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如何進行雙自主教學
「課前預習,激趣導入,藝術精講,檢測反饋,鞏固拓展」 。
(1)指導預習
教師的指導預習,使學生明確學什麼、怎麼學,通過學生的預習,發現學生在認知上存在的問題,為教師能更有針對性地備課、上課提供依據。同時,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預習,能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自主學習貴在獨立性、超前性,自主學習是一種自律學習、主動學習。
教師指導預習應充分考慮到以上特點和學科特點,方式上要具有較強的靈活性,不搞單一的模式化預習。
(2)激趣導入
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源於興趣。激趣導入能扣住學生心弦,實現舊知與新知的有機聯系。本實驗從導入的方式與程度,導入與學生心理、情感、思維的關系,導入的語言特色等方面開展研究。力爭在教師進入課堂的同時,學生的思維也隨之進入課堂。
(3)藝術精講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並不排斥教師的課堂講授。藝術精講的前提必須經過學生的預習和學生對疑難問題的討論。藝術精講的目的主要是三方面:(1)使知識系統化;(2)解決疑難問題;(3)對問題作適當的拓展。實驗中主要圍繞「藝術講授」和「精講點撥」兩方面進行探索。「藝術講授」是為了實現藝術與教學的相結合,使學生在平等、和諧、愉快的氣氛中激活思維、探索知識,減輕心理負擔。「精講點撥」則要求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幫助學生消除在預習和討論過程中仍然存在的疑惑,通過教師的畫龍點睛,使學生的頓悟思維能力、發散性思維能力等得到提高和發展。
(4)檢測反饋
通過檢測反饋,及時了解教情學情,再通過教師有效的評價,使學生能在增強成就感的同時,自覺彌補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檢測包含知識、思維、能力、心理等方面內容,並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在檢測方式、內容的設計時應遵循「全面性」、「趣味性」、「目標性」、「啟發性」、「創造性」等原則,使每個學生每節課都能有所得、有所悟。
(5)鞏固拓展
根據當堂達標的教學原則,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基本完成學習任務,但由於學生剛學過的知識容易遺忘,有必要及時鞏固。同時又因為學生的基礎差異性較大,所以在這一環節上教師應採取分層教學的方法,對接受能力強的同學可推薦一些「超產題」 ,讓他們繼續深造和發展,對於一些在課堂上還沒有完全掌握的學生,可推薦一些「補償題」 ,使他們在課後有補救的機會。
B. 怎樣提高小學數學學習的自主性
如何提高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
隨著教改的不斷深入,數學作為兒童日常生活和進一步學習必不可少的基礎和工具課已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種新的課程理念也直接影響著數學教學的價值取向。課程改革對學優生來講,是給了他們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發展能力的空間;但對學困生而言,他們卻在獲得發展自由度的同時無所適從。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深深體會到:給孩子授之以漁比授之以魚教學效果要好得多,即:交給學生學習數學的技巧和方法比讓學生死記答案要好。那麼,怎樣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呢?有鑒於此,本文結合我校的教改課題,就小學數學課改後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談談個人膚淺的看法:
自主學習,顧名思義就是學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覺、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自主學習能力則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綜合能力。具有這種能力的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慾,善於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善於積極思考,敢於質疑問難,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強烈的探索和進取的精神。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發展和二十一世紀的需要。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僅有利於學生今後的學習,而且能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要以學生為本位,在學生積極參與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和提高。
一、讓學生在身邊的實例中學會提出問題,學習從多個角度觀察,用多種方式描述
新課程倡導:在數學中,引導學生聯系自己身邊具體、熟悉的事物來學習,放手讓學生自主地觀察,自主地搜集信息,發現數學問題。在教學中,我選取了同學們熟悉的、常用的橡皮創設情景,用親切的談話方式,把學生的注意力與興趣調動起來,把學生帶入一個寬松、愉快的氛圍。從有目的的復習回顧舊知順勢引出新問題,注意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多角度觀察,獲取有用的數學信息,並在腦海里對事情的變化發展形成條理,鼓勵他們用言語表述,自然而合理,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吸引同學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問題的提出和學習中。
二、讓學生在合作互動中學會解決問題,形成多種思維方式,採取多種解決方法
引導學生主動構建知識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實踐證明,小組討論學習有利於全體學生主動性的發揮,有利於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在課堂上,教師要注重調動學生的自主能動性,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讓學生「自己想想」、「組內說說」等學習活動,在觀察、思考、研討交流中,體驗與同伴合作、交流、溝通、爭辯等解決問題的過程,逐步感悟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在教學乘加乘減時,板書設計有意識地把用原有方法(加、減法)解決問題的板書在左邊,把用乘加乘減解決問題的方法板書在右邊,便於突出本節課的新方法——乘加乘減,與學生一起歸納出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及運算順序,培養學生從多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意識,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教學思想,同時讓學生在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主體意識得到有效的張揚。
三、讓學生把解決問題的方法應用到學習生活中,養成多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
教師的練習設計應有層次性、針對性,形式豐富多樣。注意聯系學生的學習生活,模擬聯誼會的輕松、愉快情景,既與學生學習生活實際密切相聯,又帶有一定趣味性,使計算教學不再枯燥,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熱情。練習安排:對應練習——實際操作——辨析練習——提速練習——應用深化等,有利於學生對乘加乘減運算順序的鞏固和應用,有利於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批判性,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想像力及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養成多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體會生活與數學的密切關系,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例如:蘇教版小學數學第七冊67頁的最後一題,不但對本課知識進行了檢查,而且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自我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法,使所學知識得到升華,也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學習數學的意義和價值——「生活中的數學」能更好地為生活服務。
四、教師應多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人人學有所成
在教學中,以激勵性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參與數學學習,以贊許性的語言、鼓勵性的示意對待學生學習的表現,以平等的態度和學生展開學習問題的交流。熱情的鼓勵、耐心的等待、情感的共鳴,使孩子們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享受到學習的快樂,增強數學學習的自信心。
五、激發學生問題的慾望,明確思考的目標
在教學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時,「在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里,為什麼要至少包含它們公有的質因數,還要包含它們各自獨有的質因數?」這是這部分教材的難點,也是學生理解演算法的關鍵。疑問是發現的鑰匙,思考的動力。我把這一難題作為自學思考題交給學生。面對這一問題,許多學生不禁會想:「是啊,到底為什麼呢?急於尋「根」找「據」,思維積極活躍起來。這一問題不僅激起了思考的慾望,而且成了大家集中思考的目標。
由於課本沒有直接回答上述問題的講述,所以不能讓學生面對這一問題「硬」想,應提供一些資料,給以提示。如:思考題,為什麼18和30的最小公倍數里,至少要有它們公有的質因數,還要有它們各自獨有的質因數?
教師提示:1、18的倍數中,至少要包含哪幾個質因數?30的倍數中,至少要包含哪幾個質因數?2、18和30的公倍數里,必須包含哪些質因數?(請試算一下,有何發現?)
