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幼兒集體舞教學的幾種有效策略
提高幼兒園集體舞教學的有效性,要求教師應在教學中、教學前作好充分的准備。 就集體舞的要素來看,集體舞主要包括音樂、動作和隊形三大要素。因此,在為幼兒選擇集體舞活動的材料時,要分別從這三個方面來考慮: 1.選擇適合幼兒的音樂 音樂是否被幼兒接受和喜愛是幼兒集體舞教學的第一重要環節。因為人的生命運動本身...是有規則、有秩序、有節奏的。因此,節奏清晰、旋律優美、結構工整的音樂,能激發幼兒進行集體舞活動的慾望,教師在選擇集體舞音樂時要考慮節奏鮮明,結構簡單的曲子,速度以中速為主,最好有明顯的前奏、間奏和尾奏,便於留足時間讓幼兒考慮什麼音樂時做什麼動作,利用前奏、尾奏交換舞伴,變換隊形等。特別是初學時可選擇一些幼兒較熟悉和喜愛的兒童歌曲、中外名曲,因為幼兒已感受過它們音樂的風格、旋律和節奏,學習時合拍、踩准舞步對幼兒來講就容易多了。如《青春舞曲》,是四四拍的新疆維吾爾族音樂,其鼓點節奏清晰,速度適中,很適合幼兒跳集體舞。 2.設計簡單易學的動作 動作是集體舞教學中的另一個要素。教師在編排時應考慮幼兒年齡特點和動作的難易程度,一般來講,動作應該是簡單、重復的,一個集體舞中選擇一兩個基本動作,每個動作至少重復進行一個八拍以上為宜,這樣可以減輕幼兒的記憶負擔。如《青春舞曲》,舞步以墊步為主,手的動作以手腕轉動為主,只是在手腕轉動的不同方位進行變化,動作簡單幼兒易接受,而且多次重復,幼兒很快就掌握了。 3.編排循序變換的隊形 集體舞活動的前提條件是整齊而有秩序的舞蹈隊形,而隊形變換是集體舞教學中的一個難點。變化集體舞隊形可以激發幼兒進一步思考,同時也增加了幼兒跳舞的熱情,但不宜過於頻繁地變化隊形。例如,學習圓圈舞蹈隊形時,教師可先進行「單圈」舞蹈的教學,待幼兒熟練掌握後再進行「雙圈」舞蹈的教學。「雙圈」舞蹈也有一個由易到難的過程,一開始可以是內外圈向同方向平行行進,接著可以是內圈和外圈各自向相反的方向平行行進,再接著可以是內外圈向同方向交叉行進,最後可以是內圈和外圈各自向相反的方向交叉行進。 集體舞教學的幾種有效策略 在幼兒園集體舞教學中,要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除了作好各項准備之外,更要講究教學的策略,筆者在長期的幼兒園集體舞教學實踐中,不斷拓展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探索和建構集體舞學習的基本常規,萌發幼兒學習集體舞的興趣,提高了集體舞教學的有效性,以下是幾種有效的策略: 1.巧用游戲法 在集體舞教學活動中,可以巧妙地借用游戲這種幼兒喜愛的形式,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以游戲為活動的組織形式幼兒易接受又喜歡,它不但可以為幼兒營造一個充滿樂趣和智慧的學習氛圍,使幼兒置身於故事化的情境中,還可以賦予教學內容以游戲的「生命」,從而使教學目標這一外部要求內化為幼兒行動的願望和動機。例如在集體舞《十個印第安小朋友》活動中,幼兒需要學會在圓圈上走「S」型路線,並連續鑽進鑽出數次。這樣的舞蹈隊形對幼兒來說,是具有一定難度的。如若能根據舞蹈材料內容創設游戲情境,寓教於無形,使「走隊形」真正成為幼兒感興趣的活動,則能獲得較好的教育效果。為此,筆者曾設計一個「螞蟻搬豆」的游戲情境,並為「螞蟻找豆」的經歷配一首詼諧有趣的小兒歌:小螞蟻!鑽出來,後面看一看——太瘦了!(提示幼兒從內圈鑽出來,站到外圈幼兒的背後)鑽出來,前面瞧一瞧——太小了!(提示幼兒再次鑽進內圈,站到外圈幼兒的面前)鑽出來,後面看一看一一長歪了!(提示幼兒從內圈鑽出來,站到外圈幼兒的背後)繞一圈,好好瞧一瞧——找到了!(提示幼兒圍繞舞伴轉一圈)在兒歌的幫助下幼兒很容易按規定路線正確行走,並迅速找到自己的「小豆子」。因此,創設適合幼兒的舞蹈游戲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幼兒的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促進幼兒迅速掌握舞蹈。 集體舞《田納西搖擺》,是一個雙圈的圓圈舞,要求里外圈的幼兒互相配合、互相移位,具有一定的難度,為此筆者把這個完整的集體舞細化成三個游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借鑒體育游戲「老狼老狼幾點鍾」的玩法,音樂開始,兩個小朋友手拉手,唱到句末時幼兒停住,兩人對視接著玩「照鏡子」游戲,重點引導幼兒兩人之間的動作一模一樣,並逐步加深難度,啟發幼兒創編不同動作;最後我們結合「找朋友」的游戲,利用語言提示「找左邊的朋友」「找右邊的朋友」,「跑跑,握握手」以及結合手花道具,順利完成交換舞伴的難點,整個活動以游戲來貫穿,用情景的創設,用幼兒喜歡的音樂形象,將音樂動作、隊形整合到一起,賦予音樂直觀有趣的生命力,為幼兒能更好的表現、表達作品創造了條件。 2.妙用「舞譜」法 幼兒期,由於信號功能和象徵功能的出現,幼兒開始從具體動作中擺脫出來,憑借象徵性格式在頭腦里進行「表象性思維」。因此,在集體舞教學中可根據幼兒這一思維特點,以「舞譜」、「舞畫」或者「舞圖」為手段,營造師幼共同學習的良好氛圍,提高集體舞教學的有效性。 首先,在學習舞蹈動作中活用「舞畫」。舞圖的運用為每個孩子以自己的方式觀察、理解提供了條件,保證了孩子富有個性化地學習。如在集體舞《郵遞馬車》活動中,我把「進退步」的舞步畫成舞畫分解圖,孩子通過觀察圖上的動作符號做動作,便於幼兒理解和加深動作的印象。 其次,在隊形變化中巧用「隊形譜」。隊形變化是集體舞的核心。通過隊形譜,使動態的變化轉化為靜態的圖示,讓不好控制的變化轉化為方向線路分明的圖譜,較好地解決了幼兒學習集體舞的難題。例如集體舞《青春舞曲》,有雙圈的隊形變化。教學前先出示隊形譜讓幼兒進行觀察和討論:外圈與內圈的孩子是一一對應的,內圈的孩子有箭頭,而外圈則沒有任何標志。幼兒觀察後得知,在雙圈上舞蹈,而且內圈孩子靜止不動,外圈幼兒按照箭頭方向行進,等到音樂結束,一號的孩子移動到二號的對面,依次前進一個位。觀察理解之後,把隊形變化逐漸內化,運用到自己的舞蹈中,教師只需要對個別孩子進行輔導,增強了幼兒自我觀察學習的能力。運用「隊形譜」這一無聲的老師來提示孩子,在幼兒心中逐漸產生集體舞隊形變化中的「法」的意識。讓「法」來約束孩子的行動,規范孩子的動作,達到集體舞的學習要求,提高了集體舞教學的有效性。 3.善用類比遷移法 遷移是指先行掌握的基本動作經驗和學習結果對後繼的其他學習產生影響,遷移在教育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幼兒集體舞活動中,教幼兒學會遷移,首先必須有意識培養幼兒發現類似的能力,即類比能力。因為發現類似是實現經驗轉移的先決條件。這就需要教師有意運用前後聯系、比較學習的策略,幫助幼兒去發現復雜現象之間的相似聯系,從而能夠比較容易地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具體可以從兩個維度上進行類比:一是在發現情境相同的情況下尋找類似的解決方法。例如,在學習集體舞《郵遞馬車》時,幼兒發現《郵遞馬車》的音樂結構、隊形變化和學過的《剪羊毛》有些相似。兩者都是內外圈穿插的隊形變化,音樂都是AB段式且每個樂段有四個樂句。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啟發幼兒遷移《剪羊毛》中幫助幼兒解決隊形變化的方法,以便更快更好地解決《郵遞馬車》中的交換舞伴、變化隊形的問題。二是在掌握解決方法的情況下尋找可適用的其他情境。例如,在剛開始學習集體舞《十個印第安小朋友》時,幼兒不會走圓圈隊形,不是越走越小就是越走越大,為了使舞蹈的圓圈隊形保持大小不變,幼兒想到先把椅子圍城一個圓圈的做法,然後站在圓圈外,用這個方法來幫助我們,圓圈走得一樣大了,可以看出幼兒已經能夠把同一種解決問題
