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樣開展幼兒園社會領域教育
【英盛觀察】
《社會》是一個綜合的學習領域。社會學習往往融合在各種學習活動中,並滲透於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 社會學習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尤其是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的學習,往往不是教師直接「教」的結果。幼兒主要是通過在實際生活和活動中積累有關的經驗和體驗而學習的。教師要注意通過環境影響、感染幼兒。
「幼兒園社會教育是一門關於人和社會、文化的課程,離開了社會現實, 離開了幼兒熟悉的社會生活,遠離了幼兒已有經驗,這一課程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根基」。大量事實表明,與幼兒現實生活聯系越緊密的內容越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 並容易為幼兒所理解和掌握。幼兒所擁有的生活經驗非常有限,主要涉及家庭、幼兒園及常見社會機構的生活經驗, 因此,社會教育內容的選擇應以幼兒的發展為依據,應建立在兒童已有的經驗基礎上,並以各種可感知的方式呈現以擴展幼兒的經驗,使教育內容真正被幼兒所理解、接受並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繼而產生特定的情感和行為。
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的選擇應以幼兒發展為依據,這主要是因為:首先,幼兒現有的生活經驗、學習的能力,制約著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幼兒階段,幼兒所擁有的生活經驗還相當有限。主要涉及家庭、幼兒園及常見社會機構的生活經驗,教師和家長是幼兒社會學習的重要影響源。而幼兒的學習能力正在發展過程之中,幼兒處於感知運動階段,抽象思維水平還沒有得到發展。因此,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的內容應建立在幼兒已有的經驗基礎之上,適當擴展,並以各種可感知的方式呈現,以擴展幼兒的經驗。幼兒的社會性經驗培養需要家、園、社會保持一致、密切配合。 脫離幼兒的生活而進行的社會教育往往會適得其反,會培養偽君子,帶來假道德或不道德的惡果,對童年造成危害。 其次,幼兒的經驗和發展,不是籠統的,而是具體的,具有一定結構的,在選擇活動時,應考慮到這種結構,考慮到幼兒教育和發展的不同側面。幼兒有多種多樣的經驗,也有多方面的發展,一定要根據幼兒發展的需要,幼兒發展的不同側面,使教育內容更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反思幼兒園社會活動的教育,我們應該認真思考: 如何選擇社會教育活動的內容? 以何種形式呈現內容更加適合幼兒的學習?
首先, 要選擇適宜貼切的內容。其一, 與目標無關或關系不大的內容必須刪除; 其二, 所選內容應在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內,既以幼兒的心理水平為基礎,又有發展性; 其三,所選內容要有啟發性,能鍛煉幼兒的思維,啟迪幼兒的心靈。在組織內容時要把邏輯順序和心理順序相結合。邏輯順序即知識系統的內在邏輯體系,心理順序即幼兒學習活動內在的認知規律。因此,適合幼兒發展水平的課程內容應當以幼兒為中心, 以幼兒的特點和需要為出發點來制定。「有效教學始於學習者的現有知識,他們的文化實踐、他們的信仰以及他們對學科內容的掌握程度。」 其次,以適宜幼兒的發展的方式來呈現教學內容。
社會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應該特別珍視人通過體驗獲得的生活經驗。正如前蘇聯心理學家魯克所言:「個人的情緒經驗愈是多樣化,就愈容易體會、了解、想像別人的精神世界, 甚至會有『密切的情感交流』。在教育中抓住一切社會教育的契機是對幼兒園教師的基本要求。「社會教育是與現實生活緊密關聯的教育,通過真實的生活事件和生活情境, 培養幼兒的基本社會生活能力和技能,並增進幼兒的相關知識, 激發幼兒的社會情感。充分利用現實生活,在生活事件、生活活動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讓幼兒練習、實踐,只有這種結合現實生活的社會教育才能真正取得成效。社會教育強調幼兒在做中學,通過真實的體驗來學習。」
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水平是我們確定幼兒教育任務、內容、方法的主要依據。如幼兒教育多採用直觀教學的方法,操作的方法而較少用單獨講述概念的方法,就是基於幼兒思維、認識特點具有具體形象性而提出的。在幼兒教育中把游戲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也是因為游戲最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最能促進其發展而提出的。幼兒教育的任務,要求一般都較為具體、粗淺,並要切合幼兒實際生活經驗,如知識上只要求了解周圍生活中粗淺的知識,道德方面的要求多為具體的道德的行為,這些都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需求提出來的。幼兒教育的任務、內容、方法越切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就越能促進兒童發展,達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直觀的教學方法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占很重要的地位,該方法的使用有利於幼兒思維的發展。現代教學媒體的使用,為教學信息便捷、高效地傳遞提供了可能,為教學質量的提高奠定了物質基礎。一味追求形式的多樣化,卻忽視潛移默化的教育特點; 呆板的言語說教無法深入幼兒心靈,也難以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並非我們給予幼兒好的東西,幼兒就一定會有良性的感受反應,事實常常相反。因為「情感的本質就是一種感受,『自我的感受』是情感的核心」。 過分追求形式的豐富多樣, 常常使得觀摩教學活動成為教師個人的才藝展示。從某種意義而言, 幼兒更多情況下是教師手中的提線木偶,在活動過程中更多體現的是教師教的主動性、創造性,而不是幼兒的主動發現與主動學習。因此,許多教學活動常常表現出「內容是教師『想』出來的,方法是教師『做』出來的, 結果是教師『說』出來的, 而不是幼兒發展所需要的學習, 必然會浪費幼兒許多美好的童年時光。