由此可見,一個好的提問比一個好的回答更有價值。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來組織教學,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真正學會解決實際問題。
總之,我們要抓住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以學生為本,處處為學生著想,以學生為本,努力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熱情高漲地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學習知識,鞏固知識,拓展知識,學生才能不斷獨立,不斷自主地學習新知。努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材施教,要用教師一顆愛心去打開學困生的心扉,讓他們抬起頭來去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
C. 如何培養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自主性
一、激發興趣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 意願。」 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學習的動力,也是發展 智力潛能的契機。產生興趣的兩個基本因素是求知慾和對客體的肯定的情緒態度。因此,只有那些對數學學習 有濃厚興趣,把學習看成自己的願望和需要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整個認識活動活躍起來。
我認為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要讓他們對所學的內容感興趣;有了興趣,學習就有良好的開端。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我在導入新知時精心創設情境,引起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催生出強烈的探究願望,使他們的思維處於異常活躍的狀態。
數學課堂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很多,最重要的是要學生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他們自己明白數學來源於生活、運用於生活、並最終為生活服務,學習數學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是為了用數學去解決實際問題。
為此,我在教學時盡量把題目改成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更加明白學習的目的;例如:在教學百分數一課時,我布置學生去觀察一下儲蓄所的儲蓄利率表。在教學過程中我給學生創設一種模擬儲蓄的場景。讓他們填寫存單,計算到期利息、本息,思考討論最合算、最經濟的儲蓄方法,同時還加入有關利息稅的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培養了孩子的社會實踐能力。
二、讓學生提出問題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教師應允許和鼓勵學生對課文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對疑問有與眾不同的解釋。布魯巴克曾說過:「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准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 提出問題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的建構活動,而並非對於知識的被動接受。因此,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應處於主體地位。但是,我們在數學教學中比較重視「講清基本概念,抓住知識要點,培養解題技巧,解答學生疑問」,強調以教師為主導作用的教育,造成學生長於求同思維而短於求異思維,使學生只會做「學答」而不會做「學問」。
為了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首先,讓學生明白提出問題的重要性,創造一種人人都參與提出問題的氛圍,促使學生增強問題意識。然而學生主動提問的很少,為此我在教學中(特別是板書時)有意的出錯,讓學生抓住出錯的地方來質疑,來提出問題。
例如:在教學「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時,我先講解了簡單的題目,然後邊出示(12.5×5+2×12.5+12.5)邊說:「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做這一題。」然後板書:(學生在下面練習)
12.5×5+2×12.5+12.5
=12.5×(5+2)
=12.5×7
=87.5
當我看學生都做得差不多的時候說:「同學們,看看我做的和你們做的是不是一樣?」接著我把我這么做的理由說了,這時,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是你錯了!正確答案是100。」這時大部分同學都說是我錯了,正確答案是100。「那誰能告訴我,我錯在什麼地方?你們可以一起討論一下。」就這樣,學生經過討論,很快把原因找出來了。這樣,類似這種錯誤在學生的作業中就少出現了。
只要老師這樣幾次下來,學生就會非常仔細地注意教師的言論和板書,會非常用心的找教師的差錯,也會很習慣地對自己不明白的加以提問,這樣教學效果就會非常不錯。當然也不能亂出差錯,過多的差錯。會減弱學生對老師的信任感。教師故意出錯的地方一般都是重點、難點,是學生容易發生錯誤的地方。
其次,有了問題意識後,進一步應不斷地從不同的方面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鑽研課本,針對課本提出問題。課本是學生最直接的資料,而現在的課本內容是高度概括化的,要想深刻理解,必須不斷地提出問題。可以問這一章節、這一節的重點、難點是什麼;可以問這一概念、定理的涵義是什麼,其中隱含著什麼條件;可以問該定理用於何處,應注意什麼條件;可以問公式該如何運用(正用、逆用、變形應用)等等。以上的提問在目前的教學中都是屬於教師發問的問題,通過訓練,重心逐步轉向學生能自己提出問題之上。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從課本中發現更深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辨析錯解,在辨析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三、動手操作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基本途徑
教學的任務就是使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布魯納認為,教學目標在於:我們應當盡可能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科學內容,我們還應當盡可能使學生成為自主且自動的思想家;這樣的學生當他在正規學校的教育結束之後,將會獨立地向前邁進。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自己運用已掌握的知識、方法解決問題,體驗成功的快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親自動手,才能真正體會到其中的奧妙。在實踐中我們可能都有類似的體驗,比如在教學「認識幾分之幾」這節課時,我把所教的數學知識形象化,讓學生用自備的正方形紙折出它的四分之一,方法越多越好。同學們很快折出了常見的幾種。我繼續問:「還有其它折法嗎?」過了一會,又有兩種新的折法被發現了。把正方形紙對折、得到長方形,再將長方形對角折、得到的小三角形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把正方形紙對折、得到長方形,再將長方形相對的任意兩個頂點重合對折,此時得到的小梯形也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
心理學認為,技能水平隨聯系而提高。通過探索和研討,初步認識新知識後,還需要將新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課堂練習能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也能暴露學生在理解、應用新知識中存在的問題,把握好這個環節,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組織練習目的要明確,形式要新穎多樣,要強調練習的獨立性,應創造一個使全體學生都能獨立動腦、動手、動口完成練習的空間。新奇的、帶有激勵性的練習,學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在練習中使他們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培養。如教學完「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徵」時,可安排一組用眼看數,用手勢表示能被2、5整除的數判斷練習。練習規定,左手伸出兩個手指表示能被2整除,伸出拳頭表示不能被2 整除,右手伸出五個手指表示能被5整除,伸出拳頭表示不能被5 整除。練習開始,教師陸續用投影出示下列各數:50、51、68、90、365、100、203、87、1005,學生則迅速用左、右手的不同方式表示結果。學生用眼仔細看數,動腦思考,動手演示,興味盎然地投入到練習中,通過練習培養了學生的反應能力和綜合能力。
動手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自信是學習過程中的巨大動力。只有親自動手試一試,實際操作一下,學生就會從內心裡感到數學知識其實也是很容易學的。這樣,即使每次動手只有很小的收獲,他們也會有一種日見成效的愉悅感覺,隨著學生信心的增大,學習勁頭就會更大。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這一內容時,我先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人字形屋頂的房架圖,問:「同學們,你們知道房架為什麼做成三角形的嗎?這一問題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由此展開了大膽的猜測,有的說是因為三角形美觀;有的說是三角形省料,還有的說是三角形便於雨天流水。對此,教師都一一肯定,並引導:「那麼,究竟為什麼將房架做成三角形的呢?下面,讓我們自己通過動手操作來進行研究,好嗎?」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展開了以下的探究操作:1、小組合作:利用發下的七根木條,螺絲、螺帽等材料做一個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比一比,哪一個小組做得迅速;2、拉一拉兩個圖形,你發現了什麼?學生經過製作圖形與拉一拉,切身體會到了三角形不易變形的特性。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但讓學生在獨立探究和小組合作中自主發現了知識,更重要的是,結合知識的探究發現,使學生認為這個數學知識是我自己動手實踐出來的,只要自己動手實踐數學知識也是很容易的。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該鼓勵學生敢於動手,勤動手。在動手操作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四、生活實踐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保障
學習過程中各種各樣的書面測試並不是考查的真正目的,關鍵是能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有意義的場合,即現實生活中去。新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學以致用,學有所用。將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用於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為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提供方便,才是數學課學習的真正目的。
數學知識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現代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必須讓數學知識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再貼近。學生能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又能在實際的生活問題中運用所學知識,使之構成一個完整的認識體系,那麼數學知識才能成為活生生的知識,才能轉化成學生自己的知識。
在教長方形面積計算課臨近結束之際,我聯系班級的實際情況說:「我們教室的窗戶上有一塊面積是24dm2的玻璃,不小心被打破了,要配置大小相等的玻璃,它的長和寬是多少呢?」學生一下子配出了好幾塊面積相等的玻璃,有的說長是6dm,寬是4dm;有的說長是8dm,寬是3dm;有的說長是12dm,寬是2dm……這是一個頗具開放性的問題,學生的思維有效地得到發散。老師話鋒一轉:「玻璃不光面積要相等,而且要能裝到教室的窗戶上,即形狀也要相等,那它的長和寬究竟是多少呢?」
只要用尺測量出打破後的玻璃的長度,就能知道玻璃的長。
