標著眼於激發兒童探究的願望,讓他們從小就有對生活中的問題探究的興趣,在快樂中探究、勤於動手、動腦,嘗試自己解決問題,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並在此過程中充分地展現並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創造帶來的快樂.與實驗稿相比學習要求有調整,難度有所增加,如將「初步養成」調整為「養成」,體現了課程對低年級這一兒童良好行為習慣養成關鍵期的重視.從某種程度上說,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將「勞動習慣」修改為「衛生習慣」,突出「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
對於小學低年段的學生來說,既是符合其年齡特徵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有無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對其以後的生活與學習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在與人交往中,如果無法表現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極易產生與環境和人群格格不入的挫折感,不僅不利於其身體的健康,而且還會影響其人格的發展.將「養成基本的文明行為,遵守紀律」修改為「養成文明行為習慣」,因為「養成……行為」不夠通順,「遵守紀律」已經含在文明行為習慣中.這一目標著眼於培養兒童最基本的公民道德素質,
《品德與生活》的總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從總目標可以看出,課程從兒童的生活出發,並不是對兒童聽之任之,而是把他們真正當作發展中的人,按一定的目標去積極引導,使兒童在教育引導下不斷發展和提高,價值不斷得到提升.
《品德與社會》的總目標是:「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
它表明了課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品德教育是以一種價值教育,在一個價值多元化的社會里,我們要引導兒童在多元價值中做出正確的、合理的選擇,決不是「干什麼都行」「作什麼都允許」的片面相對主義.積極、正確的價值引導,必定是一方面建立在對社會對個體發展需求的領悟上,同時也必定是建立在對當今少年兒童內心世界所存在的期待、願望的關註上.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又有很多不同之處,分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先說它們的相同點:這兩種課程是在小學低年級開設的.一門以 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是 這兩門課程的核心.
它們的不同點是:《品德與生活》注重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於探究、 熱愛生活的兒童.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兒童良好品德形成和 社會性發展,為兒童認識社會、平等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殘而有為的社會主義合 格公民奠定基礎.
《品德與生活》的分目標為:情感與態度、行為與習慣、知識與 情感與態度、行為與習慣、 情感與態度 技能、過程與方法技能、過程與方法.教育學生愛親敬長、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珍愛生命,熱愛自然,熱愛科學;初步養成良好的生活、勞動習慣,養成基本的文明行為,遵守紀律;保護環境,愛惜資源;掌握自己生 活需要的基本知識和勞動技能;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探究活動.
《品德與社會》的分目標為:情感?意志?態度?價值觀;能力 情感?意志?態度?價值觀; 情感;知識.注重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信、自 知識. 強、自主、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樂觀向上、頑強 拼搏、 立志成才的意識;
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 誠實守信熱愛集體、 團結合作、 有責任心的品質.熱愛祖國, 珍視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尊重不同國家和人民的文化差異,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意識.關愛自 然,認識自我、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 行為習慣.
我認為《品德與生活》內容所體現的是人們生活最起碼的生活常識,是人剛進入生活所必備的常識,所以適合於低年級學習.而《品德與社會》的內容比《品德與生活》更廣泛,是人們從基本的生活逐步進入社會所要具備的最起碼的社會知識的積累,因此更適合於中高年級學習.層次有所不同,品德與生活強調在生活中提煉自己;而後者強調感受社會服務社會,前者是基礎,後者是提高.
縱觀小學品德課堂教學,我們發現部分教師在品德教學目標設計時經常出現的問題是:
(1)有總無分.部分教師在設計一篇課文教學目標時僅僅設計了一個總體性的教學目標,更有甚者,這個教學目標也是從教學參考書中套用而來,沒有體現劃分課時的課時目標;
(2)游離學生.部分教師的教學目標游離於所教班級學生的特點,沒有分析學生的道德品質現狀,沒有調查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水平,在設計品德教學目標時,完全是自己的主觀臆造,導致所確定的教學目標游離於學生實際;
(3)偏離課標.在檢查教師的備課筆記或者在隨機聽課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還有一部分老師由於是兼職教學品德這門學科,在備課中的目標確定時重視了教材相關知識的落實,在上課過程中,凸顯了知識內容的教學,而且還拔苗助長,將相關內容的教學偏離了課程標準的要求.
(1)學科本位淡化.窺視一下我們現行的小學教育,可謂是素質教育大旗「隨風飄盪」,應試教育大旗「逆風高揚」,在應試教育的長鞭束縛下,無論是教育行政領導,還是小學品德的任課老師(絕大多數是語文學科老師兼任)總將「德育為先,育人為本」的口號喊得高高,響徹了每一所校園,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將品德的部分課時作為了老師補習其他考試學科的時間,嚴重淡化了品德學科教學的重要性.
(2)課程標准弱化.由於受到考試學科教學方式的影響以及教者本身思想上對品德教學的忽視,從而在品德教學過程中,部分老師僅僅是任務式的完成品德課程的教學,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部分教師對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的課程標准熟悉甚少,更不要談深研課標,深研教材了,從而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3)評價體系缺乏.自從教師績效工資下發之後,有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領導為了考核教師,總是將小學語文、數學、英語這些筆試科目成績列入到「教學質量」的考核.可以說,部分學校對於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這些學科仍未制定適合學科特點的評價體系,為教師敷衍小學品德的教學提供了漏洞,從而出現了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確的不良傾向.