為每個幼兒提供表現自己的長處和獲得成功感的機會,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幼兒教育中既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徵,又要考慮個別差異。年齡特徵只是某個時期幼兒表現出的一般的特徵,它是從對大多數兒童的觀察、評價中得到的,然而對於一個具體的幼兒來說,其發展水平都各有差異,這是因為各個人的先天素質不同,生活環境和得到的經驗不同,受到的教育影響不同,對於同一個班的幼兒,不可能想像他們個個發展水平都一樣。因此,在教育實踐中,不僅要考慮幼兒一般的特徵,而且要了解每個幼兒的具體情況和發展差異,根據每個幼兒的個別特徵進行不同的教育指導,只有這樣才能使幼兒教育的內容、方法真正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引起他們積極、主動地活動,促進他們的發展。總之,幼兒社會教育活動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充分關注幼兒的經驗,引導幼兒在生活和活動中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
⑵ 幼兒園社會領域教育活動的其他途徑和方法有哪些
幼兒園社會教育領域活動教學策略 一、社會教育領域的目標 1 、《綱要》中社會教育領域的目標 2001 年 7 月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 試行 ) 》 中提出社會教育領域的目標是: 「 能 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有自信心;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 情心; 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 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不 怕困難, 有初步的責任感; 愛父母長輩、 老師和同伴. 愛集體、 愛家鄉、 愛祖國。 」 每個年齡段課程目標根據《綱要》總目標歸為四大類 1. 自信心培養 2. 人 際交往 3. 行為規則 4. 民俗文化 2 、《綱要》中社會教育領域目標解讀: 《綱要》將潛移默化作為社會教育的首要特點,進一步強化了社會教育與其 他領域在教學方法和途徑上的區別。 特別強調幼兒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的培養應 滲透在多種活動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 教師還要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受到 接納、 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境, 同時把幼兒與成人和同伴的共同生活和交往作為 其社會性發展的重要資源。 《綱要》 充分認識到了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復雜性和長 期性,要求實現幼兒園、家庭、社區的協調與合作,共同促進幼兒社會性的健康 發展,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幼教工作者對社會領域課程認識和研究的進一步深化。 二、 社會教育活動具體目標的確定 1 、要參照總目標,特別是年齡階段目標制定具體活動目標; 2 、每個活動應包含社會認知、社會情感和社會行為等三個內容的教育,三者 之間的關系是遞進的; 但對幼兒來講, 重點是培養良好的社會行為, 一方面社會 行為比較具體直觀, 另一方面社會行為是指最終的目標和結果, 從而形成良好的 習慣、性格,發展和諧的個性; 3 、避免空洞的說教,目標應具體到具體的行為。 4 、生活經驗是課程內容的重要來源和依據。課程內容就是從幼兒出發,從幼 兒的生活出發。 接下來給大家講講社會領域教學的指導方法,通常有以下幾種方法: 三、社會教育領域教學指導方法 1. 實踐練習法 這是一種通過真實的生活事件和生活情境,培養幼兒的基本社會生活能 力和技能,並增進幼兒的相關知識,激發幼兒的社會情感的方法。 這種方法的 特點是充分利用現實生活, 在生活事件、 生活活動中, 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 機會,讓幼兒練習、實踐,以形成和鞏固或改變幼兒基本的社會行為。實踐練習 法是典型的做中學的方法。如值日生、自我服務、力所能及的園內公益勞動、待 人接物、解決矛盾和沖突等。 2. 調查法。 教師引導和啟發幼兒針對社會環境、社會事物及社會現象的相關問題,通 過多種途徑和手段收集相關材料,並對材料進行思考、分析,從而發現社會現 象存在的狀態,或是社會問題的原因,或是社會現象之間的聯系。幼兒社會教 育中的調查法,主要是解決「是怎樣的」和「為什麼是這樣的」等問題。因此, 調查法是以問題為先導的。幼兒通過調查,對社會生活有了感性的和較為具體 的認識。因此,調查法是幼兒社會教育的重要方法。 3. 參觀法。 社會領域中的參觀法是指幼兒進入一定的現實社會場景,通過多種感官, 感知社會現象的狀況。教師根據社會領域教育的目的與任務,組織幼兒在園內 或園外的場所,讓幼兒通過對實際事物和現象的觀察、思考而獲得新的社會知 識與社會規范的教育方法。 它能使幼兒教育活動與幼兒實際生活緊密地聯系起 來,通過身臨其境,耳聞目睹,接觸社會,接受教育。參觀法的運用必須服從教 育目的,根據教育的要求進行。 4. 表演法。 教師有計劃、 有目的引導幼兒通過身態動作、 語言及表情去體驗、 感受一定 角色的情感和行為,從而達到社會性—情感發展的目的。一般應有明確的主題。 