數學是一門基礎工具課程。所謂工具,就是用來處理其他事務的手段和器材。既然是手段,我們就要用,要常用,用它解決工作、學習、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再如在教學「組合圖形的周長、面積計算」時,我讓學生計算操場的面積和周長,需要哪些數據讓學生自己去測量。在教學「統計知識」時,我讓學生去統計學校班級的男女生人數。在教學「測量」時,我讓學生拿著測量工具測量學校教學樓、操場等的有關數據。在教學「體積計算」時,我讓學生計算一隻茶杯能放多少水(圓柱形)。這類實際生活問題得以解決,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同時又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自主探索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延伸
小學數學改革的重要目標是要改變學生數學學習的方式。《小學數學課程標准》中強調: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有效方式。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發現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發現數學的規律,教師應該轉變角色,成為真正的組織者、引導者。因此,教師要善於選擇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使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能自主探索。
為了在數學課中能讓學生自主探索,我有時在教學過程中設計探索環節,有時留一點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索,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己獲得解題的方法。例如:在教學第十一冊27頁的思考題「寫a和b所代表的數使下面等式成立,a×b=a-b」時,我先讓學生自己探索,看能不能找到這兩個數。很快就有一個學生站起來說:「1和 。」「不錯,1× =1- ,那有沒有別的數呢?」我說道。我的話音剛落 ,就有學生舉手說道 :「 和 。」 「是的, × = - ,那還有沒有呢?如果有,還有幾個呢?」一陣沉默後,終於有學生站起來說道:「這樣的數有無數個!」「哦!你說說看。」 「像 × = - , × = - , × = - ……這些只要分子是1,前一個數的分母比後一個數的分母小1,那就符合條件了。」「這位同學說的對不對呢?請大家驗證一下。」……當學生都驗證了之後,我說道:「這幾位同學真不錯,通過自己的探索找到了這一題的規律。……」「老師,我還有和這個規律不同的答案。「真的!是怎樣的?」 「4和 。」這位同學說道,「4× = =3 ,4- = 。」我一聽這個答案真的是對的!「這位同學說的答案是對的,那是不是也能像剛才一樣可以找到一個規律呢?大家都來找找看。」說著,我就和學生一起找起規律來,不久就有學生報出了二個答案「6× =6- 和3× =3- 」這下規律非常明顯了,很快就有學生把它歸納出來了:「前一個是自然數,後一個是分數,分子和前一個自然數相等,分母比分子大一。」說真的,當時我真的不知道有沒有這種規律,不管是教參還是其他的資料我都只見過第一種規律,可見學生的探索能力真是令人驚嘆。
課余時間的自我探索,主要是對課堂知識的加深、擴展,更主要的是對課堂中沒有學到的、自己感興趣的知識的獲得。內容不限,具有廣泛性和選擇性,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如何來形成自學呢?我倡議學生購買一些競賽的輔導書(主要是學有餘力的學生),另外在下課前布置一些讓學生自己探索的題目。例如,在學了不規則物體的體積計算以後,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題:「怎樣來得出一個乒乓球的體積,回家後自己想一想辦法,也可以動手試一試。」第二天,各種五花八門的答案就來了,歸納一下大約有這樣幾種:1、給乒乓球綁上重物放入水中,先求出上升水的體積,再減去重物的體積。2、放進沙子中,看沙子上升多少。3、把乒乓球放入盛滿水的杯子中,然後用蓋子蓋上讓水溢出,在拿出球看水下降多少。4、測出直徑用公式計算。……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積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適應時代的需求,充分發揮數學課的優勢,與現代教育理論相結合,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方面積極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D.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性
隨著人們抄對教育工作的襲重視度越來越高,對於我國傳統的教學課堂中,學生習慣於聆聽教師的講授與安排,在學習中完全屬於被動狀態。從小學開始就逐漸喪失了對於學習的興趣,特別是語文這類記憶型知識較多的課程學習,學生只是機械地輸入,而未曾真正深入理解知識內容。教育改革所強調的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需要被重視。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從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入手,讓學生由被動轉變為主動,真正做自己學習的主人,這樣的學習才能算是有意義的學習,才能夠實現教育改革所要求的「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本文將試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以其打造出更加高效的小學語文學習課堂。
E. 小學語文自主教學中有什麼好的策略
自主學習是素質教育的靈魂,發展潛能的橋梁,也是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習能力有效陣地。教師應想方設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才能與〈〈新課程標准〉〉同行,才算與時俱進。而促進自主學習的策略離不開「激趣、引探、活動」這三部曲。
關鍵詞:興趣自主學習引導活動
「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新課程標准》)自主學習就是為學生獲得終身學習能力和發展能力打好基礎的。它把學生作為主動的求知者,在學習中培養他們主動學習,主動探求,主動運用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從〈〈新課程標准〉〉所透露的信息來看,自主學習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就培養能力而言,自主學習是發展潛能的橋梁;從教育實踐來說,自主學習也是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那麼,怎樣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習能力,本文就此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激發興趣是自主學習的誘因。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如果學生沒有興趣,就根本談不上「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只有當學生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語文課堂變得生動、輕鬆起來。因此教師就要著力創設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
首先,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新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是學科對象的主動自覺的求知者和探索者。教學中我們應該提倡「童言無忌」,提倡兒童「思維無禁區」,讓兒童暢想暢言,精神上處於一種自由、放鬆的狀態。創設寬松和諧平等民主氛圍,讓學生想像馳騁,感情激盪,思路縱橫,乃至異想天開,自然會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引發創造的潛質。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大膽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發言交流,贊揚學生一些獨特看法,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這樣,自主學習的勁頭更足了。
其次,精心設計好導語,課始就吊起胃口。一堂課每個環節都很重要,但要讓學生自始自終處於積極的自主學習狀態,一席好的導語尤為關鍵。據說魏書生上課前,先讓學生猜一猜今天上哪篇課文,為的是激發一下興趣。我在上〈〈太陽〉〉時,上課伊始先讓學生畫一畫自己心中最最喜歡的太陽。由學生想怎麼畫都行,讓學生在畫太陽中經歷一番獨特的體驗。通過繪畫導入新課,激發了興趣,活躍了思維,開啟了想像,學生學習課文自主性更強了。
另外,開展一些學習競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小學生有爭強好勝的特點,競賽時往往處於緊張、興奮的心理狀態,能高效地進行知識傳遞和吸收。分組討論問題開展比賽不失為一個好方法。我教後,開展一個「小小人物評論會」,既發揮集體的智慧,又培養團結協作能力。。教時,安排學生分男女兩組開展復述比賽,分片段抽簽進行,大家情緒高漲,越比越放得開。不少同學對人物的神態、語氣把握十分准確。
還有,建立一個激勵評價機制。激勵性的評價,能給學生以幫助,給學生以鼓勵,給學生以信心。評價中既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及變化發展,既關注水平,更要關注學生情緒態度。老師的評價如「很有自己的見解」、「你肯動腦筋」、「分析得很准確」、「讀得真仔細」等。這些激勵性評價創設了一種讓學生心理安全的教學氛圍。有一位老師上一課,要求學生用讀來表現對「漫山遍野」的水池的理解。第一個學生讀得不夠好,她說:「你讀得這么響,我卻只看到幾十個池。」第二位讀得有進步,她就說:「哦,讓我看到幾百個了。」第三個情感到了位她評道:「呀,這下真看到三千多個啦。」在這種形象生動的語言激勵下,每個學生學得都趣味盎然,參與熱情十分高。
二、引探導學是自主學習的關鍵
興趣只是一種誘因,一種動力,要使自主學習的主動性持久保持下去,關鍵還在於掌握語文的規律和學習語文的方法。學生學習中往往存在「你一說我就明白,可一做題就糊塗」的狀況,問題在於教師沒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求。這就要求教師在「引導」上下工夫,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探求,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領悟發現,在自主學習基礎上合作交流、分析討論;在教師悉心的滲透和指導下掌握自主學習方法。
1、導學---開辟自主的空間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願望,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教學時導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自主,講究教學方法。以〈〈太陽〉〉為例,教師可以這樣有步驟、分環節引導學習:(1)讓學生自由的讀,並把讀懂的內容大膽的說出來(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2)學習太陽的三個特點時,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特點自主學習,然後小組合作,交流認識(學生自主學習有選擇的空間,並有合作學習的時間)。(3)在學生學習完太陽的特點後,設計了一個寫「月亮「的小練筆,將閱讀中學到的知識遷移到「寫「中去(知識遷移,讀寫結合,訓練能力)。一改過去以教師串講為主的方法,學生在教學中不是消極的受教,而是主動地探求,探求的興趣引發了,探求能力得到培養,基本學習能力與積極自主學習能力也就提高了。
2、啟思----激發積極的思維
思維是培養自主學習能力、開發智力的襁褓。教學時應讓思維的絢麗花束燦爛地開放在每位學生心中。教會學生學會思考,善於思考。善於帶著預習中的問題思考,善於從同學的發言中啟發自己思考,善於多角度思考,善於縱深思考。如〈〈司馬光〉〉一課,讓學生想一想除了「砸缸救人」,還能有哪些辦法?這個問題新穎,激發了學生積極思考的熱情,而且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將相和〉〉一課時,啟發學生:(1)課文主要寫「將」還是寫「相」?(2)將和相為什麼不和?(3)將和相又是怎樣和好的?學生帶著問題很快理解了文中三個小故事,了解了故事中「不和」到「和」的內在聯系,還懂得了做人的一些深層次道理。
3、質疑---點燃創造的火花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質疑的過程是積極思維的過程,是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過程。質疑可使學生改變學習中的被動地位,使他們變得積極主動,激起探求新知慾望,迸發出創造的思維火花,能以較高的效率全面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善於根據教材特點運用各種激疑方法,努力創設問題情境,消除學生質疑的心理障礙,提供質疑的契機,教給質疑的方法,讓學生有法可循。對重點詞句進行質疑;對標題進行質疑;對矛盾處進行質疑;對篇章中的詳略安排,敘述順序的變化,標點符號運用質疑;甚至對課文插圖質疑,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如教學《太陽》一課時,在充分的預習之後,學生疑問一個接一個:「課題叫太陽,為什麼還用那麼多文字寫它與人類的關系呢?」,「科學家怎麼知道太陽的溫度的呢?」,「《太陽》一課用一個神話故事開頭多累贅呀?」等等,他們正用「?」這把鑰匙開啟著智慧之門。理解了課文內容後,學生們又冒出許多新奇的想法:「關於太陽的知識,人類研究了多少年呀?」,「根據課本的內容,我認為課題不該叫『太陽』,叫『太陽,我們人類的朋友』更恰當!」「我仍要以『太陽』為題,但是不講它與人類的關系,我要重點講人類關於太陽的新發現。」……課後,學生的作業中有《太陽系知識小報》,有《我的理想》鉛筆畫,有被改編的《太陽》……一個個創造的火花在閃爍!