Ⅱ 如何開展幼兒園舞蹈教學活動
課程安排 (1)暖身伸展運動(05-10分鍾) (2)有氧舞蹈內容(20-40分鍾):Jazz、Salsa、Funk、Hiphop內容。 (3)專門舞蹈練習(05-10分鍾):腹、臀、臂、腰、髖、腿的力量或其它 。 (4)放鬆和伸展運動(5-10分鍾) 課程可根據學生的情況可以開學習課程,創編課程,表演課程等 力量素質的訓練 (1)神經沖動的強度與頻率。 (2)肌肉對於神經沖動的反映力
Ⅲ 如何創新幼兒舞蹈教學方法百度文庫
舞蹈是幼兒園音樂的教育內容之一,是在音樂的伴奏下根據音樂的性質,以動作姿態來表現音樂形象的一種形式。舞蹈是幼兒喜愛的活動,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孩子們一聽到旋律優美動聽的音樂時,會不由自主地蹦蹦扭扭,手舞足蹈,幼兒對舞蹈會有一種本能的反應。3歲以後,幼兒的動作就進入了初步分化的階段,並且日益精細、成熟,增強了學習舞蹈的興趣,但受到自身音樂感受能力、表現能力、知識經驗等的制約,需要成人通過游戲等多種方式使其初步體驗舞蹈。《綱要》也提出:幼兒舞蹈教育是作為實現全面啟蒙幼兒藝術素質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之一。 但是,由於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加上對幼兒的年齡特點、發展規律認識不足,依然有以下的一些幼兒舞蹈教育誤區。1、片面追求舞蹈技能的學習,強調舞蹈的動作技巧,一味要求幼兒進行枯燥的訓練,這樣既不利於幼兒的身心發展,也不能激發幼兒對舞蹈的興趣,甚至產生師生間的緊張關系。2、教師過多以成人的角度審視幼兒舞蹈,設計舞蹈動作,活動中忽視幼兒的主動參與,沒有激發幼兒的想像力、創造力和主動探索的慾望,而且,如果教師設計的動作沒有以幼兒年齡特點和發展可能性為基礎,很容易使幼兒受傷。3、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自身舞蹈知識匱乏,舞蹈能力低下,更缺少正確的教育觀念,忽視對幼兒舞蹈的培養。許多家長認為,幼兒參加舞蹈活動沒用,是浪費時間,還不如多學其他的知識技能。這就使當前的舞蹈教育存在了種種誤區。 那我們該如何定位幼兒舞蹈,使得幼兒舞蹈以幼兒發展為本,促進幼兒健康人格的形成,注重活動的過程,強調幼兒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幼兒舞蹈教育向積極有序、全方位的、健康的方向發展呢?我認為首先我們應該對目標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結合《綱要》我們把目標主要概括在以下幾方面:1、能夠感知舞蹈音樂,理解舞蹈內容,感受舞蹈動作,體驗舞蹈情趣,並嘗試進行創造性動作表現,舞蹈動作能符合音樂的情感要求及表現手段。2、喜歡參加舞蹈活動,體現舞蹈活動的快樂,主動積極地用身體動作探索、表達音樂,並能與他人合作,增強對舞蹈活動的興趣。3、能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體動作,掌握運用簡單的道具,並能用動作和表情與他人交流。下面我就從以下幾點來闡述一下我是如何進行幼兒園舞蹈教學的。一、選材。 在為幼兒選擇舞蹈教材時,應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原則。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及實際動作發展和接受水平都各不相同,幼兒的注意力易轉移、好奇心強、易幻想、好模仿,所以教材內容適合兒童的年齡特點,才能被幼兒所理解,要克服成人化的傾向,舞蹈的動作要簡明、活潑、形象,這樣才能激發兒童學習舞蹈的興趣。我在教幼兒舞蹈時,先將舞蹈內容編成故事講給幼兒聽,幫助幼兒理解舞蹈的內容,促使幼兒跳起舞來能創造性地表達各種舞蹈形象。如:小班舞蹈《摘蘋果》,開始我就自編了一則故事情節來激發幼兒的興趣,讓幼兒知道自己在舞蹈中扮演的是怎樣的角色,以果農阿姨的身份來表現自己,幼兒在跳這則舞蹈時覺得很開心,很有成就感,都感覺自己的蘋果豐收了。 在音樂方面我們應該選擇旋律流暢、順口、歌詞生動形象、具有知識性、趣味性能啟發幼兒對舞蹈聯想與想像的音樂。如在中班進行碎步教學時,我們就選擇了動物模仿音樂小鳥飛和開飛機等音樂,讓幼兒自己配合上肢和身體的動作進行,孩子們尤如在藍天飛翔的小鳥和飛機,自由大膽地做著不同的動作,這樣一來既達到教學效果又能讓幼兒自己創編動作,萌發了幼兒的創新意識。 二、創造性地開展舞蹈教學。1、興趣教學法。 興趣是產生學習動機的重要心理因素,它是推動幼兒去積極探索並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它是指人對現實世界的一種特殊的態度,是人對學習的一種積極認識傾向和情緒狀態。興趣是老師、是學習的動力,也是幼兒主動探索的前提。音樂是舞蹈的靈魂,音樂和舞蹈是一種相互表現、促進的統一體。孩子們非常喜歡音樂,音樂能帶給他們愉快、美好的情感體驗,恰當地,不斷地給幼兒提供適宜的音樂刺激,能夠激發幼兒的舞蹈熱情,他們就會饒有興趣地進行舞蹈表演,久而久之,隨著音樂,他們能夠大膽的表現自我,並逐漸培養出喜歡參與舞蹈活動的興趣,舞蹈天賦、創作潛能才能得以充分的發揮。2、生活化教學。 我國偉大的幼兒教育家陳鶴琴指出:大凡健康的幼兒無論是游戲、散步或工作、學習,他們本能地會唱唱歌,會表現舞蹈的韻律。是的,這就需要我們在生活中隨機性地去觀察、引導孩子,這樣來自於大自然、生活中的音樂活動孩子才會表現出特殊的興趣與情感,從而滿足孩子自我表現的需要,提高能力,豐富孩子的生活,會造成一種事半功倍的學習成效。(1) 將音樂滲透在幼兒一日生活之中。 來園時,教室里播放一些輕聲悅耳世界名曲,使幼兒一入園就進入一個安靜、舒適音樂藝術環境,午睡、午餐彈奏一些合適的鋼琴曲,陶冶幼兒情操,加深幼兒對音樂的體驗和理解,拉近音樂與幼兒的距離,讓音樂走近幼兒的生活,讓音樂激發幼兒的舞蹈創作興趣。(2)為幼兒創設在音樂中表演的環境。 如:在區域活動中,我們設立小舞台,其中放置不同的頭飾、綵帶、扇子,適合年齡特點的節奏樂器,播放不同風格的音樂,讓幼兒自由表演,自由創作,體會隨音樂進行舞蹈活動的樂趣,培養了幼兒舞蹈的活動能力和對舞蹈的樂趣。3、情感性教學。 情感是教育的催化劑,美學家施東昌說過:美感是最富有感情特徵的。藝術對人的培養是從怡情養性著手的,它要求以情動人,使人產生情緒體驗煥發高尚情感的激盪,思維的起伏,逐步地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因此,我們在幼兒舞蹈教學中,首先抓住「情」字,通過師生間的互諧環境促進幼兒身心發展,達到音樂教育的目的。(1)作為教師應有豐富的感情。在舞蹈創作中,教師的真情實感能夠強烈地感染幼兒,激發幼兒的創作熱情。