主題可以是幼兒商定的, 也可以是教師和幼兒共同確定的。 比如: 大班社會活動 《傳遞微笑》 幼兒通過角色表演, 了解節日習俗、 體會傳遞微笑帶給別人的快樂。 一般幼兒表演的主題來自現實生活事件或藝術作品。 對幼兒現實生活的關注, 有 助於表演主題的豐富和生動,也有助於激發幼兒的表演慾望。 5. 講解法。 講解法是向幼兒說明一些簡單的、基本的知識和道理,讓幼兒了解規則及 其意義,使幼兒知道一些基本的事實,知道判斷事物的基本標准,即什麼是對 的,什麼是不對的,應該怎樣做和為什麼要這樣做。講解法不是幼兒社會學習 唯一的方法, 但是一種重要的方法。 講解法的使用有一個基本的前提, 那就是依 靠幼兒自己的探索和思考很難把握事實、 道理或規則的本質。 教師的講解有助於 降低幼兒理解的難度。 幼兒園社會教育中的講解應該是感性的、 生動的、 具體的, 關注幼兒興趣和已有經驗的。 6. 談話法。 談話法是教師與幼兒及幼兒和幼兒之間圍繞某個問題進行的思想和情感交 流。 語言交流是其核心的表現形式 。 談話法在幼兒社會領域教育的使用, 有助於 幼兒表達對社會事物和現象的經驗, 有助於幼兒形成一些正確的觀念。 一般說來, 話題與幼兒生活的關系越密切,就越具有可談性。 7. 討論法。 討論法是指教師和幼兒圍繞某個論題進行的思想碰撞或思想發散。幼兒園 社會教育中的討論有兩種性質,一是價值沖突型的討論,如誰對誰錯等;二是 多種求解可能型的,如我們如何幫助班上有聽力障礙的小朋友。這兩種討論的 相同之處是都有一個討論過程。 在討論過程中, 教師的首要作用是引導, 而不是 指導。教師參與幼兒的討論,應少問,多說,即表達個人見解,以此引發幼兒表 達個人見解,應在平等討論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 另外社會領域還有幾種特殊的方法, 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進行合理的運動。 它們是: 二、社會領域教育的特殊方法 1. 價值澄清法。 2. 移情訓練法。 3. 觀察學習法 4. 角色扮演法。 以上幾種方法不是單一存在,而是互相作用於具體的教學中,作為一線教 師應熟練掌握,根據教學需要靈活運用這些方法。 http://wenku..com/link?url=EXcFMmZ0GQ6d4mwBjjLiK0THPQwBl-_Oq3eaaOID1O 接下來,就以上幾種方法談談它們的大致的教學模式:
⑶ 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設計方案
活動設計方案:
一、提高兒童的多元文化生活。
1、通過分享不同的文化背景,如家庭習俗、語言、食物、音樂、價值觀、家庭關系、生活方式、文化慶典和國家遺產。
2、可以為兒童提供必要的技能和知識,培養他們對自己的良好接受和對他人的積極理解,了解快速變化、復雜和獨立的社會中生活的豐富性和合作性。
二、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1、願意與他人共同游戲、活動並友好相處。
2、善於與人交往,懂得問候、交談、與人合作及參與活動的技巧,掌握幾種交往策略。
3、能主動幫助弱小同伴,樂於幫助有困難的小朋友、老人和殘疾人,經常自願的與他人分享玩具、食物等物品。
三、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
1、了解一些日常生活的常規要求,培養一定的規則意識,養成按規則進行活動的習慣。
2、感受生活中規則的重要,能圍繞自己的生活、學習、游戲制定簡單的規則。
四、認真傾聽並理解任務性的語言,能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
1、有困難或需求幫助時會用適當的方式向成人表達自己的需要、想法。
2、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盡可能自己解決。
3、做事有信心,能有始有終地做完一件事。
4、了解自己周圍環境的關系,能較快地適應變化的環境,學會自己照顧自己。
五、愛父母長輩、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1、知道自己的成長與家人的關系,感激父母長輩的辛勤養育之恩。
2、了解周圍不同職業人們的勞動及與自己生活的關系,尊重他們的勞動。
3、了解祖國傳統的民俗節日,對祖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
⑷ 幼兒園社會領域在教學中應該注意什麼
在教育中,我們面對的是一群個性迥異的兒童,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喜好和生活習慣,有著不同的智能強項和思維方式,當我們的教育力求促進每孩子在原有的基礎上充分、全面發展,弘揚個性,挖掘潛能的同時,對幼兒全面、正確的認識已成為所有一切教育活動的前提。 1、尊重幼兒的主體性。首先,幼兒是一個完整的、各種能力都在發展的人。他們的生理和心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在不斷成熟和發展。其次,幼兒是一個獨立的人,每個幼兒都有其獨特的個性,有各自的需要、各自的好惡,有各自的情感世界和情感傾向。再者,幼兒是其生活、學習的主人,他們在活動中有根據自己的需求、興趣和能力選擇活動的權力和能力。最後,幼兒在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時,具有一種內在的能動的反應。但幼兒的主體性發展程度還較低,主體意識不強,並極易受環境影響。因此,教師要尊重幼兒的不同個性、不同發展水平和不同需求,努力為幼兒創造各種條件,增強幼兒的主體意識,在活動中促進幼兒主體性的發展。 2、正確理解個體差異和面向全體。關注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的原則對每個幼兒教師來說,都已不再陌生,多元智能的闡述更是從人的不同智能的角度提示了個體間的顯著差異,但現在不少教師只是將個體差異定位在不同發展水平的差異上,或者理解為孩子間智力的高低和發展程度的快慢,而忽略了幼兒在發展的不同特點上的差異。幼兒教師應能鑒別出不同的差異類型,從而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同時,幼兒教育是面向全體的。