課堂是屬於孩子們的,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需要,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大膽質疑,使「有疑----釋疑」的教學過程成為學生自主參與、自能探求知識的過程,才能孕育學生創造的能量,點燃創造的火花
三、開展活動是自主學習的動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語文教學應創設讓學生活動的機會,以活動增強學生「躬行此事」、自主學習的熱情,在活動中使學生學知識、長見識、練才幹。若只是盲目地提倡多讀多寫,那很可能事倍功半,而在讀寫過程中加進了說和演,提供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開辟領悟和運用語言的天地,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是很有裨益的。同時,就學生的學習過程來說,有益有趣有效的活動也是促進自主學習的動力。可以說有了活動,課堂就會充滿了活力;有了活力,自主學習的動力就更強。下面簡單介紹幾種活動方式。
1、演一演。愛表演是學生的天性,他們總希望老師給予表演的機會,使他們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才華。教師可選擇教材中具有較強的故事性、情節有趣的課文讓學生「當當小員,親自演一演」,可收到預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執教《宴子使楚》一課時,我採用了表演的學習方法。以六位同學為一個小組,小組合作,小組間展開比賽。先讓學生挑選課文中自己喜愛的角色,再讓學生仔細地研讀課文,並確定具體演哪一個片段,然後寫成劇本形式。還要求學生表演結束後評出最佳演員、最佳劇本、最佳形象、最具創意等等。教學效果較好,因為要演,學生得研究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諸多因素,從更深的層次上把握角色;因為要寫,學生得仔細認真而且自覺自主的讀課文;因為要評,表演時學生得認真欣賞,整個過程學生的能力得到充分鍛煉,並且熱情高。
2、辯一辯。「辯」是學習語文的一種很好的方法。通過「辯」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並可大大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桂林山水》一文時,採用了這一方法,很有效果。先根據學生自己的選擇,把全班分成「桂林山隊」和「桂林水隊」兩大陣營。然後告訴學生:兩個隊就是兩支導游隊伍,哪個隊能把自己的景點介紹得繪聲繪色、吸引人,那麼,遊客們就跟著他們去旅遊。這樣一來,學生各盡所能,各展所長,通過各種方式來宣傳自己的景點的特色。學生有的說,有的讀,有的介紹圖片,有的展示錄像材料……課堂氛圍十分熱烈,學生自主學習充分體現出來。
3、唱一唱。在教學《白楊》一課時,為了渲染課堂氣氛,把學生帶到課文的意境中去,讓學生一起唱那熟悉而又動聽的歌曲--《小白楊》。學生隨著歌聲飄呀飄,他們的思緒來到了邊疆。可以想像,在這樣的一種教學氛圍下,學生的學習情感怎麼會不投入;學生想像的翅膀怎麼會不打開;學生學習的潛能怎麼會不被激發。用音樂、歌曲這樣一種學生熟知的藝術方式來開啟他們智慧的大門,對激盪學生的情感,展開學生的想像,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4、訪一訪。讓學生當一回記者,采訪充當課文中人物角色的同學。這種形式的活動放在課文教玩後進行有助於鞏固學習所得,學生也喜歡。比如〈〈草船借箭〉〉學習完後,選一位同學扮演記者角色,向扮演「諸葛亮」、「周瑜」、「魯肅」、「曹操」的同學問幾個問題。當記者的同學只有對課文有較深的理解,所提的問題才深刻;被問的同學也只有熟悉課文中的人物,說話才機靈、流暢,頗具哲理性。
活動方式很多,不拘一格,具體選擇哪一種應有針對性;活動原則應突出開放性、主體性、挑戰性;活動目標應致力於能力的培養,諸如自主學習的能力、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課堂教學活動多多益善,因為它好比是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發動機。
綜上所述,自主學習是新課程標准教學的一個方向,是新課程標准真正進入課堂的一把標尺。我們的課堂只有充滿樂趣,才會吸引學生,使其積極主動的學習;我們的課堂只有在教師精妙的引探導學下,有啟思有質疑並在合作交流中完成知識的內化,才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其好學樂學善學;我們的課堂如果多一分精彩的活動,學生自主學習也許就會多十分活力,而其學習能力也許會百倍的提高。
F. 如何讓小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創新性探索落到實處
幼兒園《規程》中有許多新觀念、新思想、新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求教師不再單純向幼兒傳授知識技能,而是根據幼兒的不同情況,創設相適應的環境條件,調動幼兒主動性、積極性,並做到面向全體因人施教,換句話說,就是要從過去的以傳授知識技能為主的教育,轉達到素質教育軌道上來。這是幼兒音樂教育中根本性的轉變。音樂教育
建立在音樂藝術基礎上,是在幼兒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中進行的,豐富情感,與其他科目一樣,有能力和責任促進幼兒全面的發展。音樂教育必須引導幼兒參與唱歌、欣賞、音樂游戲、舞蹈、奏樂等音樂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對幼兒進行教育.
