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中課改是什麼意思要具體的!!!我是北京的!!!
就是教材改版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改變了,變成最新版了
而且課改區的內容比非課改區的內容難
你是北京的,應該會用新教材,屬於課改區。
❷ 中國的基礎教育為什麼需要綜合實踐活動
2004年1月日,CCTV-2對話節目播出了耶魯大學校長萊文博士和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教授的對話。主持人對兩位校長提出了許多問題,兩所世界著名大學的校長的回答,足能引起每一位中小學教師的思考。他們的回答究竟說明了什麼問題?
1.每一個學生在進了大學之後,您認為最重要的三大任務究竟是什麼?
萊文校長:①Question everything;②Study hard;③Think for yourself
許智宏校長:①做學問;②學會做人;③發展為社會服務的能力
2.如果對兩個大四的學生進行選擇和面試,您作為校長最想對他們提的三個問題是:
萊文校長:①你說過去你創辦了雜志,什麼雜志?②在學習中你覺得受益最大的是什麼?③什麼東西讓你興奮,能幫你成為老闆?
許智宏校長:①你認為課程重要還是實踐重要?②中國的教育體制使你失去了什麼?③你喜歡什麼樣的教師?
兩位校長的回答都非常精彩,其中有一個令人深思的共同理解,那就是:教育需要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校必須關注學生的實踐學習。
五年來,仍然有許多人對中小學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理解,說什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中考、高考無關,在這門課程上花時間不劃算」,「綜合實踐活動不能幫助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綜合實踐活動是從國外引進的一門課程」等等。其實,我國基礎教育階段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充分的依據,但最根本的有十大理由。
(一)時代拒絕「書獃子」
我國的基礎教育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就是培養了一大批會考試的學生,很多中小學過於注重考慮把他們送入高一級學校或者送入大學。面對復雜的信息化社會、開放的時代、全球化浪潮,以及競爭激烈的生存環境,僅僅會考試,缺乏充分的問題意識、實踐能力、創新精神,難以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我們對4所共400名大學畢業生中未就業的原因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近幾年來,我國大學畢業生中有25-30%的畢業生未能就業,其原因如下表:
表1.1.大學畢業生未就業的原因
類別及比例
認為主要是由於
重點大學
%
一般大學
%
肄業
3
8
學業考試成績較差
18
27
人際交往障礙或能力不足
2
8
性別歧視
19
40
缺乏實踐經驗
69
81
沒有發表任何文章
67
89
依賴家長、教師安排
64
78
不了解社會和職業
61
72
這些大學畢業生為什麼難以就業?可能與綜合實踐活動的缺失有關。問題意識、創新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的缺失,對自然、社會和自我的整體認識局限,顯然是與信息化時代、全球化時代、知識經濟時代、可持續發展時代的要求格格不入的,僅僅會考試的「書獃子」一走出學校,就會被社會所拋棄,一畢業就意味著失業,這是教育的悲劇!
中小學教育不能僅僅把眼睛盯在眼前,要多一些對每個學生的一生負責的教育責任和教育行為方式,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完善課程結構,更新人才培養模式,賦予學生完整的發展機會。
(二) 「處事」勝於「解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德洛爾報告」,即《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指出,面對時代的挑戰,世界各國的基礎教育務必引導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和工作、學會生存」,並把這「四個學會」稱為「基礎教育的四大支柱」。
獲得知識,善於解題,不是基礎教育的核心價值追求。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形成自主獲取知識的願望和能力,發展他們的思維品質;促進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在實際情景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和創新品質;發展學生合群、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具有團隊精神和能力;培養學生適應社會、自主發展的願望和能力,引導他們分享人類共有的核心價值觀,並形成良好的為人處事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越來越成為這個多元化時代對基礎教育的本質要求。
創新時代,創新人才的培養,呼喚實踐教育。
(三)實踐出真知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誠教授說,在我國大學優秀畢業生中,90%以上都是在大學期間參與實踐學習和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較多的學生,在重點大學中,這一比例更高。世界著名大學,比如哈福大學、耶魯大學、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等,每年在中國錄取的高中學生中,100%都是在普通高中階段經常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且實踐能力特別強的學生,這些學生絕對不是中國各地普通高中考試成績最高的學生。
對學生而言,教育中傳遞的知識大多屬於「公共知識」,惟有學生個人的體驗、理解、感悟、思想才是他們的「個人知識」。「個人知識」的深度與廣度、質量與結構,在極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成功。
「個人知識」從何而來?從實踐中來,從反思中來。在學校教育中,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渠道過於依賴教師的教授和書本知識的學習,缺乏自主思考、動手操作、實踐學習,這是當前基礎教育需要解決的人才培養方式問題。
(四)全人教育
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活動,知識獲取也不是教育的全部任務和職責,即使是知識,它也不僅僅是個科學的問題,而是與學生的命運、幸福有關的問題。教育指向的是一個整體的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學生的認知領域發展、情感領域的發展、動作技能領域的發展和人際技能領域的發展需要,是教育必須關注的。
學生是一個有待全面發展的活生生的人,不是一個知識的容器,正如古羅馬教育家普羅塔克所說:「兒童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面對多元化社會的需要,僅僅把學生看作是知識的容器,僅僅把知識傳授看作是教育的全部,已經遠遠落後於時代發展的需要了。全面發展的人,需要全面發展的教育,需要處理好「正式教育(formal ecation)」和「非正式教 育(informal ecation)」的關系。對每個學生的發展而言,書本知識的學習、積累甚至訓練是不可或缺的,同樣,生活經驗的積累、感悟與升華也是不可或缺的。
(五)生活是個大課堂
教育聯系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已經成為一條教育的公理,同時,也是我國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因為生活時時有教育,生活具有教育的意義;生活處處有教育,生活具有豐富教育的資源。
現實的基礎教育必須關注現實生活的變遷。基礎教育既是個體生活的需要,又是社會生活的需要。面對復雜的社會背景,基礎教育應體現其對社會生活的簡化、凈化和平衡功能,有計劃、有系統、有組織地將中小學生融入現實的社會生活背景之中,體現教育的生活意義、生命意義。 教育本身不僅僅是一種生活,而且是兒童的生長與發展過程,是一種建構理想生活的活動,因而,基礎教育不僅應使兒童體驗到生活的樂趣,而且應關注兒童在基礎教育中的生活方式,並從發展的角度建構兒童的生活方式。
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就是教育教學遠離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僅僅重視書本知識的教學與訓練,極端地強調認知性學習,忽視生活學習和實踐學習這一重要的方式。單一的書本知識教育教學的方式,剝奪了學生在開放的社會背景、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中發展的教育機會,導致高分低能、低分低能、缺乏動手操作的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等問題,極大地阻礙了學生生動活潑、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遠離生活的教育弊端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了!