④ 小學品德與社會公開課教案

《我家的綠色生活》教學設計鎮江小學 居海燕活動目標 1.引導學生認識綠色生活,與爸爸媽媽一起討論如何選擇綠色生活。2.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和對綠色生活的嚮往之情。活動准備教師准備課件,學生課前到超市、菜市場尋找綠色食品。活動過程一、導入教師:同學們,我們不光自己要積極參加環保活動,還要將環保意識帶回家中,與爸爸媽媽一起行動起來,共同選擇綠色生活,爭當綠色家庭。(板書:我家的綠色生活)二、家庭里的污染1.教師:東東同學自從學習了「我的綠色日記」單元以來,更加關注身邊的環境問題了,她從此成了一個保護環境的有心人。可是她沒有意識到,還有一個地方更值得她關注,這就是自己的家。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看看東東一家人的生活。2.播放錄像。錄像內容如下:這是一套裝修豪華的新公寓。一家三口,母親在用洗滌劑洗碗;父親邊抽煙邊看電視(煙霧彌漫),電視音量比較大;女兒在強光下寫作業;窗外不時傳來刺耳的鳴笛聲。雖然是白天,但室內燈火通明。門口有一裝垃圾的大塑料袋。3.學生看完錄像後討論:她們家的生活有哪些方面存在著環境問題?4.教師:你們家的生活有沒有類似的情況?三、走向綠色生活1.教師:這種生活方式既會影響身體健康,又會對環境造成破壞。那麼,我們應該追求一種什麼樣的生活呢?請大家再看看西西家的生活。2.播放錄像。(錄像內容如下:西西和爸爸在布置得溫馨、簡朴的家中談話。家中擺放有綠色植物。媽媽在用熱水洗碗,沒有用洗滌劑)3.討論:西西家的生活方式的好處。4.教師小結:西西家可以說過的是「綠色生活」。他們家的每一位成員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對環境沒有造成任何污染,他們一家為環保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這就是「綠色家庭」。5.交流:要走進「綠色生活」,讓自己的家庭變成「綠色家庭」,我們在生活中還應該做的事和應該注意的事。四、綠色食品1.教師:課前大家到超市去尋找綠色食品,有什麼收獲嗎?2.學生匯報在超市尋找綠色食品的情況。3.出示綠色食品的標志,引導學生進一步弄清什麼是綠色食品。五、我心中的綠色家園1.交流:在你的心目中,你希望未來的綠色生活的情景。2.教師:同學們心目中未來的綠色生活真是豐富多彩,十分迷人。你們能不能用自己的筆將自己心中的綠色家園畫出來、寫出來,完成我們的第五篇綠色日記呢?3.學生設計未來的綠色家園。(1)分小組合作,有的同學畫,有的同學寫。(2)學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並作簡單介紹。(3)師生共同評議。(4)交流:我們心中未來的綠色家園。六、總結保護環境是一個永恆的主題,讓我們共同呵護綠色家園。願家鄉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山川更秀美,泥土永芬芳。七、課外拓展1.與父母交流,訂立家庭綠色生活公約,並堅持寫家庭綠色生活日記。2.在居住小區開展環保活動,設立宣傳欄,倡導綠色生活,創建綠色小區,讓自己成為社區綠色使者。

⑤ 如何處理好品德與社會課程中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

如何處理好品德與社會課程中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
趙亞夫編寫的《新版課專程標准解析屬與教學指導:品德與社會》是一本很實用的書,可以幫助您了解《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2011年版)》修訂的每一個重點部分,並找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2011年版)》的理解角度;這是一本很有效的書,可以幫助您將《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2011年版)》很好地運用於實際教學中,就連教學策略和教學技能也為您量身打造;這是一本理論聯系實踐的書,可以作為品德與社會課程與教學論、品德與社會教學論的簡約版,成為您學習相關的操作性理論的入門書。