首先教師應與幼兒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才能促發幼兒的舞蹈熱情;其次,教師在引導幼兒創作的過程中,要用充滿激情的眼神、動作、表情去強烈的感染幼兒。如:在創編舞蹈《泥娃娃》活動中,教師首先要把自己變成一個可愛的泥娃娃,滑稽的舞步、調皮的眼神、淘氣的哭鬧都要表現的惟妙惟肖,讓幼兒身臨其境的感覺到自己來到了一群泥娃娃中間,不知不覺地把自己也變成了一個頑皮的泥娃娃,泥娃娃的動作、表情也就自然而然的醞釀、表現出來了。(2)讓幼兒學會理解、表達情感。我在平時的舞蹈創作教學中,對每一首給幼兒進行創編舞蹈的歌曲都作深入地研究和分析,讓幼兒領會每一首歌曲中該表達的情感內容,要求幼兒在舞蹈創作中要溶入這些情感。例如,我在創編《我的好媽媽》這首歌曲的舞蹈時,我就根據歌詞內容分析出其中所表達的媽媽的溫柔,和藹可親,和孩子對媽媽的熱愛、尊敬、眷戀等情感,從媽媽的眼神中,通過孩子對媽媽的動作中一一表現出來。為了強化這幾種情感的表達,我要求幼兒在演唱歌曲時先用眼神、表情去表達媽媽和孩子之間的情感,再進行想像和創編。這樣不僅讓幼兒體會到歌曲的感染力,而且讓他們更能領會到此曲給他們的情感,幼兒有了這樣情感的體驗,創編出的舞蹈才更具有生命力。4、游戲性教學。 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而舞蹈本來就是與游戲有著重要的聯系,幼兒園的許多音樂游戲、表演游戲也與舞蹈有著密切的聯系。游戲法是運用游戲的形式和口吻進行輔導的一種方法,舞蹈學習也應該是一種游戲活動、是一種娛樂,如學習鴨走步,教師就可以扮演鴨媽媽,讓幼兒當鴨寶寶,請鴨寶寶跟著鴨媽媽學本領,還可以戴頭飾或穿上服飾。
Ⅳ 舞蹈教師如何進行有效的舞蹈教學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們對於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舞蹈教育就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舞蹈教學對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想像力,陶冶學生情操,拓展學生的鑒賞能力與藝術創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舞蹈是以人的肢體為表現工具,通過對身體素質、協調性、靈活性、控制能力、樂感、節奏感、表現力的訓練,最大限度的解放身體,運用肢體語言表達情感,創造美好形象。通過舞蹈訓練,可改變人體的自然形態,為舞蹈藝術需要的表現力打下物質的基礎。舞蹈教學不僅僅是以完成教學大綱的規定為任務,培養學生不僅具有一定的舞蹈基本功和舞蹈表演能力,還應培養學生的創編能力和舞蹈教學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如何如何進行有效的舞蹈教學,運用有限的教學時數,完成大綱所規定的教學任務,又在教學中使學生的舞蹈表演能力、創編能力、教學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是舞蹈教學的關鍵。 一、培養學生的舞蹈理解力 舞蹈是人的形體藝術,是用身體動律、韻律來反應現實生活,表現人的感情,塑造藝術形象的。理解舞蹈的內涵是跳好舞蹈的關鍵,學生只有充分了解舞蹈的內涵,才能具有表現作品情感的思想基礎。例如,在講解《掛帥》這一古典舞作品時,舞蹈老師首先可給學生講述作品背後的故事,即楊門女將的故事,北宋時期,西夏進犯中原,楊家將之一楊宗保為尋退兵良策,深夜入葫蘆谷找尋棧道,不幸中箭身亡。穆桂英驚聞噩耗,十分悲痛,泣不成聲,但左思右想之後,還是以國家大事為重,便強忍悲痛,應急掛帥,率眾出征。充分講解故事的同時,舞蹈老師應結合該作品的內容,再現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和思想斗爭,使學生充分感受到穆桂英在國難當頭所具有的責無旁貸的民族氣節和民族精神。每一個舞蹈作品都具有不同的情感表現方式,學生只有充分理解並領會了作品的內涵,才能把握好這些情感表現,這是學好舞蹈的前提。 二、教師發揮示範作用 教師的示範能給學生一個整體印象,使學生對舞蹈動作有一個全面的理解,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在舞蹈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的示範作用,可先作出示範動作,邊示範邊講解舞蹈動作的運動軌跡,動作的發力點和阻力點與點和線的關系,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教師的舞姿,使學生心領神會,然後讓學生模仿體會。例如,在學習山膀動作時,舞蹈教師先口頭敘述手的形狀是蘭花掌,起點為雙手叉腰,路線和方位是右手經過下弧線以3點撩至頭上,從體前蓋下立圓,再從3點撩起與肩同高,手臂保持弧線亮相。教師對每個動作細節都進行有效講解和示範,同時強調氣息與動作、音樂旋律的理解,之後學生模仿練習,學生練習時,開始不帶音樂,教師數著拍子,指導學生練習,發現問題及時糾正。當學生基本掌握動作時,再配合音樂,直到熟練。通過教師的示範和講解,學生從視覺上感受動作的形象,從聽覺上領悟動作的要領。教學過程中,舞蹈教師可根據能力形成原理,挖掘舞蹈動作內在的遞進關系,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順序,以加強學生對舞蹈動作的理解和運用,使其學得快,記得牢。 三、強化學生基礎訓練 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訓練是構成舞蹈語匯的基本條件,是將學生推向舞蹈藝術的必經之路。縱觀世界級舞蹈大師在音樂處理上的細微變化和幾個動作的前後變化,我們可以知道,大師們都具備著扎實的基本功,他們能把幾個簡單的基本步,通過運用肌肉的拉伸,身體的擺盪,精確的控制,隨著音樂隨心所欲的調整步幅翩翩起舞。基礎訓練可以讓學生的身體更加有韌性,塑造身體學生的形態姿勢,使身體各部位達到柔韌性,穩定性,協調性和靈活性,使整個動作更具美感。學生只有具備了嫻熟的基礎技能,才能進一步挖掘新的知識並且領會舞蹈的精神實質,基礎訓練是學生發展形象思維,自由地、創造性地組合表演動作,直至能較成功地創編舞蹈、舞蹈律動和游戲作品的基本。在舞蹈教學中,教師應遵循從簡到繁,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教學。強化學生對擦地、蹲、劃圈、小踢腿、跨掖蹲、腰、控制、壓腿、下叉、大踢腿,大踢腿、擦地、蹲或控制、轉、腰或翻身、跳、手位或身段、步或圓場步等基本功的練習,注重情感、節奏、構圖的講解,講究呼吸的控制,教會學生運用自己的手、眼、腰、腿的表情和動作,去表現美,享受美,傳播美。舞蹈教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學生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練習,才能取得進步與提高,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一邊練習一邊講解,並做到言簡意賅,增加學生實際練習的機會,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並掌握其方法步驟以及實踐的內容,對所學知識進行藝術創造和展示,從而提高綜合能力。 