(六)「學校不是鳥籠子」
開放的時代呼喚開放的教育!《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中說:中小學「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錮在書本上和屋子裡,要讓他們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打開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社會經驗。」這段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革中小學教育的建議。
多少年來,中小學過於封閉,學生的成長經歷被局限在學校的圍牆之內。「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封閉的學校教育活動,導致學生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缺乏充分的整體認識和理解。在信息化社會、學習化社會,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已經呈現出多元化、全方位的特徵,學校教育尤其應該具有開放的教育觀念和開放的教育視野,超越學校空間對學生成長的局限性。
(七)經驗就是財富
2001年,全國統一高考語文試卷中的大作文題是「誠信」。江蘇省教研室語文教育研究專家通過對考生的作文試卷分析發現,普通高中畢業生在作文中所列舉的例子表明,他們的經驗普遍存在著低幼化、虛假性等特點。生活經驗、社會體驗的缺乏,導致考生對「誠信」這一與社會現實聯系十分緊密的作文話題,在作文中無話可說,說不到點子上,缺乏基本的理解和深度。據分析,原因之一,就是學生缺乏起碼的社會生活經驗,以及對社會現實問題的理解和認識。真實的社會生活經驗、社會體驗的缺乏,成為我國中小學生發展中的普遍問題。
對每個人的成長而言,經驗就是人生的財富,是發展中的過程性資源,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條件性資源。經驗是認識的基礎,是理解的條件,是觀念表達的背景。對學生生長必須的人生智慧、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形成與確立來說永遠僅僅是一種「材料」,而不能成為一種「養料」。從公共知識到個人知識的轉化過程,需要經驗的參與,需要經驗的改造過程,需要各種「實踐學習」的過程。學生的「個人知識」不僅來源於對「公共知識」的轉化,還來源於個人經驗的升華。對學生的生長而言,如果我們把「公共知識」轉化為「個人知識」的過程稱為「外在輸血過程」的話,那麼,學生個人經驗的升華為「個人知識」的過程則是「自我造血過程」。豐富學生經驗,積累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對人身甚至對文化的經驗與感悟,成為我國中小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中必須解決的難題。
(八)課堂教學不是主渠道
學生的學習成績的影響因素多方面的,而課堂教學不是惟一產生作用的重要因素。OECD所組織的「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ISA)」的數據分析表明,在參加PISA測驗的OECD國家中,對於學生的閱讀、寫作成績中,學校教學對學生成績差異的解釋率平均為36%。在芬蘭、冰島、挪威和瑞典等北歐國家,學校教育行為對於學生成績差異的解釋率只有10%甚至更低。德國、奧地利、比利時等國家,學校對學生成績差異的解釋率約為60%。我國教育部「新課程學習質量評價項目組」通過應用模擬PISA測驗建立的學生學習質量數據分析系統檢測表明,我國中小學生在語文、數學、英語等方面的學習成績上,學校課堂教學的解釋率為40%。
由此看來,多年來人們信奉的「課堂教學是主渠道」的所謂教學規律,值得質疑,需要重新闡釋「課堂」、「課堂教學」的內涵,重新思考學生發展的途徑和學習方式等問題。
新課程強調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反對單一的接受性教學,主張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實質是對封閉的課堂教學、單一的接受性學習的超越。學習方式,是指反映的是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成長方式。
(九)世界教育之勢
開設活動課程、實踐課程,並不是新課程的獨創,而是面對時代發展和人類學習方式的變革的共同舉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挪威、法國等國和我國台灣省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都注重開設綜合實踐活動類的課程。但這種課程在各國和地區的課程標准中的稱謂各不相同:
1.美國
在美國各州的課程標准中,沒有統一的「綜合實踐活動」這一課程,但各州都設計了具體的、不同類型的綜合實踐性活動的課程。主要有:
①自然與社會研究(studi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即STS)。通過調查研究和問題研討的方式來進行學習,一方面使學生獲得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科學精神,以及社會責任感和綜合的社會實踐能力。②設計學習(project or design learning,簡稱PDL)。這種課程是一種應用性學習的課程,與課題的研究性學習相比較,設計學習更強調學生的自主設計和實踐操作,如綜合藝術設計、應用設計、產品設計、活動設計等等,強調對學生生活中的現實問題的解決。③社會參與性學習(social participating learning)。社會參與性學習的重點在於參與社會生活領域,接觸社會現實,注重開展各種社會參與性的活動,如社區服務(包括參與養老院活動、社會公益性活動等)、社會調查、考察與訪問(包括訪問政府首腦或地方政府官員等)。社會參與性學習往往體現不同地方的歷史文化傳統、社會生活方式和發展狀況,它反映在不同學區的課程方案之中。[1]
2.英國、法國
英國國家課程標准關於綜合實踐課程的設計與美國各州中設計的綜合實踐類課程有相似之處,主要集中在社會研究(social studies)和設計學習(project or design learning)等方面。英國中小學的社會研究圍繞公民的形成(becoming informed citizenship),以及突出的政治、精神、道德、社會或文化問題來設計實踐和探究的主題。[2]設計學習則主要包括綜合藝術設計、信息與交流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等。法國課程標准中設計了一類「綜合學習」的課程,其基本規范表現在兩個基本方面:一是綜合學習需要跨兩門或兩門以上學習領域,要求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和技能;二是綜合學習的活動方式應是多樣的,涉及接受、探究、應用等基本學習活動方式。
3.日本
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中小學課程中一直有一類課程:「特別活動」,它包括校傳統活動、學生活動和班級指導活動三個方面。由於「特別活動」與社會現實生活的聯系不夠緊密,還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發展的社會性需要。日本文部省在1998年12月和1999年3月頒布的《學習指導綱要》中增設了「綜合學習時間」。「綜合學習時間」的增設,使日本中小學課程結構由「必修學科」、「道德」、「特別活動」的三個板塊變成了由「必修學科」、「道德」、「特別活動」和「綜合學習時間」構成的四個板塊。[3]「綜合學習時間」重視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致力於培養學生主動開展問題解決式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態度,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考方法,要求採取「綜合體驗性學習」和「課題研究性學習」等不同方式。[4]
4.我國台灣省
我國台灣省於1994年頒布了新的《國民小學課程標准》和《國民中學課程標准》。新課程標准規定小學、中學設計了多樣化的綜合實踐活動類課程,課程標准中稱為「綜合活動」,它主要包括家政與生活科技活動、鄉土藝術活動、輔導活動課程、團體活動等。[5]
西方發達國家和我國台灣省所設計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所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在活動領域方面體現了「綜合」的特徵。但「綜合實踐活動」並不意味著任何一項活動都面面俱到,「綜合性」是相對的。國外和台灣設計的綜合實踐活動涉及的領域大致包括:
