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大全 > 品德與社會滲透環保教學計劃

品德與社會滲透環保教學計劃

發布時間:2021-02-10 22:09:44

1.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

請問是蘇教版的?還是?
蘇教版的:
一、教材內容分析
該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
本冊教材共有五個單元,每個單元下設了3—5個主題,各單元體例結構如下:
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
提示語:一般作為對某個話題的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開展相應的活動。
旁白:作為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為前後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為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方向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
情境對話:一般是經過錘煉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得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
圖標: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啟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閱讀、製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學習過程、呈現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慾望。
空白框:啟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二、教學要求
1、通過引導學生感受來自親人、老師、社會的關愛,體會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可貴,樹立「生命至高無上」的觀念。同時,幫助學生樹立自信,正確對人生的艱難與挫折,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期待,勇敢地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努力。
2、引導學生通過游戲規則和學校紀律,認識到規則的重要性,懂得規則就是通過約束我們的行為,為我們的生活、學習服務,從而願意自覺地遵守規則。簡單了解《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少年兒童有關的法律法規,學習運用法律保護自己,初步養成守法意識,並能自覺遵守活動規則和學校紀律等。
3、知道近代以來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國人民,尤其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救亡圖存的抗爭事例,愛戴革命先輩。通過這些歷史激發孩子們的憂患意識,從而激勵他們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富不忘本,為實現振興中華的偉大目標而不懈努力從小樹立奮發圖強的愛國志向。
4、通過調查、訪問、動手體驗等活動,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科技創造新生活」。注意通過生動的事例,深入淺出地幫助學生懂得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的含義,認識到科學必須為造福人類服務,初步樹立科學的道德觀,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5、幫助學生形象地感受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建設領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讓學生了解中國經濟對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的事實,從而產生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同時知道我國多加入的一些國際組織,了解這些國際組織的作用。
三、教學措施
(一)必須注重與學生和社會的聯系
1.教材的編寫不可能是針對所有學校學生,以所有學生的社會生活為基礎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中強調「必須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強調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這就意味著教材的使用必須與學生和社會聯系起來。所以教材僅僅是教學的「範例」。
2.教材的呈現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課本那樣提供了教學的大致過程。《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社會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與社會》教材的必須開放。開放性的課本內容勢必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補充,使教學加強與學生和社會的聯系。
(二)必須注重學生的實踐
實踐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規律。人的德行必須在自然的活動中形成,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個規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說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靈的,是不能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學生的自我反省,讓導行落到實處。
四、評價的方式
評價方式:本課程採用多主體、開放性的評價,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或綜合運用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與家長、社會參與評價等方式進行評價。
五、學生輔導
1、注重全班學生整體發展和提高,採取抓兩頭促中間的辦法。
2、與潛能生談心,幫助他們樹立信心,進行自我轉化。
3、採用個別輔導與小組輔導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潛能生的輔導。

謝謝,望採納

2. 求科教版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

3. 如何滲透小學階段環保教育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的生活習慣和技能,3歲前形成50%,6歲時形成30%,其餘20%是在20歲前形成的。少年兒童精力旺盛,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強,如果從小受到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教育,培養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並養成自覺保護環境的習慣,長大後無論走到哪裡,無論做什麼工作,自覺調整自身環保行為的意識就強一些。因此在中小學各學科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是每個人自身存在的需要,是整個社會發展的需要,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需要。
目前,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世界許多國家在中小學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環保教育活動,以期培養出懂得環保知識、具有環保意識、能採取適當行為保護環境的未來公民。我國義務教育大綱中也明確提出要重視環境教育。我國實施環保教育的主模式,是在學校各科教學中融進環境教育。中小學的各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強的思想性,不同的學科內容與環境教育主題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涉及各地的風景名勝、珍奇動植物等,目的是讓學生對自身所處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產生喜愛之情,從而能自覺地對造成這些破壞或傷害的人和行為加以防範和抵制,以保護環境和美化環境為己任。
我認為,在中小學各學科中滲透環保教育,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讓學生認識到我們的家園被污染的嚴重性。

