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科學教師教學論文 科學課有效性教學的幾點做法(
如何實現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指小學科學課堂必須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三維目標。促使學生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每個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學生在三維目標上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指標。在教學實踐中,我認為可以採用以下五點做法。
(一)利用學生親身感觸,創設教學情境。
讓生活中的真實情境成為教學設計的有用資源。小學科學教學內容有著豐富、生動的現實生活背景,我們可以建立起「生活科學」的理念,以課程標准為指導,以教材為框架,大膽應用生活中的素材創設學習情境進行教學。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創設教學情境,可以引導學生感受科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之產生「情境效應」,它能有效地激勵起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從被動學進入主動學狀態,從而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地震》的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導入新課:課件打出字幕:新華網北京5月12日電據中國國家地震台網測定,北京時間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在四川汶川縣(北緯31.0度,東經103.4度)發生7.6級地震。接下來播放災後損失的文字、圖片和視頻。由於對這場大地震學生們非常熟悉,就使得學生在驚心動魄的事實和觸目驚心的損失數據中深深地感受到研究地震現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學生會很自然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當中去。
這樣,使我們的科學課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用鮮活生動的實例引導學生理解科學概念,使學生實實在在感到科學知識有用,體會科學知識就在身邊,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過程中。
(二)了解學生學習的起點,促使學生可持續發展。
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必須了解學生學習的起點。教學的基礎是學生的現在發展區,分析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經驗、情感和思想狀態,是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的前提和基礎。這些知識和經驗可能是下一步學習的鋪墊和助力;也可能形成思維定勢,成為下一步發展的障礙。
在《使沉在水裡的物體浮起來》一課教學中,我們分析學情後認為:學生對水中加鹽能夠增加水的浮力科學概念已經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教學了解到這一基礎,就可以把教學的側重點放在增加物體的排水體積上,做好小潛水艇的沉浮實驗上。
這一課的過程和方法目標是「讓學生親歷探究,找到使沉在水裡的物體浮起來的方法」 基於學生原有生活經驗積累,本節課就是要讓他們再度體驗和經歷這一系列探究過程。
(三)為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促進有效探究
所謂有結構的材料就是教師經過精心設計的典型教學材料的組合。「材料引起學習,材料引起活動」。教師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有結構的材料,讓學生與材料親密接觸,是科學活動中重要的環節,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途徑。這些蘊涵著典型的科學概念的材料,會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活躍起來,帶給不同起點水平的學生不同層次的體驗和經歷。
在「觀察水」的教學中,每組一套學生實驗材料:牛奶(或有色飲料)、白醋、糖水、水裝在燒杯里,准備幾根筷子用於品嘗。在教學中,如果選擇替代實驗材料一定要考慮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選擇材料不當、分發材料的時機不當等都會造成學生在探究學習中的困難,影響教學的有效性。
(四)教師的有效指導,及時反饋和評價也是有效教學的保證。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表情、肢體語言,及時了解學生理解科學概念的程度和學習的狀態,採取與之相應的教學行為:激勵性評價、調節語氣、講話的頻率及需要重復或細講等,把學生的思維不斷地引到課堂教學上來。教師如果能及時捕捉這些稍縱即逝的機會,及時、巧妙的進行激勵性評價,促進師生、生生心靈的溝通,往往會有意外的收獲。
我們還可以通過提問、分組討論等形式從學生的表述過程中,及時准確地獲得他們對問題的思考方法、思維途徑及對問題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我們在實驗課上可以問學生實驗要控制哪些因素?實驗時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麼?以及在分析實驗數據、獲取結論的過程中,當學生不能圍繞研究問題展開時,當學生在交流中詞不達意時,特別需要教師及時的有效指導。
(五)通過及時復習,促使學生鞏固科學概念。
在課的起始階段,適當的對上幾節課的科學概念進行復習;在課的結束階段,利用多種形式對本節課或單元的科學概念進行練習。練習的過程同時也是信息反饋的過程,教師可以從學生做練習的准確性和速度的快慢程度來全面獲取學生理解科學概念和掌握科學概念的情況,而後根據反饋得到的信息給予恰當的彌補和點撥,以便使學生對科學概念有一個再學習、再理解吸收的過程。適時、適度的練習能夠有效地促進三維目標的實現。
教學過程是一個鮮活的動態過程。所謂「教學有法,貴在得法」, 有效的課堂教學就是要立足於學
⑵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導入的幾種方式
【摘要】 導入是教師在一個新的教學活動開始時,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專的行為方式。導入新課是屬課堂教學過程的第一環節,好的導入能起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擬從落實導入的目的性,趣味性,啟發性等方面進行闡述,力求有效的導入,從而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的興趣。【關鍵詞】 科學課 導入 有效導入是教師引導學生做好學習新課知識的心理准備、認知准備,並讓學生明確教學內容、學習目的、學習方式以及產生學習期待、參與需要的一種教學行為。(剩餘2906字)
⑶ 小學科學教學的幾個注重方面
一、鼓勵學生敢問。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採取更適合學生發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於學生來說有的內容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松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於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贊揚他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麼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於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