1.主題探究或課題研究
主體探究是以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或主題為中心,遵循科學研究的最基本的規范和步驟,展開的研究性學習活動。課題研究學習與設計學習具有內在的聯系,學生通過對有關問題的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或策略,如關於環境保護方面的課題研究學習,學生一般都要提出解決有關環境保護的對策。主題探究所涉及的問題領域包括:
⑴自然現象或問題的研究。自然探究領域十分廣泛,主要涉及與人的存在環境相關的自然事物或現象的問題的研究,該活動領域的核心是人的現實生活的自然環境。日本宮城教育大學附屬中學在1998年4月開始實施「課題研究學習」,規定設計「現實生活的環境」、「國際理解教育」、「信息」、「健康」四個領域,其中「現實生活的環境」是「課題研究學習」的主要領域。[6]
表1.2國外中小學生的自然探究領域及問題
自然探究領域
問 題 舉 例
糧食資源
糧食生產、農業、耕地保護
人口與生存
地區或國家或世界人口增長、移民、承載能力、建築
空氣質量與大氣
酸雨、汽車尾氣與空氣污染、CO2、臭氧層衰竭、地球變暖
水資源
廢水處理、河口或港灣、水供應與分配、地下水污染
戰爭技術
神經錯亂性毒氣、核發展、核武器威脅
土地使用
水土流失、開墾、城市發展、森林砍伐、鹽鹼化
能源短缺
合成燃料、太陽能、化石燃料
有害物資
廢物垃圾處理、有毒物品及其預防
植物
城市植被與綠化、植物多樣性遺傳與保護
動物
野生動物保護、動物特徵研究
人類健康和疾病
傳染和非傳染疾病、雜訊與健康、飲食與營養、鍛煉、精神健康
⑵社會研究。社會問題研究是各國中小學課題研究學習的基本內容,它涉及社會或社區的歷史變遷、社區文化(如文化傳統、風土人情的考察與探討)、社會的經濟問題(如證券與股票、產業結構研究等)、社會政治(如美國各州的社會研究課大多設有「美國政府」、「美國民族」等課題研究學習的內容)。科學、技術與社會的探究、個人、群體與制度的探究等領域。[7]社會研究領域是圍繞社會現實生活來展開的,這些活動領域與具有社會責任感、有見識的公民的形成直接相關。國外中小學生的社會研究領域可如下表(表1.3.)所示:
表1.3 國外中小學生的社會研究領域
社會探究領域
問 題 舉 例
歷史
探討
社區和鄉土歷史
社區或故鄉的地理變遷、歷史考察
民族和國家歷史
國家與民族的形成(我的祖國)、重大歷史事件研究
經濟
探討
產業
社區產業結構、新興產業設計與開發、旅遊業、生物農業、產業的競爭力、IT產業
市場
證券與股票、電子商務、市場開發策略
職業
性別與職業、職業的適應性、職業設計與選擇
政
治
探
討
政府
政府結構調整、軍事策略、國際關系
民主
制度
兒童利益、婦女問題、少數民族、新聞傳媒與批評、法律、什麼人能當總統、選舉與生活
決策
歷史上的決策反思、戰爭問題
文化
探討
民族
文化
飲食文化研究、黑人音樂與經濟、黑人音樂與政治、今天的印第安人文化、信仰、古代建築、現代建築藝術、文化遺產遺址研究
文化交流
外國文化問題、理解外國(國際理解)
社會
危機
探討
政治危機
政治家醜聞、種族歧視、避免戰爭、地球村
經濟危機
經濟蕭條、失業問題、股市星期五
生存危機
毒品問題、環境保護、AIDS預防、墮胎、校園暴力
2.社會實踐學習
社會實踐學習的基本特徵是社會參與性,即,學生作為社會成員參與到整個社會生活之中,成為社會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中去。其途徑主要有社會服務活動、社會考察活動、社區公益活動等。
⑴社會服務活動。我國台灣中小學的社會服務活動設計得較為齊全,包括社區服務、學校服務、老人服務、育幼服務、交通服務、生活糾察服務、環保服務、愛盲服務(即助殘服務)等,而且有年活動時間標准。[8]美國大多數中小學也有類似的服務性活動課程,賓夕法利亞州南米德爾頓學區(the South Middleton School District)規定了學區各中小學一系列的學校服務、社區服務的活動,並納入課程規劃日歷實施。[9]
⑵社會考察活動。社會考察具有社會調查的功能,一些國家的課程標准把社會考察活動作為「綜合性體驗學習」,通過考察,使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如就社區或地方歷史演進、環境保護問題、校園暴力問題的現狀及政策進行調查研究性的考察、從了解政府對社會或社區發展的戰略等。社會考察活動有專題考察,也有綜合考察。日本中學綜合學習指導綱要明確規定了中小學應開展「綜合體驗性學習」。
⑶社會公益活動。社會公益活動有兩種方式:學校組織學生群體活動、學生個人活動,如台灣課程改革中要求中學生參加各種「義工」(即義務工作)活動、學生個人隨時進行敬老活動,並規定學生每學期參加義務工作的次數。美國中小學的社會公益活動一般由學區制定基本標准,由學校組織實施,如養老院公益活動、為非洲災民募捐活動等等,以便培養學生的同情心、社會責任感和義務感。
3.生活學習
生活學習一直是國外中小學課程設計的基本領域之一。生活學習是與學生生活能力、適應能力相關聯的實踐性學習。國外中小學課程設計與實施中,生活學習的領域已報包括以下諸方面:
⑴生活技能的訓練活動。美國學校教育從幼兒園開始,一直到高中,都設計了程度不同的生活技能的實踐活動。小學中低年級的生活學習中就有食品製作、縫紉、簡單手工等活動,5-9年級學生(小學高年級和初中階段)的生活學習設計家政管理等領域的內容,如家庭理財、家庭投資、家庭生活文化設計等活動,以及生活環境適應活動,如野外生存。
⑵生活科技與創造活動。為了增進學生在科技社會中生活調適、價值判斷、問題解決和創造思考的基本能力,以及勤勞、合作、愛群和服務的積極態度,國外中小學開設了生活中的科技運用、設計與創造活動。如服裝設計、居室裝飾設計、生活建築設計等活動內容。此類活動並非完全是技藝性的,其中包含著復雜的價值觀問題,需要學生在設計與創造中進行價值判斷。
(十)課程改革的公共議題
隨著我國新課程的不斷深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逐步成為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公共議題或中心話題,研究與探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論問題和實施問題,已經成為新課程的熱點。大家普遍認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新課程的亮點,也是新課程的難點。下面一組數字值得我們思考:
1.全國各地幾乎每天都有綜合實踐活動全國性、省級、地區和校際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討會。教育部綜合實踐活動項目組2001年以來,連續組織了五屆全國課程改革實驗區綜合實踐活動專題研討會,與會代表十分踴躍。
2.全國各地建立起綜合實踐活動的專題網站148個;其中,「新思考·綜合實踐活動網」、「都樂網」、「嘉興綜合實踐活動網」等綜合實踐活動專題網站每周的點擊率超過30萬人次;網路檢索發現,各類網站中建立的「綜合實踐群組」超過600多個。
3.全國有18個省市成立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專業委員會」學術研究組織。
4.《教育研究》《課程教材教法》《全球教育展望》《教育發展研究》等中文教育核心期刊以及各級教育刊物十分重視發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究論文,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論文無以計數;全國出版了《綜合實踐活動》專刊雜志3份。
5.全國有超過100個地市將初中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納入中考和普通高中招生指標予以全面考核。
6.普通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國際著名大學錄取我國普通高中學生的人數由2000年不足100人,到2005年增長到2000多人。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已經成為基礎教育的熱點問題和公共議題。經國務院同意,《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中小學研究性學習指南》被列為《國務院關於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若干配套政策》之一,予以實施。
❸ 急求高中通用技術選修5 家政與生活技術第一章第二節的ppt課件
探求幸福家庭生活的真諦
為什麼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人們還對自己是否幸福感到疑惑?為什麼既不愁吃,又不愁穿,人們還在說自己不幸福?