現代工業文明造就了人類輝煌的物質現實,但是,由於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環保意識的淡薄、對大自然過度的
開發和利用,造成了一系列問題,諸如水和大氣污染,土地沙化,沙塵暴頻繁,溫室效應加劇,世界各大城市酸雨日益增多,珍稀動物數量減少,我國黃河中下游水質惡化並長期斷流,長江下游江面上漂浮物長達幾公里,生態已經嚴重失衡。面對如此多的惡化現象,有識之士在高聲吶喊:「我們的眼淚將是地球上最後一滴水!」「人類只有一個地球!」「還我一片潔凈的藍天!」「把綠色還給大地!」這是當代社會對於眼前生態現實的深切關注。面對此情此景,在目前的學校教育中,如何滲透環保教育,如何使生態環保教育由口頭上的道理轉化為生活中的實踐,如何使被動性知識轉化為主動性的意識,實在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其次,在中小學各學科中要滲透環保教育。

1. 在語文學科中滲透環保教育。
目前小學的語文教材編進了不少有關環保題材的課文,有贊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古代山水田園詩,如《山行》、《絕句》《游園不值》等,那和煦的陽光、清新的空氣,那峻峭的山峰、激流的江水,無一不流動著人與自然和諧的旋律。還有現代寫景散文如《北大荒的秋天》、《九寨溝》等,人與自然組成了一幅和諧完美的畫卷,讀來令人心曠神怡。優美的環境能陶冶人的情操,能改變人的思想,進一步說,能改變人的行動。換個角度講,這正是語文課程的實用功能的體現。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理論聯系實際,有針對性地滲透環保教育,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吸引學生參與環境教育活動,思考環境問題。根據學生所在地的實際環境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環境教育。
2. 在思想品德學科中滲透環境教育。
如在小學五年級思想品德教育中就有《長江,黃河――我們的母親河》內容。教師可收集資料,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設施為學生講述有關環保方面的內容,先讓學生欣賞《長江之歌》和《黃河頌》,進入美的意境,激發他們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大自然的感情。然後出示一幅幅黃河長江被污染的圖片,設疑置問,引導學生自己進行分析討論,得出長江黃河被污染的原因。最後分組讓學生討論治理污染的措施,從而增強環保責任感,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大自然,明了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樹立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
3. 在其它學科中滲透環保教育。
在中小學的各門學科中都有有關環保教育的內容,教師要對各學科(數學、英語、科學、美術、音樂)的內容進行分析、歸類,選出有關環境保護的篇目,適當地進行補充和擴張。精心設計教案,使這些課文的教學與環境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中接受環保教育。樹立環保意識,達到滲透環保教育的目的。

最後,學校要因地制宜,營造校園的環保氛圍。

1. 利用《學生守則》培養學生的環保習慣。
通過對《中小學生守則》背誦等形式,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讓學生在校園里節約用水,節約用電,節約用紙,愛護花草樹木,研究節水措施,自覺抵制不愛護花草樹木的行為,自覺地回收垃圾,並鼓勵學生出謀獻策,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實行全員參與,做好環保工作。
2. 利用主題節日,開展環保教育。
學校可結合少先隊活動,利用各種主題節日,如一年一度的「植樹節」、「愛鳥周」、「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糧食日」等開展環境宣傳教育,督促學生發倡議,出計劃,定措施。在校內開辟環保專題宣傳欄,讓孩子們從感性的認識和自身活動中積極、輕松、自然地接受環境教育,使全校師生養成不亂扔雜物、不大聲喧嘩、不隨地吐痰等良好的行為習慣,激發師生的環保熱情。
總之,環保教育任重道遠,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凈化美化校園,為營造和諧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而努力。