四、因人施教 由於生源參差不齊,導致舞蹈教學對象的基本素質和基礎能力有較大差異,每位學生的思想認識、行為習慣、生活方式,領會能力,學習態度,對所學知識的掌握不同,其學校的效果自然也不盡相同。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年齡、素質、生理和心理、興趣程度及個人條件,認清不同學生的能力差異,承認差異,加以區別對待。在集體教學的基礎上,本著遵循共性和個性兼顧的原則,針對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實施個別輔導,實現因人施教。具體做法是,根據學生的不同舞蹈學習水平,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實行分層舞蹈教學。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對舞蹈能力弱的學生,可適當降低動作難度,積極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對於性格內向、靦腆的學生,可多安排他們參與集體的舞蹈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感受觀眾的掌聲,受到別人的肯定,樹立學生對學習舞蹈的信心,從而培養其在舞蹈中的表現力。對基本技能較差而具有較強藝術表現力的學生,教師可強化對他們的基本功和耐力的訓練,必要時可以布置一些單獨的有針對性的練習,以彌補缺陷。對於舞蹈能力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給其設定更好的目標,要求他們能將所學知識和技術融會貫通,並在實踐中加以運用,使舞蹈知識和技術得以升華。根據每個學生出現錯誤動作的不同情況,採用相應的糾正手段,進行個別糾正,並提出不同的具體要求,讓每個學生既有練習機會,又有顯著的提高。 五、多媒體輔助舞蹈教學 舞蹈的材料和工具是人的身體,是一種自內而外的表現藝術。它的藝術形象是通過人體有韻律的運動來塑造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單憑語言沒法清楚地給學生介紹舞蹈的風格韻律、情感等這些內涵的東西,將多媒體引入到舞蹈教學中,可以使教材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准確地表達教學內容,增強學生對舞蹈的認識、了解,增強直觀效果,使學生充分認知生動、具體的舞蹈形象,激發學習興趣,加深理解和記憶並能重復再現反復觀看,實現認識的不斷飛躍,充分傳達教學意圖,有利於培養學生興趣和創造性思維,加強培養學生對知識獲取與分析、處理能力,真正實現將知識技能內化為素質。例如:在技術動作教學當中,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清晰的了解動作對身體各部分的要求,並且可以通過多媒體進行完美的演示,建立視覺的感性認識,有效提高舞蹈教學的效率及其教學的質量。
Ⅳ 如何適宜開展幼兒園舞蹈教學
舞蹈是幼兒園音樂的教育內容之一,是在音樂的伴奏下根據音樂的性質,以動作姿態來表現音樂形象的一種形式。舞蹈是幼兒喜愛的活動,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孩子們一聽到旋律優美動聽的音樂時,會不由自主地蹦蹦扭扭,手舞足蹈,幼兒對舞蹈會有一種本能的反應。3歲以後,幼兒的動作就進入了初步分化的階段,並且日益精細、成熟,增強了學習舞蹈的興趣,但受到自身音樂感受能力、表現能力、知識經驗等的制約,需要成人通過游戲等多種方式使其初步體驗舞蹈。《綱要》也提出:幼兒舞蹈教育是作為實現全面啟蒙幼兒藝術素質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之一。 但是,由於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加上對幼兒的年齡特點、發展規律認識不足,依然有以下的一些幼兒舞蹈教育誤區。1、片面追求舞蹈技能的學習,強調舞蹈的動作技巧,一味要求幼兒進行枯燥的訓練,這樣既不利於幼兒的身心發展,也不能激發幼兒對舞蹈的興趣,甚至產生師生間的緊張關系。2、教師過多以成人的角度審視幼兒舞蹈,設計舞蹈動作,活動中忽視幼兒的主動參與,沒有激發幼兒的想像力、創造力和主動探索的慾望,而且,如果教師設計的動作沒有以幼兒年齡特點和發展可能性為基礎,很容易使幼兒受傷。3、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自身舞蹈知識匱乏,舞蹈能力低下,更缺少正確的教育觀念,忽視對幼兒舞蹈的培養。許多家長認為,幼兒參加舞蹈活動沒用,是浪費時間,還不如多學其他的知識技能。這就使當前的舞蹈教育存在了種種誤區。 那我們該如何定位幼兒舞蹈,使得幼兒舞蹈以幼兒發展為本,促進幼兒健康人格的形成,注重活動的過程,強調幼兒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幼兒舞蹈教育向積極有序、全方位的、健康的方向發展呢?我認為首先我們應該對目標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結合《綱要》我們把目標主要概括在以下幾方面:1、能夠感知舞蹈音樂,理解舞蹈內容,感受舞蹈動作,體驗舞蹈情趣,並嘗試進行創造性動作表現,舞蹈動作能符合音樂的情感要求及表現手段。2、喜歡參加舞蹈活動,體現舞蹈活動的快樂,主動積極地用身體動作探索、表達音樂,並能與他人合作,增強對舞蹈活動的興趣。3、能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體動作,掌握運用簡單的道具,並能用動作和表情與他人交流。下面我就從以下幾點來闡述一下我是如何進行幼兒園舞蹈教學的。一、選材。 在為幼兒選擇舞蹈教材時,應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原則。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及實際動作發展和接受水平都各不相同,幼兒的注意力易轉移、好奇心強、易幻想、好模仿,所以教材內容適合兒童的年齡特點,才能被幼兒所理解,要克服成人化的傾向,舞蹈的動作要簡明、活潑、形象,這樣才能激發兒童學習舞蹈的興趣。我在教幼兒舞蹈時,先將舞蹈內容編成故事講給幼兒聽,幫助幼兒理解舞蹈的內容,促使幼兒跳起舞來能創造性地表達各種舞蹈形象。如:小班舞蹈《摘蘋果》,開始我就自編了一則故事情節來激發幼兒的興趣,讓幼兒知道自己在舞蹈中扮演的是怎樣的角色,以果農阿姨的身份來表現自己,幼兒在跳這則舞蹈時覺得很開心,很有成就感,都感覺自己的蘋果豐收了。 在音樂方面我們應該選擇旋律流暢、順口、歌詞生動形象、具有知識性、趣味性能啟發幼兒對舞蹈聯想與想像的音樂。如在中班進行碎步教學時,我們就選擇了動物模仿音樂小鳥飛和開飛機等音樂,讓幼兒自己配合上肢和身體的動作進行,孩子們尤如在藍天飛翔的小鳥和飛機,自由大膽地做著不同的動作,這樣一來既達到教學效果又能讓幼兒自己創編動作,萌發了幼兒的創新意識。 二、創造性地開展舞蹈教學。1、興趣教學法。 