陳鶴琴先生說:音樂的真正價值,在於我們和音樂接觸。可由節奏的美,使肉體和精神共鳴共感,而表現節度的行動;由和聲的美,使人感到調和統一。而養成調和性;再由旋律的美,使人感到永久的統一,而養成統一性,因此,我們要憑著音樂的生氣和興味,滲透到兒童生活裡面去,使兒童無論在工作,游戲或勞動的時候,都能有意志統一,行動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現,使兒童無論在工作,游戲或勞動的時候,都能有意志統一,行動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現,使兒童生活音樂化。缺乏音樂性的孩子是不存在的,幼兒喜歡音樂藝術,那麼我們就要很好地運用音樂教育,讓幼兒在音樂教育中受到熏陶,形成活動潑開朗的個性,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樂的美,產生愉快的心情。
一、教師要把握正確的教育觀和兒童觀,了解現代音樂教育觀念,改變陳舊觀念。
傳統的音樂教育過於偏重於音樂藝術使命,追求成品的灌輸,老師注重孩子在這個學期學了幾首歌、會跳幾支舞。唱歌就是讓幼兒齊唱,跳舞也是讓幼兒跟著教師模仿,節奏樂活動就是集體幼兒機械訓練,欣賞音樂活動中也都是教師枯燥講解,希望所有的幼兒能完成同樣的任務,形成同樣的技能。致使教師看不到幼兒在進行音樂活動中的創造性潛在能力。遇見孩子不感興趣的,結果是幼兒學得不主動,教師也感到音樂活動難引導,教師沒意識到在一個個音樂活動過程中要使幼兒發展什麼能力,鍛煉什麼技能,獲得什麼情感,形成什麼態度。忽視了幼兒個體差異,教育偏向少數幼兒,甚至出現一部分幼兒是老演員,一部分幼兒是老觀眾,的局面,因而無法使音樂素質教育與每個幼兒相適應,更無須談及通過音樂教育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發揮幼兒創造性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教師應正確領會《新綱要》的精神,真正做到從知識技能訓練轉向培養幼兒素質,能力和個性;從只研究教材、教法轉向研究幼兒的學;從只注意少數幼兒轉向研究全體幼兒;從只注重備課設計教育活動轉向研究教育過程中教師的教育行為不但要掌握音樂教育的原理與方法,還必須提高教育藝術,能按照音樂藝術教育的特點與幼兒身心發展規律,才能使音樂教育收到良好效果。
1、明確現代音樂教育的目標
現在的音樂活動目標是指向培養和塑造人的個性,才能和創造性,重視在音樂活動中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在音樂活動中,教師心裡想的首先是孩子,其次才是音樂,教師讓幼兒在接受知識的同時著重發展能力,提高素質,重視培養幼兒的創造意識、探索精神。教師設計的活動,制訂的目標均注意估計到幼兒的能力,發展及學習方式有不同的水平。教師追求長遠效應,要細心的、反復的觀察幼兒在音樂活動中的表現,了解幼兒接受音樂教育時的一些特點,並能發現幼兒蘊藏著巨大的潛能。盡力在交往和活動中發展幼兒的自我價值感與學習積極情感
2、教師要選用適合幼兒年齡特點及本班幼兒具體情況的,具有教育性、藝術性、興趣性的教材,
現在的音樂課程內容在選擇中首先教師應了解幼兒的發展水平及需求。幼兒實際的需求是帶有童稚的,孩子氣、游戲式的、趣味式的東西。因此,我從選擇音樂最基本的結構要素入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近到遠,由具體到抽象的音樂游戲及音樂活動,從幼兒生活范圍里選取適當的內容,使幼兒理解,並能運用音樂的手段加以表現,個個積極參與,興味盎然的內容。我在平時的音樂教學中,對每一首幼兒歌舞都作研究和分析,領會每一首歌舞中,該表達的情感內容。在選擇教材時,我盡量選擇從歌詞到音樂,從體裁到形式,從結構到風格都能貼進幼兒的生活體現兒童情趣的教材。
例如,我在新授歌曲《媽媽的眼睛》這首幼兒歌舞,我就根據歌詞內容分析出其中所表達的母親的慈愛,和藹可親,和孩子對母親的熱愛、尊敬、眷戀等情感,通過遙望天空中的星星從孩子們的眼神中一一表現出來。為了強化這幾種情感的表達,我在音樂的第一遍時通過歌詞內容的配樂先朗誦給幼兒聽,讓幼兒不僅會音樂他們的感染力,而且讓他們更能領會到此曲給他們的情感。
3、改變機械式的、練習式的教育方法培養孩子的創造性和自主性。
以往教師在音樂活動中教的意識強,完成成品的願望迫切,教師較多地運用消極的方法,讓幼兒為了教師的教而學,無論是說話,唱歌、打節奏樂、舞蹈等,都是不斷地練習、練習、再練習、機械地進行訓練。通過大量練習使幼兒牢固地掌握知識,但這些牢固的知識很難被幼兒運用到新的情境中。原因在於教師運用示範--模仿法太多,讓幼兒思維模式容易僵化,幼兒出現離開了教師的教就束手無策的現象,因此創作對幼兒來說更是遙不可及了。當然培養創造力並不是要摒棄模仿,在音樂活動中模仿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學習方式,但必須較快地跨越這一階段進入探索期,引導幼兒大膽創新、獨立思考,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現在的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首先考慮的是為了幼兒的學而教,採用積極的方法,不再通過單純的重復去掌握知識,而是通過各樣有趣的、有意義的游戲活動來掌握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恰當地,不斷地提供音樂刺激,激起幼兒愉快的情感,使幼兒的音樂天賦得以很好的發揮,主動參與活動。現在音樂教學中運用了各種方法:探索發現法,聽辨模唱法,感受體驗法,情感陶冶法,操作嘗試法,綜合運用法等。例如:來園時,教室里播放一些輕聲悅耳世界名曲,使幼兒一時園就進入一個安靜、舒適音樂藝術環境,午睡、午餐彈奏一些合適的音樂,陶冶幼兒情操,豐富幼兒的生活內容。並為幼兒提供多看、多聽、多實踐的機會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些方法取代了單純示範、講解、模仿。注重幼兒通過對物體的操作擺弄(樂器、道具)經過親身的感性活動,去真正理解知識。在音樂活動中非常強調教師創造性地教,幼兒創造性地學,這樣才能使幼兒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如創編歌詞,創編樂曲、歌曲、舞蹈等,這些技能技巧的培養是在幼兒實現獨創概念之後出現的,幼兒渴望充分地表達自己能表達的東西,他們自然地,個別地在區角活動中進行探索、創造。對於孩子的創造和探索音樂藝術面前,我較少展示自己的範例或指導性意見,而是盡力鼓勵幼兒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如幼兒運用樂器敲奏春雨節奏火車等游戲活動,都是需要幼兒大膽地去探索創造,通過幼兒無數次地敲奏活動,他們的樂句感覺漸形成了。
4、教學過程教師應把握過程重於結果,激發幼兒對音樂進行大膽體驗
以往的音樂教學活動中大多重結果輕過程,教師單向發揮作用,大部分時間用於指導集體教學,幼兒大部分時間化在消極地坐、聽、等待上。教師不注意環境與提供材料,因此使幼兒難以自己去體驗,自己去領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索幼兒為了學會教師所教的內容而感到困難,感到苦惱,教師在活動中控制著幼兒干什麼,怎麼干,大部分時間化在強調規則。現在的音樂教學活動中應該注重教學過程的設計。但也不忽視教育結果,幼兒接受良好的音樂教育它所顯性的結果是一些音樂知識和技能技巧的獲得,還有許多非音樂性的附帶成效的產生,如幼兒的社交能力,學習態度、情緒、開放的心智、成功感、堅持性因此注重過程並不意味著可以忽視結果,這兩者是不可分割的幼兒在探索--發現、操作--嘗試,感受--體驗,即興--創作等活動中,從自發性學習進入自覺性樂感的形成,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要經過多次活動才能實現。教師在其過程中的作用--綜合幼兒間的個體差異,作有針對性的指導、點拔。
首先,激勵幼兒積極自信地參與音樂活動。讓他們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開始走進音樂,從最簡單的、最基本的做起幼兒能在參與的過程中充分享受各種形式的音樂活動,從中認識自己的能力,建立自信。
其次,盡力將注意力集中在幼兒活動過程中,使之體會到音樂活動的樂趣,如幼兒扮各種小動物聽音找家使剛步入音樂活動的幼兒,能在愉快的情緒中較輕松地聽辨solmila的音高,我不是急於看幼兒聽音找對嗎,而是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觀察分析,幼兒產生聽辨的困難何在,然後以極大的耐心加以指導,等待幼兒在一次次音樂游戲過程中,通過自己的努力真正聽准找對家。
最後,我們不要求幼兒立刻把音樂成果創作得完美無暇,幼兒在探索,創作過程中的東西必定是稚拙的,帶有孩子氣的,那才是幼兒自己的東西,這時教師的作用在於觀察傾聽幼兒的言行,然後加以點拔。使幼兒在過程中不斷提高。
二、教師要正確把握自己對音樂教育的情感與態度
情感是教育的催化劑,美學家施東昌說過:美感是最富有感情特徵的。藝術對人的培養是從怡情養性著手的,它要求以情動人通過美-成-理的過程,使人產生情緒體驗煥發高尚情感的激盪,思維的起伏,逐步地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因此,我在幼兒歌舞教育中,首先抓住情字,通過師生間的互諧環境促進幼兒身心發展,達到音樂教育的目的。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對幼兒的指導態度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效果。因此,教師自己首先要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上課時精神飽滿、態度積極,心情愉快,在幼兒歌舞的教育中,我時常以表揚為主,幼兒好勝好強,正確的評價,表揚和鼓勵,對幼兒的點滴進步給予肯定,是一種強化方式,可以激發幼兒的上進心、自尊心、自信心,用激勵的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應看到每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和進步,並給予及時幫助,表揚,表揚會激發幼兒的興趣,在實踐過程,我發現對剛入園的幼兒來說,這方面的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這時的幼兒在音樂能力方面的發展有一定的個別差異性。在上歌舞課時,有的幼兒膽膽怯怯,就連聲音也不敢發出來。針對這樣的例子,我在平時,就以鼓勵表揚為主,對幼兒表現的動作總是能多看一眼,或滿意的一笑,或說一句鼓勵話,這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我經常以和藹可新的態度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孩子,總以老師、媽媽、大姐姐跳呀、唱呀,大膽地表現自己,培養了他們活潑開朗的性格,大大提高了孩子們的音樂活動能力。作為教師應有豐富的感情老師的感情對於幼兒具有強大的感染力作為音樂教師,應讓孩子發現你,感知你也是喜愛、熱愛音樂的,這就需要你在每次的音樂活動中表現出對音樂的熱愛,而又要把這種興趣去感染給每個孩子,所以在每節音樂課時,我總以一股激情,和幼兒在一起跳呀、唱呀,用優美的動作渲染給幼兒。反映出給音樂世界的陶醉,把音樂課的氣氛渲染得熱鬧、積極、活躍,如在小貓這個音樂律動游戲的教學中,我通過模仿小貓走路的可愛相,表現出小貓調皮、機靈的性格,用形象化的手段,和對音樂的興趣帶動全體幼兒積極地投入到表演中,音樂效果也就發揮得很好。