幼兒教育應面向每一個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兒童,要保證所有幼兒的成長和每一個幼兒的發展,充分體現教育的公平性和一致性。幼兒教師應認識到:面向全體從根本上說是面向每一個不同個體的因材施教,而個體差異從根本上說是每一個不同個體在全面發展上的不同差異。(二)創設發展支持性環境的能力 隨著課程的開發,環境已逐漸顯現出其在教育上的作用和價值。但目前多數教師在環境的創設中固守著一種靜態的、維持性的格局,缺少動態發展的內涵。如教室的擺布過於封閉和劃一,每個幼兒都有固定的位置,教師也有固定的集體教學的場所,這樣的環境明顯地反映出以教師為主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瑞吉歐將環境視為「一個可以支持社會互動、探索和學習的『容器』。」它賦予了環境豐富而有意義的內涵,能支持和容納一切社會的、情感的、認知的互動和發展,它至少對我們有以下兩點啟示: 1、幼兒園的環境應該動態的。動態的環境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環境中蘊含了豐富的信息和資源,能使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生成新的主題,形成新的課程;環境能展示孩子們心智成熟的歷程,能記錄和反應出孩子們成長的足跡;環境能支持幼兒園內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交往和互動。只有動態的環境才能促進這些因素的互動。 2、環境能促進幼兒可持續性發展。有效的環境能激發幼兒的認知,使幼兒處於一種的積極探索的狀態,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它能指導幼兒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中獲得對周圍世界的認知。教育要著眼於幼兒的長遠發展,為其後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因此,教師在創設環境中,應使環境具有教育的功能,利用幼兒園的每一處環境,為幼兒提供蘊含教育內涵的信息;使環境具有一定的問題情境性,讓幼兒在環境中不斷產生和探索新的問題;使環境具有一定的相關性,能將引起相關經驗的各種環境因素組合起來;使環境富有彈性,能根據孩子和成人的需要不斷變化,並鼓勵幼兒參與環境的創設。三、從課程改革需要看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方向 新《綱要》向我們展示了一種全新的知識觀,即強調「程序性知識、隱性知識」的學習和積累,這對我國一直以來的「陳述性知識、顯性知識」為主體的知識觀發出了沖擊和挑戰。知識觀的變化影響著整個課程和教學體系。此時,教師已不再是傳遞知識的中介或權威,而是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幫助者和引導者」,但不管是哪種身份,只有具有豐富的教育實踐知識和教育智慧的教師,才能滿足課程改革的需要,才能使自己在教學中,在與幼兒的互動中,從容應對幼兒拋過來的球。西方學者Ron Yang曾說過:「顯性知識可以說是冰山的一角,而隱性知識則是隱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隱性知識是智力資本,是給大樹提供營養的樹根,顯性知識不過是樹上的果實。」我們的教育往往注重的是顯性知識的獲得,因為這些知識通常是得到科學證實或檢驗的,是一種科學性的知識。但我們卻忽略了任何顯性知識的獲得和表達,都必須藉助於一定的隱性知識這一事實。而且我們獲取的顯性知識若要轉化為個體的實踐行為,必須要與個體已有的隱性知識發生聯系或交互作用才行。就如幼兒教師能從書本上清楚地了解到幼兒階段的認知特點,但在具體教學中,卻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無法從孩子當前的狀況來判斷孩子的發展水平。又如,同一教學情境下,有些教師能敏銳地捕捉到幼兒學習的興趣點或閃光點,很好地加以利用和開發,而有些教師則惘然不知所措。這種隱性知識需要教師在實踐中「親歷」和積累,並在反思中不斷提煉、升華,最終轉化為教師的一種教學智慧。蘇霍姆林斯基曾引用一位歷史教師的話:「這節課我准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用了終生的時間來備課。不過,對這節課的直接准備,或者說現場准備,只用了大約15分鍾。」不難理解,這位教師在這15分鍾里體現的嫻熟、睿智與創新,是來自他長期的積累和沉澱。課程改革要求幼兒教師從新的知識觀角度去提升和發展自身的文化素養及知識底蘊,從而能「讀懂」、「看透」幼兒的內心世界,並與他們積極互動,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創設最適宜的環境和條件。
⑸ 幼兒園小班社會領域教學活動有哪些
幼兒的社會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不是一蹴可及的,應該特別重視通過體驗獲得生活經驗。正如前蘇聯心理學家魯克所言:「個人的情緒經驗愈是多樣化,就愈容易體會、了解、想像別人的精神世界,甚至會有『密切的情感交流』。」 在教育中抓住一切社會教育的契機是對幼兒園教師的基本要求。「社會教育是與現實生活緊密關聯的教育, 通過真實的生活事件和生活情境, 培養幼兒的基本社會生活能力和技能, 並增進幼兒的相關知識, 激發幼兒的社會情感。充分利用現實生活, 在生活事件、生活活動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 讓幼兒練習、實踐, 只有這種結合現實生活的社會教育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⑹ 幼兒社會教育領域有哪些基本教學方法
1、實踐練習法
這是一種通過真實的生活事件和生活情境,培養幼兒的基本社會生活和技能,並增進幼兒的相關知識,激發幼兒的社會情感的方法。
2、調查法
教師引導和啟發幼兒針對社會環境、社會事物及社會現象的相關問題,通過多種途徑和手段收集相關材料,並針對材料進行思考、分析,從而發現社會現象存在的狀態,或是社會問題的原因,或是社會現象之間的聯系。
3、參觀法
社會領域中的參觀法是指幼兒進入一定的現實社會場景,通過多種感官,感知社會現象的狀況。
4、表演法