興趣是產生學習動機的重要心理因素,它是推動幼兒去積極探索並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它是指人對現實世界的一種特殊的態度,是人對學習的一種積極認識傾向和情緒狀態。興趣是老師、是學習的動力,也是幼兒主動探索的前提。音樂是舞蹈的靈魂,音樂和舞蹈是一種相互表現、促進的統一體。孩子們非常喜歡音樂,音樂能帶給他們愉快、美好的情感體驗,恰當地,不斷地給幼兒提供適宜的音樂刺激,能夠激發幼兒的舞蹈熱情,他們就會饒有興趣地進行舞蹈表演,久而久之,隨著音樂,他們能夠大膽的表現自我,並逐漸培養出喜歡參與舞蹈活動的興趣,舞蹈天賦、創作潛能才能得以充分的發揮。2、生活化教學。 我國偉大的幼兒教育家陳鶴琴指出:大凡健康的幼兒無論是游戲、散步或工作、學習,他們本能地會唱唱歌,會表現舞蹈的韻律。是的,這就需要我們在生活中隨機性地去觀察、引導孩子,這樣來自於大自然、生活中的音樂活動孩子才會表現出特殊的興趣與情感,從而滿足孩子自我表現的需要,提高能力,豐富孩子的生活,會造成一種事半功倍的學習成效。(1) 將音樂滲透在幼兒一日生活之中。 來園時,教室里播放一些輕聲悅耳世界名曲,使幼兒一入園就進入一個安靜、舒適音樂藝術環境,午睡、午餐彈奏一些合適的鋼琴曲,陶冶幼兒情操,加深幼兒對音樂的體驗和理解,拉近音樂與幼兒的距離,讓音樂走近幼兒的生活,讓音樂激發幼兒的舞蹈創作興趣。(2)為幼兒創設在音樂中表演的環境。 如:在區域活動中,我們設立小舞台,其中放置不同的頭飾、綵帶、扇子,適合年齡特點的節奏樂器,播放不同風格的音樂,讓幼兒自由表演,自由創作,體會隨音樂進行舞蹈活動的樂趣,培養了幼兒舞蹈的活動能力和對舞蹈的樂趣。3、情感性教學。 情感是教育的催化劑,美學家施東昌說過:美感是最富有感情特徵的。藝術對人的培養是從怡情養性著手的,它要求以情動人,使人產生情緒體驗煥發高尚情感的激盪,思維的起伏,逐步地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因此,我們在幼兒舞蹈教學中,首先抓住「情」字,通過師生間的互諧環境促進幼兒身心發展,達到音樂教育的目的。(1)作為教師應有豐富的感情。在舞蹈創作中,教師的真情實感能夠強烈地感染幼兒,激發幼兒的創作熱情。首先教師應與幼兒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才能促發幼兒的舞蹈熱情;其次,教師在引導幼兒創作的過程中,要用充滿激情的眼神、動作、表情去強烈的感染幼兒。如:在創編舞蹈《泥娃娃》活動中,教師首先要把自己變成一個可愛的泥娃娃,滑稽的舞步、調皮的眼神、淘氣的哭鬧都要表現的惟妙惟肖,讓幼兒身臨其境的感覺到自己來到了一群泥娃娃中間,不知不覺地把自己也變成了一個頑皮的泥娃娃,泥娃娃的動作、表情也就自然而然的醞釀、表現出來了。(2)讓幼兒學會理解、表達情感。我在平時的舞蹈創作教學中,對每一首給幼兒進行創編舞蹈的歌曲都作深入地研究和分析,讓幼兒領會每一首歌曲中該表達的情感內容,要求幼兒在舞蹈創作中要溶入這些情感。例如,我在創編《我的好媽媽》這首歌曲的舞蹈時,我就根據歌詞內容分析出其中所表達的媽媽的溫柔,和藹可親,和孩子對媽媽的熱愛、尊敬、眷戀等情感,從媽媽的眼神中,通過孩子對媽媽的動作中一一表現出來。為了強化這幾種情感的表達,我要求幼兒在演唱歌曲時先用眼神、表情去表達媽媽和孩子之間的情感,再進行想像和創編。這樣不僅讓幼兒體會到歌曲的感染力,而且讓他們更能領會到此曲給他們的情感,幼兒有了這樣情感的體驗,創編出的舞蹈才更具有生命力。4、游戲性教學。 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而舞蹈本來就是與游戲有著重要的聯系,幼兒園的許多音樂游戲、表演游戲也與舞蹈有著密切的聯系。游戲法是運用游戲的形式和口吻進行輔導的一種方法,舞蹈學習也應該是一種游戲活動、是一種娛樂,如學習鴨走步,教師就可以扮演鴨媽媽,讓幼兒當鴨寶寶,請鴨寶寶跟著鴨媽
Ⅵ 開展幼兒舞蹈教學要做好哪幾個方面
首先對老師的錄取是關鍵,認真把關對每一個舞蹈老師的面試,然後根據其特性選擇對應的小朋友 第二,辦學地點的選擇應該有安全保障性,最好是家長能夠很方便的不宜太遠太偏僻。第三,學生資源應該跟當地的幼兒園做好鏈接工作
Ⅶ 如何做好學前教育的幼兒舞蹈教學分析
做好學前教育的幼兒舞蹈教學分析
(一) 家庭因素
1.家長過分溺愛。當前,我國獨生子女多,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共同圍繞下,孩子成了家庭的軸心。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問題,即寵愛多,順從多,不忍心的多;教育少,要求少,給予鍛煉的更少。這樣就滋生了孩子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的強烈的個人主義的壞習慣和個性。英國教育家洛克說過:「被溺愛的孩子必定學會打人、罵人,他哭著要什麼東西的時候,他便一定要能得到,他心裡想做什麼事情,他也一定要做。這樣一來,父母自己在孩子幼小的時候,逗愛他們,把他們的本性弄壞了,他們自己在泉水的源頭下了毒葯,日後親自喝到苦水,卻又感到奇怪。因為他們的孩子長大後,這種種惡劣的習慣也都跟著到來。」⑸
2.家長的教育態度不一致。在家庭成員中,教育態度上的差異與他們個人的生活經歷和受教育經驗等因素息息相關,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這種差異過於懸殊,則不利於孩子的習慣養成。在一些三代同堂的家庭,隔代溺愛的現象嚴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總是維護偏袒幼兒,甚至出現護短,成了幼兒的保護傘,不管幼兒是對是錯,他們都能以自己博大寬廣的胸懷去接受,姑息幼兒的一些小缺點;在一些三口之家,或是媽媽或是爸爸總是扮演好人的角色,使得孩子的教育很難開展;在一些離異家庭,父母雙方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存在很大分歧,幼兒往往跟著父親是一個樣,跟著母親又是另一個樣,使幼兒形成了雙重性格,不利於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3.家長所實施的教育沒有持續性。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不是一天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有一個反復練習,不斷鞏固提高的過程。教育家關鴻羽認為,「培養孩子的一個習慣至少要有意識地讓其堅持六個星期,才能見效。」⑹今天要求孩子這樣,明天又要求孩子那樣,或是今天對孩子的某種行為嚴要求,明天又對孩子的某種行為放鬆要求,這樣的教育是難以讓幼兒養成良好習慣的。
(二) 幼兒園因素
1.教育機制的局限。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幼兒園的數量與日俱增,特別是在一些較為落後的鄉鎮也開始出現了托幼機構。在眾多私立與公辦幼兒園的激烈競爭中,要想贏得優勢,就必須迎合家長的心理,爭取更多的生源,讓幼兒去學習一些即得成效的知識,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幼兒的習慣養成教育。在那些較為落後地區的托幼機構,教育思想仍停留在滿足幼兒的生活需要上,只要管好幼兒的吃、喝、拉、撒就行了,至於幼兒的習慣養成教育還沒有被納入到教育內容中去。