4. 二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物質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與提高,各行業的競爭也日趨激烈。我們的教育事業要想穩中求進,就要改革、創新、鑽研、探索、積累,希望與挑戰並存,這就要求我們提高教育質量和完善教師自身素質。根據課程特點,制定本學期教學計劃如下:
一、學情分析
本級五個班已經打交道三個學期,對學生情況有了大體的了解。學生活潑可愛,上進心、求知慾、對生活、學習興趣都充滿了激情,學生的主題作用能充分發揮,學習比較投入,師生配合默契,這些對提高教學質量都是良好的基礎。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還需要加強培養,共同形成和諧、積極、熱烈的學習氛圍。但由於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強,知識面窄,這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身邊的人和事,開展積極有益的各種活動,對學生進行全面的養成教育。
二、教材分析:本冊教材分為五個單元,有如下特點:
1.教材在呈現形式上,從兒童視角出發,通過大量的圖畫、照片、學生作品等鮮活的樣式,給孩子一個耳目一新的感覺。從兒童自身出發,運用兒童語言、對話、旁白、提示主題文字等形式,讓兒童置身其中,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可讀性與啟發性。
2.教材在知識結構上,每個單元下設若干二級主題、三級主題,各活動主題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整體地為單元主題服務。每個單元內容結構呈樹狀分布。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基本線索設置主題。
3.教材在內容特點上,突出了學生的「生活性、活動性、啟動性、開放性、」等特點。
4.教材在實現教育目標上,各單元設計既有各自比較明確的設計意圖和側重點,具有發散性,自我性,又按照兒童與自我、兒童與社會、兒童與自然的結構排列,由低到高循序漸進,由近有遠螺旋上升。能夠較好地實現情感態度、行為與習慣、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等綜合的課程目標。
5.在教材內容和組織形式上,注重了與高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銜接,注意了與其他課程的相互配合。
三、教學目標:培養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
(一)情感態度方面
1.愛親敬長、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2.珍愛生命、熱愛自然、熱愛科學。
3.自然、誠實、求上進。
(二)行為與習慣方面
1.初步養成良好的生活、勞動習慣。
2.養成基本的文明行為,遵守紀律。
3.樂於參與有意義的活動。
4.保護環境,愛惜資源。
(三)知識與技能方面
1.掌握一些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識和勞動技能。
2.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的自然、社會等有關的常識。
3.了解有關祖國的初步知識。
(四)過程與方法方面
1.體驗提出問題,探索問題的過程。
2.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探索活動。
四、教學措施
1.充分體現教學的生活性,遵循兒童生活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系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和游戲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體現道德寓於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
2.遵循教材開發性的特點,重視本課程面向兒童整個生活世界。重視地方、學校、教師與兒童的創造性。在教學中積極探索教材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其他生活空間的方法,使其教學寓於生活。
3.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對兒童進行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為兒童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實際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他們在價值多元的社會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確價值觀打下基礎。
4.積極鼓勵兒童直接參與主題活動,游戲和其它實踐活動,使兒童通過活動、動手動腦,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

5. 未來出版社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

我也再找,有了麻煩告訴我。謝謝!