例如在兩只老虎這個律動游戲中時,我首先示範表演給幼兒看這兩只老虎的滑稽、可愛的動作,在找東西時,又要表現出老虎貪婪、兇狠的形象,在表演中教師的有趣動作引導幼兒全身心地撲在學習律動訂礎斥飛儷讀籌嫂船譏游戲上。在身心發展方面得到了陶冶,孩子們在我的示範影響一,個個興致勃勃地隨著樂曲的音樂節奏而變化著動作,讓幼兒沉浸在這無拘無束的游戲氣氛中。
在這音樂藝術世界裡我和孩子一樣,還有許多讓我嘗試和實踐的東西,我願探索在孩子的世界中,不斷的學習創造新方法。
G. 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性
一、「自主閱讀」教學的理論依據馬克思主義認為,活動是人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方式,只有在客體的主體化和主體的客體化的活動中,人才能確證自己、表現自己、改造自己,從而實現自己的發展,馬克思在強調活動對人的發展意義時突出地強調了人的自覺能動性。由此,「自主閱讀」教學應十分重視學生的實踐性和自主性。讓學生在自主閱讀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技能、體驗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實現「促進人的發展」的目的。心理學研究認為,人的發展不是外塑的結果,而是一個在認識、實踐中的主動建構的過程。德國哥爾德斯坦從機體論的角度提出:機體是一個整體,「它的基本傾向是實現自身能力,自身人格,即自我實現的傾向。」羅傑斯就人的發展方面觀點是:人具有自我實現的潛能,並通過潛能的發展獲得價值和尊嚴。皮亞傑從發生認識論角度揭示:認知源於主體與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的活動中。因而「自主閱讀」教學是把自主閱讀實踐活動作為學生實現自我、發展自我的主要途徑,並且注重在閱讀中體驗和感悟,注重學生與讀物之間交互作用。現代教育、教學理論認為,學習和實踐是人獲得主體性和主體地位的根本途徑。主體的學習不要只是為了獲取知識技能而告終,而要為適應、為實踐和創造打下基礎。人的主體性由兩方面組成:一是自主性,二是適應性,二者相輔相承的。自主性表現了主體對客體的支配、控制,是主體的客觀化,或者說是主體意識的「外化」。適應性則表現了客觀對主體的制約、限制,是客觀的主體化,或者說是主體對客體的認識反映,實現「內化」的過程。自主性的表現,確證人的主體性;適應性則豐富、發展人的主體性。自主性程度越高,主體的適應能力就越強,反之,主體的適應能力越弱,自主性程度就越低。因而,「自主閱讀」教學一方面要強調閱讀的自主性,積極喚醒已有學習知識經驗,體驗語言意境、體驗思想情感、體驗自我價值;另一方面在自主閱讀中要注重語文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注重「豐富語言的積累」,讓學生學會讀書,以提高學生閱讀的適應能力。二、「自主閱讀」教學的涵義「自主閱讀」教學的定義:「自主閱讀」教學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有目的地閱讀實踐活動,不斷獲取語言信息,感悟人文蘊涵,體驗人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的過程。其涵義包括以下五個方面:1、自主性人的自主性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不斷適應和改造外部世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換言之,人的自主性發展過程必然是人的適應性與創造性相互作用和統一發展的過程。這里講的人的適應是指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的適應,而並非被動、機械的適應,因為只有能動的適應才能使人真正把握復雜多變的客觀世界。適應性是人超越現實去建構和追求理想世界的基礎,它預示著人們自主性的豐富和發展,預示著現實與創造的統一。這里講的創造性指主體運用已有知識經驗,並以一定方式展示主觀意志、理想和追求,實現主體意識客觀化的過程。它是人實現自我、認識自我的體驗過程,是人的自身價值的體現,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實踐活動。我們提出「自主閱讀」教學就是以促進學生自主性發展為根本,在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前提下,通過學生閱讀實踐,一方面注重培養學生閱讀的適應性,另一方面注重培養學生閱讀創造性(表現性)。這里所說的「閱讀適應性」即學生所具備的相應的閱讀實踐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如:掌握相應的詞彙量、熟悉一定的句式、能正確流利朗讀和背誦,能基本讀懂課文內容,有相應的語言感受力,有一定的現實生活經驗等等。這里所說的「閱讀創造性(表現性)」即學生閱讀中運用已有知識經驗去思維、想像、概括、感悟等,並通過特有的方式富有個性特徵地表現出來。如:再現語境,理解文章邏輯,想像畫面和空白,概括內容和思想,鑒賞語言藝術以及富有感情、富有個性化的朗讀等等。實現「自主閱讀」的教學目標,既要有能動的適應性閱讀訓練,又要有創造的展示性閱讀表現,二者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若只是單方面地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行為,而忽視對學生進行必要的適應性閱讀訓練,學生的自主性發展勢必受到局限;若只是一味強調適應性閱讀訓練,而忽視學生自主意識的表現和展示,這種「訓練」實際上就異化為「馴化」,學生根本無法體驗自身價值,無法進入自主意境,更何談自主性的發展?閱讀教學只有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圍繞「自主閱讀」這一中心進行運轉,螺旋式上升,學生才有可能進入「自主閱讀」的境界。2、實踐性實踐活動是人自主性、能動性這一本質特徵的體現。人只有通過實踐活動認識和掌握外部世界,也只有通過實踐活動來表現自為、自主、自由和創造,進而達到改造世界,完善自我的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實踐活動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方式。同時,人的實踐活動發端於需要,人不僅可以在實踐活動中獲得需要的滿足,而且還可以在實踐活動的體驗中不斷產生新的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說,實踐活動又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需要。總之,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實踐活動。「自主閱讀」教學為了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必須注重實踐――閱讀。首先應考慮閱讀的層次性問題:即以適應性閱讀為基礎,以創造性(表現性)閱讀促進學生提高和發展。就小學階段來說,年級越低,越要側重於適應性閱讀的訓練,隨著年級升高,學生創造性閱讀的比重可逐漸加大。就某一節課來說,既要考慮適應性閱讀訓練,又要適當地安排創造性(表現性)閱讀,使適應性閱讀訓練與創造性(表現性)閱讀有機結合起來,靈活而多次地安排兩種閱讀實踐活動。其次要幫助確立適度的閱讀目標。小學生閱讀能力差異性大,如有的學生詞彙量少、語感差,連課文都讀不下去,而有的學生打開新課文就能較流利的朗讀了…… 因而讓每個學生確立與自己相適應的閱讀目標則是「自主閱讀」教學的關鍵所在。教學時,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提供系列化的參考目標,如:⑴把某自然段讀熟(重點段落);⑵把課文讀流利;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⑷背誦最喜歡的段落;(5)概括自然段意思;⑹理解文章的邏輯順序;⑺體會文章的精彩片段;⑻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⑼品嘗好詞好句……等等, 供不同層次學生靈活選用。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選擇其中一個目標,或選擇其中幾個目標,也可以自主確定其他的閱讀目標。第三要給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自主閱讀」教學十分強調學生閱讀的時間量,「為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教」是我們提出的口號,並要求閱讀教學至少要有一半的時間讓學生進行閱讀實踐。教學中每一環節的反饋要更多地考慮促進學生的新一輪閱讀實踐,而不只是為了統一某個問題的答案或表現某種教學形式。為了給學生的閱讀實踐多騰時間,我們提倡盡量減少集中教學時間,多採用小組及個別教學形式。第四要為學生創設自我表現的舞台。學生閱讀成效如何,要有個信息反饋與自我調控的過程,我們認為小組匯報或同桌相互交流,是學生自我表現、自我體驗的好形式。在學生自主閱讀實踐活動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集中教學,更能起到導向和促進地作用。
H.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現在,好像大家都很重視孩子學習,更知道孩子的學習成績有多麼重要。那麼,一個孩子成績是否優秀,主要靠什麼?