現代社會的人們,尤其是一些年輕人對現實生活充滿憂慮,變得焦躁不安,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人們的這種心理?日前,心理專家李晨做客本報,與記者共同——
名家語粹:人的需要分為由低到高幾個層次:最低層次為生理需要,第二層次為安全需要,第三層次為愛和尊重需要,最高層次為自我實現需要。一般來說,滿足了低層次的需要,人們開始追求高一層次的需要。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
●不同的社會角色,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階層,甚至不同的社會階段,人們對幸福的感覺是不相同的
主持人:現代社會的人們總是用幸福與否衡量自己的生活質量。問及什麼是幸福時,小朋友說,幸福是我有爸爸媽媽,而三毛沒有;父母說,我的孩子健康成長是幸福;大學畢業生說,找到一份好工作是幸福;農民說,今年我多賣糧食就是幸福……您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李晨: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幸福是這樣定義的:使人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生活,或是稱心如意。可以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幸福過,而且,不同年齡段、不同階層、不同社會角色的人對幸福的感覺是不同的。雖然物質條件好了,人們不再為溫飽發愁了,可是越來越多的人卻總是被煩惱與痛苦包圍著,常常感覺到不幸福。
主持人:物質條件豐富了,人們吃穿不愁,不是很幸福嗎?
李晨:這是人們對物質、對精神生活永不滿足的心理在作祟,現代社會的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在追求物質享受的同時,人們更希望在精神、心理上得到滿足,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理想與現實之間總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千萬不要總是拿「理想的自己」來衡量「現實的自己」
主持人:人如果沒有理想,那麼他的人生就像失去航標燈的小船,飄搖不定,沒有方向。因此,設計一個「理想的自己」有什麼不對?
李晨:理想與現實之間總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你可以設計一下「理想的你」,但千萬不要總是拿「理想的你」來衡量「現實的你」,知足常樂就是這個道理。在實際生活中,人們達不到預期的目標,心理產生一種受挫感。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與目標,無論大小,都是自身前進的支撐與動力。然而理想與現實難免會有差距,一旦差距形成,人們的自信心就會大打折扣從而自暴自棄,一蹶不振。究其根源就是人們的自我評價不準確,無法把「理想的我」與「現實的我」區分開,總是拿「理想的我」來作為衡量的標准,一旦達不到標准,就會產生煩惱與痛苦。如果自我評價能夠恰如其分,人們能夠真實客觀地看待自己,那麼在對待挫折、對待失敗時,心胸便會開闊得多。
●付出與回報從來都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在我們構建和諧社會中同樣離不開這對「因子」。因此,只要人人都懂得付出,懂得奉獻,那麼和諧社會將指日可待
主持人:「追求了一輩子幸福,追到手了才知道,幸福是什麼?答:幸福就是遭罪。」這只是趙本山小品里的幾句戲言。您是怎樣看待這段話的?
李晨:雖然是幾句戲言,但其中蘊含著一個很深的道理,小品中所說的遭罪,也就是奉獻,是付出。現實生活中,一些人總是對別人過於苛求,追求完美。總是以自己的標准,對家人、對朋友、對同事過分苛求,認為周圍的人會帶給自己什麼,而不是自己會帶給他們什麼。人是不能夠孤立存在的,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人與人之間密不可分,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人與人相處是不能夠要求單方面付出的。如果人人都過分地關注自我、苛求別人是不行的。在人際關系出現問題時,要懂得尊重別人,多看到別人身上的優點,反思自己,多找自身的原因。在別人為自己服務的同時,多替別人設想,多想想自己能夠力所能及地為家庭、為朋友、為社會做些什麼,由關注自己向熱情地關注外界轉化。當你因為做了某些事而感受到「別人還需要我」的時候,你就會感覺到幸福了。
主持人: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煩惱與痛苦來臨時,不能夠承受和排解。有些人一旦遇到煩惱與痛苦,便怨天尤人,認為「為什麼我要承受這份痛苦?」
李晨: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人活在世,哪個沒有煩惱痛苦。人人都有煩惱與痛苦,認識、評價是關鍵。正確地看待問題,多看積極方面,少看消極方面,換個角度想一想,這又算是什麼問題呢,不過是在自尋煩惱罷了。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❹ 教育部鼓勵高校開設家政專業,你會報考或從事家政業嗎
教育部高度重視家政服務人才的培養培訓,鼓勵高校開設家政專業,我可能會報考或從事家政業,因為我覺得目前社會的消費趨勢是需要大量的高素質家政服務人員。而現在從事的家政服務人員水平殘次不齊,甚至是很多不規范的存在,因此家政服務行業市場目前還是一片有紅海的市場。
❺ 新課程改革前後課程結構的變化
課程結構上的變化
《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實驗)》在課程結構上的最大變化是引用了「學習領域」和「模塊」兩個概念。那麼,這兩個概念與傳統的「科目」之間究竟是什麼關系呢?它們有什麼聯系,又有什麼區別?
解讀:學習領域的設置能更好地反映現代科學的綜合化趨勢。由於每個學習領域都代表對學生不同素養的要求,所以新課程要求學生每一學年在所有學習領域都得獲得一定學分,這可防止學生過早偏科,避免學習科目過多,學生負擔過重,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學生學習某一個領域的課程時,允許有不同水平的選擇,這可使一般學生打好基礎,優秀學生脫穎而出。
新課程結構中的科目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科目或學科,其在一個統一的新的三層結構體系中處於中間位置,是構成學習領域的基本單元。新課程的科目是在學習領域之下設置的,構成科目的模塊不同於傳統的學科知識體系,同一科目下的各模塊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不像傳統科目中各單元知識之間有嚴密的邏輯關系。
設置這種模式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解讀:新課程在對各門具體課程之間的比重進行調整的基礎上,與以往課程多是由學科課程構成不同,高中新課程從學習領域、科目和模塊三個層次整體關注課程結構的變革,突出了選擇性和多樣性,力圖構建既體現基礎性又具有高度靈活性的課程結構。
學習領域是基於學生的經驗和發展需要,以及學科群的發展趨勢而規劃的學習范圍。學習領域的設計借鑒了國外高中課程設置的成功經驗,體現了課程的綜合性,以及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辯證關系,從更宏觀的層面為課程結構的改善提供了保證。學習領域設計合理了,科目設置才可能合理。
科目在普通高中新課程中是學習領域的構成單位,性質相同或相近的若干科目構成一個學習領域;科目結構主要是科目之間的聯系,在其之下,是科目內的結構,即通常所說的「學科結構」。眾所周知,學科結構問題通常被當成是一個教材結構問題,而教材結構問題又往往被當作是教材內容的增減問題,教材或科目在形式上到底應以什麼方式存在,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研究,但它卻關繫到學科的價值走向,是普通高中課程結構改革必須予以關注的。新課程在這一點上作了一次極具創造性的探索,即在科目之下設模塊。如果說設置學習領域更多是給教師和學生以價值引領的話,那麼,將科目分解為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的若干模塊則是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在課程結構調整上的重大舉措。
為什麼要設置模塊?如何理解模塊所體現的價值?