6. 如何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滲透創新教育

近年來,錢學森之問叩響了中國教育沉重的大門,從而掀起了一場關於如何培養傑出人才的大討論。人們普遍承認,中國教育生病了,專家和民眾開出的葯方很多,不乏高見。我個人覺得,傑出人才就像是金字塔的塔尖,其他一般性人才是塔基,只有這個塔基足夠堅實,才能為傑出人才的涌現提供支撐。培養傑出人才需要倡導創新教育,培養一般性人才同樣需要倡導創新教育。
我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能在自身的教學領域對創新教育作何探索呢?我覺得,在寫作教學中滲透創新教育是比較適宜的,可以有以下幾條較為可行的路徑:
一、改革習作評價標准,凸顯「創新」的關鍵地位。
寫作本質上是一種創作活動。寫作的目的在於生產文章,這些產品由不同的大腦生產,必然會體現創作者的特性。這些特性是創新的表現,我們如何評價?怎樣在重要考試的評分標准中更好的體現這一特性?
眾所周知,語文作文評分標准,特別是中考高考中的作文評分標准具有強大的導向作用,而就目前的現狀來看,各地的作文評分標准,對其他的評分項目較為重視。我查閱了廣州市某年的中考作文評分標准,發現其有四大項,有「內容」、「結構」、「語言」、「文面」,下轄相應的評分細則,如一類文的具體要求有:「切合題意」,「中心突出」,「內容充實」,「情感真摯」;「語言准確、生動、流暢」;「結構嚴謹」,「條理清晰」;「卷面整潔」、「字體工整」。其中,沒有一項評分標准明確指向對學生創新能力的考查。我們都知道,創新才是一篇文章的靈魂所在,否則其他表面功夫做得再完美,也掩飾不了內在的蒼白無力。
不過,就我個人了解到的情況而言,小學階段的語文習作評分標准受中考、高考的影響不是特別大,天河區小語試行的習作評價標准也沒有中考、高考那麼明確細致。我認為,我們可以在習作評價體系中樹立「創新」的關鍵地位,引導師生們重視「創新」。雖然升入中學要面對另一種評分標准,但兩者之間的共性要大於差異性,能很好的體現「創新」的文章,在其他評分項目上的得分也差不到哪裡去。
一篇文章怎樣才算得上是體現了「創新」,展現個性?與眾不同?立意高遠?觀點新奇?想像獨特?文采斐然?表達巧妙?……這些似乎都可以算是「創新」的體現,而這一評分項目如何細化,我覺得還要進行更充分的論證,限於篇幅,本文對此不做深入的探討。
二、 小學階段的習作訓練內容必須重新定位。
現行的小學語文課程標准中,把小學階段的習作練習主要劃分為「寫實」與「想像」兩大類。在高年級,寫實類的習作訓練更是占據了實驗教材的主體位置,我認為這是不太合理的。本來學習生活就比較單調了,想像的空間都還那麼狹窄,寫來寫去就那些人和事,太過無趣。這樣的配置更加劇了一種現狀,那就是大多數的學生不愛寫作,尤其排斥教材和試題中的寫作,其書面表達的慾望受到了極大的抑制,這非常不利於學生綜合素養特別是創新能力的提升。
愛因斯坦說過:「最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想像力。」想像力是孩子們最可寶貴的特質之一,小學階段的孩子,哪怕是高年級了,其與生俱來的想像力仍然極為豐富,好奇心極為強烈。我們應在習作中加強科幻、童話、詩歌、觀察日記等文體的寫作訓練,充分保護並提升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三、搭建習作傳播、分享的平台,為學生的思想碰撞、激發創意提供的媒介。
學生創作出了文章,在常規的習作評講課上,老師一般只能擇優、擇差進行全班的講評。現在,在前人的探索下,班報班刊(紙質版、電子版都有)成為了一種不錯的選擇。學生們可以在這個平台上,進行對比、借鑒、探討、辯論等活動,互相促進。這對於凸顯創新無疑是一股強大的推力。
根據我本人在任教班級辦班報的情況來看,學生既有競爭,也有合作,寫作熱情高漲,創作慾望得到了很好的保護。還產生了有思維碰撞的火花,有一些學生創作了長文在班報上進行連載,彼此打起了擂台,斗一斗誰的作品能得到更多的好評。
當然,班報還需要進一步的優化,比如,班報出得期數多了,紙質的班報既也不夠低碳環保不便於保存,也很難體現類似於網路「回帖」這樣的評論功能。如果班報的互動性更強的話,爭鳴的氛圍就熱烈,對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無疑更有促進作用。如何合理的充分利用新技術,把班報辦得更好,是我接下來要探索的課題。
四、重視積累。
如果過於強調創新而忽視了積累,那創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創新源自厚積薄發,小學生的知識儲備少,人生閱歷淺,來自課外閱讀的積累就顯得極為重要,老師可以為學生推薦一些能激發創造力想像力的書籍、刊物。
單調的學習生活是壓抑探索慾望的,我們還可以跟其他學科的老師合作,在科學、品德與社會、綜合實踐等課程中進行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活動。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做好活動記錄,進一步撰寫研究報告,引導其嘗試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提升思想境界,積淀對人生的感悟等等。這些,都可以歸入學生的素材積累包中,學生的閱讀所得與實踐經驗是其穩定可靠的寫作資源庫,也是非常珍貴的創新來源。

我的這些簡單的想法,可能現在還很不完善,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也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立足長遠,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著想,為國家培養真正優秀的人才考慮,我們應該努力去探索,如何才能在自身的教學領域更好的滲透創新教育。