2.教師自身素質還有待提高。
(1) 教師沒有做好榜樣。我們的許多教師在規范幼兒的行為時,自己卻沒有按同樣的標准做到。教師在幼兒心目中的地位是神聖的,有時教師言行的分量甚至超越了幼兒的父母,從這點來看,教師對幼兒的影響是重大的。我們知道幼兒期的主要行為方式是靠模仿得來的。教師作為幼兒崇拜的對象,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幼兒模仿的對象。有的老師走路懶散,也許他班上的幼兒也跟著走路懶散;有的老師閑來喜歡坐在凳子上搖晃,也許他班上的幼兒也就跟著坐在凳子上搖晃……時間一長,幼兒就把這些模仿來的動作內化成了自己的習慣。
(2) 教師在實施養成教育的過程中沒有嚴格要求。對幼兒的教育應該是不斷重復,給予強化訓練,這樣才能讓幼兒得到鞏固。然而,在這些不斷重復的過程中,有的老師就把其中的一些細節忽略了。而這些被忽略掉的小細節,往往就是幼兒養成良好習慣的開始。
拿最簡單的例子來說,在吃飯前我們要求幼兒洗手,其基本程序如下:捲袖子→開水龍頭→把手沖濕→關上水龍頭→擦上肥皂→把肥皂放回原處→兩手相互搓洗(包括手心、手背和手指縫)→打開水龍頭沖掉肥皂沫→雙手接水沖掉水龍頭上的肥皂沫→關緊水龍頭→雙手在水池內甩三下→摘下自己的毛巾擦乾凈→毛巾掛回原處→洗完後雙手交叉回座位準備吃飯。飯前簡簡單單的洗手分解開來竟有十四步之多。如此繁瑣的步驟,我看到有的幼兒園老師為減少麻煩,就把它省略了許多,省略後的洗手程序如下: 捲袖子→打開水龍頭→把手沖濕→關上水龍頭→擦上肥皂(肥皂是用絲襪包住系在水管上的)→兩手相互搓洗(包括手心、手背和手指縫)→打開水龍頭沖掉肥皂沫→雙手接水沖掉水龍頭上的肥皂沫→關緊水龍頭→雙手在水池內甩三下→回座位準備吃飯。乍一看去,步驟好象差不多,但細一看發現,老師把擦手的程序省掉了,也許他們認為手上沾點水沒有什麼關系,而且他們知道,幼兒是會想辦法把那點水弄乾的(如衣服上摸摸,褲子上拍拍)。這還不算什麼,只要幼兒沒有用油畫棒畫畫,手上沒有沾上顏色,那麼,有的老師就乾脆連用肥皂這一步都省略了。還有的老師,覺得讓幼兒自己洗手很浪費時間,又容易把衣服打濕,會增加麻煩,乾脆讓幼兒排好隊,老師一個一個幫他們洗了。這樣一來,繁瑣的洗手程序就只剩下兩步了,幼兒只需伸手出去,再把手縮回來就可以了。
如此教育方式,幼兒能學到什麼呢?應該是連最起碼的洗手都還不太會吧!
(三) 社會因素
許多社會因素對幼兒習慣養成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社會中傳達出來的有些信息屬於健康的,也有些信息屬於不健康的。「幼兒由於知識經驗淺薄,認識具有表面性、片面性和情緒性,因而極易受到這些社會因素潛移默化的影響」。⑺
首先,當前的電視、書刊等傳媒給幼兒造成不小的影響。以前的動畫片可以說是專門為幼兒設計的,而現在,許多的動畫片越來越成人化,成了年輕人的休閑娛樂。幼兒從一些動畫片中習得了不良行為,養成了不良習慣,對於這些動畫片到底適不適合幼兒看,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如「喜羊羊與灰太狼」、「奧特曼」、「巴拉巴拉小魔仙」等;
其次,幼兒的生活環境較為復雜。現在有許多家長都愛打麻將,幼兒經常處於這樣一種「雀聲四起」的環境中,這不僅對幼兒的成長不利,還極有可能讓幼兒習得一些不良習慣,幼兒偶爾說出的粗話、臟話可能就是從麻將桌上學來的;還有一些家長,經常出入於各種娛樂場所,為了方便照顧孩子,就把幼兒帶在身邊。然而,在這些娛樂場所中,幼兒要習得不良行為習慣是非常容易的。
Ⅷ 如何對幼兒進行舞蹈教學
1,、形式要多樣 孩子們的日常生活中除了吃飯、睡覺,主要活動就是玩耍和游戲,所以在幼兒舞蹈教學中,我們不能忽視游戲的重要性。可以讓孩子們在游戲中去感受動作與音樂的美妙結合,尋找感覺、節奏和情緒,激發幼兒學習舞蹈的興趣,變枯燥乏味的訓練 方法 為輕松、活潑、游戲式的學習活動,如教「平踏步」,老師就可以扮演火車頭,讓孩子們扮演車身一起出發,隨著音樂的節奏駛向美好的大自然 。這既豐富了孩子們的想像力,又訓練了孩子們的節奏感,從而提高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如此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能夠調動孩子們全身的多種器官去表達各種動作和情感,使他們在舞蹈中感受到快樂,進而達到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陶冶性情和品格的效果。如上基訓課,時間一長學生就會堅持不住,不僅影響教學質量也影響教學進度,若教師在這時能隨機應變地把基訓練習與游戲相結合,模仿動物神態,一個接著一個,學生的熱情就能再次激發,甚至還不願意下課。就像在學習新動作一樣,若只是一、二、三、四按節拍做動作,孩子們就會厭倦,疲勞,如果把動作融入游戲中,這樣就能使孩子產生積極愉快的情緒,從而提高參與舞蹈訓練的主動性。舞蹈學習也應該讓幼兒感到是一種游戲活動、是一種娛樂。如學習鴨走步,教師就可以扮演鴨媽媽,讓幼兒當鴨寶寶,請鴨寶寶跟著鴨媽媽學本領,還可以戴頭飾或穿上服裝。還有小碎步,可用雞媽媽帶小雞練習。蹦跳步,兔媽媽帶兔寶寶練習等。此方法可以引起幼兒的興趣,提高幼兒的學習熱情。 除此之外,做為一名舞蹈教師首先要讓幼兒喜歡你,再有教師上課時精神要飽滿,語氣要和藹可親,隨機性強,還要有豐富的表情來感染幼兒,讓幼兒每節課都能上的輕松愉快。 所以,我們在幼兒日常生活中應抓住契機,善於捕捉幼兒的閃光點,創編豐富多彩、形式迥異的幼兒舞蹈。在幼兒舞蹈活動中,還要更多、更廣泛地注意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更有效地依靠趣味性來調動幼兒參與舞蹈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學在其中,樂在其中,美在其中。
2.語言要優美 用語言創設音樂的意境,讓幼兒展開想像的翅膀,使幼兒身臨其境,在游戲中學習。舞蹈主要通過肢體語言來傳情達意,在舞蹈教學中若只讓學生盲目地跟著老師模仿,不用語言與學生交流,學生便不能明白動作的規格要領在何處,訓練的目的是什麼,這樣不僅培養不出高水平的學生,更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而也就達不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首先,在舞蹈教學中不僅要在視覺上給學生美的享受,在聽覺上也要帶來心靈的觸動,教師盡量用標準的普通話和平和的語調,像旋律一樣流暢,像歌聲一樣動聽去講授動作。它會像磁鐵一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印象。其次,要注意語言表達的先後順序,什麼內容講述在前,什麼內容講述在後會使孩子們接受起來更容易,不致於讓孩子們的思維混亂。如學習「頭的環動」時,先要讓孩子們掌握低頭、仰頭、左右傾頭的准確部位,再進行頭的環動練習,這樣他們就會很好地掌握。如果教師在教授時沒有理清思路,學生在做動作時就會出現錯誤,這時再去糾正就會影響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反而適得其反。