⑥ 小學思品教學目標應注意的一些什麼問題

小學思想品德課目標教學是隨教學目標分類學的研究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教學思想。它以美國心理學家布魯 姆關於「為掌握而學習」、「為發展而學習」的理論為基礎,強調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應有強烈的目標意 識,圍繞著教材的總目標,設計教學結構,選擇教學方法和採取教學手段,並按「總目標(揭示)--分目標 (感知、論證、鞏固)--總目標(強化)」的過程,把圍繞總目標而分解出來的分目標附於課堂教學的各個 環節之中,從而克服課堂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增強針對性和有效性。
筆者在思品課教學中,圍繞著思品課一般的課堂結構,採用「目標教學」方法來設計教學過程,取得了良 好的效果。
一、在激趣引課中,揭示總目標
這一環節是實施目標的開端。它要求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求知慾,使他們處 於心理上的最佳狀態,然後揭示出總目標。例如:《什麼是真正的勇敢行為》一課目標的揭示就可以分以下步 驟:1、讓學生聽自讀課文《誰勇敢》的錄音故事。2、當學生明白了故事的大概情節之後,提出思考題:① 「小松敢捅馬蜂窩,人們為什麼不稱贊他勇敢?」②「小勇不敢捅馬蜂窩,並且被馬蜂蜇了以後還哭了,而人 們為什麼稱他最勇敢?」3、讓學生充分討論並發表意見之後,教師順勢揭示目標:以上這些問題,就是我們 今天要學的內容--《什麼是真正的勇敢行為》,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我們要懂得判斷勇敢行為的方法,還 要能夠判斷我們以前所做的事哪些是真正的勇敢行為,哪些不是。
這樣不但很好地引出了課題,並且揭示了本堂課的教學任務(總的教學目標),同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 得到了充分的調動,為分目標的實施打下了基礎。
二、在學習課文中,感知分目標
思想品德課課文一般都以故事蘊含基本的道德觀點,學生是在以事寓理的學習過程中,通過對道德形象、 道德行為、道德動機、道德效果及道德評價的具體感知,而逐步樹立起道德觀點的,因此,引導學生學習課文 ,感知分目標,是實施總目標的關鍵,是目標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例如:《愛惜糧食》一課,總目標 是教育學生愛惜糧食,從小要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課文也正是圍繞著總目標,以8幅圖和課後習題來分解 目標並實現總目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文內容 分目標 總目標 圖1 一家人吃飯 揭示 總述 → 所以 圖2-7 糧食的生產過程-糧食來得不容易 → 要 圖8 糧食的用途--糧食是個寶 → 愛惜
習題二:看圖說說--節約糧食作用大 → 糧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在聯系判斷中,論證分目標
在學生對目標有所感知,初步掌握了道德概念、知識和有了道德認識之後,如何對已學的知識進一步論證 和鞏固,並通過對各種事物的評價使教學目標得到鞏固?這就需要在聯系判斷中論證分目標。如《學會全面看 問題》,在學生初步掌握了「為什麼要全面看問題?」和「怎麼樣學會全面看問題?」這兩個分目標之後,通 過聯系「自己以前所做的事情中哪些是全面看問題?哪些不是全面看問題?並得到怎樣的結果?」的討論、比 較,學生用剛剛學到的觀念來判斷、評價,使各個目標活學活用,同時教師從學生討論、評價當中獲得反饋的 信息,了解學生目標的達成情況,及時地根據目標來進行評價和矯正,促使學生實現由目標的感知到目標的鞏 固。
四、在總結導行中,強化總目標
這一環節的主要任務是提綱挈領總結全課教學;表揚激勵,增強學生學習信心;巧妙延伸,促使學生從「 知」落實到具體的「行」。這是目標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是教學目標的強化階段。例如:第七冊《關心體貼父 母》一課,最終的目標是讓學生懂得關心體貼父母要落實在平時具體的行為上。有的教師往往只在讓學生「為 父母做點事」或「為父母做好事」上進行導行。如果能讓學生認識到「不讓父母為我操心,就是關心體貼父母 的最好表現」,想想「自己哪些事,哪一種習慣,最讓父母操心」,「打算如何改正」,展開討論,這樣的目 標教學效果好,目標實在,能真正在學生的心靈上有所觸動。然後通過建立家校聯系,定期反饋等課外延伸, 達成並強化教學目標

⑦ 如何制定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

目前的教學目標都應該是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制定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應該學習的知識內容及學習的程度; 過程與方法目標,制定本節課的學習