解讀:在普通高中新課程中,模塊是構成科目的基本單元,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塊組成。模塊的設置可以解決原有高中課程結構中缺乏多樣性、選擇性等問題。模塊是基於明確的教育目標,圍繞某一特定主題,通過整合學生經驗和相關內容而設計的相對完整、獨立的學習單元。模塊之間既相互獨立,又反映了學科內容的邏輯聯系。為了有利於學生靈活選擇課程,實現有效學習,這次新課程改革將通常學生要持續2年~3年才能學完的科目內容分解組合為若干相對完整的模塊,每一模塊都對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提出了具體要求與建議。在新課程的模塊化設計下,不同的模塊有著不同的主題,模塊與模塊之間相對獨立,在每一組模塊系列中,學生可以選擇從任何一個模塊開始學習,甚至可以在模塊之間進行跳躍選擇。模塊的這種靈活性特徵增強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選擇性。
設置模塊的教育價值在於:第一,模塊的設置有利於解決學校科目設置相對穩定與現代科學迅猛發展的矛盾,並便於適時調整課程內容,保證課程內容的時代性。第二,課程的模塊化設計增強了課程的可選擇性,增加了課程內容的靈活性。第三,模塊的設置可以滿足學生自主選擇性,有利於形成有個性的課程學習計劃,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第四,模塊的設置有利於學校靈活安排課程,促進學校課程特色的生成。
新課程增設了哪些新的課程門類?增設這些課程的意義在哪裡?
解讀:在普通高中課程實質性結構改革方面,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對學生藝術素養和技術素養的重視。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現代生物技術等新技術的發展,技術在經濟和社會發展及個人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技術在促進文化融合和人們的理解與溝通方面也顯得日益重要。技術教育不僅可以引導學生融入技術世界,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欲,培養其創新精神,而且可以增進學生對文化的理解,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其實踐能力和信息交流與表達的能力。
技術課程是本次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亮點所在。通用技術課程的開設,體現了教育改革的潮流和發展趨勢。信息技術課程在現行課程計劃中就有,而通用技術課程則是本次課程改革中新增加的。根據國家課程方案,通用技術課程設有9個模塊,其中必修模塊2個,分為技術與設計Ⅰ和技術與設計Ⅱ,每個模塊2個學分,共4個學分。選修模塊7個,分別為電子控制技術、建築及其設計、簡易機器人製作、現代農業技術、家政與生活技術、服裝及其設計、汽車駕駛與保養。
新課程將「藝術」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習領域,並努力倡導綜合化的藝術課程,將舞蹈、戲劇等多種藝術門類與傳統的音樂、美術課一起納入學校課程,這無疑從結構上彌補了以往高中課程不重視藝術教育的一大缺陷。
課程內容的變化
怎樣理解新課程內容要體現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這句話?
解讀:新課程內容的確定強調了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原則,不再單純以學科為中心組織教學內容,不再刻意追求學科體系的嚴密性、完整性、邏輯性,而是從高中學生發展的需要出發,結合社會和學科發展的實際,精選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知識,把培養高中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健全人格作為基本的課程目標,並以此為標准選擇和重建高中課程內容,從而提出選擇和重建高中課程內容要體現其時代性、基礎性、選擇性原則,以滿足不同學生發展的需要。
時代性意味著高中課程的內容應體現時代精神,與社會進步、科技發展、文化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基礎性意味著高中課程內容應在體現時代精神的同時,選擇那些超越不同歷史時期而具有相對穩定性的知識;應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同時,選擇那些跨越不同地域、民族與文化的共同知識與價值觀;應致力於為每一個高中生的終身學習及畢生發展奠定知識、能力和態度的基礎;強調高中課程的內容應「進一步提升所有學生的共同基礎,同時更為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奠定不同基礎」。選擇性強調在保證每個學生達到共同基礎的前提下,各學科分類別、分層次設計多樣的、可供不同發展潛能的學生選擇的課程內容,以滿足學生對課程的不同需求,每一科目內所提供的選修內容應豐富多彩,富有內在吸引力。
新課程為什麼特別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
解讀: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於轉變課程功能和學生學習方式具有重要意義,它可以超越狹隘的教學內容,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也可以改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還可以開闊教師的教育視野,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課程資源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首次引入學分制
引入學分制的意義是什麼?
解讀:普通高中客觀上要求採用新的課程管理制度――學分管理,通過給予學生一定的學分來記錄學生在相應課程領域的學習情況,以及所達到的發展程度。學分制是按照培養目標的要求,規定了學生在高中三年學習期間各門課程要獲得的學分和學生應獲得的總學分,以學生取得最低必要學分為畢業標準的彈性課程管理制度。它既是一種彈性化管理制度,又是一種量化的管理手段。這種新的課程管理模式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於學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改變學校的辦學理念;有利於充分發揮教師個人業務專長,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的不斷提高;有利於滿足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對人才多樣化的需求。
此前,有媒體對學生總學分達到144個方可畢業解讀為,學生只要修夠144個學分就可以畢業,就是說,如果學生在高二年級修夠了144個學分那他就可以提前畢業,這樣理解正確嗎?怎樣正確理解學生修夠144個學分方可畢業這句話?
解讀:「學生只要修夠144個學分就可以畢業」的說法是不正確的。應該是學生三年修夠144個學分以上即達到普通高中畢業的學分要求。
《甘肅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施指導意見(試行)》中明確規定,普通高中學生每學年在每個學習領域均要獲得一定的學分、三年內總學分達到144個以上,並參加甘肅省普通高中學生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合格,且在高中三年內綜合素質評定合格以上,省教育廳才予以頒發甘肅省普通高中畢業證書。
這說明學生獲得普通高中畢業證書,必須在高中學習三年,且要同時具備達到三個條件。修夠144個學分以上只是達到畢業資格的一個條件。
根據選修Ⅰ和選修Ⅱ的學分說明,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選修Ⅰ雖然是選修課,其實還是國家課程,而選修Ⅱ才是學校自主開設的校本課程?