自覺學習、積極上進,也就是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能力。
讓一個孩子離開父母、老師的管教依然會自主學習的是什麼能力呢?
但是,讓大家頭疼的是孩子沒有自主學習的精神,也沒有很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影響了孩子的成績和出色的表現對嗎?
咱先來看一個案例:
小學時,女兒的成績非常好。我對女兒特別用心,因為我想讓他優秀,就給他報了各種補習班,並且每天陪送她。晚上回家後,我不但會一直在身邊輔導孩子寫作業,還會督促孩子把第二天的用品全部收拾妥當,所以,孩子成績非常好,作業每次都能很好地完成。
上了初中後,孩子開始住校,結果一年下來,成績嘩嘩地下降。於是我們把孩子接回家住,目的是能看著她多些學習時間,想利用在家住的這段時間把孩子的學習管好。
但事與願違,孩子的成績雖然稍微有了起色,但再沒有回到從前的樣子。跟老師溝通過,老師說孩子沒有目標,找不到學習的樂趣,好像在為老師和家長學習。學習上主動性差,每天只是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不會去主動預習或復習。
這次,看到成績我沒有罵他,但我的態度也不是非常好,跟孩子說:「為什麼又考成這樣?你就不能用用功?」孩子看可我一眼,就說下次努力。可是接下來的兩次月考成績依然一樣。我非常生氣說了些不該說的話,現在孩子啥也不跟我說了。
我現在很焦慮、很著急:「孩子為什麼沒有學習的動力?講了這么多的道理為什麼就沒有效果呢?」
大家看完這個案例有沒有同感?你的孩子是否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一、自主學習的作用。
主動性,是個體按照自己規定或設置的目標行動,而不依賴外力推動的行為品質。由個人的需要、動機、理想、抱負和價值觀等推動。
換句話來問,你為什麼要讓自己的孩子能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容易發揮出自己的內力,使學習能達到高效收獲對嗎?如果一個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強,自律性高,就可以讓一個孩子在離開成人的管教和幫助下,也能對自己的時間、學習、生活應付自如對嗎?
換句話說,就是讓孩子能主動地、自發地、心甘情願地、發自內心地把學習當成非常重要的事去做,真正地自己想學、想學好。
如果孩子真正達到這樣的狀態,咱們還會不會發愁孩子的成績?還會不會因此而焦慮和生氣?
二、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能力是如何喪失的。
1、父母管的太多,讓孩子成了一個「拄拐棍」行走的人。
大家有沒有看到,孩子現在的情況也是因為媽媽所致,為什麼這么說?就像案例中媽媽自己描述的:孩子在小學的時候學習很好,好的背後是什麼呢?媽媽一直在幫助孩子、督促孩子、檢查著孩子,也就是說,是一個很負責的媽媽形象。從孩子的作業,到孩子的成績,再到孩子的時間等等,媽媽都事無巨細地照顧的非常周全。
到了初中,孩子開始住校,離開了媽媽的陪伴和管束,孩子就像一直拄著拐棍走路,一下把拐棍撤掉了,孩子忽然感覺失去了平衡,她不知道如何使力才能立的穩、走的直,盡管如他所說,他也想努力,但管不住自己。原因在哪兒?
孩子太依賴媽媽這根「負責任」的拐棍了。
忽然離開,孩子當然沒有能力走下去,孩子也沒有信心自己走下去。這時候,媽媽看到了孩子的吃力和退步,於是,趕緊把孩子接回家,重新成為了孩子的拐棍,孩子的成績便又有了起色。但已經不像在小學時那麼優秀,為什麼?因為孩子已經在撤掉拐棍後不適應的時間太久了,功課已經落下很多。而媽媽又沒有去告訴孩子如何在沒有拐棍的情況去走好自己的路。孩子也不知道路應該是自己走的,所以孩子根本就沒有多少要努力自己走好的決心和信心。
這樣的狀態是誰造成的?
還是媽媽。孩子現在也想進步,也想聽話,但有很多時間管不住自己,不知道如何做才能真正有進步。再加上孩子有一段時間放鬆了自己,再想趕上去,會很費力,所以,有些時候努力後看不到結果,或者達不到媽媽的期望和要求,所以就會泄氣了。於是,便出現了成績反反復復的現象。努力一下或者媽媽管的緊些,成績就上去一點,只要媽媽一撒手,或者自己一放棄,就馬上下降。孩子在學習方面的責任感差些,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2、父母在學習上太用心,讓孩子失去了學習的責任意識。
案例中,大家也可以看到,這個媽媽真的是非常用心地在管孩子,盡最大的努力在陪伴孩子的學習,可是到後來為什麼不管用了呢?
當父母管的太多的時候,孩子會失去一種自我管理學習時間、學習任務的機會,媽媽什麼事都給計劃好了,孩子也就不用操心了,媽媽說這一個小時應該學英語,那孩子就學英語,媽媽說該學數學了,那孩子就學數學好了,媽媽說5點要練琴,孩子就跟著媽媽去練琴,媽媽說睡覺前把全部作業、課本、文具等全部放進書包,孩子就依令而行。
大家看看,孩子成了什麼?
還用計劃自己的時間嗎?其實孩子自己根本沒時間。
孩子還用想自己應該學習哪一科嗎?不用,媽媽已經安排好了。
孩子成了木偶。木偶會有自己的思想嗎?木偶會有主動性嗎?木偶還要想怎樣做更好嗎?
所以啊,父母管的太多,就讓孩子失去了自己,也失去了很多鍛煉的機會,更失去了主動性。
比如說,我有一個同事的孩子從小依賴性特別強,媽媽不在身邊陪著就不寫作業,媽媽在身邊看著,就能很快地完成。這是為什麼?
原因是,媽媽很要強,總是害怕孩子不會、寫不好,從上幼兒園起就養成了坐在孩子身邊陪寫作業的習慣,並且會隨時地指導孩子。時間久了,孩子覺得學習、寫作業不是他一個人的事,並且,如果他寫不好,好像媽媽會更著急、生氣。
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你覺得這件事,你必須自己負責完成,或者這件事,是幾個人共同的工作,哪種情況下你的主動性會強一些?
只要明白了這個道理,你就知道為什麼包辦代替會讓孩子失去學習的主動性了。
大家看到事實上,學習成了誰的事?是父母的事,父母的事,憑什麼讓孩子負責呢?
3、不當的管教方式讓孩子失去自信,內力減弱。
當孩子成績不好時,媽媽態度生硬地對待孩子,批評孩子、數落孩子、甚至對孩子有點惡語相向,大家想一想,這樣做最大的弊端是什麼?
就會失去自信,孩子很多時候會覺得連父母都看不起我、看不上我,覺得我不行,我可能真的是一個很差勁的孩子。
再加上,成績的不斷下滑,是不是對孩子的自信也是一種不小的打擊?
另外,一個成績不斷下滑的孩子,或者成績不好的孩子,在老師那兒是不是也得不到多少好臉色?
這些都會讓孩子越來越沒有力量,一個無力的孩子別說去戰勝困難了,可能連我們認為的最基本的事情也沒有自信做好是不是?
既然什麼都做不好,既然不能讓父母老師滿意,既然怎麼努力成績都不行,孩子還會努力嗎?
任何人都不會願意去做看不到希望的掙扎和努力對不對?
三、如何調動孩子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的積極性。
1、接納孩子、鼓勵孩子,給孩子自信,讓孩子增長內心力量。
這真的需要父母的智慧了。
比如說,當我們去獨立做一件事,而我們沒有把這件事做好時,你一般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和感受?你一般會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這件事?下次,你還會願意去做同樣的事情或類似的事情嗎?