⑧ 小學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准

新 課 程 標 准 解 讀
一、課程性質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這段話首先給課程定位,它開設的學段是中高年級,是在小學低年級《品德與生活》課的基礎之上,並與6-9年級的《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科相銜接。
二、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分兩部分,一是總目標,二是分目標。
《品德與社會》的總目標是:「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它表明了課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
分目標有三個方面:1、情感、態度、價值觀 2、能力 3、知識
從以上的分目標看出,與其他學科的課程標准相比,兩課的共同點是將「情感、態度、價值觀」放在首位,強調了德育的功能。
三、課程的基本思想
1、品德培養回歸生活。現在課程設置是把道德存在於人的整個生活中,把品德課與生活課的綜合,品德課與社會課的綜合,這樣做就不會有脫離生活的道德。人們是為了生活(社會生活)而改善、提升社會的道德,培養、發展個體的品德,並不是為了道德而道德,同樣,社會道德和個體品德的提高與發展也只有通過他們自己的生活才能完成。
2、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要回歸生活,我們重視關注兒童正在進行中的現實生活。這也是兩門課程標准共同追求的一個基本理念。只有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才能做到有實效性、有針對性。另外要注意,課程以兒童現實生活為基礎,但它不是學生生活的簡單的「翻版」。課程的教育意義在於它要高於生活,所設置的內容要從兒童生活中提取。
3、積極引導兒童的發展。以兒童自己的生活為課程基礎,尊重兒童的生活。尊重兒童不僅是有效教育的必要條件,也是教育的本質要求。但是,尊重兒童也決不是對兒童聽之任之。而是需要通過正確引導而達到對自然的認識、對社會的准確理解、對自我的合理把握。為此,課程所追求的不僅是針對性、有效性,而且是具有明確的方向性。
4、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當今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具有完整生命表現的人,面對他們參與的生活世界,他們的表現既有認知,也有情感、意志和行為。在現實生活中,這種種因素也總是在交互作用中同時發生、同時作用於生活。當一個兒童遭遇到生活中某個事件、某個人時,他不僅在感知認知:這是一件什麼事?這是一個什麼人?同時也會產生這是件好事還是壞事、這人是好人還是壞人的問題。隨之而萌發響應的情意、態度,然後是一定的行為。
5、倡導自主、探索性學習。課程所設計的活動或主題,大多是需要兒童作為主體參與其中的,要他們自己「動手動腦」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結論。倡導自主、探索性學習也不排斥接受性學習,兩種學習方式應當相互滲透,面對不同的教學主題做出合理選擇。
五、實施建議
按照課時安排,《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每周兩課時,已經不是基礎教育階段所謂的「副科」了。並且隨著課改的深入和學科的發展,人們對它的重視程度會越來越高。要上好這門課程,應該要樹立以下新的觀念:
1、教材觀。新的教材觀應該是:教科書不只是傳遞知識信息的載體,更重要的功能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所憑借的話題、範例。教材是教師引發兒童活動的工具,是兒童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教材是開放的,給教學留下空間,使教師能夠聯系當地和學生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
2、教師觀。新課程要求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師首先要為人師表。「我是你的一個旅伴,你向我問路,我指向我們倆的前方」。教師的任務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造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引發學生探索的慾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教師要善於從學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學生喜歡的活動,指導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發展,身心健康地成長。
3、學生觀。教師要尊重和愛護學生,確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只有作為學習的主人,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去,才能從中感受、體驗、領悟並得到個人的發展,構建起真正屬於他們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心理品質和道德品質,修煉出屬於他們自己的健康人格。
4、教學觀。教與學的新觀念是:首先要注重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而不是強調知識的灌輸。要善用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態度和能力。其次,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處事、如何與人相處。教學不是偏重單純的學術能力的提高,而是為了促進學生知識、技能、能力、態度、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整體性發展。第三,教學要有開放性和活動性。知識的來源並不限於課本,學生周圍的人,學生身邊的事物都是學習的資源。要利用這些教育資源,因地制宜,開展好各種學習活動,提高教學效果。總之,新的教學觀念,新就新在,不是為了教而教,是為了學而教,是以學為中心的教。
小學品德新課堂之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的內容包括:確立教學課題、進行學情分析、教材課題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要點分析、教學准備、教學過程主要環節、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主要環節
教學過程是新課堂教學教學設計最核心的內容,它是由具有一定內在聯系的前後步驟或順序的各個主要活動環節構成的。也稱教學程序。一般情況分為導入、新授、總結、拓展四個環節,每個環節又分別包含了不同的、具有一定程序安排的活動內容。從總體上說,新課堂教學過程設計必須要體現出以下幾點一要教學過程活動化。(即體現師生互動交往,把過去那種講解提問式教學,靈活的設計為學生的多種活動。)二要學習方式多樣化。(即既要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又要重視他們的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三要過程設計粗線條化。(這里所說的粗線條,不是指環節語言籠統、簡單,而是環節語言要抓關鍵、抓重點,嚴格遵循新課堂教學課例提倡或強調的 「大環節要清,小環節要精」。 )
每個課例的教學過程主要環節要完整,思路清晰,概括到位。做到了一方面以兒童為主體,以各種活動為媒介,充分體現三維目標的要求;另一方面將兒童現實生活中各個方面的不同事件進行綜合,做到知、情、意、行相統一,充分體現出品德課程的綜合性。

閱讀全文

與小學品德課教學目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