解讀:是的。必修和選修Ⅰ都是國家課程,由國家制訂統一的課程標准,並使用按照課程標准編寫的教材,只是必修課程要求所有的學生都要學習,而選修課程Ⅰ學校可以按照國家課程標准要求創造條件開設供學生選擇,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選修Ⅱ沒有具體的國家課程標准和教材,只有學分要求。選修Ⅱ是學校根據自己的辦學實踐和辦學特色,自主開發供學生選擇的課程,是專題或活動類的課程,一般不提倡編寫校本教材。
每一所普通高級中學都有自己的辦學理念、辦學思想、辦學風格和校風、學風、教風,都有自己獨特的學校文化。因此,開發校本課程均有可能性。各學校要根據《甘肅省普通高中學校課程開發與實施指導意見》的要求,積極創造條件,發掘本校的課程資源,豐富學校課程內涵,以在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中形成各具特色的辦學模式和風格。
❻ 請問通用技術有涉及到哪些方面
通用技術涉及以下幾方面:
技術與設計1
技術與設計2
電子控制技術
簡易機器人製作
汽車駕專駛與屬保養
服裝及其設計
家政與生活技術
建築及其設計
現代農業技術
通用技術老師職位要求:
1、能勝任物理教學和物理實驗員工作
2、能勝任通用技術課教學
3、有很強的動手能力
4、熟練操作車床、鑽床等機械和工具
5、有較強的創新能力
6、自己曾有創造發明經驗,並擁有專利號優先考慮
你根據以上情況和要求作相應准備吧,祝你應聘成功!
❼ 河南省教育廳豫教基[2008]138號文件
豫教基〔2008〕138號
河 南 省教 育 廳
關於印發《河南省普通高中課程設置方案
(試行)》的通知
各省轄市教育局,各重點擴權縣(市)教育局: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教基〔2003〕6號)和《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方案(試行)》(豫教基〔2008〕82號)精神,結合我省普通高中教育發展實際,在認真調研論證、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省教育廳制定了《河南省普通高中課程設置方案(試行)》。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實際,認真組織實施。實施中有何問題和建議請及時報我廳基礎教育處。
二○○八年六月二十七日
河南省普通高中課程設置方案(試行)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教基〔2003〕6號)的要求,積極穩妥地推進我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根據《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方案(試行)》,特製定《河南省普通高中課程設置方案(試行)》。
一、課程設置的基本原則
普通高中課程設置要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教育部有關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總體要求,以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及整體素質為目的,立足我省實際,以人為本,科學規劃,構建具有河南特色、充滿活力的普通高中課程體系,規范有序地推進我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
——基礎性。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積極推進素質教育,體現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整體設置必修課程,為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選擇性。遵循教育教學的規律和學生個性發展需要,根據不同學習領域、科目、模塊的特點,合理設置選修課程,努力構建重基礎、多樣化的選修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和更寬廣的自主學習空間。
——適用性。按照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的要求,從我省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結合我省教育現狀和普通高中的發展趨勢,構建具有河南特色的課程體系。
——創新性。結合當地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發展的需要,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多樣化和學生個性發展的要求,調動學校實施普通高中課程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構建具有特色的學校課程。
二、課程結構與課程設置
(一)課程結構
普通高中課程由學習領域、科目、模塊三個層次構成。
1.學習領域
普通高中課程設置語言與文學、數學、人文與社會、科學、技術、藝術、體育與健康和綜合實踐活動八個學習領域。
設置學習領域能更好地反映現代科學綜合化的趨勢,有利於在學習領域的視野下研製各科課程標准,指導教師教學;有利於整體規劃課程內容,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體現對高中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同時,要求學生每一學年在所有學習領域都獲得一定學分,以防止學生過早偏科,避免並學科目過多,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
2.科目
每一領域由課程價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組成。八個學習領域共包括語文、數學、外語(英語、日語、俄語等)、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藝術(或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等13(或14)個科目。藝術與音樂、美術並行設置,供學校選擇。鼓勵有條件的學校開設兩種或多種外語。
3.模塊
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塊組成。模塊之間既相互獨立,又反映學科內容的邏輯聯系。每一模塊都有明確的教育目標,並圍繞某一特定內容,整合學生經驗和相關內容,構成相對完整的學習單元;每一模塊都對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提出要求與建議。
模塊的設置有利於解決學校科目設置相對穩定與現代科學迅猛發展的矛盾,並便於適時調整課程內容;有利於學校充分利用場地、設備等資源,提供豐富多樣的課程,為學校有特色的發展創造條件;有利於學校靈活安排課程,學生自主選擇並及時調整課程,形成有個性的課程修習計劃。
(二)課程設置與學分
普通高中課程由必修和選修兩部分構成,通過學分描述學生的課程修習狀況。
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規定的八個領域的必修課程,所有普通高中學校必須全部開設。
選修部分是供學生選擇的、旨在滿足其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為其個性化發展創造條件的課程。選修部分分為選修Ⅰ和選修Ⅱ。選修Ⅰ課程是根據社會對人才多樣化的需求、適應學生不同潛能和發展需要、分類別分層次設置的。必修部分和選修Ⅰ的課程標准由國家制定,使用的教材需經教育部審定;選修Ⅱ課程是普通高中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發展需要和學生興趣開發的若干學習模塊,供學生選擇。
每個科目的每個模塊一般為36學時、2學分(其中體育與健康、藝術、音樂、美術每個模塊原則上為18學時,相當於1學分)。學分由學校認定。
學生在每個學習領域都必須獲得一定學分。三年中獲得116個必修學分(包括研究性學習15學分、社區服務2學分、社會實踐6學分),選修學分不低於28學分(其中選修Ⅱ中至少獲得6學分),總分達到144學分方可畢業。鼓勵學有餘力或希望多方面發展的學生修習更多的選修課,獲得更多學分。
課程設置及學分見表1。
表1 普通高中課程設置及學分
學習領域科 目必修學分選修學分選修Ⅰ選修Ⅱ語言與文學語文10根據社會對人才多樣化的需求,適應學生不同潛能和發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礎上,各科課程標准分類別、分層次設置若干選修模塊,供學生選擇。學校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發展的需要和學生興趣,開設若干選修模塊,供學生選擇。 外語10數學數學10人文與社會思想政治8歷史6地理 科學物理6化學6生物6技術信息技術4通用技術4藝術藝術或音樂、美術6體育與健康體育與健康11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活動15社區服務2社會實踐6
三、課程安排
根據課程設置要求和我省教育教學實際,提出課程安排指導意見(見表2)。學校要根據課程安排指導意見,結合本校實際,制定具體的學校課程表並組織實施。
表2 河南省普通高中課程安排指導意見