教師有計劃、有目的的引導幼兒通過身態動作,語言及表情去體驗、感受一定角色的情感和行為,從而達到社會性——情感發展的目的。
5、講解法
講解法是向幼兒說明一些簡單的基本知識和道理,讓幼兒了解規則及意義,使幼兒知道一些基本的事實,知道判斷事物的基本標准,即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應該怎樣做和為什麼這樣做。講解法不是幼兒社會學習唯一的方法,但是一種重要的方法。
6、談話法
談話法是教師與幼兒和幼兒之間圍繞某個問題進行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語言交流是其核心的表現形式。談話法在幼兒社會領域教育的使用,有助於幼兒表達對社會事物和現象的經驗,有助於幼兒形成一些正確的觀念。一般來說,話題與幼兒生活的關系越密切,就越具有可談性。
7、討論法
討論法是指教師和幼兒圍繞某個論題進行的思想碰撞或思想發散。幼兒園社會教育中的討論有兩種性質,一是價值沖突型的討論,如誰對誰錯等;二是多種求解可能性的,如我們如何幫助班上有聽力障礙的小朋友。這兩種談論的相同之處是都有一個討論的過程。
(6)幼兒園社會領域教學策咯擴展閱讀:
社會教育同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相比有許多自身的特點;
一:終身性。社會教育對任何人來講都具有終身性,活到老學到老對任何人來講都是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的,你有意無意都必須接受終身受教育這個現實,而積極的接受和無意識接受以及消極接受的效果是不同的。
二:廣闊性。社會教育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個角落;凡是有人的地方,社會教育就到什麼地方,這就是任何教育所不具備的也不可能實行的。但也是對專門教育最具沖擊力的。
三:層次性。從人的年齡段來分,有嬰幼兒;小學;中學;大學和成人。從人的地位和級別來分,有中央級;省部級;市級;縣級。
四:多樣性。社會教育的多樣性是社會教育最清楚明顯的特點,而清楚明顯到了被忽視的地步,這不能說是社會教育的悲哀之所在,行業的不同,地位的差異,黨政軍社團之別等等所帶來的工作.職責.任務的不同而形成社會道德品質上的不認同是最大的悲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幼兒園五大領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社會教育
⑺ 幼兒園社會領域教育教學評價要求
幼兒園社會領域教學模式
一、生活感知教學模式
1. 教學目標
讓幼兒直接深入社會生活,擴大眼界,豐富感性經驗,幫助幼兒理解事物之間的聯系;培養幼兒熱愛人民、熱愛生活的情感;使幼兒理解相關的社會行為規范,實踐有關的社會行為。
2. 程序和策略
第一環節:激發興趣。
參觀散步出發之前,教師要以簡短的談話啟發幼兒活動的願望,要告知幼兒參觀游覽、散步的地點、內容和注意事項。
第二環節:實地觀察。
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在村子裡或小街上散步,觀察人們的社會生活,有意識地提出問題引導幼兒觀看各行各業人們的勞動和交往。在參觀活動中,教師帶幼兒到達參觀地點後要重新整隊,讓幼兒有一個整齊、精神的面貌,再次提出有關的參觀要求。引導幼兒有禮貌地向接待者問好;向幼兒提出問題,讓他們帶著問題參觀,把注意力集中到觀察的主要內容上。可先參觀該單位的全貌,再有所側重地分別觀察。教師和接待人員可作簡單的介紹。
要組織好這一環節,教師還應注意:(1)參觀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工作,包括:確定參觀的內容和具體目標的要求,與參觀單位聯系,有必要時應指導接待人員寫好講話稿等等。(2)參觀過程中,要讓幼兒有充足的時間看看、想想;還要引導幼兒用適當的語言表達所見的人和事;允許幼兒提出問題,教師可以及時地給予解答或引導幼兒仔細觀察與尋找問題的答案。(3)參觀時間不宜太長,防止幼兒過度疲勞,產生厭倦情緒。
第三環節:參與實踐。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應向幼兒提出行為要求,指導行為方法,組織幼兒操作練習,幫助幼兒把所獲得的知識加以運用,使幼兒得到更真實的體驗,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參觀郵局的工作流程後,教師組織幼兒「集體寄信」,讓幼兒親自購買郵票並將郵票貼在參觀前准備好的信封上面,將信投到郵筒里。這些實際操作,讓幼兒真正獲得寄信的初步知識,鍛煉了寄信能力。
第四環節:談話小結。
參觀、游覽回園後,幼兒對參觀內容的印象還比較深,教師要及時地組織幼兒進行一次談話。這樣做,一方面可以進一步整理、加深幼兒對物的印象;另一方面,可以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幼兒對待周圍人們和事物的正確態度。組織這一環節應注意的問題有:(1)談話時,教師可以圖片、謎語或生動語言等引起幼兒回憶參觀的人和事,啟發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參觀的內容和感受最深的、最喜歡的事和物。(2)教師要對這次參觀、游覽活動作一個小結和評價。(3)提供有關材料,以供幼兒開展有關的游戲時用。
3. 教學範例及評析
參觀郵局(中班)
活動目標
1. 讓幼兒知道郵局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並通過實際操作,幫助幼兒了解寄信的過程。
2. 初步培養幼兒熱愛、尊敬郵遞員的情感。
活動准備
1. 聯系好參觀的地點並確定參觀路線。
2. 准備好報紙、雜志、信等實物。
3. 幼兒每人畫好一張畫作為信。
4. 幼兒看操作材料「參觀郵局」。
活動過程
1. 組織幼兒談話,引發幼兒對郵局的興趣。
(1)出示報紙、雜志、信等實物,啟發幼兒思考:這是什麼?是誰送來的?郵遞員的工作單位在哪兒?
(2)提出參觀的要求。要求幼兒參觀時保持安靜,仔細看郵局裡有些什麼人,他們在干什麼。
2. 帶領幼兒參觀郵局。
(1)到郵局前引導幼兒觀察郵局建築物的顏色,提醒幼兒要安靜地進去,小聲地與工作人員打招呼。
(2)帶領幼兒依次參觀蓋郵戳及分揀信件、賣郵票、買雜志、寄包裹、匯款的場所,引導幼兒仔細觀察顧客在這里做些什麼,郵局的工作人員是怎樣工作的。