最後,教師語言的形象性也能使學生學得巧、學得快、學得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激情,促使學生在興奮之中完成動作,減少舞蹈學習的痛苦成分。如「交替步」,把兩腳比喻為「好朋友,你走我也走,永遠都是好朋友」;教手臂伸展時,用「小樹發芽了」來比喻,等等,通過激發起他們的興趣,使他們情緒愉悅積極學習。 如在教大班《馬跑》的律動時,我讓幼兒扮演老馬與小馬,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創設「大草原」的意境:「在一片美麗的大草原上,一匹老馬帶著一群小馬在草地上吃草」。隨著歡快的音樂,我邊做動作,邊學老馬的口吻來激發「小馬」跟我學奔跑。熟練准確的動作,加上老師富有感染力的話,使幼兒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好像自己真的成了一匹小馬,在大草原上奔跑,為了讓幼兒體會速度的快慢帶來的動作幅度的變化,我引導幼兒設想種種情形,如快速的奔跑就表示有緊急的事情,就要用上全身的力氣,動作重復交替的要快,有的幼兒就搶著說他在電影、電視中看到的情景,自然而然的模仿起來,左手快速的拉住馬韁,右手不停地拍打自己的臀部,睜大眼睛,盯住前面,個個身臨其境,表現的自然逼真;如果速度慢下來,就表示馬跑累了,要邊走邊休息,動作幅度就要小一些。再結合音樂節奏的變化,幼兒在豐富的想像狀態下,自然地提高了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舞蹈的表現力。 幼兒對事物的理解和感受,不光體現在動作的表現力上,豐富的表情也是心靈的窗口。所以,當我看到幼兒臉上沒有表情時,就很關心地問:「小馬呀小馬,你生病了嗎?怎麼不高興呀?」這樣一啟發,幼兒會很自然地笑起來。在整個教學中,沒有講動作的要領和技巧,而是通過游戲和聯想,使幼兒從中感受情趣和美感,在情景交融的狀態下提高了舞蹈的表現力。
三.示範要生動 無論是成人學習舞蹈、還是幼兒學習舞蹈,常用的教學方法就是學生模仿教師的示範。那麼教師如何根據舞蹈的特點、兒童身心的特點來做示範;選擇什麼樣的時機做相應的示範就顯得尤為重要。 1.示範是兒童舞蹈教學中最重要的手段,是由舞蹈自身的特點和兒童生理心理的水平決定的。示範是學生獲得正確的視覺形象、動覺表象的最方便最有效的途徑,可見示範是培養動作技能的重要基礎。教師可以用自己充滿激情的舞蹈示範去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對舞蹈的熱愛、培養他們對學習舞蹈的興趣、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舞蹈作品、更完美地表現舞蹈。「示範」具有直觀性、形象性。5~6歲的兒童他們的生活閱歷淺顯,他們對事物的認識還只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極易受到暗示。他們對舞蹈動作獲得、舞蹈審美感知覺的形成絕大部分來源於「示範」。 2、教師要准確、形象、富有表情地表演舞蹈作品,使幼兒對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完整清晰的印象。引起學習的願望,練習起來就不會覺得枯燥,同時也能達到更好的教學目的。示範時還要伴隨著語言的講解,面向幼兒做鏡面示範。如幼兒應伸左手,教師要伸右手,此方法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願望和熱情。 初學者在剛接觸一個新動作時,難免會出現手腳無法協調進行的現象,常會在前一動作與後一動作的連接上短暫停頓,這便需要教師局部分解示範。示範是兒童舞蹈教學中最重要的手段,是兒童有效掌握技能的方法之一。通過教師把舞蹈教材准確、生動、形象地轉化為富有感染力的示範表演,讓孩子們把動作分解成為單一的動作,反復交替練習,以達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另外需要注意每個舞蹈動作之間的過渡環節,在動作銜接的地方要再次示範,這樣學生才能明白動作之間的相互關系,增強動作的靈活性與感染力。示範時伴隨講解,闡述明白動作的方法和要領,使孩子們明確每個動作的產生、方向、路線及全身動作的配合等。講解盡量形象生動,通俗易懂。如轉動手腕這一動作,如果按動作要求講,第一拍手腕由外向里轉,第二拍手腕由里向外翻掌。幼兒學做起來即無興趣又很費力。但是如果告訴幼兒,現在你到果園里抓住了樹上的一個大蘋果,想把蘋果摘下來必須轉動手腕擰一下。或者練習站立時,如告訴幼兒站直,它可能會站不好,那麼你告訴他們象小棍一樣或象鉛筆一樣,他們會做得很好。所以說語言講解法是極為重要的一點。
四.選材要恰當 選材是學習舞蹈的一個很關鍵的環節,如果選材不當,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1、選定的舞蹈內容要適合兒童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幼兒舞蹈必須是幼兒的,亦即幼兒天性的寫照,不要讓幼兒舞蹈帶上成人的痕跡,要表現出幼兒的天真稚氣、純潔可愛。 2、選材要考慮學生的身體素質和表演素質。就像歌手選擇適合自己演唱的歌曲一樣,要適合自己的聲音條件和風格特點,量身定做,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比如說,你編排或選擇的內容構思很美,難度很大,超過了孩子們的能力,也會弄巧成拙。 3、再有幼兒舞蹈和少兒舞蹈的選材也有很大區別,幼兒的選材要活潑可愛,突出他的動作、表情的天真稚氣;而少兒的選材從心理和生理的角度來看,表演內涵要豐富一些,動作表演技巧要大一些,簡單的「比劃」就不會可愛,也不適合這個階段幼兒的審美需求。 4、另外,總體上要選材要新穎,具有時代氣息,從體裁到表演形式都要有所創新,包括對舞蹈語匯、動作的創編都必須獨巨匠心,不能成人化、呆板。在幼兒眼中,大千世界,新奇無比: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只要我們站在幼兒的角度,去感知事物的特點, 分析處理人和物,最後加以直觀表現,就會產生藝術化的童趣。例如,舞蹈「姥姥門前看大戲」以一首童謠入手:「拉大鋸、扯大鋸,姥姥門前唱大戲……」講述了一群天真活潑的小姑娘經過「抗爭」,跋山涉水,終於興高采烈地來到姥姥門前,坐在了她們各自的位置上期盼著大戲的開幕。大戲開幕了,小姑娘們在看戲的時候各自臉上豐富的表情,反映出戲曲的精彩。看戲是源於民間的一種娛樂活動,這個舞蹈抓住了小孩子好奇、喜歡熱鬧、喜歡參與和樂於模仿的特點,所以極易引起幼兒的共鳴和興趣。 5、另外我認為幼兒園3歲的幼兒應以律動為主,簡單的舞步、舞蹈游戲和簡單的基訓為輔。 4歲的幼兒舞步可多一些,增加一些訓練的運動量,舞蹈游戲與小品相結合。 而5歲的幼兒則可以進行地面訓練、步伐組合和表演性小舞蹈。
Ⅸ 如何開展幼兒園的舞蹈教學工作
如何開展幼兒園的舞蹈教學工作
1.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有一版個或多個疑難問權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的方法。
2.「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