學習領域科目必修選修Ⅰ選修Ⅱ(6分以上) 必修內容學分建議選修內容學分自主選修內容學分 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發展的需要和學生興趣開設的選修模塊 語言與文學 語文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必修510「詩歌與散文」、「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三個系列內選修四個模塊。每模塊2學分選修五個系列內的其他模塊每模塊2學分 外語(以英語為例)英語1英語2英語3英語4英語510英語6英語7英語8每模塊2學分英語9英語10英語11每模塊2學分 數 學數學數學1數學2數學3數學4數學510人文方向:選修1—1、選修1—2全部修習。選修4—1、選修4—2至少選修一個專題。理工方向:選修2—1、選修2—2、選修2—3全部修習;選修4—1、選修4—2、選修4—5至少選修兩個專題。每模塊2學分 每專題1學分選修系列3、系列4中未修習的專題每專題1學分 人文與社會思想政治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 8人文方向:經濟學常識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生活中的法律常識至少選修兩個模塊。每模塊2學分科學社會主義常識經濟學常識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科學思維常識生活中的法律常識公民道德與倫理常識每模塊2學分 歷史歷史(I)歷史(II)歷史(III)6人文方向:(一)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四)中外歷史人物評說(六)世界文化遺產薈萃每模塊2學分(一)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二)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三)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四)中外歷史人物評說(五)探索歷史的奧秘(六)世界文化遺產薈萃每模塊2學分 地理地理地理地理 人文方向:選修旅遊地理選修自然災害與防治選修環境保護至少選修兩個模塊。每模塊學分選修宇宙與地球選修海洋地理選修旅遊地理選修城鄉規劃選修自然災害與防治選修環境保護選修地理信息技術應用每模塊學分 科 學物理物理1物理24人文方向:選修1—1。理工方向:選修3—1、選修3—2 全部修習;選修3—3、選修3—4、選修3—5至少選修兩個模塊。每模塊2學分選修1—2選修2—1選修2—2選修2—3物理專題研修物理實驗專題 每模塊2學分 化學化學1化學24人文方向:選修1 化學與生活。理工方向:選修4 化學反應原理
全部修習;選修3 物質結構與性質選修5 有機化學基礎選修6 實驗化學至少選修兩個模塊。 每模塊2學分選修1化學與生活選修2化學與技術選修3物質結構與性質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選修6實驗化學 每模塊2學分 生物生物1生物2生物36理工方向: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選修3現代生物科技專題。每模塊2學分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選修2生物科學與社會選修3現代生物科技每模塊2學分 技 術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基礎2五個選修模塊中選一個模塊每模塊2學分演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路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人工智慧初步 每模塊2學分 通用技術技術與設計I技術與設計II2 2 電子控制技術簡易機器人製作家政與生活技術現代農業技術服裝及其設計建築及其設計汽車駕駛與保養每模塊2學分 藝 術藝術或音樂美術藝術6四個系列16個模塊中選修六個模塊每模塊1學分系列1:藝術與生活系列2:藝術與情感系列3:藝術與文化系列4;藝術與科學 音樂鑒賞2五個選修模塊中選一個模塊每模塊1學分唱歌演奏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表演創作每模塊1學分 美術鑒賞1八個選修模塊中選兩個模塊每模塊1學分繪畫·雕塑設計·工藝書法·篆刻現代媒體藝術(攝影/攝像·電腦繪畫/電腦設計)每模塊1學分 體育與健康體育與健康在健康教育、田徑兩個系列中,各選一個模塊,共2學分;在球類、體操、田徑、水上或冰雪、新興運動、民族民間體育項目六個系列中,選九個模塊,共9學分11 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活動三年完成3個以上專題研究15 社區服務三年中必須參加10個工作日社區服務2 社會實踐每學年參加一周社會實踐6
說明:
1.必修內容部分學生應獲得116學分,其中包括 「建議選修內容」中要求學生修習的物理2學分、化學2學分、信息技術2學分、音樂1學分、美術2學分。
選修分為選修Ⅰ和選修Ⅱ兩部分,學生至少要獲得28學分。選修Ⅰ分為「建議選修內容」和「自主選修內容」兩部分。「建議選修內容」是指修習人文方向、理工方向學生按各學科要求應該修習的模塊或專題;「自主選修內容」是各學科課程標准規定的供學生進一步發展、自主修習的選修模塊或專題。選修Ⅱ是學校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發展的需要和學生興趣開設的選修模塊,學生至少要獲得6學分。
2.通用技術課程原則上在高一年級開設。2008級條件暫不具備的學校也可延遲至高二年級開設。
3.藝術領域共6學分,其中音樂3學分、美術3學分。有條件的學校,要把藝術作為綜合課程開設。藝術、體育特長學生在修滿必修學分後,可按自身的發展方向選修相關領域科目的模塊。
四、教學安排及學分、學時分配
(一)學年教學時間
1.普通高中學制為三年。每學年52周,其中教學時間40周,社會實踐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節日和農忙假)11周。
2.每學期分學段一、學段二兩段安排課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課,1周復習考試。
3.每周按5天安排教學。原則上每周按35課時安排教學。
(二)模塊教學時間
1.語文、外語、數學、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等科目的1個模塊教學時間為36課時,一般每周安排4課時(持續1個學段)或2課時(持續1個學期)。
2.體育與健康、藝術、音樂、美術等科目的1個模塊教學時間為18課時,一般每周安排2課時或1課時。
3.學校可以結合師資和辦學條件等實際情況按學段或學期安排各模塊教學。
(三)綜合實踐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程,共23學分。
1.研究性學習活動時間三年共計270課時,15學分,學習活動時間由學校根據各學段課時總數合理安排,可集中使用也可分散使用。
2.學生每學年必須參加不少於1周的社會實踐,獲得2學分。三年共計6學分。
3.學生三年中必須參加不少於10個工作日的社區服務並獲得相關證明,獲得2學分。鼓勵學生利用節假日和課余時間走進社區,融入社會,參與社區服務。
(四)課程、課時及學分安排建議(見表3)
五、課程實施建議
(一)合理有序地安排課程,全面落實課程目標
普通高中學校要全面把握國家課程標準的要求,統籌做好課程安排和學分分配。高中一年級主要設置必修課程,然後逐步增設選修課程,學生可跨班級選修;高三下學期,學校要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和需要繼續修習某些課程,獲得一定學分,也可以安排總復習,但學校應保證學生必要的體育、藝術等活動時間。各地和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對有關科目必修模塊的教學順序進行調整。
國家課程標准規定的必修課程,所有普通高中必須全部開設。學校要制定選修課程開設規劃,在保證開設好所有必修模塊的同時,積極創造條件,逐步開齊開好課程標准規定的選修課程。選修課要突出創新性、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和選擇性。
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要通過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社會實踐等課程,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與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收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和創新與實踐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學習為基礎。學生從生活和社會實踐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實事求是、獨立思考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能力。各學科教師要積極組織和指導研究性學習。
(二)建立選課指導制度,引導學生形成有個性的課程修習計劃
學校要積極進行制度創新,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內選課指導制度,避免學生選課的盲目性。學校應編制課程設置說明和選課指導手冊,並在選課前及時提供給學生。班主任和學科教師有指導學生選課的責任,要與學生建立相對固定和長期的聯系,為學生形成符合個人特點的、合理的課程修習計劃提供指導和幫助。學校要引導家長正確對待並幫助學生選課。學校要鼓勵學生在感興趣、有潛能的方面,選修更多的模塊,使學生實現有個性地發展。