(3)組織幼兒討論郵局和人民生活之間的關系,讓幼兒知道郵局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帶來了許多方便。
3. 集體寄信。
(1)每一個小朋友手裡的信要寄掉,該怎麼辦呢?請一個幼兒做顧客去買郵票,幫助幼兒認識郵票:郵票是什麼樣子的呢?它有什麼作用?告訴幼兒寄信必須貼郵票,郵票貼了就表示已付寄信費,郵票有多種面值。
(2)幼兒動手操作,練習寄信。告訴幼兒信封上寫的是幼兒園的地址,所以信是寄給幼兒園的。教師示範將郵票貼在信封的右上角,再請一名幼兒將信投到郵筒里。
4. 參觀結束,組織幼兒返園後討論,增強幼兒對郵遞員的尊敬之情。
教師:郵局裡有那麼多信件、報刊、雜志都需要郵遞員來送,他們不管刮風下雨還是烈日炎炎,都堅持送信、送報,他們很辛苦,他們的工作也很重要。
註:此範例選自幼兒園課程指導叢書《社會》中班.虞永平主編.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7月第3版第87頁。
評析
利用現實生活環境對幼兒進行教育,這是本活動的最大特色。讓幼兒在大自然、大社會中學習,在身臨其境中獲得關於郵局的感性經驗。在參觀過程中,教師能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去觀察、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幼兒。例如,鼓勵幼兒主動地向大人打招呼,主動地看一看、問一問、聽一聽、做一做,這既培養了幼兒大膽與成人交往的能力,又使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得到了提高,激發起對郵局工作人員勞動的尊敬之情。這樣的活動,將給幼兒留下深刻、美好的回憶。
二、情感陶冶教學模式
1. 教學目標
通過創設情境,啟發幼兒聯想,誘發新的情緒體驗,使幼兒與現實中、情境表演中或作品中的人物心心相映、情情相通,在心靈深處產生強烈的共鳴並作出反應,從而使幼兒在遇到類似的真實情境時,更容易產生移情,作出親社會行為。
2. 程序和策略
情感陶冶教學模式包括情感激發、情緒追憶、情感換位和實際行動四個環節。
情感激發也叫認知提示,指通過成人的言語提示,組織幼兒通過討論、繪畫、唱歌、游戲、表演等形式,幫助幼兒辨別各種不同的情感及其面部表情,理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中的想法、觀點和情感,促進幼兒辨別他人情感、設想他人觀點及進入他人角色能力的發展,進而促進幼兒認知水平和社會理解水平的提高,為產生移情奠定認知基礎。
情緒追憶是運用言語提示喚醒幼兒在過去生活經歷中親身感受到的最強烈的情緒體驗,引起他們對情緒體驗產生的情境、原因和事件的聯想,加強情緒體驗與特定社會情境之間的聯系。
情感換位是提供一系列由近及遠的社會情境,讓幼兒分析討論和扮演角色,從而使幼兒轉換角色去體驗某種情緒、情感狀態,並促進其角色轉換能力的發展。
通過情緒追憶和情感換位,幼兒得以把過去的情緒、情感體驗遷移到相應的社會情境之中,使自己置身於其中,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體驗或設想他人正在體驗的情緒、情感,從而產生移情。
實際行動是組織幼兒將自己移情的體驗表達出來,與同伴、老師進行交流,再由幼兒或教師小結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關心話語或將採取的一些行為方式。在這一步驟中,教師是指揮,幼兒是主體。教師指揮幼兒操練,要注意操練的實效性,力求形式多樣。①應用性操練:教師根據活動前的預想提供幼兒抒發感情、作出積極行為的情境,讓幼兒實際做一遍。例如在「關心生病的小朋友」活動中,請幼兒按意願選擇「關心病人」的方式,參加相應的小組活動。②表演性練習:表演性練習包括事例分析和行為練習,即先舉出假設的各種典型的社會情境或事例,或通過欣賞、表演兒歌等,讓幼兒分析出在該種情形下怎樣做才能給別人帶來歡樂,並根據幼兒的提議,讓大家輪流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表演,從中體驗不同的情感。教師應鼓勵幼兒用動作和表情進行表演練習,使所學新知逐步深化,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大班社會活動「他為什麼哭」的最後一個環節中,教師讓幼兒扮演「哭的人」與「關心者」,幼兒在表演中抒發了關心他人的情感,體驗關心他人的行為。
3. 教學範例及評析
關心生病的小朋友(大班)
活動目標
體驗生病的小朋友的情緒、情感,學慣用各種方式關心、幫助生病的同伴。
活動准備
錄音機、空白磁帶、信箋、筆、製作禮品的材料等。
活動過程
1. 引出情境。
(1)用「點名」的方法讓幼兒意識到某個小朋友缺席。
(2)請幼兒猜測小朋友缺席的原因。
(3)此時,事先安排好的一位教師來班告知小朋友因病請假一周的消息。
2. 啟發提問。
(1)你生病時是怎麼樣的?心裡會感到怎麼樣?會想些什麼?為什麼?
(2)現在小朋友生病在家,他心裡會怎麼樣?
(3)人在生病時最需要的是什麼?
3. 分組討論:怎樣幫助生病的小朋友?
4. 請幼兒按意願選擇「關心病人」的方式,參加相應的小組活動。
(1)幼兒口述,教師代筆,共同給病人寫一封問候信,送上大家的祝福。
(2)把自己想與病人說的話錄音,通過錄音帶把問候和快樂傳遞給病人。
(3)為病人製作一些有趣的小禮品,祝他早日康復。
5. 教師把寫好的信讀給幼兒聽,並讓幼兒聽錄音、看禮品,對孩子們的每一種「關心」予以表揚和鼓勵。
6. 活動結束,推舉一名幼兒代表隨有關教師把信、錄音帶、小禮品轉送給生病的小朋友。
註:此範例選自《幼兒教育》(浙江)1996年1月第23頁·劉風琴「關心生病的小朋友」
評析
該活動改變了品德教育流於說教的方式,巧妙地運用移情訓練法引導幼兒結合實際生活事件設身處地地體會生病的同伴的心情,為生病的同伴著想。活動一開始,教師以點名方式讓幼兒知道某個同伴因生病沒能到幼兒園參加活動,並用提問引導幼兒回憶自己生病的經歷或想像生病時的心情及想做的事,促使幼兒實現情感換位,即轉換角色去體驗特定的社會情感和事件並產生移情;做到急生病小朋友之所急,想生病小朋友之所想,在理解生病同伴心情的基礎上,紛紛表示願意通過寫信、送禮品、說安慰話等具體行動來關心生病的同伴。最後,教師運用鞏固深化的方法,讓幼兒把想法付諸實踐,強化行為練習,使幼兒正確對待情景中他人的情緒反應並採取積極的行動。