二、引導學生會問。
學生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麼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於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教五年級科學第四課《根和莖》,出示課題後,引導學生質疑。問學生:誰能分清根和莖?你能說出幾種啊?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莖做了鋪墊。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於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如教五年級第八課《仙人掌的刺》一課,一個學生提到:「為什麼說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葉子呢?」其他學生聽後鬨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怎麼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通過和蓮的葉子荷葉相對比的講解,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學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葉子發生變態的原因了。
3、從矛盾之處質疑
有些課文中有看似矛盾之處,那正是編者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如第十三課《冷水和熱水》一課,有這么一個實驗:向燒杯中加入280毫升熱水(80度左右)向錐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將錐形瓶放入燒杯中,用紙板蓋住杯口,在紙板上打兩個小孔將兩個溫度計分別放入熱水和冷水中.觀測兩個容器中的初始溫度和每間隔1分鍾的溫度變化.(到5分鍾時;到8分鍾時)在實驗前讓同學說一說將要出現的結果. 同學們只說出了兩個結果:溫度一樣,熱水比冷水高一點。我說冷水比熱水溫度高點,同學們說「那是不可能的.」我說「那好吧我們來試一試再說。」同學們都非常好奇,認真的看和記錄,結果正是冷水高一點,這樣一來同學們的積極性上來了,紛紛討論為什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科學課中演示實驗的教學反思
演示實驗時目的必須明確。演示實驗要達到什麼目的,解決什麼問題,學生要學習哪些知識,培養哪些能力,這是必須要明確的問題。怎樣演示,突出哪些現象,得出正確結論,這是教師要明確的,並在實驗過程中讓每個學生都要明白,演示實驗不僅要指導學生觀察,更重要的是要啟發學生思維,分析現象,思考問題,讓學生自己去得出結論。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演示的目的
重點還應該突出,每一個實驗必須要完整。怎樣提問題。引導觀察,怎樣突出重點,在演示過程中要層次分明。才能突出重點。突出重點應明確現象間的關系。多採用對比實驗的方法。
⑷ 小學科學教學方法有哪些
根據小學科學教學的特點,可以見將教學的基本方法分為以下幾種: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演示法、實驗法、練習法等。
2.1講授法:
講授法是指教師運用口頭語言進行教學的一種方法,其特點主要是通過教師的語言,適當的輔以其他教學手段向學生傳遞知識,使學生掌握知識,啟發學生思維,發展學生能力。
這種教學方法是中學物理教學過程中應用最廣泛,最基本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有以下幾點作用:1.它即用於講授新知識,也用於鞏固舊知識;2.它既可以描述物理現象,敘述物理事實、解釋物理概念,又可以論證原理、闡明規律。教學的內容越系統,原理性越強,就越社用於這種教學方法。講授法的優點是能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使學生在短時間里獲得大量的知識信息。這種教學方法的缺點是使用講授法,學生比較被動,不能照顧個別差異,學生學習得到的知識不易保持。雖然如此,在今天信息社會里,講授法仍不失為最重要的教學方法。
在運用講授法過程當中,教師要適當地利用掛圖、板書、板畫、演示試驗等教學手段,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3】。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學習知識過程中將已學的知識牢記住。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運用講授法應當做到:
1.講授的內容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遵循認知規律。
2.講授要力求具有啟發性。
3.講授要注意突出重點,抓住關鍵。
⑸ 淺談對小學科學教學的幾點建議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准明確提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探究作為學習方式,它是一種教與學的策略。很多教師在課堂上都很重視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活動,獲得發展。但是,怎樣的探究活動才是有價值的,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深思。
有一節三年級的科學課,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液體的相同和不同。講台兩側擺滿了各種實驗材料。有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蠟光紙、小燒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學生開始試驗之前,老師提出的問題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麼不同?學生根據平時的生活經驗說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顏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覺、用途等等。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接下來,就讓學生動手做實驗。學生一下子蜂擁到講台上領取材料,想領什麼材料就領什麼材料。學生頓時忙開了,課堂上很熱鬧。聽課的老師問一個同學,你們在研究什麼呀?學生搖搖頭„„
這節課,教師准備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讓學生通過實驗發現各種液體更多的不同,體會到探究的樂趣。由於教師沒有讓學生確定自己要探究的課題,致使學生盲目地忙亂了一節課,無論是在科學概念方面,還是在科學態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東西很有限。
對於小學生來說,探究絕不等於不要教師的指導,不是完全放手給學生,有人認為探究就是讓學生獨立研究,只要老師指導了,就不是探究。那種「學生想研究什麼就研究什麼,學生想怎樣研究就怎樣研究」的做法實際上是不符合小學生學習實際的。
新課程改革重視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提出了許許多多的問題之後,該怎麼辦?這些問題是否都有研究的價值,是否都能當堂研究,學生是否具備研究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指導他們整理、篩選,然後確定研究的問題,要讓學生明確自己在研究什麼,並緊緊圍繞這個問題收集信息。
一個完美的科學探究活動,應該是「學生自己發現可研究的對象,提出問題,進行假設,擬定實驗計劃,收集相關資料,進行實驗,分析結果並進行匯報、交流」。每位科學課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完成這樣的科學探究活動。但是,真正做到這一步,需要一個能力形成的過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無目的地去操作,那麼,只能說是科學課教師失去了應有的指導作用,是「有量無質」的探究活動。