(三)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學校應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鼓勵教師針對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開展教學研究,重視不同學科教師的交流與研討,建設有利於引導教師創造性實施課程的環境,使教師能依據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在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活動的組織、教材和其他課程資源的選擇、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等方面,通過同伴互助、教學反思,創造性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使課程的實施過程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學校應與教研部門、高等院校等建立聯系,形成有力推動課程發展和教師提高的專業咨詢、指導網路。
(四)充分挖掘和開發課程資源,構建具有特色的學校課程
為保障普通高中課程的實施,學校應加強課程資源建設,充分挖掘並有效利用校內現有課程資源。同時,大力加強學校之間以及學校與社區的合作,充分利用當地職業技術教育資源,補充校內課程資源不足,努力實現課程資源共享,盡可能滿足學生的選課需求。
學校課程的開發要因地制宜,努力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注重普通高中教育、職業技術教育與成人教育的融合與滲透。農村地區的普通高中學校要結合農村建設和發展的實際開發課程資源。
學校課程既可以由學校獨立開發或聯校開發,也可以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開發;要積極利用和開發基於現代教育技術的課程資源,建立廣泛而有效的課程資源網路,努力構建具有特色的學校課程。
(五)建立發展性評價制度,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實行學生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學校組織的學業考試、考核應依據課程標准組織命題。學校要根據目標多元、方式多樣、注重過程的評價原則,綜合運用觀察、交流、測驗、實際操作、作品展示、自評與互評等多種方式,為學生建立綜合、動態的成長記錄手冊,全面反映學生的成長歷程。
建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評價制度,全面、科學、准確地評價教師教學工作,將教師教學評價工作與教師專業發展評價統一起來,通過評價促進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課程開發能力、課程創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評價要尊重教師的主體地位,增強評價過程的反思、對話、交流和理解,營造輕松活潑的、富有激勵作用的教學環境。
六、建立課程實施保障機制
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領域的一次重大改革。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一定要高度重視,研究制定相應的配套政策與措施,加大投入,完善條件,努力使所有普通高中學校都能達到實施新課程所需要的基本條件,保障學校開齊各學科課程標准所規定的必修模塊,並創造條件,逐步開齊開好各學科課程標准所規定的選修模塊;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學校實施新課程的情況,加強對高中課程的管理,為學校實施新課程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服務;要尊重學校的辦學自主權,鼓勵學校發揮辦學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辦出自己的特色;要加強對學校實施新課程過程的檢查與監督,建立學校課程實施方案上報、備案等制度,督促學校執行國家的課程方案,隨時糾正各種違反課程方案、違背教育規律的行為。
各級教研機構要進一步明確「研究、指導、服務」的職能,加強對普通高中新課程學科教學的指導;教研人員要深入教學一線,注意研究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發現並總結、推廣教師在課程改革中創造的成功經驗;要重視研究和解決新課程推進中遇到的教學實際問題,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專題研究,為學校實施新課程提供有效的專業支持。
學校要全面把握國家課程標準的要求,切實加強對課程實施的管理,做好制定課程計劃、自主開發課程、指導學生選課、組織教學實施、認定學生學分等具體工作;要加強與社區的聯系,積極向社會宣傳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意義、內容與要求,爭取社區及學生家長對學校實施新課程的理解與支持,使他們能夠主動配合學校執行國家頒布的課程方案和有關政策。
表3 河南省普通高中課程內容、課時及學分安排參考
第一學年
學習領域科目上學期下學期學年總學分學段一學段二學段一學段二模塊學分周課時模塊學分周課時模塊學分周課時模塊學分周課時 語言與文學語文語文124語文224語文324語文4248英語英語124英語224英語324英語4248數學數學數學124數學224數學324數學4248人文與社會思想政治必修122必修2224歷史歷史(I)22歷史(II)224地理地理 地理 科學物理物理122物理2224化學化學122化學2224生物生物122生物2224技術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基礎22五個模塊任選一個224通用技術技術與設計I22技術與設計II224藝術藝術或音樂、美術藝術建議選修11建議選修112音樂音樂鑒賞11音樂鑒賞112美術美術鑒賞11建議選修112體育與健康田徑類項目和健康教育專題系列為必修內容(健康教育專題可分散進行),另在六個運動項目系列中至少選兩個模塊,每周2課時。4 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活動3年完成3個以上專題,共15學分 社區服務5個工作日1社會實踐一周2總學分65或67(選擇藝術課程的65學分,選擇音樂、美術課程的67學分。不含研究性學習的學分)
第二學年
學習領域科目上學期下學期學年總學分學段一學段二學段一學段二模塊學分周課時模塊學分周課時模塊學分周課時模塊學分周課時語言與文學語文語文524建議選修24建議選修24建議選修248英語英語524英語624英語724英語8248數學數學人文數學524選修1—124選修1—224建議選修自主選修147理工數學524選修2—124選修2—224選修2—3248人文與社會思想政治人文必修322必修424建議選修246理工必修322必修424自主選修 4歷史人文歷史(III)22建議選修24建議選修246理工歷史(III)22自主選修 自主選修 2地理人文地理322建議選修24建議選修246科學理工地理322自主選修 自主選修 2物理人文選修1—122自主選修 自主選修 2理工選修3—124選修3—224建議選修24建議選修248化學人文選修1 化學與生活22自主選修 自主選修 2理工選修4 化學反應原理22建議選修24建議選修246生物人文生物322自主選修 自主選修 2理工生物322建議選修24建議選修246技術信息技術自主選修 自主選修 通用技術自主選修 自主選修 藝術藝術或音樂、美術藝術建議選修11建議選修112音樂建議選修11自主選修 1美術建議選修11自主選修 1體育與健康在六個運動項目系列中至少選四個模塊,每周2課時。4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活動3年完成3個以上專題,共15學分 社區服務5個工作日1社會實踐一周2總學分文56 理61(均不含研究性學習的學分)
第三學年
學習領域科目上學期下學期學年總學分 學段一學段二 模塊學分周課時模塊學分周課時高三下學期,學校應保證每個學生有必要的體育、藝術等活動時間,同時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和需要繼續修習某些課程,獲得一定學分,也可以安排總復習。 語言與文學語文建議選修24自主選修 2 英語自主選修 自主選修 數學數學人文自主選修 自主選修 理工建議選修24自主選修 2人文與社會思想政治人文建議選修24自主選修 2理工自主選修 自主選修 歷史人文建議選修24自主選修 2理工自主選修 自主選修 地理人文自主選修 自主選修 科學理工自主選修 自主選修 物理人文自主選修 自主選修 理工自主選修 自主選修 化學人文自主選修 自主選修 理工自主選修 自主選修 生物人文自主選修 自主選修 理工自主選修 自主選修 技術信息技術自主選修 通用技術自主選修 藝術藝術或音樂、美術藝術建議選修2 2 音樂自主選修 美術自主選修 體育與健康在六個運動項目系列中至少選三個模塊,每周2學時。3 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活動3年完成3個以上專題,共15學分 社會實踐一周2 總學分文13或11(選擇藝術課程的13學分,選擇音樂、美術的11分學。不含研究性學習的學分)。理11或9(選擇藝術課程的11學分,選擇音樂、美術課程的9學分。不含研究性學習的學分)。
註:1.每學年40周教學時間,除去4周復習考試,有36周教學時間,計1260課時,學生每修習1學分需18課時。完成必修課程後,學校可根據具體情況,安排開設選修I和選修II的課程。
2.「學年總學分」是指本學年學科「必修模塊」的學分和「建議選修」模塊的學分,不包含「自主選修」模塊的學分。
3.「自主選修」的模塊及課時由學校根據具體情況統籌安排。
主題詞:基礎教育 課改 方案 通知
河南省教育廳辦公室 2008年6月30日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