三、角色扮演教學模式
1. 教學目標
幫助幼兒了解人際關系及不同角色身份,學習以適當的行為方式進行溝通,從而掌握互助、合作等友好交往技能,發展語言交流能力和想像力,使幼兒實踐和嘗試自己解決社交問題的辦法。
2. 程序和策略
(1)創設情境
情境創設應力求真實、生動、有人有景,可以用電化教具配合,也可以用畫板或口技代替。場景布置及道具應盡量簡單,化裝只要突出人物身份的主要特點,能使幼兒看懂就行。如需幼兒扮演角色,應先物色人選,組織排練。活動開始時,教師要用語言向幼兒介紹場景(什麼地方)、角色和主演者,以引起幼兒觀看錶演的興趣,並向幼兒交代任務,提醒他們仔細觀看錶演者的表情、動作,記住表演內容,以便在觀看後討論。
(2)表演
為了使全體幼兒都看清楚表演內容,表演者要面向全體幼兒,表演速度適中;可以完整表演,也可以分段表演。
(3)討論明理
觀看錶演後,教師應圍繞活動目標有重點地提問,引導幼兒討論評價表演中人物的言行,激發某種情感,提出今後行為的選擇建議,提高幼兒的社會認知水平和判斷能力。討論時,教師要尊重幼兒,讓他們暢所欲言,提出不同看法。通過幼兒自己的活動,思考得出正確的結論。討論的基本形式主要是小組合作形式,在此基礎上全班交流,甚至展開爭論。在應得出一致意見的問題上力求取得一致,在允許有不同意見的問題上一定不要強求一致。要鼓勵幼兒談出帶有個人情感的理解,鼓勵創新。
(4)學習表演
幼兒有模仿和表演的興趣,在這一階段中,教師要組織全班幼兒分組、分角色進行表演,從而鞏固在活動中獲得的行為規范。有時可讓部分幼兒參與表演,其他幼兒再次觀看,這要依據具體的活動內容和教學環境來定。幼兒通過表演,進一步判斷道德行為,在親身參加表演中更好地掌握道德行為要求。
3. 教學範例及評析
小記者(大班)
活動目標
1. 提高幼兒與人交往的能力。
2. 培養幼兒與人交往時能主動使用禮貌用語的習慣。
3. 培養幼兒樂意了解和關心自己能理解的社會新聞。
活動准備
1. 事先排練「記者采訪」的情景表演。
2. 與全班幼兒人數配套的玩具小話筒、各種社會角色服飾。
活動過程
1. 幼兒觀看情景表演,初步了解記者職業及采訪的基本過程,懂得與人交往時要主動並採用禮貌用語。
(1)向幼兒提出觀看要求。
(2)幼兒觀看情景表演「記者采訪」。
(3)教師圍繞表演內容提出有關問題,引導幼兒結合生活經驗討論怎樣做好一名記者。
2. 引發幼兒學習當小記者的興趣,並樂意向別人了解自己所關心的社會新聞。
(1)教師提出「假如你是一名記者,你想采訪哪方面的新聞」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2)請個別幼兒學做小記者進行采訪。
(3)師生共同評價幼兒的采訪表現。
3. 開展「小記者團」實踐活動,提高幼兒與人交往的能力。
(1)幼兒分組扮演小記者及各種社會角色進行采訪活動。老師巡視,鼓勵每個幼兒都參與活動。
(2)全體幼兒扮演小記者 ,對現場聽課老師進行采訪。
4. 小結活動情況。
活動延伸
1. 在角色區中讓幼兒玩「小小記者」游戲。
2. 在語言區開展「新聞發布會」活動。
註:此範例選自汕頭兒童福利會第三幼兒園大二班2000年11月22日公開課,由陳若瑾老師設計。
評析
表演活動給了幼兒直觀模仿的榜樣,也給幼兒提供很好的實踐機會。
該活動一開始,幼兒觀看情景表演,直觀地初步了解記者職業及采訪的基本過程,懂得與人交往時要主動並採用禮貌用語,如「你好」,「請問」……然後,教師圍繞表演內容提出問題,引導幼兒結合生活經驗討論怎樣做好一名記者。交流後,教師以「假如你是一名記者,你想采訪哪方面的新聞」引發幼兒學習當小記者的興趣,激發幼兒樂意向別人了解自己所關心的社會新聞的情感,再請個別幼兒學做小記者進行采訪。師生通過評議,使幼兒進一步明確如何當好小記者。讓全體幼兒分組扮演小記者及各種社會角色進行采訪活動,這使全班幼兒都有實踐機會,提高了幼兒與人交往的能力,實現了活動目標。最後,全體幼兒扮演小記者,對現場聽課老師進行采訪,再次鍛煉了幼兒當小記者的能力,使幼兒獲得的知識得到鞏固。
四、實際練習教學模式
1. 教學目標
讓幼兒在「做中學」,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及交往能力,幫助幼兒內化道德規范、行為准則。
2. 程序和策略
(1)激發願望
活動開始,教師可出示實物、圖片等直觀教具,並以簡短的語言激發幼兒對某一問題的探討興趣,激起幼兒參與實踐練習的願望。例如,在《做事有條理》活動中,教師出示一堆零亂的物品,引發幼兒整理的興趣,並問:「小朋友,你們看這張桌子上有什麼東西?這些物品放得怎麼樣?讓我們來把這些東西整理一下,好嗎?」這樣自然而然地激起幼兒參與練習的願望。
(2)方法學習
在這一階段中,一是要組織幼兒討論、交流某一情境中的行為要求,通過概括,讓幼兒知道怎樣去行動。如在「我們是小主人」活動中,教師把幼兒討論的結果進行小結,使中班幼兒懂得「當小班弟弟、妹妹來做客時,我們要當好小主人,可以先作自我介紹,說說自己的名字、班級,再帶領客人參觀我們的教室,和他們一起游戲」。二是請部分幼兒根據教師創設的情境嘗試正確的做法,其他幼兒觀看台上幼兒的做法後進行評價,從而學習正確的行為方法。例如,在「做事有條理」活動中,讓部分幼兒嘗試整理物品,其他幼兒通過觀察、思考、評價而懂得整理物品的正確行為程序,即「大的物品放在下面,小的放在上面,這樣才整齊有序,便於搬動」。
(3)行為練習
獲得一定方法後,即讓幼兒練習,教師巡迴觀察。可將幼兒分成小組展開練習,互相觀察,看行為是否合乎要求,教師針對幼兒練習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提出糾正方法,同時讓行為准確無誤的幼兒上台示範,使幼兒對行為要求有更明確的了解。此外,應盡可能組織幼兒在游戲中、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行為練習。
(4)小結評價
教師要對活動的主要內容和幼兒的練習情況進行小結評價,同時,向幼兒提出活動後的練習要求,使教學延伸至課外、園外。只有這樣,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逐步形成。
3. 教學範例及評析
我們是小主人(中班)
活動目標
1. 使幼兒初步學會熱情主動地招待小客人,激發幼兒做小主人的自豪感。
2. 引導幼兒初步學會正確使用禮貌用語,培養幼兒與人交往的最基本的能力。
活動准備
1. 「大帶小」活動准備。
2. 布置環境,准備好錄音機、音樂磁帶。
3. 與幾位同一個月過生日的孩子的家長取得聯系,准備一個大蛋糕。
活動過程
1. 組織幼兒討論:怎樣做小主人?