我們一般都不願意去做自己做的不成功或不善長的事,這樣的心理應該說非常正常。
假如你的領導這時雪上加霜地對你一頓猛批,你還會想努力去做事嗎?即使去做,是不是多了應付,而少了主動性?
所以,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孩子成績的下滑,明白了嗎?
2、家長學會放手,讓孩子負責自己的事情。
媽媽總是在孩子的左右來來回回,讓孩子不明白他應該走自己的路了。所以,現在媽媽應該做的,就是告訴孩子應該走自己的路,因為路是他自己的,學習也是他自己的事。什麼時候孩子認同了媽媽的這個觀點,接受了這個「沒有媽媽和約束也可以自己走好」的觀念時,孩子的內力才會發揮作用,也就是才會有自主學習的動力。
內力和外力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給孩子前行的力量也是相差非常懸殊的。孩子的學習就好比在拉車,本來拉車是孩子自己的事,可是媽媽總是怕孩子走的慢,所以一直幫孩子拉著車,孩子覺得不費力就可以走的很好很快,有這樣好的事,他當然就欣然接受了。而當媽媽一旦不再給孩子使力,孩子覺得拉車真是非常費勁的事,他拉一小段就覺得太累了,所以他就會越走越慢,甚至因為落後而耍賴停下來。這時候,成績也就可想而知了。
最合理的方式是什麼呢?是孩子自己拉著車前行,讓孩子知道拉車就是他自己的事,而家長也不能完全地不管,而是把手搭在車後,讓孩子感覺到媽媽一直是陪伴著自己的,這是給孩子心理上的支持。當媽媽發現孩子遇到了一個溝坎,發現孩子拉的很吃力,孩子回頭要媽媽幫助的時候,媽媽就趕快使出自己的力量,幫孩子順利跨過這個坎。這時候,孩子不但會非常感激媽媽,會感覺到媽媽的愛和力量,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要用更大的力就能越過這個溝坎。並且也會收獲跨越溝坎後的自豪感,從而找到一份自信。這樣幫孩子的方式,才是正確的方式。
一般來說,外力是通過內力來起到輔助作用的。如果孩子自己沒有興趣、沒有主動性、沒有對學習負責任的態度,只靠父母和老師去督促,一定效果不好。
孩子不再願意讓爸爸輔導,這是為什麼?
對於孩子不再讓爸爸輔導這件事,一樣是孩子一種宣示獨立的方式。他覺得自己不再需要父母手把手地教他,如果還像以前那樣教,他覺得自己還是沒長大的孩子,而他現在進入了青春期,所以,想要獨立,想要證明自己能行。所以,放手也是一種信任。
在這兒,大家可能有個疑問,我放手了,他不學了,或者學習退步了。
這種擔心我能理解,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你說的放手和真正的放手並不是真的一回事。真正的放手是什麼?是用言行和各種方式告訴孩子:你現在長大了,爸爸媽媽相信你自己可以了,所以,爸爸媽媽很放心你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即使孩子一時學習退步了,也不會失去對孩子的信心,更不會去焦慮和指責,而是鼓勵孩子:沒關系的,這只是一時的變化而已,爸爸媽媽相信你慢慢能適應自己走的狀態。真正地給孩子信心,真正地從內心相信孩子能行。
而我們一般父母所說的放手是什麼呢?老師說要放手,那我就不教、不管孩子了,但卻在內心嚴重地擔心著、恐懼著,不斷地念叨著這樣能行嗎?就像看著剛學會走路的孩子一樣,雖然孩子不想再讓媽媽拉著走,可是媽媽總是害怕孩子跌倒,所以兩只手在孩子左右護著。不知道大家經歷過這樣的時段沒有,孩子不斷地把我們護在兩邊的手打掉,要自己走。這是孩子覺得自己能行了,不需要父母這樣護著了。而我們一般表現的是擔心和不信任。更嚴重的是,當看到孩子跌倒一下,或歪了一下,馬上驚慌起來,抱起孩子,再也不敢放手讓孩子去走。學習上也是這樣,在我們半信半疑地放手不管孩子時,還是在旁邊擔心著、恐懼著、焦慮著,一旦孩子的成績有所下滑,便又要恢復包辦的狀態。而這時候,孩子已經有了獨立的意識,並且,你這時候的相幫,更讓孩子證明了一點:我自己是不行的,沒有爸爸媽媽是不行的。然而,他這個時期的發展特點又促使他想要獨立承擔。而退步的結果讓他感覺到自己的無能。再加上父母的不信任,讓他慢慢也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如果孩子是在小學,他會很順從地聽從父母的話,讓父母輔導,可是,青春期的孩子,已經不允許他再這樣,所以,他不但會失去自信,而且會惱羞成怒,這樣的怒氣本來是對自己無能的一種氣惱,這時候,恰恰父母伸手幫他,所以,他的怒氣便轉換了,變成了對爸爸媽媽的不滿,對自己管的太緊的一種痛苦和難受。於是,反抗便開始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分清什麼是真正的放手,怎樣的放手才是真正的放手。簡單地不管可不是放手,而是放棄。所以,放手先有一個堅定的信念,那就是相信孩子一定可以做好!然後,隨時准備給孩子鼓勵和加油,在需要的時候,幫孩子一把。這個度大家會覺得不好把握,所以得摸索著進行,但關鍵的一點你自己可以檢驗,我是否真正的相信我們的孩子,我能否接納孩子的任何狀態出現。
那麼道理明白了,就要去實踐,怎麼實踐呢?
第一,先跟孩子道歉,告訴孩子:「媽媽以前的做法錯了,不但沒幫到你,還給你幫了倒忙,致使你自己不會用力了。」
第二,告訴孩子:「以後媽媽要放手了,因為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媽媽能做的就是一直會用溫暖的目光注視著你,用愛的力量支持著你,媽媽相信你,你自己能行。如果有哪個地方你覺得需要媽媽幫忙,媽媽一定會盡力而為。」
對於學習,我們應該給孩子一種什麼樣的態度?
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媽媽會一直在身邊陪著你,當你遇到困難求助媽媽時,媽媽一定會伸出援手的。這樣,既在心理上支持孩子,給了孩子力量,又讓孩子覺得自己應該負起責任,用心去做他自己的事。這樣主動性是不是就出來了?
第三,道理講明之後,真的要放手,而不能反復地去重新幫孩子拉車。這樣孩子會成為習慣,而更不用力,甚至存在僥幸的心理去等待有人幫他拉車。
第四,當你放手後,發現孩子果然退步了,果然管不了自己,你也不要焦慮,而是用坦然的心態去接納當時的一切結果,因為今天這個結果就是你自己造成的,所以,你必須接納。用你的冷靜告訴孩子:媽媽堅信,你可以自己走好!媽媽真的不用伸手了。孩子開始可能會很沮喪,也可能會很惱怒媽媽的不作為,但慢慢他會習慣,他會明白他已經沒有外力可借,要想走到前邊,只有自己使勁了。這時候,他的內力就會慢慢蘇醒。
第五,在孩子還在徘徊苦惱的時候,多鼓勵孩子,哪怕是一個小小的進步,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習慣的養成,也要拿出來,放大它,從而給孩子自信,讓孩子相信自己能行。這其實就是王金戰老師說的,要給孩子一個上升的台階,放像自己的期望值,讓孩子看到希望。假如你總是把目光放在以前孩子的優秀上,總是覺得孩子再達到小學階段時那個成績才算優秀,那麼,你的心態不會平和,你的要求就會變高,即使你努力讓自己不表現出來,但孩子能感覺到媽媽的失望。這樣孩子就會在你的失望中漸漸對自己失去信心,努力的盡頭也就慢慢變小了。
當然,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要說風險當然會有,也許孩子會有一個很長時間的不適應期,也許孩子會因此一年、兩年不能上路,但總比孩子以後的一生都這樣不會走要好的多。關鍵是,你在這樣做的同時,就要做好接納一切結果的心理准備。不管孩子怎麼樣,你都一如既往地愛著你的孩子,當一個孩子感覺到媽媽一直以來的無條件的愛,一直以來的接納與信任的時候,孩子的內力、孩子積極向上的本性就一定可以表現出來,你就會看到一個陽光、開朗、充滿正能量的好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