3.教學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達成等現象。這類案例的搜集必須事先實地作業,並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擇取有關信息,在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4.教學案例是指「由教師撰寫,或由研究人員與教師共同撰寫的敘述性的教學實踐記錄。」
Ⅹ 如何提高幼兒舞蹈教學質量
做好學前教育的幼兒舞蹈教學分析(一)家庭因素1.家長過分溺愛。當前,我國獨生子女多,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共同圍繞下,孩子成了家庭的軸心。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問題,即寵愛多,順從多,不忍心的多;教育少,要求少,給予鍛煉的更少。這樣就滋生了孩子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的強烈的個人主義的壞習慣和個性。英國教育家洛克說過:「被溺愛的孩子必定學會打人、罵人,他哭著要什麼東西的時候,他便一定要能得到,他心裡想做什麼事情,他也一定要做。這樣一來,父母自己在孩子幼小的時候,逗愛他們,把他們的本性弄壞了,他們自己在泉水的源頭下了毒葯,日後親自喝到苦水,卻又感到奇怪。因為他們的孩子長大後,這種種惡劣的習慣也都跟著到來。」⑸2.家長的教育態度不一致。在家庭成員中,教育態度上的差異與他們個人的生活經歷和受教育經驗等因素息息相關,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這種差異過於懸殊,則不利於孩子的習慣養成。在一些三代同堂的家庭,隔代溺愛的現象嚴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總是維護偏袒幼兒,甚至出現護短,成了幼兒的保護傘,不管幼兒是對是錯,他們都能以自己博大寬廣的胸懷去接受,姑息幼兒的一些小缺點;在一些三口之家,或是媽媽或是爸爸總是扮演好人的角色,使得孩子的教育很難開展;在一些離異家庭,父母雙方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存在很大分歧,幼兒往往跟著父親是一個樣,跟著母親又是另一個樣,使幼兒形成了雙重性格,不利於幼兒身心健康發展。3.家長所實施的教育沒有持續性。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不是一天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有一個反復練習,不斷鞏固提高的過程。教育家關鴻羽認為,「培養孩子的一個習慣至少要有意識地讓其堅持六個星期,才能見效。」⑹今天要求孩子這樣,明天又要求孩子那樣,或是今天對孩子的某種行為嚴要求,明天又對孩子的某種行為放鬆要求,這樣的教育是難以讓幼兒養成良好習慣的。(二)幼兒園因素1.教育機制的局限。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幼兒園的數量與日俱增,特別是在一些較為落後的鄉鎮也開始出現了托幼機構。在眾多私立與公幼兒園的激烈競爭中,要想贏得優勢,就必須迎合家長的心理,爭取的生源,讓幼兒去學習一些即得成效的知識,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幼兒的習慣養成教育。在那些較為落後地區的托幼機構,教育思想仍停留在滿足幼兒的生活需要上,只要管好幼兒的吃、喝、拉、撒就行了,至於幼兒的習慣養成教育還沒有被納入到教育內容中去。2.教師自身素質還有待提高。(1)教師沒有做好榜樣。我們的許多教師在規范幼兒的行為時,自己卻沒有按同樣的標准做到。教師在幼兒心目中的地位是神聖的,有時教師言行的分量甚至超越了幼兒的父母,從這點來看,教師對幼兒的影響是重大的。我們知道幼兒期的主要行為方式是靠模仿得來的。教師作為幼兒崇拜的對象,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幼兒模仿的對象。有的老師走路懶散,也許他班上的幼兒也跟著走路懶散;有的老師閑來喜歡坐在凳子上搖晃,也許他班上的幼兒也就跟著坐在凳子上搖晃……時間一長,幼兒就把這些模仿來的動作內化成了自己的習慣。(2)教師在實施養成教育的過程中沒有嚴格要求。對幼兒的教育應該是不斷重復,給予強化訓練,這樣才能讓幼兒得到鞏固。然而,在這些不斷重復的過程中,有的老師就把其中的一些細節忽略了。而這些被忽略掉的小細節,往往就是幼兒養成良好習慣的開始。拿最簡單的例子來說,在吃飯前我們要求幼兒洗手,其基本程序如下:捲袖子→開水龍頭→把手沖濕→關上水龍頭→擦上肥皂→把肥皂放回原處→兩手相互搓洗(包括手心、手背和手指縫)→打開水龍頭沖掉肥皂沫→雙手接水沖掉水龍頭上的肥皂沫→關緊水龍頭→雙手在水池內甩三下→摘下自己的毛巾擦乾凈→毛巾掛回原處→洗完後雙手交叉回座位準備吃飯。飯前簡簡單單的洗手分解開來竟有十四步之多。如此繁瑣的步驟,我看到有的幼兒園老師為減少麻煩,就把它省略了許多,省略後的洗手程序如下:捲袖子→打開水龍頭→把手沖濕→關上水龍頭→擦上肥皂(肥皂是用絲襪包住系在水管上的)→兩手相互搓洗(包括手心、手背和手指縫)→打開水龍頭沖掉肥皂沫→雙手接水沖掉水龍頭上的肥皂沫→關緊水龍頭→雙手在水池內甩三下→回座位準備吃飯。乍一看去,步驟好象差不多,但細一看發現,老師把擦手的程序省掉了,也許他們認為手上沾點水沒有什麼關系,而且他們知道,幼兒是會想法把那點水弄乾的(如衣服上摸摸,褲子上拍拍)。這還不算什麼,只要幼兒沒有用油畫棒畫畫,手上沒有沾上顏色,那麼,有的老師就乾脆連用肥皂這一步都省略了。還有的老師,覺得讓幼兒自己洗手很浪費時間,又容易把衣服打濕,會增加麻煩,乾脆讓幼兒排好隊,老師一個一個幫他們洗了。這樣一來,繁瑣的洗手程序就只剩下兩步了,幼兒只需伸手出去,再把手縮回來就可以了。如此教育方式,幼兒能學到什麼呢?應該是連最起碼的洗手都還不太會吧!(三)社會因素許多社會因素對幼兒習慣養成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社會中傳達出來的有些信息屬於健康的,也有些信息屬於不健康的。「幼兒由於知識經驗淺薄,認識具有表面性、片面性和情緒性,因而極易受到這些社會因素潛移默化的影響」。⑺首先,當前的電視、書刊等傳媒給幼兒造成不小的影響。以前的動畫片可以說是專門為幼兒設計的,而現在,許多的動畫片越來越成人化,成了年輕人的休閑娛樂。幼兒從一些動畫片中習得了不良行為,養成了不良習慣,對於這些動畫片到底適不適合幼兒看,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如「喜羊羊與灰太狼」、「奧特曼」、「巴拉巴拉小魔仙」等;其次,幼兒的生活環境較為復雜。現在有許多家長都愛打麻將,幼兒經常處於這樣一種「雀聲四起」的環境中,這不僅對幼兒的成長不利,還極有可能讓幼兒習得一些不良習慣,幼兒偶爾說出的粗話、臟話可能就是從麻將桌上學來的;還有一些家長,經常出入於各種娛樂場所,為了方便照顧孩子,就把幼兒帶在身邊。然而,在這些娛樂場所中,幼兒要習得不良行為習慣是非常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