教師:今天有幾位小朋友一起過生日,我們要請小X班小朋友來做客,我們應該怎麼做小主人?
(1)請幼兒分組討論,教師傾聽。
(2)每組請一名幼兒代表發言。
(3)小結:當小班弟弟、妹妹來做客時,我們要當好小主人,可以先作自我介紹,說說自己的名字、班級,再帶領客人參觀我們的教室,和他們一起游戲。
2. 開展「大帶小」活動。
(1)全班小朋友在教室門口迎接小客人,每位小朋友帶一位小客人。
(2)在輕松的音樂聲中,幼兒自由活動、游戲。
(3)生日聚會開始。
教師宣布生日聚會開始,請大家說祝福語,集體唱生日歌……
請小主人帶小客人洗手,端點心,送開水。大家吃蛋糕。
(教師提醒小主人照顧好小客人。)
(4)生日聚會結束,全班幼兒歡送小客人出門。
活動建議
1. 小班可同時開展「我是小客人」的活動。活動之前,小班教師也應提出有關要求。
2. 利用午餐前的時間進行小結,讓幼兒談談自己是怎樣做小主人的。
3. 堅持在元宵花燈會、六一游戲會以及娛樂活動中開展「大帶小」活動。
註:此範例選自幼兒園課程指導叢書《社會》中班.虞記平主編.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7月第3版第1頁.
評析
幼兒期教育的特點是「養成教育」。該活動讓幼兒「在做中學」,大部分時間幼兒親自參與實踐練習,豐富了幼兒的直接經驗,使幼兒掌握了當好小主人的一些行為要求,有助於良好行為的養成。首先,活動一開始,教師就創設了「請小班弟弟、妹妹來我班做客」的情境,激起幼兒討論「如何當好小主人」的興趣,然後,教師將幼兒交流的意見進行小結,使幼兒明確當好小主人的行為要求。接著,教師組織幼兒開展「大帶小」活動,在輕松的音樂聲中,「小主人」帶「小客人」一起進行生日聚會活動,身體力行照顧小客人的行為要求,幼兒的情緒達到了高潮,體驗到了做小主人的自豪感,順利實現了教育目標。此外,向幼兒提出活動後的一些行為要求,有助於幼兒將當好「小主人」與當好「小客人」的禮貌行為變成良好習慣。
五、藝術感染教學模式
1. 教學目標
開闊幼兒的眼界,豐富幼兒的社會知識,提高幼兒的語言理解能力,使幼兒理解和掌握寓於藝術作品中的社會知識和行為要求。
2. 程序和策略
(1)欣賞藝術作品
這里所說的藝術作品是指文學藝術作品,即詩歌、故事、散文等。教學一開始,教師給幼兒生動流暢地講述故事或有感情地朗誦散文、詩歌,使幼兒在欣賞文學作品中受到感染。講述故事或朗誦散文時,教師可配以掛圖、幻燈、實物、圖片及音樂等,幫助幼兒理解文學作品內容。為了使藝術作品更好地發揮教育作用,教師應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活動前教師應精心選擇幼兒感興趣的、健康的、有益的、有啟迪性的作品;二是根據幼兒對語言的掌握和理解程度適時講解啟發。對於作品中表現的主題要重點予以提示,使孩子更好地從中領悟道理。
(2)討論小結
社會教育活動中讓幼兒欣賞文學藝術作品的目的是為了使幼兒明理、激情,進而導行。因此,欣賞藝術作品後,教師應圍繞教學要求提一些問題,讓幼兒圍繞問題進行討論,從而明白蘊藏在作品中的某個道理,激發良好的情感並影響其以後的行為。討論時,教師要尊重幼兒,鼓勵他們暢所欲言,提出不同看法。討論後,教師要進行小結,引導幼兒得出正確的認識,對幼兒提出行為上的要求。
(3)聯想深化
教師要適當地拓寬活動內容,引導幼兒對從作品中所學的知識(道理)從內容、形式、范圍多角度進行認識、理解,達到開闊視野、發展思維、豐富知識、增強能力的目的。這一階段可引導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或對一些社會現象進行議論,以促進道德知識進一步內化。教師列舉有關事例時可以適當結合圖片等直觀教具,讓幼兒通過聯想深化認識。例如,在大班「做個守信用的孩子」活動中,教師在幼兒討論《波波和樂樂》作品的基礎上,開拓幼兒的思路,讓幼兒分析另外兩個事例,使幼兒能進一步領悟蘊涵在作品中的道德知識,明辨是非,並以此指導自己的道德行為。
(4)創作實踐
幼兒掌握了一定的道德知識後,教師可組織幼兒開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創作實踐活動,讓幼兒把學到的知識加以運用,培養良好的行為。例如,在「三隻想生病的小狗」活動中,教師組織幼兒為媽媽開個「小小音樂會」,在音樂會上讓幼兒唱有關愛媽媽的歌,並且將自製的禮物布置在媽媽的照片旁。這些活動可以激發幼兒愛媽媽的情感,讓他們懂得愛媽媽的一些實際行動。
3. 教學範例及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