作為科學課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放慢「探究的腳步」。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根據學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設計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動。不僅要引領學生經歷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動的效果,讓學生從中在各個方面得到最大的發展。當然,在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的過程中,仍然需要依賴於學生的自主參與,緊密結合科學知識的學習,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之內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簡單地通過講授教給學生。這才是我們在科學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與「科學知識」三維教學目標的系統達成。
⑹ 小學科學教學方法有哪些
1、鼓勵學生多問「為什麼」和積極思考:小學生的一個行為特點是喜歡問「為什麼」,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加以思考。
2、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實踐探索:探究活動是觀察、分析、思考與總結的過程,對於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與問題,很多學生並不是不喜歡動腦,而是缺少正確的引導與指導。教師要盡量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探究時間與空間,關注學生們提出的科學現象,並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現象背後的科學知識。
3、將教育環境科學化:學校是學生的主要學習場所,學生在學校學習和成長,校園環境對於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培養學生科學探究意識,教師應改變嚴肅的教育環境,設計一些具有豐富意義的文化環境,讓學生置身其中並體驗科學知識帶來的樂趣
4、教學與活動服務於科學教育需求:小學生個性活潑好動,很多教師苦惱於怎麼讓小學生端端正正坐在課堂中學習,與其這樣,不如利用小學生的這一天性,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讓孩子們在實踐與思考中自主探索知識,這種方式所得出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會更加有效。同時,教學活動不應僅僅局限在課堂上,科學教育更多的應該是走進自然,走出課堂,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感受科學的神奇。
5、在生活中讓學習成果得到鞏固: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貫徹,新課標在小學教學中的施行,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識到理論與生活相結合的必要性。小學科學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們對科學知識有一定的了解與興趣,增強科學意識,探索科學奧秘,用知識解釋周圍的科學現象。
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在生活中鞏固學習成果,並將知識運用在實際的生活中。對於孩子好奇的問題,例如:下雨打雷不要站在樹下,冬天濕衣服晾在室外結冰後仍然可以晾乾,從冰箱拿出的汽水冒白氣等等,這些日常生活現象的背後隱藏著無數的科學知識。
師生之間的互相溝通交流對於知識的鞏固與記憶有很好的效果,教師應注重日常與學生的交流,鼓勵學生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些生活現象與常識,鼓勵與引導孩子們深入探索,鞏固課堂知識。
⑺ 如何有效進行小學科學教學
首先來教師要創設評價氛圍自,對學生給予正確的評價,對表現較好的學生可以拍手贊揚、點頭贊賞等,對表現一般的學生要尋找閃光點,給予鼓勵或者報以一個親切的微笑等;另外要建立激勵評價機制,讓更多同學參與評價,使更多學生樂於參與到科學學習之中,確保學生的成就感.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理念,它不僅關注知識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
⑻ 淺談教師如何利用小學科學教材進行教學
一、興趣教學,設計情景興趣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只有對學習具有興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其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到這一點,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情景。目前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不能全面地了解學生的興趣,教師應該注重把學生的興趣引導到學習中來,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教學結合起來。二、鼓勵學生提問,建立自主學習環節在教學中,教師應在課前制定教學計劃,建立自主學習環節,並結合新的教學思想,改善教學模式。如今,很多小學科學教師都做到了邊講課、邊演示的方式。據調查顯示,很多小學教師在教授科學知識時意識到了適當運用間接的傳授方式的重要性,讓學生有想像的空間,利用自主思考找到知識的答案。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建立討論小組,讓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加強對思維的培養。思維的培養是依託教師教學環境實現的,其注重的是探索知識的經過。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開展關於科學學習及思維拓展的活動,讓學生將小學科學學習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培養其多次運用知識並領悟其中深層意義,以此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從多角度自主思考問題的思維,讓其成為學習的主人。三、鍛煉學生觀察能力,正確評價學生學習成果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真正做到觀察事物和知識,而不是走表面化和形式化。由於小學生思維能力尚不完善,理性思考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還比較弱,且沒有充分的自製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應該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充分適應學生的特點,做到以學生為本,養成學生愛觀察、愛思考、愛動手的好習慣。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因此這門學科的教學需要結合實踐。教師只有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才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掌握基礎知識,更是對學生智力、思維、創造力的一種開發,只有在小學科學教育中做到這一點,才能真正實現教學目標,最大程度上發揮科學教學的作用,讓學生從中受益,活躍思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