7. 小學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計劃

8. 如何在品德與社會科學教學中滲透德育

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當今社會渴望並呼喚人性的回歸,這促使我們更加註重提高德育實效。而思想品德課在學校全部德育工作中有著各科所不能替代的獨特任務,它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導向作用。課堂教學既是學校傳授文化知識和技能的主陣地,又是德育的主渠道,兩者要相互滲透。要使這一思想教育落到實處,首先要認識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號,更不能靠生硬的灌輸。這就要求教師除了學習有關法律、法規外,還必須深入學習課程標准和教材,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把德育內容科學、靈活、生動地融會於教學過程中,把德育作為課堂教學中一個任務來完成。
一、充分利用教材,科學地滲透德育
初中新教材,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和法律教育,蘊含著極其豐富的育人因素。新課標明確提出要「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因此,德育必須深刻剖析教材,積極挖掘教材內容的思想性。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於知識之中,只有充分駕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諦。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教育的對象,這就要求德育工作必須既遵循學生認知的規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規律,理論聯系實際,增強思想品德課的教育性,這是發揮德育功能的關鍵。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內容,確定德育目標,並在課堂教學中將它突現出來。明理是基礎,導行是關鍵。因此,教師在幫助學生明確道德要求,提高道德認識,增強道德信念的過程中,要指導他們的道德行為,使學生明確具體的行為要求,並在現實生活中,知道怎樣按道德規范去行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我們身處的社會精彩而新奇,充滿著無限的情趣,但生活中也有來自方方面面的誘惑,正確地對待誘惑、利用誘惑,能使學生取得進步。十三四歲的少年正處在人生的花季,對周圍的一切充滿了好奇。在他們的思維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時,分析判斷能力還不成熟,加上社會經驗的缺乏和同齡人的相互影響,當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誘惑時,往往不知所措,很容易脫離正常的人生軌道,釀成終生遺憾。根據青少年學生這一年齡段的主要心理特點和面臨的主要社會生活,我結合七年級上冊第八課「學會拒絕」內容,和學生共同分析了可能會面臨的種種誘惑及其表現、產生的原因、帶來的危害;並為學生提供了戰勝不良誘惑的有效方法,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日常生活中實際問題,此外還要求學生實施「抗拒不良誘惑」計劃。其目的在於讓學生知行統一,將自己在思想品德課上學到的知識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
三、運用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特色是充分發揮其德育功能,講究對知識的體驗和感悟。這就要求全體主動參與,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潛移默化地對學生實施德育,比如討論式、啟發式、成果分享、自主合作探究等。常常使用表揚和鼓勵的話語,激勵學生,讓學生能夠大膽地表現自己。每一課,都盡量創設大量情景並提供廣泛的活動材料,讓學生進行活動,在活動中體驗和感悟。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有很多結論如果只靠教師口頭傳授是起不到很大作用的,這時候我就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共同思考、總結。就教學方法來說,我們採取小組合作學習法,這種學習法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大家一起學習,既要為別人的學習負責,又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是在既有利於自己又有利於他人的前提下進行學習。在這種情景中,學生會意識到個人目標與小組目標之間是相互依賴的關系,只有在小組其他成員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這就無形中讓他們從小養成嚴肅看待他人學習成績的好習慣。
四、適時抓住教育契機,增強學生自我修養、自我提升的意識和能力
運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進行教學,引導學生自己思考問題,自己去發現和矯正錯誤的心理狀態,有利於改變一味灌輸的教學模式,打破沉悶的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也體現了知行一致的原則。思想品德課本每篇課文或單元中都有社會實踐的內容,教師不僅可以利用這些內容,還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其它內容結合社會實際情況進行一些非常有效的社會實踐活動,把思想品德課的理論和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德育切實地融入進去。如在講完八年級第二課《我與父母交朋友》後,在班主任的配合下,我在所任教的8班召開了《說說心裡話》主題班會,孩子們的肺腑之言真誠而坦率,而教師的鼓勵與評價,也使每一位學生重新找到自我。課後,班上學生還積極參與學校開展的獻愛心活動。通過這些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將認知層面的道德知識上升為道德行為,進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達到知與行的統一。這就變單純的說教為精心的指導,變知識的傳授為思維的訓練,增強了學生自我修養、自我提升的意識和能力。
五、教師要不斷轉變德育觀念,提升德育能力
當前我國社會正處於全面轉型時期,德育建設面臨諸多挑戰。青少年的自我意識和權益觀念在逐步增強。教師必須以全新的視覺審視和解讀當代青少年,如要樹立「以人為本」、「愛的教育」等德育觀,具有平等和包容意識。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身教是無聲的的教育,也是最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不帶任何強制性,完全是用示範作用影響學生,帶動學生,具有極大的感染力。可以說,身教是一種最具體、最形象、最有說服力的直觀教材。因此,「打鐵先得本身硬」,我們必須重視自身建設,堅持不懈地致力於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質和業務素質的提高,才能發揮教師的表率作用。
培育自我道德發展能力是提高教師德育能力的根基。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德育能力,把握主流文化,才有資格、有底氣教育青少年。(1)從道德認知角度看,教師要有適應時代道德發展總體趨勢的知識更新能力和德育敏感性。蘇格拉底曾說:「美德即知識。」即人的行為之善惡取決於他是否具有相關知識。(2)從道德行為角度看,在新道德價值觀的指引下,教師應自覺投身於現代道德風尚的建設之中。古語雲:「君子自重則自威。」具有高尚道德境界的教師,往往受學生擁戴。教師的言談舉止、道德修養、處事方法、人格品性,會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不僅要把道德的種子播撒人間,還要讓道德生長的力量見證於自身。我覺得要學生遵守的規矩,我們自己先要做到,只有教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才能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因此,我們教師必須身體力行,走入孩子的心靈深處,用我們慈愛的目光、慈祥的笑容影響他們,用我們溫柔的話語感染他們。處處做學生的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論感化學生,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閱讀全文

與品德與社會滲透環保教學計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